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20200518172856)
(完整word版)部编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以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为基础,对其内容展开详细解读,重点阐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各单元重点内容、教学策略等内容,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目标如下:1.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对话、故事、歌曲,能够运用正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不同内容的文字,快速寻找文章要点、主题和重要信息,加深理解和思考。
3.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情感,写出简单、正确、连贯、有条理的文章。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通过听、说、读、写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音意识等基本语言技能。
2.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
介绍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议论性文本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文本。
3.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基础的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规范,如字词搭配、语法、标点等。
三、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策略。
通过设计富有情感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愉悦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2.交际式教学策略交际式教学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策略。
教师要设法在课堂上建立积极友好的交际氛围,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解决语言学习中的困难,加深对语音、语法等知识的理解。
3.差异化教学策略差异化教学策略是教学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四、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各单元重点内容1. 《植物的大世界》本单元将围绕植物的生命历程及与环境的关系展开,内容涵盖月季的生长过程、公园中的花卉、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部编版
2019 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愛袓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囗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袓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 在,无时 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 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囗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同的学习需求,愛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2019 年的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
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目标方面,2019 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的设置丰富多样。
教材中的课文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课程内容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在教学建议方面,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部编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 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多重性质。
首先,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其次,语文课程还具有人文性,它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
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注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一定量的汉字、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具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略读等阅读能力,以及能够规范、通顺地书写汉字,进行简单的习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语文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创新等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课程内容1、识字与写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识字写字的数量和顺序。
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2、阅读包括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素养。
3、习作从低年级的写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的习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实表达。
4、口语交际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完整版)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最新
2019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以下是对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独立完成各类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等方面的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阅读理解:包括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写作能力:包括各类作文的写作训练;- 文学欣赏: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3. 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体验、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 综合评价:通过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指导。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安排的规范化描述,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标准概述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标准分为“语文素养”、“语文知识与技能”和“学科调研与学术与实践成果”的三个层次。
其中,“语文素养”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语文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学科调研与学术与实践成果”则强调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和开展研究的能力。
二、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和体验,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通过阅读、写作、讲演和批判性思维等学习方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探讨文化、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三、内容安排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内容分为“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阅读与品味文学”和“写作与表达”三个板块。
1. 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该板块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包括字词学习、词汇积累、语法运用等。
2. 阅读与品味文学该板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创作能力。
3. 写作与表达该板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字思维能力。
四、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3.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导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小学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教育部编制了最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核心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语言文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3.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流利地运用语言。
4.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叙事、说明、议论等各种写作形式。
三、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多种语言活动。
2. 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3.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流利地运用语言。
4. 写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灵活运用,包括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五、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通过实施这一新的课程标准,有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部编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部编版2019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激发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与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研究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学生是研究与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研究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研究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 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段目标则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第一学段(1-2 年级),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在第二学段(3-4 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在第三学段(5-6 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三、课程内容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部首)(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原10条,现7条,更紧凑)(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改“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原第3条)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原8条,现6条)(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