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上半年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上半年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上半年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2023年的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一一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建设人员疏散的难度较大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员疏散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建设密度较大,许多城市难以保证人员疏散的质量和速度。

为应对这一问题,建议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调整,缓解人口密集度,尽可能的增加人活动区的疏散通道,同时实行区域分布式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急体系的应对效率,防止因人员撤离紊乱导致的二次灾害。

二、重视应对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但对于这些灾害的应对却显得不够重视。

现阶段,在应对这些灾害的方面,我们应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能力,改善抗灾物资仓库的存储和保管,提前部署应急救援力量,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

三、应对地震等大型灾害的物资储备及物流支持体系不完善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发生后,大量的物资储备及物流支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在实际的灾害应对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物资短缺和物流支持不完善的情况。

因此,我们应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物流均衡,提高物资运输效率和紧急物资的储备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快速、高效地进行救援工作。

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足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基层的防灾减灾体系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地区的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还远远不完善。

为加强防灾减灾的建设,我们应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构建基层防灾减灾管理平台,完善责任制度,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和效率。

总之,以上几方面是在上半年的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在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防范,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安全和幸福。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摘要】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巨灾的定义和其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分析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主要挑战,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并探讨了提升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能力的措施。

展望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申了其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挑战、对策、提升能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重要性、风险管理能力1. 引言1.1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巨灾风险管理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利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农业巨灾频发,损失惨重,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因此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势在必行。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旨在提高我国农业灾害应对能力,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

通过研究和探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和技术手段,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减少农业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探讨我国农业面临的巨灾风险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的挑战,提出应对巨灾风险的对策和措施,为提升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进一步指导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将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为国家农业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升我国农业面对巨灾风险的抗灾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今天,大家在这里共同探讨巨灾风险管理的有关问题,对于加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推动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损失也在不断加大。

据统计,1949~1989年的四十年间,我国因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2.5万多亿元;1998年洪灾造成2500多亿元的损失;今年的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则达到了8400多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较为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政府在巨灾风险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全方位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灾前的风险防范、灾中的应急救助以及灾后的经济补偿。

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集中资源进行巨灾风险管理,例如,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完善防灾基础设施,以及进行各种灾害预警等。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自然灾害损失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给政府财政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2004年美国和加勒比地区系列飓风共造成6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保险共赔付315亿美元,占51%;今年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的保险赔付在5%以下;而汶川大地震的赔付目前还不到1%。

二、我国巨灾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巨灾风险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难度与挑战更大。

一是巨灾风险种类多,风险的地理分布不均衡。

由于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方式,客观上增加了巨灾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是保险业参与巨灾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包括基础技术落后、相关数据积累不够、应急处置手段单一,理赔服务效率不高等,与巨灾风险管理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财损失惨重,重大灾害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大推进我国风险分散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中损失分摊、经济补偿以及社会管理等功能,对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生活和维持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保险在分散与转移风险上具有天然的优势,Kunreuther (1998)认为保险能够有效应对巨灾风险管理中成本问题和损失补偿问题。

我国国情和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是最优风险分散机制,而不是单一主体形成的风险分散机制。

公私合作是为巨灾风险提供保险的可行性措施,公私合作可以实现保险系统具体而有效的风险分配。

在吸收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基础上,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体制,并基于保险公司制度相应发展战略的角度,在再保险的基础上构建巨灾保险证券化,形成了巨灾保险债券、巨灾保险期货、巨灾保险期权等产品,并确立巨灾基金进一步完善我国巨灾保险风险分担体系,以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一般将自然灾害列为除外责任。

目前,面对重大灾害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社会救援和灾民自担,政府在灾害救助中起着主导作用。

云南因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碰撞处,成为我国地震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因此,云南率先成为地震保险试点省份,保险范围为农村居民房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支持、非盈利性的地震保险体制运作,目的是建立可靠、多元有效的补偿机制。

除此之外,我国也发展了相关的洪水巨灾保险,农业、林业等行业也逐步受到政府关注,逐步将其考虑到巨灾保险体制中,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制。

面对严峻的巨灾风险管理形势,我国一直致力于在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与科技支撑等方面下功夫。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6)2.1 巨灾保险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7)2.2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8)2.3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9)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的实践困境 (10)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11)3.2 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12)3.3 资金筹集与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13)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度低 (14)四、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 (16)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7)4.2 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 (18)4.3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与风险分散机制 (19)4.4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 (21)五、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结论 (23)5.2 政策建议 (24)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25)一、内容综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巨灾风险挑战。

这些巨灾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构建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政府开始重视巨灾保险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推动。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仍面临诸多困境。

巨灾保险的高风险性使得保险公司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赔付压力,进而影响到其稳健经营。

巨灾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使得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巨灾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这都制约了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

为了优化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为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完善巨灾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巨灾保险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法律基础;三是推动市场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巨灾保险的运营效率;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使 得 巨灾 保 险具 有 可 行 性 .
前, 这是私营保 险公 司承保 巨灾保 险不可 回避的 问题 . 巨灾 保险的年保费收入与 巨灾保险不均匀的 、 随机 的赔款 支出之 间的矛盾 是巨灾保险最 大 的难 题- . 2 如何解 决这种 矛盾 , J 不 单单是一个保 险问题. 险公 司大多不能够通过 准备 金累积 保
第 2 5卷 第 2期 2Ol1年 3月 ’






VO . 5 N0. 12 2 M f .2 0 1 l i r
J OURNAL OF CH ANGS HA UNl VERSI TY
新 形 势 下 我 国 巨灾 风 险 管 理 体 系建 设 研 究
不可否认 的是 , 中 国现有 的灾 害管 理体制下 , 缺乏来 自 在 还 金融市场 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支撑.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北京师范大学 常务副校
长史培军教授等防灾减灾专家 也多 次呼吁 , 建立在社 会主义
巨灾风险是指 因重大 自然灾害 、 疾病传 播 、 怖主义袭 恐 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 巨大 损失 的风 险. 传统定义 中 , 在 一般 把巨灾风险列为不可保风险. 实务 中又有专家称是 不完全可 保的风险 , 之所 以这样认 为 , 是因为 巨灾风 险具 有 以下 一些
特点 : ຫໍສະໝຸດ 价值不断攀升 , 导致 巨灾 所造成 的经济损 失一路 飙升. 随着
() 3 逆选择. 由于 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 比较低 , 有些 巨灾
范应对形势更加严 峻复杂 .面对严峻 的防灾减灾形势 , 中国
往往几十年甚至几 百年 才发生一次 , 人们对于巨灾风 险往往 心存极大的侥幸心理 , 为“ 认 巨灾不会发生在 我身上 ” 往往 , 不愿意投保. 而在高风险 区域 中, 由于 巨灾 风险比较高 , 人们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报告: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

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

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

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

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

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

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

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

对建立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对建立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2 011 年第 42 期( 总第 2 386 期 )


的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体制 �从制度本身来说, 目 前国家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产政学研都呼吁多年, 研究论证也进行了若干,
对建立国家巨灾风险管理 体系的政策建议
罗忠敏
第一, 提高全社会对巨灾风险管理的认知能 力 �目前, 从社会的普遍认识上来说, 还有着不 少分歧, 不少人认为巨灾是无法防范与管理的, 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巨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存 在着听天由命的思想, 客观上阻碍了巨灾风险管 理的实施� 保险制度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机 制, 只要是风险就一定可 以通过管 理来降低 风 险的发生 , 保险的社会管 理职能就 可以很好 地 发挥作用 � 尽管运用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够对巨 灾达到百分之百的 可管可控, 但是 加强管理 的 益处是显而易见和 不可取代的, 简 单来说是 可 以更好地防范风 险, 保 护生命 , 加快理 赔, 提高 效率 �首先, 可 以对人们 的生命安 全做到最 大 限度的保护, 这一点早已 为国际上 巨灾风险 管 理较为成熟的 国家所证 明� 其次 , 一旦遇到 不 测, 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救助赔付, 将损失降到 最低并能够迅速恢 复生产与生 活的正 常秩序 � 再次, 对于全社会来说, 巨灾风险管理如果变为 日常的一种管理机 制, 可 以最大限 度地节约 社 会资源, 从而可以大大提 高理赔效 果与扩大 理 赔面 � 提高社会整体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 , 不是可 有可无的, 而是基础的前提性的工作, 涉及全社 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无论多么困难, 也一定要坚 持下去 �在这方面保险学会愿意与各界一道, 共 同不懈地努力, 举全行业力量, 深入探讨推进中 国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 将全球范围 内最新的理念与技术宣传到位� 第二 , 尽快建立一套全方位 , 多层次, 可持续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

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

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

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

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在我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我国建立了防灾减灾系统。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
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应急响应、重建和恢复四个方面。

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涝、海啸等多个子系统。

应急响应系统则包括救援、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等多个子系统。

重建和恢复系统则包括住房、交通、水利、电力等多个子系统。

二、问题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1.预警系统不够精准:现有的气象、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预警,但仍然存在误报、漏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度。

2.应急响应系统存在协调不畅等问题:应急响应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紧密协调,导致救援等工作无法高效展开。

3.重建和恢复系统低效:在重建和恢复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常常只在灾害发生时发挥作用,而缺乏长效机制,不能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

三、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度: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气象、地震等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加强应急响应系统的协调: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工作,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3.优化重建和恢复系统: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我国防灾减灾系统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及政策保障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及政策保障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及政策保障*◎高 婵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是农业灾害频发的国度之一。

农业巨灾给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危害。

在应对农业巨灾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保险行业,提高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水平。

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农户自行承担费用或由政府部门进行灾后救济。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本文中,笔者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政策保障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农村集体互助的激励机制失效在我国很多地区,农业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最终由集体经济互助和农民自救来挽救损失。

在农村地区,很多抗灾设施都是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修建与维护的。

由自救的这种风险管理工具带有一定的激励效果[1]。

但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已久,土地集体所有制很多情况下仅仅为象征意义。

在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集体经济状况不佳,根本没有能力在参与到救灾互助过程中。

也就是说,在我国很多地区,集体经济互助的激励机制已经失效了。

(二)政府的减灾措施降低了农业的公平性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措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在农业抗灾方面,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保障,而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由财政投入而实现的,这一点在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与水土改良方面更加突出。

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实现巨灾公平目标,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然而从当前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来看,我国农业减灾方面,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非常少,扶持力度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在国家基础建设投入中,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所占的比重比较少。

在很多农村地区,集体经济逐步弱化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只能够依赖政府的投入。

如果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将会使得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下降,导致农业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不堪一击。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面临着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工作。

下面就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不断完善气象、地震、水文等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其次,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帮助人民做好防范和避险准备。

再次,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能力。

通过加强防洪堤防建设、加固房屋结构、修建避灾安置点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我国建立了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了抗灾救灾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最后,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管控的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为全球自然灾害风险管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在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预测、防治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及策略分析

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及策略分析

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及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巨灾保险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巨灾保险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目前,巨灾保险主要以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为主,农业保险主要保障农作物和农业设施,财产保险主要保障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损失。

我国的巨灾保险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仍然相对较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巨灾保险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巨灾保险的问题分析
1. 风险评估不准确:我国的巨灾风险评估技术落后,不具备准确预测灾害风险的能力,因此无法为巨灾保险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2. 缺乏全面覆盖:巨灾保险的投保率仍然较低,很多农民和企业并没有购买巨灾保险,导致灾后救助工作困难重重。

3. 定价不合理:巨灾保险的保费定价问题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巨灾保险的保费定价较高,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4. 缺乏专业的机构:我国巨灾保险缺乏专业的机构,无法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影响了巨灾保险的发展。

四、结论
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仍然存在着技术不足、覆盖不全、定价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巨灾保险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险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提高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与风险管理措施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与风险管理措施

响。

在地震灾害中,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减少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与风险管理措施。

一、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损坏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是最为严重的。

大量的房屋和公共设施被毁坏,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损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显著。

2.商业和工业生产的中断地震灾害往往导致商业和工业生产的中断。

工厂和企业停工,商店关闭,导致当地的经济活动暂时中断。

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这种中断可能会导致它们无法恢复经营,进一步加剧地方经济发展的困难。

3.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地震灾害也会对旅游业和服务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旅游景点、酒店、餐馆等受到破坏,游客流量减少,导致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受到严重打击。

这对于依赖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地区经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风险管理措施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地震,为政府和居民提供宝贵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减少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损坏,降低经济损失。

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抢险救援。

2.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抗震标准,并对已有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加固。

在新的建筑项目中,应强制采用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3.加强社区准备和防范意识居民的地震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响应,参与抢险救援工作,为灾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4.建立灾后恢复和重建机制地震灾害发生后,政府需要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灾后恢复和重建机制,加强对灾区的支持和援助,并确保经济损失得到最小化。

浅谈我国巨灾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巨灾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及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近年来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是地震、台风和洪水等巨灾事故,面对日益严峻的巨灾风险,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巨灾风险的定义巨灾风险是指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存在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的风险。

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农业灾害等。

二、巨灾风险特点巨灾风险是相对于普通风险而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巨灾风险发生难以预测。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依靠技术手段预测某些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的自然灾害,但任何科技手段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人类对大部分巨灾风险仍然无法做到提前预知;二是巨灾风险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目前,我国巨灾防御体系薄弱,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巨灾发生后将造成大面积的财产损毁,甚至可能对受灾区域造成毁灭性损失。

三是巨灾事故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尽管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因而引发巨灾风险在近年有频率逐渐增高趋势,但相对于普通风险一年十几、几十次的频率而言,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年一遇、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

四是无法通过风险管理完全避免。

尽管人类科技不断进步,对巨灾发生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对地震、洪水、台风等不可抗力的巨灾风险无法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加以消除。

三、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类型多、灾害后果严重,并且易发生巨灾的区域分布着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 以上的人口。

灾害一旦发生,不仅给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人民的心理带来难以修复的伤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巨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

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我国经济损失1000亿多元,同时受灾人口每年也多达2亿多。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应与时俱进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应与时俱进

制 ,而最佳 的实现 手段就 是 巨灾保 险
制度 。
通过建设 巨灾保险制度 ,能够很 好 地发挥市场 机制 的作用 ,逐步将 以 巨灾保险为代表 的市场机制 “ 投影 ” 并渗透到综合 减灾 的各 个领域 ,实现

是加快 整体战略 与制度安排 。
的基金归集机 制 ,解决基金规 模和归 集效率 问题 ;明细责任与 限额,解决 保 费充足度和 可能性 问题 ;建立保 险
支援 ”,这相 当于地 区间财富转移支 付 。财 政 资 金 来 源 于居 民 、企 业 纳 税 ,财政 资金 转移支付 实际上体 现 了
国 民 财 富 的再 分 配 ,可 能会 存 在 不 公 平 的 问题 。财 政 救 助 往 往 有 广 覆 盖 、

刀 切 特 点 , 使 得 分 配 救 助 资 金 时 无
农 房 保 险 ”等 成 功 案 例 , 以 点 带 面 ,
管理和财 政预算 的问题 ,涉及 多部委
的协 调工作 ,必 须从国家层面 进行协 调 ,需要一个高级别平 台。 二 是积 极 支 持 培 育 巨灾 保 险 发 展 。社会的 巨灾保 险属于 公共 或准公 共产 品范畴 ,这种 产品的供给 需要公
建立 我国巨灾保 险制度
建立我 国巨灾保障制度 ,一方面 有 “ 到渠成 ”的问题 ,即需要一个 水
与之 相适应 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环境 ;
维修 公积金管理模式 等 。对一 些财 政 预 算 压 力较 大 的地 区 ,还 可 以采 用 “ 授信 ”方式解决资金配套 问题。 三 是 实质 性 推 动 巨灾 保 险 实 践 操 作。当前我 国的巨灾保 险制度 建设 仍存 在 “四多四少 ”的现象 :即务虚
巨灾保 险应 纳入 国家 的整 体战 略。建 议国务 院发布 《 建立我 国 巨灾保 险制 度的指 导意 见》 ,明确 国家对建立 巨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防灾减灾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现状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防灾减灾意识不够。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防灾减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对灾害风险认识不够,缺乏防灾减灾意识。

2. 防灾减灾制度不完善。

我国防灾减灾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法规不够完善、政策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

3. 救援力量不足。

我国灾害救援力量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缺乏高效的救援机器和人员。

二、问题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 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预警机制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灾害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2. 救援力量有限。

我国灾害救援力量还有待提升,救援机器和人员不足,救援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 灾后重建不足。

在一些地方,灾后重建工作落后于其他防灾减灾工作,灾后重建资金匮乏、重建计划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议为了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鼓励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2. 完善防灾减灾制度。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防灾减灾制度和法规,建立更加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

3. 提高救援力量。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灾害救援力量,加强物资储备,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和人员技能。

4.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

政府应提高灾后重建资金,合理规划重建工作,加强重建工作的监管和管理。

结语防灾减灾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完善防灾减灾制度,提高救援力量,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灾情管理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对策建议

灾情管理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对策建议

灾情管理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对策建议灾难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灾难发生时,灾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灾情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物资保障、信息传递、应急预案等方面,分析灾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力资源在灾难发生时,灾情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灾情管理工作人员的不足,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加强灾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储备。

灾情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强灾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储备,提高其应对灾难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可以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

二、物资保障在灾难发生时,物资保障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规模,往往会导致物资不足,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物资储备库和物资调配机制。

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一定量的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等物资,以备灾难发生时使用。

同时,建立物资调配机制,根据灾害情况和需求,及时调配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信息传递在灾难发生时,信息传递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和应急通讯网络。

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和应急指令,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建立应急通讯网络,确保通讯设备的畅通,以便及时传递信息。

四、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前,应急预案是灾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灾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应急预案的不完善,从而影响灾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类型、应急响应等内容,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

同时,建立应急演练机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灾情管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戴素梅用户名:1109daism所属教学服务中心:永定电大指导教师:吴和泉。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影响和重大损失不得不引起全球范围各国的重视。

近期雅安地震的发生又一次牵动国人的心,如今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出现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巨灾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阐述了巨灾风险的重要性,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具体分析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

根据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找出有助于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方法,根据我国现有巨灾风险的状况和巨灾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对策;现状问题【正文】:我国的灾害具有灾种全、频次高、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密度的升高,我国的灾害将出现小灾大害的局面,而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分析我国灾害尤其是那些巨灾的发生机制,提高我国针对巨灾风险的管理及救助十分的重要,如何积极救灾,规避风险,完善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乃是重中之重。

一、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所造成的“超负荷”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因为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数不胜数,而那些巨大的灾害也时有发生。

如何应对这些巨大的灾害,有人提出了巨灾风险的概念。

(一)巨灾风险概述目前在保险界对于巨灾风险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

比如美国的保险服务局对于巨灾风险的定义是:导致财产直接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且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还有的国家则把巨灾风险定义为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国民收入的1%,受灾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1%。

但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这么笼统的定义。

巨灾风险通常指可能造成巨大、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它不仅仅是指那些自然灾害对人类及其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包括恐怖主义、暴动等人为灾害的风险。

(二)世界性的巨灾。

由于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类正在遭受着自然界的疯狂打击,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灾难也越来越多。

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于经财产、人员伤亡问题、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样对于受灾地的人们及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冲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仅给当地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对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给人们留下抹不去印记2008年的汶川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些巨灾所造成的损失用数据来衡量的话,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曾于2006年2月24日发布的Sigma统计数据的研究报告称,2005年全年全球共发生约400起巨灾, 损失超过2300亿美元。

如此高的巨灾频率,如此大的巨灾损失,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巨灾我们应该怎么办?谁来为这些损失埋单?谁又能承担如此惨重的损失?(三)我国的巨灾频繁并且损失巨大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性,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一直对我国的农业影响极大;洪水和涝渍等水文灾害更是影响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频发发生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阻碍,另外,恐怖主义袭击虽然在我国不常发生,但是某些地区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不仅仅是危害了我国的安定团结,更是影响了我国经济、乃至是社会的正常发展。

1.地震灾害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巨灾。

据统计,在全世界死亡5万人以上的17次地震中,中国发生了13次;而死亡20万人以上的4次地震全部发生在中国。

瑞士再保险发布的sigma研究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四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240亿美元,占全球因巨灾引起的经济损失(26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2.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洪涝灾害是我国频频发生的另一重大灾害。

由于它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频发性,致使洪涝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程度最高。

如1998年发生在松花江、长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人民币,全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有80%以上的耕地受到洪水的危害。

3.干旱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干旱是中国面临的又一巨灾风险,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主要的旱灾频发区包括西北、东北、华北等地,此外华南、西南等地的严重干旱也时有发生。

由于气候变化使得雨水充足的地域也面临这干旱灾害,如云南等。

有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年平均受旱面积达3.1亿亩,成灾1.2亿亩,因旱灾年均减收粮食约100亿公斤。

旱情严重时期,全国一度有6400多万人不同程度缺水,全国有2700多万人、2000多万头牲畜因旱遭遇饮水困难。

4.台风、泥石流以及森林火灾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台风、泥石流以及森林火灾都是我国频频发生的发生得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

我国山地、高原约占国土面积69%,因其地质构造复杂,所以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森林火灾每年都会有好几起,损失较严重的像是1987年的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被描绘为:“大火烧过了100万公顷土地、焚毁了85万立方米木材,令五万同胞流离失所、193人葬身火海,五万余军民围剿25个昼夜方才扑灭”但是在如此严峻的巨灾面前,如何进行降灾、减灾,如何进行在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乃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要善待自然,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的持续发展这个大前提下来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提高对于巨大灾害的防御、抵御能力。

利用巨灾风险管理来完善遇到巨灾风险的应对能力,做到遇到灾害不畏惧,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应急预案。

灾后重建、灾后应有的赔偿制度等等问题则就体现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了。

二、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中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这和我国地域广阔也有直接关系。

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和森、地质灾害。

有效数据统计表明,上个世纪全世界五十四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八个发生在中国。

通过民政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失在五百亿至六百亿元人民币之间,由此可见,每天自然灾害给我国带了一亿多元人民币的损失。

如此高昂的损失,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我国现在的巨灾风险管理究竟成效如何呢?(一)我国巨灾风险的管理概况从古至今,面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们慢慢的无所畏惧,客服它战胜它,用人类的智慧度过一场场巨大的灾害。

解放后,党和政府更是极为重视减灾防灾工作,且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灾害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目前,巨灾风险管理包括两方面:灾前的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及灾后的风险自留。

风险降低包括控制灾害源和规范人类自身行为;风险转移包括使用商业保险、再保险和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如巨灾债券);风险自留包括财政预算支持和国际援助。

对于在灾前的风险降低方面,我国实行四部门联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机构体系,包括民政部救灾司、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通过联动合作,加强防灾减灾。

1.灾前的风险降低方面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立体的监测体系,由空、天、地,加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观测、地理观测和海洋观测组成。

如通过在汶川地震断裂带进行钻探工程,地加密面观测站点,以及多发一些对地观测卫星等措施,对灾害的发生进行及时的、全气候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更高的监测。

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专项预案,还有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不断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证了灾害应急工作有章可循。

并加强了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培训。

2.灾后的风险自留对于灾后的风险自留的资金补偿,仍以政府财政补偿、社会支援为主。

政府通过起草救灾条款并且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对灾害分级管理的机制,包括救灾资金的分级负担、灾情分级管理等等,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救灾补助标准以保证受灾群众能继续进行生产、生活。

(二)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各部门之间合作仍不紧密、缺乏统筹协调管理多个政府部门的合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各部门就此问题开展的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未重视科学的灾害事故评估理论和技术,致使巨灾保险业务的承保亦无章可循。

也没有设立一个统一协调管理的国家机构,国家财政部门更未设立过巨灾风险管理的专项基金。

对于救灾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的问题,我们所缺乏的是有条不紊的统筹管理,灾难发生时,虽然有很多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灾区,但是他们大都是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救助受灾人员,如果将这些人联合起来,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先救易后救难,先救生、后救“人”,尽快恢复灾区的生命线,这样就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也能将人员伤亡减到最低。

另外现在国家的风险管理的专项基金还没有设立,这样就出现了现在的情况,当灾难发生时,很多企业或者是个人向灾区捐款,但是国家却没有一个成型的专项基金投入进去,这样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譬如救援物资到位不及时,或者捐款物资去向不明的问题。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很多人虽然投了保,但是保单往往在灾难发生时被损毁,或者是银行存折、可进行身份辨认的证件都被湮没在废墟之中,这样可能造成自己原有资金无法收回的困难。

2.政府对于巨灾的信息不够详细和公开我国的巨灾风险信息分散,没有整合起来,为保险行业建立累积风险的分析平台,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贴近国情的巨灾模型。

一方面是由于巨灾的极不稳定性造成的,因为罕见的巨灾可能在保险人尚未累积到足够的准备金就发生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保险指标的详细信息和历年的损失记录导致。

对于我国的洪涝灾害,诸如长江流域每隔几年都要发生一次大的洪涝灾害,对于这每一次的自然灾害我国到现在仍没有专项的巨灾模型。

地震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震级高、频次大的特点,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雅安地震……等等。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成型的灾害救助措施,和救助模式,也没有建成专项的救助基金,而对于那些历年来的损失记录甚至都没有公开出来,人们只记住了灾难的发生,却没有对记住如何去减少这些损失,如何去防止这些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