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研究设计方法——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

合集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从整体上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必然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概而言之,社会科学方法的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认识活动的一种方法论反思.它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之所有成立,首要条件就是揭示社会科学在性质,对象,方法,功能等方面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其余的研究和理论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实证性,客观性和清晰性等特点.其中实证性指必须通过经验数据和资料的验证.说明资料来源及获取方法.客观性指研究结果不目研究者本人的身份,观念而变,只要采取同样的方法便得到同样结果.清晰性即可理解性.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从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统一来说,韦德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他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异质性,前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即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作出判断.从事实判断与价值的统一来说,价值判断通常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发生的,只有认定事物在一定的关系体系中具有某种属性,作出事实判断,才能进一步考察这种属性与一定主体的特殊需要的关系,作出价值判断.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常常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主体的价值追求还影响到其对社会现象的属性认定,甚至妨碍人们正确地作出事实判断.从定量与定性的统一来说,社会科学家都不认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观点,但在自然科学家中就达成了定量与定性的统一.他们认为社会科学应该追求彻底的定量化,而对价值判断等都应排除,社会科学被完全主观化.其实,社会科学是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只要我们遵守唯物辩证法,是可能以系统方式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的.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包括三个步骤:1,.课题的选定目的:为了确保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社会科学研究在进行研究设计时,首先那必须对拟议中的研究课题的先进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研究目的的合理性,可实现性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以明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先进行和创新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时,对于研究课题应阐明以下三点:其一,揭示研究课题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其二,阐明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其三,构思并论证研究课题的可能解析步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主要具有基础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有必要分清所作出研究是侧重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抑或侧重于应用研究.2.,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从研究目的角度,可将社会科学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新接触一个课题或这个题目本身比较新鲜的研究,探索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很有价值的,但缺点在于难于对研究课题提供满意的答案.社会科学的描述性研究”只说明发生了什么”,其目的在于详细描述现象”这种研究与探索性研究一样,没有明确的假设,描述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它的性质,特点怎么样,他是如何发展的等.社会科学解释性研究”说明事情为何发生或如何发生’,它一般是力图通过详细阐述事情为何或如何发生来解释一个社会现象.”其目的在于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社会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法表明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操作方式的主要特征,他由一些具体方法所组成,但它又区别于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方法包括统计调查,实地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3,分析单位的确定分析单位主要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物等.个人.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如学生,居民,选民,家长和教授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大多要通过对个人描述的聚合与处理过程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群体及其互动.群体.它主要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如家庭,城市,社交圈,青少年,妇女,儿童,老人等等.当社会群体作为分析单位时,他们的特征可以从整个群体的特征抽取,也可以从其成员的特征中抽取.组织.社会组织是人民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而彼此协调其利益,意志和行动而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要分析某一组织的性质,结构,特点,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组织在社会系统中地位和功能等.社区.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将社区作为分析单位通常是描述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交往活动,文化活动,行为规范以及社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等.总之,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单位,在选择时.应当总和考虑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并根据具体社会现象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目的,以及所作的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进行慎重选择.三.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

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

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

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

第四章 社会研究设计(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_风笑天)

第四章 社会研究设计(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_风笑天)
同一个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可采用不同的 研究方式进行。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调查内容:分析单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个人: 大学生 ;中学生 ; 工人;农民; 企业家;军人; 个体经营者; 城市居民; 老年人 ; 妇女 ; 少年犯……
三、解释性研究
目的: 发现或证明社会现象之间是否 具有相关关系(说明关系)或 因果关系(解释原因)。
特点: 理论性强:理论—调研—理论 研究设计复杂
要求: 调查内容要有针对性 围绕自己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 (基础研究) 发展知识
应用性研究 (应用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一、理论性研究
如:歌曲、图片、婚礼、课堂教学、家庭制度 、文化传统等等。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研究者在一种比较高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收 集资料,而在一个比较低的、非集群的单位上 下结论的现象。
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城市 —— 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
个人 —— 流动的人容易犯罪 村庄 —— 越穷的村庄生育率越高 个人 —— 越穷的农民生的孩子越多
简化论(reductionism)
研究者在一种比较低的、个人性的分析单位上做 调查,而在一个比较高的、宏观层次的分析单位 上下结论的现象。
个人 ——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能取得 较大的成就
国家 —— 一个国家贫穷,是因为这个国家的 人不具有看重成就的个性
第五节 时间维度
一、横向研究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后用来描 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 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如何把握是否及合适运用案例研究文本框1 P7古巴导弹危机相关,解释功能的单案例研究,提出了三个理论文本框2A P9 《街角社会》描述性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2B 猪流感研究,透彻的,高质量的研究典范“什么事”的问题可能是探索性的,也可能是关于范围、程度或频率的,适合采用统计调查或档案分析。

“怎么样”和“为什么”之间的问题,比较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法、实验法或历史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定义:1.核心精神,研究范围: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在不脱离显示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且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2.案例研究法:处理有待研究的变量比数据点还要多的特殊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把所有资料汇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论假设,以指导资料收集及资料分析,减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弯路。

三种案例研究类型:1.解释性或因果性案例研究2.描述性案例研究3.探索性案例研究二案例研究方案的设计:选定案例,确立研究的逻辑研究方案是连接拟研究问题与要收集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之间的逻辑纽带。

研究设计能指导研究者按步骤收集、分析并解释资料。

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证据与要研究的问题无关的情况。

研究设计的五个要素:1 要研究的问题2 理论假设3 分析单位4 连接资料与假设的逻辑5 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对于解释性问题提出研究假设,探索性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目的,以及判定研究是否成功的标准。

确定分析单位,根据最初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主要分析单位和嵌入型分析单位。

连接资料与假设,设计阶段关注主要资料的选择,这些资料是否适合你的案例研究。

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第一种是统计学标准,第二种,即没有统计学标准的情况下,要找到与你的研究发现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

研究设计阶段,你要预测并列举出重要的竞争性解释,这样你才能在收集资料时,把竞争性解释的相关信息也收集起来。

在收集任何资料之前建构理论假设,是案例研究与其他方法的不同点之一。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第四章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第四章
特点:
⑴研究所收集的资料是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信息。
➢ 个人⇒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水平、收入、对某些现象的看法等。 ➢ 家庭⇒家庭的规模、结构、总收入、人均收入等。
⑵把这些个体的信息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样 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
分析单位与调查对象的区别
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通常是描述性的 目的在于了解现实的社会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
供政策建议 课题来源常常是各级政府机构
.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实地研究
二、研究方式的选择
.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
.
练习:请指出下列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4. 护理人员对于改变护理制度有着强烈的影响力。相反,决策权 却掌握在管理阶层以及医生阶层手中。 答案:护理群体→群体
5. 尽管200万农民中,有66.7万是女性,但在美国历史上,女人 总被视为农夫的老婆,而不是农夫。 答案:农夫→个体
.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错误
.
二、纵向研究/历时研究
2.同期群研究/世代研究
也称世代研究或人口特征组研究,是指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但他们必须都属于同一个同龄人群体 例:课本 “老三届”研究;“八十年代生人”研究
.
二、纵向研究/历时研究
3.同组研究/追踪研究/小样本多次访问法
.
练 习:
设计一项研究,表明研究者陷入了区位谬 误。然后修订该研究,并避免区位谬误。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范本模板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范本模板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第一讲导论一、理解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吗?要点:科学的三大特性:逻辑性、可经验验证性(实证性)和客观性二、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第二讲社科研究方法基础一、社科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涉及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规定着进行社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方法论体系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2、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要点: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四种研究方式有着各自最适合的研究问题或领域,研究者应该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可能的研究资源,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式开展研究(1)调查研究适合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实验研究适合用来探索和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文献研究适合探讨那些时空范围跨度大、研究对象不容易或不方便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4)实地研究适合深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从中提炼和建构理论3、具体方法和技术: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量表制作技术、编码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以上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概述(1)定义: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2)构成要素:1)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就是概念的定义变量(Variable):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2)命题(proposition):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3)理论的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层)理论、微观理论(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解释越精确,结构越简练,越是好的理论2、社科研究过程中的理论(1)社科研究过程五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从中选择、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收集资料——〉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2)“科学环”(Walter L。

研究设计类型有哪些

研究设计类型有哪些

研究设计类型有哪些研究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或验证研究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计划和安排。

根据研究目的、数据收集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同,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研究设计类型。

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研究设计类型。

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过控制自变量的变化,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验证研究假设。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和因子实验设计等。

2.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访等方式,收集大量被试的数据,以了解被试的特征、看法或行为。

常见的调查设计包括横断面调查设计、纵向调查设计和案例对照调查设计等。

3.观察设计:观察设计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现象或事件,来获取数据并研究问题。

常见的观察设计包括自然观察设计、实验室观察设计和参与观察设计等。

4.实证设计:实证设计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验证科学理论、检验研究假设或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常见的实证设计包括多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和因果比较设计等。

5.质性设计:质性设计是一种用于理解人类行为、经验和背后意义的研究设计。

质性设计通常采用深度访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等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丰富、详细和具体的描述和解释。

常见的质性设计包括个案研究、现象研究和理论构建等。

6.混合设计:混合设计是将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设计,旨在获取更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混合设计可以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或层次上应用定量和质性方法。

常见的混合设计包括序列型设计、并行型设计和转换型设计等。

总之,研究设计类型有实验设计、调查设计、观察设计、实证设计、质性设计和混合设计等。

每种研究设计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设计类型时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进行合理选择。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 主要目的的研究,研究的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 果。在于增加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含量,注重内在规律的探讨, 注重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应用研究:为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而进行的调查 研究,研究本身是为了应用。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个体主义方法论
从人的行为特征上看,更加从现实出发,认为人追求个人利益 最大化行为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还包括尊严、名誉、 社会地位等非物质领域。
从个人利益实现方式上看,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个人理性选择 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迁。
不考虑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 分析方法。
范畴论p73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 理论研究是对有关理论的拓展与延伸,一般来说,
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应用研究具有明确指向性 以此得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联系: 理论研究是基础,应用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应 用研究可以在某些方面对发展新的理论做出贡献。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范畴论p74
解释性研究:回答的是关于“为什么”的问题。 (对社会现象的原因的尝试性回答,利用收集的信 息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和 探索)
例如:了解乡镇企业职工对于改制的满意度状况的 了解(描述性研究)
探讨形成这种满意度的原因(解释性研究)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目的:从众多的样本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对调查总体有 一个宏观的把握
程序:研究前要有研究假设和理论指导
明确研究目的
利用设计好的问卷或访谈提纲获得资料
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最后的统计分析

第三讲、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第三讲、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二、主题学研究内容
• 1、题材史研究 • 2、母题研究 • 3、人物意象研究
题材史研究
• 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 材的不同处理。
• 重点: • 1、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同一类型的故
事。 • 2、不同作家对同一故事的处理,如何体现了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 • 例子:《灰阑记》
三、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及前景
• 1、研究方法 • 文本外部研究 跨学科研究 • 文本内部研究 词汇 故事情节 • 2、前景
举例
• 外国人心目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英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德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法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
四、文学误读
• 1、专化意义的误解(无意误读) • 2、以自己的文化性格看待他国文化(无
意误读)
• 3、理解异质文化,但为了适合自己的需 要误读。
第二章 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及其平行研究)
• 一、定义:
• 是对影响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扩展到没 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化现象的比较 研究。
• 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 严复《天演论》
第四节 变异研究
• 变异研究是传统实证性研究---(异域)形象 学(地点、器物、人物)。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 和异民族的想象
2变异性的层面 3综合性的层面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1注视者 2他者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恨、亲热
• 《菊与刀》
外国人心目中的美国人形 象
• 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 象

心理学科研方法复习要点

心理学科研方法复习要点

心理学科研方法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心理学文献:心理学科学知识赖以保存、记录、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出版物的总称。

探索性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旨在提供描述或评估某一复杂现象或问题,以熟悉该现象,并获得新观点,或作为日后的假设检定的基础。

描述性研究类型:描述自然的、人造社会现象,包括人类行为之自然现象、政治明星及行政主管等人造现象。

专门探讨变量之间是否显著,并非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发展性研究:旨在探讨人类各种特质或教育、社会现象,因时间改变的情形,是以时间轴为自变量,以了解人、事、物的发展,所以是纵断面的研究。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成为样组。

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结构式访谈:也称标准化访谈或封闭式访谈,是指访问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提纲进行提问,按相同的方式和顺序向受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受访者从备选答案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封闭式的口头问卷。

半结构式访谈:它有访谈提纲,有结构式访谈的严谨和标准化的题目,也贵被访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余地,并且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具有调控访谈程序的用语的自由度。

简单随机取样: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有被抽中的可能。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先讲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

然后从每组中按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分层随机取样:也叫类型取样、配额抽样。

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第三讲研究设计方法——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

第三讲研究设计方法——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
在研究方法中,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是常用的三种方式。实证性研究侧重于验证假设,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者可能会提出一个假设,即某种广告策略能有效提高产品销量。通过收集实施该策略前后的销售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解释性研究则致力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常采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企业创新为例,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某个成功创新案例,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创新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关于企业创新机制的深刻见解。探索性研究则更侧重于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观点,通常采用文献综述、初步调查等手段。假设研究者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感兴趣,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进行专家访谈,来探索该领域的学研究的基石,通过具体实例的阐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社会调查研究: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它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2.定性研究: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

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大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若想了解具体事物的状况还需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查。

此外定性研究由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持,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

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以定量的问题的研究。

3. 定量研究: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

定量研究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

4.普查:普查是普遍调查或全面调查的简称,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逐个调查。

其目的是把握某一时期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的总体情况。

普查一般适用于宏观调查。

普查又分为一次性普查和常规性普查(经常性普查)。

它是最全面、最准确的调查类型,能够较精确地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一般特征和性质。

但普查往往是对调查对象最一般、最基本的描述,调查内容较缺乏深度。

此外,普查规模大、人力、物力、资金消耗巨大。

5.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通过所选样本的情况来推论总体状况。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一篇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第一章:绪论(笔记为主)1、和解释的过程。

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2>根据<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系统的知识。

4、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6、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9、(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12、【拓展】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

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研究者,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定量的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凸现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客观性。

具有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者,则更经常地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以及定性的文献研究方式,以凸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主观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笔记为主)13、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版)知识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版)知识整理

第四章、选题和问题
4.1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1)问题:首先是相对于现有的知识库存,是现有的知识库存不能解决或解答的。 (对科学 知识背景无知的“知识性疑难” ;产生于对科学知识背景分析的“科学探索性疑难” 。 (2)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逻辑过程: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 研究主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研究问题: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可以成为问题的“问题” 。
2.2 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2.2.1 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 (1) 价值中立 a. 指对科学仅与对事实的陈述有关,而与对事实的好坏评价无关。也就是说,科学仅 仅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揭示事实的本来状态, 而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已经超出科学 的范围; b. 韦伯认为,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各种预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学家自身的价值观念、 文化取向以及知识结构的支配。换言之,科学家在研究对象和视角选择方面,不可 避免地是“价值判断”的。 (2) 价值关联 价值关联的前提是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价值性行动, 都受到一定的价值的影响和支配。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本身的人文性和价值性, 所以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 “诠释性 理解” ,这就要求研究者运用“价值关联”的方法来从事研究。 (3) 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指带着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进入研究或者行动。 (研究者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 或价值体系,当以研究者自身的价值体系去理解某种社会现象。 )它也是一种价值关联。 2.2.2 价值关联和知识结构 (1) 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也是一种“价值关联” (虽然在韦伯看来是一种价值判断) ,但这 样的“价值关联”是无法避免的; (2) 一定知识结构下的抽象概念给人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使人们能够对被 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类; (3) 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越是能够接近客观事实,就越能保持 “价值中立”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程度就越高。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中文名解释性研究外文名Interpretive Approach拼音:jie shi xing yan jiu词性名词简介编辑拼音:jie shi xing yan jiu英语:Interpretive Approach任何一门科学中的研究问题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现象,通常称为“描述性研究”,是一门科学发展的基础;另一类是探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称为“解释性研究”,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

解释性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解释性研究所关心的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解释性研究探讨的是心理发展的机制问题。

正文编辑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研究类型。

它的主要目标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社会学中,解释性研究注重对所研究的各种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特性、内在联系、成因和规律作出明晰的理论说明或阐释。

这种阐述或回答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对经验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来达到的。

它的一般程序是:先依据社会学理论形成研究的假设或命题,然后搜集大量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验证假设,并通过对假设的证实或证伪来解释事物间的各种关系,解释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说明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社会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

解释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比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更深层的研究类型,也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社会学中,实验研究、预测研究和评价研究等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

三种研究类型编辑试述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

常常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

第四章__研究设计

第四章__研究设计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必须澄清以下几个概念: —分析单位: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 象。 —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家庭代际关系问题研究 —分析单位:家庭 —调查对象:每一个家庭的“户主” —研究的内容或主题:“代际关系”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个人
同组研究(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 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与同期研究相似,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用的是 完全相同的一个样本。
同组研究具有实验研究的性质,用来寻找影响人 们行为、态度或一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原因。 研究结果精度高。
但最大的困难是,在第二次、第三次……研究时 无法找到首次研究样本中的全部被研究者。
本章要点
三种研究目的:探索性、描述性、解释性 两种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四种研究方式:调查、实验、文献、实地 五种分析单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
社会产品 在时间维度上的两种研究:横向、纵向 具体研究方案的内容
比例大于理论性研究的比例,同时各级部门的 研究者也基本上都是应用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关系
对于同一种社会现象,或同一研究课题,两类 研究的关注点不一样。
比如:研究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现象 —理论性研究关注:“下岗职工个人的社会 资本、人力资本对其再就业的影响”、“社会 身份与职业地位获得”。 —应用性研究关注:“下岗职工具有哪些基 本特征”、“如何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 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 每次具体研究对象可以不同,但他们必须同属 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 或年代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性研究常用于预前研究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 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 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 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 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 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原始数据一般是定 性的。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 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一般而言,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可以区分为次级资料研究、专家访 问、相似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四种。 深度访谈(deep interview) 或是开放式访谈(open interview,) 就是对人们的经验、意见、感受和知识直接进行引述。
研究
统计处理
访谈问卷
量表设定 (1)
问卷 量表设 测试 定(2)
正式问 卷调查
理论、 案例分析
假设 提出
假设修正 (检验)
假设检验
理论基础或研究目的 (可验证的假设)
量表研究
选用通用量表 量表编制技术
实验设计技术
发展或修订 新量表
实验研究
预测
项目分析 效度分析
量表的质量 分析
信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非参数检验
设计简单
二、时间性研究 以时间维度为分类标志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 趋势研究(trend study) • 同期群研究或世代研究(cohort study) • 同组研究或追踪研究(panel study)
1、世代研究实例
2、解释性研究的研究方案设计
案例与循环研究模式
预理论
理论1
理论2
理论N
个案1 比较 个案2 比较 个案N
比较
(个案研究法)
成型理论
理论饱和
定性研究
研究类型 实证(描述) 解释性研究 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特别是 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样本规模大;多用封闭式问题 为主、以自填、邮寄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必须经过 数理统计处理 如果探索性研究属于“探测”的话,描述性研究是一 种对现象全面的“清查”。
第二节 确定研究路线
一、归纳法与演绎法之研究路线
1.歸納法(induction) 歸納法是由資料中找出一般性的法則。
先由觀察收集資料及記錄若干個事例,探求其間之共同特徵或特徵 之間的關係,進而將研究結果推廣至其它未經觀察之類似事例,而 且獲得一項「通規性」的陳述(強調「個別通則」) 推論程序:理論假設接受或駁斥假設 2.演繹法(deduction) 演繹法是由已知事實或理論來推導出新的理論或個案。從一項通則 的陳述出發,再根據邏輯推論之法則,來獲得一項個別性的陳述( 強調「通則個別」) 推論程序:觀察尋找模式達成結論結論解釋事實事實支持 結論。
以研究目的为分类标志,可以将研究类型 分为: 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探索 性研究
以时间维度为分类标志,可以分为:纵贯 性研究与横向性研究
2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
什么)
善,应该是什
么)
范 式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实 用主义
经验的 思辩的
量的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类型:一元假设:X 二元假设:X 、Y 多元假设:X—Y1、Y2、Y3等
表达式:函数式:A=f(B) 条件式:如果A则B 差异式:A不同,B也不同
例:生活方式与年龄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消费与家庭经济状况研究
二、研究方案设计
1、实证性研究路线的研究方案设计
被访谈者 文献 意见 借鉴
专家 书面案例
意见
2、几种研究的比较
三、各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比例
方法
19361949
19501964
19651978
19361978
调查研究
48%
70%
80%
67%
实地、文献 51%
27%
17%
31%
实验
1%
3%
3%
2%
注:《美国社会学评论》对1936-1978年发表的489篇报 告所用方法的统计,1983版
– 变量测定
(Variables)
– 统计模型
(Models and Methods)
– 分析步骤
(Plan for analysis)
研究发现
(Results/Findings)
讨论与结论
(Discussion/Conclusion)
评论: – 基本信息:如果缺少,难以过关 – 共享标准:
• 定义,解释,对意料之外的结果的讨论解释 • 理论需求、实证假设、研究设计之间的逻辑关联 • 操作化、统计模式是否使用得当
其研究引向深入。 提供研究假设,指导资料搜集 –理论(假设)使课题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
–明确理论(假设)是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价值的 前提条件。任何课题都自觉不自觉地以理论 (假设)为指南。
提供研究解释,指导结论分析 (进化论与人口论、)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
实地研究
观察 深度访谈 结构式访问
步骤二:自杀这一现象归属于何种更为普遍的现象?(社 会越轨行为)
因果)
步骤三:社会整合程度与社会越轨行为之间有何关系?(
步骤四:建立一套相关的命题体系: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个人主义程度成正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集体主义程度成反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Deductive Reasoning
问卷 文献收集
研究课题
统计调查
实验
文献研究
问卷 结构式访问 深度访谈
观察 文献收集
问卷 观察 结构式访问 深度访谈 文献收集
历史比较分析 统计资料分析
内容分析
研究方法的差異性比較
問題的特性 使用資料 資料數量 研究控制 研究程序 內部效度 外部效度
個案法 調查法 實驗法 meta 法 模式法 系統法
四、假设检验逻辑
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逻辑,依据的是波 普提出的假设检验法——试错法。
它将归纳和演绎二者结合起来,克服了 二者的局限性。
假设检验的过程
理论
假设
经验 观察
经验 概括
检验 假设
理论
举例说明假设检验逻辑过程:
1、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假设: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程度 越高。 3、观察:收集数据。 4、经验概括:整理数据 5、依据经验概括,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6、验证或者修正理论。
假设检验法:单纯演绎法






收入水平
a. 由理论推导出假设
单纯归纳法
政 治 参 与 程 度
收入水平
b.观 察
政 治 参 与 程 度
收入水平
c.接受或拒绝假设
比较两者的检验特色
单纯的演绎法只相当于图a体现的过程. 单纯的归纳法只相当于从图b到图c的过 程。 假设检验逻辑的优越之处: 1、借助理论假设的指导,避免了观察的盲 目性和无系统。 2、借助经验数据,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 比较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研究者准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特殊,少人涉及而 具有探索意义
研究者对准备研究的问题步熟悉形成的探索意义 • 形成关于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 • 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中的方法 • 探讨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周密研究的可能性
常用“探测”、“提示”等词语。探索性研究的结果, 往往只是新的、较为系统的、也更专门的研究的一种 背景或起点。
文獻/檔案分 who, what, where, how many, 不控制
析法
how much
同時事件 同時事件或 歷史事件
歷史法 how, why
不控制 歷史事件
各研究法之適用考量
(1)研究問題的本質 •不同性質的問題往往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2)相關研究資料的可取得性 •歸納法就需充裕的原始資料,而演繹法則需足夠 的事實前題或理論 (3)研究程序的嚴謹性要求 (4)研究結果的效度 •不同研究法有其不同的內部、外部效度
Inductive Reasoning
"bottom up" approach
典型案例:《自杀论》
经验概括:1、天主教徒比新教徒的自杀率高。
2、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自杀率高。
3、富人比穷人自杀率高。
4、男人比妇女自杀率高。
形成理论:
步骤一:天主教、城市居民、富人、男人 等属性的共同 特性是什么?(社会整合程度低)
外人行窃。 4、在偷窃行为中,只有跨团体的偷窃才会有告密者,而告密者来自偷窃者
团体。 5、夏令营或大学新生中,晚报到一个星期的人比较容易和玩运气游戏的人
成为朋友,而不太容易和玩技巧游戏的人成为朋友。 6、战争期间,军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玩运气游戏。 7、当社会财富增加时,个人对赤字开支会更加敏感。
演繹法及歸納法之比較
第三节 设计研究方案
一、研究假设的设计
实证性课题无论演绎还是归纳均须假设
证实:补充、推论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建立新假设→再检验→……。
证伪:修改
解释性课题又称为假说检验课题。
探索性课题通常没有假设,或者提出开 放性假设(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的条件
(1) 不与已证实的理论相违背 (2) 不与已验证的事实相矛盾 (3) 具有想象力 (4) 可验证的 假设的类型与表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