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14工程心理学
![14工程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74cf824ccbff121dd3683ef.png)
第十四章工程心理学东方航空401航班坠机事故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当401航班即将飞抵迈阿密国际机场时,飞行员突然发现前轮指示灯还没亮。
机组人员试图确定这一问题是信号灯本身的原因,还是前轮没能落下或锁定在着陆时的位置,而与此同时,飞行员只得转向并且从低空飞过了埃弗格拉兹。
此时飞机在自动飞行仪的控制下继续飞行,与此同时,三个机组人员都在竭力察看是否灯泡出了问题,并试着前轮能否放下来。
然而,令机组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自动驾驶仪突然失灵了,飞机开始缓缓地下滑。
机组人员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信号灯上,过了很长时间副驾驶员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
在离飞机坠毁还有8秒钟时,机组人员没能采取任何措施拉高飞机。
导致这次99人死亡的机械故障仅仅是一个烧坏了的灯泡,前轮并未失灵,即使一个前轮失灵,着陆滑行对飞机来说也不是很危险,但是机组人员却费尽心机,全神贯注地试图解决信号灯的问题,以至于没有人去注意飞机驾驶和飞行高度监控等更为重要的问题。
飞机系统失控的原因是机组人员的偶发错误----他们将注意集中在了不该注意的地方。
上述坠机事件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的反思:既然事故的原因被归结于人类注意模型的弱点,那么是否能够通过心理实验等各种方法来揭示人类心理加工的特点与极限,并以这些研究结论来指导飞机等操作系统的设计,或是训练系统操作人员,以避免事故,达到人机系统的最佳匹配?这就构成了工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波尔顿(Poulton,1966)曾讲过”工程心理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去比较一件设备的两种可能的设计,而是要说明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可以根据这种能力限度直接推断并选择一种较好的设计。
”由于推断并选择一种较好设计的应用需要,工程心理学家们纷纷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
因此,本章将围绕如下问题展开:1.工程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历程?2.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工程心理学的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4.心理负荷是用何种方法进行测量的?5.有关心理负荷有哪些具体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第一节 工程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系统设计,使人类能够更加方便和安全地操纵已构成的操作系统,以提高人机系统的运作效率和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工程心理学正是诞生于、发展于这种实际应用需要。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2e125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3.png)
一、背景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在广西梧州境内山区失事,造成132人遇难。
这是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给遇难者家属、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为做好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心理援助机制。
二、干预措施1. 组织专业心理援助团队事故发生后,梧州市组织了70名心理医生待命,东航宣传部部长刘晓东表示,东航在广西梧州共派遣161名家属援助工作人员,双方紧密配合,对旅客家属开展全程服务保障和安抚沟通。
2. 全程陪伴,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指挥部统一安排下,已有375名旅客家属前往事故现场。
心理专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 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针对此次事故,心理专家沈家宏指出,国内已经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心理援助机制,包括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各省份都有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
在此次事故中,专家团队通过培训,提高了心理援助工作人员的干预能力。
4. 加强社会支持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
志愿者、社会团体、宗教团体等组织为遇难者家属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支持等帮助。
三、干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遇难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案例一:张女士(化名)的儿子在此次事故中遇难。
在心理专家的疏导下,张女士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现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案例二:李先生(化名)的妻子在事故中遇难。
在心理援助团队的帮助下,李先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
案例三:陈女士(化名)的女儿在事故中遇难。
陈女士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应对悲痛,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四、总结东航坠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表明,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组织专业团队、全程陪伴、强化培训、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走出悲痛,重建生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关注此类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为遇难者家属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心理援助。
马航空难频发 解析空难后的心理援助
![马航空难频发 解析空难后的心理援助](https://img.taocdn.com/s3/m/0f340203f12d2af90242e6dd.png)
马航空难频发解析空难后的心理援助国际上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有个老同学最近5年一直在做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的项目,这个项目是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跟全国妇联主办的,重点是培训心理援助人才。
跟她长谈之后,有不少收获。
结合此次马航事件,我认为有5点特别值得注意,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第一,交通事故心理援助有其特点。
交通事故跟地震不一样。
地震受灾人群比较集中;但是交通事故遇难者都来自不同地方,例如马航的乘客来自世界各地,所以提供集中心理干预就非常困难。
我想在这个时候,像“亲人的呼唤”这种电话热线,或者手机短信,还有新媒体,例如通过QQ、微信与各地的马航亲属沟通,就显得更为可行。
第二,空难家属的悲哀期有几个阶段:情感休克期、麻木期和否定期、接受期。
情感休克期一般情绪激动,比较难听得进去。
老同学说他们刚刚在四川开始项目的时候,当地流传着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呢?因为你一上来就问灾民“你心情好不好”,或者拉着他们填心理评估问卷,能不躲着你吗?所以他们为心理援助骨干人才开培训班的时候,第一课就要讲根据对象心理状态,弄清他们最需要什么,对症下药;冲上去就说一大通,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陪伴的重要性。
新闻上有一位参与过2013年韩亚航空飞机失事后心理干预的志愿者姚瑶说得很好:“我们能做的,首先就是陪伴,让他们在最脆弱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和他们一起分担。
”什么是陪伴呢?“有些人需要把心理压抑的情绪抒发出来,我们就认真倾听。
有些家属不愿多讲,我们就静静陪在一边,端一杯水、递一张纸巾,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
”第四,专家介入的必要性。
心理援助是非常专业的工作,是需要由心理专家主导的。
“如果马航家属弄个微信群,大家相互倾诉,是不是个好办法?”我问道。
“我觉得不一定,”老同学说:“微信群里如果一个人情绪失控,很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结果可能不好。
所以这种互助分享一定要有专家主持,专家可以根据所有人的状态及时进行干预,比如看一个人正常宣泄,就让其继续;如果看到不好的征兆,就马上进行引导或喊停。
飞行事故后心理干预案例
![飞行事故后心理干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78097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7.png)
一、背景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执行MU5735航班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藤县境内发生坠毁事故。
事故发生后,民航局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在救援过程中,部分空勤人员出现应激心理反应,情绪波动较大。
为帮助空勤人员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民航局联合专业心理团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工作。
二、案例概述1. 事故发生后,民航局立即组织心理援助队,对事故现场附近的空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2. 心理援助队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等组成,共1180人。
3. 心理援助队根据一户一策一专班的原则,对空勤人员进行心理、生理健康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其合理需求。
4. 心理干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心理疏导:针对空勤人员出现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2)情绪宣泄:通过组织团体活动、游戏等方式,让空勤人员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心理治疗:针对部分空勤人员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
(4)心理教育: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提高空勤人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心理素质。
三、干预效果1. 通过心理干预,空勤人员情绪逐渐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 空勤人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心理素质得到增强。
3. 空勤人员能够更好地投入飞行安全工作,确保航空安全。
四、经验总结1. 高度重视飞行事故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心理团队开展心理援助。
2.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空勤人员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3. 加强心理干预工作与救援工作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飞行事故后的心理问题。
4. 提高空勤人员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5. 建立健全心理干预工作机制,为飞行事故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展望飞行事故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分析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8fc42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8.png)
一、案例背景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飞机事故时有发生,给遇难者家属、机组人员及社会公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心理干预在飞机事故发生后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某次飞机事故为例,分析飞机事故心理干预的过程及效果。
二、案例介绍2019年,某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飞行途中发生机械故障,紧急备降。
事故造成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20人死亡,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航空公司立即启动了心理干预工作。
三、心理干预过程1.组建心理干预团队航空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干预团队。
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心理干预经验,能够为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2.了解遇难者家属需求心理干预团队首先与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家属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包括悲伤、愤怒、无助、恐惧等。
心理干预团队针对家属的不同心理状态,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方案。
3.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团队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具体措施如下:(1)倾听家属心声:心理干预人员耐心倾听家属的诉说,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2)情绪宣泄:引导家属合理宣泄情绪,如哭泣、倾诉等。
(3)认知重构:帮助家属正确认识事故,调整心态。
(4)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如安慰、鼓励等。
4.组织悼念活动航空公司组织了悼念活动,让遇难者家属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
活动中,心理干预团队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
5.持续关注心理干预团队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遇难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定期进行回访,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
四、干预效果1.家属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经过心理干预,遇难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悲伤情绪逐渐减弱,对生活的信心逐渐恢复。
2.社会影响得到缓解: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有效缓解了事故对社会的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
3.航空公司形象得到提升:航空公司对遇难者家属的关心和帮助,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誉,提升了企业形象。
爱德华医生 心理学解析
![爱德华医生 心理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f3e504763231126edb114c.png)
一、“爱德华大夫”基本情况分析影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治疗一位患有失忆症和犯罪情结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恋,最后水落石出,终成眷属。
以下是对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来是一位医科生,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当过航空兵。
他驻扎在康比利山的时候写信给爱德华大夫,想让爱德华大夫治疗他在空难后留下的神经紧张。
当时爱德华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请JB同去滑雪。
他们经过纽约,还举行了一场午餐宴会。
然后到了这个山谷,在滑雪时发生了事故。
爱德华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声巨响后倒下。
JB童年时曾经因为滑梯事故直接导致自己弟弟的死亡,从此在心里留下犯罪情结。
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时为这个虚构的事实感到痛苦和内疚。
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JB童年时的犯罪情结导致他觉得是自己在滑雪时害死了爱德华大夫。
他感到内疚和害怕,为了“掩盖”犯罪的事实,他实行自我催眠,把自己当成爱德华大夫,去新的医院履行院长的职责。
虽然JB“化身”为爱德华大夫,然而对现状感到迷惑和恐惧。
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爱德华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时,出于犯罪情结的困扰,JB对一切白色的有竖条纹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呼吸急促,喃喃自语,神情紧张,严重时会昏厥。
在一位病人发生意外之后,JB在赶到手术现场时又被犯罪情结困扰,觉得内疚和焦虑,最后昏厥。
彼得森大夫发现了JB的异常,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试图唤醒JB的记忆。
在彼得森大夫的帮助下,JB艰难地回忆起一些片段,最后终于想起所有事情,解开了自己的犯罪情结。
通过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1.影片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在影片开头有几段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c7792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2.png)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飞机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种,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然而,飞机失事的发生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教训。
回顾历史上的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其中的原因和启示,对于提高航空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典飞机失事案例1、特内里费空难(Tenerife Disaster)1977 年 3 月 27 日,两架波音 747 客机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跑道上相撞,造成 583 人死亡,这是航空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故之一。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起飞,与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相撞。
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沟通不畅、指令混乱、机组人员判断失误以及机场设施和管理的不足。
2、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空难1985 年 8 月 12 日,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在从东京飞往大阪的途中,由于后舱壁破损导致液压系统失效,最终失控坠毁,520 人遇难。
此次空难的原因是维修不当,在之前的一次维修中,飞机的后舱壁没有得到正确的修复,导致在飞行中出现破裂。
3、洛克比空难(Lockerbie Disaster)198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 747 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 270 人死亡。
经过调查,这起空难是由恐怖分子在飞机上放置炸弹所致,凸显了当时航空安保措施的漏洞。
4、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2009 年 6 月 1 日,法航 447 号班机在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途中坠入大西洋,机上 228 人全部遇难。
事故原因是飞机的空速管结冰,导致飞行数据不准确,机组人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操作失误。
二、飞机失事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机组人员的失误是导致飞机失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操作不当、判断错误、违反规定、沟通不畅等。
例如,在特内里费空难中,机组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指令,导致了两架飞机的相撞。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分享
![飞机事故心理干预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7e4ae9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4.png)
一、背景近年来,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飞机事故时有发生,给遇难者家属和航空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遇难者家属度过心理危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干预工作。
本文将分享一个飞机事故心理干预的成功案例。
二、案例简介某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飞机在执行航班任务时,不幸发生坠毁事故,机上共有132人,其中遇难者家属50余人。
事故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团队迅速行动,为遇难者家属提供心理援助。
三、心理干预措施1. 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针对此次事故,心理危机干预团队迅速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小组,负责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工作。
2. 开展心理评估首先,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评估内容包括:心理创伤程度、心理压力水平、心理防御机制等。
3. 提供心理疏导针对遇难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开展了以下心理疏导措施:(1)倾听与陪伴: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遇难者家属的诉说,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陪伴,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2)情绪宣泄:通过情绪宣泄的方式,如绘画、音乐、运动等,帮助遇难者家属释放负面情绪。
(3)认知重构:帮助遇难者家属调整认知,正确看待事故,减少心理创伤。
4. 开展心理治疗针对部分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开展了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疗法等,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心理功能。
5. 社会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积极联系遇难者家属的亲朋好友、社区、慈善机构等,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
四、干预效果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共同努力,遇难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创伤程度降低: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程度明显降低,对事故的认知逐渐趋于理性。
2. 心理压力减轻: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情绪稳定。
3. 心理功能恢复: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功能逐步恢复,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德国之翼事件分析
![德国之翼事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69d73de2bd960590c67793.png)
“德国之翼”空难的调查人员已经可以确定,该航班的副驾驶 卢比茨故意驾驶飞机撞向阿尔卑斯山,人为制造了这起坠机事 故。之前他因抑郁症接受过治疗,由于担心自己的飞行许可被 吊销,向航空公司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就在坠机当天,他还请 了病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又回到了机组执行飞行任务。他 所在的航空公司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之处,而对于他的病情 ,医生心里非常清楚,以目前的情况根本不能执行飞行任务。 但是根据德国医务人员行业标准,从业者有为病患保守秘密的 义务,不能将病人的病情以及其他个人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假 如医生能够及时将这名飞行员的情况通报给航空公司,或者联 邦航空管理局,这起坠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因此,坠机事件 发生之后,医生在一些涉及重大安全的问题上,要不要为病人 保守秘密,再次成为舆论的争议焦点,虽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但是德国航空管理局和航空公司已经于上周宣布,即日起正 式实施驾驶舱内必须同时有2名以上驾乘人员的规定,如果有一 名飞行员因故暂时离开岗位,必须有第三名空乘人员进入驾驶 舱。
据德国多家媒体报道,早在去年的11月份,也就是2014 年的年底,欧盟委员会就致函德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要 求其加强对航空公司的管理。认真执行对飞行人员的健 康检查措施。目前的德国试航许可把关不够严格,存在 安全隐患。并且违反了欧盟的相关法律,按照规律,飞 行员年满40岁以上,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 查,包括心理上的测试。而由于种种原因,德国联邦航 空管理局没有实行有效的监管,从而导致了3月24日“ 德国之翼”4U9525航班坠机悲剧的发生,目前欧盟委 员会正在对相关的细节进行调查。德国有可能会因违反 欧盟条约而受到起诉。
2. 2
飞行岗位对心理素质的需求特征 2. 2. 1
访谈结果
访谈结果提示,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以及生 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常见问题有焦虑、 抑郁、高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心理疲劳等。焦虑、 抑郁 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安全压力、以及 相对封闭和单调的工作环境 等所致。情绪波动则 与上述因素都有关系,特别是工作过程中因各种 原因 导致心情不好时面对一些应激事件或不利事 件时更容易出现情绪异常波 动,特别是急躁情绪。 娄振山等[7]研究结果提示民航飞行员的焦 虑水平显 著高于国内一般成人常模; 李静等[8]用 SCL90 问卷对 110 名民航飞行员的调 查结果显 示,民航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地勤人 员,主要与工作 压力、睡眠紊乱、同事关系、家庭生 活、疲劳等有关。这些不利心理问题出 现时将可 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操作过程和理性判断能力、 决策能力以及执行能力, 导致错误行为而影响飞 行工作质量,甚至带来事故隐患。由于飞行岗位 的 独特要求,不允许出现人为操作差错,所以对飞 行员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需 求。
马航事件心理效应总结(蔡芳霖)
![马航事件心理效应总结(蔡芳霖)](https://img.taocdn.com/s3/m/8b56a52ba5e9856a56126073.png)
马航事件心理效应总结1、关于MH370马航的搜救解释期间(3.8-3.24)到目前为止,失联事件还没有最后的结论,尽管亲属们多少有凶多吉少的预感,但始终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期待奇迹能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求助心理援助的人可能不会太多,更多的人宁愿在焦虑的等待中煎熬。
各国的搜救一直都没有很确切的消息,谣言四起,其中的“阴谋论”却成了乘客家属们心里的唯一寄托。
很多人在煎熬中紧张、无力、无助甚至愤怒,大家都抱着这样的“阴谋论”的“幻想”坚强的坚持。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痛,很多人选择默默地等待,等待好消息,等待亲属的平安。
在这样的日子里,对于这些乘客家属而言,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任何大事件,尤其那些蒙上神秘色彩的事件,都不可避免要引起阴谋论者的热切关注。
这固然与有些事件确实含有阴谋成分有关,但更与人类认识的特性脱不了干系。
当可靠消息匮乏,感官经验和理性分析都无能为力时,猜测和臆想便会乘虚而入,这正是最适合阴谋论滋生的温床。
马航MH370失踪已久,已经结成了世界商用航空史上从未见过的大谜团。
仅这一已经确知的事实,就给阴谋论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而涉事当局不可思议的信息管理,从按住关键信息迟迟不发到所发消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更足以让阴谋论者忙个不亦乐乎。
第一批到达吉隆坡的乘客家属在悲痛中决定成立受难家属委员会,在急迫的心理驱使下,他们面对着马方的旧说辞、作为慢慢失去信心,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扔水樽。
甚至马来西亚在这次危机中差强人意的表现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也让乘客家属怀疑起来。
乘客家属的决绝的态度无疑不是在表达:我们对马航MH370的下落暂时没有铁证,但这更坚定了我们确知其下落的信念。
急救黄金时间(事发一个星期)过了之后,乘客家属似乎也明白了凶多吉少的问题,却一直关注着找到黑匣子,找到真正的原因,让所谓的“阴谋论”大白于天下。
二、马航宣布“终结”期间(3.24-?)马航失联事件已经过去近二个月了,能否打捞出黑匣子近日成了关注焦点。
坠机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坠机心理调查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bad9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b.png)
坠机心理调查分析报告坠机心理调查分析报告一、引言坠机事故常常发生,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对幸存者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坠机幸存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80份有效回收。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坠机经历对心理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坠机后,9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历了巨大的恐惧、焦虑和紧张。
这主要是由于坠机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所致。
此外,8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坠机事故后出现了失眠和噩梦,并且对于乘坐飞机感到害怕。
这表明坠机事故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了持久的不良影响。
2. 应对策略及效果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在坠机后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通过心理咨询、参加康复活动、加强社交支持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然而,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这些策略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仍然感到心理不适。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选择应对策略时缺乏指导和指导,以及缺乏专业的心理支持。
四、建议1.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针对坠机幸存者的心理困扰,建议航空公司和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这可以包括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派遣心理专家到幸存者身边进行个别咨询,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
2. 加强康复活动建议航空公司和相关机构组织康复活动,例如开展团体心理治疗、举办康复营地等。
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幸存者共同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并互相支持和鼓励。
3. 加强航空安全宣传航空公司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乘客的航空安全宣传,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应对能力。
这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宣传海报和讲座等方式来进行。
五、总结坠机事故对幸存者的心理造成了持久的不良影响,需要得到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本报告提出了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加强康复活动以及加强航空安全宣传等建议,希望能对航空公司和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有所启示。
同时,个人也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积极应对并克服心理困扰,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连飞机失事案例分析
![大连飞机失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f40ea17c1cfad6195fa771.png)
大连飞机失事案例分析
一、飞机失事基本情况
2002年5月7日晚9时40分,中国 北方航空公司的CJ-6136航次MD-82 客机在机舱被暴徒纵火后,于大连周 水子机场附近海域坠毁,机上旅客和 机组人员共计112人全部遇难。
3、民航部门加大了安检投入
中国民航总局8月8日透露,国家将安排8亿元支持民航 事安全保障系统建设。这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的部 署作出的。此项资金主要用于飞机机舱改造、加装机载防撞 系统、添置货物、人员设备,机上配备安保人员, 加 快 安 全 监控系统建设和安检流程改造等。这些改善航空安全措施紧 锣密鼓的实施,相对于仅仅得出“5.7“空难事故原因和追究 责任而言,或许其意义更为深远。
五、张丕林制造了大连空难
2002年12月6日下午5时,张丕林的母亲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的 通知,要求把家里人都找来,通知人说:“今天领导要给一个彻 底的答复”。
此时距大连“5.7”空难发生已经整整7个月,时光的流逝使大 连人几乎已经开始淡忘了,遇难者家属也渐渐平静下来,惟有在 空难中购买7份保险的张丕林一家还笼罩在疑云中。
7个月来,只有张丕林的遗体没有让家属认领并料理后事,也 只有张丕林的家属被一直安排在宾馆里等待有关部门的最后答复, 而航空公司在保险公司正常情况下应给张丕林的约160万元的赔偿 暂缓执行。
张丕林的母亲赶紧叫上家里人要求赶往大连市中山公安分局。已经有 一些相关负责人在那里等待他们了。张丕林的弟弟张丕明认出了有大连 市公安局副局长和中山公安分局局长 。“我们代表政府正式向你们宣布 “5.7”空难的调查结果。”一位负责人拿起一张复印件严肃地说道。张丕 林的家人紧张地一字一句听完了这100多字的结论,中心内容是:调查认 定本次空难系张丕林纵火造成。按着,来自北方航空公司人士宣布:由 于张丕林的死亡系自己纵火造成,公司对张丕林的遇难不予赔付。当天 晚上,张丕林家属搬离了他们长住的宾馆。第二天,新华社向全国公布 了同样的调查结论,张丕林的家属,他们显然难以面对这样一个传闻已 久,如今终于得到证实的结果。而对于空难中的遇难者家属,对于普通 的中国人而言,人们同样不敢相信,作为南京大学物理系的硕士,作为 一名7岁男孩的父亲,这个不到40岁的大连人居然会做出如此残忍,如此 疯狂的事情。
厦门航空心理学案例
![厦门航空心理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9722ac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74.png)
厦门航空心理学案例
2007年7月某日执行MU5634 (乌鲁木齐-.上海)航班,在乘务组全部工作结束后大概在21: 10 分巡视客舱,24F的-一名旅客问正在巡视客舱的男乘务员:现在飞到那了?”乘务员回答:我也不知道。
’旅客听后对于乘务员的回答非常不满于是张口说:你是、是,.啥饭的!”乘务员因为没听清就回头问了一一下,旅客当时正看着窗户外面没有理会乘务员说什么,于是乘务员就拉了一下旅客的袖子,继续询问旅客:先生您刚才说什么,有什么事吗?”于是旅客就说“你是,..饭的?你白干这工作的?”乘务员听后有些生气没有很好的控制情绪与旅客发生了争执,最后该旅客要意见卡投诉乘务员,经乘务长努力调节但旅客仍表示不接受道歉。
请对此案例中乘务员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分析。
阿维安卡51航班的悲剧案例分析
![阿维安卡51航班的悲剧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15bdb3b8f67c1cfbd6b85f.png)
沟通是一个基本问题。
沟通不良是本次事件的一个基本原因。
第一:飞行员的语言未能表达出实际情况飞行员一直说他们“油量不足”,机场交通管理员告诉调查员这是飞行员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
当被延误时,管理员认为每架飞机都存在燃料问题。
但是,如果飞行员发现“燃料危机”的呼声,那么管理员有义务优先为其导航,并尽可能迅速地允许其着陆。
一位机场管理员指出:“如果飞行员表明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所有的规则程序都可以不顾,我们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其降落的。
”遗憾的是,51航班的飞行员从未说过“情况危急”,所以肯尼迪机场的管理员一直未理解到飞行员所面对的真正困境。
第二:机场管理人员未能理解飞行员的意图以及困境其次,51航班飞行员的语调也并未向管理员传递有关燃料紧急的严重信息。
许多管理员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可以在这种情境下捕捉到飞行员声音中极细微的语调变化。
尽管51航班的机组成员表现对燃料问题的极大忧虑,但他们对肯尼迪机场传达信息的语调却是冷静职业化的。
第三:机场人员未能及时意识到飞机的燃油问题从晚上8点整到9:24分51航班第一次试降失败整整过去一个小时二十一分钟,一班飞机到这时候应该燃油所剩无多,但是管理员毫无察觉。
当肯尼迪机场指示51航班进行第二次试降时,机组成员再次提到他们的燃料将要用尽,但飞行员却告诉管理员新分配的飞机跑道“可行”。
第四:双方都没能体会到对方的心理飞行员的文化和传统以及机场的职权也使得51航班的飞行员不愿意声明情况危急。
当把紧急情况正式报告之后,飞行员需要写出大量的书面报告。
另外,如果最终发现飞行员在计算飞行中需要多少油量方面存在疏忽大意的话,那么联邦飞行管理局就会吊销其驾驶执照。
这些消极的强化因素极大地阻碍了飞行员发出紧急呼救。
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的专业技能和荣誉感则变成了赌注。
而管理员也没能理会飞行员的这种心理导致了严重事件的发生。
解决方法:1.机场应该建立一套明确的指令口令,对各种情况进行规定,减少各种误解以及沟通不便。
航空心理轻松语气 造成的事故
![航空心理轻松语气 造成的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780364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2.png)
航空心理轻松语气造成的事故
事故调查的主要原因:
1.机长斯XXX基在XXXX航空公司的员工休息室内与另一位机长发生严重的争吵,并情绪失控。
2.情绪失控诱发机长的高血压,引发机长斯XX基潜在的冠心病发作,导致他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并错误的拉动了操纵杆;
3.副机师被机长的凶猛吓得害怕,未能纠正机长的错误,导致飞机失速坠落。
情绪
调查人员发现:548号班机起飞前一个半小时,机长斯XX基在XXXX航空公司的员工休息室内与另一位机长福勒发生了争吵。
空难事发前几周前,机长斯XX野蛮地反对罢工的态度早已为他四面树敌,发生空难后调查人员在机舱内发现了针对他个人的侮辱性涂鸦。
情绪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情绪管理就是要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航空公司心里学应用调查的总结
![航空公司心里学应用调查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49523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76.png)
航空公司心里学应用调查的总结
1977年,两架波音747飞机在西班牙的特纳里夫岛相撞。
原因是荷兰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飞机上的机长因为急于离开候机楼滑向跑道,没有注意到塔台传达的几个信号与警示——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飞机还在跑道滞留。
他在大雾中强行滑行起飞,最终导致了583人丧生。
这件惨案发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当时天气状况不好,可见度低,另一方面也与机长自以为是、焦虑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欣慰的是,自这次事故发生以后,人们从惨痛灾难中吸取了血的教训,航空安全措施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心理学界,也就是我研究的科学领域,最近也揭露了一件灾难性的事故——荷兰蒂尔堡大学一位万众瞩目的心理学家戴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 Stapel)被揭发出长期学术作假(Nature 479, 15; 2011 )。
藉此事件的当头,我们也有必要在此深刻反省现有的学术环境,为何能让如此不端行为有容身之地。
同时我们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提升我们核查信息与平衡各方面需求冲突的能力,以免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
最新民航事故原因及案例分析
![最新民航事故原因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e7e1ea7fd5360cba1adbe7.png)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James Reason在其著名的心理学专
著《Human error》一书中首次提出该模型;之后又出版《组
织事故的风险管理》一书专门探讨Reason模型。该模型建立
后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
机工程学、医学、核工业、
航空等领域,并通过国际民
航组织的推荐成为航空事
故调查与分析的理论模型
2200110000660055009900334422AA
20100605090342a管理上的决策组织过程组织任务环境差错状态违规状态差错违规组织事故理论reason模型20100605090342a管理上的决策组织过程差错状态违规状态差错违规组织事故理论reason模型组织任务环境第一次将组织与管理因素纳入事故起因分析潜在不安全状况是由决策者管理者和其他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事故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相隔甚远的人员造成的形象地描述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影响任何要素的缺陷都可以被弥补但任何要素的缺陷都增大了事故的可能性揭示了任何企业都存在大量隐性失效这样一个真实的运行环境reason模型告诉我们出事故是因为整个系统生病了解决了为什么生病的问题尽管在这一事故征候中主班本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班的自我纠错行为避免了最悲惨的后果这与2002年7月1日德国博登湖上空图154与波音757相撞事故中瑞士管制员的错误纠正行为形成对比差错
相对飞行的3983的存在,否则不会直接指挥8056上升到
9600米。
• 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前提: – 管制员没有通过雷达显示或进程单检查飞行冲突 – 管制员完全放弃了信息收集(观察雷达和检查进程单) 和冲突判断,显然已经从正常工作程序上无意识地偏离 – 提供给管制员检查冲突的两个有效辅助手段(该区域管 制未实行雷达管制)丧失了弥补作用。
• REASON模型告诉我们,出事故是因为整个系统 ―生病 了‖,解决了―为什么生病‖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杆使飞机抬头,向上爬升了2500英尺,这使飞行速度一分钟内下降超过90节,随之
触发飞机的失速警报。
当时飞机正在35000英尺高空巡航,空气稀薄导致升力下降,突然爬升极 易引起失速,失速的同时又导致飞机获得的升力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飞 机开始像“秤砣”一下下坠。 此时伯宁本应向前推动驾驶杆让飞机俯冲以获得速度,但他却一直向后拉 杆,甚至在另一副驾驶机罗伯特要求接管飞机并向前推杆时,伯宁仍向后拽着驾 驶杆,两人相反的操纵被相互抵消,飞机姿态没有改变。关键时刻,机长杜波伊 斯回到驾驶舱,但此时距离坠海只剩90秒,高度只剩2000英尺,包括近地警告在 内的各种警告信号已响作一团,当他终于弄清楚状况并大声命令伯宁向前推杆时 ,一切都太晚了。
求机组使用“罗佐”1号航线,并重申在过“图拉”时报告。
最关键的错误:塔夫里手动输入“罗佐”的第一个字母R,FMC立即给 出以“R”开头的导航点名称,通常,距离最近的导航点“罗佐”会显示为第 一个。但是,“罗佐”已经被删除,显示的是132英里外的另一个机场。 但是塔夫里不假思索地选择“第一个”并按下了执行键,而这必须是经 过两名驾驶员确认后的操作。他们甚至也没有注意到面前的电子导航图上的 航线发生了变化。于是,飞机开始按FMC的指引左转。漆黑的夜空中,没人 知道横在面前的,是一座一万英尺高的山峰。 飞机以300英里的时速和每分钟1200英尺的下降率朝死亡飞去,一分多钟 后,当近地警告刺耳地响起时,焦灼不堪的两名飞行员试图拉起飞机,但之
谢谢欣赏
飞行记录仪数据显示: 机长正轮换休息已离开驾驶舱,副驾驶大卫•罗伯特替换了他,但控制飞机的 是副驾驶凯德里克•伯宁,两名副驾驶分工不明,紧急时刻出现了相反的操纵动作, 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驾驶舱外用来测量飞行速度的皮托管有结冰的现象。皮托管结冰后,产生了 错误的速度读数,使自动驾驶仪自动关闭,同时发出了警告音。突如其来的告警使 得飞行员十分诧异,接手控制飞机的副驾驶伯宁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 其实皮托管结冰的时间很短暂,不会超过1分钟,它会自行解冻并恢复正常的 速度读数,自动驾驶仪断开后,飞行员只需保持稳定飞行即可。但伯宁却拉动驾驶
飞行员对紧急情况的认识与处理不当,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训练。这项调
查的负责人阿兰•布亚尔说:“机组人员对当时发生的情况几乎完全失控。”此外 ,空客A330机型的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也要承担技术责任。
1995年12月20日,美国航空965号航班的一架波音757飞机,撞 山坠毁在哥伦比亚的卡利附近,机上163人中仅4人生还。图为12 月22日,哥伦比亚救援人员正在处理失事人员的尸体。
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失事客机的黑匣子。这次空难,是法航成立以来损失最惨
重的空难,也是空客A330客机投入营运后的首次空难。法国
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2012年7月5日,公布了最终调查报告。
法航代表参加法航447航班遇难者的悼念活动。调查人员认为,飞 行员对紧急情况的认识与处理不当,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训练。这 项调查的负责人说:“机组人员对当时发生的情况几乎完全失控。
降落航线上依次有两个导航点,分别是“图拉” (TULUA) 和“罗佐 ”(ROZO),飞机必须在规定高度上通过这两个导航点,才能正确降落在机
场。负责引导美航965的交通管制员纳尔逊,告诉美航965机组:卡利机场
的雷达被破坏了,无法掌握美航965的飞行动态。纳尔逊告知机组:允许在 卡利降落,过“图拉”时报告。但是机长塔夫里错误理解为可以直飞卡利 机场。 灾难的根源—— 塔夫里将飞行管理计算机 (FMC) 中剩余的航路点全部 删除,包括还未飞经的“图拉”和“罗佐”,转而直接输入了卡利机场。 在预计到达时间前 11分钟,纳尔逊询问机组是否愿意改变着陆跑道, 这样就不必绕一大圈了。已经晚点的两位飞行员欣然地接受了建议。但是 已经很接近机场,他们必须尽快减速、降低高度。副驾驶威廉斯打开了机 翼上的减速板,同时,机组需要重新设定降落航线并输入FMC。纳尔逊要
前打开的减速板此时又忘了复位,飞机没能获得足够的升力,“往上!往上
”的呼喊,成为舱音纪录仪里最后的声音。机上163人,仅4人生还。
这次事故被称之为“可控撞地”(CFIT),即飞机状态良好,在受 控情况下坠毁。事故分析指出,机组在航班飞行时和空中交通管制员 沟通上出现错误,并在FMC(飞行管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算机)输入错误,导致坠机 事故。图为1995年2月21日,救援人员从残骸中把美航坠机事件幸存者 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