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内容
技术发明奖公示内容
技术发明奖公示内容项目名称:主动碎片消除微纳GNC 系统技术提名单位:上海市提名等级:项目简介: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鉴于微纳卫星的空间碎片主动消除任务,解决了资源受限下的翻腾碎片丈量、规划、迫近与捕捉控制难题,形成多项技术发明:1.发了然多类组合特点动向追踪与三目交融视觉敏感器,将立体视觉丈量的最大目标角速度由 1°/s 提高到 3.2 /s°、盲区从 2m减小到,优于欧洲 Prisma 代表的外国最高水平; 2.发了然同伦等效迫近路径规划与自适应追踪控制方法,对 3.2 /s°翻腾碎片的迫近路径规划耗时缩短 15%,姿轨同步迫近与追踪性能达到欧洲 e.Deorbit 等国际先进水平; 3.发了然状态及时重构与碰撞衰减的柔顺捕捉控制技术,使得捕捉过程姿态稳固度、力矩响应速度、赔偿精度均优于外国最高水平。
共获受权发明专利54 项,软件著作权9 项,拟订行业标准 2 项,第一版专著 5 部,发布论文 105 篇, ESI 数据库热门论文 1 篇、高被引论文 3 篇,先后被两本美国航天器控制威望教材引用。
经专家判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指标国际当先”。
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该项目不单已应用到SY-7、TW-1、NS-1 等十余个卫星型号,近三年新增产值超5.6 亿元,还跨行业推行应用到无人机、智能武器、机器人等系统中,近三年新增产值超 1.2 亿元,家产远景广阔。
客观评论:1)2017 年 10 月 12 日,以孟执中院士为组长的判定委员会的判定结论以为:项目解决了微纳卫星资源受限下的翻腾目标丈量、规划、迫近与捕捉控制问题。
项目波及的技术难度大、提出的方法创新性强,获取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指标国际当先;大幅提高了我国航天器的精准丈量、动态规划、耦合控制、交融集成等能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远景。
2)“主动碎片消除微纳GNC 系统技术”获 2018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度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
年度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候选项目公示我单位推荐该项目申报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特公示,公示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果管理与转化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联系人:张利锋电话:邮箱附:公示内容项目名称:激光器阵列集成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 祝宁华,刘建国,陈向飞,马卫东,刘宇,陈伟项目简介:光电子器件技术是支撑“宽带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宽带网络”等重点任务的关键技术,也是现代武器装备如相控阵雷达、电子对抗和空间通信网络的核心,实现光电子器件的自主可控是我国信息安全和国防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各种新业务的不断出现,网络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可以和集成电路()的摩尔定律相比拟,预计到年左右我国骨干网的容量将达量级。
网络容量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对光通信骨干网的传输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目前由分立光电子器件构建的光网络设备正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容量的飞速发展,光电子器件向多功能集成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业界一致认为“光电子集成”是解决通信容量和能耗问题的关键,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布局各种研发计划(如奥巴马年宣布启动集成光电子研发平台计划),突破并掌握了光电子集成的设计、制备以及封装等关键技术。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南京大学、武汉光迅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国产微波光子集成技术研究,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件,国家发明专利件,牵头起草并公开行业标准项,牵头起草行业科技报告份。
具体技术发明如下:发明点:发明了一种“重构等效啁啾()光栅技术,从而使激光器阵列芯片制备的难度降低个数量级,解决了激光器阵列芯片制备过程中波长难以对准的难题,降低了芯片制备的成本;发明点:发明了一种集成阵列芯片的三维封装的方法,将二维平面微波封装电路拓展到了三维空间,解决了光子集成芯片封装过程中所面临的空间狭小的问题。
基于专利技术研发的集成光收发模块用于华为、中兴、谷歌等知名公司系统设备中,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近亿人民币,并在国防高技术项目中获得了应用。
技术发明奖公示【模板】
项目名称
现场快速检测爆炸物和毒品的非放射离子源离子迁移谱技术
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项目简介
现场快速检测爆炸物和毒品的非放射离子源离子迁移谱技术,属于化学分析和公共安全监测监控领域。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快速分离与检测课题组(102组)研发的新一代光电离爆炸物和毒品检测技术,包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离子迁移管技术以及非放射性高效光电离源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本技术生产的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1)全球首创的不含放射性源真空紫外光电离源,使用更加安全、方便,能同时准确分析出爆炸物和毒品成分;
2)全球独有的黑火药纳克级检测性能,包括烟花爆竹、民用土制炸药等;
3)检测分析快速,10秒内检测结果;
4)正、负双模式,可检测爆炸物和毒品。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一、非放射性双极光电离源
基于VUVKr的光电离能力,发展具有正负双极性的高效电离源,克服传统63Ni源放射性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二、高灵敏度脉冲离子萃取技术
利用自主开发的FS&BNG技术,大幅提高仪器的灵敏度,特定样品的灵敏度提高了20倍,可消除现场检测过程中对超痕量目标对象的漏检;
三、高分辨离子迁移管技术
2013年至今,将现场快速检测爆炸物和毒品的非放射离子源离子迁移谱技术,转化应用到谱瑞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和大连方丁科技有限公司,陆续推出了便携式炸药毒品探测仪,和台式正负双通道炸药毒品探测仪,能同时准确检测出黑火药以及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全部爆炸物和毒品,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1号线、9号线、机场和车站等重要场所的安检、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1年国家科技奖公示内容
2021年国家科技奖公示内容____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公示项目名称:高速、城轨列车在途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贾利民(北京交通大学),秦勇(北京交通大学),刘光武(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董宏辉(北京交通大学),李鲲鹏(北京锦鸿希电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项目名称:高速、城轨列车在途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推荐单位意见推荐单位:中国发明协会推荐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建和规划路网规模以及在役高速列车和城轨列车数量持续高居世界首位,列车运行面临着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运营环境和服务需求。
如何提升安全保障水平、降低运维成本、确保能力发挥,已成为我国轨道交通业面临的史无前例并日益尖锐的挑战。
该项目研究人员历时十余年,以应对我国高铁和城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上述重大挑战以及满足安全保障和运营维护透明化、主动化和智能化需求为导向,攻克了高铁/城轨列车运行状态在途感知、故障诊断与预警、大容量车地数据传输、安全隐患挖掘、运维资源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情、先进适用并经过规模化工程验证的列车主动安全保障和预测性维修关键技术体系和成套系统装备;支撑研制了我国第一列智能化高速列车和第一列城轨智能列车系统。
该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和软件著作权45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1部和企业规范3部,出版专著7本,发表SCI、EI检索论文53 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际发明金奖3项。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运营、在建和规划路网规模以及在役高速和城轨列车数量持续高居世界首位,且列车运行面临着世界上最复杂的运营环境和服务需求;几乎所有的特/重大安全事故均发生在列车在途运行过程中,既有的计划修和故障修造成运维成本居高不下,运力保持水平亟需提高。
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发明技术奖项目公示
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发明技术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宽量程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东南大学三、主要完成人:黄庆安、秦明、陈蓓、易真翔、董自强、李伟华四、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五、项目简介物联网是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传感器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速风向传感器作为气象监测与预警的基础性、关键性器件,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智能电网、风力发电、船舶航行等领域不可或缺。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传统风速风向传感器性能、体积、功耗、成本等不能满足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是公认的前沿技术方向,但国际上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指标尚不能达到我国标准,因此,必须通过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才能有效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和重点行业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持续支持下,该项目组历时15年,解决了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传感器研制和批量生产中。
主要技术发明和创新如下:1.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低风速误差大、高风速难以测量的问题,发明了风速风向传感器深槽隔热结构,降低了衬底横向热传导,提高了灵敏度,降低了测量误差,扩大了传感器的量程。
2.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高风速难以测量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系统级模型,实现了闭环控制;提出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温度自平衡测控方法,实现了60m/s的量程,解决了长期以来风速风向传感器量程难以提高的技术难题。
3.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野外工作防护技术问题,发明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陶瓷圆片级倒装封装技术,提出了导热凸点与导电凸点结构及工艺技术;发明了传感器嵌入式组装结构,突破了传感器野外工作的可靠性技术瓶颈。
4. 针对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湿度效应模型;基于传感器材料与结构的温度特性,建立了风速风向传感器温度效应模型,保障了传感器长期工作的稳定性。
提名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材料
提名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材料近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公告,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提名正在进行公示。
此次公示旨在表彰一批在我国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项目,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关于此次提名项目的详细介绍。
一、公示背景介绍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技术发明、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项目。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提名公示,是对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总结与展示,也是对获奖项目的初步筛选与评价。
二、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提名概述此次公示的提名项目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等。
这些项目在技术上有显著创新,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对我国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提名项目亮点及评价在此次提名项目中,不乏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
例如某企业在芯片领域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还推动了我国整个芯片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在民生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某医疗机构研发出的新型疫苗,为我国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提名项目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这些提名项目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某新材料项目实现了国产替代,降低了我国企业在高端领域的对外依赖;某能源项目采用创新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五、民众反馈与建议此次公示期间,广大民众可对提名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
公示结束后,获奖项目将经过严格评审,最终揭晓。
总之,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提名公示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申报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材料
申报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黄河中下游粉土工程特性与路基长期性能保障技术二、推荐单位意见:黄河冲淤积土占山东省总面积的34%,该项目面向黄河中下游道路建设中存在的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共性问题,以黄河冲淤积粉土特殊性能判识与表征为基础,经过10多年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和大规模的工程应用,构建了黄河冲淤积地区粉土特征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打破了目前相关研究碎片化、关键科学问题未突破的现状,为黄泛区路基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黄河冲淤积地区地基工后变形控制和路基填筑和长期性能维护8项技术,研发了全寿命周期黄河冲淤积粉土路基全方位安全监测、诊断与预警系统。
形成了一整套黄河冲淤积粉土路基长期性能保障技术体系。
项目攻克了黄河冲淤积地区粉土路基长期性能保障的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荣乌高速、青银高速等26条新建和拓宽高速公路工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5091.9万元。
对照201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条件,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推荐该项目申报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领域为交通运输工程。
黄河中下游的频繁泛滥形成了广袤的黄河冲淤积平原,仅在山东就占国土面积的34%。
在该地区建设高速公路面临优质填料匮乏和生态脆弱两大挑战。
作为不良的筑路材料,黄河冲淤积粉土毛细作用和冻敏性强烈,水稳定性、抗冲刷性以及动稳定性差。
传统的路基修建技术使得路基的长期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持续的“桥头跳车”和反复的路基翻浆和边坡滑塌等工程恶疴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安全运营和快速畅通。
本项目以黄河冲淤积粉土特殊性能判识与表征为基础,以适应黄河冲积平原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地质地理环境为重点,以提升该地区粉土路基长期使用性能为目标,在多项国家基金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经过10多年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形成了黄河冲淤积粉土路基长期性能保障技术体系。
项目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自主研发的现场交通荷载模拟装置,揭示了交通荷载作用下黄河冲淤积粉土物性变异规律和液化翻浆机制,提出了交通荷载引起的长期累积沉降现场预测方法,建立了冻融循环引起的动强度损伤演化模型;通过大型模型试验揭示了粉土路基毛细上升引起的路基土强度衰变规律,以及粉土路基边坡冲刷淘蚀机制。
推荐单位公示格式
2017年度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候选项目公示我单位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特公示,公示期:2017年1月11日至2017年1月20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果管理与转化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联系人:曹永胜电话:************邮箱:*************.cn附:公示内容项目名称: 低发散角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 郑婉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渠红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宇飞(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马长勤(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王海玲(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刘安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推荐单位(专家)意见:二、专家推荐意见(单位推荐不填此栏)项目简介:本研究成果得到“二维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研究(2003AA311020)”等三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计划“基于人工微纳结构的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器研究(61025025)”的支持。
半导体激光器电光转换效率高,输出功率大,是当今最重要的激光光源。
但是普通半导体激光器光束发散角大,光斑质量差, 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发散角通常是15度和45度,光斑为椭圆斑,使用中需要设计特定的整形光路以改善光束质量,这使得系统变得复杂,制约其广泛应用。
该项发明通过在现有半导体激光器外延材料和器件结构中引入光子晶体结构,实现了电子能带与光子模场的联合调控,在保持激光高效率输出的同时,输出光束的方向和模式得到极大改善,可不经整形直接使用,使光学系统大为简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项目攻克了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的理论模拟方法、结构设计、外延材料生长、工艺制备和封装测试等一系列自主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半导体光子晶体复合腔激光器技术。
为了解决普通半导体边发射激光器发散角大的固有瓶颈问题,在现有半导体激光器谐振腔中引入光子晶体结构,形成复合腔,实现电子态与光场模式联合调控,模拟分析显示,输出光束发散角被显著压缩,光束质量明显提高。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公示材料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公示材料1、项目名称基质、孔洞和裂缝三重介质复杂气藏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及工业化应用2、提名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3、提名单位意见我国大型天然气藏普遍由致密基质、溶蚀孔洞和随机裂缝三重介质复杂储层构成,非均质性极强,测井定量评价是国际公认的学科难题。
已有研究结果多停留在定性解释而非工业化定量应用阶段,国内外亦无成型技术体系,这已成为严重制约天然气勘探发展的瓶颈。
“基质、孔洞和裂缝三重介质复杂气藏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果通过原始理论方法创新,为有效解决三重介质复杂储层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定量计算和产气量预测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推动发展了测井学基本理论。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6国给予的国际发明专利授权以及中国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表明,该成果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引领了学科发展。
成果研发形成了集实验方法、测量装置、测前设计和综合评价于一体的工业化流程及处理软件,完整构建了天然气测井评价体系并成功应用1863井次,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实质性推动了我国测井领域的科技进步。
经认真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填写规范,相关材料真实有效。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项目简介天然气是国家深地战略和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85万亿立方米,75%以上来自复杂岩性和非常规油气藏,其储层普遍由致密基质、溶蚀孔洞和随机裂缝三重介质构成,非均质性极强;其定量评价超越了基于分层各向均匀前提建立的经典测井解释理论范畴,是国际公认的学科难点和研究热点。
由于国内外长期无成型技术,已严重制约天然气勘探发展。
中国石油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攻关,在三重介质复杂气藏储层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和产气量定量评价三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即:1.发明了用井下密闭取心饱和度值和基质“电阻增大率-饱和度”通解方程最优特解作为点线约束进行裂缝含气饱和度定量计算的科学方法及测量装置,为攻克复杂三重介质条件下油气定量评价世界难题开辟了新路,获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6个地球物理勘探一流强国的发明专利。
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进步奖(含推广类、科普类)、进步奖—直报类)1、项目名称:快速道路主动交通安全设计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2、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3、推荐单位(专家):东南大学4、项目简介:随着我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快速道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快速道路具有容量大、车辆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在交通出行及运输服务中承担了关键作用。
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快速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新的增长源.传统的快速道路交通设计和交通运营管理着眼于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交通安全考虑较少,在实践中存在明显缺陷。
主动交通安全设计与调控的主要思路就是将安全作为要素融入快速道路交通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快速道路交通安全态势的前驱诊断、事前预警和主动干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交通流和环境参数检测技术提供了高解析度的动态交通流和天气数据,为研究事故发生前交通运行状态提供了可能。
研究表明,多数快速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前都可以观察到有别于正常情况的交通运行状态,表现为交通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这种危险交通状态也被称为事故前兆。
通过对交通事故前兆发生机理和演变规律的深度挖掘,可以解析交通流-道路环境-交通管理策略-道路几何条件-事故风险间复杂的关联规律,实现对交通安全状态的精准辨识和事故风险的主动预警。
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快速道路交通设计和交通运营管理策略,对危险交通状态与交通事故风险进行主动干预,提升快速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通行效率.基于以上思路,组建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科研团队,历时近十年围绕快速道路主动交通安全设计与调控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三个创新点为代表的技术群:(1)创立了快速道路交通安全状态辨识与事故风险预警方法体系。
(2)提出了基于事故前兆的快速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第一完成人与第二完成人共同承担国家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并共同从事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合作发表论文,共同获得2018年度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与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是核心专利的共同发明人。
至今该项目相关技术转化已实现累计生产发动机超过120万台,装备10余款汽车产品。该项目的汽油机爆震燃烧控制技术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打破了国外公司和科研机构对该领域前沿技术的垄断,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超级爆震的判定及控制方法ZL201310311673.4
客观评价:
(一)鉴定结论:
“高效汽油机燃烧理论及其应用”成果评价委员会评价为:该成果在缸内直喷、均质压燃、早燃和超级爆震机理与控制方面实现了多项创新,所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和燃烧控制方法,技术先进、产业化效果突出。早燃和超级爆震机理、诊断与控制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我国高效汽油机的自主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制定企业标准2项;发表EI/SCI 论文88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5次,国内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9次。成果被吉利、奇瑞、东风、长安等国内自主品牌骨干企业应用于10余款汽油机的研发中,产量超过120万台,其中两款发动机获得2018年“中国十佳发动机”称号。该项目汽油机爆震燃烧抑制技术研究成果获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内燃机爆震燃烧机理研究成果获2018年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发动机燃烧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增大了我国在车用动力核心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引领了国内外高效汽油机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我国汽车发动机自主研发水平与产品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结构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提名意见:该项目调研了桥梁加固工程低温环境下用结构胶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现有低温用结构胶在工程上应用的优缺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开发一种新型的桥梁加固用低温结构胶的设想,并实现了这一设想。
项目开发的桥梁加固用低温结构胶产品在山西﹑辽宁等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结构胶在低温环境下应用效果良好,固化速度快,打破结构胶产品对加固施工的限制,延长施工季节。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6篇,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并于2016年入选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该项目符合科技进步奖申报的范围和条件,推荐书填写内容属实,同意推荐申报2018年度山西省技术发明奖。
提名该项目为山西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目前桥梁加固工程中冬季施工结构胶存在:常规胶种在低温环境下(5℃以下),无法固化或施工后强度发展较慢;硫脲、硫醇类低温固化剂毒性与刺激性较大等不足,旨在探索一种新型低温用结构胶。
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一种生物基多酚,并就脂肪胺、脂环胺、带芳香环的脂肪胺等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进行系统性选择,形成一种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
并以该低温固化剂为核心组分,建立了结构胶体系,经验证,满足规范《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对低温用胶的要求。
项目探索了该固化剂在低温环境下的固化动力学机理。
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解决了因环境温度较低,常规胶
种无法固化或固化时间较长,固化后期强度较低等问题,并有效延长了加固工程的年有效施工时间。
客观评价:
项目研究成果可以有效解决桥梁结构粘接加固低温施工问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
课题组所研发的低温固化型结构胶于2014年12月在长邯高速公路改扩建结构物加固工程施工项目中成功尝试应用。
应用结果表明:低温结构胶在低温施工温度(最高气温:6~8℃,最低气温:-3~-7℃)下,黏度较低,易于搅拌,涂刷性较好,且固化速度较快,固化后强度较高,具有优越的施工性能。
该低温固化结构胶钢-钢拉伸抗剪强度为14.7MPa,钢-钢粘接抗拉强度为31.7MPa,抗拉强度为27.6MPa,满足规范《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对低温用胶的要求,有效延长桥梁加固工程的可施工时间,可在冬季桥梁加固工程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主要完成人:崔东霞,杜素军,舒兴旺,常诚,申力涛,林浩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1)发明专利“一种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用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510502724.0)”,专利发明人:崔东霞;杜素军;舒兴旺;常诚;申力涛;林浩;张影。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用结构胶。
所述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用结构胶由质量比为1:1的A体系和B体系组成;按质量份计,A体系包括环氧树脂100份、增韧剂8-10份、消泡剂1-1 .5份、醚类稀释剂1 .8-2 .2份和填料100-150份,B体系包括低温固化剂40-60份、促进剂1 .0-2 .0份、短切纤维6-8份、偶联剂1-2份和填料50-75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用结构胶采用毒性较小的腰果酚全部或部分代替苯酚,大大降低了产品的VOC。
(2)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计划项目“低温环境下桥梁加固结构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合同编号:2014-1-7)”,项目已于2016年3月23日经山西省科技厅完成鉴定。
成果登记号161027。
项目完成人:崔东霞;杜素军;舒兴旺;林浩;李登华;申力涛;郭殿军;
刘清波;张影;丰功吉。
(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潮湿环境下水泥基结构裂缝的内加固修复剂(授权号:ZL201510114902.2)”,专利发明人:崔东霞;舒兴旺;杜素军;申力涛;林浩;张影;常诚。
(4)实用新型“一种模拟桥梁加固时车辆荷载对结构胶固化影响的装置(授权号:ZL201520006339.2)”,专利发明人:崔东霞;舒兴旺;申力涛;张影;林浩;辛润勤。
(5)实用新型“一种测试环氧树脂混合料力学性能的试件模具(授权号:ZL201520006750.X)”,专利发明人:崔东霞;舒兴旺;申力涛;林浩;张影;辛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