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品牌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可替代的竞争力。下面来详细了解关于设计品牌的作用。
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当我们看到可口可乐、麦当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市场时,我们企业都惊叹品牌之威力。有一句话可以看出品牌的影响非同一般:“如果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掉,世界上各大银行都会争相给它贷款。”
中国一些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多年间,也先后成长为全国性知名品牌,一些品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有一部分人对企业创品牌仍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创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可能都存在问题,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创品牌。
即使你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一样可以创名牌!国内知名营销专家一语中的地指出国内一些企业存在的一些误解。他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产生不应该创品牌的想法,主要是有以下的几点误解:
1、认为自己是一家中小企业,没有太多资金打造品牌,没有能力、也不敢想去创名牌。
2、认为自己一向以来做自己的OEM业务,"借鸡生蛋",也活得很好,并不急于去创品牌。
3、认为自己企业所在的行业没有知名的品牌,大家都是这样卖,所以没有必要搞什么品牌。
4、打造品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要持续性投入和巨额预算,也不会很快就有效果,待企业发展起来后再说。
5、有的企业对创品牌有一定的意识,但对创品牌认识不深,缺乏经验,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创品牌。很多企业都面临如何建立自己品牌的问题。因为拥有强势品牌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或有更好的利润空间。
产生误解的原因很多,这跟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多数企业对品牌认识不深有关。
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开始的,美的、太太、步步高等都是由典型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由于一直重视品牌实质和内涵的培育,市场上有很高的品牌美誉度。
事实证明,在发展初期,就制定了长期的品牌战略目标、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品牌经营理念的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成长机会。
日本企业在全世界的快速成长就是最好的佐证。包括SONY、爱华、日立、东芝、TDK 等在内的众多日本名牌,均以世界性的眼光,正确的品牌运作方式经营,即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不变。从此,一改世人心目中日本货低档、质次的印象,最终创建了一个个国际品牌。这对于中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启示,品牌建设,已不容忽视。
中国一些企业为别人做OEM,比如电子行业,他们依靠稳定的质量生存着。但只能获得相当有限的利润,不能使自己的品牌发展起来,因此不能获得竞争中的长久的优势。比如彩电市场上,在高端市场上的利润却让其它国家的品牌完全占有了。
OEM和自创品牌互不矛盾,我们也不必截然划分成两个阶段,最好是主次兼顾、多腿走路。在做OEM的同时,考虑创建自己的品牌。对一些尚未有强势品牌的领域,虽然暂时缺少品牌,但从长远来看,品牌消费逐渐会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其它企业进入,迅速建立品牌,形成第一品牌的印象,将会后悔莫及。如果在某些行业中还没有领导品牌且产品处于市场发展阶段,那做品牌就较容易,其实正是创建品牌的最好时机。
太太口服液、润迅传呼、乐米乐、王老吉等国内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在该行业尚无强势品牌的占据有利时机下协助客户打造出品牌的。即便是在一个竞争的行业环境中,如果不想仅仅为了生存,要取得发展,那么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品牌是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法宝。中国的营销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市场竞争每天都在加剧,中国的很多产品早就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品牌力时代已经来临。以前单纯地依靠广告的密集轰炸,订单就雪片般飞来。但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靠品牌来建立竞争优势日益显得重要。
品牌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很多企业没有创品牌的经验而感到无从下手,但对专业人员来说,并不复杂。因此,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业界一位专业人士特别指出:“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或者请了一些并不在行的所谓‘专业人士’、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最终最后花了钱,坏了事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树终能长成良材。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和长远的目标,即使我们的企业尚小,终有一日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中国有句老话,“临渊漾鱼,不如退而结网。”赶快行动吧,很可能在十年以后,也拥有一个本行业的知名品牌!
新时代下,设计企业的核心是知识产权。一切创意设计IP化,一切IP商用化。对此,
汇桔网重磅推出资源商伙伴计划,并重点打造大设计专区,探索创意设计的IP运营路径,不断推动设计与知识产权的融合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