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互动、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2024年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心得体会范文(6篇)

2024年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心得体会范文(6篇)

2024年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久且健康增长,我国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即经济现代化、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并进。

在深入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对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心得体会。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

在实践中,我们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与整体性,通过全面、统筹、协调的发展策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应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作用。

创新是推动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必须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坚持绿色发展优先,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强大动力。

我们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

在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各个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运作,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1.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利用该地区的资源和优势,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提升。

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国家的层面,通过协调各个层面的关系,实现整体发展。

2.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既可以提高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能够减少区域间的差距,实现久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还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并且有助于提升整个地域的竞争力。

3. 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各个区域的利益。

其次,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1. 宏观政策的制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推动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发展。

例如,中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2. 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个区域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欧洲联盟的成员国就通过开展多边合作,推动欧洲地区的协调发展。

3. 跨区域项目的推动跨区域项目的推动可以有效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加强区域内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经济和人员的流动。

同时,跨区域项目的推动还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 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六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东北振兴使很多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区间经济与人口分布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后发地区发展热情持续高涨,区域竞争激烈,宏观调控面临新的挑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产业转移,宏观调控,劳动力流动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在土地总量控制,节能降耗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大为增强。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顺利启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互动关系

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互动关系

学统筹区域发展指导下实行 中部 崛起 战略的必然要求 。 确立 中部崛起在 我 国整体经济发展 中的战略定位 , 对构成我 国各 区域经济结构 的协调发
展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部崛起是互动经济区域中的发 展方向 . 2
优势互补、 各地区竟相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按 照我 国经济发展战略 的总
42 检测仪器 .
( ) 动化程度高 。在样品前处理 、 动进样 和数据处理方面 , 4自 自 均能 实现 自 化, 动 提高效率 。 () 5 易用性好 。仪器设备的使用界面友好 , 合中国人使用 习惯 。 符
() 6 其他要求 。 符合 良好实验室规范( L 的仪器更能满足未来认证 G P) 实验室 的要求 , 安全环保 , 防止实验室 的二 次污染 , 充分保护分析人员 的 健康 。 ( 责任编辑 : 白尚平 )
20 年 08
第 1卷 8
第 1 期 3
牧稿 日期:0 8 0 — 5 2 0 — 3 2
中部 崛起 战略 与 区域 经济合作 的互动关 系 术
周 秀成
(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30 6 000 ) 摘 要 : 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是推动全 国区域 经济一体化 , 指 协调 中国社会全 面发展 , 实
发展到一定时期 , 帮助中西部地 区加快发展 , 这也是一个大局 。中部 崛起 战略是继“ 两个大局” 后的又一战略决策 , 承东启 西 , 之 是 形成东西互动 、
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 必须要着眼于 中部 自 的实 际情 况和我国国 民经济 身
产业 布局 的分工要求 , 科学地确定 中部 发展的战 略定 位 , 这是我 国在科
体部署 , 我们必须把 中部崛起战略 与区域 经济合 作问题结合起来 , 着 朝 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 的发展方 向努 力 ,才 能完成 中部崛起战略任务 , 实 现区域 经济共同协调发展。

我国在协调领域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协调领域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协调领域取得的成就协调领域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实现资源配置的平衡、利益的调和以及政策的统一。

这一领域的协调不仅涉及国家内部的各个层级和部门,还包括国际间的互动与合作。

近年来,我国在协调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在国际合作与影响力的提升中得到了体现。

一、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着力缩小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通过国家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了显著进展。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我国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增强了经济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注重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实施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了城乡经济的互动性和协调性。

二、社会协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

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教育公平我国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通过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和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平发展机会。

公共服务的协调在公共服务领域,我国不断推进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化。

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各类公共服务的普及和质量,包括医疗、交通、文化等领域,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东北经济增速与区域协调发展有何互动

东北经济增速与区域协调发展有何互动

东北经济增速与区域协调发展有何互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曾经是中国工业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东北经济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经济增速相对放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东北经济增速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东北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经济增速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曾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过度依赖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而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传统重工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等问题时,东北经济增速也随之受到影响。

此外,人才的流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东北,前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求机会。

人才的流失不仅削弱了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也对经济增速产生了负面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东北经济增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东北地区的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

有的城市可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有的可以侧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速的提升。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加强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能够更好地吸引外部投资和拓展市场,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还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均衡发展,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率,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持。

为了实现东北经济增速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在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互 动 的 框架下 . 办 学体 制 改 革可 以构 建 “ 利 益 责 任 互 担 的 校 企 合作 办 学机 制 ”和 “ 统 筹 协 调 的经 费 投入 机 制” 2 培 养 体 制 可 以相 互 构 建 “ 人才 需求 预测 机制 ” 、 “ 课程 设 置 和教 学 模式 的市 场 导 向机 制 ” 以及“ 人 才 培养 质 量 与评价 的联合 评 估机 制 ” 3 . 管理 体 制及 其相 应 机 制 的 构 建 在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发 展互 动 的框架 下 . 职业 教育 管理 体制 可 以通过 建立 “ 区域 大职教 统筹 管理 体制 ” 、 “ 伙伴 协作 管理 体制 ” 和“ 多边 协调 运行 机制 ” 进行 创新
X U E S H U Q I A N Y A N 学 术 前 沿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林 克松 、 朱 德 全在 《 教育 研究  ̄ 2 01 2年 第 1 1期 中 撰文 指 出 : 在 城 乡一 体 化 进 程 中 , 职业 教 育 均衡 发展 与 区域经 济协调 发 展之 间存 在 复杂 关联 . 明 晰 了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互 动 的 体制 机制 障碍 . 并 提 出 了 构 建 促 进 二 者 协 调 发 展 的 机制 和体 制 的建议 宏观 而 言 .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表征 为一 种作 用与 反作 用 、 决 定 作 用 与 能 动 影 响 的关 系 。主 要表 现 为 : 1 .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对 职 业 教育 均衡 发 展 的驱 动机 理 : 2 .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对 区域 经济 协 调发 展 的杠 杆 机理 : 3 . 职 业 教育 均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互 动 的 应 然 表 征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互 动 存 在 很 多体 制 机 制 障 碍 . 主要 表 现 为 : 1 . 管 理 体 制 “ 条块分割 ” : 2 . 人 才培 养 体 制 “ 脱 离 市 场 ”, 即 职业 教 育课 程设 置 、 教 学模 式 、 人 才评 价 与市 场 脱 节 ; 3 . 武金 陵 、 闫智 勇 在 《 教育 学术 月 刊 ̄ 2 o 1 2年 第 1 0期 中撰 文 并 从 系 统 论 的 视 角 分 析 了 教 育 的本 质 . 构建 了 中高 职衔 接 的 系统 模 型 。 指 出 中、 高 职 衔 接 改 革 的 根 本 出 路 在 于 建 设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体 系 以 及 依 据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体 系 建 立 职 业 教 育 的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基 于现代 系 统 科学 的系列 理论 . 作 者 认 为 教 育 是 向 作 为 人 的 教 育 信 宿 传 递 特 定 文 化 信 息 的 社 会 系 统 。根 据 系 统 论 。 可 以从 物 理 层 、 表 现层 、 规 则 层 和 环 境 四 个 层 面 来 研 究 各 级 各 类 职 业 教 育 的 分 析 层 次 其 中 物 理 层 指 职 业 教 育 系统 的 物理 结构 : 表 现 层 指 职 业 教 育 系 统 在 运 行 过 程 中 通 过 行 为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目 的 性 和 功 能性 : 规 则 层 指 职 业 教 育 系 统 的运 行 规 律 或 者 约束规 范 。 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高 速 发展 .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已 经 不 能 够 满 足 生 产 力 水 平 发 展 的 步 伐 和 人 们 对 自身教 育水 平 的 高要 求 . 中 高 职 衔 接 的 呼 声越来越高 。 迫切 需 要 建 立 包 含 物 理 层 、 表 现 层 、 规 则 层 和 环 境 四 个 层 次 科 学 的 中 高 职 衔 接 模型 . 并 依 照 此 模 型 分 析 当 前 中 高 职 衔 接 的 层 次 和 切入 点 。具 体 而 言 , 无 论 是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还 是 高等 职业 教 育 . 其 物 理 层 可 继 续 划 分 为 系 部 、 专 业 、 教务 部 门 、 教研 部 门 、 招 生部 门 、 就 业 部 门、 实 习实 训部 门 、 师资、 课程( 标准 ) 等 子 系 统 或者 要素 ; 表 现 层 可 继 续 划 分 为 培 养 目标 、 教学 、 管 理、 就业 指 导 、 科研 、 社 会 服 务 等 目标 、 行 为或 者 功 能 : 规 则 层 可继 续 划 分 为 教 学理 念 、 学 分 制度 、 学 籍 管 理 制 度 等 思想 意 识 形 态 、 规律或者规则等 ; 其 所 处 的 环 境 几乎 是一 致 的 , 如 职 业教 育法 、 职业 教 育体 系 、 职 业 教 育管理 体制 、 产业 结 构等 。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和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之 间 的 衔 接 需 要 在 系 统 内部 实 现 物 理 层 、 表 现 层 和 规 则 层 三 个 层 次 的 互联 互 通 。 系 统 外 还 需 要 实 现 环 境 层 的 一 体 化 职 业 资 格 制 度 和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内 部 的 规 则 层 首 先 决 定 了 中高职 衔接 在物 理层 的衔 接 . 从 而 使 得 物 理 层 制 约 了 中高职 衔接 在表 现层 的各 种功 能 的发 挥 。所 以 . 建设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体 系 以 及 依 据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体 系 建 立 职 业 教 育 的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是 中 高 职 衔 接 改 革 的 根 本 出路 办学 体制 “ 封 闭单一 ” 构 建 城 乡 一 体 化 背 景 下 职 业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与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互 动 体 制 与 机 制 . 作 者 认 为 应 着 力 于如 下方 面 : 1 .办 学 体 制 及 其 相 应 机 制 的 构 建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社会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幸福感。

三、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合作的良好格局,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四、促进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区域合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全球化的
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实体之间,在政策、法律、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合作与整合,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一概念强调了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互动与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等方式,实现经济整体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发展区域内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实现经济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这种合作可以包括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市场间的贸易往来等多种形式。

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经济实体可以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机遇,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跨国公司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壁垒的降低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通过合作与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才交流的深化,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这给合作与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造成阻碍。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建设,为区域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企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推动,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共同推动发展的合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地理区域内经济实体合作与整合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潜力。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的重要支撑。

在交通领域,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

例如,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

在通信方面,普及高速宽带网络,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各个区域能够更好地共享信息资源。

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至关重要,确保电力、燃气等能源的稳定供应,为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优化产业布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的差异,适合发展不同的产业。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而对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资源加工、特色农业等。

同时,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链的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通过产业转移和承接,将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有序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

再者,加强区域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本地人才。

通过改善教育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税收优惠等,吸引人才到这些地区工作和创业。

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人才培训和交流项目,促进人才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播。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为了协调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各国纷纷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资源流动,通过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各地区经济的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区域发展计划,旨在通过促进多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各地区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联动,促进地区间互通有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地区内外的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

通过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地区间的互通能力,实现地区间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发展。

2. 产业协同,促进地区产业间的互补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地区间产业的互补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协作,实现不同地区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引进优势产业,开展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地区产业的互补发展,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3. 协会交流,促进地区间的互学互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地区间的协会交流,促进地区间的互学互鉴。

通过组织不同地区的企业和协会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行业经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地区间的共同进步。

4. 资金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资金支持,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地区间的合作项目和产业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5. 人才培养,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通过推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各地区间可以共享高级人才的优势,提高各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努力。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东中西互动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期:2007-11-05] 来源:作者:赵振兰[字体:大中小] 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中提出,深入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但是,当前存在的东强西弱的格局难以一时改变,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

为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突破,特提出如下建议: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为避免东中西区域政策的“趋同”或“失衡”,建议全省成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导小组。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市市长、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协调不同区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效能。

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

在资金投入政策上,应直接增加对落后市区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项目的投入,刺激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产业政策上,通过实行不同的产业准入和发展政策,使产业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要尽量照顾地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

鉴于西部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应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赋予最优惠的政策,以形成“政策洼地”。

同时,应鼓励、引导、允许欠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试验,创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路子。

二、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尤其要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和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一是东部沿海发达市应继续深化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老工业基地。
( ) 确 把 握 区域 发 展 不 均 衡 的 客 观 必 然 性 。 科 学 地 促 二 正 更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区域发展 不均衡是 自然 的 、 历史 的 、 经济 的和政 治的各种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其中 自然条件或资 源环境 承载能力 , 对 个 区域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 。发展 的 自然条 件 , 有些是 可 以改 变 的 , 有些 则 是 不可 改 变 的 , 使 能 够 有 所 改 变 , 会 付 即 也
维普资讯
促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的 两 大 重点
明确 不 同 区域 功 能 定 位 和健 全 区域 协 调 互动机 制
பைடு நூலகம்
陈 斐 陈 秀 山 : ,
( 昌大 学 中 国 中部 经 济发 展 研 究 中心 , 西 南 昌 3 04 ;. 1南 江 3 07 2中国人 民 大学 区域 经 济 与城 市 管理 研 究所 , 京 10 7 ) 北 0 82


正确 认识 区域 协调发 展 总体 战略
区域 协调 发展是全 面建设小 康社 会 、 加快 推进 现代化建设 的重 大 战 略 任 务 。 《 中共 中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一 个 五 年规 划 的 建 议 》 各 地 区 的 实 际 出 发 , 照 发 挥 比较 从 按 优势 、 加强薄弱环节 、 促进协调发 展的要求 , 明确了各区域的发 展导 向和总体思路 。 ( ) 分认 识 促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的重 要 性 和 紧 迫 性 一 充 我 国 各地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都 取得 了 巨 大 的 成 绩 , 区 域 发 但 展不均衡的问题也很严 重 :由于经济分布与人 口分布失 衡 , 使 区域之 间人均 G P差距 扩大 ;由于经济分布与人 口分布与财 D 政负担的瞻养人 口的空间分 离 , 区域 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 使 水平差距扩大 ; 由于经济分布与资源分布 空间失衡 , 导致 调水 、 输 电 、 煤 等资源跨区域调动 的压力越来 越大 ; 运 由于 按 照 行 政 区发展经济及其不当开发 , 使部分生态环 境脆 弱地区的人 口承 载能力快速下降 , 适宜人们生存发展 的空间缩小。 目前 比较落 后 和 发 展 比较 困 难 的 主 要是 中 西 部 地 区 、 边疆 地 区 以 及 东 北 等

中 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中 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何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涵盖了社会、环境、民生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并且,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区域发展的考量范畴,强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因地制宜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区域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了这些差异,制定了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则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就着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发展战略还具有协同发展的特点。

中国强调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同,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转移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产业的梯度转移。

同时,还推动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实现了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打破了行政壁垒,促进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创新驱动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积极推动各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

一些地区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在当今社会,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关键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表现得较为明显。

一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良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还反映在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教育医疗水平等多个方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何以能够缩小地区差距?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资源流通效率,吸引外部投资,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可以让偏远地区的农产品更便捷地运往市场,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改善通信设施,能让农村地区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发展电商等新兴产业。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

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资源依赖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这些产业,能够迅速积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要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避免陷入低端产业的陷阱。

科技创新也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有力手段。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能够推动当地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赋能。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可或缺。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共享发展经验、技术和资源。

比如,发达地区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欠发达地区可以为发达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关 键 词 : 域 协调 ; 区 区域 经 济 ; 动 关 系 互
中圈分类号 : 2 . F 1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7 9 (0 8 0 — 0 8— 6 0 8— 12 2 0 ) 1 0 5 0
Re i n lEc n m i o d n t d De e o m e t a g o a o o c Co r i a e v l p n nd
收 稿 日期 :0 8— l 2 20 0 一2
作者简介 : 钊 ( 92一), 陕 西渭南人 , 李 17 男,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 士, 硕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 和经 济 增 长 。
维普资讯
第 1 期
a n erg n cn mi g w vr n m ,n eeo o cg who s r dw s r g n mo gt ei a eo o c r t oe l gt e adt cnmi r t f at na et nri s h ol oh ao i h o e e n e eo
Vo . 7 No. 12 1 M a . 20 r o8
20 08年 3月
【 经济学 】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与 中 国区域经 济 互 动 关 系 的检 验
李 钊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陕西 西安 705 10 5)

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国家 战略 , 实证研究 表明中国各地 区经济增 长存 在长期稳 定关 系, 东部 、

钊: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 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的检验
5 9
相 互影 响 、 互 作 用 的关 系 , 区经 济 增 长 的互 相 地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在当今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整体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也制约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对于缩小发展差距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让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这并非是简单地让发达地区援助落后地区,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资源配置,让各个地区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而缩小差距,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就如同地区发展的血管,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对于落后地区而言,薄弱的基础设施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比如,一些偏远山区因为交通不便,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及时运输出去,导致农民收入微薄。

因此,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公路、铁路,改善通信条件,提升能源供应能力,能够为其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当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落后地区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分享发展的机遇。

产业协同发展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可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

发达地区往往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落后地区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加工产业等。

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和合作,让发达地区的产业向落后地区延伸,既能为发达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又能带动落后地区的产业升级。

例如,一些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投资和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科技创新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缩小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策略互动、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有效性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一个区域内提高经济活动的协调程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均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然而,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内耗不止、过度竞争的种种现象。

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改善和解决诸侯经济等地方政府策略不协调现象。

面对上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顽疾”,许多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索区域内经济主体之间协调失败的成因、如何克服协调失败、如何使区域经济走出协调失败的困境并进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的相互关系及互动机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较新颖的研究视角。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有关我国区域经济问题文献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各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绩效的比较及差异动因分析,一类是对各区域板块内部经济问题的研究。

本文则是基于地方政府协调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考察区域内不同地区代理人之间的协调博弈过程及其均衡,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契机、途径与激励机制。

其次,在文献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地方政府策略互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总结了理论分析框架。

之后,本文在一个基本的协调博弈分析框架中,考察了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策略互动过程和策略选择行为,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协调问题的基本类型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解决协调失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以及中央政府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在博弈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我国三大经济圈改进协调失败问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案例,对博弈模型进行了实证的与经验性的研究,力图寻求地方政府策略互动实现区域经济高水平
均衡发展的可行途径。

最后,本文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国情和实践经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治理问题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