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宗教
发展
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北方人口大迁移。
历史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6年。
这三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貌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为王权制,国家制度初步形成。
夏代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夏朝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甲骨文就是夏代的主要文字表现形式。
商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取代了夏朝,大体上符合奠基自汉朝的后世学者所言的中国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历史表述。
商朝在政治上实行世袭制。
商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了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商朝的青铜器与玉器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珍贵物品。
文化方面,商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和百科全书。
周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历时长久,所以又划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后期是封建国家。
周朝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铁器的出现,扩大了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
周朝的文化特点是诸子百家的兴起,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变化。
在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社会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逐渐加剧,奴隶社会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列女传家、世家族落成了统治阶级,并延续到现在。
中国古代社会变迁还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缓慢而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有时以大型的国家制度,有时以血缘制度为主,但总体特征是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着一定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状态从东周时期延续到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和政治权力的转移,封建制度的耐用性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通常会聚焦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单元包括以下几个重点:
1.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诸侯争霸的局面,各个诸侯国的兴起和衰落。
-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2.战国时期的变革:
-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
-郡县制的初步形成和实施。
3.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特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秦国的统一:
-秦国如何兼并其他六国,实现对中国的统一。
-统一后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个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
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初三人教版历史第四单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比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知识点比较归纳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3、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三次革命的共同点:1、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1、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3、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三次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东方落后的局面。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思维导图】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了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1.从繁荣到危机(1)背景: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2)经济大危机: 1929 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3)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人物: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3)特点: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
(5)作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6)评价: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其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课程标准】了解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及扩张、德国法西斯的对内镇压对外扩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知识。
明确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政权的危害。
1.意大利(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建立: 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3)侵略: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2)希特勒上台: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反动统治: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了一切工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迫害犹太人,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被迫流亡美国;扩军备战。
3.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日本法西斯势力兴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三国⿍⽴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北⽅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屯⽥,恢复农业⽣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了北⽅,想要进⼀步统⼀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北⽅,不习⽔战,⽔⼟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做⼈不能骄傲⾃满,要善于听取别⼈的意见。
★★⽐较官渡之战与⾚壁之战官渡之战⾚壁之战时间公元200年公元208年作战双⽅袁绍与曹操曹操与孙刘联军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曹操失败作⽤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局⾯形成奠定了基础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2)他⼴罗⼈才,统⼀了北⽅,结束了北⽅分裂割据的局⾯,有利于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数万⼝。
三、三国⿍⽴的形成1、三国⿍⽴局⾯是怎样形成的?(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局⾯正式形成。
初一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一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
- 时间:公元200年。
- 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 时间:公元208年。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孙权、刘备)和曹操。
-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大败。
-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 蜀: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 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 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
2. 西晋的灭亡。
- 原因:-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奢侈之风盛行。
- 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发生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 内迁的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 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
3. 北方各族的内迁。
- 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为“五胡”。
-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但也使民族矛盾加剧。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东晋的建立。
-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2. 南朝的更迭。
-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3.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 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 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4.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 农业:-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 犁耕施肥技术得到推广。
-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原因:(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思想领域:尊孔复古(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典型内容: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7.新文化运动“新”在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注:1919年以前中国像西方学习的三阶段第13课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表现:(1)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2)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
2.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1)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人教版中考总复习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知识网络】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一、古代日本1.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2. 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12世纪晚期,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由武士阶层掌握二、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创立: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此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2.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继续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创造的从0到9的计数法;医学方面著有《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4.阿拉伯人: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基础知识梳理】一、古代日本知识点1.6世纪前的日本1.背景(1)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1.背景(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其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其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2.时间、人物: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
3.特点: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5.大化改新前,日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大化改新后,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知识点3.武士和武士集团1.兴起的背景(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2)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主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3)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兴起的目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7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2024人教版新版)
7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知识点(2024⼈教版新版)第⼀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明的起源第⼆单元夏商周时期:奴⾪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单元统⼀多⺠族封建国家的建⽴和巩固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和⺠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速记点1、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期割据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北⽅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屯⽥,恢复农业⽣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速记点2、⾚壁之战与三国鼎⽴局⾯的形成⼀、⾚壁之战1.背景:刘备、孙权势⼒成为曹操统⼀全国的障碍。
2.时间:208年。
3.交战双⽅: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5.意义:⾚壁之战为三国鼎⽴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1.形成过程魏国时间:220年⼈物:曹丕都城:洛阳发展:重视农业发展,⼤⼒兴修⽔利【翻⻋:⼀种灌溉⼯具。
】蜀国时间:221年⼈物:刘备都城:成都发展:改善⺠族关系,发展经济吴国时间:229年⼈物:孙权都城:建业发展: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2.三国鼎⽴局⾯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壁之战中,曹操战败,未能完成统⼀⼤业;(2)根本原因:三国势均⼒敌,缺乏统⼀全国的经济基础。
3.对三国鼎⽴局⾯的评价: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实现了局部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向统⼀奠定了基础。
速记点3、⾚壁之战1.背景:刘备、孙权势⼒成为曹操统⼀全国的障碍。
2.时间:208年。
3.交战双⽅: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5.意义:⾚壁之战为三国鼎⽴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17课⻄晋的短暂统⼀和北⽅各族的内迁速记点4、⻄晋的建⽴与统⼀三国后期,曹魏实⼒增强,263年⻄晋灭蜀;曹魏中期,司⻢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权;司⻢懿死后,他的两个⼉⼦相继专权。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主要涵盖了“两河文明”的相关内容。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章节内容。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北部,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中,“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分别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
二、两河文明的特点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两河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灌溉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的苏美尔人发明了螺旋泵等先进水利设施,使得两河流域的灌溉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手工业也日益繁荣,铜器、陶器等手工制品开始出现。
2. 社会结构的发展两河文明的社会结构呈等级制,主要由国王、牧师、商人、平民等四个等级组成。
其中,国王拥有最高权力,负责政治、军事和宗教事务。
牧师则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商人则担任市场交易等经济交易活动。
3. 文学艺术的发展两河文明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也创作了大量文学和艺术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美尔史诗,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伊甸园之诗》等。
此外,两河文明的艺术品和建筑也相当著名,如苏美尔的“钟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
三、两河文明的衰落与原因两河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但在随后数百年内逐渐衰落。
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气候变化,导致土地干旱;二是诸侯内部冲突与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三是文化和科技的沉寂,导致经济衰退。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文明的特点及其衰落的原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相关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难忘九一八1日本入侵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把握)二、由于蒋介石的不抗击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
日本占据东北后,又将入侵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取得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大体终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周围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寻,受到中国守军拒绝,因此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招架,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暴发了。
(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成立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3、1937年12月,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戮,屠戮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阻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暴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血肉筑长城一、平型关大捷:第一--次成功——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成功——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难忘九一八1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掌握)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3、1937年12月,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第10课
1.虎门销烟——林则徐
2.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
直接原因:因为中国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关税由双方商定(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
1858年《天津条约》①增开沿海通商口
1860年《北京条约》①增开商埠②割九龙司
美饿乘火打劫,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1课
1.太平天国运动(针对的对象:反清→反帝)最主要的是反封建
①洪秀全(天王)发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叫“太平军”
②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京南京改天京(国都)
③太平军夺取了清朝大半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①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②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上缴国库③它是天平天国纲领性文件③平均主义,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脱离实际。
3.①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②洪仁轩总理朝政③洪仁轩——《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核
心:资本主义)④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⑤失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发动势力
4.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积极性:①反封建反外来入侵,揭开近代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序幕,打破了外来入侵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②打击了清政府
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第12课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
直接原因(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扩张萌生对外侵略
1895年《马关条约》:①割地(台湾)②开放商埠③投资设厂(最大伤害)●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原因——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
1901《辛丑条约》:①惩办义和团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完全沦
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界(半封建:①列强与列强的矛盾②中国人民抗争精神强)
第13课
一、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①孙中山——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合众政府】
②同盟会——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民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民权——核心),平均地权(民
生)-------政治纲领
③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中华民国成立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定都南京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民
主宪法)
3.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偷窃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的评价
积极作用①经济:促进资本经济发展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逼清帝退位反封建
③文化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革除旧风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5月4日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6.月5日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评价:①它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③五四
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④五四精神主旋律——爱国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外部政治条件)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个到嘉兴南湖上举行,①确定党民称“中国共产党”②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③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党内合作)
1.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
2.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3.北伐战争。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4.蒋介石——4.12政变陈独秀坚持右倾、放弃革命领导权
■国民大革命最大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应有自己的军队
第15课
一、南昌起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军队
二、土地革命
①汉口召开“七八会议”清算陈独秀的右倾,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②秋收起义。
进攻城市受挫→走农村道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进攻敌人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三、红军长征(瑞金→会宁)
①博古掌权,“左”倾,同敌人死打,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②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左”倾、肯定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年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16课
抗日战争1937-1945
一、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7.7事变)
2.国共再次合作(党外合作)
①国民党——片面抗争路线(军队、政府)——正面战场
②共产党——游击战,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
3.①淞沪战争(防御阶段)——打破了日本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共产党——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共产党抗日战争第一次胜利
③国民党——台儿庄胜利(徐州会战)
二、滔天罪行
①潘家峪——1200多人被杀害②日本“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3.评价:①百年抗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②增强了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战场)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第17课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双十一协定》
2.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的标志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
2. 先进攻两边,最后进攻中间。
①辽沈战役(1948.9月-11月)Ⅰ
②淮海战役(1948.11月-1月)Ⅱ
③平津战役(1948 11月-1月)Ⅲ
三大战役共歼灭改编军队150万多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达成协议《国内和平协议》但国民政府拒绝,谈判失败
2.4月21日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政府覆灭(1921年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