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作者:秦冰怡
来源:《商情》2017年第26期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变化,多数研究从宏观角度发现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核心主体,其资产负债结构近年来也出现较大变化,这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隐蔽性且变化较快,随着政策变化迅速在调整。本文将梳理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历史过程,总结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变化。
【关键词】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货币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创造了复杂的信贷投放渠道,改变了商业银行体系传统的信贷过程渠道,具有一定信贷扩张的作用。信贷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受到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产生了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面临了很大制约(杨云、蔡雯霞、汤克明)。可以看到,在影子银行影响下,传统信贷规模控制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已经降低了。
影子银行是通过信贷出表规避监管发展起来的,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发展演进,总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整理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及阶段。
二、文献综述
信贷出表与中国影子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用复杂体系复制传统银行信用中介功能(颜永嘉2014)。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定义影子银行体系时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活动,狭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通过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杠杆以及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和从事监管套利的信用机构和活动。
与美国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为核心,是具有“银行中心化“的特征(张明 2017)。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概念口径就不一样,业务模式复杂多样,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范围也将随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而改变。从业务形式的角度来看,巴曙松(2009)梳理了影子银行从窄到宽的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包括了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
因为是以银行为核心,我国影子银行具有很强的信贷出表特征,信贷出表是指变换表内科目形式,不在贷款项目里但进行贷款实质的业务活动。从规避监管角度来说,影子银行业务是通过各种业务方式实现信贷出表,规避了金融监管、进行监管套利的一种方式。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与信贷出表息息相关,体现为银信理财合作、同业业务、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谢平纪志宏徐忠,2016)。本文也将从信贷出表的角度出发,资产负债两个角度梳理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形式和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度量,以此对应影子银行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果的影响。
影子银行自21世纪初逐步进入我国以来,业务模式不断地丰富更新。2015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完最后一步。影子银行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许少强和颜永嘉 2015),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之下,存贷款利差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银行的收入竞争将持续出现多元化,金融创新差异化,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动机进行更多影子银行业务创新。以2013年为界,影子银行主流模式发生了从“通道”到“同业”的转变(王喆、张明、刘士达 2017)。
理财产品大部分为表外理财,通过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实现信贷出表。虽然同业业务科目为表内科目,但最终的信贷去向通过同业科目腾挪仍实现了出表,具有一定的不透明,多层结构的特征。表内表外资产负债结构的这种改变,对于银行的发展模式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银行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风险来自于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监管缺失(巴曙松 2009);操作结构的复杂化不透明化、过度创新和杠杆操作(何德旭和郑连胜 2009)和影子银行的系统传染机制,积聚着系统性风险(李建军和薛莹 2014)。
不论影子银行具体业务形式的变化如何,信贷出表这一特性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仅会对表内的存贷活动产生挤压,对于整体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产负债结构、各类科目和同业业务占比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演进
目前,根据2013年《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会8号文)时间点将影子银行业务分为前后两种模式。在8号文之前,以理财产品作为负债来源,以通道形式投资非标资产。8号文对于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进行了总量控制,因此表内同业业务兴起,通过同业腾挪实现资金运用(张明 2017)。
(一)理财业务
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在负债端的一种创新,通过通道形式进行监管规避和信贷投放活动。2005年,以银行理财产品为特征的影子银行体系产生,负债端理财产品作为资产端各种通道业务发生的基础和前提,被认为是中国的最初狭义的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存款具有高收
益特征,对于2015年之前没有完全利率市场化之前,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如今利率市场化,存款和发行理财产品将出现更强的替代效果,是如今的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
理财产品一般分为四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将保本浮动、保息浮动和保息固定理财产品合计为保本型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记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被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一般作为结构性存款;而浮动型理财产品并未被计入表内,为表外理财(高蓓2016)。
理财资金的运用主要模式为银信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设立资产管理计划或者信托计划,与通道信托、保险、券商等金融公司合作。理财产品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表外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出现了大量的表外理财;同时在通道业务中,投资于非标资产实现了信贷出表。
(二)同业业务
由于同业业务风险资产权重低,且没有拨备覆盖率的要求,在理财资金运用被监管后成为影子银行的一种模式。2009-2013年期间,同业资产占银行资产的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每年上升约2个百分点。最初的同业业务是一种清算业务,是以同业资金为对象在银行间或金融机构间的拆借业务。现在,同业业务发展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传统业务,包含着多种形式。
2014年5月的“127号文”中给出了关于同业业务的定义,同业业务是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同业业务是一种主要在资产端进行创新的业务,从2011开始兴起的同业代付业务到2013年迅猛增长的买入返售业务和2014年逐步开始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都是对资产端的资金运用而言的业务,资金投向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非标资产。很多非标资产本质上也相当于给企业发放贷款(张晓朴 2017),在同业业务中,这类资产通常处理在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或等会计科目,同业腾挪达到资金贷放。
但自2014年来,随着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的兴起,影子银行的同业业务也开始了负债端的创新,拓展了银行的负债来源渠道。同业存单作为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新型工具,有利于银行根据自身需求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将对资产负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同业业务是金融机构表内的业务,从会计核算角度来看,主要的科目有6个,即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但这6个科目并不能完全对应影子银行同业业务内容。目前来看,从资产端和负债端角度出发,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模式进行整理,关于同业业务的业务内容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