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安徽地理——精选推荐
安徽地理⼀、安徽省⾃然地理总体特征(⼀)安徽省的位置特征1、经纬度位置:安徽地跨115°54′E—119°37′E,29°41′N—34°38′N。
⼤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2:相邻位置: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东,西连河南、湖北,南毗江西。
3:区位特征:安徽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华东腹地,接北联南,承东启西。
⽆论⾃然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候特征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处29°41′N—34°38′N,⼤部分地区年均温14—17℃;由于东距海洋较近,⼤部分地区年均降⽔量在800—1700mm;由于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北部通过,因此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候。
在中国⽓候⼤背景下,除具有⾬热同期、⼤陆性季风⽓候显著的特征外,还因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适中,具有⽓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过渡性明显的特点。
(三)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安徽地形多样,平原(占44.7%)、⼭地(占27.8%)、丘陵(占27.5%)兼备。
2、主要地形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别⼭区(主峰⽩马尖海拔1774m)、皖南⼭区(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m,全省最⾼点)。
(四)、河流、湖泊特征1、长江:长江下游⾃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中南部,长401⽶,号称“⼋百⾥皖江”,流域⾯积6.6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7.5%。
长江流域⽔系发达,⽀流、湖泊多,⽔⽹密度⾼,航运意义⼤。
较⼤⽀流有皖河、青⼷江,较⼤的湖泊有龙感湖、武昌湖、泊湖等。
2、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区,流经安徽北部过江苏洪泽湖⼊江⼊海,安徽段长270千⽶,流域⾯积6.7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8%。
流域内⽔系发达、⽀流众多,较⼤⽀流有浍河、涡河、西淝河、颍河、淠河、史河等,北岸⽀流⽐南岸多⽽长,为不对称⽔系。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
它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徽地理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41'04''至34°38'38'',东经114°54'45''至119°37'50''之间。
它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等省份相邻。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势复杂,地形地貌多样。
北部是淮河平原,中部是巢湖和大别山,南部是皖江和南岳山。
整个省份地势起伏,山丘、平原和河流相互交错。
1. 淮河平原:淮河平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淮河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
2. 巢湖: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湖泊。
巢湖周围地势较低,湖水丰富,湖泊景色优美。
巢湖周边的土地适宜发展渔业和农业。
3. 大别山:大别山是安徽省的一条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大别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
4. 皖江:皖江是安徽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省会合肥市。
它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河水丰富,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差异。
1.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由于靠近淮河和黄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14°C左右。
2.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受到大别山和江淮河谷的影响,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较炎热,冬季较寒冷。
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
四、资源状况: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 自然资源:安徽省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锌、硅石等。
此外,森林、水力、风力等能源资源也很丰富。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高考安徽地理知识点
高考安徽地理知识点一、地理位置及地势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和浙江省,南界江西省,西邻湖北省,北接河南省。
它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古老的华北大地板块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多山地。
二、地貌景观1. 大别山安徽境内的大别山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山脉,西起湖北,东至江苏,纵贯安徽北部。
大别山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山势雄伟,山峰数不胜数,有不少世界级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
2. 小浪底小浪底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以其壮观的险滩和峡谷而闻名。
这里的水流湍急,峡谷险峻,形成了迷人的自然景观。
小浪底也因此成为自然风光带的代表之一。
3.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南部,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
它是九岭山脉的脊梁,海拔高达1298米。
九华山风景秀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呈东南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气温约为15-17摄氏度。
四、水文地貌安徽是水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
其中六安、芜湖、淮北是安徽最大的三个湖泊,而长江是安徽最重要的河流。
五、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作物种植。
安徽的农业特色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麦、茶叶、棉花、瓜果等方面。
六、工业经济安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区域经济,尤其是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安徽的工业发展日益壮大,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
七、旅游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山峰、云海、温泉而闻名世界。
此外,安徽还有徽州古城、九华山、庐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结语安徽作为一个地理资源丰富的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它的地势、气候、水文地貌以及农业和工业经济特色,都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地区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的地理特点,并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省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省的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湖南,西邻湖北,北接河南、山东,总面积139,100平方千米。
省会是合肥市。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
丘陵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5%,平原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占比18.7%,山地面积为8.6万平方千米,占比61.8%。
2.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和东部气候较为稳定,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易受台风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截至2019年,安徽省总人口为6,063.45万人。
城镇人口为2,813.28万人,农村人口为3,250.17万人。
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为省内三大城市。
2.经济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以及阜阳市、亳州市和滁州市的北部煤炭储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安徽省处于一个逐步崛起的发展阶段。
3.文化安徽省的文化遗产众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
安徽省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有皖南古村落、黄山风景区、宏村古建筑群等。
四、旅游资源分布在安徽省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自然风光如黄山、六安山、信州岭等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赏。
人文遗产有皖南古村落、徽州古城、庐州千佛岩等。
五、结语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涵盖了省份面积、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阅读本文可以使读者了解安徽省的地理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值得收藏的安徽省(地形地貌+行政+农业划分)地图
值得收藏的安徽省(地形地貌+行政+农业划分)地图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分别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相邻。
安徽省地形地貌图
全省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区域,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其中巢湖为安
徽最大的湖泊。
行政划分图
行政划分上总共有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16个城市,其中合肥为安徽省会,位于安徽省的中心。
农业发展战略格局
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茶叶,长江沿岸是畜禽和水产的养殖基地。
整体来说安徽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皖南和皖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差异还体现在地形上,皖北主要以平原为主,皖南主要以丘陵为主。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安徽的地理特征
安徽的地理特征安徽地理特征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是中国的内陆省份。
安徽地理特征多样,包括山地、平原、湖泊和河流等。
下面将从地形、气候、水系和资源等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的地理特征。
一、地形安徽的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黄山脉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的名山之一。
黄山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之一,以险、奇、幽、秀著称。
另外,大别山、皖南山区等山脉也分布在安徽境内。
安徽的山地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除了山地之外,安徽还有丘陵和平原地区。
安徽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孩儿山之间,地势较为平缓。
而平原地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是安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二、气候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至17℃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24℃至30℃之间,冬季平均气温在0℃至8℃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安徽是农业发达的省份之一。
三、水系安徽是长江和淮河的分界线。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的东部。
安徽境内有长江两大支流——富春江和钱塘江。
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全长约1,000多公里,在安徽境内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此外,安徽还有一些湖泊,如莲花湖、滁州湖等,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四、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煤炭资源,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储量丰富。
其次是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铅锌矿等。
此外,安徽还富含石膏、硫、石灰石和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综上所述,安徽的地理特征独具魅力。
其丰富多样的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为安徽带来了独特的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安徽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
多条重要的河流和湖泊丰富了安徽的水资源,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矿产资源,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地理知识点图文版高一
安徽地理知识点图文版高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该省地理状况复杂多样,包括山区、平原、湖泊等地貌特征。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知识点的图文介绍。
1. 安徽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接湖北,北靠河南。
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2. 安徽地貌特征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北部为黄淮海平原,南部为山区。
其中,大别山是安徽最长的山脉,横贯省境,给安徽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3. 安徽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全省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多雨。
山区气候较凉爽,平原地区气温较高。
4. 安徽水系安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此外,安徽还有一些湖泊,如洪泽湖、鳌太湖等,湖泊的存在为该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护和调节作用。
5. 安徽地理景观安徽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其中,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奇峰、怪石、云海、温泉等丰富的景观元素,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6. 安徽资源禀赋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该省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硫矿、石膏等。
此外,安徽还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产地,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棉花等。
通过以上的图文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安徽的地理知识点。
无论是迷人的山水风光,还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徽的特色地理状况是该省独特发展的基础。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的地理优势将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安徽地理(含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
13
5.资源:
(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 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 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 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长 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全省重 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36
37
2.区位优势:区位优势.doc
38
3.“一轴双核两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
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一轴”包括安 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 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两 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
要。其次,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重要途径。第三,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
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另外,设立示范区,是应
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
措。
料一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
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图为长江经济地 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43
材料二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 面积(平方千米) GDP(亿元) 人口(万人) 城市级别
城市
重庆
成都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多变。
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为 770-1770毫米,主要集中在6 至 9月,且年际降水量悬殊较大,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频繁。
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淮是岗峦起伏的丘陵,江南是重山叠嶂的山区。
全省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耕地面积6378万亩,总人口615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1%。
一、自然特征(一)、地理位臵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皖北平原)。
(2)江淮丘陵(皖南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省地形图(三)、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安徽地形地势特点
安徽地形地势特点一、地形地势特点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都有分布;地势东南部分地势较高,东部为黄淮平原,地势低平,大致为南高北低。
二、降水量分布规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
三、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有利:1、地形、气候多种多样2、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热条件好3、有面积广大的平原4、土壤肥沃5、河流湖泊多,灌溉便利不利:1、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2、冬末春初易发生寒潮3、水土流失严重四、城市分布特点(沿河流分布)主要位于200m以下的平原和河谷地带五、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及应该注意那些问题?1. 1.皖江城市带水路交通便利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3.土地价格低4.产业基础好2.要注意将研究,开发环节一起进行,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环境评价,防止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六、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皖的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2.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重环境污染3.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增加就业机会七、中部崛起对皖发展的区位条件1.国家政策支持2.交通条件的改善3.市场更为广阔4.自然经济的开采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八、修建高铁对安徽崛起有什么意义?1.缩短中东西部时空距离,同城化效应,节约运输成本2.加强区际联系和商品物流交换3.发挥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4.推进皖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九、人口问题(老龄化)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加就业压力)题目: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说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解析:平原地形的人口密度大,低山丘陵人口密度小,沿江经济发展程度较好,产业集群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都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1.平原耕地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农耕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也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所以人口密度大,皖南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度小。
2.沿江工业科技发达,产业集群效应强,需要产业工业较多,对人口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人口密度极大。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7°48′~118°21′,北纬30°00′~30°3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北倾斜。
境内地势高峻,山岭纵横,岗峦起伏,溪水环绕。
阜阳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处(亳县)海拔米,最低处(颍上)海拔米。
区内地势平坦。
宿县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东经116°09′~118°10′, 北纬33°18′~34°39′。
滁县地区: 位于皖东江淮之间,是江淮丘陵的组成部分。
境内的低山是淮阳山脉的延伸。
自西南向东北构成江淮分水岭。
六安地区: 位于安徽西部,在北纬31°01′~32°40 ′,东经115°20′~117°14′。
地貌类型多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为大别山北坡山地,北部是沿淮平原,中部为江淮丘陵岗地。
宣城地区: 位于本省东南部,地跨北纬30°17′~31°19′,东经117°58′~119°40′,处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南高北低逐渐倾斜的概貌,境内有三大山脉,以绵亘于泾县、国和宣郎广南部的黄山山脉为主,东有天目山余脉延伸到泾县西北和宣城西部。
过境有两大支水系,一是水阳江支水系,一是青戈江支水系。
构成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体的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
巢湖地区: 位于皖中,地处江淮之间,山圩兼有,丘陵起伏,地势总的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处595米,最低处为米。
徽州地区: 位于本省南部偏东,处在东经117°11′~118°54′,北纬29°23′~30°31′。
地形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北区,南高北低;西北区属长江水系;新安江谷地,四周高山环绕,中央地势低平,是一个小盆地;西部丘陵区,北高南低,小山区密布。
安庆地区: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长江斜贯全区, 地形从两侧高山逐渐向长江倾斜,呈“V”型,从山区到低山丘陵区再到圩区和湖泊水面,形成了梯形下降的四类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