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肝癌因其高度侵袭性和迅速的转移特性而被称为“癌中之王”,世界上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该病。
肝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一个新兴领域。
具体来说,基因治疗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遗传物质,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近期,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基因治疗成功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被认为是肝癌治疗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案,但其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基因载体的稳定性等。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肝癌细胞。
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上。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使免疫细胞可以更有效地对抗肝癌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应,并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且可靠的治疗手段。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肝癌细胞分子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在其中,针对肝癌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从而减缓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前,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上,例如VEGF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干预可以使肝癌细胞更加敏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治疗效果也令人鼓舞。
四、多模式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多模式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肝癌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多模式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其治疗效果也比传统的治疗手段更为显著。
总之,肝癌的治疗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而最新的研究进展使得肝癌治疗的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消化内科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
消化内科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相关疾病。
本文将探讨消化内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包括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创新。
在文章中,将重点介绍胃癌和肝癌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胃癌的研究进展胃癌是一种高发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近年来,围绕胃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1. 基因检测技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识别患有胃癌风险的个体,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胃癌相关的遗传突变,如CDH1、PTEN、TP53等基因异常,这些异常不仅可以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还可以作为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2. 液体活检技术传统的组织活检对于胃癌的诊断是一种有创性操作,但是由于病灶的局部性和异质性,活检结果有时存在误差。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液体活检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标志物,如胃液或血液中的游离DNA、miRNA等,可以非侵入性地诊断胃癌。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胃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刺激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针对胃癌的免疫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作用,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肝癌的研究进展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癌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肝癌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 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和监测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通过筛查患者体液中的特定肿瘤标志物,如AFP、AFP-L3、DSCP1等,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病变,从而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 肿瘤免疫治疗与胃癌一样,肝癌也可以采用免疫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癌的生长和扩散。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 占75%~85%、ICC 占10%~15%。
本文中的“肝癌”一般指HCC。
原发性肝癌诊断传统的血清标志物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血清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AFP 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DCP)、血浆游离微RNA(microRNA,miRNA)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也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于血清AFP 阴性人群(证据等级1,推荐A)。
基于性别、年龄、AFP、PIVKAⅡ和AFP-L3 构建的GALAD 模型在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6%和93.3%,有助于AFP 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证据等级2,推荐A)。
目前已有基于中国人群大样本数据的优化的类GALAD 模型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miRNA近年来,“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包括循环游离微RNA(Circulating cell-free microRNA)、循环肿瘤细胞( CTC )、循环肿瘤DNA(ctDNA)等,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肝癌“液体活检”也取得较多进展,相比于血清AFP 等临床常用血清学分子标志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TC 检测可以成为一种肝癌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新工具。
有报道,外周血EpCAM+ CTC 具有干细胞样特性,是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检测CTC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及放射治疗后肝癌复发和进展具有预测作用;不同部位的CTC 能预测不同转移类型;动态检测CTC 可以用于监控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与应用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对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重点探讨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1. 肝癌相关基因的发现肝癌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发病过程中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和功能失调。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全基因组测序等手段,发现了一系列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肿瘤抑制基因、促肿瘤基因、转录因子等,它们在肝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肝癌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通过对肝癌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生机制,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研究发现肝癌中常见的抑癌基因TP53的突变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增强,从而促进肝癌的发展。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耐药性有关,这为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手段提供了线索。
3. 肝癌相关基因的临床应用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生机制,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通过检测肝癌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以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同时,针对不同基因的异常表达,可以开发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4. 肝癌相关基因的前景与挑战尽管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肝癌的异质性导致不同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较大,因此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需要大规模的样本和多中心的合作,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综上所述,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生机制、提高早期诊断率和个体化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将为肝癌的防治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为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福音。
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人们死亡的首要肿瘤。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肝癌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肝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癌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癌的病因研究肝癌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遗传基因变异等。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原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制已逐渐明确。
此外,长期酒精滥用也是肝癌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之间发现了密切的关联,这为肝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家族病例进行基因测序,已鉴定出一些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二、肝癌的诊断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肝癌诊断手段包括肝功能检测、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等。
然而,由于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这些常规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技术。
例如,研究人员成功筛选出一些血液中的分子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激活肽(PIVKA-II)等,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此外,近年来,肝癌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肝动脉造影(DSA)等技术的应用,使肝癌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三、肝癌的治疗研究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然而,肝癌的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晚期或复发难治的肝癌患者。
因此,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热点研究领域。
其中,口服多吉美(Sorafenib)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
211111092_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截至2018年,中国肝癌患者数量占全球的46.71%,中国肝癌粗发病率为27.6/10万,位居世界首位,且粗病死率高达25.66/10万[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肝癌的90%以上[2]。
导致HCC 预后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HCC 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丧失根治性手术机会,HCC 的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HCC 的筛查主要依据超声检查及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 )水平。
AFP 在HCC 中阳性是指AFP ≥400μg/L ,AFP<400μg/L 的轻度升高需要动态观察,且约30%的HCC 患者AFP 水平正常[3]。
而在以酒精和脂肪致HCC 为主的欧美国家,AFP 水平仅在40%~60%的HCC 患者和10%~20%的早期HCC 患者出现升高。
由于缺乏特异性,AFP 在很多国家不作为HCC 的筛查指标[4-5]。
AFP 在胎儿时期由卵黄囊产生,出生后被抑制,称为AFP 沉默。
AFP 沉默机制尚未完全知晓,但现有研究认为AFP 沉默与甲胎蛋白调节因子2(alpha-fetoprotein regulator 2,Afr2)及P53[6]等相关,而Afr2同时受到锌指结构和同源框2(Zinc-fingers and homeoboxes 2,Zhx2)[7]及锌指和BTB 结构域蛋白20(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20,Zbtb20)[8]等因子靶向调控,上述调控因子的激活可能与HCC 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如大小、基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王雅宁,盛基尧,王赈霄,张学文*(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吉林长春 130041)摘要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目前主要用于肝细胞癌的补充诊断。
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肝癌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中国也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医学界人士一直在研究肝癌的发生机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
本文将根据目前已经发布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来介绍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突变与肝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突变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多个重要的信号通路中,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修复等通路中。
基因突变导致了部分肝细胞的DNA损伤,使得它们失去了正常的生长控制机制并逐渐演化为恶性,最终发生肝癌。
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与肝癌相关的基因。
例如,TP53基因通常能够保护人体的DNA不受到突变的影响,但是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它的受损形式就会促进肝癌的发生。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和肝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例如KRAS、BRAF和PTEN等。
二、DNA甲基化与肝癌除了基因突变之外,DNA甲基化也是致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DNA甲基化是一种在DNA上修饰基团的过程,其功能是通过给DNA添加一些甲基标记,来对生物调节进行控制。
不过,当肝细胞中的一些基因区域的DNA甲基化出现了异常,就可能使得这些区域失去功能,促进肝癌的发生。
因此,近年来,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如何干预DNA甲基化,以及如何阻止异常DNA甲基化导致肝癌的发生。
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一些糖皮质激素、顺铂以及某些维生素等,都可能对这个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微环境因素与肝癌肝癌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不只是细胞本身内部的变化,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微环境因素。
微环境包括肝细胞周围的环境、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因子、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可以共同促进肝癌的发生。
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已经证实的环境因素可以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例如慢性肝炎、酗酒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DNA修复机制,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此外,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也是肝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相关研究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相关研究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世界各地的中老年人群体中,尤其在亚洲地区更为常见。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是肝癌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之一,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早期诊断技术。
本文将从各种角度介绍肝癌早期诊断技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成像学诊断肝癌成像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早期肝癌检查方法,通过CT、MRI等成像技术对肝脏进行扫描,检测肝组织的异常改变和肿块等,从而实现早期肝癌的诊断。
目前,肝癌CT检查已经进入了多层和超高清CT时代,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够发现更小的肝癌病灶。
MRI技术也不断升级,如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早期肝癌。
此外,PET-CT也成为了诊治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
PET-CT的核素注射能够与葡萄糖结合并散发出放射性信号,通过扫描仪还原成三维图像,可以检测到葡萄糖代谢异常的部位,从而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
放射性药物注射需要谨慎操作,因此PET-CT检查不是常规筛查手段,通常是对已知肝癌患者进行的辅助诊断。
二、生物标志物检测肝癌生物标志物检测是重要的肝癌筛查手段,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常规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血清α-胎蛋白(AFP)、载脂蛋白A1和甲胎蛋白等。
AFP是肝癌生物标志物中最常用的一种,但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可能会引起误诊。
此外,儿茶酚胺-O-甲转移酶、糖类抗原242和C反应蛋白等肝癌生物标志物在研究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
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已经出现,如利用肝癌血清中蛋白质亚群的一个谱图检测系统来检测肝癌等,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需要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三、基因检测肝癌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领域。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肝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包括P53、BRCA1和BRCA2等,这些异常的基因可以在早期提供肝癌的预警信号,帮助肝癌早期诊断。
除基因突变外,肝癌自发的DNA启动子超甲基化也可以用于早期肝癌诊断。
GP73及其相关miRNA_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肝癌的死亡率位于人类恶性肿瘤的第3位[1]。
近数十年以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最常见的组织收稿日期:2022-12-07;修回日期:2023-01-30;网络首发日期:2023-04-17基金项目: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项目(2060204)作者简介:郭月(1998—),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GP73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郭月和刘梦媛对本文的贡献相同,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邹飞(1965—),男,湖北监利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免疫调节研究,E-mail:*******************。
DOI:10.16605/ki.1007-7847.2022.12.0237GP73及其相关miRNA 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郭月1,2,刘梦媛3,李博韬2,吴江锋2,4,马岚2,4,邹飞2*(1.三峡大学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北宜昌443002;2.三峡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湖北宜昌443002;3.宜昌市夷陵医院,中国湖北宜昌443000;4.器官纤维化与药物靶向递送研究所,中国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是位于顺式高尔基体膜上的糖基化跨膜蛋白,其在肿瘤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目前研究表明,GP73可作为辅助诊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血清学标志物。
随着GP73的深入研究,与GP73有关的微RNA (microRNA,miRNA)也逐渐被挖掘出来。
GP73相关miRNA 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miR-212、miR-27a 等miRNA 能抑制HCC 的侵袭及转移,GP73与miR-27b 、miR-493-5p 等能作为HCC 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
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肝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
本文将对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1. 遗传变异与肝癌发病遗传变异被认为是肝癌起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与肝癌相关的遗传变异。
研究发现,多个基因的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TP53、PTEN、CTNNB1等。
此外,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基因表达异常,这也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2. 炎症与肝癌发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
慢性肝炎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和再生过程中,DNA损伤和修复的不平衡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诱发肝癌的发生。
此外,慢性肝炎还会引发细胞免疫反应的改变,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为肝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肝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肝癌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肝癌发生、侵袭和复发的根源。
研究发现,肝癌干细胞具有耐药性,这也是当前肝癌治疗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肝癌干细胞的研究成为了当前肝癌领域的热点,相关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二、肝癌治疗的新进展1. 外科手术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外科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肝癌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肝脏切除、肝移植等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术后的综合治疗也在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要突破之一。
通过针对肝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进行干扰,靶向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例如,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
然而,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同期选择100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均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检测效果。
结果实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指标,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P<0.05);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继发性肝癌以及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相比血清AFP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一甲胎蛋白检测(P<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0.05)。
结论肝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效果理想,且检测过程中联合甲胎蛋白能够提高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价值;意义;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它是全世界第五大癌症,占癌症死亡人数的第三位。
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癌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或肝组织病理活检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1]。
因此,临床上研究积极有效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加强肝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它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2]。
为了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龚丽敏【摘要】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PHC 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成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凝血酶原-ECV一步法检测APT,采用化学免疫发光的方法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组内对比APT与AFP的阳性检出率,并对比2组APT检测水平.结果肝癌组APT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内AP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P<0.01).结论 PHC患者AP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用于PHC的筛查;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检出率显著高于AFP,对于AFP浓度较低或表现为阴性的PHC患者,APT可作为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应用于PHC诊断.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2页(P600-601)【关键词】凝血酶原;肝肿瘤;诊断【作者】龚丽敏【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宁波,3158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我国属于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2位[1]。
随着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及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ctoProtein,AFP)等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
但因AFP假阴性率较高,导致PHC的误诊率较高[2]。
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是由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过程中,因前体不完全羧化而产生并释放入血的一种物质,PHC患者的血液中该物质呈显著增高表现,有学者做了大量关于APT在PHC诊断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3-4]。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在肝癌患者伴随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在肝癌患者伴随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肝癌患者常常伴随着感染的发生,而感染不仅会加重肝癌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及时准确地诊断出肝癌患者伴随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机体受到了感染或炎症的刺激。
血清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在感染时的水平会明显升高。
CRP和PCT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肝癌患者伴随感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CRP和PCT在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二者联合应用在感染诊断中的优势,探讨CRP和PCT在肝癌患者伴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
通过对CRP和PCT的综合分析,可以对肝癌患者伴随感染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患者往往伴随着各种并发症,其中感染是比较常见且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并发症之一。
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炎症指标在感染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CRP和PCT在肝癌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以及它们联合检测在感染诊断中的优势。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CRP和PCT在肝癌患者伴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提高肝癌患者并发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更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 正文2.1 C反应蛋白在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通常被用作炎症和感染的生化标志物。
在肝癌患者中,CRP的水平常常会显著升高。
这主要是因为肝癌本身可以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从而使CRP水平升高。
肝癌患者常常会合并有炎症性病变或感染,这也会进一步增加CRP的水平。
snoRNAs在肝癌中潜在作用的研究进展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4.23.1062snoRNAs 在肝癌中潜在作用的研究进展宋馨馨1,汪旭1,2,倪娟1snoRNAs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ONG Xinxin 1, WANG Xu 1,2, NI Juan 1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iomass Ener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2. Yeda Institute of Gene and Cell Therapy, Taizhou 318001,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NIJuan,E-mail:***************Abstract: Small nucleolar RNAs (snoRNAs) are non-coding RNAs in the nucleolus and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2’-O-methylation and pseudouridine modification of rRNA. snoRNAs regulate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RNA modification, spliceosome snRNA modification, maintenance of the telomere structure,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mRNA. Aberrant expression of snoRNA is related to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t may become a new target for cancer treatment. snoRNAs are stable and easy to detect in body fluids, so they can be used as a biomarker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iogenesis,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noRNAs and introduces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Key words: Small nucleolar RNA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chanism of action;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860301).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mpeting interests.摘 要:核仁小RNA (snoRNAs )为核仁内存在的一类非编码RNA 分子,主要负责rRNA 的2′-O-甲基化和假尿嘧啶化修饰。
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对于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细胞核与细胞核与细胞核钼码点(NPM)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以期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NPM是一个异常表达的细胞核内蛋白,它在正常细胞中参与细胞生长、增殖、修复和凋亡等生理过程。
然而,在原发性肝癌中,研究发现NPM的表达水平比正常组织明显增加。
这种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和分析NPM的表达水平,可以辅助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
其次,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表明,NPM在低恶性程度肝癌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高恶性程度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增加。
这意味着NPM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NPM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NPM的表达水平,可以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耐药性密切相关。
耐药是肝癌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最近的研究发现,NPM的高表达与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紧密相关。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通过抑制NPM的表达,可以增强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这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NP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是一个广泛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
NPM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预后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和分析NPM的表达水平,可以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估和耐药性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的临床应用
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20例正常成人选取为观察对比的对象,并将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肝癌组)与观察组(正常组),均检测、观察两组对象的血清甲胎蛋白(AFP)以及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FP(2.60±0.10)ng/mL、PIVKA-Ⅱ(140.55±20.35)mAU/mL指标小于对照组的AFP(7.95±1.13)ng/mL、PIVKA-Ⅱ(460.10±20.15)mAU/mL指标,且比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IVKA-Ⅱ指标大于正常人群,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标志物,具有临床做相关检测的依据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异常凝血酶原;临床应用前言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临床恶性疾病,具有发展迅速、威胁性大等特点,以出现腹水、呕血、肢体水肿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特病象,早期的症状(5cm以下小肝癌)并不明显,但严重者可引发癌结节破裂出血、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且具有较大的致死率[1]。
据相关的数据表明,该疾病是世界位居前列的癌症之一,其患病率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于目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严重的威胁[2]。
异常凝血酶原是肝癌的象征性肿瘤指标,近年来广被临床作为检测的对象,因此本研究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其在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20例正常成人选取为观察对比的对象,并将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为男性,有10例为女性,年龄在2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5±1.21)岁,其中有5例患者为慢性肝病,有5例患者为消化系统肿瘤,有5例患者为继发性肝癌,有5例患者为其他肝病病变类型;观察组中有9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5±1.11)岁。
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柯建飞;项国谦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22(32)11
【摘要】肝细胞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高[1]。
肝细胞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早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2]。
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者由于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而产生的异常蛋白质。
PIVKA-Ⅱ是凝血Ⅱ因子(凝血酶原)的PIVKA体,因此也被称为异常凝血酶原。
【总页数】3页(P1015-1017)
【作者】柯建飞;项国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2.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3.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4.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怨择员猿援 员 源择猿员援 猿 源责员缘援 圆
愿园援 愿 耀 愿愿 缘怨援 缘 耀 远猿 愿猿援 猿 缘缘 苑愿 缘圆
[ 员源 ,员缘 , 员猿 , 员员 ] [ 员员 ,员远 ] [ 员苑 ,员愿 ] [ 员怨 ] [ 圆园 ] [ 员员 ,员苑 ] [ 员员 ,圆员 ] [ 员员 ,员苑 ] [ 圆圆 原 圆猿 ] [ 圆源 ] [ 圆圆 ] [ 圆缘 ] [ 圆远 ] [ 员源 ] [ 员苑 ,员缘 ] [ 员员 ] [ 圆园 ]
[ 员猿 , 员园 ,员源 ]
[ 员员 ,怨 ,员圆 ]
运蕴运员园 粤孕悦
韵载郧砸员 悦悦晕阅圆 悦云栽砸 图 员摇 阅晕粤 甲基化过程摇 摇 图 圆摇 转录调控区 悦责郧 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 砸哉晕载猿 杂韵悦杂员 云匀陨栽 栽蚤责猿园
员怨择员猿援 源 缘择圆圆援 圆
员猿择猿圆援 员
苑择猿员援 圆 员责猿远
阅晕粤 甲 基 化 是 指 生 物 体 在 阅晕粤 甲 基 转 移 酶 ( 阅晕粤
常甲 基 化 将 会 不 断 被 发 现。 以 下 简 要 介 绍 新 近 发 现 的 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杂悦粤砸粤缘 、 杂蕴陨栽圆 及 运蕴运员园 猿 个抑癌基因 悦责郧 岛异常甲基化
表 员摇 肝癌组织中异常甲基化频率超过 缘园豫 的基因 基因 砸粤杂杂云员粤 责员远 郧杂栽孕员 位置 猿责圆员援 猿 员员择员猿 怨择圆员 功能 诱导细胞凋亡 悦阅运 抑制因子 解毒 肝细胞生长因子 激活剂抑制因子 宰灶贼 信号途径的 胞外拮抗物 抑癌基因 丝氨酸蛋白酶 郧 蛋白耦联受体 宰灶贼 通路抑制剂 离子通道蛋白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 细胞黏附作用 郧栽孕 原 结合蛋白 诱导细胞凋亡 参与 宰灶贼 通路 发生的频率 (豫 ) 远远援 苑 耀 怨缘 远苑 耀 苑远 缘猿 耀 愿源 甲基化在在组织 参考文献
广东医学摇 圆园员员 年 圆 月 第 猿圆 卷第造 允燥怎则灶葬造摇 云藻遭援 圆园员员 ,灾燥造援 猿圆 ,晕燥援 源
· 缘员怨·
抑癌基因甲基化异常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及 临床应用
孙静哲,杨学习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抗体工程研究所 ( 广州 缘员园缘员缘 ) 摇 摇 肝癌 ( 造蚤增藻则 糟葬灶糟藻则) 通常指原发性肝癌, 发病率居癌症中
阅晕粤 唯一天然存在的修饰碱基, 是研究的重点。 阅晕粤 甲基 种是位于基因的转录调控区附近 ( 启动子或第 员 外显子中)
[远]
的一段 悦责郧 位点高度密集的区域, 即 悦责郧 岛。基因组中约 化的 有 苑园豫 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 悦责郧 岛, 正常情况下是低甲基 。
匀粤陨 原 圆 杂云砸孕圆 杂蕴陨栽圆
员摇 阅晕粤 甲基化及 悦责郧 岛
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抑癌基因转录调控区 悦责郧 岛甲基 化模式的研究可能从全新的角度阐明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 机制 ( 表 员) 。随着深入研究, 越来越多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异
[ 怨 原 员园 ] 砸粤杂杂云员粤、 责员远 , 它们在肝癌细胞 辕 组织的甲基化异常与
组织中 相 继 发 现 了 很 多 受 甲 基 化 调 控 的 抑 癌 基 因, 如
[员, 猿] 断 , 因此找到肝癌早期诊断的靶分子极其重要。近年来
猿摇 肝癌中抑癌基因的异常甲基化
饰方式 之 一, 已 经 成 为 肿 瘤 研 究 的 热 点。 本 文 就 近 年 来 甲基化在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
组蛋白修饰。阅晕粤 甲基化作为最常见的复制后及转录前修
了可遗传变化, 包括 阅晕粤 的甲基化、 砸晕粤 相关沉默的诱导和
员圆责员猿 人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愿源 耀 怨园援 缘 苑苑 耀 员园园
员远责员猿援 员猿 细胞因子抑制剂 员员责员缘援 员 员源择圆猿援 员 怨择猿源援 员 员责猿员 员远择圆员 猿责员源援 圆
缘源援 愿 耀 愿圆援 远 苑缘 耀 苑员援 员 远苑援 愿 源苑援 员 远愿 缘员 源苑
源苑援 远 耀 苑远
调控区 悦责郧 岛的高甲基化被认为是除了遗传突变外, 造成 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创新, 在肝癌的细胞系及
[苑] 能够修复 阅晕粤 损伤, 从而抑制细胞癌变 。抑癌基因转录
抑癌基因在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愿] 抑癌基因在肿瘤中失活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 ( 图 圆) 。
阅晕粤 甲基化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并探讨 阅晕粤
[圆] 触、 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肝病、 饮食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肝
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进而导致细胞的增殖失控,
癌的病情进展快、 生存率低, 在肿瘤最大径 约 员 糟皂 时难以诊 表观遗传的研究为找到肝癌早期 诊 断 的 靶 分 子 提 供 了 可
[源] 能 。表观遗传学是 阅晕粤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发生
圆摇 阅晕粤 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
肿瘤发生往往伴随着甲基化模式的改变, 包括散在的
耘 原 糟葬凿澡藻则蚤灶 匀阅孕砸员 粤砸匀陨
悦责郧 位点及原癌基因 悦责郧 岛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 悦责郧 岛高
摇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愿远猿 ) 资助项目 (编号: 圆园园远粤粤园圆粤猿员员 )
阅粤孕 原 运
愿责圆员援 员 , 编码一种清道夫受体, 可以抑制酪氨酸磷酸化而抑
[员] 病死率居第 猿 位 。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 第 缘 位,
甲基化。以上 猿 种甲基化异常可以导致染色体的不稳定、 原 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肿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细胞 癌变过程中的一个早期、 频发事件,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
[源] 起重要作用 。
显的地域差异, 仅中国就占世界肝癌病例总数 缘园豫 以上。 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除与遗传因素相关外, 还与黄曲霉素接
[缘] ( 杂粤酝) 的甲基转移到特定的碱基上 ( 图 员) 。其中 缘 原 甲
皂藻贼澡赠造贼则葬灶泽枣藻则葬泽藻,阅晕酝栽) 的 催 化 下, 将 杂 原 腺苷甲硫氨酸 基胞嘧啶 ( 即将胞嘧啶第 缘 位碳原子甲基化) 作为真核细胞 化 怨园豫 发生在 悦郧 序列。悦郧 序列在人类基因组有两种分布 形式: 一种分散于基因组中, 正常情况下是高甲基化的; 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