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合集下载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何翔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进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送别诗特点【精选文档】

送别诗特点【精选文档】

送别诗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可以和爱情诗、思乡诗、悼亡诗等量齐观。

二、送别诗的分类:(1)有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

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

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

“‘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日本·松浦友久(2)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与爱人别。

三、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四、送别诗的常见意象: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第五,唱歌踏歌送别.《离歌》、《骊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劳歌》“劳歌一曲解行舟”。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动物:杜鹃、鸿雁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王维所作的送别诗不乏粲然可观之作,有的已成为历代传诵的不朽之作。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维送别诗的特点王维是唐代的四大诗人之一。

由于他在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人们谈论起王维,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园诗。

这自然是不错的。

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取材相当宽泛,他所作的送别诗也不乏粲然可观之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约70首,占现存王维诗歌的七分之一强。

就体裁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

古体诗中,还有骚体诗;近体诗中,既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五言长律,可谓琳琅满目,众体皆备。

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山中送别》等,已成为历代传诵的不朽之作。

王维的一些送别诗所以会千载宣传,具有活泼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诗人对于亲朋友侣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并且这种友爱之情是人们所普遍具有的,它通过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出来,极易诱引读者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情感氛围,唤醒读者心中曾经有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产生回环往复、难以止息的感情波澜。

就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说,全诗不过四句二十八字,前两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饯别时的劝酒之辞,似乎在内容、章法上都不见得有格外出众之处。

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钟爱始终没有衰减呢?个中原因说来也不复杂,就是因为此诗用极其本色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与友人临歧洒别时所常见的情景(当然,地点不一定在“渭城”)特别是后两句的劝酒之辞,更是明白如话,有着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

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谁不会在与亲友的饯别酒席上说出类似的话语、表达类似的情感呢?因此,这首送别诗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艺术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决于它在情感传达方面的高度真实性和典型性。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便
是唐诗中最能体现中文语言特点的例子之一。

中文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生动。

中文语言善于通过形象、比喻的方式来表现境遇和情感,用“小雨润
如酥”来形容下着细雨的天气,感觉非常透彻真切。

又如晏殊的《采桑子》:“落花时节
又逢君,惆怅千行无限意。

”这些字眼如落花、惆怅、千行等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

二、遣词造句有节奏感。

中文有一定的节奏感,诗歌如歌,让人在阅读时也感受到一
种韵律之美。

如李白的《将进酒》:“苏晋臣家洛阳城,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了古人
耐人寻味、饮酒时兴致盎然的情感。

三、多层次表达。

中文语言有层次、含蓄、兼容并蓄的特点,常常需要靠上下问与猜
测来理解。

出自唐代骆宾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
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其中“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一句含蓄表达共情的典型
句子,情感深邃,令人产生共鸣。

四、八股文的运用。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应试文化的一种体现。

八股文形式婉约、朴实,极具中国特色。

一个完整的八股文从题目到结尾要求格律严谨,起承转合,阐述主题,给
人留下一种印象深刻的感觉。

如明代的唐寅的《雪佳人》,就是一首八股文诗,字字句句
都表现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

总之,中文语言独特的语态、结构、词汇、惯用法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美的、独特的语言风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

初盛唐送别诗的民族性风格特征探究

初盛唐送别诗的民族性风格特征探究

初盛唐送别诗的民族性风格特征探究初盛唐送别诗作为唐朝诗歌的重要篇章,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风格特征。

本文将对这些特征进行探究。

首先,初盛唐送别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

大量的送别诗中,多为离别之人表达衷心的情感和对临别之际的思考。

这些情感和思考,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处境和社会现实,例如战乱、政治斗争、贵族阶层间的人际关系等。

因此,初盛唐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感情,深深地扎根于唐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

其次,初盛唐送别诗还展现了华丽而优美的文学风貌。

作为唐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送别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美丽、凄美和人生有情境的深度。

最后,初盛唐送别诗亦表现出民族性浓郁的特征。

大量的送别诗中,内容涉及到了汉族文化的传统思想、礼仪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了汉族人民的传统情感。

例如,人生离别是人生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远别的路上,要铭记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经由唐人的诗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综上所述,初盛唐送别诗作为唐朝时期的文学瑰宝,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风格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特征,我们或许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帮助企业或个人评估其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在分析中,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以下是对SWOT分析法的简要分析。

优势(Strengths):企业或个人具有的优势和优点,如技术、资金、知名度、品牌形象、组织结构等。

企业或个人需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劣势(Weaknesses):企业或个人存在的不足或短处,如薄弱的财务状况、不完善的管理体系、萎缩的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或个人应该找到并解决自身的劣势,充分利用优势的同时规避和弥补劣势。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简论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简论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简论本文是对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无论是在审美情味、艺术手法,仍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一、审美情味超然高绝审美情味经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感情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拥有自己独到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先人却又别开生面1.继承传统意象。

先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用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分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2.不限制于先人诗歌中的意象。

他从生活中发掘了很多可意图象,此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

这里江为寒江,夜为寒夜,水为流水,松为幽松,蝉为寒蝉,云为秋云为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 ),舟为孤舟,寺为古寺,溪为石溪,日是暮日。

雨是寒雨,酒为广陵洒,虫为悲鸣虫,烟是暮烟。

每一种物象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成为表露感情的工具。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

作者擅长组合物象,把十分平时的物象或许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比如“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烘托“海净”,这类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叉的情形,又有一种奇妙的感情变换的意味。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沉真实的文学是纯粹的,诚挚的感情也是纯粹的。

从古到今,朋友之情不停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由于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诚挚的感情让人们激动不已。

如“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平淡,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短,作者借玉壶表示自己的情结,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怀诚挚朴素,不装腔作势。

王昌龄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形交融,写得情真意切,动人肺腑。

如《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

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

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

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这种矛盾简单地说,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理想又是积极的,在于他既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

由于他始终不向任何一方妥协,因此终生处于“仙宫两无从”的困难境地,而这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所激起的波涛,使他的送别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

或如高步赢所说:“沉痛语以骏快出之。

”“悲感”“沉痛”决定于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竞能以“豪语”、“骏语”出之,则由于他不愿向现实屈服,决定于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李白送别诗的思想风格是复杂的,必须同时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李白和深刻领会李白送别诗的深刻性及其艺术魅力。

二、想像力丰富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送别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也富于浪漫主义想像,并且这种艺术手法完全建立在现实主义真实的基础上,好抒真情,他的送别诗也“奇思涌溢”,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一)创作情怀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

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王维的古诗在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1送别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

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送别时的离情别恨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

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在唐代,诗便是人们表达离情的不二选择。

虽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交通、通讯条件仍比较落后,一次分别,很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种种风险,所以我们的古人常把生离和死别联系起来。

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

不同内容的送别,王维所表现的具体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与至爱亲朋的离别对人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特别是在交通、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由离别所带来的空间阻隔,常使人们在面对离别时不禁黯然神伤,“人世死前唯有别”,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对离别的普遍强烈感受。

凡是送别多少都有一种凄凉之情、伤感之意。

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和《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前一首诗歌以高台送友时的即目所见,经“飞鸟还”与“行人去”相对举,别情自见。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能不露情态,最高。

”[1]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

飞鸟还,则行人可息矣,而犹去不息,日暮途远,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则愿其早歇,念之深,爱之至也。

”[2]徐增说得透彻。

后一首写天寒日暮之际,诗人于湍流侧畔送友,伫立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含蓄地表现不舍的别情。

正如刘永济先生所说:“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于琳丽
【期刊名称】《黑河教育》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它具有以下特点: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于琳丽
【作者单位】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第一高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唐人送别诗小析
2.唐人送别诗抒情探胜
3.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人的送别新曲——唐代边塞诗系列研究之六
4.论唐人岭南送别诗的情感倾向及模式
5.对唐人送别诗的几点看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在唐代诗歌 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表达艺术, 王昌龄的送别诗 都独具特色,引来了后世的争相效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欢迎阅读!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的诗作共计两百余首,在这其中,送别诗 有五十二首,占总诗作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十分的独特,不论是审美的 角度,还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都与一般的诗作不同。

本文笔者将针对其送别诗 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超然高绝的审美情趣与意识 审美情趣指的是诗人对于审美的判断和选择, 其具体表现在诗人的创作过程 之中对意向、 题材和情感表达的选择上。

王昌龄送别诗在当代具有着十分独特的 个性。

(一)别出心裁的意象表达 首先,王昌龄的送别诗继承了传统的意象。

在古代,诗人一般都会用杨柳和 风月等意象来表达送别之情。

而在王昌龄的诗中也会选择用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分 手和离别之苦。

如《送郭司仓》中的“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通过描 写明月的皎洁来反衬自己的悲伤,通过写淮水的绿来表达自己的深深留客之情。

此诗中就是通过明月和春潮等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愁。

其次, 王昌龄的送别诗并不 局限于传统诗歌中的意象, 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意象。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 江被描写为寒江、夜被称为寒夜、松为幽松、蝉为寒蝉等等。

在其诗作中,每种 物像都不再仅仅是物像那么简单, 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作者也正是通 过这些再为平常不过的物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诗歌更佳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 感情。

(二)自然深厚的情感抒发 真挚的情感是很纯粹的, 从古到今, 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歌颂和赞 美。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诗人往往都会用最简单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舍。

这些 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但字里行间都融入这丰厚 的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便如此,抒情真挚朴实,也不矫揉造作。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

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

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第一篇: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摘要: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就产生了送别诗。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

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序言: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

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

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

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

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

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相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温庭筠的《送人东归》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

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王维的《送别》,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能够算作是送人回家的,仅仅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手法多样情深意长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防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

”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个法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个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对应。

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长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

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能够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

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逐步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

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不过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

而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更有妙者如王维的《山中相送》: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