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介绍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一、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高度分裂的一个时期。

各个诸侯国相互竞争,同时也受外攻内宣的影响。

商鞅所在的秦国,由于商鞅的改革,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

二、政治制度改革商鞅主要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

他推行了“均田制”,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大量流民得到了安置。

同时,他还推行了“县制”,将国家行政划分为县,实行地方自治,方便了人民的管理和政府的监督;三、军事制度改革商鞅也改革了军事制度,他推行了“兵役制”,把兵役制度规范化,并统一了武器、军容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军队的效率。

他还开创了工程兵,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创新。

这种兵种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思想文化方面商鞅还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他推行“教化育人”,倡导道德、礼仪、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推崇“耕读”,提倡农村劳动生产,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理学和儒学的发展。

五、影响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建立,同时也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商鞅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重要契机。

结语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作为改革振兴的政治家,他的重要贡献深入人心,被世人广泛认可。

商鞅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建设的重要基础。

【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内容

【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内容

【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国富。

奖励军功--兵强,建立县制。

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目的:“富国强兵”和加强封建统治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上第8课商鞅变法

历史上第8课商鞅变法

03 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
舌战群儒,取得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通过与秦孝公的深入交谈,阐述自己的变法理念和策略,成功说服秦孝公支持 变法。
商鞅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起来,实现 统一天下的目标。
商鞅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化君权、抑制贵族特权,得到了秦孝 公的认同和支持。
制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了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 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地位,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度,激发了 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对商鞅变法的否定评价
剥削加重
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剥削百 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社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逐 渐崛起,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
量。
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政治、经济制 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孝公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 改革。
秦孝公的改革决心
秦孝公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决 心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吸引 各地人才前来投奔。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秦 孝公看中并委以重任,开始了 他的变法历程。
第二次变法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次变法的措施 ,包括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等土地制度的 改革,以及统一度量衡等经济制度的改革。
第一次变法主要针对政治、军事、经济 等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战等措施。
坚持改革,推行新法二十年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坚持改革,推行新法长达二十年。
会矛盾激化。
文化专制
商鞅变法推崇法家思想,限制了 学术自由和文化发展,对文化多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变法,它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程中,商鞅变法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知识点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商鞅变法是属于先秦时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先驱之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出现,促进了实行中央集权,保持了秦国的统一,推动了国家发展的进程。

同时,商鞅变法的实施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扫清了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知识点1. 集权思想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权思想。

在当时的各国中,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存在很大的权力差别。

商鞅变法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将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至国家统治者手中。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观念。

2. 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商鞅变法还对国家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

商鞅提出了“租调制度”,即将土地作为国有财产,由国家直接收取租税;同时还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即“轻重钱制”,使流通的货币更为便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管理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秦国政府还对官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主张选拔人才,弘扬“任人唯贤”的政治思想。

他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应受到的惩处。

4. 军事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军事制度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他提出了“兵家之禁”,禁止私人武装和私人军队的存在。

同时,他还规定了新的兵役制度,使士兵服役时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总结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学习七年级上历史课程的过程中,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和具体的知识点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历史知识,更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变革给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更确切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人物:商鞅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进行改革,以增强秦国的实力。

目的:通过改革,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意义与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历史局限性:商鞅变法中的某些措施过于严厉,例如推行县制和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势力受到压制,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商鞅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也存在弊端,例如奖励军功的制度会导致士兵们为追求奖励而忽视战斗的目的。

二、秦朝的统一背景:战国时期结束后,各国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过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意义与影响: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朝的统一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局限性:秦朝的统一过于依赖强权和武力,导致民心不稳,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此外,秦朝的统治者过于追求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也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背景:汉朝初期,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经济衰败,政治混乱。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决心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目的:通过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主要内容:(1)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改革官制,加强监察制度;(3)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七年级道法商鞅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道法商鞅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道法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变法,很多人知道商鞅变法,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介绍商鞅变法中的七年级道法知识点。

一、背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因其变法幅度大、影响深远,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秦国内外战争频繁,国内实行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有民间贵族和地方势力的割据,国家财政困难且军队士气低落。

二、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包括法制、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

七年级道法对于商鞅变法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1.德治商鞅主张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就是德治。

他主张在国家范围内实行一定的法律和政策,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这一理念体现了尊重法律、规范行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郡县制商鞅提出了“三级郡县制”:将秦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由原来的“国”、“侯”、“卿”、“大夫”等封建制度改为“郡”、“县”等行政单位。

每个县都设置官吏负责管理,实行法律公正,这对于秦国政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军事制度改革商鞅提出“兵以精为贵”的思想,大力推行士兵教育和军事改革,采用武士教育和鼓励勇武的方法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对后来的军事制度和思想影响深远。

4.标准化制度商鞅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有大量的改革,其中一个关键是标准化制度。

商鞅提出了统一货币和衡量标准,统一尺度、重量和质量标准以方便交流和交易,这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政策铺平了道路。

三、影响商鞅变法虽然是在古代,但是其影响远大于当时,也远大于古代。

商鞅变法在政治思想、制度改革、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结语商鞅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法事件,对于中国的现在与未来都存在重要的作用意义。

我们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同时,也要努力让这种设想在现代社会里得到更好的落实。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影响历久不衰。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背诵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以了解这次变法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实施措施。

下面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背诵。

一、商鞅变法的起因1. “西周衰败、诸侯混战”:西周晚期,中央政权衰败,各诸侯国蠢蠢欲动,矛盾激化。

2. “秦国崛起”:秦国通过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管理机构,逐渐壮大。

3. “商鞅拜相”:商鞅成为秦国宰相,着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 “法家思想”:商鞅提倡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权力,强化法律的执行和统治的严密性。

2. “三大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平均地权,取消贵族的特权地位,推行农业经济。

(2)军制改革:实行兵籍制度,完善武器装备和训练,形成强大的军队。

(3)法律制度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和严密的刑罚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司法的掌控。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1. “标志性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奠定了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 “经济意义”: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封建思想的瓦解”: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瓦解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4. “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的一些制度在历史上得到了沿用,如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系统等。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这些内容进行背诵。

商鞅变法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其精神和理念依然对我们有着启示和警示。

希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初中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初中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初中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法家学者,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经济制度、强化军事力量和法律制度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灵活性,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2.奖励耕战:鼓励农民种植和参军,对有军功者授予土地和爵位,这样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和军队的战斗力。

3.重农抑商: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人的地位和活动,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基础。

4.法律制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实行法治,使法律成为统治的工具,增加了政府的权威。

5.行政区划改革:调整行政区划,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
1.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变法,秦国的中央政权得到了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允许,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提升了军事实力:奖励耕战的政策,使得秦国的军队
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奠定了法治基础: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改革,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5.影响了后世: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国后来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于国君
大力发 展社会 2.奖励耕织,生产好的农 经济 户可免除徭役,打击投机 经济
商人
1.废除土地国有,土地 建立封建 可以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
3.统一度、量、衡
制,促进 了经济发 展
为统 一全 国奠 定了 基础
在铁器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农具是什么材质的?
石 锛
木犁
铁 口 犁
耒耜
战国铁制农具
现代铁制农具
第七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六国
姓名:公孙鞅,史称商 鞅 国籍:卫国人 业绩:在秦国推行变法 死法:车裂而死
一、商鞅变法
分类 目的
内容 作用 意义 1.划定自上而下20级爵 提高军 削弱贵 位,按军功授爵,无 队战斗力,确立 族特权, 军功者,无论出身, 加强中央 封建 政治 加强中 一律不授予爵位。 集权。 2.全国划为31个县,县长由 央集权 国君直接任免,行政权直属 制度,

经过:公元前230年,韩亡;随后相继灭了魏、 楚、燕、赵,公元前221年,齐亡。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在我国 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徙木立信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 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 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 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 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 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 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 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 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 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 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 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 颁布(变法的)法令。
二、铁器牛耕
1.战国主要的铁农具:铁铲、铁锄、铁口犁
2.铁农具使用的意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的影响及评价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的影响及评价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的影响及评价商鞅变法的影响及评价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改革。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秦国的国力和统一力量,从而为秦国在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影响和评价两个方面探讨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影响1.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将大权集中于国君手中,通过实行郡县制和任用官员的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这一改革举措有效地加强了秦国的统治力量,使得秦国得以迅速集结兵力,进行军事扩张,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商鞅变法推行了农业改革,通过推广耕作方法、加强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水平。

这不仅增加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社会稳定性。

3.完善了法律制度商鞅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包括颁布《法经》、实行重禁令、设立程功等,加强了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执行性。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法治的力量。

二、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评价商鞅变法在当时的秦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和统一。

商鞅以其智慧和改革精神,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消极评价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反对,尤其是对一些贵族和地方势力的权益进行限制,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冲突。

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实行苛政、对百姓征收过多税收等,给一部分人民带来了不利影响。

综合评价来看,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弊端和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在评价中进行全面考虑。

商鞅变法的成功启示我们,在进行政治改革时,需要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积极的效果。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商鞅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商鞅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商鞅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和实践推动了当时的秦国走上了强盛之路。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商鞅的相关内容。

一、商鞅的生平和政治格局商鞅,名革,字孟轲,战国时期秦国大将蒙恬的孙子。

商鞅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法不阿贵,贵者必法之”。

相信这个思想在当时不仅仅存在于秦国,还广泛应用于其它诸侯国。

商鞅的早期官职是宾客,后担任秦国的司马和相国,主持了秦国的政治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商鞅改革发动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他在改革中推广了“法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系。

在商鞅改革开始之前,秦国的国务机构以宗室、贵族和官僚为主,国家的财政收支混乱不堪,田地征收和劳役制度也导致了民间的反弹和农民的流散。

商鞅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变法”的思想和实践。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明令禁止一切用金银币交易,推广了用钱当权的冶铸风俗;2. 推广新的政治制度,增设县、郡、亭等行政单位;3. 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取消了乡里聚集耕种的劳役制度,改为每个农民以一定税赋作为主税来源;4. 对于刑法和收税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法律的执行和税赋的归并都交由中央统一处理。

三、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实践全面地改变了秦国,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和政治飞速发展。

商鞅变法的主要影响如下:1. 使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协调,增加了政权和中央的统治能力;2. 消除了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增加了政府收入和税收;3. 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了人民的满意度。

四、商鞅变法的局限和后势尽管商鞅的变法使秦国更加强盛,但是也有它的局限和后势。

例如,新的法律制度和税赋要求农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教育背景,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重视。

此外,由于变法对权利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原本的贵族和地主阶层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联合反抗也成为了事实。

所以,商鞅变法后期也有许多政治波折和局势动荡。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忧考⼩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

【教学⽬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位。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产⼒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与⽅法:通过对战国时期⽣产⼒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

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物的初步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合作学习、课堂讨论、⽐较分析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的学习,培养是⾮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也是需要勇⽓、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产⼒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活动备注 谈话导⼊新课 破题导⼊。

学⽣⾃由发⾔,然后总结。

发⾔,思考。

讲授新课 ⼀、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

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战。

观察发⾔,在⽼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利益?什么⼈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什么影响? 在学⽣充分发⾔的基础上,师⽣⼩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条对今天的政治⽣活影响? 学⽣阅读教材、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素材 川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素材 川教版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上图中的人物是改革家商鞅,他左手侧立一圆木,右手则捧着数枚铜钱,商鞅的身后,则是咸阳的南门。

此题描绘的正是“南门里木”的场景。

商鞅的变革主张被秦孝公接受之后,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

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

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这几乎就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古往今来,变法者甚多。

但成功者,唯此一人。

何也?过往的总结,无非讲顺应潮流,难道吴起、李悝没有顺应?要么讲得到统治者支持,那不支持,又怎么能开始改革呢?所以,这些都对,但又都不在点上,商鞅成功,在于诚信。

从南门立木起,商鞅就让秦国的百姓见识了商鞅的人品,而之后的改革措施,更是赏罚分明,上至王子,下至庶民,概莫例外。

只要你做到了,做好了,商
鞅都能很诚信的做到对你奖赏,不克扣,不投机取巧。

这才让“秦民大悦”,这才使得秦国富强。

讲求诚信吧,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要义。

七年级历史第-1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5课知识点

第11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统一1.商鞅的背景: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商鞅开始进行一系列变革。

2.商鞅的主要政策:商鞅主要推行了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军事制度的。

3.土地制度的:商鞅取消了封建贵族的土地所有权,实行了平均地权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样一来,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4.法律制度的:商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并采取了“重罚”政策,对违法者进行严惩。

这样一来,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5.军事制度的:商鞅废除了封建贵族的军事特权,建立起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军事组织,强化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6.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12课: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的建立1.秦国与六国之间的战争:秦国借助商鞅变法,强盛起来,并先后击败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统一2.秦始皇的政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成果,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轮标准等。

他还修筑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宫殿和陵墓等。

3.统一文字:秦始皇推行了小篆的规范化,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提高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控制力。

4.修筑长城: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秦国的边防力量,维护了统一成果。

5.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度量衡的统一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控制。

6.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并进行各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秦朝。

第13课:秦始皇帝与秦朝政治制度1.秦朝的行政组织:秦朝采用三公九卿制度,行政级别上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太仆、大长秋、大司马和大司徒等重要职位。

2.皇帝的权力:秦始皇拥有极高的权力,他是全国所有君主的统治者,具有决断和决策一切重要事项的权力。

3.律令制度:秦始皇奉行严苛的法治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律令,对百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约束。

4.井田制:秦始皇采用井田制度,即将土地分成九等级,分配给农民,实行“主租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七课商鞅变法

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七课商鞅变法

徒木立信
商鞅变法前法令已经完备, 但没有公布 商鞅变法之初,
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 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 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 10金。百姓纷纷议论“搬动 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 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 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 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 即赏50金,以表示不欺骗。 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 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 象。
商 鞅 变 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前
目的:为使秦国国富兵强
支持者:秦孝公
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一、制定20级爵位,下自公士上至彻候为20级身份,从这时起,立有军功的人, 由国家赐给相应的爵位和田地、奴婢等。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是贵族出身, 也不授给爵位。
二、实行中央集权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县令(长)由国君任免,行政权直属 于国君,申不害为相,厉行法治,强调 国君的权力。
• 2、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 3、赵国:赵烈侯任用公仲连为相,选贤任能,提倡节检
,巩固了赵国政权。 • 4、燕国:燕王任用子之进行改革。 • 5、魏国:李悝改革(书上勾划) • 6、楚国:吴起改革(书上勾划) • 7、秦国:商鞅变法(书上勾划)
铁农具的使用 出现:春秋时期 扩大:战国时期
生产力 水平提高
想一想
铁农具为什么 能较快推广 ?
使用:春秋末年
牛耕的使用
推广:战国时期
农业发展史 上的一次革 命
位置: 岷江中游,今四川都江堰市
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作用: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 成为“天府之国”
内 容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想象画)
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遭 到他们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 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 商鞅采取果断措施,公子虔被割鼻,公孙 贾脸被刺字,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变 法了,新法顺利推行,取得很大成效。
商鞅徙[xǐ]木立信(想象画)
④白渠
5.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B ③郑国渠
C.②④
)。
A.①②
B.②③
D.③④
第二学习主题
史海拾贝
第5课
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出生在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
带)又称卫鞅。后因在秦功劳卓著,封为 商君,所以又称商鞅。 曾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 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 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 商鞅变法。
商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
商鞅像
治家和改革家。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如果战争是“乱”的主要表现的话,那么,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突出地体现了“变”的特点。这次变法带来秦国根本性的变化,写下中 国古代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章。
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政治改革)
第二学习主题
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5课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鼓励开垦荒地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历史上称为 “井田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经济改革)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 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韩非子》 ——西汉· 桑弘羊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 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 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他发布 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
第二学习主题
导入
第5课
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 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 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名鞅。因
第5课
商鞅变法
铁双镰范(战国时期)
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此范 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 两镰。
Hale Waihona Puke 青铜牛尊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
第二学习主题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第5课
商鞅变法
秦僻在雍州,不 与中国诸侯之会盟, 夷翟遇之。
——《史记· 秦本纪》
秦本为地处偏远西方的一个部落, 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 代屡屡有功:柏翳(yì)佐禹治水,舜 赐姓嬴;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 潏(jué)在西戎为殷保西部边境,造 父(fǔ)为周缪(mù)王驾车,日驱 千里以救周乱,其族由此为赵氏。周宣 王时秦仲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难,又 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建 立了秦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 相当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 不让它参与盟会。
公元前356年,商鞅拟定变法法令后, 在秦国都城南门放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 谁搬到北门就得“十金”奖赏。老百姓觉得 奇怪,不敢去动。商鞅提高到“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搬动,果得奖励。 这事让秦国人相信商鞅是讲信用的。商鞅见 时机成熟,便正式公布了变法法令。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商鞅主持变法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
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 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衣裳
服饰。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 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政治改革)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 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统一度量衡
商鞅方升
又称商鞅量,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统一度量衡时制作的标准器。方升 全长18.7厘米,升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7公斤,为长 方形的有柄量器。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秦国的变化
(商鞅变法的影响)
A.允许土地私有
C.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D
)。
3.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兴修 4.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B.农业技术的进步
D.农业产量的提高
A
)。
A.公元前359年
①灵渠
B.公元前356年
②都江堰
B
)。
C.公元356年
D.公元359年
——《史记· 商君列传》
过了三年(即公元前350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 地迁到咸阳。……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 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变法推行数年后,秦国在咸阳建造宫殿和城阙(què),把都城 从雍迁到咸阳。把全国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31个县,由国君委派的县令和县丞治理。 (政治改革)
雍城城墙遗迹
(商鞅变法前的秦都城 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南)
秦国本为西方一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比较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野蛮 落后的国家,很少让它参与盟会。魏国曾经兵渡黄河,占领秦国大片领土,秦国无力还击。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史记· 秦本纪》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名垂千古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公元前316年秦国灭 蜀,秦昭王在位后期(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 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 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 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 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 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史记· 商君列传》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 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 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
第8课 商鞅变法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铁器牛耕
第二学习主题
铁器和农耕的推广
第5课
商鞅变法
铁 犁 铧 ( )
huá 铁 镰
铁锄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西周末期,我国已开始人工冶铁,制造铁 器;春秋时期,开始用牛耕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学习主题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僇(lù 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ú 妻子和儿 女)。
——《史记· 商君列传》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 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经济改革)
都江堰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 河渠书》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学习与探究
第二学习主题
学习测评
第5课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D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