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ae4e7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3.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尊敬的陛下:臣谏以千言万语,不尽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政务日积千秋,实有改革之必要,然而陛下一直以来过于重用权臣,导致朝政不得善尽,国家民生日趋困顿,竭河山之财力,劫万民之民力。
愿陛下深思臣之言,审时度势,使得治国无方之局势得以扭转。
首先,陛下所用之权臣司马氏实为国家之累。
自祖父司马懿起,权臣篡夺朝政之权,离间君臣关系,先帝悔之晚矣。
如今司马氏代陛下为政,可谓朝国矣!陛下宜思以何等之忠臣为国家和百姓负责。
其次,臣见国中之朝堂制度也有可改之处。
如今朝中文武大臣百官众多,其职能重叠,决策效率低下。
陛下宜考虑减少多余之职位,合并冗杂之部门,以提高政务运作的效率。
另外,宜加强对官员的选拔,注重其品质与能力,以确保国家之治理不被权臣篡夺。
再者,国家财政危机迫在眉睫。
一方面,陛下过度重用权臣,导致国家财政无法善尽,臣担忧日后民不聊生。
另一方面,陛下宽纵权臣横征暴敛,民众负担过重。
臣请陛下审查国家财政,以重整财政体制,优化税收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以增进国家和民众的福祉。
最后,陛下对内外交战之态度需审慎。
如今国内动荡不安,外忧祸患丛生。
陛下宜避免过度扩张战争,导致国家势力耗尽,百姓生活裕困。
同时,陛下宜重视对外交战事务之处理,与敌国和解,以换取国家之安宁与和平。
愿陛下深思臣谏之言,审时度势,以改革国家政务,修复朝堂体制,改善财政状况,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
司马懿曰:“以千里马为普通车用徵,此势必不可,并传曰:马名曰神龙。
”则臣庆幸王寡人一直以来给予臣的信任和支持。
愿陛下在庆王名号的引领下,开创国家新纪元,带领国家繁荣昌盛。
愚谨上表,谨以为议。
臣:司马谏参考译文:臣以为千言万语,表达不完的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已经积累了许多政治难题,亟待改革。
陛下一直以来过度信任权臣,致使政务不善,国家经济日渐崩溃,国力和人民生活都在急剧恶化。
愿陛下深思臣的劝告,时刻审视目前形势,扭转治国无方的局势。
首先,陛下所信任的权臣司马氏实在对国家不利。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6f503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f.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因此,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因此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因此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重视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95b3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b.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0dba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2.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381181c9b6648d7c1c746cc.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下面,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e1e1a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5.png)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作品原文答司马谏议书(1)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5)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7),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8),于反复不宜卤莽(9),故今具道(10)所以,冀(11)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12)所争,尤在名实(1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14)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16),以授之于有司(17),不为侵官;举(18)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19),难壬人(2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22)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23)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5)?盘庚之迁(26),胥怨者民也(27),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28),度义(29)而后动,是(30)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31)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2),守前所为(33)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3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5)。
词语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2b725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79.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惹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那么以谓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惹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单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如今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假如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进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承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承授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进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852265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5.png)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阅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1谤我。
【诗歌鉴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22fdf614791711cd791715.png)
【诗歌鉴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释、司马谏议:司马光(09?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0、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冀(jì):希望。
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3、名实:名义和实际。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268e1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6.png)
原文及翻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
原文及翻译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 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 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 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表现出作者对守旧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 而不汹汹然?
“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不同。 既表现出作者对守旧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
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作者理足气盛,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赏析】
❖ 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 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他在信中除 全面否定新法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 执己见,“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 矣”。作者在这封回信中,没有和司马光在 一些细节上纠缠,只是就几个关键问题和对 方辩论。他先拈出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要点, 然后对它们(“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逐一驳斥。
❖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 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 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 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 的。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ab1f71c0c22590103029d95.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表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下文是全文及翻译,一起来看吧!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6ea6440b1c59eef8c7b46e.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文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63542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d.png)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
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a2385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5.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90c6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6.png)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阅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1谤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e816fa5acfa1c7ab00cc29.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硬啰嗦几句,终究一定不能蒙受考虑,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作者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作者](https://img.taocdn.com/s3/m/dd44516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8.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作者《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整理了《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以及译文,欢迎阅读。
1《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答司马谏议书》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51057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e.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d09f3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0.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所争, 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侵官、 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 下怨谤也。 •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 征利:与民争利。 征利:与民争利。 • 以致:因而招致。 以致:因而招致。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会晤, 向往之至。 • 无由:没有机会。 无由:没有机会。 • 不任:不胜。 不任:不胜。 •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翻译下列句子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又考虑到。视遇厚:对待优厚。 重念:又考虑到。视遇厚:对待优厚。 反复:指书信来往。宜:应该。 反复:指书信来往。 应该。 卤莽: 卤莽:同“鲁莽”,草率,冒失。 鲁莽” 草率,冒失。 具:全部,引申为详细。所以:这样 全部,引申为详细。所以: 做的原因。 希望。见恕:原谅我。 做的原因。冀:希望。见恕:原谅我。
• 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 下列句中加点的“ 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D )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见教者 、今君实所以见教 • B、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恕也 、冀君实或见恕 • C、终必不蒙见察 、终必不蒙见察 •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不见可悔故也 、是而不见
• 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 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D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王师北定中原日, 乃翁 •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复若赋, 其无忘乃 •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 所至, 一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复一一自辨; 念蒙君实视遇厚, 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具道所以 也。 • 重:又。 • 反复:指书信往来。 反复:指书信往来。 •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见恕:原谅我。 见恕:原谅我。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见教者: 见教者:指教我的 问题(内容)。 问题(内容)。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 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 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 决定, 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 批驳有什么好处? 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 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 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 气盛,毫不枝蔓。 气盛,毫不枝蔓。
•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盘庚之迁, 怨民也, duó)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 ) 义而后动, 而不见悔故也。 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 • 胥:相与。 相与。 • 特:仅仅。 仅仅。 • 度:计划。 计划。 • 度(du ):估计,考虑。 duó) 估计,考虑。 • 是:认定做得对。 认定做得对。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 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 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 信作答, 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 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 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 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 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 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 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 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 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 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 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 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 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 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 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 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 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 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 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 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 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 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 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 至于怨诽之多, 固前知其如此也 其如此也。 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 汹汹然?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 恤:忧虑,顾念。 忧虑,顾念。 •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辟:排斥,驳斥。 排斥,驳斥。 用作动词,责难。壬人: 难:用作动词,责难。壬人: 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 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课堂检测
“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 不恤国事”中的“ 不恤国事 ( ) B 是:
• A)忧愁 忧愁 C)怜悯 怜悯
B)顾念 顾念 D)单薄 单薄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的一项是: ( C)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以谓:认为。 •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举先王之政, 列举。 •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仅仅。 特:仅仅。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侵官、 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 下怨谤也。 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 谤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答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谏议书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晚年退居江宁, 晚年退居江宁,封荆 国公,世称王荆公, 国公,世称王荆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 文学家, 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之一。作品 临川先生文集》 有《临川先生文集》。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 一切不事事 事事, 前所为而已,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所敢知 所敢知。 •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 事事:做事。前一“ 字是动词, 字是名词。 一“事”字是名词。 • 守:墨守。 墨守。 • 知:领教。 领教。
课文串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昨日蒙教。 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 故也, •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 古人在信稿上用“ 的名。 的名。 • 窃:我私下,谦词。 我私下,谦词。 • 每:往往,常常。 往往,常常。 •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 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 无礼的, 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 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 特别是在“名称” 概念、 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 实际”是否符合上。 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 实际”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 确了, 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 的认识了。 的认识了。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答 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 夫”这个官职,所以,“答 这个官职,所以, 司马谏议书” 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 光的信”来理解。 光的信”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