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课堂作业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3:2.5-2.6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课时作业3:2.5-2.6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题组一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概念,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A .亚里士多德B .伽利略C .牛顿D .爱因斯坦答案 B解析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是伽利略建立了物理学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2.如图1大致地表示了伽利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思维过程,对于此过程的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答案 AC3.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答案 B解析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得出倾角一定时,x t 2的比值保持不变,推出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A 错误,B 正确;倾角不同,x t 2的比值不同,即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有关,且倾角越大,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选项C 、D 错误.题组二 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4.下列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B.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差别不大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轻石块与重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D.纬度越低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值越小答案BCD解析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差别不大,纬度越低的地方,g 值越小.故正确答案为B、C、D.5.在塔顶端同时释放体积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相同B.忽略空气阻力,它们的加速度相等C.忽略空气阻力,它们落地的速度不等D.忽略空气阻力,它们下落的时间相等答案BD解析体积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但由于它们的质量不同,故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不同,A错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快慢程度相同,加速度相等.因下落高度相等,故下落时间相等,落地速度相等,所以B、D 正确,C错误.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如果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这时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C.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由静止开始下落,忽略空气阻力,打开降落伞以前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打开降落伞以后的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D.一雨滴从屋顶落下,途中经过一个窗子,雨滴经过窗子的这一段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不计空气阻力)答案BC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从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A选项中没有明确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故A错误.D中雨滴经过窗子的这段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因而不是自由落体运动,D错误.7.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能正确表示其下落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的是()答案 D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v =gt ,g 是常数,故下落速度v 与时间t 成正比,D 正确. 题组三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8.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设直尺从开始自由下落,到直尺被受测者抓住,直尺下落的距离为h ,受测者的反应时间为t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t ∝hB .t ∝1hC .t ∝hD .t ∝h 2答案 C解析 由h =12gt 2得,t =2h g ,因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为常数,故t 与h 的平方根成正比,即t ∝h ,C 对.9.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 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A .1.2 mB .3.6 mC .6.0 mD .10.8 m答案 C解析 将该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分成了相等的三段,由其规律知:第T 内、第2T 内、第3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 Ⅲ=1∶3∶5,第一段时间的位移为1.2 m ,则第三段时间的位移为x =1.2×5 m =6.0 m ,故选C.10.雨滴自屋檐由静止滴下,每隔0.2 s 滴下一滴,第一滴落地时第六滴恰好刚要滴下,则此时第二滴雨滴下落的速度为(不计空气阻力,g =10 m/s 2)( )A .8.00 m /sB .7.84 m/sC .7.20 m /sD .7.00 m/s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雨滴落到地面用时1 s ,第2滴下落了t =0.8 s ,由v =gt 知,v =8 m/s ,故A 正确.11.从离地面80 m 的高空自由落下一个小球,g 取 10 m/s 2,求:(1)经过多长时间小球落到地面;(2)自开始下落计时,小球在第1 s 内的位移和最后1 s 内的位移;(3)小球下落时间为总时间一半时的位移.答案 (1)4 s (2)5 m 35 m (3)20 m解析 (1)由x =12gt 2得小球下落时间t =2x g =2×8010s =4 s (2)小球第1 s 内的位移x 1=12gt 21=12×10×12 m =5 m 小球前3 s 内的位移x 2=12gt 22=12×10×32 m =45 m 所以小球最后1 s 内的位移x 3=x -x 2=(80-45) m =35 m(3)小球下落时间的一半t b =t 2=2 s 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b =12gt 2b =12×10×22 m =20 m. 12.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 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5 m/s ,取g =10 m/s 2.求:(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2)离开飞机后,运动员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地面?答案 (1)305 m (2)9.85 s解析 (1)设自由下落的高度为h ,则此时速度为v 1=2gh打开伞减速过程满足:v 22-v 21=2ah ′式中v 2=5 m /s ,a =-14.3 m/s 2,h ′=125 m解得h =180 m所以总高度为:H =h +h ′=(180+125) m =305 m(2)第一过程经过的时间是:t 1=2h g =6 s 第二过程经过的时间是:t 2=v 2-v 1a =5-60-14.3s ≈3.85 s 所以总时间为t =t 1+t 2=9.85 s。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课时作业1516量子概念的诞生光电效应与光的量子说含解析教科版选修3_5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课时作业1516量子概念的诞生光电效应与光的量子说含解析教科版选修3_5

课时作业15 量子概念的诞生课时作业16 光电效应与光的量子说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6为单选,7~9为多选)1.红、黄、绿、紫四种单色光中,能量最小的是( B )A.紫光光子B.红光光子C.绿光光子D.黄光光子解析:光子能量ε=hν,由光的频率ν红<ν黄<ν绿<ν紫知,红光光子能量最小,B 正确.2.关于对热辐射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热的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冷的物体只吸收电磁波B.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越强C.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D.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物体辐射电磁波的颜色解析:一切物体都不停地向外辐射电磁波,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越强,A错误,B正确;选项C是黑体辐射的特征,C错误;常温下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D 错误.3.很多地方用红外线热像仪监测人的体温,只要被测者从仪器前走,便可知道他的体温是多少,关于其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人的体温会影响周围空气温度,仪器通过测量空气温度便可知道人的体温B.仪器发出的红外线遇人反射,反射情况与被测者的温度有关C.被测者会辐射红外线,辐射强度以及按波长的分布情况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辐射强且较短波长的成分强D.被测者会辐射红外线,辐射强度以及按波长的分布情况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辐射强且较长波长的成分强解析:根据辐射规律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人的体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辐射的红外线的频率和强度,通过监测被测者辐射的红外线的情况,就可知道这个人的体温,故C正确,A、B、D错误.4.关于光电效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入射光的波长大于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波长,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B.在光电效应现象中,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C.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D.在入射光频率一定时,单位时间内从金属中逸出的光电子个数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解析:当入射光频率不低于极限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设此时波长为λ0,极限频率为νc,则光速c=λ0νc,可知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极限波长λ0时,其频率将小于极限频率νc,所以大于极限波长的光不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因此选项A错误.由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因此选项B错误.由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显然选项C 错误.若入射光强度增大到原来的n倍,则单位时间内入射光的能量就增大到原来的n倍.在入射光频率一定时,单个光子的能量不变,则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光子数将增大到原来的n 倍,因此选项D正确.5.2017年年初,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在100 nm(1 nm=10-9m)附近连续可调的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大连光源因其光子的能量大、密度高,可在能源利用、光刻技术、雾霾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可以电离一个分子,但又不会把分子打碎.据此判断,能够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约为(取普朗克常量h=6.6×10-34J·s,真空光速c=3×108 m/s)( B )A.10-21 J B.10-18 JC.10-15 J D.10-12 J解析:本题考查光子能量.由题意知,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等于照射分子的光子能量,E=hν=h cλ=2×10-18 J,故选项B正确.6.下表是按照密立根的方法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时得到的某金属的遏止电压U c和入射光的频率ν的几组数据:U c/V 0.541 0.637 0.714 0.809 0.878ν/1014 Hz 5.644 5.888 6.098 6.303 6.501则这种金属的截止频率约为( B )A.3.5×1014 Hz B.4.3×1014 Hz C.5.5×1014 Hz D.6.0×1014 Hz解析:遏止电压为零时,入射光的频率等于截止频率,根据方程U c=0.397 3ν1014-1.702 4可知,当U c=0时,解得ν≈4.3×1014 Hz,B正确.7.如图为一真空光电管的应用电路,其阴极金属材料的极限频率为4.5×1014Hz,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BC )A.发生光电效应时,电路中光电流的饱和值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B.发生光电效应时,电路中光电流的饱和值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度C.用λ=0.5 μm的光照射光电管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D.光照射时间越长,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解析:在光电管中若发生了光电效应,单位时间内发射光电子的数目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光电流的饱和值只与单位时间内发射光电子的数目有关.据此可判断A、D错误.波长λ=0.5 μm的光子的频率ν=cλ=3×1080.5×10-6Hz=6×1014Hz>4.5×1014 Hz,可发生光电效应,所以B、C正确.8.在光电效应实验中,两个实验小组分别在各自的实验室,约定用相同频率的单色光分别照射锌和银的表面,结果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如图甲所示,并记录相关数据如图乙所示.对于这两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D )A .饱和光电流一定不同B .因为材料不同逸出功不同,所以遏止电压U c 不同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D .因为光强不确定,所以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可能相同解析:虽然光的频率相同,但光强不确定,因此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可能相同,而饱和光电流不一定相同,故A 错误,D 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 =hν-W 0和eU c =E k 可知,在频率相同、逸出功不同的情况下,遏止电压不相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不同,故B ,C 正确.9.一激光器发光功率为P ,发出的激光在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波长为λ,若在真空中速度为c ,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 )A .该激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nλB .该波的频率为c λC .该激光器在t s 内辐射的能量子数为Ptnλhc D .该激光器在t s 内辐射的能量子数为Ptλhc解析:由n =c v 知在介质中速度v =c n.在真空中波长λ真=c ν=nv ν=nλ,故A 正确;频率ν=v λ=c nλ,故B 错误;在t s 内辐射能量E =Pt ,每个能量子能量ε=hν=h cnλ,故在t s 内辐射的能量子数为E ε=Ptnλhc,故C 正确,D 错误.二、非选择题10.激光器是一个特殊的光源,它发出的光便是激光.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是不连续的一道一道的闪光,每道闪光称为一个光脉冲.现有一红宝石激光器,发射功率为P =1.0×1010 W ,所发射的每个光脉冲持续的时间为Δt =1.0×10-11s ,波长为793.4 nm ,则每列光脉冲的长度l 是3×10-3_m ,其中含有的能量子数N 是4.0×1017个.解析:每列光脉冲的长度l =c Δt =3×108×1.0×10-11 m =3×10-3 m.由光速公式c =λν,能量子公式ε=hν及能量关系P Δt =Nε得N =λP Δt hc =7.934×10-7×1.0×1010×1.0×10-116.626×10-34×3×108≈4.0×1017个.11.用功率P 0=1 W 的点光源照射离光源r =3 m 处的一块金属薄片,已知光源发出的是波长为λ=589 nm 的单色光,试计算:(1)1 s 内打到金属薄片1 cm 2面积上的光子数. (2)若取该金属薄片原子半径r 1=0.5×10-10m ,则金属薄片表面上每个原子平均需隔多长时间才能接收到一个光子?答案:(1)2.61×1012个 (2)4 878.0 s解析:(1)离光源r =3 m 处的金属板每1 s 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的能量为E =P 0t4πr 2=1×14×3.14×32 J≈8.8×10-3 J =5.5×1016 eV ,所以1 s 内传到金属板1 cm 2面积上的光能E 0=ES =5.5×1012eV.又因为这种单色光一个光子的能量E 0′=hν=hc λ=6.626×10-34×3×1085.89×10-7J≈3.375×10-19 J ,即E 0′≈2.11 eV,所以1 s 内打到金属板1 cm 2面积上的光子数n =E 0E 0′=5.5×10122.11≈2.61×1012个.(2)金属板可以看成由金属原子密集排列组成的,每个金属原子的最大截面积为S 1=πr 21=3.14×(0.5×10-10)2m 2=7.85×10-21m 2,则每个原子每秒内接收到的光子数为n 1=nS 1×104=2.61×1012×7.85×10-21×104个≈2.05×10-4个,每两个光子落在同一个原子上的时间间隔Δt =1n 1=12.05×10-4 s≈4878.0 s,说明光电效应中光子与原子之间的作用是一对一的.12.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下,每放出1 mol 的O 2,植物储存451.5 kJ 能量,绿色植物能量转化效率(即植物储存的能量与植物吸收光的能量之比)约为50%,求绿色植物每放出1个氧分子要吸收多少个波长为6.63×10-7m 的光.(普朗克常量h =6.63×10-34J·s,阿伏加德罗常量N A =6.02×1023mol -1)答案:5个解析:每放出1个氧分子储存能量为451.5×103N AJ ,每放出1个氧分子要吸收能量为 E =2×451.5×103N AJ =1.5×10-18 J ,一个光子的能量为:E 1=hcλ=3×10-19J ,光子个数为:n =E E 1=5个.。

安义中学2014-2015上学期物理学史作业

安义中学2014-2015上学期物理学史作业

选修《物理学史》作业一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一种原子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2.卢瑟福在研究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运动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所带正电是均匀分布的B.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说明这些α粒子受到了较大的库仑斥力作用C.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说明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3.下列各种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事实的是A.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的研究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A.衰变时放出的射线和B.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C.赫兹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D.光电效应现象是爱因斯坦首先发现的4.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结论B.贝克勒耳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卢瑟福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通过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发现了中子D.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5.以下几个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A.爱因斯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B.麦克斯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C.托马斯·杨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有力地说明光是一种波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6.关于原子核衰变的说法正确的是射线都是电磁波B.衰变时放出的射线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被电离后形成的C.原子的天然衰变都是自发形成的D.天然衰变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7.能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分别是A.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电效应B.光的衍射现象和光电效应C.光的反射和色散现象D.光的反射现象和小孔成像8.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使温度逐渐降低,并最终达到绝对零度B.热量是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的C.第二类水动机不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D.用活塞压缩气缸里的空气,对空气做功2.0×105J,同时空气向外界放出热量1.5×105 J,则空气的内能增加了0.5×105 J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理想热机,若无摩擦、漏气等能量损失,就能使热机效率达到100%B.热量不能从常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C.一切物理过程都具有方向性D.由热力学定律可推断出某个物理过程是否能自发进行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D.伦琴发现了X射线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电阻率是表征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小,导电的性能越好B.利用半导体的导电特点可以制成有特殊用途的光敏、热敏电阻C.超导体是指某些金属的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它的电阻突然降为零而所处的状态D.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通常用它们制成标准电阻12.科学方法在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十分重要,历史上有一位物理学家受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启发,运用_____ _方法(选填“建立模型方法”、“类比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假设方法”),在电磁学领域中建立了一个物理学定律,该定律的名称为__。

物理课堂作业八下答案人教版

物理课堂作业八下答案人教版

物理课堂作业八下答案人教版物理课堂作业八下答案人教版第七章力第一节力基础知识1作用,相互,牛顿,N。

2形状,运动状态。

3方向,作用点,带箭头的线段,力的示意图。

4A5D6B7B能力提升 8略。

9桌面,书,书,桌面。

10D11A12B13D14A探索研究 15(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6(1)A,B(2)A,C(3)A,D第二节弹力基础知识1弹性形变,弹簧测力计。

2、1N,20,13.0 。

3(1)与外壳有摩擦(2)零刻度线(3)量程(4)垂直。

4压缩,拉长,方向。

5D6B7C能力提升 8可以,3.3 。

9、 10 ,12 。

10B11B12D探索研究 13C 。

14、会。

在玻璃瓶中装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水中,用手用力捏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会升高,停止用力,细管中的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玻璃瓶发生了弹性形变。

第三节重力基础知识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竖直向下,重心,重力。

2、2kg ,19.6N.。

3C4C5B6C7B8B能力提升9低。

10降低重心,增大支面。

11、1,重力。

12、60kg,98N。

13(1)质量为0时,重力也为0(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3)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是个定植,为10 N/kg。

14C15A16A17C探索研究 18D。

19利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可以做一个重垂线来确定竖直方。

第七章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竖直向下。

2形状,运动状态。

3、5, 0.2 , 3.6。

4作用,其它物体。

5力的大小。

6能,运动状态。

二、7A8C9D10D11B12D13C14C15B16B17C18B19A20A21D22C23D2 4B25D26A 三、实验题27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垂线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垂直,就表示被检测的桌面水平。

28(1)10(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他的质量成正比。

(3)3.0N四、计算题 29解: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G=mg=5kg * 9.8 N/kg =49 N 。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堂作业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堂作业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堂作业以下是一份九年级下册物理课堂作业选择题的详细举例:一、选择题(每题5 分,共30 分)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量B. 具有能的物体都在做功C. 不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量D. 能够做功的物体都具有能量答案:D解析:能量表示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所以能够做功的物体都具有能量,D 正确;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A、B、C 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B. 金属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C. 打扫房间时尘土飞扬,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答案:D解析: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A 错误;金属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B 正确;打扫房间时尘土飞扬,这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错误;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D 正确。

3.关于磁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B.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没有力的作用C.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D.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答案:A解析: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A 正确;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B 错误;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C 错误;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当小磁针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磁场力作用,D 错误。

4.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 用湿手拔插头B. 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C. 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零线上D. 可以靠近高压带电体答案:B解析:用湿手拔插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A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B 符合安全用电原则;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火线上,C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不可以靠近高压带电体,D 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八上物理课堂作业

八上物理课堂作业

八上物理课堂作业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究。

这些课堂作业不仅让我们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我们了解到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规律,而单位则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标准。

我们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作业练习,掌握了常用的物理量和单位,如质量、长度、时间等。

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开始了力和运动的探究。

我们了解到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和作业,我们掌握了力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我们还学习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和能量转化。

我们了解到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运动和变形所具有的能力。

通过实验和作业,我们学习了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我们还学习了摩擦力、弹力和重力等力的作用,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压力和浮力。

我们了解到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作用,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通过实验和作业,我们掌握了压力的计算方法和浮力的原理。

我们还学习了压强、密度和浮力定律等概念和公式。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和性质。

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通过实验和作业,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特性,如音高、音量和音色等。

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反射和共鸣等现象。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和性质。

我们了解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实验和作业,我们掌握了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特性,如折射、反射和散射等。

我们还学习了光的成像原理和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这些课堂作业的学习,我们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物理学史课堂作业

物理学史课堂作业

1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和西方古代物理学成就,并谈谈你对“为什么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这个问题的看法。

(15分)当时中国没有形成追求进步的文化及合理的制度,以及系统追求科学知识的体制,因此,资本主义最终只在西方出现。

中国和西方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很低,在西方,主要是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某种十分特别的思想观念,帮助西方科学抛弃旧的有机自然哲学,并推动一种对宇宙的新解释方式的兴起。

大多数学者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时都首先从外部环境入手。

这些不利的外部原因一般认为存在于以下几方面:(一)科技的发展缺乏经济刺激(二)重农抑商的政策(三)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古代中国技术书籍缺乏以一种(理论)科学的方式,即用法则和定理,来对技术问题进行解释的传统,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缺乏公理化传统的确显著。

中国哲学家对自然的解释缺乏理论的清晰性、证伪性和公理化传统阻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公理化”是科学理论建构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体现在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或大前提同推论假说之间的逻辑性,所有的推论或假设应被表述为是由一套特殊的公理推论出的定理的形式,且具有验证性。

在西方学者与工匠传统的结合并逐步发展到受控实验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的最伟大发展,而在古代中国学者与工匠传统最终并没有结合起来。

2.谈谈你对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和你对他的评价。

(15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

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

课时作业13: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课时作业13: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基础达标]1.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这主要是因为伽利略()A.捍卫哥白尼日心说B.奠定实验科学基础C.发明了天文望远镜D.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答案 B解析伽利略运用科学的推理及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奠定了实验科学的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

2.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的主要贡献有()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B.提出相对论C.创立量子论D.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答案 D解析17世纪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故选D。

3.(2017·合肥一中高二期中测试)“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彗星的轨道与海洋的潮汐。

”材料中“他”的伟大贡献是()A.提出了“日心说”B.提出了相对论C.提出了量子论D.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答案 D解析由“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彗星的轨道与海洋的潮汐”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牛顿。

牛顿的伟大贡献是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B.进化论的出现C.牛顿力学的建立D.“日心说”的提出答案 C解析牛顿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5.(2018·泉州高二检测)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伽利略做过实验的比萨斜塔牛顿观察苹果落地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C.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D.重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答案 C解析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开始思考,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课堂作业1.谈谈你对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和你对他的评价。

(15分)科学成就:①提出了类似于惯性原理的说法并第一次把外力和“引起加速或减速的外部原因”即运动的改变联系起来,为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揭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③伽利略的落体实验使用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④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总结出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⑤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等等。

评价: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作为古代自然哲学和近代科学之间的过渡人物,为创建近代科学走的是一条很艰辛的道理,这从他的落体实验以及斜面实验的研究过程中就可见一斑。

伽利略创立运动学理论的过程相当复杂,既有思辨,又有实验,他依靠思辨和实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这是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晚年终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

他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2. 从牛顿的研究道路来谈谈你对牛顿的认识和评价。

(15分)追溯牛顿作出人类史上如此丰功伟绩的渊源和他的创造过程:牛顿先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并思考过引力问题,后受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影响开始动力学的研究,开普勒和布里阿德的天文学工作启示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创立了微积分之后,牛顿再次研究天体问题。

正是有了这些研究,最后,牛顿终于领悟了万有引力的真谛,用数学方法把地面上的力学和天上的力学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以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指数学原理》。

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

我们都知道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

在牛顿诞生后的数百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基于牛顿的理论和发现。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想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与他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奋发好学和勤于思考。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这是当时的人们都有目共睹的。

当年住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门口附近,在哈雷访问过他之后的数月里,他思考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牛顿对科学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3.请从哲学角度来说明历史上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

(15分)光学的起源也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

中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墨子在《墨经》中的记载,西方可追溯到欧几里得在《反射光学》中的记载,这两本古书中均有大量光学现象和成像方面的描述。

其后,人们探索和理解光的本质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

在17 世纪,以牛顿学派认为的光的粒子说和以惠更斯学派认为的光的波动说展开了激烈争论。

牛顿等认为:光可能是微粒流,这些微粒流从光源飞出,在真空或均匀媒质中做惯性运动。

惠更斯等认为:光是像声波一类的以太纵波,进而以光速的有限性推断光和声波一样必以球面波传播,并运用子波和波阵面的概念给出了现今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原理。

但由于惠更斯把光看成是纵波,因此无法解释当时已发现的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这样以符合牛顿力学规律的粒子行为描述光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理论。

1819 年,菲涅耳从横波观点出发,用严密的数学推导给出了光的偏振解释并得到小圆孔等障碍物的衍射结果,给光的波动说注入了新的活力。

19 世纪末,通过法拉弟和麦克斯韦等人的工作,经典电磁场理论取得巨大成功。

基于对电磁场的正确认识,光的波动说一时又占了主导地位,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用经典电磁场理论解释光的本质仅是人们正确理解光现象的开始。

虽然经典电磁场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光的现象,然而对当时发现的黑体辐射奇异的谱分布却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后,普朗克以瑞利-金斯和维恩结果为基础,利用数学中的内插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出了能量子假设。

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光量子假设,认为光量子可以视为具有特定能量和动量的运动粒子———光子,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必将展现明显的粒子性,它与物质中的电子作用将导致已发现的光电效应。

在爱因斯坦工作的启发下,德波罗意于1924 年进一步提出了物质波假设,指出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假设在1927 年为戴维逊和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量子理论关于物质世界波粒二象性的阐述及实验验证,原则上使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这二种学说得以协调。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很好地描述了单光子效应,但光子又是一种全同粒子,其统计行为应存在集体效应,同时60年代初激光的问世要求人们从本质上区别经典光和量子光。

普通光的干涉(如杨氏干涉实验) 展现了光的波动性,不能反应出光的量子特征,其原因是它仅表征了光的一价相干性。

1963 年格劳伯提出了光场的二价量子相干性,从而建立了描述光本质的一般量子相干理论,揭示经典光和量子光的本质差别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量子相干性,正确地表征了光场的波粒二象性,确立了波粒二象性不可动摇的地位。

当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永无止境,对光本质的认识今后也会在进一步向纵深迈进。

4.请举例说明热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关系。

(10分)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热学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工业发展依赖于热学的研究: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应用为标志的。

热学理论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说工业上借助于热学分析可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可能性,比较同一反应系统中同时发生的几个反应的难易程度,进而从力学角度寻找有利于主反应进行或尽可能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工艺条件。

另外,许多化工工艺流程中都包含各种加热器和冷热塔,还有一些化学反应本身就是放热或吸热反应。

工业生产推动着热学研究的进步:比如正是由于工业生产中的热机效率过低,才促进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到了卡诺循环定理,进而大大推动了热学的研究。

5.请简述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并阐明原因。

(10分)麦克斯韦与法拉第是近代电磁学史上的两颗巨星,他们都在电磁学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法拉第的主要贡献是在于电学方面,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法拉第敏锐地感到了它的重要性,他决心进一步探索其内在原理。

他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出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这个发现终于劈开了探索电磁本质道路上的拦路大山,开通了在电池之外大量产生电流的新道路。

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原理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科学成就,它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电能宝库的金钥匙,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麦克斯韦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而麦克斯韦大约于1855年开始研究电磁学,在潜心研究了法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

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对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综合概括,将电磁场理论用简洁、对称、完美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经后人整理和改写,成为经典电动力学主要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更预言出电磁波的存在,发现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完美对应和联系,揭示了磁与电的产生过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更是成为分析电磁学问题的最重要工具。

从应用和实践角度,这两位的天才发现使得人类可以发电、传输电、使用电,没有这两位,人类的夜晚可能仍然处在黑暗之中。

6.请简述量子物理的主要发展过程,说明它和经典物理的最主要区别。

(15分)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准备: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波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做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

从1900年到1913年,可以称为量子论的早期。

光的波粒二象性由爱因斯坦提出后,于1916年和1923年先后得到密立根光电效应实验和康普顿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后来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这以后经过海森伯、薛定谔、玻恩和狄拉克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终于在1925-1928年形成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玻尔的量子理论尽管取得了不少令人惊奇的成果,但也遇到严重困难,一是它面临一系列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是内在的不协调。

这确实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的混乱情况,需要重新认识电子的行为,建立新的概念,对玻尔理论作进一步的改造。

1924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促使电子自旋假设的提出,从而长期得不到解释的光谱精细结构、反常塞曼效应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等难题迎刃而解。

此时,海森伯创立了矩阵力学,使量子理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

1926年薛定谔以波动方程的形式建立新的量子理论,不久后证明这两种量子理论完全等价,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928年,狄拉克提出电子的相对论运动方程——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础。

后来又经海森伯、泡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量子电动力学。

1947年,从实验发现了兰姆移位,与此同时,费因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用重正化概念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典物理是几乎独立地处理粒子的运动以及粒子群或场的波动,但量子力学却必须统一处理粒子和波动。

经典物理认为粒子与波动是两个层次的东西,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而量子力学却认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7.简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假设和主要结论及其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