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与隐匿之间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报告最近要写一些读书报告,对上个学期的读书做一个总结,第一篇,我就写《建构文化研究》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开学时读的,当时浏览较为粗略,不够细致,但是对我影响颇深,《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
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
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十个章节和-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
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康、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
此外,弗兰姆普敦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元素贯穿在某位建筑师作品中的方式也就构成了评判该建筑师整体建筑发展的基础。
这一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弗兰姆普敦对佩雷、密斯和康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态度的历史威份的分析之中。
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
建构文化旨在重新建立一个建筑审美学体系,将我们从18世界以来温克尔曼建立的风格学进行一个重新审视,长久以来,我们对建筑分类以风格进行划分,而建构文化研究提出来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这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设计问题,会有一个更好的全面地认识。
建筑构成学读后感
建筑构成学读后感【中英文版】English:After delving into the book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I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depth of its contents.The author"s intricate discussion on the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a building, such as space, form, light, and material, provided me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The way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ity and aesthetics in unison is particularly inspiring.It reminds m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Yin and Yang, where harmony between opposites is highly valued.中文:阅读了《建筑构成学》一书后,我深受其内容的深远影响。
作者对构成建筑的元素如空间、形式、光线和材料的复杂讨论,为我提供了建筑设计过程的新视角。
作者强调功能与美学的和谐共存,这尤其令人鼓舞。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即对立面的和谐被高度重视。
English:Moreover, the book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It argues that a building should not only be aesthetically pleasing but also culturally relevant.This idea resonates with me, as I believe that architecture is not just an art form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society and its values.Therefore, an architect should considernot only the visual appeal of a building but also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中文:此外,本书强调了文化背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与缺席之间
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与缺席之间卡雷斯·瓦洪拉特(Cales Vallhonrat)即使没有人喜欢长时间地沉思“我们如何建造”,至少人们应该很清楚这个命题是重要的。
建造影响着我们。
我们对物理性的建造行为和空间状态的敏感性━就像人们对数学概念和对音乐的敏感性一样━是独特的,并且不能通过从其它艺术领域的借用或转译来获得,当然这种敏感性也不会在所有人那里都能成为根本的、有意识的和得以完善地发展出来的敏感性。
建筑物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展示出我们做事的方式。
我们所建造的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维反映的直接性和力度的见证,也是一种全面性的见证━我们建造的一切都成为我们所描绘和配置的空间的意义的一部分。
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仅仅满足于“表现性”(representing)的空间,尽管表现性艺术是一门博大的艺术,但我们知道它并不包含建筑最本质的东西。
表现是试探性的。
绘画就是一种表现。
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绘画按三维陈列来表现空间,但一阵风就可以将这些绘画刮走。
因此有某种十分重要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理解中,即表现是一种试验;而我们则叹服于建筑物的“最终结果”之中。
因此我们必须说建得好是重要的。
我们必须去理解建构学的各种原理。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要使我们所建造的对象如自然那样永恒持久吗?也许,但作为一种催动艺术作品诞生和驱动艺术作品进化的生成力量,建造的伟大技艺可以具有一种更广大的影响力和真正根本的重要性。
如果非要在我们创作方式中给“建构的”和“形式的”下一个智性的区别,我们可以将建构的角色看作是某些其它形式成分的一部分。
将建构的特性赋予一种高度的表现主义的方式或是使之静静地受制于其它力量,这种特定问题应该由总体的创作策略来界定。
但也正是在这个更伟大的计划中,建构学拥有着其最高的使命。
构造学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几个非常基本的方面。
第一个当然是重力和与之相伴的物理学。
重力会影响我们的建造对象及其下部地面。
另一个是我们所掌握或制造的材料的结构。
建构的思辨
建构的思辨摘要:“建构”这一话题被人们广泛关注,但普遍缺乏对其较深入的认识。
本文对“建构”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辨性的解读,从而挖掘其本质意义。
关键词:建构;风格;形式;思辨西方的“建构”文化在19世纪由于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等学者的著作得以传播。
其后又由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等学者在当代继续研究发展。
“建构”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所形成的建造逻辑关系。
从广义的角度讲是“诗意的建造”,其建造方式能够体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地域性,非常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是联系建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纽带。
中国学者将“建构”引入国内,意在改善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理论贫乏、文化缺失,不注重建筑本体的表现,反而走向盲目形式化与风格化的现实困境。
“建构”在中国原本是拿来当“药”用的,于是当中国的“欧陆风”全面消退后,“建构”不得不承担起“形式”的任务。
当冠以“建构形式”的作品以某种形象出现时,“建构文化”也就尴尬地落入了“风格”的俗套。
建构与风格之辨“风格”最早是指一种举止,或者是做事的方式。
风格的概念引入建筑是从16世纪开始的,布隆代尔认为风格就是建筑物的性格、意义、目的以及身份。
而现代意义上的风格意识的形成,则直接起源于历史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观,也就是说,通过对世界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建筑师们意识到哥特式建筑或者东方的传统建筑完全不能够以古典的美学原则来衡量时,风格意识就开始了。
风格意识引起人们的分类与辨识,它的本意是各种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都有自身起源与文化历史的真实性。
然而,风格意识在19世纪走向极端,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于建筑的认知与设计理念,而演变成仅仅是为了某种特定的兴趣、口味或者文化的象征性表达,形成风格的样式设计甚至引起了风格的滥用。
其实风格就是综合了特定地域特征的材料、结构、气候、功能要求,再加上文化特定性而形成的一种系统性的建造模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石头模仿木结构,或者在传统的内陆城市模仿外来的“地中海风情”的建筑样式。
建构文化浅论
建构文化浅论摘要: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社会文化和古典建筑学受到攻击,建筑装饰在当时的社会被误解,甚至提出“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力图与古典建筑撇清关系。
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连续进行的,断层般的文化突变,必然会导致一些文化问题的产生。
而建构观念就是为了避免建筑与传统的割裂,以批判功能主义的“无情(没有人情味)”为宗旨,认识装饰之于建筑的正当性和不可或缺性,追求建筑过去与现在的相生相融,这正是当代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的主题。
在建构观念中,装饰与结构、文化、艺术同为建筑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当代人文主义设计主题的追求所在。
因此,学习建构文化是研究建筑设计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解决文化传承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构文化传承一、建构概念为了解开很多人对建构的误解,首先就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区分:结构(structure)是指建筑物内承受力传递力的构件,构造(fabric)是建筑物各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建造(construction)是指建筑物形成的过程,建构(tectonic):是指结构的诗意表达。
诗意表达,即非直接表达。
就好比我们喜欢一个人时一般不会直接说我爱你,而是通过赞美对方的美好以及与众不同来暗示自己的情感,即用含蓄的方式传情达意。
含蓄的方式往往更易被接受,诗意二字,多少有些感性的浪漫色彩,但建构追求的始终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化一,是不可置否的。
建构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理性的、与技术相关的建筑的结构组成,能够呈现建筑内部结构的“表皮”,连接结构内部结构传递作用和连接结构框架体系与表皮的节点,因地取材以及符合材料性能的材料处理态度。
建构观念最初是德国三大巨头——辛克尔、博提舍、森佩尔在19世纪提出的。
对于建构他们有各自的解释:辛克尔认为在建筑中,装饰是对结构或建造行为的自身模仿,它让建造的力量得以显现、得以被人理解,而且它和历史的意识是相通的。
建筑设计必须把新的功能需求、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传统的建筑和传统的习惯结合起来。
解构主义 虚无 建构 废墟 粘瓦片 自然规律
解构主义虚无建构废墟粘瓦片自然规律解构主义是现代建筑设计和理论的一种流派,它试图通过分解和逐渐剥离建筑元素,以达到重新构建的目的。
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现实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虚假和不存在的。
建构是指在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形成整体的过程。
废墟是指被遗弃和破坏的建筑物或空地。
粘瓦片是一种建筑材料,通过砖块或瓷砖粘接在基座上。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与生命和物质运动相关的固定模式或原理。
在建筑领域中,解构主义强调使用非传统的结构和材料,打破传统建筑的常规和规则。
它通过分析建筑元素,如墙壁、楼梯、屋顶等,将它们分解为更小的部分,然后重新组合以创造出与传统设计不同的空间和形式。
这种设计风格强调对建筑的精确拆解和零件的重新组合,展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
虚无主义在建筑中的运用,常常通过创造出一种模糊和迷幻的空间感来表达。
设计师会使用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打造出没有确定形状和界限的空间。
这种设计风格强调观者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同时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建构这一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是指以独特的方式将材料、元素和结构组织在一起,创造出稳定的整体。
这种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形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建筑物具有一种优美的均衡感和整体感。
废墟的概念在建筑中常常运用于表达历史性和时间的流逝。
设计师可以通过模拟被遗弃和破坏的建筑物的外观和材料,来传达一种历史感和故事性。
这种设计风格注重探索纪念性,使人们对于建筑物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粘瓦片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可以被用于创造独特的表面效果和纹理。
这种材料常常被使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瓦片组合,创造出个性化的外观。
自然规律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考点。
设计师通常会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借鉴自然的比例、形态和结构,来创造出更和谐、舒适的空间。
这种设计风格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追求与自然规律相一致的建筑设计。
总而言之,解构主义、虚无主义、建构、废墟、粘瓦片和自然规律是在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概念和元素。
立体构成建筑方案思路
立体构成建筑方案思路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不同的材料、形式、比例和结构等要素,将建筑元素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结构。
建筑方案的思路对于整个设计过程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建筑的整体风格、功能布局、空间体验和材料选用等方面。
首先,在构成建筑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需求。
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使用目的,如住宅、商业、教育、文化等,因此在思考建筑方案时要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和理解。
例如,住宅的设计需要考虑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商业建筑需要考虑商品陈列和购物流线等。
其次,建筑方案的思路要考虑到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场地条件。
建筑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元素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设计商业建筑时,需要考虑与周围建筑的相互关系和街道的通行情况。
而在郊区的住宅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视觉效果来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
另外,建筑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表现形式和美感。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赏识。
因此,在构成建筑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比例、形状、材料和色彩等方面。
比如,如果设计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可以采用简洁的几何形状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来体现现代感。
而如果设计一座传统风格的建筑,则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造型来体现历史文化。
此外,建筑方案的思路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对于功能的实现和空间体验的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构成建筑方案时,需要合理分配各个空间,使得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调有序。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空间的通透性和连贯性,通过设置过渡空间和视线引导,使得整个建筑空间更加开阔和灵动。
最后,建筑方案的思路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
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决定了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在构成建筑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结构和施工的技术要求,以确保设计的可实施性和安全性。
总之,在构成建筑方案的思路时,需要综合考虑功能需求、环境条件、表现形式、空间组织和结构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
建构室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建构室培训已接近尾声。
在这段时间里,我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更提升了实践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次建构室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通过参与建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模拟教学场景,亲身体验建构过程,使我更加坚信建构主义教育的价值。
其次,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建构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学习环节,我们学习了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建构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了多个建构项目,如制作模型、设计游戏等。
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建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建构活动。
2. 建构教学强调情境化学习。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模拟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建构教学的魅力。
3. 建构教学重视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4. 建构教学注重评价。
评价是建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提供反馈。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这次建构室培训让我受益良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
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与建筑结构的结合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通过充分理解建筑结构的原理与特点,艺术家能够创造出独特、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艺术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力。
一、抽象的结构为艺术提供灵感建筑结构的本质是有机构成的,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灵感。
可以通过简化和抽象的方式,将建筑结构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提取建筑物的骨架结构,以抽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创作出富有力量感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可以使用线条、几何图形和比例等元素来表现结构的优美和稳定。
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结构背后的美学价值。
二、建筑结构的材料与艺术呈现材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建筑结构的材料也对艺术作品起到重要的影响。
通过运用建筑结构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并与观者产生更强的共鸣。
以砖石结构为例,艺术家可以运用与之相同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
可以将砖石拼接成各种形状和结构,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还可以加入其他的元素,如光线、投影等,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性。
三、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空间设计除了创作艺术品外,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运用建筑结构来进行艺术空间设计。
建筑结构的特点与美学原理可以为艺术空间设计提供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例如,通过构建起众多的柱子和梁,可以创造出一个立体感强、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
利用不同的材料、色彩和光线等元素,艺术家可以打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感受,使观者在空间中感受到艺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结语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充满挑战和创意的过程。
艺术家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通过抽象的结构、材料的运用和艺术空间的设计,艺术家可以将建筑结构的美与艺术的灵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现代建筑中的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的设计思维
现代建筑中的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现代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创造性建筑师的设计思维。
设计师在现代建筑中,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为建筑赋予了更多的灵感和活力。
本文将借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作品,探讨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在设计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回归自然的建筑设计现代建筑中的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尝试回归自然,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和环境来构建建筑。
例如,比利时设计师文森特·范·杜斯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生态建筑”理念。
这种设计思维不仅使得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还提供了宜人的居住体验。
二、新材料与创新技术的应用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断寻求新的材料和技术应用,以满足人们对建筑品质的追求。
现代建筑中的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善于利用创新的建筑材料,例如,透明高强度玻璃、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等,使得建筑具备更好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三、建筑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注重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们通过独特的设计思维,创造出符合建筑功能需求的独特外观。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通过创新设计,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历史建筑完美结合,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又为其增添了现代感。
四、多元文化的艺术表达现代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吸收了各种文化的艺术表达。
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不同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就是一个集合了伊斯兰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中的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在推动建筑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回归自然、应用新材料与创新技术、完美结合建筑与功能以及多元文化的艺术表达等方式,为现代建筑注入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使得建筑更具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未来,艺术与创造性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将继续引领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作品。
园林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4篇
园林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4篇第一篇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观赏性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目的是体现观赏价值,人们在观赏生态园林中,比较注重美感和艺术特点,如此增加植物配置的压力,促使配置上,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观赏目的。
增加生态园林的美学价值,即可起到观赏效果,促使人们可以观赏到“四季交替”、“美轮美奂”的元素配置。
平衡原则。
植物配置的平衡水平,可以彰显生态园林设计的温柔,避免受到叶茂繁枝的冲击影响,实际植物配置中过多运用浓色调或庞大工艺,会导致生态园林呈现无规则的状态,不利于体现生态动感中的静态美,所以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平衡原则,给人创造舒适的园林环境。
在“论园林设计的要点”中也有详细介绍。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艺术特性是生态园林设计对植物配置的主体要求,通过构建艺术性的生态园林,展示植物配置的价值。
发挥配置的艺术价值,离不开多样化的生态植物,同一设计中,使用多类植物,可以稳定生态结构,体现小型生态园的生活方式,提升植物的生命力。
基于多样化生态植物的基础上,提出植物配置的艺术方式,如下:2.1基调与韵律生态园林设计思路体现完整的艺术特色,既要体现平衡的基调搭配,又要展示起伏、变换的韵律,特别是注重布局变化,避免过于单调。
针对园林设计,可以先设计统一的基调,确定基调布局后,再增加含有韵律艺术特性的点缀,例如:某地区生态园林中的廊道设计,廊道两侧基本以花卉为主,选择适宜群体观赏的花卉,花样尽量保持一致,然后在花卉从中点缀垂柳、槐树,增加廊道的生动性。
2.2动态与柔和植物本身具备动态的艺术感觉,通过合理的配置,促使植物在生态园林中,在体现动态的过程中,展示柔和特点。
利用本身偏带柔和的植物,如:红叶石楠、木棉,不仅提升生态园林的审美能力,而且展示柔美的气息。
例如:某地区仿照热带雨林构建的生态园林,主要运用乔木植物,通过整形、修剪的方式,综合体现动态、柔和,大量运用小叶榕和高山榕,增加动态的层次感,体现柔和的空间艺术,营造身临其境的雨林景观。
海德格尔文章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文章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对建筑艺术的思考涉及到栖居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超越美感的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物质结构的创造,更是人类栖居的象征和展示。
海德格尔首先指出,建筑艺术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需求栖居。
栖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而建筑艺术则是实现栖居的手段。
他认为,建筑艺术不仅包含了技术和工程,更涉及到对空间、时间和存在等深刻的思考。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它更是一个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建筑艺术的根源是形而上学的思考。
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起源。
建筑艺术也涉及到了形而上学的思考,因为它必须考虑到栖居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建筑艺术的核心是空间。
空间是建筑艺术的载体,也是人类栖居的场所。
他指出建筑的特点是建立在空间之上的,它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更是通过对空间的整合和创造来实现对栖居本质的表达。
建筑艺术通过设计空间的形式和结构,展示人类对栖居的理解和追求。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建筑艺术的形式是建筑师个体和时代背景的产物。
建筑师的个体和时代的特点都会对建筑艺术的形式产生影响。
他认为,建筑师是一个“建筑思维者”,他需要通过对栖居和形而上学的思考,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建筑艺术形式。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他认为,现代科技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是复杂和深刻的。
科技的进步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材料,但也带来了对传统形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建筑师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以创造出符合人类栖居的艺术。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通过对栖居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深入探讨了建筑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实现栖居的手段,更是人类对存在方式的表达和展示。
建构文化研究笔记
第一章建构的视野19世纪,建筑关注空间,克服风格相对化和折中主义。
建构:结构的诗意表现。
建筑包含建构,触觉,但是不否认空间性。
强调:建筑首先是构造,然后是表皮,体量,平面等更抽象的。
有物性,可体验。
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个交汇而成、先锋建筑(立体主义、至上主义等)造型艺术转接到建筑中,是海市蜃楼。
建筑不是造型艺术。
建构词源Tectonic :实用而与情感和艺术协调一致的行为。
希腊人的建构,两种建造技艺:the tectonics of the frame the stereotomics of the earthwork 围合空间的构架体系体量的砌体结构材料置换:为保持传统符号价值,一种材料方式建筑属性出现在另一种材料方式的表现:希腊神庙的石料切割是对木构原型的全是。
建构与地形环境应该是建筑创作的本质,对待环境两种方式:模仿和诠释 mimesis and assessment场地超越了对审美和功能的感知,场地需要身体移动的感知。
建构与身体的隐喻P11 建筑理论过重所指与符号的关系,使人概念性的理解建筑。
身体经验被排除。
Ando:shintai神体,身临其境的感受。
(身体建构世界,世界建构身体,柔软的身体与坚硬的混凝土互动,神体产生)一种经验与感受另一种经验——身临其(建筑)境感受“神体”,这是一种隐喻过程。
Alvar aalto:芬兰市政厅,现象学意识,强烈的触感反差——砖石木气味——强化了建构体验。
建构与文化人类学音乐和建筑:最高最纯的非模仿性宇空艺术cosmic nonimitative arts再现与本体结构的象征因素和技术因素。
再现与本体:表皮再现结构(壁炉,填充墙)的组合特征与建筑核心(基座,构架,屋顶)的基本结构和本体之间。
象征——再现结构——本体。
Ornament 与功能,使用,礼仪有关的装饰。
Decorations与结构有关的装饰。
路斯虽然强调材料的本身,但是他却用大理石饰面遮掩了框架结构和填充墙体的连接关系。
建筑构成学读后感
建筑构成学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建筑构成学,不就是讲讲房子是怎么搭起来的嘛,能有多复杂?”我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法盒,打开之后里面的内容像小精灵一样到处乱窜,一个比一个新奇。
书里提到建筑的构成要素,就像在介绍一个超级英雄团队,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独特的超能力。
比如说空间,空间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大口袋,可以容纳我们的生活。
它可神奇了,大一点小一点,高一点矮一点,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我就想到我住的小房间,如果把床换个方向,整个空间好像就有了新的生命,这就像是空间这个“超级英雄”小小地施展了一下魔法。
再说说形态,这就像是建筑的外貌协会。
不同的形态就像不同性格的人,方形的建筑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就像那种老实巴交的大叔;而那些曲线造型的建筑呢,就像个灵动的舞者,充满了活力和时尚感。
我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现代建筑时,就会想,这建筑师肯定是个脑洞超级大的艺术家,把形态这个要素玩出了花。
不过这本书也有让我抓狂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就像一群外星生物入侵了我的大脑。
什么比例、尺度、秩序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种我完全不懂的外星语言。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着:“这到底在说啥呀?是在教我盖房子还是在考验我的耐心呢?”但是当我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慢慢就像解开一团乱麻一样,开始有点头绪了。
读完这本书,我看周围的建筑都像是透明的一样。
我会不自觉地去分析这个建筑的构成,就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
路过一座古老的庙宇,我就会想,它的空间布局是怎么体现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看到那些高楼大厦,又会琢磨它的形态是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展现独特魅力的。
这感觉就像是我突然拥有了一双透视眼,可以看穿建筑背后的秘密。
建筑师的艺术感与空间构思
建筑师的艺术感与空间构思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结合了美学、科学和技术,其创作离不开建筑师的艺术感和对空间构思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探讨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的艺术感和空间构思,并深入探讨其对建筑作品的影响。
一、艺术感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艺术感是建筑师创造力的源泉,通过艺术感,建筑师能够赋予建筑物以独特的外观和精神内涵。
建筑师对材料、线条、光影等艺术元素的处理,使得建筑作品拥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举例来说,建筑师通过运用适当的比例、对称、重复等手法,创造了宏伟壮丽的古代宫殿。
这些建筑作品不仅令人赞叹其宏观布局和整体效果,更通过细腻的雕花和彩绘,展示了艺术与建筑的紧密结合。
此外,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使建筑物在空间中展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明亮、鲜艳的色彩让人感到欢快和活力,而柔和、温暖的色调则能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艺术感在色彩运用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空间构思的重要性空间构思是建筑师将建筑带入现实的重要一步。
通过空间构思,建筑师能够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建筑物的布局和功能分区,打造出适应人类活动和需求的空间。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分配起居空间、休息空间、活动空间等,使得每个区域都能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
此外,空间构思还要考虑到室内外的联系,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空间构思还包括对空间流线的设计,即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路径。
建筑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动线设计,引导人们在建筑中流动,使其更具有导引和引导人们的目的性。
三、艺术感与空间构思的相互影响艺术感和空间构思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作品。
艺术感指导着空间构思的形成,而空间构思则为艺术感提供了实现的平台。
艺术感在空间构思中的体现,使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美感。
例如,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上,建筑师可以利用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建筑学学习总结设计与构建建筑的艺术与技巧
建筑学学习总结设计与构建建筑的艺术与技巧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设计、构建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建筑的原理和技术,还要掌握设计和构建的艺术与技巧。
本文将总结建筑学学习的体会,围绕建筑的艺术与技巧展开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建筑的艺术建筑作为一门艺术,要追求美感和表达情感。
在设计建筑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1 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具备形式美。
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是成功设计的关键。
我们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性,合理安排内部空间,同时注重外观的造型和比例。
1.2 空间与光线的运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感和光线感是构建艺术的重要要素。
合理运用各种空间元素,如高度、宽度和深度等,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变化。
光线的运用同样重要,不仅能照亮建筑内部,还能产生独特的氛围效果。
1.3 材料选择与处理材料在建筑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和表现力,我们需要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善于运用材料的特点来表达设计的意图。
二、建筑的技巧除了艺术性,建筑学还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来实现设计构建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建筑技巧:2.1 比例和尺度的把握建筑物的比例和尺度直接影响其整体效果。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把握建筑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尺度协调关系。
2.2 结构和施工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筑物的基础。
通过学习结构力学和相关技术,我们能够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对于施工技术的应用也非常重要,通过了解施工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可行性,并规划出有效的施工方案。
2.3 可持续设计与绿色建筑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设计和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学的热门话题。
在设计与构建中,我们应该积极应用节能材料、绿色技术等,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创造更加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总结起来,建筑学学习涉及到设计、技术、艺术等多个方面。
创意建构区活动的分享与启示
创意建构区活动的分享与启示创意建构区活动的分享与启示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创意和创新能力被视为重要的竞争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建构区活动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热门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享创意建构区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2. 创意建构区的定义与特点创意建构区是一个鼓励学生使用想象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空间。
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和合作的探索。
创意建构区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 创意建构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意建构区活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准备:选择和准备适合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
- 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目标,创造一个有挑战性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 指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自由探索和合作: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和合作的探索,促进交流和合作。
4. 创意建构区活动的收益与影响创意建构区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收益和影响:- 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创意建构区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精神。
-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创意建构区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 合作和沟通技巧的发展:在创意建构区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 积极情感的培养:创意建构区活动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5. 创意建构区活动的启示与思考通过创意建构区活动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鼓励多样性和个性:创意建构区活动应该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意,尊重多样性和差异化。
- 提供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机会:创意建构区活动应该提供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意建构区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作为“后锋”的“建构”读解
作为“后锋”的“建构”读解
肯尼思·弗兰普顿重提“建构”文化研究为建筑学术界找到了创建学科自主性的契机,但同时,这种渴望清理出一个彻底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本体文化的迫切心态,使许多学者并能未充分理解“建构”提出的深厚背景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批判张力,这导致“建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停留在一种现代理性主义的知识体系内,其现象学的批判实践性在这种压制的状态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活力。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对“建构”的读解多追求一种典型性或纪念性,其无疑极大程度缩窄了“建构”研究的丰富度,也使它承担了过于鲜明的表现任务。
因此,本文将试图站在“抵抗建筑学”的“后锋”立场,破除那种以“建构”谈建构的理论内视角,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层面,将其视作一种“建造”的“构成活动”,以“消解”式的读解方式还原“建构”文化的广泛视域,并以方法论的批判将建构真正引向一种精密的语言读解和制作中。
因为此特殊视角,本文将尽量避免推演式的论述方式,而尝试一次跨学科、跨理论的写作。
文章将从广泛的建构营造活动入手,贯穿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视角,在学科内与外,“建造”与“诗意”、“先锋”与“后锋”、“理论”与“实践”、“宏观”与“精密”、“不在场”与“在场”等概念的对话中搭建起一个多维视域,以期对建构文化研究的学者有一定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