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客观可归责性。
对条件关系的判断,采条件说:
1、等价:造成结果的所有条件均等价,不区分造成结果的原因是“远因”还是“近因”,是“典型的”或者是“纯属意外的”原因,⼀视同仁。
2、“去除法”:若可以想象条件不存在⽽结果仍会发⽣的,则⾮刑法上的条件。
对条件说的补充规则
1、假设因果流程不会影响条件关系的判断。
2、⾏为只要是造成结果的共同条件之⼀,即⾜以判定为发⽣结果之条件。
3、⾏为与被害⼈异常因素或⾃⾝过失共同造成结果,⾏为仍是结果的条件。
客观归责:在肯定条件关系之后,筛选刑法上可资归责的原因为何。
1、⾏为制造(升⾼)风险,并且在法律上有重要意义。
如果升⾼的风险并不具有法律上的重要意义,仍然在法律的容许范围内,则不是归责的原因。
如怂恿他⼈前往叙利亚⼀⽇游,他⼈终被杀。
若旅游项⽬合法,则怂恿者⽆罪。
2、结果与⾏为之间有常态关连,没有重⼤的因果偏异。
是否有常态关连,以前⽤“主观判断”:实⾏⾏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为⼀般⼈可能认识、预见的,或者⾏为⼈特别认识、预见的。
现在⽤“客观判断”:是⾏为的风险被现实化,还是其他风险被现实化?。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一、本文概述在刑事法领域,归责理论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它关乎到如何公正、合理地确定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假定因果关系,是指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实际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基于一定的事实和逻辑推理,假定某一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结果避免可能性,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是否能够预见到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而客观归责,则是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对危害结果承担责任。
本文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详细解读,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理探讨等方法,深入剖析它们在刑事归责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假定因果关系在探讨因果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假定因果关系”这一概念。
假定因果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假设某一行为或事件如果发生,将会导致的潜在结果。
它并非真实存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和推断。
这种假设的提出,旨在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发生的后果,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在法律领域中,假定因果关系经常被用来评估行为人的责任。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如果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导致车辆失控撞上行人,那么我们可以假定,如果驾驶员遵守规则,事故或许可以避免。
这种假定因果关系并非法律上的最终判断,但它为确定责任提供了一种逻辑基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运用假定因果关系来预测和应对各种情况。
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可能会假设如果某个任务未能按时完成,将会对整个项目的进度造成影响。
这种假设有助于我们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不利后果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假定因果关系并不等同于实际因果关系。
它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和推断,其真实性需要在实际情况下进行验证。
因此,在运用假定因果关系时,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客观,避免过度推断或误判。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客观可归责性)一、因果关系概念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的客观危险性向构成要件结果现实化的过程。
1、因果关系的起点是实行行为,预备行为引起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既遂。
2、因果关系首先是存在实行行为引起结果这样的事实关系(事实判断);然后是基于刑法目的而对因果关系的规范限定(价值判断)。
二、事实关系的判定——条件说(一)条件公式:“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1、条件关系是肯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最低限度要求。
完全遵循条件公式,意味着任一条件都是原因(等价理论)。
2、构成要件的结果必须是具体的结果。
(二)代替的原因1、因果关系的断绝:条件公式意味着“没有前者行为,也会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不是后者的原因”。
2、择一的因果关系:甲、乙都在被害人的饮料中单独投入足以致死的毒药。
3、假定的因果关系:被害人亲属在死刑犯执行现场先于法警开枪。
三、对因果关系的规范限定——客观归责(一)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条件关系的基础上,追加认定因果关系的要件,通过“相当性”来限定因果关系:1、要求实行行为通常会发生构成要件的结果;实行行为与构成要件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异常的、不适当的。
(经验上的通常性,此所谓“相当性”)2、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人可能认识、预见的,或者行为人特别认识、预见的。
(二)客观可归责性实行行为产生的危险被现实化为构成要件的结果,行为就是结果的原因。
1、实行行为制造了或者将已有风险升高到不被容许的风险。
2、风险以一般人能够预料(非罕见)的方式被实现为构成要件的结果。
3、因果过程的异常,是与实行行为的危险性不同的其他危险实现为结果。
四、具体应用根据当初行为的危险性是否现实化成了结果,作为因果关系的判断基础。
(一)被害人特殊事情【典型】对被害人实施了暴行,因其存在着特殊的事情而死亡。
【处理】在考虑被害人特殊事情的基础上,再去判断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特殊事情是因果关系发生的背景)例:(1)开枪射人,造成被害人失足坠崖死亡。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引言刑法是社会管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制定罪与法定刑的规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
其中,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因果关系的本质和刑法中的实践应用出发,深入探讨因果关系以及客观归责论在刑法领域中的作用。
一、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本质因果关系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刑法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十分重要,但光有主观意图还不足以构成犯罪,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与结果形成因果关系。
具体来说,因果关系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行为和结果。
行为是指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行为人通过具体行动实现其意图的过程;结果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是要求行为实施必须是合法的,既不能有不当或违法手段,更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干扰或妨碍他人行为的自由。
其次是要求行为人的意图明确,不能有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的情况。
最后,行为和结果之间必须具备直接因果联系,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特定的结果。
这一点在一些情节复杂的案件中变得尤为关键。
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实践应用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实践应用主要在犯罪认定和量刑上有所体现。
在犯罪认定上,刑法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某一特定结果直接相关且符合法定的构成要素时,将被认定为实施了特定的犯罪行为。
在量刑上,因果关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果关系的建立,使得判决者能够对行为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正当评估。
刑法规定了一系列刑罚,根据行为人主观恶性和行为结果,适用不同的刑罚。
因果关系的充分论证,可以帮助判决者更准确地评估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三、刑法中的客观归责论除了因果关系,刑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客观归责论。
客观归责论是指刑法中对行为结果事实的认定和责任界定。
客观归责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客观性,即行为的造成结果与行为人的主观愿望无关。
浅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浅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摘要: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司法实践问题,也是刑法学者争论最大的一个理论问题之一。
在刑法中,将某结果归咎于某人时,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此,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很多学者习惯于直接将一些哲学概念和范畴引入刑法学研究,忽略刑法中因关系的特性,使问题略显复杂。
针对这一现象,对大陆法系及我国有关因果关系理论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做些新的探索,期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的重构在西周成康时代,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观念就在我国产生了,其代表形式为保辜制度。
[①]但是,对刑法中因果关系进行体系性研究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
然而,尽管各国在法律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但对各学者都认为要让行为人对某结果负责,必须先确定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在大陆法系中有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我国的理论也层出不穷,传统理论纠结与必然、偶然因果关系中。
而近年来对国外一些理论的汲取,亦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如修正的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新条件说、双层因果关系理论、客观归责理论。
而各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未形成通说。
因此,笔者力图基于已有的理论,取其优弃其粕,对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进行重构,以期该问题的解决。
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概念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一词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其指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客观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刑法对一般意义上因果关系的选择。
而由于各学者对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认识,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也处于纵说纷纭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一定的人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此说认为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都可以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只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作为原因,人的正当行为和有益于社会行为,不能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来研究。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详解

3.被害结果不属于注意规范 保护目的的范围
夜晚,两辆没有照明的自行车前后行进, 前面的自行车因为光线不好与对面来的汽 车相撞,致使骑车人死亡 。 但是如果后面的骑车人(被告)灯亮的 话,前车就不会因为视线不好与来车相撞。 能否将事故结果归结于后车车主?
案例:李某系一辆大货车车主,未办牌照。 李雇用付某为某水泥厂运矿石,并多次授意 付某超载运送。某天,付某驾驶该无牌照大 货车装载超载的矿石,占道行驶,与相对行 驶的另一大货车相撞并坠下公路,造成付某 及该车另两名搭乘人员当场死亡。 经交警部门认定,付某在此次事故中负主要 责任。李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司解:机动车辆所有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 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 罪处罚。
例如,一辆火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山 崩,岩石堵塞了两条轨道,火车司机因 来不及刹车撞上岩石而死。司机撞上岩 石的地点是右车道,而司机之所以行驶 在右车道上,是因为被告过错地将铁道 道岔从左边调整到右边,但左右两车道 均遭堵塞。
3. 合义务的择一举动 被告人甲,在一条笔直的6米宽的道路上驾驶汽 车,右侧的乙(醉酒)朝着相同的方向骑自行车。 按规则汽车与行人之间应该保持1.5米的距离, 但甲只保持了0.75米的距离。最后,乙由于饮酒 醉倒在车下,被车后轮轧死。经查明,甲即使保 持了规定的间隔,发生同样事故的可能性依然很 高。
IV.
被告甲驾驶大客车沿滨海公路从基隆往宜 兰方向行驶,行驶至某路段时,在对象车 道驾驶小客车的乙,因长途驾车疲倦,以 40公里的时速突然驶入甲的车道,此时, 甲、乙两车的距离约为10米。甲刹车不及 以致两车相撞,事故导致乙脑挫伤颅内出 血,后不治死亡。事后查明,肇事时甲的 时速为62-66公里,该路段行车速率限制为 时速50公里。
德国刑法因果关系与归责理论

德国刑法因果关系与归责理论一、条件理论的修正择一的因果关系:不能累积的因果关系想象为不存在时,结果仍以具体形态出现。
不影响因果关系判断累积的因果关系:两个原因累积起来才足以导致结果的出现。
假设的因果流程:以想象择一的因果关系不存在来排除另一择一的因果关系的有责性。
超越的因果关系:原来的条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但是由于其他迅速而独立的条件的介入,而超越了原来的因果流程。
尽管后行为利用了前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作为其条件,但前行中断原有因果关系为与结果仍存在因果关系。
非典型的因果流程:尽管原因与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荒诞的、不可预见的。
二、客观归责一般的生活风险:社会相当的小风险。
排除客观归责容许的风险:没有以可衡量的方式提高已经存在的风险。
其判断标准为根据事后的客观推测,结合特殊认知考虑,仍属于无法明确衡量的方式。
接管原则:某一特定事实客观上必然会发生,代替行为人代而为之。
制造或提高风险强化原则:法益损害强化。
不排除客观归责——假定的因果流程因果流程代替:以主观判断结果,人为地插入其他原因改变原有结果。
例外:单纯的修正自然或人为的因果流程,以较小的法益村还代替客观上必然发生的更大的法益损害。
信赖原则:当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时,如果可以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当行为的场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对此不负责。
制造被允许的风险——不能归责怂恿、促成制造允许的风险的流程超出容许界限的风险,则成为不被容许的风险。
因果流程的重大(实质)偏离:排除结果归责,构成犯罪未遂。
因果流程的常态(非实质)偏离:不影响结果归危险没有实现责。
数个因果流程间的关联:对于非危害性因果作偏离考察,以是否实质偏离作归责的界定标准。
无效的注意义务:不管有没有尽注意义务,结果都会发生,则结果不能归责。
不被容许的风险非典型的、荒诞的因果流程规范保护:如果行为人违反了规范制造了风险,结果也发生了,但该结果不是在规范的保护目缺乏不被容许的范围之内的,不能归责。
刑法总则表5(1):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犯罪因果关系)

缺陷:第一,很难判断行为中是否包含着结果产生的根据,很难断定行为导致结果是否合乎规律。第二,会缩小处罚的范围。例如一些人会通过制造条件的方式实现犯罪,但在该学说下却不自觉地将这种行为排除在原因之外。第三,该学说基本上只是“事实判断”,没有联系刑法目的进行“规范判断”。
②偶然因果关系说(认为“根据”和“条件”都是原因)【主张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一体化。】
我国目前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④以张明楷教授的观点为典型:修正的条件说【主张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相区别,在结果归属即归责问题上,不同于一般的条件说和拓展的条件说】
第一,在认定刑法因果关系方面,标准同“一般的条件说”。即:当确定没有实行行为就没有侵害结果时,可以肯定二者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事实判断】。第二,在确定刑法因果关系之后,需要再进行结果归属判断。只有当结果应当归属于实行行为时,行为人才对结果负责。【规范判断】。第三,有刑法因果关系不一定归责。结果归属认定的条件是:①没有结果回避可能性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护士甲在注射抗生素时没有为患者作皮试,患者因注射抗生素而死亡。但事后查明,即使做规定的皮试也不能查出患者的特殊反应。由于结果不具有回避可能性,故不能归责于甲。②危险没有现实化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依据具体的危害结果即可判别危险是否现实化。本例中,重伤而死和烧死就是分界线,由于乙是被烧死的,甲行为的危险就没有现实化,故虽有因果关系,但不能归责于甲。③行为没有引起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所指向的结果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甲酒后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机动车撞死了突然违章横穿高速公路的乙。禁止酒后驾驶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因丧失或减轻控制车辆的能力而造成正常的伤亡结果(如追尾、翻车致使车内人员伤亡等),对非正常的伤害结果(如本例)是不能归责于行为人的。本例中,不能将乙死亡的结果归责于甲的酒后驾驶行为。④在防止结果的发生属于他人负责的领域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机动车驾驶者甲撞伤乙后,警察立即将具有救助可能性的乙送往医院。但途中发生事故导致乙死亡。此时不能将乙的死亡结果归属于甲的行为。⑤在结果不是构成要件禁止的内容时,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例:刑法规定强奸罪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性行为自主权,所以强奸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不是强奸罪构成要件禁止的内容,因而不能将社会影响归属于强奸行为。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录音整理稿)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跟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刑法体系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专题,这不仅仅体现在当年我们参加司法考试时,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也都是块硬骨头,另外,拿我国、德国、日本、美国四个国家来说,每个国家在处理因果关系的时候所采用的通说标准也都不同。
一、因果关系概述根据实务中以及教学中的案例,我把因果关系的基本类型分成了两类:两个因果的案件和三个因素的案件。
案例1.张三杀死李四。
这个有行为有结果,行为-结果两个因素,这类案件在判断因果关系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案例2.甲在海边持刀把乙砍成重伤,海潮来临将乙吞没。
如果没有甲的行为,甲没有把乙砍成重伤,乙很可能就不会被海潮吞没。
这里出现了一个介入因素,海潮,即自然力。
案例3.甲在山崖边砍伤乙,乙昏迷醒后迈两步跌下山崖摔死。
同样,没有甲的行为,乙很可能会好好走路,不至于摔死。
这个案件中的介入因素则是乙自身的行为,即被害人自身行为。
案例4.甲持刀追杀乙,丙和乙有仇,恰巧开车经过,猛踩油门撞死乙。
如果没有甲的追杀,乙就不会跑,如果乙不跑,很可能就遇不到丙,也就不会被撞死。
这里介入了丙的行为,即第三人的行为。
通过这几个典型案例,我们把因果关系的流程类型化。
两个因素的案件:行为-结果;三个因素的案件:行为-介入因素-结果,介入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力、被害人自身行为、第三人的行为三种情形。
二、两个因素的案件(一)条件限定和结果限定 因果流程两个因素行为结果三个因素行为介入因素结果刑法上有一句格言叫“无行为则无犯罪”,即犯罪是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一个行为侵害了法益,被认定为犯罪,在事实和证据上需要证明是由行为引起了结果。
比如张三持刀杀死李四,没有张三的杀人行为,就不会有李四的死亡结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条件公式:无A则无B,A即是B的原因。
没有张三的行为,就没有李四的死亡,所以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概念•客观世界的一切运动着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引起、产生另一种现象,也可以说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别的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一定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产生的一定现象叫做结果。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也称为刑法中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所发生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外国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理论•刑法中因果关系论的分歧较大,在英美刑法体系和大陆法系刑法中都是如此。
•(一)英美刑法从两个层次判断因果关系:•一是事实因果关系(factual causation)•一是法律因果关系(legal causation)•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双层次原因学说”•(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界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讨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多种学说,主要有如下几种:•1.条件说,认为理论上可以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都是结果的原因。
•2.原因说,认为若干个条件中只存在一个或部分原因,因而也被称为"个别化说"•3.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条件说为基础,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理论上的因果关系,但不是一切理论上的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客观归属论三、我国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新中国刑法理论对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渊源于前苏联刑法研究,其特点包含五个方面特征:•(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案例:患者甲腹部动了手术,尚未痊愈,在休养期间散步时,因故与乙发生争执,双方各不相让而动手扭打。
乙在将甲摔倒时,也被其揪住一同带倒,膝盖恰好在甲的腹部伤口上顶了一下,将伤口顶破造成甲大出血、感染而死亡。
•解析:在考察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时,必须坚持客观性的认识,既不能以行为人是否预见为前提,也不能以司法人员的主观想象来确定。
•尽管这件事属于意外,但是并不能否定甲的死亡是乙的行为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
刑法中的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中,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关键概念。
它对于判断犯罪行为的归责性、构成要件的成立以及刑罚量刑的确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概念、要件和证明方法。
首先,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刑法构成要件的重要因素,也是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关键。
在刑法中,行为人必须具备主观故意或过失,并且其行为必须是导致刑法所禁止的结果的直接原因。
行为本身应当是因果链条的起点,而结果则是因果链条的终点。
只有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件。
首先,行为与结果之间应当存在前后因果关系,即行为必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结果有直接关联。
其次,行为必须是结果的必要条件,即结果不能在行为缺失的情况下发生。
最后,行为与结果之间应当具有连续性,即行为与结果之间不能有显著的中断或干扰因素。
要证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需要通过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直接证据包括目击证人的陈述、事实勘验和鉴定结果等。
间接证据则包括逻辑推理、经验规律和科学研究等。
在判定因果关系时,法庭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并采用严格的推理和归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总是明确和直观的,有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例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行为是否导致了结果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判定因果关系时,需要谨慎审慎地对待,并充分考虑被告的抗辩意见。
总之,刑法中的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判定犯罪与量刑的重要标准。
在刑法中,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导致刑法所禁止的结果,且行为与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为了证明因果关系,法庭会采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果关系的判定可能会受到一些困难和争议的影响。
因此,在法律适用中,需要谨慎对待,充分考虑被告的抗辩意见。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录⾳整理稿)⼤家上午好,很⾼兴能跟各位同仁⼀起交流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刑法体系中难度系数最⼤的专题,这不仅仅体现在当年我们参加司法考试时,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也都是块硬⾻头,另外,拿我国、德国、⽇本、美国四个国家来说,每个国家在处理因果关系的时候所采⽤的通说标准也都不同。
⼀、因果关系概述根据实务中以及教学中的案例,我把因果关系的基本类型分成了两类:两个因果的案件和三个因素的案件。
案例1.张三杀死李四。
这个有⾏为有结果,⾏为-结果两个因素,这类案件在判断因果关系时相对来说⽐较简单。
案例2.甲在海边持⼑把⼄砍成重伤,海潮来临将⼄吞没。
如果没有甲的⾏为,甲没有把⼄砍成重伤,⼄很可能就不会被海潮吞没。
这⾥出现了⼀个介⼊因素,海潮,即⾃然⼒。
案例3.甲在⼭崖边砍伤⼄,⼄昏迷醒后迈两步跌下⼭崖摔死。
同样,没有甲的⾏为,⼄很可能会好好⾛路,不⾄于摔死。
这个案件中的介⼊因素则是⼄⾃⾝的⾏为,即被害⼈⾃⾝⾏为。
案例4.甲持⼑追杀⼄,丙和⼄有仇,恰巧开车经过,猛踩油门撞死⼄。
如果没有甲的追杀,⼄就不会跑,如果⼄不跑,很可能就遇不到丙,也就不会被撞死。
这⾥介⼊了丙的⾏为,即第三⼈的⾏为。
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我们把因果关系的流程类型化。
两个因素的案件:⾏为-结果;三个因素的案件:⾏为-介⼊因素-结果,介⼊因素主要包括⾃然⼒、被害⼈⾃⾝⾏为、第三⼈的⾏为三种情形。
⼆、两个因素的案件(⼀)条件限定和结果限定因果流程两个因素⾏为结果三个因素⾏为介⼊因素结果刑法上有⼀句格⾔叫“⽆⾏为则⽆犯罪”,即犯罪是⾏为,没有⾏为就没有犯罪。
⼀个⾏为侵害了法益,被认定为犯罪,在事实和证据上需要证明是由⾏为引起了结果。
⽐如张三持⼑杀死李四,没有张三的杀⼈⾏为,就不会有李四的死亡结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个条件公式:⽆A则⽆B,A即是B的原因。
没有张三的⾏为,就没有李四的死亡,所以张三的⾏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事实因果与刑法中的结果归责

事实因果与刑法中的结果归责作者:李学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2期[摘要]刑法因果关系应分为两个层次,即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
想要精准化地针对刑法之中的结果进行规则的类型划分,就必须同时结合支配和义务两类层面予以审视,较长一段时间以内,我国都沿用简易形式的归因-归责两分说去处理这方面事务。
本章主要针对事实因果和刑法之中的结果归责关系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事实因果;刑法;结果归责中图分类号:C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2-0342-01引言归因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事实因果关系,包括存在基础论的差异迹象、结果归责的规范性判定,以及其对今后相关理论创建产生的影响细节等。
事实因果关系是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归因性的客观联系,法律因果关系是判断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是否具有责任,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结果归责,相关工作人员予以深刻重视和贯彻沿用,能够促进我国刑法体系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安定。
1刑法因果关系的两个层面1.1对结果的归因性由于发生过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只要与之存在相应的联系,侦查机关就要立案侦破。
而行为人对其危害行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再是侦查机关考虑的关键点。
因此,被侦查机关认定的因果关系就是事实因果关系,其判断依据是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归因性。
1.2对结果的归责性在刑事审判中,综合所有因素考虑案件的全部事实是法院的需要,并由此作出最终的判决。
由于是因果关系的判断,故而先确认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即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关系。
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检察机关需要对案件的事实性进行审查,而且需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进一步的审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审判的标准。
因此,被检察机关所认定的因果关系是法律因果关系,其判断依据是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归责性。
对于事实因果关系,综合相关价值的元素评价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可归责性。
对可归责性的评判,就等同于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什么(2)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什么(2)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传统刑法理论的观点: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
司法考试坚持的学说:以条件说为基础的因果关系理论。
1、条件说公式: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注意: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有导致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行为,否则不能承认条件关系。
例如,甲劝说乙自驾车旅游,希望乙发生交通事故而死亡,后来乙果真死于交通事故。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关系。
2、禁止溯及理论:当一个行为或者事实独立地导致了结果发生时,就应当将结果归责于该行为(或归属于该事实),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条件。
注意:判断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时,如果能从自然科学法则或者经验法则意义上确定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直接认定因果关系。
几种特殊情况的因果关系:(1)因果关系的断绝。
前条件必然会导致结果发生,在结果发生之前,后条件导致结果发生。
前条件不是结果的原因。
例如,甲投放100%致死量的毒药毒杀乙,2小时后乙必死无疑。
在1小时50分钟的时候,张某开枪将乙击毙。
甲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张某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2)因果关系的中断。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则应通过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禁止溯及的情形)。
具体判断思路如下:首先判断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否正常。
根据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判断,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那么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正常的,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
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那么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异常的。
异常的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该异常介入因素是否达到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为什么要判断刑法因果关系?1、为判断是否成立犯罪提供根据。
如刑法第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中,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是不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就是判定是不是成立本罪的关键。
2、为判断是否成立犯罪既遂提供根据。
如刑法第266条所规定的“诈骗罪”当中,存在顺序发展的四个阶段:行为人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被害人陷入错误——在错误状态下处分财物——行为人获得财物。
这样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一个阶段出现问题,没有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原因的话,就只能是构成诈骗罪的未遂犯,而不可能是既遂犯。
3、为正确选择法定刑提供根据。
如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里,“逃逸致人死亡”成为适用本款法定刑的关键。
案例:行为人凌晨4点驾车撞上他人,致使他人脑颅重伤后逃逸,他人被送往医院两个小时之后死去的案件中,行为人即便不逃逸,被害人也难逃死亡的厄运,在这种场合下,不能说逃逸是“致人死亡”的原因,因此,对于行为人就不能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之内量刑。
二、如何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由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结构,是一个形式关系判断和实质关系判断所构成的双层结构,因此,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就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形式关系之判断形式判断是事实判断,依照“条件关系”公式,行为和结果之间只要存在“没有前行为,就没有后结果”的关系,就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在根据条件关系公式判断事实关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行为只要是造成结果的共同条件之一,即可认定其为发生结果的条件。
第二,这里所说的“结果”,不是被害人“迟早会死亡”之类的抽象结果,而是指被害人在“某月某日某时某分以什么样的形态死亡”之类的“现实具体的死亡结果”。
第三,这里所说的“行为”,是指特定犯罪构成中的“实行行为”。
第四,在判断有无条件关系的时候,原则上,不得添加考虑“现实并不存在的假定条件”。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属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属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属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属论(读书笔记)Ⅰ大陆法系一、条件说(又称等价说,尤利乌斯·格拉泽)[张明楷]公式:如果非A→非B,那么A、B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内容:1.一同发挥作用的所有条件对于结果来说均是原因,无法确定条件与原因之间的区别。
2.所有条件都是具有相同的原因力,在刑法上应该得到相等的评价。
缺陷:1.逻辑上矛盾。
有陷入逻辑上循环论证之危险。
2.有“思维排除法”之嫌疑。
是人们必须事先就已经知道究竟条件具备何等的原因力,即知道这些条件如何作为原因而发挥作用,否则,条件理论就根本无法运作。
3.因果关系的范围过宽,形成无止境的关联。
4.未考虑介入因素。
二、原因说含义:又为条件与原因区别说,它以条件说为基础,主张从引起结果的各个条件中,确定一个对于结果发生具有特别关系的条件作为原因,只承认其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余的条件则是单纯的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必要条件说2.优势条件说3.最后条件说4.最有力条件说5.动力条件说6.异常条件说7.最先条件说缺陷:不仅无法在理论上明确区分原因与条件,而且将刑法上不能够将具有任何价值的自然科学性思考作为其区分标准而不加任何批判就予以适用。
三、相对因果论主张:根据社会一般人生活上的经验。
学说:1.客观说:主张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判断因果关系(多数人支持该理论)。
2.主观说:主张应当以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所认识的事实为标准。
3.折中说:主张以行为时一般人所预见的事实或行为人特别认识的事实为基础,判断相当性的有无。
评价:主观说和折中说把行为人个人的主观认识内容和认识可能性作为判断相当性的资料,与犯罪体系论上其符合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故意犯的情况)或责任要素(过失犯的情况)相混淆。
缺陷:1.不严谨,是因为在实践中往往无法确定什么是“一般的经验”。
2.它受局限,则是因为它不可能适用于那些了解特定情况而实施故意犯罪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因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录音整理稿)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跟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可以说是整个刑法体系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专题, 这不仅仅体现在当年我们参加司 法考试时,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也都是块硬骨头,另外,拿我国、德国、日 本、美国四个国家来说,每个国家在处理因果关系的时候所采用的通说标准也都 不同。
、因果关系概述行为结果行为介入因素结果根据实务中以及教学中的案例,我把因果关系的基本类型分成了两类: 两个 因果的案件和三个因素的案件。
案例1.张三杀死李四。
这个有行为有结果,行为-结果两个因素,这类案件在判断因果关系时相对 来说比较简单。
案例2.甲在海边持刀把乙砍成重伤,海潮来临将乙吞没。
如果没有甲的行为,甲没有把乙砍成重伤,乙很可能就不会被海潮吞没。
这 里出现了一个介入因素,海潮,即自然力。
案例3.甲在山崖边砍伤乙,乙昏迷醒后迈两步跌下山崖摔死。
同样,没有甲的行为,乙很可能会好好走路,不至于摔死。
这个案件中的介 入因素则是乙自身的行为,即被害人自身行为。
案例4.甲持刀追杀乙,丙和乙有仇,恰巧开车经过,猛踩油门撞死乙。
如果没有甲的追杀,乙就不会跑,如果乙不跑,很可能就遇不到丙,也就不 会被撞死。
这里介入了丙的行为,即第三人的行为。
通过这几个典型案例,我们把因果关系的流程类型化。
两个因素的案件:行 为一结果;三个因素的案件:行为一介入因素一结果,介入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力、 被害人自身行为、第三人的行为三种情形。
二、两个因素的案件 (一)条件限定和结果限定三个因素刑法上有一句格言叫“无行为则无犯罪”,即犯罪是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一个行为侵害了法益,被认定为犯罪,在事实和证据上需要证明是由行为引起了结果。
比如张三持刀杀死李四,没有张三的杀人行为,就不会有李四的死亡结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条件公式:无A则无B, A即是B的原因。
没有张三的行为,就没有李四的死亡,所以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但是这个公式在应用时也有问题,比如张三他妈生张三,没有张三他妈就没有张三,也就不会出现李四的死亡,无A则无B,那么张三他妈也就成为李四死亡的原因。
这就会导行为致条件会无限的回溯,并进而扩大刑罚的处罚范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条件公式进行限定,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刑法的评价,也并非所有的结果都具有刑法意义。
具体方式在行为上砍一刀,在结果上连砍三刀。
1•行为上砍一刀。
案例5•侄子想继承叔叔的财产,设计杀死叔叔,希望叔叔坐飞机失事而死,于是给叔叔买了一张飞机票,结果飞机真的出事,叔叔死亡。
行为上砍一刀,是为了进行条件限定,只评价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即客观上侵害法益的行为,这一刀就需要将对法益没有侵害的生活行为给切掉。
侄子的行为与叔叔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买票让人做飞机的行为属于生活行为,不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
案例6.昨天有个学生问了我个问题,她说她跟男朋友说了好多次分手,男朋友都不肯,并一直强调,你要是敢跟我分手我就跳楼。
学生的问题是,如果她执意分手男孩真的跳楼了跟她有没有关系。
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
咱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真跳了,跟女孩提分手有没有因果关系。
女孩的行为是生活行为还是危害行为,行为本身能不能创设危险侵害法益,没有因果关系,应当被切掉。
2•结果限定需要切三刀。
第一刀,切掉危险结果,因果关系讨论的是因与果,没有实害结果的发生,即没有“果”,就没有讨论因果关系的必要性。
第二刀,切掉假设结果。
案例7. 甲想杀死乙,在乙准备徒步穿行沙漠的前夜,悄悄向乙的水壶投放了毒药。
没有想到的是,丙也想杀死乙,于是在乙临行前偷偷把乙的水壶钻了一个洞,注意甲、丙之间无通谋。
乙启程后第二天发现水壶里根本没有水,乙渴死。
问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就算丙给乙的水壶钻孔,乙也会死亡,然而这只是假设,根本就没有发生。
这一刀就需要切掉这个假设的结果,甲投毒的行为和乙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但甲投毒的行为属于危害行为,已经给乙的死亡创设了现实的危险,涉嫌故意杀人的未遂。
第三刀,切掉不符合规范保护目的的结果。
案例8. 甲开车违反交通规则超速行驶,重重的撞在了一个电线杆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撞,把一路过的老太太吓得心脏病发作,当场死亡。
如果按照无 A 则无 B 的条件公式来套,没有甲的撞击老太太就不会被吓死,甲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但是,刑法设立交通肇事罪这种罪刑规范,是为了防止违章驾驶导致的死亡结果,行为被吓死这种结果不属于交通肇事罪的规范保护目的,因此这一刀就要切掉此类结果,甲的撞击行为与老太太的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案例9. 甲这次撞倒了老太太,老太太昏迷,甲逃逸,乙路过偷偷拿走了老太太的包,里面有 5 万人民币。
老太太的财产损失也不属于交通肇事罪的规范保护目的,不能将老太太被盗5万元的结果归属到甲的行为上。
(二)两个因素案件的特殊类型1. 重叠的因果关系案例10. 甲乙之间没有意思联络,都想杀死丙,甲先投了50%左右的毒药,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投了50%,最后丙死亡。
条件 1 对结果有50%左右的作用,条件 2 对结果有50%的作用,经查明,不论是条件 1 还是条件2,都不能单独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对于结果的发生都又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来50%不会致死,但两个人加起来量上够了,虽然没有意思联络,结合在一起同时起作用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结论: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2.择一的因果关系案例11. 比如甲乙无联络,同时开枪杀丙,且都打中了心脏。
两个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在甲、乙无联络的情形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甲乙无联络,同时开枪杀丙,且都打中了心脏。
没有甲的行为丙会死亡,没有乙的行为丙也会死亡,这就不符合无 A 则无 B 的条件公式。
50%的量有因果关系,100%的量更有因果关系,但择一的因果关系要考虑两个行为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如果一个行为已经导致了丙死亡,就不能把结果归属到另一个行为上。
案例12. 绝情谷主给杨过吃了绝情丹,让杨过去杀掉郭靖黄蓉,否则七日之内必会毒发身亡,完成任务即可换取解药。
杨过路上碰见尹志平,尹志平给杨过下毒,杨过当场死亡。
择一的因果条件下,需要判断哪一个行为先发生作用。
尹志平虽然比绝情谷主晚投放毒药,但尹志平毒药先发挥作用导致杨过死亡,这时候就要把杨过的死亡归属到尹志平的行为上,绝情谷主只能是未遂。
如果两个行为同时发生作用则都有因果关系。
3. 合义务的行为案例13.德国19 世纪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工厂生产毛笔,在中国进口来了羊毛,按照当地的法律和生产规定,工厂需要对羊毛进行消毒,但是工厂负责人没有给消毒,导致几个女工感染了羊毛上的一种病菌死亡。
后来经检验证实,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即便工厂给羊毛消毒,也不能杀死这种病菌。
在这个案例中,即便行为人遵守了这个义务,行为符合这个义务,结果仍然会发生,根本不存在结果避免发生的可能性。
就是不管你做与不做,结果都会发生,这时候就不当将死亡结果归属到行为人身上。
案例14. 再比如护士没有遵守做皮试的规定,直接给病人打青霉素,病人过敏体质,导致死亡。
事后查明,即便护士做了皮试,现有的皮试根本无法查出病人的这种过敏性。
也就是说,即便护士遵守了这个规定,病人还是会死,没有结果避免发生的可能性,不能将病人的死亡结果护士归属于护士的过于自信的过失。
4. 特异体质案例15. 张三讨厌李四,故意打了李四一个耳光,李四嘴角流血,由于李四患有罕见的血友病,流血不止死亡。
如果没有张三的行为就没有李四的死亡,符合无A则无B的条件公式,我们认为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必须要注意,有因果关系不等于一定构成犯罪,有因果关系只是归因的问题,也就是在客观层面符合了犯罪的成立条件,是否构成犯罪还要看主观层面是否知道李四患有血友病。
可能是故意,可能是故事,也可能是意外事件。
三、三个因素的案件案例 4. 甲追杀乙,丙开车路过,丙和乙有仇,丙猛踩油门将乙撞死。
传统观点认为,甲追杀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撞死了丙,甲和丙的因果关系中断。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常有孩子跟父母吵架,孩子埋怨父母时,父母会回应说,你还好意思说我,没有我哪里会有你。
因为有父母,所以有孩子,因果关系既然已经成立,怎么可能会中断,这是自相矛盾的一种提法。
既然因果关系不会中断,那么该如何解决三个因素的案件呢?这个案例中,甲追杀乙,丙把乙撞死,没有甲的追杀,乙不可能被丙撞死,所以必须承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刚才也说了,有因果关系不代表就一定就是犯罪,一定承担刑事责任,三个因素的案件,应当在确定存在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判断结果的归属问题,即结果能不能归属给先前的行为,丙撞死乙,乙的死亡结果能不能归属给甲。
判断结果归属,需要借助介入因素三标准。
三个因素的案件的行为模式:先前行为-介入因素-结果。
这里我们要判断的是,结果的发生能不能归属到先前行为上。
第一个标准要考查先前行为的作用大小,如果先前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则可以进行结果归属,可以把结果归属到甲的行为;如果先前行为作用小,则不能对先前行为进行结果归属。
比如一般认为重伤对死亡作用大,轻伤对死亡作用小。
第二个标准,要判断介入因素的异常性,介入因素异常,不能将结果归属给先前行为;介入因素不异常,属于常态符合一般的社会规则,则能将结果归属给先前行为。
第三个标准,要判断介入因素的作用。
介入因素作用大,不能将结果归属于先前行为;介入因素作用小,可以归属给先前行为。
这三个标准,有的可以归属,有的不可以归属,少数服从多数。
说着比较抽象,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演示。
第一部分已经讲过,介入因素有三种类型,介入自然力,介入被害人的自身行为,介入第三人的行为。
(一)介入自然力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形,介入自然力。
案例 2. 甲在海边把乙打成重伤,海潮来临将乙吞没,乙死亡。
问乙死亡的结果能不能归属到甲的行为上?第一步我们要判断先前行为的作用,甲把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结果作用大,作用大,可以将死亡结果归属于甲,甲得一票。
第二步,判断海潮来临是否异常。
案件都要具体化,在这个案件里,给定的条件是甲在海边把乙打成重伤,海边海潮来临并非异常,介入因素不异常,可以将结果归属给甲,甲 2 票,三局两胜,第三步不用判断,可以将乙的死亡结果归属给甲的行为。
案例16. 甲交通事故把乙撞成重伤,乙被送往医院后,发生地震,医院倒塌,乙被砸死。
第一步,甲致乙重伤对乙死亡结果的作用大,可以进行结果归属,甲 1 票;第二步,判断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地震很异常,不能将结果归属给甲的行为;第三步,判断介入因素的作用大小,地震对死亡作用大,不能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