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
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
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
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
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疑惑:对于溶解度作为一个比例关系的讲法,是不是适用呢?如果使用会不会影响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单位、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张妮溶解度这节课的内容是属于中考常规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对而言题型多变但是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出错率特别高。
于此同时,这节内容又是在学习了饱和及不饱和溶液之后拓展性概念。
今年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大概(基本概念),学生争论细节”的双主教学模式。
这部分教学开始我首先是严抓饱和与不饱和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应用所有知识都采取条框是记忆:例如“饱和”溶液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总结几个关键词一温度、二一定量的水、三不能再溶、四“这种物质”的饱和液等几个关键点,每遇到这种题他们都能够有理有据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前期工作到位在溶解度这个概念出来时只是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分析两种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自己总结溶解度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1、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4、溶解的质量(强调单位)”这种自己总结自己说服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突然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对概念就掌握的比较好,做题自然流畅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讲到溶解度曲线的知识点时,首先自己先大概讲解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其实在学生做好基础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的分析及交流基本就可以掌握溶解度曲线表示的真正含义及优势,从而我在分“点、线、面”详细分析每种情况每种变化,及时让学生利用我总结的规律解答相应试题,基本练习三到五道典型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溶解度及其表示方法的习题,当然想要达到更精准的效果还需要做更多典型例题进行检测讲练以及点评。
这样的尝试感觉学生今年在做溶解度习题的过程中错误率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还是有一些难度,所以尽可能还要想办法督促学困生这个团队再接再厉学好这部分知识。
第二篇: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模版)第6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化学组关俊艳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的物质的溶解性课程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们在教学上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溶解的例子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对这种现象的一些特点并不了解。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很多知识,而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关于溶解度、饱和溶液等知识学生将在以后学习,本节不做介绍。
我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备课的。
通过这节课,使我在教学生涯中又成长了不少,收益不少。
一、成功之处:1、本节课符合了课改的要求,整节课并不象以前那样只有老师讲,满堂灌;而是师生互动式,老师先讲,然后做演示实验,最后是学生动手做实验。
使学生感到课堂并不只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真正的做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探究实验的现象,自己归纳结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
2、控制课堂上的纪律还可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很认真的听课,也很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做实验使也很认真,没有出现闹哄哄的情形。
有些胆子小的同学,鼓励和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及时给以表扬。
3、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常例,有些例子学生都知道,却不知道如何解释。
比如:衣物上的油迹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容易洗去?等等。
讲到物质溶解性相对应的特点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4、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和在场的评委不会因为只是等待我做实验而显得无聊。
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纪律更好。
二、不足之处:尽管精心的为这节课做了准备,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有时会出现口误的现象,例如,把“搅拌”说成了“搅”。
语速过快,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
2、板书设计不是很好,给人的感觉随意不够紧凑。
最新化学溶解度教案 化学教学反思(汇总9篇)
最新化学溶解度教案化学教学反思(汇总9篇)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本学期高二理科化学学的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昨天结束了新课,和同学们讨论了一下学完之后的感受,同时也便于后面几天的复习。
总的来说,他们感到有机化学学起来很吃力。
虽然课堂上听懂了,可课后做练习时觉得很难,尤其在测验时,时间不够用,每道题似乎都要想很久才慢慢解出来。
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是:(1)有机化学方程式难记。
有机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化学方程式有较大区别,学生初接触,感觉生疏,尤其是反应条件多样复杂,很难记清楚。
(2)有些实验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但又需掌握,比如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印象比较混乱。
(3)有机物质名称多,难记,解题时有些不能顺利记起,要回忆很久才能联系。
有机化学体现系统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知识的熟练和灵活应用是基本要求。
特别是有机合成要求对知识有很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有熟练的联想应用能力。
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各类有机反应条件的应用、各类反应中有机物化学键的断键成键规律是要重点把握的。
综合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将已学的重要有机方程式列出来,把有机反应类型、条件做好归纳归类,印发给学生记忆。
2.将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重要性质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检验方法等编写出来,印发给学生,帮助其梳理知识,加强理解和应用。
3.及时针对性地讲评练习。
4.备课和编写学案时,将重要知识、核心知识列出来,让学生记住。
5.讲授新课时,对于必修2出现过的知识,要复习、甚至需重新介绍。
6.及时检查、测试,反馈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弥补和改进措施。
7.引导学生尽力做好复习,自己主动做好知识的梳理、小结;解题时多进行联系、对比;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画出不同知识主题的思维导图。
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二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
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
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侍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验、自主归纳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 之前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说之前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
海水晒盐的流
10.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晶 程和原理。
的方法之一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大
家都熟悉海水晒盐也能得到晶体,
那么这一种得到晶体的方法是什
么? 饱和溶液 11 .讲解海水晒盐的原理,让学生 让学生小组讨
和不 了解苦卤和海水晒盐的原理。
论整理饱和溶
饱和溶液 12.总结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 液和不饱和溶
浓溶液,溶质含量少的是稀溶液。 回答问题:饱
14.讲述:由于物质溶解能力的不 和溶液是否一
同,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 定是浓溶液,
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同 不饱和溶液又
理,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是否一定是稀
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溶液呢?
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
设计意图
见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5.解答:当继续加入溶质,溶质不
再继续溶解时,说明溶液达到饱
和。
6.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上 饱和溶液和不
述两个实验说明,在指明“一定量 饱和溶液的定
溶剂”和“一定温度”下,溶液的 义,结合上述
“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 实验现象,总
意义。
结饱和溶液和
7.提出问题: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一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一
收获: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足: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溶解度教案及反思
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
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20 mL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
)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
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实验9—5][实验9—6]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
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量的限度。
[分析]如何来定量地描述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量的相对强弱的最大限度,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即必须是相同的温度、相同量的溶剂、均达到饱和状态下才可以。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一: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得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与溶液与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得准确理解与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与溶液与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与理解不就是很准确,在做题得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就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学习饱与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饱与溶液得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就是该条件下该溶质得饱与溶液。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得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与时溶解得溶质质量(所有单位就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得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得因素就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得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就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得两种方法以及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溶解度得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与压强对气体溶解度得影响。
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得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与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得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与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得处理与教学中,应该就是基本成功得,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与建议。
二:物质得溶解性就是物质溶解能力得定性表示,而溶解度就是物质溶解能力得定量表示。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得溶解性就是物质本身得一种属性。
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得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得“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得最多量。
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得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得具体数量,就是溶解性得具体化、量化与精确化。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采用我校“学·习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1.导入:采用提问生活中碰到的现象“打开汽水瓶盖,汽水喷出”和“烧热水时,一开始加热锅底就冒气泡”的原因来导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内容。
2.学前习:通过回忆旧知来导入新知,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生成新知。
3.学中习:把本节课的内容分为3个小知识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勤检测、快评价,来促进课堂的高效。
4.学后习:学完本节知识点后,采用链接近5年的河南中招试题进行练习,提前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减轻学生将来复习时的负担,并有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
5.谈收获: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说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就高效。
6.作业:根据学生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过程反思1.在学前习中回忆旧知导入,比较抽象,我采用复述上节做的2个实验步骤和现象,让学生自己生成溶解度与温度和溶剂多少有关,从而规范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比预想的好。
2.在学中习中学新知二时,通过提问学生在课本表9-1中找20°C、5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得出数据准确,再让学生找15°C时氯化钠溶解度,无法从表格中找到,怎么办?进而引入溶解度曲线。
既自然又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数据表的优缺点,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学中习中习新知三时,让学生解决开始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所学在生活中的用途,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学后习中链接中考,让学生先做,再让学生讲解,充分调动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中招考试方向。
三、存在问题1.学生做溶解度曲线时,由于对学生做函数图象认知不到位,用时太多,画的图象效果也没有预设的好。
2.本节设计内容太多,又想让学生水平直接达到中招要求,中间留给学生充分活动、感知、消化吸收的时间太短,有点像追着学生在打仗。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溶解度》教学反思1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
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
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待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溶解度》教学反思2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
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教学后记:
本节课以
本节课按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设计,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课堂环节,才能顺利完成。
课外探究内容对激活思维、进一步培养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完成较好。
《溶解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573字。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溶解度》第1课时于都县黄麟初中兰杨松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
因此本节课从模拟学生喝糖水的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实验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人教版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 10 小组,每小组 3 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 1 个(各装 250mL 水)、
钥匙、1 g NaCl 三份(预先称好)1 gKNO3 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试管夹、试管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 现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 一.室温下一定量的溶 剂里能无限地溶解溶质 吗?增加溶剂的量溶解 情况如何?
二.室温下,向一定量 的溶剂中加入溶质,当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 升高温度后溶质是否溶 解?冷却后又有什么现 象发生? 【归纳总结】
学生根据学案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简图。 白板展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 完成学案中的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Hale Waihona Puke 20℃时,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时溶
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碳酸钙 氢氧化 硝酸银 食盐
钙
0.0013 0.165 222 克 36 克
克
克
判断:
1、 20℃时,在 100 克水中加入 0.165
克的氢氧化钙,充分溶解所得的溶液是
(浓溶液或稀溶液),是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 20℃时,在 100 克水中加入 0.1 克
1.
叫做饱和溶液, 做不饱和溶液。 2. 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 结晶。
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 叫 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
念。
结晶和
【理解运用】
巩固练习:1.上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溶
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
液?依据是什么?
(1)室温下,在 5mL 水中加入 1gNaCl,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的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
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
初中化学_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实验探,能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起变化观、发展观的科学素养。
3.通过视频了解结晶现象,知道海水晒盐的流程及其原理。
4.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互相协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量筒、洗瓶、药匙。
药品:NaCl、 KNO。
3课内探究激趣设境,导入新课(播放《闪闪的红星》的片段)通过死海不死有人预测:死海里溶解的盐会无限增多,浮力会无限增大,你同意吗?小组讨论,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有人预测:死海里溶解的盐会无限增多,浮力会无限增大,你同意吗?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是常用的化学肥料,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KNO3水中?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小组探究。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发探究:你还有其他方法使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吗?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小组探究。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探究: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看能否溶解?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概念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九章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6小组,每小组6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 水)、玻璃棒1根、2 g NaCl (预先称好)、0.2 g Ca(OH)2(预先称好)、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实验、板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先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约5 ml 水,然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缓缓加入氯化钠和硫酸铜固体,边加入边振荡。
同学们观察溶质能否在溶剂中无限度的溶解?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加少量NaCl 能溶解在5mL 水中;②再加入NaCl 不能溶解在5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
即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 不能无限制增补方案,实验发现。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强调固体溶解度的四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