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它坚持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它主张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创新。
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上了创新驱动的道路。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倡导构建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关注并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总纲领,是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为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将继续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这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4、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揭示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看科学发展观乃全世界遵循之“世界观”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看科学发展观乃人人应确立之世界观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它不仅代表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代表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完全具有世界性,是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的互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对内重在“文化强民”,事实证明,只有坚强“内部”才能辐射“外部”;对外要在向世界积极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迎应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的挑战。
当前和今后,我们要高调向世界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人类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切实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引导全人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台阶。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集体领导集体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发展是硬道理”,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它注重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注重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一致。
它强调科教兴国,注重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综合实力。
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幸福指数的提高。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和任务,强调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它主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这为加强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全面接纳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又要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道路,不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路线。
它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21世纪初提出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针。
它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全面部署和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创新,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保证国家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
它强调经济发展要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结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既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持续发展还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要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进行协调与平衡,使各个领域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协调发展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旨在避免区域的发展差距和城乡的差距增大,实现全国全面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确保了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平衡,提高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号召全社会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是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
实践昭示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进一步作出精辟概括。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4、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第一篇: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2)(会展开)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方卖弄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剧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考点2 :社会主义本质(简单题)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答: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这两个问题刚才路局长和黄局长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第三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巩固、在发展中推进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
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20081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
1.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2.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时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
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
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没 有 科 学 发 展 就 没 有 社 会 和 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2005年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重要 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 讨会上,胡锦涛提出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 彻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一项战略举措。 (6)2005年4月15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 第2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 发展全过程。 (7)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 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核心是以人为本
(1)含义——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 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 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没 有 科 学 发 展 就 没 有 社 会 和 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形成原因
(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 丰富思想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 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没 有 科 学 发 展 就 没 有 社 会 和 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短 期利益,也要考虑长期影响,平衡长期与短期的目标,避 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 公平。
统筹兼顾
01
统筹全局与局部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决策和实践中,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也要照顾到局部
利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02
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
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
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发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存 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 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 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 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了国 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的挑战,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性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框架。
0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 不是少数人或特定阶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就业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利。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满 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与 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理念。
它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共享共治等基本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一种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理念。
它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关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身心健康,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三大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3.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三大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 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科学发展观三大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5. 共享共治共享共治是科学发展观三大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参与、全民共享、全面治理的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促进了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和产业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1.引言1.1 概述科学发展观是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建设是执政兴国的基础,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了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我们在执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战略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引导我们在发展中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方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为我们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石。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第一部分,引言部分,将概述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核心理念,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至上、全面依法等。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创新和超越。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传统发展观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国际发展潮流的回应和引领。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国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魅力,对推动全球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总的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创新和超越,是对国际发展潮流的回应和引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和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
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的,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
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后代的生存空间。
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
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
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涵。
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
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
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涵。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
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
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
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
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
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
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
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涵。
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我国现在人均国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
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