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与情景性。

这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组织者”,唤起学生经验背景,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重现学习情景。

标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教学从桑代克提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到现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教师还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下受益,思考着学习的几个阶段并依此设计教学。

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弊端,他们持有一种客观的立场,忽视学习的主观因素;他们的研究简化了学习,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景,缺乏对学习社会性以及情景性的关注。

所以在70年代末,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1]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表征既包括认知主义者强调的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的解释与假设。

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当今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因为人们不同的经验背景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过程与结果,建构主义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导入、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结果。

[2]上课伊始,教师要利用各种唤醒学生的先前经验。

1.设计解释性”组织者”,把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联系起来,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经验基础。

1960年奥苏伯尔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解释性”组织者”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凡事都有个过程。

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

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

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

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

对教学设施暂时无法完善,老师不能心存依赖,只能做足“内功”,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上下功夫。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启示张金明(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构建主义视角下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开发不足、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有所不足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教育教学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人意见;同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观点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打破了平衡,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关键字:建构主义;教育;启示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①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越来越引人注目.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来,必将对学校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教师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四个方面.(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也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cu
而 丽 vo  ̄ l l i  ̄, u
科 教 论 坛
nn atOn He aI -U Ov f r a l
建 构 主义 学 习理 论 对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启 示 ①
( 河南大 学文学 院 河 南开封 1
潘 琰 佩 郭 纪 昌 4 50 7 0 1; 2 玉林 师范 学院教 育科学 系 广 西玉林 5 7 0 ) 3 0 6 摘 要 : 掏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越 来 越 多地 受 到 重 视 并 在 各 种 学科 中 得 到 广泛 而 深 刻 的 探 讨 。 文 认 为 ,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对 语 文 课 堂教 学 建 本 建 有颇 多启示: 创设 情景 , 将情境性教 学 引入语文教 学课 堂 ; 通过协作 交流 , 促进知识 的掌握和能 力的提 升; 摆正学生和教 师的地位 , 发挥教 师主 导作 用 . 确 学生 的 主体 作 用 。 明 关 键 词 :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课 堂 教 学 语 文 启示 建
式 获 得 的 。 此 , 构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认 为 因 建
“ 境 ” “ 作 、 会 话 “ 义 建 构 ” 学 地 融 入 到 预 先 设 定 的 情 境 当 中 。 生 在 体 情 、协 “ 和 意 是 学
习环 境 中 的 四大 要 素 【。 构 主 义学 习理 论 验 到 教 师预 设 的 情 境 的 时 候 , 会 积 极 主 5建 J 就 强调在教师指 导下的 , 以学 习者 为 中 心 的
中图分类号 : 4 G 0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9 9 ( O l () 0 2 —0 l 3 7 5 Z 1 ) l a一 1 3 2 7 - o
个 建 并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吕叔 湘 先 生说 过 : 中小 随 着 个 体 的 成 长 及 认 知 水 平 的 提 高 , 体 作 用 、 立联 系 , 赋 予 新 知 识 某 种 意 义 。 “ 学语 文 教 育效 果 很 差 ” “ 年 时 间 , 千 七 、十 二 关, 岂非 咄 咄怪 事 。 几年 前 , 国 语 文特 级 ” 全 教 师 于漪 曾 说 : 语 文 教 育 面 临 一 个 悲 哀 , “ 不 少 学 生 对 语 文 失 去 了兴 趣 。 很 明 显 , ” 我 国这 么 多 年 的 语 文 教 育一 直 处 于 一 种 尴 尬 的地 步 : 方面 语 文 新 课 改 不 断 推进 、 语 一 对 文 教 育 教学 的 探讨 不 断 深 入 ; 一 方 面 , 另 教 学 质量 不 断 下 降 、 生语 文 素 养 没 有 得 到 学 相 应 的提 高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最新整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最新整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教 学 、 机访 问 教 学 。 随
21 支 架 式 教 学 .
新 的用法 与规则 , 于是调 整其原有的认知结构 , 入新 的元素 , 加 产 生一个新 的知识 架构 。
4 结 论
作 为 新 世 纪 的教 师 必 须 更 新 观 念 , 胆 创 新 、 极 开 发 学 习 大 积
资源 。在建 构主义学 习理论 的指导下 , 使教学过程 由传统的 以教
氛 同。
建 构 丰 义学 习 珲 论 是 历 经 对 皮 亚 杰 、 鲁 纳 、 果 茨 基 、 特 布 维 维 罗 克 ( CWirc) 人 的早 期 建 构 主 义 思 想 的不 断 发 展 , 时 伴 M.. tok等 t 同
随着对认 知心理学 的批判 和发展 , 2 于 0世纪 9 年 代 出现在 心理 0 学领域 中的一股强 大“ 流” 洪 。建构主 义的哲学根 源可追溯 到苏
格拉底 、 柏拉 图 、 德等思想 家 , 格拉底称 自己足 “ 康 苏 思想 的助产
上 ” 不少人相信这 就是 建构 主义教学的成功 范例 。1 世纪拿破 , 8 仑时代 的哲学家维柯 被奉为 建构 主义 的先驱 , 认为 , 他 人们 只能 清晰 的认 清他们 自己建构 的一切 。建构 主义近代 的代表人 物则 是皮亚杰 、 布鲁纳 、 杜威等人 , 中最 为突 出的是瑞 十儿童心理学 其 家皮 亚杰 , 开创 了认知 教育心理 学 , 他 被认 为足 当代建构 _ 丰义的 先 导。2 世 纪七八 ~ 年代 , 困心理学 家维果 茨基 的研究 为 当 0 卜 俄 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 之后在结构主 义和后结 构主义的 思潮 的影 响下 , 建构 主义逐渐从认 知主 义中繁衍而 “ 。近年来 , 1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

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教学、启示、应用、基本原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知识建构过程、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新知识,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在中学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探究空间,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有望推动中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新的理解。

这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

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

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

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又会出现新的解释。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见 的 。 因此 .学 习 者 必 须 充 分 运 用 哲 学 的观 点 在 遵 守 弹 奏 客 数 量 与 广 泛 的 教 材 为 基 础 。而 那 种 单 调 的 长期 反 复 一 两 个 动
观 规律 的基 础 上 去 解 决 矛盾 、 析 和 处 理 问 题 , 自己 的弹 奏 作 或 死 死 纠 缠 一 两 首 曲子 就 妄 想 从 中 获 取 质 的 升 华 是 绝 然 不 分 使
二、 掌握好落键与起键的对立统一关系
它们 之 间 的 协 调并 举 , 此 并 存 彼 钢 琴 音乐 的无 穷 魅 力 源 于 多 种 因 素 ,而 最 重 要 的 因素 之 间 相 互 独 立 相 互 依 存 的 关 系 ,

便 是 音 色 美妙 。要 获 得 好 听 的 声 音 ,必须 运用 理想 的 发 音 不 仅 和钢 琴 弹 奏 的 基 本 规 律 相一 致 ,也 与 哲 学 的 对 立 统 一 规
统 的 手 指技 术 的训 练 , 使 手 指 坚实 稳 健 、 满 活 力 。 则 , 促 充 否 所 质 变 ) 也 要 重 视 其 狭 义 相 对 的 一 面 , 是 在 量 的 积 累 中必 须 , 就
谓 放 松 就 只是 一 句 空 话 。 关 于 科 学 的 弹 奏 方 法 、周广 仁 教 授 伴 有 质 的循 序 渐进 。 因 而 , 钢 琴 学 习 与实 践 中 , 数 量 和 质 在 对 的 概 括 是 十分 的精 辟 :全 身 的 放 松 和 局 部 的 紧 张 是地 立矛 盾 量 的 关 系处 理 切 忌 简单 化 、 对 化 , 应 采 取认 真 科 学 态 度 是 两 对 栾 生 姐 妹 , 不 到 这 样 , 必 那 样 。 因 到 质 变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客 观 规律 , 而 , 这 个 规 律 的 认 识 要 一 手 做 势 既 既 此, 钢琴 学 习 者 必 须 付 出努 力 和 代 价 . 行 长 期 的 、 苦 的 、 进 艰 系 分 为 二 , 要 看 到 它 的广 义 绝 对 的 一 面 ( 任 何 量 变 都 会 引 发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模板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模板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观念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

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

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

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展意义建构的过程,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才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理论进展探究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进步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承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二)建构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响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那么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历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所以;教学活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因为这样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做到: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教学启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教学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

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养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观念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专门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关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同意,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体会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确实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体会,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会的过程,是通过新体会与原有知识体会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体会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制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阻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截了当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专门观点。

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表达学习的本质特点。

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

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形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关心,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想。
关键 词 :建构主义
语文课 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 作 为传 承文 明 、培养 素
质 的重要力量 ,是 推动人类 进步 和社 会可持续 发展 的最基本 的 因
新知一 巩 固练 习一 布置作 业 ”的 教育模 式 的深 刻影 响 ,虽然 近几
于大班 上课 、集 中朗读 、集体作
践 ,就 当前 中学语 文教育 的核心
环节—— 课堂教 学 的改革和 优化 做一 点分析和探讨 。
一 .
系 。一 直 以来 ,我们 的 中学语 文
教 学 就 采 取 了这 种 行 为 主 义 方
当前 中学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 中学生是 处在 生理 渐趋 成热 ,心理渐趋 独立 , 自身
源 ,以学生 为接收者 。这种方 式 简化 了课堂教 学的组织 和教育 任 务 的达标 ,抑 制了学生 的个性 活
力 和 全 面发 展 的需 要 。
其是教师 眼 中的 “ 学生 ” ( 好 一
般是成绩 突出或工作 能力 强等 的 学 生 ) 得 到 了更 多 的关 注 和 照 顾 。一项 调 查显 示 , “ 好学 生 ” 与教师互 动 的频率 至少是 全班人
系统 的学校 教学活 动为动力 和源 泉 。作 为 中学 教育 的基本 平 台 ,
语文 课堂教学 承担 着学生探 索新 知 、培养人格 和积 累知识 的重 要
均水 平 的33 。这 种 主 观偏 好 .倍
不仅 导致 教 学 资源 的人 为歧 视 , 并有可 能给 “ 生”的发展 带来 差 负面 的影 响。
受到 有效促进 其身心 和谐发展 的 良好 教育 ”已经成 为一种社会 要
求 和时代 呼声 。置 于现代性话 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有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协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实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二、对教学的启示基于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方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看法(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理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能够引申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张建伟,1996;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1.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能够简要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够在其中实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7)教师角色的转换。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三个方面的改变:①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到特定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长远的意义。②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胜任感,协助学生加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还要帮学生确定目标,寻求挑战。③教师要促动学生社会水平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个性。(8)强调教学中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是师生之间表明态度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何克抗,1997)。到当前为止,应用较为广泛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脚手架教学。“脚手架教学”理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个模式的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3)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实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4)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换句话说,学习者能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理解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传统学习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更能说明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创新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志华,2004)。不过,凡事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会有忽视教师重要指导作用的倾向,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调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强调知识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无疑会导致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陈琦,1998)。其次,即使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也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钟志贤,1999)。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教学的“百宝箱”,其他学习理论应该而且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存有,无非是它针对了某一问题,在解决某方面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学面对的是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教学或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各种教学理论互相交融地起作用(钟志贤,1999)。参考文献[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戴炜栋,刘春艳.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4] 刘志华,张军征.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4(9).[5]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7] 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外语界,2004(3).[8]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电化教育研究,1999(5).。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案, 不是 教条 , 该 是 个人 经 验 的合理 化 。他 们 认 而应
为: 世界 是客 观 的 , 面对 世界 我 们都 以 自己的经 验 来
建构 现 实 , 给世 界 赋 予 意 义 ; 原 有 经 验 、 理 结 构 凭 心 和信 息 的不 同 , 习者 必然会 建 构 出不 同知 识 , 是 学 但 我们 无法 确定 我们构 建 出来 的知识 是 否就 是世 界 的 最终 写照 。 因此 , 构 主义 认 为 知识 仅仅 是 个 人 经 建
体 的 主动 建 构 过 程 , 不是 被动 接受 过 程 , 而 因此 应 注 重 以学 习者 为 中心 的“ 动 ” 互 的学 习观 和教 学 观 , 对 课 堂 教 学 它
的启 示 是 学 习是 知 识 的建 构 过 程 、 习方 法 具 有 不 可 移 植 性 以 及 建立 协 商 式 的 教 学 模 式 。 学 关键 词 : 构 主 义 ; 堂 教 学 ; 识 观 ; 学 观 建 课 知 教
任务本 身 有较 高 的抽 象 、 概括 和 综合 水平 , 且 能 清 并 晰地 与认 知结 构 中原 有 的观 点 和新 的学 习任 务 相关 联 。其 目的是 给 学生 提供 信 息 , 即通 过呈 现 组 织者 ,
给学 习者 已知 的东西 与 需要 知 道 的东西 之 间架 设 一 道学 习 之桥 。 另外 , 构 主 义认 为知 识 并 不 是 说 明世 界 的 真 建 理 。知 识 只是 一 种 假 设 , 种 解 释 , 不 是 最 终 答 一 而


建 构 主义 是认 知 主义 的发 展 , 既 突 破 了行 为 它
主义 S R刺 激 与 反 应 模 式 , 不 同 于信 息 加 工 学 — 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

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

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

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

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

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

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

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

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

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

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

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

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

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

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

发展
无限,学习无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

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

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

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

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

建构主
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