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食物蝴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春季的气候变化1.春天是农历的二月至四月,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减小。

2.春天雨水较多,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候。

3.春天是动物繁殖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物质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组成。

2.物质的固态变化有冰块融化、溶解等。

3.物质的液态变化有蒸发、沸腾等。

4.物质的气态变化有凝结、冷凝等。

5.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加热、冷却和挤压等方式进行。

第三单元:机械和电的联系1.机械力是人们运用力量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力。

2.机械设备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电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可以传输能量和信息。

4.电路是由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的路径,可以让电流通行。

5.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四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岩石、金属、水等。

3.植物具有生长、代谢、繁殖和适应环境等特征。

4.动物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环境和做出反应。

5.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第五单元:宇宙的奥秘1.宇宙是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内的巨大空间。

2.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提供光和热。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由大气层和岩石层组成。

4.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有月相变化和引力等特征。

5.星星是太阳系外的恒定发光体,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

第六单元: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大陆、海洋和大气层组成。

2.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3.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的现象。

4.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反映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5.地球上的东西南北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而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记录和分析。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客观性、合作精神。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植物的生长: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

4.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动物的发育过程、动物的迁徙和冬眠。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物态变化的过程。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溶解性、酸碱性。

3.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4.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和楔子的原理。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形成、昼夜更替。

3.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4. 宇宙的探索:太阳系的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概述、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科技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能源的利用。

3. 科技与健康: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科学锻炼的方法。

4. 科技与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

六、科学实践1.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

2. 科学项目设计:项目选题、计划制定、实施步骤、成果展示。

3.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 科学伦理:科研诚信、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要求。

请注意,上述内容是一个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准备和复习。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光照;土壤;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水分。

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有丰富有机质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如:草→兔→蛇类→猛禽→食腐动物。

草(生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食腐动物(分解者)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3、在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中,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用酒精灯加热,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我们可以推测火山的成因是岩浆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4、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5、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6、高山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形成卵石。

7.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8、.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9.铁矿石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得到金属铁,经加工后可用于制造飞机、轮船、自行车等。

10.煤既可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于染料、消毒剂、杀虫剂等方面。

11.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12.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大。

13.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14.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能引起地表变化。

15.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16.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铁矿石、金刚石等。

17.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

18.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19、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喇叭声、风声、鸟叫声、钢琴声等构成了奇妙的世界。

20、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鼓面、玻璃杯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21、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

若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2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3、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24、制作简易电话时,使用铜线做电话线,效果会更好一些。

25、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26、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7.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8.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29.声音有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的不同。

30、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

31、当敲打鼓面时,用力大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发出的声音小;压锯条时,锯条伸出桌面长时音调低,伸出桌面短时音调高。

32、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33、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34、声音一般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两类。

35、噪声与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36、我们周围有许多噪声,如飞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声音、吵闹声等。

这些噪声有的妨碍人们休息,有的使人烦躁。

37、控制、清除噪声污染的措施有采用无声设备、采用吸音与隔音设备、植树造林。

38、鼓、锣、橡皮筋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39、铃声响了,校园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

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40、物体振动发声时,形成了声音的“波浪”,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水波一样。

41、在宇宙飞船中,宇航员之间交谈要靠无线电。

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2、听到巨大响声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43、次声波自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星空:(1)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2)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是大熊座。

它的标志是由七颗星组成的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3)在秋季星空中由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的星座是仙后座。

(4)在我们居住的地区观察北天星空图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

观察南天星空图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

(5)秋季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

1.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

(2)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

(3)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座逐渐西移,东方升起新的星座。

(4)天狼星属于大犬座星座。

(1)秋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大熊座和仙后座。

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是猎户座。

(2)猎户座的显著特征是有四颗亮星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四边形内有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

(3)秋季寻找北极星,可利用大熊座。

(4)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观察北斗七星,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但七颗星排列的位置是不变的。

材料:(1)木材具有不易导电、易燃烧、能浮在水面等特点。

(2)像棉花、木材、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天然材料。

像塑料、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称为人造材料。

(3)木材是天然材料。

人们可以利用木材做家具、建房、生活用品等。

1.纸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用竹简或木简做书写材料。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时期,由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

3.牛皮纸具有光滑、较硬、吸水性差等特点;宣纸具有粗糙、较软、吸水性强等特点。

4.我国每产一吨纸,需耗水100立方米,而国外每吨纸仅耗水10—20立方米,甚至低于10立方米。

5.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

6.纸质不同,硬度、光滑程度等方面也不同。

1、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

许多国家将“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2、陶瓷具有易碎、不易燃、不导电、不易传热等特点。

3、用陶瓷做飞机上的隔热材料,是陶瓷不易传热的特点;用陶瓷做下水管道,是利用它耐腐蚀的特点;利用做绝缘材料,则利用了它不导电的特点。

(1)金属具有导热性、导电性、有金属光泽、延展性等特点。

(2)金属一是来源于金属矿产,二是来源于废旧金属。

(3)用金属材料制作电线,说明金属容易导电。

用不锈钢、铝等材料制作炊具,利用了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特点。

铁锨、锄头等农具,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打制而成。

用金、银做首饰,是因为具有漂亮的金属光泽。

(4)金属矿石是天然材料,金属是人造材料。

(5)航天、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都要用到金属。

(1)玻璃具有易碎、透明、不燃烧、传热等特点。

塑料具有不易碎、易燃、较轻、易老化等的特点。

(2)玻璃和塑料都属于人造材料。

(3)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1)按所用材料的不同给物品分类,一是可以按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的标准来分,二是可以按再生材料、不可再生材料的标准来分。

(2)烧杯是用玻璃制成的。

纸杯是用纸制成的。

高压锅是用金属制成的。

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

轮胎是从橡胶树或石油化工产品中提取原料制成的。

(1)材料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

棉花属于天然材料,塑料属于人造材料。

(2)把一根木材横截,木质部中间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轮纹称为年轮。

(3)航天飞机内的隔热材料一般是陶瓷。

(1)洗过的衣服会变干,这是因为衣服上的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3)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等有关。

(4)晴雨计利用了盐水浸泡过的棉球容易吸附空气中水蒸气的原理进行工作。

当棉球一端低于另一端时,预示着天空可能会阴天或下雨。

(5)从游泳池中出来身上有水珠时会感到冷,这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热量使温度下降。

水循环:1、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气化。

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如果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1)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在凝结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1、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2、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结了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

衣服里的水经历了两种变化。

一是衣服上的冰先融化成水,然后再变成水蒸气;二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

3、水在自然界里有冰、水、水蒸气三种不同的形态。

冰融化、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放出热量。

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4、人工降雨利用的是加快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冬天放在室外的水缸“冻裂”了,是因为缸内的水结冰体积膨胀的缘故;晒盐场利用水蒸发后,将盐结晶出来。

(1)当云中的这些小水点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

当低空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时,降落下来的是雨。

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便是雪。

(2)冬天的早晨有时“白气”弥漫。

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在低空叫做雾,在高空叫做云。

(3)秋末和秋季晴朗的早晨,我们常在草叶或其他物体上看到很多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叫做露。

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

(4)冬天的早晨,有时在草木、地面上会看到一些小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5.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 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1)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2)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态,水的这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水凝结过程中,是放出热量的。

(4)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冰点是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