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苏教必修三高中语文2.3《五人墓碑记》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重难点:1、本文表达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
教师介绍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X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某某逮捕周顺昌,某某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X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某某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表达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本文选自《七录斋集》,X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2 -课题《五人墓碑记》(二)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 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22.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难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语文教参网络授课方法学讲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一、导入新课课前预习检测二、知识梳理实词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钱财3、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慷慨古义: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今义:大方,不吝啬)2、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脸色今义:泛指颜料或染料)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古义:不同于一般的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古义:头和脖子今义:领导、领袖)5、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同分组写在黑板上文言句式判断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倒装句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党今义:个人的)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2、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患疾病)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担任巡抚)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B.形容词用作动词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C.形容词用作名词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作用)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D.名词用作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象对奴隶那样)E.动词使动用法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使……倒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屈身)3.被动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不能容于远近。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及判断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和区分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业评价:1、一组罗宇杰、七组朱泓宇未完成学案,各扣1分2、完成得较好的组:2、4、5、6、8各加1分3、完成得最好的组:3(王诗雯、王良彬、罗佳妮、郑静)加2分六、巩固反馈:(1)“貌”:名词,状语,表面上(答“礼貌”错)(2)“疾病”:名词,动词,患疾病(3)“夜”:名词,状语,夜晚(4)“前”:名词,动词,走山前(答“向前”错)(5)“抚”:名词,动词,抚慰(答“安抚”也对)(6)“日”:名词,状语,每天(答“天天”也对)(7)“株”:名词,状语,用株连的方式(或动,动,株连)(8)“哀”:动,为动词,为······哀叹(9)“分”:名词,状语,按照职分(10)“道”:名词,动词,取道(11)“先”:形容词,名词,表率(12)“屈”:动词,使动词,使······屈身(13)“轻”:形容词,意动词,认为······轻,轻视(14)“前”:名词,动词,走上前(15)“重”:形容词,名词,重大作用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五人墓碑记》五、六段附:课堂演练①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草”“露”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②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_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 ____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__⑥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历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案和教学设计,主题为“五人墓碑记”,适用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历史科目。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掌握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并理解其对唐朝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3. 了解五人墓碑记绘画风格和手法,深入了解唐代绘画美学。
4. 了解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2. 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3. 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4. 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讨论归纳总结,逐一展开思考和交流。
3. 课堂讲解:通过精彩的课堂讲解,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并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对唐代绘画美学的贡献。
4. 互动式授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1. 老师讲授:介绍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唐代背景有基本了解。
第二节: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1. 学生分组研讨:讨论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
2. 小组间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节: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1. 老师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
2. 学生互动式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 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刘吴建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
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
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ǔ)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
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
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ă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本主题:阐 述《五人墓碑 记》的主题思 想和主要内容
文本结构:分 析《五人墓碑 记》的结构特 点和叙事方式
文本语言:赏 析《五人墓碑 记》的语言艺 术和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五人墓碑记的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难点:五人墓碑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人墓碑记的现实意义
教学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回顾: 简要回顾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 括《五人墓碑记》 的背景、主题、 结构和艺术特色 等。
重点难点解析: 强调本单元的重 点和难点,包括 五人墓碑记的主 题思想、五人精 神的内涵、文章 中的对比手法等。
学生表现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 现进行评价,包 括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深度、表达 能力等方面。
程度
教学效果:根 据学生的作业、 考试等评估教
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 据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方法、 内容等,提高
教学效果
持续改进:不 断收集教学反 馈,持续改进 教学方法和内
容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参与度较高,课 堂氛围较为活跃。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 要加强辅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改进意见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完整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完整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完整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完整两课时)《五人墓碑记》这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法和写作风格,讲述了五个年轻男女在战争年代相遇相知的故事。
本文将就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这部作品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希望对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备课:通读《五人墓碑记》,理解其结构、主题与情节;梳理教学框架,制定教学目标与学生考察标准;准备教学材料,如课件、文本等。
2. 学生预习: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预习本次课程内容。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行为谈话的功能,以期获得本次课程的最大收益。
二、课堂教学1. 开始老师进入课堂,向学生简要介绍本次教学的主题和目标,并与学生互动,问他们已经了解了关于《五人墓碑记》的哪些信息,以此来调查学生的预习成果。
2. 教学过程(1)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老师会要求学生描述故事情节,并注意他们所关注的特定人物。
充分挖掘人物内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当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的问题所关注的范围一定是打破思维瓶颈,善于思维,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如此以来,就会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讲解段落重点在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文本中的词汇、用语和语法结构等。
为此,教师将邀请学生解释和总结段落重点,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这样,学生就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层面上理解段落,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文本朗读教师会让学生朗读文本,从而检测学生对文本与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会纠正学生的发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即道路是艰难的,学习是一项享受的任务,他们看到自己掌握了课堂知识的一部分并自信地离开课堂。
(4)分析文本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故事结构对学生理解故事要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校:安丘市实验中学授课教师:李欢欢【课题】五人墓碑记【教材】苏教版必修三【年级】高一下学期【教学目标】1回顾文言知识,概括文章内容。
2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主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并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
【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读讨论【课型设计】研读课【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教师印发相关背景材料,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并结合材料理解文意。
【整体设计】整篇文章,计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熟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在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
其中,第一课时是基础,重在学生的朗读与积累;第二课时是提高,重在学生的研读与思考。
此“优课”即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习题练习,巩固所学。
一、导入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教师课件呈现,学生齐读理解)其中,“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就是舍身求法这类人的典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感受他们不朽的精神与品格。
二、明确目标1回顾文言知识,概括文章内容。
2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主旨。
三、巩固知识1、读准字音。
重点:蓼.(iǎo)洲旌.(īng)其所为湮.(ān)没皦皦..(iǎo)赀.(ī)财抶.(chì)而扑之溷.(hùn)藩傫.(ěi)然詈.(ì)之矫.(iǎo)诏逡.(qūn)巡投缳.(huán)暴.(ù)于朝廷赠谥.(hì)褒.(bāo)美户牖.(ǒu)2、解释字词重点:以旌.其所为:表扬众不能堪.:忍受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踏,回头3、词类活用重点: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筑墓。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苏教语文必修3第3课《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整体感知(一)文学知识1.作者介绍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著有《七录斋集》等。
2.作品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字词句,然后课件呈现预习学案答案)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目标(2)(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目标(3)综合应用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选自《吕氏春秋·权勋》)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总体学习目标】1.学习全文,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2.积累如下重要实词:去、声、相、发、按、逮、矫、视、私、徒;3.理解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以及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4.学习并能够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几个长句的停顿;2.几个疑难句子的翻译;3.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4.积累重要实词【学法指导】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知识链接】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又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五人墓碑记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字词句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巧用对比的写法;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古代人物,提高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2.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实嘘词的意思、古今异义;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4.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
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
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
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作者为何如此行文?三、作者、背景介绍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①选自《七录斋集》。
七录斋,书斋名。
②五人墓碑: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
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
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
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⑤周顺昌,号蓼洲,明末吴县人。
2.分发打印资料(人手一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五人墓碑记1.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
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ǔ)皦.皦(jiǎo)敛赀.财(zī)缇.骑(tí)抶.而仆之(chì)溷藩..(hùn fān)傫.然(lěi)户牖.(yǒu)投缳.(huán)詈.(lì)缙绅..(jìn shēn)湮.没(yān)谥.号(sh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今义: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2)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神情。
今义:①意志及气概;②志趣,性格;③任性的情绪。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
今义:①色彩;②严厉的脸色或行动。
(5)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心腹、党羽。
今义:①指个人和个人之间;②非公家的。
(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指头颅。
今义:为首的人。
(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十分,很。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6.词类活用(1)抶而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2)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3)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4)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5)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墓)(6)以旌.其所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表扬)(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棺材收殓)(8)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词活用作动词,抚慰)(9)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明)(10)缇骑按剑而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走上前)7.特殊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6)断头置城上(省略句)(7)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
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提示: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五人——皦皦。
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抶”“噪”“逐”。
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
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分析全文是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内容的。
提示:“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
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的原因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接下来,文章叙述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第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2.本文是一篇墓碑记,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墓碑记有什么不同?提示: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它通常叙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本文与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首先,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其次,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贯穿全文始终。
2.怎样理解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提示:五位平民因周顺昌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当时周顺昌被逮时,苏州市民“哭声震动天地”,对阉党爪牙“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巡抚毛一鹭吓破了胆,躲进了厕所。
五位英雄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他们生于编伍之间,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博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同社诸君子为他们作记,颂扬他们正义行动的重大意义。
作者还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曾受过经书之训而在大阉之乱中变节易志的缙绅们,阉党中的一些一旦抵罪,或逃脱,或剪发杜门、佯狂失态者这几种人同五位平民英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
作者热情歌颂英雄们的正义行动,称赞英雄们的高风亮节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各有哪些?提示:要注意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应结合文章主旨,与那个时代对比分析进步性;要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认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进步性:观点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的政治立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积极、很可贵的。
观点二:张溥领导的社团,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提出诗文应反映时政,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五人墓碑记》实践了这一思想,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
这种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时代局限性:观点一: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更为崇高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观点二: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之出”以挽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观点三: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等级门第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前四段侧重记叙,第五、六段侧重议论。
但各段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2.多方面对比。
课文中有四处对比:(1)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2)第五段,把阉党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3)第六段,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进行比较;(4)第六段,把假设五人没有死于义而是“尽其天年”而终的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正反对比,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导练目标正反对比手法本文通篇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突出五义士的“死义”精神,歌颂他们高尚的人格。
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叙事性的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