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ppt课件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1a2b6c5022aaea988f0f5f.png)
1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 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 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 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 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 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
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 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 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 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 提供条件
马克思原理试题 第一单元
![马克思原理试题 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b0d0006c1ed9ad51f01df2f4.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1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17、度是()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1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e04c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6.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中,考试是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套典型的马原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同学们进行复习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
A.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立场B.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矛盾C.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资本主义参考答案:A.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立场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
A. 实证分析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心主义D. 经验主义参考答案:B. 辩证唯物主义3.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 民主社会主义B. 和谐社会C. 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D. 资本主义参考答案:C. 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2.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因为私有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通过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分化的历史阶段,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当今世界的贫富分化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参考答案:在当今世界,贫富分化问题愈发严重,这背后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造成贫富分化问题的本质根源,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最终消除贫富分化,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富裕。
结语以上是关于马原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
![马原选择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661e2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6.png)
哲学部分第一章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A.哲学与世界观毫无关系 B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与世界观没有区别D.任何世界观都是哲学3、“万物皆备于我”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D.世界的可知性5、“上帝在我心中”的观点是(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b)A.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先有桥的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桥,表明( b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8、把世界的本质单纯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是(c)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A.不存在静止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就是物质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别的属性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c)A.它的具体性B.客观性C.客观实在性D.变化、运动性1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才能(a)A.确定地区分事物B.理解事物的统一性C.理解运动的形式D.理解运动的原因1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1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难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1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15、“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d3a83c31126edb6f1a10e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及第一章试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及第一章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0193bc5da50e2524d7ff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及第一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9.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11.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15.“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16.“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17.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8.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19.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f404a9ec3d5bbfc0a7472.png)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哲学是:()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6ad813581b6bd97f19ea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42a50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2.png)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章第⼀章⼀、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类⽣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这⼀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B、物质运动⽆限性与有限性的统⼀C、时空的⽆限性与有限性的统⼀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的相对性的统⼀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7、既是⾃然界与⼈类社会分化统⼀的历史前提,⼜是⾃然界与⼈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B、实践C、精神⽣产D、物质⽣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绝;骑⼠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前波让后波”。
马原,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1bc4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f.png)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1.恩格斯认为恩格斯认为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关于人得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根据就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根据就是( ) ( ) A.就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得规律性就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得规律性B.就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就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就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就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得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得定义就是通过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得定义就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得关系界定得物质与意识得关系界定得B.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界定得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界定得C.主体与客体得关系界定得主体与客体得关系界定得D.一般与个别得关系界定得一般与个别得关系界定得4.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 ) ( )A.A.实践性实践性实践性B. B.运动性运动性C. C.物质性物质性D. D.客观性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得哲理就是巡天遥瞧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得哲理就是( ) ( )A.物质运动得客观性与时空得主观性得统一物质运动得客观性与时空得主观性得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C.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D.运动得绝对性与静止得相对性得统一运动得绝对性与静止得相对性得统一6.“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6.“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7.既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得历史前提既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得历史前提,,又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得现实基础( )A.运动运动B. B.实践实践C. C.精神生产精神生产D. D.物质生产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得规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得规律就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得概括与反映思维对事物本质得概括与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得思维形式用来整理感性材料得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得本质与稳定得联系事物内在得本质与稳定得联系D.事物联系与发展得基本环节事物联系与发展得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得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得童谣:“钉子缺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得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得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ead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5.png)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 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0、发展的实质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9、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 “擅苗助长”的事例是(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f7c17c77232f60ddcca1c9.png)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
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
(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
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
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
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
(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
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
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e3a27320581b6bd97f19ea77.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原第一章参考答案
![马原第一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f0527ed630b1c59eeb57b.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5 CABBD 6-10 ABACB 11-15 ADCAD 16-20 AACAD二、多项选择题1.ACD2.BD3.ABC4.ABC5.ABC6.ABD7.AC8.ABD9.ABC 10.ABC三、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17cf2af705cc175427099e.png)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哲学是:()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B.结构性()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2d04270581b6bd97f19eab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对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对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错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对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错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对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对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对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错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对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对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错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错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对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对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对“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马原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一章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ef9ac2ccbff121dc36832a.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A.唯物论B.世界观C.辩证法D.方法论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运动B. 规律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辩证思维方法7.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的运动B.上升的运动C.曲折上升的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A. 斗争性B.同一性C.斗争性和同一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1c6dbdaef5ef7ba0d3c4f.png)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原简答题题(含答案)《1》
![马原简答题题(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c6ce3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3.png)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意义。
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内涵:第一,思维、精神和自然界、现实世界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三,怎样达到、怎样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意义。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 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B)A、有神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D)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A)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个观点属于(D)A、辩证法B、诡辩论C、唯心论D、形而上学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B)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科学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A)A、历史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辩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
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
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
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
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
这里体现出的哲学(C)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D)A、经济建设实践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C、阶级斗争D、科学实验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情况说明(B)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句话说明(A)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32、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C)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33、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A、辩证否定观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C、量变质变原理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B)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强调的是(B)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A)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
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C)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A)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D)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42、《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D)A、唯物主义观点B、有神论观点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43、成语“过犹不及”指的是(B)A、要确定事物的质B、要把握事物的度C、要区别事物的两面性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44、《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是一种(A)A、辩证法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45、“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D)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C、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46、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