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薄今人爱古人_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不薄今人爱古人——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不薄今人爱古人——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可见刚劲豪放 , 似稼轩所作婉约词的风格 ; 而长调如 《 疏影》 “ :将嗔逐客。见瞳酸止尽 , 取红来灼。频睹 菱 花 , 犯 幽怀 , 小 背面 转 成 凄侧 。瑶 英 到底 何 心 事 , 酬 一 顾 、 容 人 惜 。怕 俗 儿 枉 负词 才 , 与 林 郎 清 好 输 格。 应 念 冲寒岁 晚 , 庭疏 影里 , 半 江雪 无迹 。锈
路。 不怕韶光添暝暮 , 一曲新歌 , 要挽行云住。 却怕听歌人不语 , 身轻更 向天涯去。 虽沿用前人 旧 ” 语, 然语意能翻新思 , 情深而气清。构句精妙 , 颇有 欧阳永叔、 晏同叔之风。 另一位词人霜电 , 是二。一 O年的“ 屈原奖” 词
今世诗坛之中, 古典诗词作品主要可分为两种 。 种基本上按照古人作诗的方法来作 , 语言的风格 、
第2 6卷第 1 期
中国韵文学刊
o r a fCh n s me S u i s u n lo i e e Ve t d e
Vo . 6 No 1 12 . .
ln. 01 a 2 2
不 薄 今 人 爱 古 人
以部 分 当代 诗 作 为例 试析 旧体 诗 词在今 世 的发 展 演 变
品 ; 今 评论 ; 发展 创新 ; 析疑 中图分 类号 : 0 . 2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6— 4 1 2 1 ) 1— 0 3— 6 I 7 2 2 A 10 2 9 ( 0 2 0 0 7 0
自 新文化运动 以来 , 古典诗词遭受到很大的打 击。革命时期的诗歌总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政 治色彩 , 并且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否定 和西方文化 的接受确乎呈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 。甚至于旧诗曾

多。另一种是 诗歌 的形 式仍然依照古典 诗词 的格

千秋一脉,弦歌来绝——论朱自清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千秋一脉,弦歌来绝——论朱自清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千秋一脉,弦歌来绝——论朱自清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一、引言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古典文学的巨匠,他的旧体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朱自清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二、朱自清旧体诗的风格特点1. 先圣之风的体现2. 诗情画意、清新脱俗3. 真情实感、平易近人4. 用典精妙、情理交融三、朱自清旧体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1. 继承律诗的韵律2. 继承唐诗的表现手法3. 继承宋词的语言表达4. 继承元曲的故事情节四、朱自清旧体诗的创新之处1. 个人化的体验2. 现代意识的呈现3. 时代意义的体现五、朱自清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1. 打破了旧有规格,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2. 开创了先圣之风的传统诗风格3. 提高了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六、朱自清旧体诗的现实意义1. 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2. 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3. 对青年创作的启示七、朱自清的诗歌评价1. 学术界的评价2. 热爱文学的少年评价3. 大众文化的评价八、朱自清的诗歌教学1. 初级教学的方式和方法2. 高级教学的创意3. 善用现代科技手段九、结论朱自清旧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其体现了千秋一脉、弦歌来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文化遗产,并在其中寻找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依归。

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提出该主题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2. 朱自清旧体诗的风格特点:该部分主要介绍朱自清旧体诗的风格特点,包括先圣之风的体现、诗情画意、真情实感、用典精妙等方面。

这些特点是朱自清诗歌的艺术风骨,也是他的创作成功之所在,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朱自清旧体诗的内涵。

3. 朱自清旧体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该部分主要探讨朱自清旧体诗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包括他继承了律诗的韵律、唐诗的表现手法、宋词的语言表达,以及元曲的故事情节等方面。

通过对朱自清旧体诗的传承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风格。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

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

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

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

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

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

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

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诗歌鉴赏教学原则浅谈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诗歌鉴赏教学原则浅谈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诗歌鉴赏教学原则浅谈《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

”钟嵘更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的概叹,可见诗歌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和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诗歌教学往往因偏重大块文章的分析而被忽略,更不用说对诗歌鉴赏进行系统教学了。

由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比例不断加大,特别是诗歌鉴赏题难度的不断上升,就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加强诗歌鉴赏教学。

经过近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想就诗歌鉴赏教学方面谈一些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原则一:循序渐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鉴赏教学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词如汪洋大海,要一一吸纳是不可能的,若集中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说过:“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魏、晋、盛唐为师”,“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严羽的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借鉴:“入门须正”,要择名家名篇,“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正说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此,我就诗歌鉴赏教学编制了三年训练计划:高中三年,除去高考前半学期的综合复习,每半学期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围绕一个专题,比如高一第一学期介绍诗歌的一般知识和汉魏六朝名家名篇;下学期是唐诗精粹;高二上学期为宋词咀英,下学期是元曲撷萃;高三上学期为现代诗歌鉴赏。

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诗歌王国的阳光之下,熏清陶染,潜移默化,提高文学修养,彻底摒弃社会上言情庸俗小说和卡通画的影响,用诗歌的“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刘熙载语)的美来感染学生。

在设计了三年规划后,可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编写一道诗歌鉴赏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解说,艺术技巧的赏析,并附带介绍诗人生平和名篇佳作,教师讲来生动形象,学生学的兴趣盎然。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词翻译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词翻译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词翻译赏析《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前言】《戏为六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诗每首单独成诗,表现了不同的主题。

但同时这六首诗的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注释】⒁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⒂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⒃窃攀:内心里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驾:并车而行。

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

”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

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翻译】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赏析】“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

时势变迁与现代人的古典诗词入史

时势变迁与现代人的古典诗词入史

时势变迁与现代人的古典诗词入史陈国恩人生在世,时势的力量常常会比人的意志强。

所谓时来运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撇开其中循环的历史观,仅就其所强调的人的意志拗不过客观的“势”而言,说的倒是有道理的。

这一点,我觉得明显可以从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讨论中得到印证。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思想界的这个“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如果说此前的80年代是新启蒙的时代,强调打破封闭的国门、向世界看齐,那么90年代中期以后,则宣告了向中国文化传统回归的时代开始了。

新儒学吃香,国学热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受到质疑,似乎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乃至社会动荡,应当由新文化运动承担责任,而中国新诗达不到唐诗宋词的水平,又是胡适们搞的白话文运动惹的祸。

循着这样的退回传统文化本位的思路,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价,有的可以说是陡然逆转的。

像王富仁说的,在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关系上,一些学者认为依照晚清文学发展的自然趋势,中国文学会走向新生,因而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姿态是有问题的;鲁迅对晚清谴责小说的评价是不公正的,茅盾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批评也是过于武断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反对者林纾之间,我们对林纾抱有更多的同情,在“学衡派”与胡适们的冲突问题上,又有人认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学衡派”反而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而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产物,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句话,形势的发展似乎要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激进变革,把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拉回到中国固有传统的道路上去,按中国传统自然发展的思路和标准来重新审视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化变革和文学新变。

这样的时势变化,在上个世纪任何一个时期都难以想象。

它的要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放弃了从前的激进主义思维模式,不再把革命的那一套简单地搬用到和平建设的时代,即所谓“告别革命”,开始强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强调中国本位的立场。

古典诗歌的旧与新解析

古典诗歌的旧与新解析

古典诗歌的旧与新解析古典诗歌的旧与新解析古典诗歌的旧与新古典诗歌发展到今天,从《诗经》算起,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即便是唐以后历代文人奉为圭臬的诗体——格律诗(近体诗),也历经一千四百年的风雨了。

然而,今人为古诗,仍寻此旧式,除换用几个新词语外,几无新意。

殊不知“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诗亦如此:唐诗与宋诗大异,降而为元明,为明清,以至民国,诗随代而异。

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古诗的影响明显趋于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受人追捧的新诗。

在众人皆作新诗的潮流之下,一批好古之人默默坚守古典诗歌的阵地,艰难地、自娱自乐于其中,用那份遥远的古意静静地陶冶心灵,实属难能可贵之事。

但是,我辈是在缺乏创新、或者仅仅是改变的`勇气。

设若事事从旧,仅仅简单地循着“前朝旧例”,不用心从新,那么古诗的创作,必将趋于枯竭。

现仅就格律诗一事说明之。

从唐人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格律诗定型于唐初。

尽管从《诗经》开始,就表现出一定的诗歌格律化倾向,但格律诗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却是南朝与初唐。

标志着格律诗体定型的五言律诗体制在初唐正式形成,并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六朝时即已流行开来的五言四句的短诗在唐初发展成为精短的五言绝句;而六朝时才刚刚起步的七言诗,于唐初成为七绝与七律。

再加之十句以上的排律,被冠以“近体诗”之称的格律诗便完全独立成型了。

格律化的完成,是我国古代诗体演变中的一件大事。

近体诗的产生,是是个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结果,她不仅丰富了诗歌样式,是诗人创作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让当时的诗人能够更充分、更晚满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问题,对原有诗歌形式产生不小的影响。

由古体而近体到新体,不可不谓是诗歌的重要发展;若大胆将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诗纳入此诗歌发展的洪流,则新诗亦为新体诗之一变。

那么,诗何有古今?何有新旧?这就需要平视各种诗体,万不能厚此薄彼。

诗人可以选择自己最为熟稔的诗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胡乱地使用各种诗体,打乱她们之间的各种限制、界限。

谈旧体诗词在目前文苑中的情况

谈旧体诗词在目前文苑中的情况

作者: 邹身坊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76-76页
主题词: 胡志明;旧诗;汉诗;旧体诗词;《诗经》;“五四”;作品;革命领袖;东南亚;诗趣
摘要: <正> 我们是诗的古国,诗的根子源远流长,从《诗经》时代起直至“五四”,长长几千年,可以说一直是旧诗的世界。

直至现在,人们也还是喜爱它,一幅国画画成了,总想用旧诗作些题句来为它增辉。

它还越出了国界,在日本,在东南亚,人们称我们的旧诗为汉诗,好些人能够写出合格的作品来。

越南前辈革命领袖胡志明写汉诗很有根底,这几年在报上看到的黄文欢的汉诗,也是格律严谨、诗趣盎。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适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

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

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体,而“旧体诗词”却始终在主流文学史中付诸阙如。

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史”已经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诗歌史段落。

历史表明:“新诗”并没有“战胜”所谓“旧体诗词”,“旧体诗词”不仅没有死亡,而且一直在坚韧地存活着,并且在新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日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已经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学术格局。

随着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学术断裂必将因此而得以修复,而且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内部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的二元对立模式也必将得以消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将因此而迈上新的历史征程。

一、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撇开“新诗”和“旧体诗词”的文体对立不谈,客观地看,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不仅数量上十分繁盛,而且质量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众多风姿卓异的旧体诗词名家名作的涌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学存在,因此可以说,民国旧诗坛足以与民国新诗坛分庭抗礼。

虽然民国旧体诗词在传播与接受上不如新诗那样广泛地深入普通民众,但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一种接续或绵延,它依旧在民国知识精英群体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包括新派知识精英和旧派传统文人在内,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地或绝对地排斥和否定旧体诗词,甚至许多人像闻一多那样选择了“勒马回缰写旧诗”。

即使有些新文学家曾经发表过否定旧体诗词的言论,那些言论其实也并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折射了他们内心中文化情感与历史理性的冲突,即他们在文化情感上依旧潜在地认同中华诗词传统,而历史理性上因整体认同西方现代性,因而不得不明确地拒斥旧体诗词。

近代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

近代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

近代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1. 引言近代古诗词是指距离现代相对较近的一批古代诗人所创作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传承了古代诗词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融合了现代思潮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近代古诗词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

2. 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近代古诗词在传承了古人智慧和艺术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注入现代元素、表达现实情感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1 传承:继续经典之美近代古诗词传承了唐宋元明等朝代两千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它们保留了鲜明的时空烙印和浓重的历史气息,延续了古人的感受和思考。

2.2 创新:为时代注入新鲜力量近代古诗词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古代形式和题材,而是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代变迁。

诗人们用现代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探索新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3. 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近代古诗词形成了新旧之间的呼应发展。

这种呼应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主题呼应一些近代古诗词在主题选择上与古代作品相似甚至相同,如对自然景物、爱情、友谊等主题的追溯和表达。

通过与古人共同关注的主题对话,使得当代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3.2 表达方式呼应尽管近代古诗词在传承了传统形式和技巧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语言和写作技巧。

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得近代古诗词具有更加直观、贴近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

3.3 内容表达呼应近代古诗词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真实感受,讲述了人们的情感、思考和内心世界。

这种关注现实的特点与古代作品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呼应,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

4. 近代古诗词的影响与意义近代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文化和艺术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并启迪我们对历史、人生和情感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近代古诗词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学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赏析
戏为六绝句·其五
唐·杜甫
【原文】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
作后尘。

【注释】
薄:菲薄,轻视。

清词丽句:指文笔清丽自然,不事雕琢。

为邻:与之接近,不加轻视。

窃攀:暗自追随向往。

方驾:两车并行,这里指并驾齐驱。

齐梁: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两个朝代,那时文风浮艳,称齐梁文
风。

后尘:原指行进时后面扬起的尘土,后以此比喻在他人之后,即步人后尘。

【赏析】
关于这首诗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王嗣爽的《杜臆》中都各有自己的见解,尽管诸说纷纭,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此章指、着重表现杜甫之文学继承论,即对古今作者皆不能妄加菲薄,而应明确其中间的沿承关系,以清丽典雅为宗加以评价。

杜甫平生称道阴铿、何逊、谢朓、庾信,赞美李白、王维、孟浩然等即为明证。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对前辈作家不论朝代远近,只要其风格清丽典雅就应继承与之比邻而不妄加菲薄。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我想要追上屈宋,就应与之并驾齐驱,唯恐卷入华靡的文风,步齐梁的后尘。

一说尔曹自以为上攀屈宋而菲薄时代相接之齐梁,因嗤点庾赋,又鄙薄上承齐梁之近代作者,故哂笑四杰。

旧体诗词的现状与未来

旧体诗词的现状与未来
今 夕倾城 放花 炮 , 时寰 宇息干 戈 ! 几
书生且把 幽帘梦 , 包入汤圆手 自 。 搓
作者 简介 : 钟振振 (90 ) 男 , 1 一 , 江苏南京人 , 5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 中国韵 文学会会 长、 中华诗词 学会
副会 长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是一例 ; 而词 曲起始也是走 民歌 方向的。到 了现
代, 在这方面亦有许多成功的作品: 如阮章竞的《 漳 河水》 李季的《 、 王贵与李香香》 读起来十分舒畅。 ,
能朗朗上 口, 一人起头, 其他人都。现在人们是 十分有必要 到下面去抢救 、 研
I体诗词 的现状与未来 E l
钟 振 振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 1 ) 0 75
中国古代产生的多种文体 , 在当代 的命运各 不相同。就其存活状态而论, 大致可分 3 : 1 类 第 类, 死亡或基本死亡了。例如八股文 、 杂剧 、 南戏 、 文言长篇小说等 。第 2 , 类 还活着 , 但病弱或衰老 了。例如辞赋 、 骈体文 、 文言散文 、 文言短篇小说、 散曲, 虽然也时时有人弄笔 , 但作者不多, 作品不 多, 佳作更少。第 3类 , 不但活着 , 而且生机勃勃。 例如古体诗 、 近体诗和词 , 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 旧 体诗词” 。其中近体诗的活力最 旺盛 , 词次之 , 古 体诗又次之。近体 诗 中, 绝 、 律的活力 最旺 七 七 盛, 五绝 、 五律次之。古体诗 中 , 歌行 的活力最旺 盛, 乐府 、 五古 、 七古次之。至 于古体诗 中的 四言 诗、 骚体诗 , 近体诗 中的排律 , 古近体诗 中都有 的 六言诗等, 则已病弱或衰老了。 凭什么说 “ 旧体诗词” 在当代“ 不但活着 , 而 且还生机勃勃” ?有事实 为证 : 群众性 的创作热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代际变迁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代际变迁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代际变迁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一、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自《诗经》至明清时期,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奋斗。

他们通过诗词的创作、传播和鼓励,使得古代诗词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生活体验穿插其中,反映出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

如唐代的“风流天下”、“开元盛世”、宋代的繁华与静美,明清时期的“万历大糜骨,永昌门上有”。

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的见证。

另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关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要通过将文化,特别是古代诗词文化的内涵世代相传并继续探索和追求他们蕴含的价值。

在保护和传承中,学者们积极致力于对古代诗词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在现代场景中加以演绎和升华。

例如,一些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等开展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教学,为学生传授诗词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自觉性。

二、代际变迁古代的诗词为中国的文学之冠,其语言之美、情感之深、艺术之高都是至今都恍若在耳。

而在代际变迁中,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面临了许多挑战与变化。

包括语言变迁、文化浅化、受众群体扩大等。

长期以来,古代诗词文化虽然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级差不齐、时代差异、受众面广泛等问题。

首先,语言变迁是古代诗词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不断更新、变换,一些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如“罔两”“憔悴”“踔绝”等。

这导致了新一代诗人和读者怀古惊悸,并难以理解以往的经典作品,也影响了古代诗词的传承。

其次,文化浅化可能导致对古代文化的不重视、缺乏认识等问题。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化,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文化生活,导致他们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学习都变得更加困难,这将会使他们难以选择古代诗词的读物或接触古代诗词的文化。

另外,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现代人的阅读方式越趋互动化,而古代诗词的朴素、深奥和艺术性,使得它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不薄今人爱古人

不薄今人爱古人

不薄今人爱古人作者:唐德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5期【摘要】梅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是宣城画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师古而不复古,学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独辟蹊径,在师法传统、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由“有法”进入“我法”再升华到无法的自我境界。

他“爱古人”完全不同于“四王”那样机械地重复古人,而是借古开今,他虚怀若谷“不薄今人”,孜孜以求“今人”之长,突破传统,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豪放、奇特、秀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在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卓有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一代艺术大师。

【关键词】清代;梅清;山水画;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87-03【本文著录格式】唐德普.不薄今人爱古人——浅析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形成的因素[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87-189.一、清梅生平梅清(1623-1696)原名士羲,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

出身于闻名于世的宣城梅氏家族,自幼起便受到浓厚的家族文化熏陶。

7岁便在黄池旧第家塾中读书、学诗、习画、嬉戏,自称“余髫时嬉戏,妄弄笔墨,见壁间溪山云树,辄彷佛得之”。

16岁时成为了一名秀才,20岁时就编辑整理出了他的第一本诗词集《休夏草》。

同年,梅清曾到芜湖拜见了萧云从,并一起探讨了一些绘画技法,提出一些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想法,深得其赞赏。

崇祯十七年,梅清22岁,甲申国变,明朝亡,梅清家族遭受到极大打击,家道中落,开始了他屏迹稼园,窜身岩谷,过着郁郁无所处,穷甘独适的生活。

在梅清27岁时移居处于青龙山麓的山水胜地新田,和柏枧山相望。

此时的梅清是“一庐数亩,寝食于斯,虽维时家益穷,但读书之兴未倦,与族里数子定为文会…… 制艺之余,酒酣兴发,泼墨挥毫,分题拈韵”。

从这里可以看出梅清家境虽清贫,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学业仕途的追求。

梅清32岁时被推为“宣城孝廉”考取了举人,后举家迁移至宛东“平缘阁”,并将“平缘阁”改为了“天延阁”,寓居此处长达30余年,开始了他三年一次的举子之路。

以《诗刊》为例浅述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

以《诗刊》为例浅述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旧体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被视为“落后”,并被边缘化。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诗歌刊物《诗刊》就创办了旧体诗的栏目,并发表了大量的旧体诗词作品。

这一举措引领了其他杂志纷纷发表旧体诗词作品。

因此,旧体诗词在新旧文学之争中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地位。

然而在当代,由于语言形式不同,旧体诗依然无法与新诗平分秋色。

旧体诗词采用古代汉语的语言风格和韵律格律,对现代读者来说显得陈旧且难以理解。

相比之下,新诗更加注重个人感受、情绪表达和现代意义的探索,更贴近当代社会和读者的需求。

以《诗刊》杂志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旨在从不同层面分析当代“旧体诗词热”思潮,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关 键 词] 诗刊;旧体诗词;文化传承以《诗刊》为例浅述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李红娟自古以来,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新、旧体诗(词)则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二元对立的现象。

两者在文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董必武、聂绀弩等人的旧体诗词被认可,但从总体上看,旧体诗词的复苏与发展得益于多个因素。

首先,社会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这为旧体诗词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其次,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为旧体诗词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平台。

最后,在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教授和研究也有所增加,这促进了对旧体诗词创作技巧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然而,尽管旧体诗词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时代变迁导致的审美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形式的接受度有所下降。

其次是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在推崇传统之余,也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使旧体诗词能够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

一、旧体诗词在新时代的价值主张(一)社会推动程度前所未有首先,在学术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讨旧体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旧体诗词的历史发展

中国旧体诗词的历史发展

中国旧体诗词的历史发展简单回忆一下旧体诗词的历史发展,对正确理解中国旧体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是有帮助的。

旧体诗词是中国诗史中重要组成都分,唐诗宋词是中国旧体诗词的精华。

1、诗经旧体诗词是诗的一部分,早有四言,后有元曲,律诗主要指唐诗宋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时还没有平仄等律诗要求。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

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献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

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中有很多好诗,如《国风·周南》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又如《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离骚》中国诗词到战国有发展变化,其代表人为屈原,其《离骚》为代表作,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诗解析

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诗解析

不薄今人爱古人全诗解析一、原文:《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薄今人爱古人。

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二、衍生注释:1. “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唐代初期的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文章,对唐诗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当时体”:是指他们四个人在当时的文风影响下形成的诗歌体裁和风格。

3. “轻薄为文”:有些人肤浅地看待初唐四杰的文章而进行讥笑。

4. “哂”:讥笑、嘲笑。

5. “尔曹”:你们这些人,这里指的是那些讥笑初唐四杰的人。

6.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创作风格等。

7. “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不好的诗体。

8. “亲风雅”:学习《诗经》中《风》和《雅》的创作精神和优秀传统。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借鉴传承。

杜甫针对当时有些人讥笑初唐四杰的现象进行反驳,同时阐述了正确的文学传承与创作观念。

2. 情感:诗中有对那些轻薄浅薄之人的批评态度,带着一种不屑。

同时也体现出杜甫对于文学正确发展路径的一种强烈关注和积极倡导,包含着他对文学前辈的尊重以及对推动文学健康发展的热情。

3. 表现手法:- 对比反讽:通过将讥笑初唐四杰的人(“尔曹”)与初唐四杰以及古代优秀文学传统对比。

那些讥笑者将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当时的文学成就值得尊重,古人优秀的创作传统值得学习。

这种对比把那些轻视前人者的渺小凸显了出来。

- 借事抒情说理:以当时对初唐四杰的讥讽之事来说理。

当时四杰的作品虽然有着当时的文风特点,却不应该被轻易讥笑,从而引出不要薄今厚古的观点,主张广泛学习古人的优秀之处,批判那些没有正确观念的当代人。

四、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苦之音不绝于耳,有很多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百姓疾苦,被称为“诗史”。

211214868_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以《诗刊》为例

211214868_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以《诗刊》为例

05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以文言为语言工具的旧体诗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打上“落后”的标签被边缘化。

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诗歌刊物《诗刊》,从创刊开始就发挥自身个性创办了旧体诗栏目,发表了大量旧体诗词,并引领了许多杂志争相发表旧体诗。

自此,因新旧文学之争被边缘化的旧体诗词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但旧体诗词在当代依旧无法与新诗平分秋色,仍是由其语言形式所决定的。

[关 键 词] 旧体诗词;诗刊;语言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以《诗刊》为例祝 欢一、引言近年来,旧体诗词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众多研究成果之中,个案研究与旧体诗词入史问题研究较多,回到历史现场,在报刊上从传播视角研究旧体诗词文体命运的成果还比较少。

受语言工具所限,旧体诗词自现代文学开端就被打上“旧”的标签驱逐出新文学的行列,旧体诗的“非法”性甚至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然而随着《诗刊》创办与领导人旧体诗词的发表,区分新旧文学的标准由只看形式扩大到兼顾内容,旧体诗词在此背景下才获得呼吸,取得了本该有的“合法性”地位。

本文试图从《诗刊》(1956—1964)创刊情况谈起,分析这一权威性刊物是如何为旧体诗词争取“合法性”地位,《诗刊》对旧体诗词在当代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说明语言问题是限制传统诗词在当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诗刊》的双重属性《诗刊》的创刊经过,目前有两个比较可信的说法,一是臧克家的争取。

“大家都说,诗歌需要一个阵地,应该搞个刊物才好……我把这些事情向党组负责人刘白羽同志谈了……不久,刘白羽同志到我笔管胡同的宿舍来了,说:领导已经同意诗刊出版。

”[1]二是说《诗刊》的创立是徐迟的积极倡导,在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二次理事会议快要闭幕的时候,“他举手从坐席台上站起来发言:中国是个泱泱诗国,建议创办一个专门发表诗歌创作和评论的刊物,就叫《诗刊》好了。

”[2]不论《诗刊》具体的创刊情况是哪一个,我们都可以从当事人的回忆中发现,从一开始《诗刊》就带有官方与民间双重性质。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意思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意思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意思《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轻视当代的人而去偏爱古人,只要有清新华丽的词句就应该把它们视为邻居(也就是接纳、学习)。

一、衍生注释“不薄今人爱古人”体现了一种非常包容且全面的文学观或者说对待文化成果的态度。

在文学的长河中,今人和古人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今人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继续创作,有着新的时代特色、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古人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文学的源头。

“清词丽句必为邻”则强调了对于美好词句的追求是无分古今的。

无论是古人所作的精妙诗词,还是今人笔下的动人语句,只要具备“清词丽句”的特质,就值得我们去欣赏、借鉴、学习。

二、赏析这句诗反映出一种博采众长的豁达胸怀。

在诗歌创作或者文学创作的领域,很容易出现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的倾向。

而杜甫的这一观点跳出了这种狭隘的视野。

它鼓励诗人或者文人从广泛的来源获取灵感,不要因为时代的差异而产生偏见。

从清词丽句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对文学艺术本身价值的尊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质量(清词丽句)才是判断是否值得学习的关键,而不是创作的时代。

这种观点有助于推动文学不断地发展、融合,既传承古人的精华,又能吸收今人的创新。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运用片段:例子1我呀,一直特别喜欢读书。

有时候我那些朋友就会打趣我说,你怎么老看那些老掉牙的书,现在有那么多流行的网络小说呢。

哼,我就告诉他们:“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古人写的诗词文章那是有深厚的韵味啊,像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词句多妙啊,把那种思念和哀怨写得入木三分。

简谈今人之诗和古人之诗

简谈今人之诗和古人之诗

简谈今人之诗和古人之诗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高万丈。

”这于今日而言,倒是很为扎实。

李白和杜甫,在今天自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度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二人已经是“只可远观,不可近亵”的菩萨了。

而从诗艺的角度来说,超越二人也是人们根本不敢思议不可思议的事。

但我总觉得,一定有那么几个人,是私底下自以为至少自己的某一个作品并不亚于李杜的,只是他们都不敢声张出来,即便是喝高了都不敢说,在自己的老婆面前都不敢说。

不敢声张是有道理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怕”,怕被人说狂妄,怕被人视为不自量力,更怕被人当做神经病。

——总之,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会害怕的“怕”。

另外应该还有一些人,总是觉得自己的诗真的不差,但是他们从不敢去跟什么古人相比较,更不要说李白杜甫了,这并不是他们谦虚,而是李白杜甫究竟在哪一个高度,他们根本不清楚。

确实,李杜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来说,只是一个传说,他们脑子中对李杜的评价全部来自别人,如果没有那么多古人、今人对李杜的评价,李杜和李杜的作品,那就跟某个公众号里的没什么太多的区别了。

平心而论,这两类人中其实是很有一些人的作品——我仅仅说的是作品,因为绝大部分人我都不熟悉——是写得非常不错的,我同意今人在整体素质上压根儿就没法跟唐人宋人相提并论,但我不同意今人的詩詞也没法跟唐人宋人相提并论。

几万首唐诗宋词里面,优秀的也就那么一些,绝大部分也就平平而已,甚至有的还不如我这样今天只是三流的角色,而唐诗宋词涵盖的时间段,则有几百上千年的积累,今天呢?且不说数十年来陋教育给国人造成的巨大的戕害,仅仅网络时代也就那么十来年,这十来年的诗词作品,数量之巨,是哪一个朝代都无法相比的。

当然,今世的垃圾也是史无前例的。

今人的作品没有办法与古人的相抗衡的另一个因素,是古人的作品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的口碑,经受了几千年的遴选,从现有的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到,历代都有一些被人看好的诗词,但它们在现在也不流行了,说明它们都已经被历史搞出局了,剩下来的也就那么几只能游到终点的蝌蚪,落地生根,成为不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26.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Jan.2012不薄今人爱古人———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唐颢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摘要如今,旧体诗词在复兴的过程中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拟古体”与“实验体”并存,厚古而不薄今,涌现出一大批异彩纷呈的优秀作品。

同时,有创新就有驳诘,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旧诗复兴的现象,全盘否定古典或创新、拟古过度、相互攻讦等过激的举动耽误了学诗的沉潜功夫。

当代的诗人们应当客观平和地看待诗坛上的各种争论,鼓励一切有利于旧诗发展的想法,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共同探讨旧诗的出路。

关键词旧体诗词;今人作品;评论;发展创新;析疑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12)01-0073-06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诗词遭受到很大的打击。

革命时期的诗歌总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并且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接受确乎呈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

甚至于旧诗曾一度被“老干体”所统治。

然而当时局逐渐清明,国人思想的清醒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学者和诗人开始重新省视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旧体诗的复兴势在必行。

《中华诗词》2010年第10期刊载了马凯的一篇文章《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文中说道:“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

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

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

还可以预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语言习惯的变化,还会不断有新的诗体产生和发展,但在人们总是要追求美的规律的作用下,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

”[1](P3-9)今世诗坛之中,古典诗词作品主要可分为两种。

一种基本上按照古人作诗的方法来作,语言的风格、表情达意的方式都与古人一脉相承。

这是诗家所谓的“正宗”,也是大多数当代诗人走的路数,佳作甚多。

另一种是诗歌的形式仍然依照古典诗词的格律,但却用现代汉语来进行创作。

网络上通常把这种在旧诗基础上加以创新的诗词称之为“实验体”。

“实验体”在保留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尽诗人之才力求新求变,虽只是初具雏形,但已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

本文以二〇一〇、二〇一一两年参加“屈原奖”并在初评中入围的几位诗人的诗作为例,试析当代诗坛这类诗词的风格。

女词人宛凌在二〇一〇年的“屈原奖”中备受推崇。

她的词如其名,婉约细腻而见骨骼。

如《蝶恋花》:“白日青春余几许,中夜惊心,漫把华年数。

数到双眉长敛处,朝来梦绕江干路。

花背斜阳容易暮,人背西风,便被愁萦住。

当日高楼凝恨语,而今又上高楼去。

”又:“渐有秋风寒几许,楼外飘霜,黄叶纷难数。

初到相思无说处,梦中曾见君来路。

不怕韶光添暝暮,一曲新歌,要挽行云住。

却怕听歌人不语,身轻更向天涯去。

”虽沿用前人旧语,然语意能翻新思,情深而气清。

构句精妙,颇有欧阳永叔、晏同叔之风。

另一位词人霜电,是二〇一〇年的“屈原奖”词组十强之一。

其小令如《浣溪沙》:“欲计春阴去几37*作者简介:唐颢宇(1991-),女,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成。

竹风榴火满林亭。

坐听香屑打衣声。

集燕楼台连落日,余花烟雨又新晴。

浪萍一碧是浮生。

”再如《渔家傲》:“三月春阴花易醉。

万红连入无穷翠。

杏雨欲来云拂地。

吹胸次。

吴江古塞天如坠。

望得玉人东岫外。

旧家清梦残更里。

贪续相逢迟不起。

无为睡。

真珠帘拍清风碎。

”在婉约之中可见刚劲豪放,似稼轩所作婉约词的风格;而长调如《疏影》:“将瞋逐客。

见瞳酸止尽,取红来灼。

频睹菱花,小犯幽怀,背面转成淒恻。

瑶英到底何心事,酬一顾、好容人惜。

怕俗儿枉负词才,输与林郎清格。

应念冲寒岁晚,半庭疏影里,江雪无迹。

锈雨针风,额角香残,摇曳难禁轻摘。

平生不恨闲风雨,但恨听飞鸿消息。

想彼时、定有倾城,重照旧池春色”,又大有梦窗之致。

再说另一位女词人蓝烟,两届都进入了词组十强,她的词造语更是寻常而抒情尤为深挚。

如《鹧鸪天》:“信是西风步履轻,长堤起处碧波宁。

双分菱镜谁来照,几转流光城欲倾。

云乍破,月初明,深眸一启动寒星。

与君不作多情语,恐有幽禽水上听。

”《蝶恋花·珍珠耳环》:“沧海生波烟起碧。

夜夜蟾光,不照倾城色。

今我耳边明月泽,是谁怀里晶莹滴。

一向凄凉人未识。

辗转经年,记忆何曾失?身已清圆无可剔,深心尚与繁华隔。

”用词用典都平易朴实,并无一处冷僻深奥,但其中对真情的表达少有人及,正近于清词中纳兰、仲则一路。

是以今人学古,一切谋篇、构景、造境、用字都可沿袭不变,但必须写自身之事,抒自我之情方能够真。

填词尤是如此。

或谓所作不如上述几篇,未必才力与性灵不能及也,也许是一味在文字上求古,忽略了自身真情的抒发的缘故。

独孤食肉兽是一位两届都进入十强的青年诗人,他的整体诗风还是古典的,但其中运用了一些现代才有的语汇,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亦即在小范围上对实验体进行探索与实践。

他的《江行(四选其二)》:“午夜华轮笛不鸣,孤桅高拨一江星。

偶来舷尾看银浪,得遇幽人说水程。

睡月不知何处岸,引航应是旧时灯。

平明已蹑匡山屐,回首烟波万里横。

”“客票存囊不计程,扣舷谁子立三更。

村眠旧岸灯无语,船碾银光月有声。

长夜独行都是梦,孤鸥偶掠不关情。

前方到港何由问,水手叼烟漫解绳。

”一对比就会发现,前一首较之后一首要稍逊一筹,因为感觉上后者更加不“隔”。

很明显,后者的亮点在于尾联,“前方到港何由问,水手叼烟漫解绳”是今人才能作得出来的句子,将要到港之时水手的熟稔、疲倦、心不在焉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纵是不熟悉古典文学的人,看了这句诗恐怕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这写的就是生活!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

比起意境很美却稍觉空泛的“回首烟波”云云,这个细节的描写实在是更能打动人心。

当然,颔联妙趣横生、如见其景的描写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的另一首七绝《八月一日夜车次徐州口占》写道:“尘劳南北此何之,车曳残灯入梦帷。

曾向古城遗面目,站台小立点烟时。

”同样是结在对生活细节真实的描写之上,故而格外动人。

虽一句未写到情,然而其中感情的流露真切可感。

客子站台点烟的那一幕,实在是令读者读过就不能忘怀。

两届都进入十强的另一位年轻词人陈梦渠也是以在整体古典的词风中独出新意而取胜。

他的《桃花落·等车》:“行至江南看月牙,一街灯火满公车。

站台那夜人消瘦,站口当时尘似花。

别恨休将红泪掩,心期应许隔天涯。

薄衫独向寒风里,可是寒风无处家。

”以等车为题,又是一首及其贴近生活的真实小词。

“一街灯火满公车”是极寻常景,“站台那夜人消瘦,站口当时尘似花”却是不寻常语,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又《减字木兰花》“多年以后,与我街隅重邂逅。

你着红裳,背影依然眸底凉。

路灯流转,记否那年青纸伞。

有雨成灰,冷到人潮天色微。

”在久別偶遇的街头,红裳、灯光、暮雨,一个个镜头切换过来,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光影流转,唯美动人。

最妙在于最后两句“有雨成灰,冷到人潮天色微”。

是暮雨成灰,亦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是天冷,亦是心冷,通感运用纯熟。

雨声、天色、寒意,尽可能充分调动一切感官,而词人在无尽人潮中独自寻觅,正如电影中车水马龙都被模糊化,只有在街头惘然若失的主人公清晰化的经典场面。

短短十一字包含多少内容,正所谓“词约义丰”。

古人讲求诗画一体,而词人能令词与电影相通,岂非今人之独到创见?金鱼是二〇一一年“屈原奖”中很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几乎完全采用现代汉语写成,无论语言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极富个性。

譬如最为人所称道的《再感李刚事》:“涕泪当时戏,元知断后文。

王侯真有种,血肉易无痕。

三年监外刑,一缕轮下魂。

事小何足道,神州处处春。

世博一千馆,亚运二百金。

和谐出盛世,高歌见精神。

只我心阴暗,偷笔聊祭君。

青春方绚丽,梦想带余温。

一死犹未足,殃祸及双亲。

官家日请茶,黑帮夜叩门。

半月老十载,噤声和泪吞。

愿君无所知,愿君无所闻。

天堂无李刚,47天堂无车轮。

天堂如可驻,莫复入红尘。

红尘亦可入,莫做中国人。

中国人亦可,切莫做草民。

”议论精警,讽刺辛辣。

“和谐出盛世,高歌见精神”,反话正说,这是鲁迅笔法。

自“愿君无所知”至“切莫做草民”一段,层层递进,如演讲者之大声疾呼,愈往后则愈见高潮而声音愈发昂扬,读之真能令人荡气回肠。

五律《夏天》:“午后阳光淡,风轻草不摇。

蜻蜓还有梦,知了渐无聊。

空气凝如水,时间粘似胶。

忽然窗影下,跑过一只猫。

”尾联简直是宛在眼前,大概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否爱好旧诗———读了之后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学生时代在午后自习,阳光下一只猫儿从窗边一闪而去的温馨回忆。

如此通俗易懂的句子,是很容易为平民大众所接受的。

一个人若是要表达感情,用书面的、文言的语言来表述,总是经过了雕饰,故而容易“隔”,而用通俗直白的口语脱口道来更能自然流露。

但书面语是能代代相传的,而口语更具有时代性,一般只在当代流行,古人用口语所作的诗词在今日读起来就感觉有隔阂。

这是直白口语利之所在,亦是其弊之所在。

金鱼的词《生查子》写道:“我心一座碑,矗立无人岛。

字迹覆青苔,只辨君、荒、老。

久吹沧海风,偶落黄昏鸟。

直待某春天,淹没于高草。

”到这里实验体的创新色彩愈发浓重。

这首词已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求新求变,拓宽思维,跳出藩篱,正是其迷人之处。

另一首《菩萨蛮》:“繁华梦住高楼里,陌生人海中推挤。

世界像霓虹,表情时不同。

离奇之故事,看惯无一字。

遗忘的村庄,亮着灯的窗。

”这词仍然遵守词律,但词律已不能束缚词人创新的思维。

“遗忘的村庄,亮着灯的窗”,这是对古人“以文为词”的方法的延续。

诗歌的美感本就包了括对句法的破坏,在一定限度上打破句子节奏的常规确乎是能体现美感的。

二〇一一年词组十强中有一位年轻的女词人叫做“松鼠吃松鼠鱼”,她的诗风也很独特。

与金鱼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她走的是魔幻色彩一路,能将中国国画、日本漫画、西方油画的造境风格熔于一炉,从而別具一格。

如她的五古“谁倚紫藤萝,漫看天堂雪。

有风缓缓来,飘渺浮灵靥。

风中有飞鸟,栖于橙色月。

月若上古时,照人无冷热。

月下流微光,似天河清澈。

似旷宇深杳,繁星皆沉没。

微光透双眸,身形如槃涅。

复聆紫衣裳,滑落玫瑰血”;七古《天泣石》:“望月之山有奇石,夜深沈水生青碧。

蓝月出兮起微凉,四野清风如蝉翼。

千草吹燃磷火迹,微灯冷白照孤壁。

壁上微细不可言,幽蓝深匿风之息。

幻生之象不能解,夜色如盲生岑寂。

冷光断续映鸿蒙,恍听灵语如悲泣。

悲声其微无可觅,一似流沙缓过隙。

谁记风息子夜临,时光老去苍然析。

崖壁之花相抱死,浮骸破碎着暗水。

幽磷曾照一残瓣,其上相啮深深齿。

其魂坠落冥渊底,彻骨悲风吹未止。

凄向人间深一祭,永年开作寂灭蕊。

十年寒雨夜燃犀,子时偶听山鬼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