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中学生文学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主要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角度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品语言,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三个
方面审美,实现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审美飞跃;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大
量阅读,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方法
创造美、展现美、倡导美,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用美好事物和感情来陶冶情操,是文学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中学语文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学内容进行审美
1.自然美。包括秀美和壮美两个方面
(1)清新秀丽之美。大自然的美好在作品中俯拾可得,《荷塘月色》是在阅读欣赏篇目,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结合,“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摇曳在朦胧的月光中,发出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仿佛远处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月下的荷塘清幽淡雅。“这时候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一丝风的路径,在花与叶间流泻,如同月色的一道清辉,划过静谧的夜晚,这种清凉的寂寞,正是独处的妙处。这是一种清新自然之美。
(2)壮丽辉煌之美。王维的《出塞》,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荒凉广阔的大漠,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烽火台一柱狼烟直上云霄,远方黄河横贯沙漠,沉落的红日浸染天边,阔大的空间与多层次的立体构图,呈现在脑海中的
是对鲜明的色彩和无际的边塞景象奇幻的想象。
2.社会美。主要体现为人性和人情美
(1)人情美。亲情之爱,故乡之恋,故国之思。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
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表现了农民热情好客,真诚质朴的感情。这种人情之美,在文词字句间时时可以体味。
(2)人性美。文学作品中人物散发的人性光辉,是给学生最好的心灵鸡汤。从伟大的到微不足道的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品语言、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审美,实现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审美飞跃
1.课堂阅读再现美
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作品美感的途径之一。有感情的阅读可以再现美的情境,唤起学生美感经验,使读者置身于作品的
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对于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把无声的文字演绎成有声的语言,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2.从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质疑探讨美学价值
如高尔基的《海燕》,不同性格的海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自信。海燕是世界文学中先驱战士勇敢无畏不屈的形象,当学生明白了海燕象征的意义,也就真正达到了对这一
形象的审美深度。
3.深入作品,挖掘主题
审美文章的思想价值。鲁迅的《雪》,以南方温暖的雪和朔方冰冷飞扬的大雪作对比,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图”。北国天空,灰暗阴冷,暴风肆虐,大雪纷飞,它“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在天地之间旋转飞升,在阳光下“灿灿地生光”,它是“雨的精魂”,文章的美并不是停留在文字写景的表面,赞美飞雪其实是赞美孤独的战士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强烈的不满和坚决斗争,永不妥协的“韧”的战斗精神。从形象的审美到主题深入思考,是审美由表象到质的飞跃,是学生对美的情感深层次的感知与领悟。
三、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力的提高,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深化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在不断自觉的学习中感受到审美活动带来的快乐,才会更主动的读书,更自觉地培养自己。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