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青岛版五年制三起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掌握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

2.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

三、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火山喷发的过程的分析,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解火山危害。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演示、观察等教学方法。

通过对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火山的照片,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图片所能带来的感受,让学生们对火山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火山的概念教师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火山。

3.展示火山的类型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展示各类火山的不同类型,让学生们看到不同的火山形态。

4.探究火山喷发的过程教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等资料,学习火山喷发的过程,加深学生们对火山的认识和了解。

5.了解火山所带来的灾害教师通过展示火山灾害的照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火山所带来的灾害,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防范火山危害。

6.课堂讨论教师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火山的具体形态与灾害。

通过课堂讨论,带领学生们探讨如何有效对抗火山威胁。

7.小结教师通过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火山的同时,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知识印象。

六、课堂板书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知识点。

•火山的形成及其不同类型•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火山所带来的灾害七、作业布置请学生们完成如下作业:1.搜集并整理几组火山的图片资料。

2.分组讨论火山的基本概念、各种类型及其喷发过程的内容。

3.分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应对火山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八、一些小提示1.在介绍火山喷发过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多种资料,从中分析、推理出实际发生喷发时,需要注意什么。

2.对于学生对于火山灾害所带来的其他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常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从而理解火山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五年级下册科学火山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火山青岛版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可乐组)
我们的猜 想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里打√)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红墨水组)
我们的猜 想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里打√)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观察到

喷出。
实验现象
观察到红墨水
运动。 。
实验结论
岩浆在
的作用下
发出来,形成火山。
实验结论
,遇到 处喷
岩浆在
的作用下做自下而上运动。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 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 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 上运动。岩浆在不断上升的过 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 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 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观察到

实验结论
岩浆在
的作用下
处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喷出。 ,遇到
我们的猜想
(在□里打√)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
(红墨水组)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告单
(土豆泥组)
火山喷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 压力□ 向上运动□ 薄弱处□ 裂缝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观察到

喷出。
地壳内部的岩浆在
的作用下会不
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当岩浆遇到地壳的


处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我们的猜 想
(在□里打√)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报告单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课件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课件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课件(“导入”部分片断)
修改说明及教学反思
修改说明:
最终使用的《火山和地震》“导入”部分课件,我做了一处小小的修改:课件上增加了“地球的构造”模型图片。

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地球构造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知识,比如火山、地震分布带的问题等等,同时又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便于大家更系统地了解科学教材各方面知识的关联。

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

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

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组织学生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和地震的
实验。

学生做得很认真,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

有的组先做完实验,在汇报时还补充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会慢慢凝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

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强了课件的视觉效果。

每一灾害的教学开始我都设计了“探究性活动”、“思维迁移”等环节,侧
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仓促,还未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相关知识(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2、《火山》教材分析:《火山》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内部有什么》,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本节课呢,咱们继续学习关于地球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中发生的是什么自然现象?(播放课件)通过这段视频学生可能看到:火山喷发时有红色的岩浆喷出,同时还有浓烟冒出、石块飞出;看到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液体一样流出;火山喷发的烟灰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了城市,夺取了人们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认识火山。

(师板书课题:火山),对于火山,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火山形成的原因)板书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师:同学们看图片,你能猜测火山出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同学们各小组讨论。

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要求学生猜想火山的喷发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想火山形成的原因:同学们火山口有红色的岩浆喷出来(猜测地球内部温度可能很高);同时有浓烟和石块飞出(猜测可能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因此推断火山内部的成因:高温高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通过岩浆喷出,大家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特征和产生原因2.掌握火山的分类和分布3.了解火山造成的地质灾害和社会危害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火山的特征和分类2.火山的分布和危害教学难点1.火山在地质上的作用2.针对山地地貌与火山地貌的区别进行深入探究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调查学生对火山的了解情况2.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进行感性认识呈现(15分钟)1.通过图表或PPT呈现火山的特征和分类2.引导学生较为规范的火山常识学习探究(30分钟)1.分组或个人作业,利用资料搜集探究火山地区的特征和区别2.加深对特殊火山及其地质效应的探究,分析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部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2.规范地址一些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拓展(10分钟)1.在此之上开展扩展知识2.加深对火山模拟的理解练习(20分钟)1.开展一些理论练习或实际问题练习2.辅助个别同学通过双师课堂互动完成练习评价(10分钟)1.有一定的基础和变化能力的询问2.分享学习的过程和探究得到的成果四、板书设计火山特征和分类•火山口的形态•熔岩喷泉的高度•喷放的周期•活动程度(活火山和死火山)分布和危害•根据地理位置和意外时间分布•造成的地质灾害•社会危害五、课堂互动1.分组或个人作业探究火山的特征和危害2.扩展知识时候的互动讨论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学中的练习题2.小组或个人完成火山相关题材PPT的制作和汇报七、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着重探索火山的内涵和特点,辅以趣味的图像和语言,帮助学生更快速区分火山特征,更加认真地对待地质的基础原理。

在学生课堂的互动讨论上,我能够及时询问到学生的疑问,并给出合理的教育回答,也做出了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内外配合,课堂效果显著。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学设计word资料9页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学设计word资料9页

《地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及创造性使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发现了地球板块运动规律基础上而安排的。

教材的安排是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看地震记录片和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地震及其危害。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地震的前兆、中国古代地动仪的情况,并通过避震演习掌握一些避震知识。

在深入钻研教材以及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认知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0级的地震引发了每个孩子对地震的关注,孩子们从各种媒介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因此就没有必要再用一节课讲地震的危害,而且学生们对地震的形成非常感兴趣,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将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增加了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内容。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力争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一开始我们引导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震的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研究地震的形成时,我们鼓励学生先做有科学根据的猜想,然后利用模拟实验或查资料等方式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思考得出结论,并和同学们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利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真切了解地震的情景,感受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我们选用离学生实际生活最贴近,给学生震撼力最大的汶川地震作为视频选材,从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介精挑细选一些资源并进行整合,这组视频资料展现了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既让学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又为后面探究地震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地震形成的模拟动画再现了学生肉眼无法看到的地球内部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地震形成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案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震》教案
2、能够通过微视频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为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省出了时间,整个过程探究性强,充实而有趣。
3、通过提问,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更全面深刻的掌握本章节内容,理解相对直观,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1、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10秒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2、学生猜想。30秒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猜想假设。
3、做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30秒
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
4、结合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确地震产生的原因。20秒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实验现象。
5、小结。20秒
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亮点:
(请你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关注微课程的设计细节,不超过300字。)
1、该微课程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猜想——资料学习——整理归纳”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地震的成因。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来直观认识地震的成因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地震》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联系电话
所教学科
科学
所教学段
小学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微课程信息主Biblioteka 名称地震的成因选题意图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

【拓展延伸】
含有丰富养料的火山灰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
火山后形成的水晶元课件地和1球青玛和岛地瑙版表五的四变制化-青第岛6课版火《小火学山山五温》 泉带来的旅游资源
火山岩独特的纹理、鲜艳 的颜色和坚固的质地使它成 为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和装 饰材料。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 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
火山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 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自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 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自
火山的成因
火山喷发是岩浆释 放能量的强烈显示方式, 即当地球内部的岩浆能 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在强大的压力作用 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 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 发现象。
问题与思考:
❖ 1 火山喷出的物质是什么颜色的?它的温 度怎样?你知道它的名称吗?
❖ 岩浆是来自地幔的岩石、气体和水组 成的熔融状态的物质。到达地表的岩 浆称为熔岩。
❖ 2 在火山口的上空,你还看到了什么?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 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 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
5.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 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 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 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自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地 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6课《火山》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自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青岛版学校科学五班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一、教材说明:在同学熟悉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同学进一步熟悉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火山和地震都与人们的生活亲密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育同学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力量。

活动预备:提出本课要探究的内容:"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们有亲密的关系,让我们来讨论吧。

'提示同学预前探究,为课堂探究做预备;以文字的形式提示同学预备课上探究的典型材料,为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供应物质上的保障;以情景图的形式调动同学对火山和地震已有的熟悉,为课堂探究供应心理上的预备。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相互沟通搜集的地震资料。

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介绍了世界闻名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状况,包括了火山喷发全过程的图片及火山喷发对火山四周广阔地区造成的破坏。

目的是为同学讨论火山供应最基本的资料,让同学了解到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引起学习兴趣,为探究火山的成因打下基础。

二是介绍唐山大地震的状况。

教科书呈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目的是让同学知道地震巨大的危害性,引发同学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兴趣,结合卡通语言"真是不安静的地层。

',引导同学针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作出假设,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层的运动引起的,为探究地震的成因打下基础。

两组图片只是教科书的一种指向,提示同学,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相互沟通,获得对火山、地震的初步感知,了解火山、地震时会消失的现象。

活动二:讨论火山、地震的成因。

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设计试验,探究火山及地震的成因。

教科书呈现了一系列同学探究试验的情景图,"做个模拟试验吧。

'提示同学设计试验,绽开探究活动。

三幅图片分别给同学以探究方法的提示:(1)加热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成的装置。

【新版】青岛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火山和地震》【创新教案】二

【新版】青岛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火山和地震》【创新教案】二

《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和地震的形成。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准备】师:火山和地震课件;一瓶啤酒(演示火山喷发)、启瓶器;一次性筷子(用“搭支架”用的竹筷)每人三根(分组实验:地震);挂图。

生:收集火山和地震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课:1、提问:回忆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3、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4、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5、谈话: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6、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7、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二、探究学习: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课件。

(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5)全班交流、小结。

(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7)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盖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

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8)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9)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10)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像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火山)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火山)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课。

本课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火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教材由四局部组成。

活动打算提出了本课要探究的内容,提示学生搜集资料并打算番茄酱、红墨水、细线、小玻璃瓶等材料,为课堂探究火山成因做好打算。

活动过程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活动的资料。

通过交流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探究火山成因打下根底。

活动二:研究火山的成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并通过资料卡,丰富学生对火山成因的认识。

自由活动:火山喷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科书图示了火山喷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认识到火山喷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还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有益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拓展活动提出活动指向:现在,许多火山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搜集有关资料,制作一份(火山旅游手抄报)吧!让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本课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主要采纳实验法和商量法相结合的手段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培养和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材料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分析)大多数五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肯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周围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乐于探究,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媒体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肯定的了解。

但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本课将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的根底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认识地震的危害;2.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震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产生原因【教学重点】1.如何说明地球内部的构造;2.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与数据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等比例缩小图的绘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展示、板书。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相关知识,并且对数据分析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地震产生原因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及数据分析了解地震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地震以及如何应对地震。

2.呈现问题:您有没有想过地震是怎么产生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讲解:老师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通过等比例缩小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部构造及地震的产生原因。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制作线性图、条形图,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地震的产生原因。

5.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梳理作业,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教学重点】1.运用口语表演合作,模拟地震时保护自己的行为;2.在实践中掌握正确保护自己的动作。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自我保护的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双人肢体表演。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在地震时该怎么样保护自己,还需要老师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本节课中,老师将从肢体表演方面着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教学过程】1.问答:引导学生回忆有过地震时的情况,是否能够在地震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保护自己。

2.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注意事项的效果。

3.实践:通过双人肢体表演,让学生模拟在地震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4.检查:老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6. 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理解火山爆发的含义,能够描述火山的喷发过程;3.掌握火山爆发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火山喷发事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火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3.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1.火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3.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火山爆发的原因和机制;2.火山爆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火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实验探究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火山喷发的过程和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3.讲解法:教师讲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火山喷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1. 授课环节1.1 导入1.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火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火山的好奇心。

1.2 提出问题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火山喷发?1.3 实验探究1.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体验喷发的过程和不同类型喷发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深入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机制。

1.4 讲解1.教师讲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5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火山喷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总结1.强化学生对火山喷发过程和原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篇作文,描述火山喷发的过程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询一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新闻,了解不同地区的火山喷发事例和对应的应对措施。

6.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火山-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知识点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类;2.掌握火山爆发过程和危害;3.了解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知识要点1.火山的形成条件;2.火山的分类;3.火山爆发的过程;4.火山的危害;5.火山的环境影响。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火山的形成和分类,以及火山爆发的过程和所造成的危害。

同时,探讨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前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提前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类,以及火山爆发的过程和危害;2.讲授课程: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本节课知识点;3.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探讨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火山喷发模型制作和观察,深入了解火山爆发过程和特点。

教学过程1. 火山的形成和分类1.引入:让学生了解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见过火山;2.内容讲解:介绍火山的形成条件和分类,包括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新火山等;3.思维导图:学生结合讲解内容,进行火山分类的思维导图练习。

2. 火山爆发的过程和危害1.引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火山爆发的过程,并询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内容讲解:从火山爆发的现象、原因和危害方面,详细介绍火山爆发过程;3.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火山爆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内容讲解:详细介绍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火山灰对植物的影响、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等;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火山喷发模型制作和观察实验。

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火山的形成和分类,掌握了火山爆发的过程和危害,以及了解了火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3、引领学生提问题:关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⑴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⑵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
⑶火山和地震有什么预兆?
⑷历史上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研究?
⑸火山和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有着美好的自然现象,但是也有的自然现象会带给人类巨大的灾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定的感知,马上切入正题。

也为学生提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和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

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

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②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介绍
(2)学生看课文和有关火山喷发的电教录像。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③指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板块结构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关系。

(1)讲述:在地球的外层有厚约10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是由地壳和地幔上面的部分构成的。

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分为好多块。

(出示挂图)这张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挂图。

(2)提问: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会出现什么现象?处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4)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
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④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

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资料介绍为什么地震前会有前兆呢?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层互相挤压受力产生的突然破裂。

岩层从受力到破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当岩层所承受的力超过岩层承受力极限时,地壳就会发生变形。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岩层因破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地下水、气体、地球磁场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样就引起了地下水、电磁波、动物行为的异常。

⑤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

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
变化。

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⑥地震和火山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断裂的岩层有裂隙,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深处的岩浆沿着裂隙上升侵入岩层。

有的岩浆冲出地表,就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出的不一定是岩浆,还有冰块、水蒸气等物质。

火山喷发时往往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在火山喷发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7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本课,拓展内容
提问:
1、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前有哪些前兆?
3、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
现在,我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掌握地震的更多规律,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

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活动。

如果学生选择了教科书中安排的自由活动,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帮助,帮助学
生完成活动任务。

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安排的两项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其中一个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在调查活动和养蘑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为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