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精品统编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课时上课日期:月日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虽千万人吾往矣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本文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驳论结构。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以少胜多。

2.学习写作辩驳质疑的文章,理解铁肩担道义的士大夫情怀。

教法学法指导合作翻译、讨论探究、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读完王安石的回信,会被他说服吗?【点拨】不会,但也许会被对方的诚恳和执著感动。

须知,这两位在政见上都不可能后退半步。

(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朗读正音】扫清以下文字障碍:强聒(guō) 重念(chóng) 卤莽(lǔ)(mǎng) 怨谤(bàng) 利弊(bì) 怨诽(fěi)盘庚(gēng) 难壬人(nàn) 会晤(wù)二、知识储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神宗熙宁三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司马光的第一封信,王安石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王安石接信后,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评价】王安石当政时,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2)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运用;2. 课文结构的分析和理解;3.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把握;3. 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2. 课文注释和译文;3.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或电子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2)简介课文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背景;(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结构;(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解答或与同学讨论。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内容;(2)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3)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课文改写或创作,以提高写作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施行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展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理解到王安石施行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____空前锋利,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权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说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那么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答复司马光奉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王安石面对反对意见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文中之意。这种实践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管理:在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过于活跃,影响了课堂秩序。课堂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古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高级文学作品,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 结尾:表达坚持改革的决心
②文中关键词语
-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改革措施
- 旧法:指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的旧有制度
- 势:指必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 利:指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③名句解析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 解释:有重大的成就需要有杰出的人才来实现
- 应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
3. 思考与写作: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撰写一篇短文。
作业反馈:
1. 阅读理解:批改学生的回答,指出他们在理解文中内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改革措施的误解、对王安石态度的误读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2. 文学鉴赏:批改学生的鉴赏文章,指出他们在分析文学特色时的不足之处,如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语言风格的描述不够准确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史记》相关内容,了解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章的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文言文词汇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论证一个自己选择的观点。

2. 评价:(1)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言文词汇表。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例子。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销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驳论文章结构,分析驳斥方法、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雄辩之气,学习驳论。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感受古代贤者责任与担当的精神,与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2【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理清反驳思路,分析驳斥方法。

3【学习难点】为司马光代言,驳斥王安石的回信。

4【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研习1节,课堂展示1节。

【教学过程】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司马光的关系及课文相关文化常识,把握写作背景。

⑴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

本单元的四篇古文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本文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

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

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与运用:掌握文本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写作特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分析文本写作特点。

难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是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自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

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

是守成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放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壹·文题解读《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①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运用论辩技巧的能力。

3. 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政治观点。

2. 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掌握论辩技巧。

3. 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官职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辩技巧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司马光的背景和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辩技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辩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论点,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论辩技巧进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观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的观察,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观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光、王安石的政见分歧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论辩技巧。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曾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曾巩散文深层思想的把握。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曾巩及其散文地位。

(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深入阅读曾巩的其他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曾巩散文的特点。

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古代先贤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心怀天下的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虚词等文言知识,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代先贤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心怀天下的精神。

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

情境导入: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

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

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

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

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他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

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不思情谊,让我们惊叹。

在传统的思想中,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渐进式的改变,所以,不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与人共事,都缺少果断之气。

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点点地进步,缺乏勇猛精进的精神,没有打破束缚,从根上治理的决心。

如王安石变法,起初,变法本是士大夫的共同认识和呼声,大家都感觉到宋代立国百年至此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可是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高举三不足的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却遭到大批士大夫的反对,区别就在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房子坏了,修修补补就行了,而王安石则更为激进,非要推倒重来。

而有些时候,简单的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摆脱过去的勇气,焉能创造新的未来?留恋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是把自己陷于痛苦之中。

人生在世,总要往前看。

不恋既往,若舍不得昨日所拥有的,怎么去获得明天想得到的?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就无法再装进其他的东西。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班级:姓名:小组号:一、教学目标1.诵读文章,疏通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3.体会本文的精神内涵,体悟中国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文章,疏通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案(一)新课导入方案1视频导入——“没有机会与您见面,但内心对你仰慕至极。

” | 司马光王安石男神方案2当明星文豪遇上砸缸的网红(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和文化常识通过PPT检测;2.基础感知部分在讲解文章翻译时解决。

(三)整体感知,文本梳理。

1.逐段梳理讲解。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细读文本1.综观全文,思考:王安石为何要给司马光写这封信?(用原文回答并加以解释)明确:“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主要为了反驳保守派的责难,为改革正名。

开诚相见,直抒胸臆。

2.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对应语句作答。

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请同学朗读出文中对应的句子:“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分析课文论辩的技巧(1)面对司马光的责难,王安石持怎样的观点?他在信中是怎样驳斥司马光嫁祸给自己的罪名的?某则以谓……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调研和分析,制作研究报告或PPT进行课堂展示。
3.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例如在讨论或写作中运用有效的沟通和辩论技巧,或者在团队合作中实践合理的理财原则。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深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应用题: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沟通和辩论技巧,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建议一: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二:保持冷静,不要激动或生气,以免矛盾升级;建议三: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如老师或同学,来调解矛盾。
5.创作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辩论的小故事。
答案: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主要是“治乱生于人之态度,而推本于天时、地理、人情、风俗,则未尝不在于人事也。”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人的态度和行动,而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等只是影响因素。因此,他主张通过变法来改革人事,实现国家的治理。
2.分析题:请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并解释其含义。
-用颜色、符号或图形来突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增加板书的视觉吸引力。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板书游戏,如填空、匹配、连线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我布置了以下五个课后作业题型:
1.论述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及其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回应不同意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能够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4)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信体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安石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理解并运用文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2. 教学难点:(1)文中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对文中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3)对文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写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让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查找并解释课文中的难点;(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分组汇报,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答司马谏议书》;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3. 搜集与王安石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改革事业。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3. 学生对历史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课题名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这样一位邋遢宰相一心搞事业,今天让我们看看他给司马光写的信《答司马谏议书》又表达了什么观点。

二、介绍作者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

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

著有《临川集》。

2.个人成就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人物评价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第1 篇【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

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恒久了,但是谈论政事时常合不来,这是由于我们选择实行的政治主见不同的原因。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假如硬要辨解,最终肯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洁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一再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具体说明状况,盼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辩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晰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判,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托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判。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原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

皇帝才想转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关心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王安石是一位文学家,他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变法)对,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曾多次写信质疑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也写了一封信回复司马光的质疑,这封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了解写作目的“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了解作者四、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分段理解词句。

第1自然段词: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句: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词: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词: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句:盘庚之迁,胥怨民也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第4自然段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五、练习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A)忧愁B)顾念C)怜悯D)单薄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A)以己度人B)审时度势C)豁达大度D)置之度外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天下怨谤也致:招致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仅。

4、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上乃欲变此斯固百世之遇也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5、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冀君实或见恕也C、终必不蒙见察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6、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六、诵读回味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翻译下列句子。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集体诵读,把握文脉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10、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11、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拓展1、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五、作业1、翻译第三段答题: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后划分为两层。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