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课上教师引导,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
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
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节奏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
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
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深化学生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一个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仿写练习,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对课文难点内容的解析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难点内容的剖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感到有些紧张。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尽量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认识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悟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引言《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秀的语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展现了古人对承天寺的景仰和关注。
本文评课稿旨在深入分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熟悉《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和结构;•学习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式;•掌握课文中表达意义的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解读课文中的文化知识,了解承天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导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训练法通过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和重点句子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4. 创作写作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记承天寺夜游》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激趣导入
比赛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PPT 配上月亮图)
二、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三、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2、听读课文;
3、全班齐读;4、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读吗?
教学过程
四、疏通文意 出示分组竞赛的题目布置学生用抢答、竞赛的方式
疏通文意。
五、把握课文、作者心境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重点引导
学生对写景句和议论句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激发自主学
习兴趣。强化能力方法不加以包办,切实强化落实以学
生自主阅读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写景句的赏析,互相 间的探讨,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实际的认 知审美认知,陶冶情操,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
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知人论世解读作品等,对于文言 学生学习能
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 力分析
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
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
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但他们的对文言文阅读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记承天寺夜游》
称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的一
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 84 个字,
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 教材分析
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 途径,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强化能力方法不加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举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游览词赋》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领悟文章主题: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举例:文章开头以“元丰六年,余在京师”引出背景,接着详细描绘承天寺夜景,最后抒发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1)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和举例。
举例:如“藻荇”一词,教师要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6.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理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今异义词,如“怀古”、“夜游”、“闲情”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景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轼的写作特色及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4.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部编版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部编版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在作文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3.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1.导入: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他也是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与和尚趣谈,曾为百姓求雨,他曾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一起来朗读全文。
(2)读出韵味:题目就告诉我们——地点?时间?体裁?所以语速要慢,音调稍低,读出夜晚的宁静祥和,读出月下散步的悠闲,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齐读,配乐个人读,教师范读4.品读课文要想读出十足的、浓郁的文言文,还需要疏通文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不会的前后位讨论解决,还有不会的问号标出,注意标红的是重点实词,划线的是重点句式需要同学们解决。
3分钟,开始!通过同学们的译读,一幅古朴素雅的月色水墨画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月还是那个月,只是看月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话题。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
依据课文内容,填词或短语均可,注意咬文嚼字发表观点。
开始品读!已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们的发现读给身边的同学听,互相补充完善。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二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由《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组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每每碰到文言文的教学,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空落落的感觉。
流传千古的美文到了现在,难道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吗?学生在考试中,文言文部分扣分较少,这也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课文、解词甚至译文背下来就可以!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无不敲打着我本惦念已久的心,恰逢区里、学校给了我这次参赛机会,让我斗胆触及文言文的深层教学。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言简意赅却描绘了绚丽的景色,美景之下还蕴涵着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感受文章所写的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但文言文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
我又不想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想渗透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用心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用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到“能概括所写景物特点的一个字和作者对这样景色予以高度评价的两个字来”。
“奇”和“仙都”为学生叩开了文本之门。
我又顺势让学生说说文中的景色“奇”在何处?学生就自然的与文本进一步“攀谈”起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肯定的迁移性。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唱《但愿人长期》,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现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沟通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资料展现,走进苏轼,了解及写作背景。
2、同学沟通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洪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所见所感的文言文,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文章对于学习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情感表达都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词汇和句式,如“月色入户”、“闲庭信步”,了解作者如何将自然美景与情感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疑问和意见,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课文的句式描绘一幅夜景。
-情感态度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感悟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王中华单位名称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填写时间2020年7月30日学科语文年级/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10课 《记承天寺夜游》难点名称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篇短文没写奇景,没绘幽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短文虽然只有85个字,却结构完整,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且作者的情感蕴含其中,需细细体悟、揣摩,方能感知作者心复杂的心境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短文内容不难理解,难的是结合背景透过文字来品悟语言,学生可能有能意会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困惑,需教师及时引导、示范、补充。
难点教学方法品读揣摩法:引导学生结合短文品妙点,谈感悟,在教师点拨下从而把握感受短文表达的作者特殊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5个字的文章是神品!文以载道,言为心声,那么它到底承载着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我们一起来品悟。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品读诗句,体悟诗情师:我们先来看一则资料。
请朗读。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到湖北黄州。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的黄冈。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足见他的文章之精妙、之重要、之难得。
师:下面我们就来品悟这则妙文,仔细读文,认真思考,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妙。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1)
杨晓丹
单位名称
玉林市玉州区第一实验初级中學
填写时间
2020.08.20
學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册
敎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巜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难点名称
揣摩作者心情,學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學生學习的典范。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學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學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學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敎學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
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
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
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
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
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
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几个苏轼的
小故事,例如:苏轼和佛
印的针锋相对,旁敲侧击。
及其被贬之前的小故事等
等。
学生欣赏,补充,对苏
轼的生平进行了解,进入课
题
更好的理解作者的
感情由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
背景介绍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
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
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
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
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
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
的“乌台诗案”(乌台,指
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
间的审问折磨后,十二月
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
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有诗曰“去年东坡拾瓦
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
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
为口忙”之句。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学生听讲、听读、思考、
记录。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
平、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