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的一种发展观念和方法论,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具体理论,从而使之成为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协调、统一的目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最后,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全面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
其次,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重要遵循,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前进。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化解中国社会发展矛盾和推动社会稳定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社会分配问题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稳健、有序,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总体战略。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幸福感。
2.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要协调,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
同时还要注重可持续性,即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3. 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因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
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5.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6.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是落脚在新时期的中国国情和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上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核心思想、发展原则、路径选择、关键问题等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发展需求。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为人民谋福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的物质、精神、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要建立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向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
第三,社会建设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第五,党的建设要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
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完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正是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在这一阶段走上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但就在人们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额首相庆时,主要由世界的一批杰出学者组成的一个沙龙式组织——罗马俱乐部,却在1972年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警告片面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危及人类的长远发展。
但在当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片歌舞升平中,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显然是一篇“盛世危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但随后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却在不断印证着罗马俱乐部报告的警告.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并催生着新的发展观。
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罗马,共同探讨了关系全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
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
这批人士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正式成立于1968年4 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宗旨是通过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敦促国际组织和各国有关部门改革社会和政治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社会和政治行动,以改善全球管理,使人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被称为“无形的学院”。
经过努力,罗马俱乐部的研究小组考察了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因素,并于1972年出版了一份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TheLimitstoGrowth). 《增长的极限》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教授等撰写的,是他们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其主导思想从该书的副书名“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上一目了然。
全书分为“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均衡状态”五章,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提出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它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指它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发展,即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发展,即要在各个领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避免单一领域的过度发展而导致其他领域的滞后。
三、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即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民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即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五、创新驱动。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创新驱动,即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六、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共同发展,即要在国内和国际上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21世纪初提出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针。
它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全面部署和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创新,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保证国家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
它强调经济发展要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结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既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持续发展还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要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进行协调与平衡,使各个领域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协调发展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旨在避免区域的发展差距和城乡的差距增大,实现全国全面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确保了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平衡,提高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号召全社会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是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科学发展观
提出时间: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
确立时间: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七大)上将其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
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文化、科学生活、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为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以及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对未来发展的科学、系统和制度的管理和调控的科学发展观。
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思想指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1、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视不够,造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破坏,我国政府从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
2、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发展一切事业,特别是弘扬公平正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富强国家,建设文明美好社会。
科学发展观正好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它以人民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宏观层面统筹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科学。
3、党和国家领导班子的指导和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责任作用。
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科学性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安全稳定、提高民生和国家实力等因素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新的发展结构和发展过程。
2、科学文化、科学生活、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推进科学文化的建设,并且要求我们要有科学的生活态度,也要有正确的科学观点,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实现发展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加科学。
3、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一管理和协调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的发展,以实现对未来的科学、系统和制度的管理和调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的一种立足中国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体人民的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至上等多个方面。
1.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不偏废、不偏颇、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
在经济上,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质量优先于速度,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在政治上,全面发展要求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领导相结合,注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权益保障;在文化上,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全面发展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态上,全面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形成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发展中,协调发展要求坚持内外需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协调发展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权益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实现持续发展,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权益。
在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在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不平等现象加剧,推动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4.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以增加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点又相互联系。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提出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其次,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提倡统筹兼顾。
这是指在发展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发展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现实与长远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进步。
它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推进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
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立足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它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强调以科学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协调发展强调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等;在社会发展中,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利益,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民至上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
人民至上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的发展更加科学、均衡、可持续,使中国的发展更加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必将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1. 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指导原则和发展理念。
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探索,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
本文将从本质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推动。
科学发展观源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总结,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实现这一统一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科学的发展路径。
科学发展观主张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建设。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协调发展,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3.1.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和动力,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3.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张发展要惠及全体人民,特别要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3. 综合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综合协调发展,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区域发展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系。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跳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协调和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旨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背景。
中国自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依赖方式,注重协调和平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公平,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尊严和人的权益。
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增长。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面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中国需要关注人民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时间。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
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
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
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
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新的发展思想。
对此,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诱因。
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二
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
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放在该段末尾提出来。
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反映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勇气和远见卓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丰富版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