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 - 爆炸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物理之原子弹的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物理之原子弹的原理前面说完了原子量,这里给大家说说原子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关注的方面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按道理说,原子弹属于核物理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物理与化学实际上已经是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说,化学的本质就是微观上的得失电子,电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里化学课就还是基于元素周期表,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看起来似乎有点高大上的东西,原子弹的原理(大家学会了可以回家煮茶叶蛋,因为造原子弹不如回家煮茶叶蛋),嘿嘿。
说到原子弹,我们前面提到了元素周期表,这个就像是一个家族,有大人有小孩,有同一个族的(元素周期表里有主族,副族,第一族等),它们的性质相同或者是类似:比如元素周期表里的Na、K(钠与钾),都是极易氧化的金属,扔到水里直接爆炸,原理就是:2Na(或者是K)+ 2H2O----->2NaOH(或者是KOH)+ H2(气体),而里面的氢气(H2)在反应过程中直接受到了反应热,然后直接燃烧,然后爆炸。
这些不同族的元素,有自己的个性。
这里化学哥再把元素周期表列了下:元素周期表中的分类在这些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个重点监控的化学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它就是92号元素,U,也称为铀。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说到,每个原子都是都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实际上,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这些原子核都会有一定分裂的趋势,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或者说,每一个胖子,总是有一颗想减肥的心。
而这里面的铀,就是最想“减肥”的那个胖子。
先说说自然界中的铀吧,前面说到,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而有一个概念,叫“同位素”,就是质子数是完全一样的,而中子数不一样。
铀元素就有好多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它们的唯一区别,就是中子数不一样,好比一胞先后出来的兄弟,有一个比另外一个重几两(多了几个质子);所以,在铀元素中,有如下几种:铀元素的同位素列表里面的U-235,是从自然界中可以提取的原料,相比那些人工合成的同位素,有更长的生命半衰期。
原子弹-论文
原子弹- 论文关键字:提高发展试验美国研制爆炸原子弹核武器当量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娝H,氘)或超重氢(婤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
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
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
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
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 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 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
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
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
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
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
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
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钚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核裂变瞬间可以发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发生爆炸的[1]。
铀-235和钚-239此类重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后,通常会分裂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1],同时再放出2到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的能量[1]。
在裂变中放出的中子,一些在裂变系统中损耗了,而一些则继续进行重核裂变(继续轰击重原子核)反应[1]。
只要在每一次的核裂变中所裂变出的中子数平均多余一个(即中子的增值系数大于1),那么核裂变即可以继续进行,一次一次的反应后,裂变出的中子总数以指数形式增长[1],而产生的能量也随之剧增。
如果不加控制,最终,这个裂变系统会变为一个距离的链式裂变反应[1]。
在此类重核裂变反应中,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
当“下一代”中子数定位两个时,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一千克的铀或钚中会有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1],而就在这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此反应所产生出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1]。
这也是原子弹那极具破坏性威力的来源。
而在原子弹的实际使用及爆炸中,需要提高爆炸的威力,为了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需要使用高浓度的裂变物质作为装药[3],同时装药量必须远远超过临界质量,使得中子的增值系数远远大于一[3]。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上)最近朝鲜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试验,核武器又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其实,核武器的基本原理说起来并不难,一个普通中学生就能说得头头是道。
我上初中那会还有民防课,上课时介绍过相关知识。
不过现在据说已经没有这门课程了,唉!中国的教育制度真是……国防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朝鲜这次核试验毫无疑问是原子弹,我们通常所说的核武器其实是核武器的战斗部,军事上所说的核武器还包括投送的工具以及指挥系统。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原子弹的基本原理。
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引起杀伤破坏的武器.............................。
核武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核聚变能量的释放
第一节 核武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核武器指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 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条件:自持快速核裂变或聚变 1千克铀 = 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分类: 按作战任务使用范围可分为:
战略核武器、战役战术核武器; 按当量大小可分为:
千万吨级、百万吨级、十万吨级、万 吨级、千吨级和百吨级
核装料的存放必须小于临界质量,相 隔一定的距离已至于不会发生意外爆炸事 故。
球形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最大,从 单位球形裂变材料中逃逸出来的中子数最 少,因此球形是临界质量最小的一种形状。 如采用裸球,235铀和239钚的临界质量分别 为 52 千 克 和 10 千 克 ( 235 铀 的 密 度 小 于 239 钚)。
“小男孩”广岛
三、 中子弹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弹。它在爆炸 时能放出大量致人于死地的中子,并使冲击 波等的作用大大缩小。中子弹的特点是只杀 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技 术装备等设备,“对人不对物”。
中子是构成物质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 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中子不带电,从原子 核分裂出来的中子很容易进入原子核,人们 利用中子的这个特性,用它轰击原子核来引 出核子反应。这就是中子弹。中子弹在爆炸 释放大量的高能中子,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 主要杀伤的小型氢弹。
中子弹爆炸后半小时辐射就消失,人 员暂时转入地道等隐蔽物即可有效防止 中子弹的伤害。
一、裂变性原子弹 (第一代铀弹和钚弹)
原子弹结构
(一)链式裂变反应
在核物理学上把能自持进行的原子裂变反应叫链 式反应。
实现自持核反应,必须用裂变核释放出的中子去 轰击其它重核引起裂变,新的裂变又释放出新的中子, 新的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重核引起裂变,依此不断进行。 如 235 铀 的 核 吸 收 一 个 中 子 后 发 生 裂 变 , 平 均 能 放 出 2.56个中子,239钚平均能放出2.9~3.0个中子。
广岛小男孩的工作原理
广岛小男孩的工作原理
广岛小男孩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使用的一枚原子弹,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核裂变反应。
原子弹的核心由两个半球形的裂变材料组成,通常为铀或钚。
当这些重元素受到足够的能量冲击时,它们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广岛小男孩中,铀-235被用作裂变材料。
当一颗中子撞击铀-235原子时,它会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并释放出能量和另外两个中子。
这两个中子又会撞击另外两个铀-235原子,导致更多的分裂和释放更多的能量和中子。
这个过程称为链式反应,它会持续进行,直到所有的铀-235都裂变完毕。
在广岛小男孩中,这个链式反应被触发通过一个特殊的装置称为雷管。
雷管中的炸药被引爆后,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将铀-235压缩到一个临界质量以下,使得更多的中子被释放出来并引发更多的分裂。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导致大量的能量和辐射被释放出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杀伤力。
广岛小男孩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TNT,其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5万吨TNT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
这个能量瞬间释放出来,造成了极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据估计,广岛小男孩的爆炸摧毁了约60%的广岛市区,杀死了大约8.8万人,其中包括近7000名平民。
需要注意的是,原子弹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武器,其爆炸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和伤亡。
在二战期间,美国只在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使用了原子弹,并且一直被视为战争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之一。
核弹头无差别攻击的原理
核弹头无差别攻击的原理
核弹头无差别攻击的原理基于核武器的特性。
核武器采用核裂变或核聚变的反应产生大量能量,可以在瞬间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无差别攻击的原理是通过核武器所产生的爆炸能量,使整个爆炸范围内的目标受到毁灭性的损害。
核弹的工作方式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引爆和释放能量。
1. 引爆阶段:核弹头中含有一定量的裂变材料(如铀或钚等),一旦核裂变开始,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子和能量,引发原子核连锁反应。
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极大,可以使爆炸的范围扩大。
2. 能量释放阶段:核裂变和/或核聚变产生的能量随着爆炸波向外传播,形成强烈的冲击波、火球和辐射。
这些效应会对爆炸范围内的所有目标,包括建筑物、人类和其他生物等无差别地造成巨大破坏和伤害。
核弹头无差别攻击的原理基于核武器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和无法预测的影响范围。
一旦核武器引爆,其巨大破坏力可以无差别地毁灭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的所有目标,无论是军事目标还是平民目标,无论是敌对目标还是友好目标,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是核武器实现威慑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子弹原理讲解
足以维持链反应正常进行的裂变材料质量叫临 界质量(critical mass) 。 铀-235 的临界质量约为 1 kg,质量超过 1 kg 则发生爆炸。
任何有核反应 堆的国家都不难得 到爆炸级的裂变材 料,原子弹的基本 设计又如此简单, 从而为防止核武器 扩散带来了困难。
11
原子弹
美国原子弹突袭广岛和长崎造成了巨大的毁 伤.在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云 团,爆炸产生的气流、烟尘直冲云天,高达 12英 里多.广岛市区 80%的建筑化为灰烬, 6400人0 丧 生,7200人0 受伤,伤亡总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 53%.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 8600人0 , 占全市 37%.
原子弹原理
第1节 核裂变
1
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 原子核在其他粒子 的轰击下产生新原 子核的过程,称为 核反应.
原 子 核
电子
2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质量虽然随着原子序数的 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其核 子的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有如图的关系:
核子的平均质量是: 原子核的质量 核子数
3
核子平均质量
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如果发生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 于燃烧300L汽油,轻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3)轻核聚变 更安全、清洁
实现核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 反应就自动终止了。
(4)反应中 放射物质的处理较容易
氘和氚聚就反应中产生的氦是没有放射性的,放射性废物主 要是泄漏的氚以及聚变时高速中子、质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生 成的放射性物质,比裂变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27。
(2)裂变产物 多种多样
235 92
U
+
原子弹爆炸原理
原子弹爆炸原理
原子弹里面是由2块铀(一块大,一块小)以及一个普通炸弹组成。
开始时,两个铀块是分离的,在原子弹内部有中子不停轰击,由于2块铀分离的,故没有达到临界体积,无论中子怎么轰击都是不会发生反应的。
当需要引爆的时候,只需引爆其内部的普通炸弹,通过炸弹的冲击力使小块铀块与大块铀块粘在一起,从而达到临界体积;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迅速提升原子弹内部温度,于是链式反应发生,重核裂变不停止直至铀完全耗尽。
由于质能方程中,能量与质量成正比且该系数为光速的平方,故即使质量非常小,但是产生的能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爆炸的原理
楼层: 1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氘)或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为氢弹。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m乘以c的平方。
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万公里。
由于c的平方是个巨大的系数,很小的质量就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科学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重金属的核裂变制造出了原子弹,利用轻元素的核聚变制造出了氢弹。
[解题过程]原子弹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称裂变弹。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
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
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
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γ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
氢弹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称聚变弹、热核弹。
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梯恩梯当量。
原子核的爆炸原理
原子核的爆炸原理
原子核即原子弹,其爆炸的原理:利用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起杀伤作用的一种武器。
它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的同样是核裂变链式反应。
按理,反应堆既然能实现链式反应,那么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不加控制,链式反应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则最终会发生爆炸。
也就是说,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
实际上也是这样,若增殖系数k大于而不加控制的话,反应堆确实会发生爆炸,所谓反应堆超临界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反应堆重达几百吨、几千吨,无法作为武器使用。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裂变物质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
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同时要提高爆炸威力。
这就要求原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同时要求装药量大大超过临界质量,以使增殖系数k远远大于1。
原子核弹的原理
原子核弹的原理
原子核弹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来产生巨大爆炸的武器。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子核裂变:原子核弹的核心是一个由铀或钚等重元素制成的球体,这些重元素的原子核十分不稳定,容易发生裂变。
当一个重元素原子核被中子撞击后,它就会裂变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
2. 铀235的选择性吸收:原子核弹中使用的铀元素一般为铀235,这种铀元素对中子的吸收能力比较强,而铀238则不太容易吸收中子。
因此,当中子撞击到铀235时,它会被吸收并使铀235原子核变得更不稳定,从而引发裂变反应。
3. 反应堆的控制:为了控制反应的速度和规模,原子核弹中使用了反应堆。
反应堆中包含了一定数量的铀235和中子反射体,中子反射体能将中子反射回反应堆中,从而增加反应的规模。
反应堆中还包含了控制棒,可以通过控制棒的移动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4. 爆炸装置的触发:原子核弹的爆炸装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触发裂变反应。
一种是采用高速撞击的方式,将两个互相分离的铀球撞击在一起,从而引发裂变反应。
另一种是采用中子弹射的方式,将中子弹射到铀球中,从而引发裂变反应。
总之,原子核弹的原理是利用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来产生巨大爆炸,其核心是一个由铀或钚等重元素制成的球体,通过反应堆控制反应的速度和规模,最终通过爆炸装置触发裂变反应来产生爆炸。
高考物理 原子弹的原理 破坏效应及其发展历史
2012高考物理原子弹的原理破坏效应及其发展历史人类历史上首次核爆,“三位一体”的核试场面原子弹又称裂变弹(英语: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裂变原理制成的核武器。
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的,具有非常强的破坏力与杀伤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组织。
原子弹原理235U 原子核的一种裂变过程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鈈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核裂变瞬间可以发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发生爆炸的。
铀-235和钚-239此类重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后,通常会分裂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同时再放出2到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的能量。
在裂变中放出的中子,一些在裂变系统中损耗了,而一些则继续进行重核裂变(继续轰击重原子核)反应,只要在每一次的核裂变中所裂变出的中子数平均多余一个(即中子的增值系数大于1),那么核裂变即可以继续进行,一次一次的反应后,裂变出的中子总数以指数形式增长,而产生的能量也随之剧增。
如果不加控制,最终,这个裂变系统会变为一个距离的链式裂变反应。
在此类重核裂变反应中,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当“下一代”中子数定位两个时,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一千克的铀或鈈中会有2.5×10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而就在这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此反应所产生出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
这也是原子弹那极具破坏性威力的来源。
而在原子弹的实际使用及爆炸中,需要提高爆炸的威力,为了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需要使用高浓度的裂变物质作为装药,同时装药量必须远远超过临界质量,使得中子的增值系数远远大于一。
原子弹的破坏效应原子弹的破坏力和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等。
1、光辐射在原子弹引爆后,核爆过程会释放出强烈的辐射光。
1枚当量在2万吨左右TNT 当量的原子弹在当空爆炸后,距离爆炸核心7000米的地方人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辐射的照射。
核弹的威力百科知识点总结
核弹的威力百科知识点总结核弹的威力百科知识点总结核弹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武器,其能够产生巨大的爆炸威力,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
本文将从核弹的基本原理、威力的计算方式、使用历史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弹的基本原理核弹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的原理释放巨大能量的武器。
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轻核,如铀-235分裂成两个带正电荷的中等质量的碎片和中子。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合成一个更大质量的核,如氢核聚变成氦核。
核弹实现核裂变或核聚变的关键是释放大量的中子,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放大能量。
二、威力的计算方式核弹的威力主要通过爆炸当量来衡量,即核弹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于多少吨或万吨的TNT炸药。
例如,一颗当量为10万吨的核弹意味着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万吨的TNT炸药。
威力的计算与核弹的类型和设计参数有关,比如核材料的质量、浓度以及反应堆的效率等。
同时,核弹的爆炸也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光能和冲击波等,这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
三、核弹的使用历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核弹已经被两次使用在战争中。
首先是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了两颗原子弹,德国接着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随后,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并加速了核军备竞赛。
四、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核弹的使用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核弹爆炸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火焰和放射性尘埃。
直接接触核辐射会导致急性或慢性辐射病,并可能导致癌症等长期健康问题。
核弹爆炸还会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包括建筑物的倒塌、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此外,核弹爆炸释放的核尘和核辐射会在大气中传播,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如核冬天现象。
核冬天是指核爆炸后空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会阻挡阳光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影响光合作用,对农作物、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破坏。
综上所述,核弹作为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武器,其威力巨大、危害深远。
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落实全面禁止核试验,并推动核裁军的进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综上所述,核弹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武器,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有哪些关于原子弹的重要的基本知识
有哪些关于原子弹的重要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关于原子弹的重要的基本知识1. 引言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武器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探讨原子弹的重要基本知识时,我们可以从其定义、历史背景、构造原理、爆炸威力和国际核不扩散等方面展开全面评估。
2. 定义与历史背景原子弹,又称核弹,是一种利用核反应引发巨大爆炸的武器。
它由两部分组成:弹头和炸药。
炸药中包含可分裂的重核素,如铀-235或钚-239,当这些核素被引发裂变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核爆炸。
原子弹的发展源于二战期间曼哈顿计划,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从而结束了二战。
3. 构造原理原子弹的构造原理主要涉及两个重要过程:裂变和聚变。
裂变是指将重核素分裂成轻核素,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聚变是指将轻核素聚合成重核素,也会释放出巨大能量。
为了实现核裂变和核聚变,原子弹利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枪式设计和高压设计。
枪式设计通过将两个亚稳重核素撞击在一起来实现裂变。
而高压设计则利用了高温、高压的条件,将核聚变物质压缩到致密状态,进而引发聚变。
4. 爆炸威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通常以“当量TNT”来表示,即与相同质量的三硝基甲苯炸药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以康普顿效应为例,著名的“小男孩”原子弹爆炸相当于1.5万吨当量TNT的爆炸威力,这种巨大的威力足以摧毁一个大城市,并对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
原子弹的威力是远远超过常规炸药的。
5. 国际核不扩散由于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和人道主义后果,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核不扩散,并通过多边条约和国际组织来解决核问题。
最著名的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它通过限制核武器的扩散,促进核裁军和核能的和平利用,维护了全球核安全和和平稳定。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对原子弹这一话题,我深感其科技和伦理双重考验。
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确实在二战中起到了终结战争的作用,但同时这也是付出了巨大人道代价的选择。
我想看核弹头的原理是什么
我想看核弹头的原理是什么核弹头是一种以核裂变或核聚变为基础的武器装置,它能够产生极强的爆炸威力。
核弹头的原理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个过程。
核裂变是一种将重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核的过程。
在核弹头中,通常使用的重核是铀-235或钚-239。
铀-235和钚-239在吸收中子的过程中会变得不稳定,使得它们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轻核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些裂变产物可以进一步释放出一些自发放射性射线,继续造成链式反应,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是极大的,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爆炸威力。
核聚变是一种将轻核融合成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反应通常需要极高温度和压力来使核聚变发生。
在核弹头中,经过裂变释放的高温和高压会促使氢同位素(如氘和氚)发生核聚变反应。
在核聚变反应中,氘和氚核融合成氦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聚变反应的能量更为巨大,是核弹头中产生爆炸威力的重要贡献。
核弹头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引爆装置:核弹头通常使用爆炸物作为引爆装置,通过连锁反应迅速引发核裂变和核聚变。
2. 核裂变:核弹头中的重核(如铀-235或钚-239)在吸收中子后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轻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些轻核继续释放中子,引发更多的核裂变,形成连锁反应。
3. 核聚变:经过核裂变释放的高温和高压会促使氢同位素(如氘和氚)发生核聚变反应。
氘和氚融合成氦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 能量释放: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都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得核弹头产生强烈的爆炸威力。
释放的能量以光能、热能和冲击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摧毁目标。
核弹头的制造和使用需要极高的科技水平和安全措施。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核弹头的制造能力,并且核弹头被世界各国普遍视为极具杀伤力和威胁性的武器。
由于核弹头所产生的核辐射和毁灭性威力,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限制核武器的扩散,并致力于通过国际条约和谈判来遏制核弹头的制造和使用。
核弹原理公式
核弹原理公式核弹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武器,它的原理是利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引发爆炸。
核反应是指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弹的设计和制造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工程原理。
核反应的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E=mc^2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c表示光速。
这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意味着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等价关系。
核弹的工作原理有两种: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钚等)被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核裂变的公式可以表示为:235U + n -> 92Kr + 141Ba + 3n + Q其中,235U表示铀-235,n表示中子,92Kr和141Ba是分裂产物,3n表示释放出的中子,Q表示裂变释放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轻核(如氢、氦等)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的公式可以表示为:2H + 3H -> 4He + n + Q其中,2H表示氘,3H表示氚,4He表示氦-4,n表示中子,Q表示聚变释放的能量。
核弹的设计需要控制裂变或聚变过程的速度和规模,以及合理地引爆和放大能量释放的过程。
这需要精确的物理和工程计算,以确保核弹的爆炸能够达到预期的破坏力。
除了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核弹的爆炸还涉及到爆炸物的化学反应和工程结构的设计。
爆炸物的化学反应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释放,而工程结构的设计可以控制爆炸的冲击波和辐射的扩散。
总之,核弹的原理是基于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通过控制裂变或聚变过程来引发爆炸。
核弹的设计和制造依赖于复杂的物理和工程原理,以及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核弹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武器,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限制。
原子弹第一原料
原子弹第一原料
1、原子弹的第一原料是铀,它的爆炸原理是经过高温加热,使原子核发生裂变,放出巨大的能量,并通过这些能量杀伤敌人和装备。
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巨大杀伤破坏效应。
核弹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现作为国力强大的表现和底蕴威慑。
按结构原理分: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特殊性能核武器等。
2、扩展: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用铀作为材料。
②美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是用钚作为材料。
③法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是用钚作为材料。
原子弹
(Atomic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
核弹的发明原理和方法
核弹的发明原理和方法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毁灭性的杀伤破坏效应。
原理及方法重核裂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当一个重核原子裂变后,会释放出中子,而这些释放出的中子又会继续与其它的重核原子发生碰撞,从而导致其它重核原子发生裂变,就这样,无数的重核原子发生裂变,释放出了无尽的能量,裂变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和钚(bu)等才能发生核裂变。
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
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
1千克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
聚变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核爆炸发生后,先是产生发光火球,继而产生蘑菇状烟云。
这是核爆炸的典型征象。
核武器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空中爆炸时,高温高压弹体迅猛向四周膨胀并以X射线辐射加热周围的冷空气。
热空气吸收高温辐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加热、增压后的热空气团是一个温度大致均匀的球体,并且温度、压强具有突变的锋面,这个热空气团称为等温火球。
火球(见彩图[核爆炸火球和冲击波])一面向外发出光辐射,一面迅速膨胀,同时温度、压强逐渐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弹- 爆炸原理
原子弹爆炸
铀-235、钚-239这类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通常会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数的核(称裂变碎器),并放出2-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
放出的中子,有的损耗在非裂变的核反应中或漏失到裂变系统之外,有的则继续引起重核裂变。
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中子总数将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
例如,当引起下一代裂变的中子数其均为2个时,则在不到1微秒之内,就可以使1千克铀或钚内的2.5×10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并释放出约2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能。
裂变材料的装量必须大于一定的量,称为临界质量,才能使链式裂变反应自持进行下去。
原子弹中要放置相当份量的裂变材料,但不使用时,它们必须处于次临界状态。
使用时,要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
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种是“轮法”,又称压拢型,另一种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
原子弹- 爆炸过程
原子弹中的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发出引爆指令,使炸药起爆,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核点火部件适时提供若干“点火”中子,使核装料内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
随着能量的积累,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核装料不断膨胀,密度不断下降,最终又成为次临界状态,链式反应趋于熄灭。
从炸药起爆到核点火前是爆轰、压缩阶段,通常要几十微秒时间;从核点火到链式裂变反应熄灭是裂变放能阶段,只需要十分之几微秒。
原子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放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使整个弹体和周围介质都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气团,中心温度可达107开[尔文],
压力达1015帕[斯卡]。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r射线和裂变碎器,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
原子弹- 主要装药
原子弹结构图
原子弹是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含有核装料的核部件,中子源及弹壳所组成。
高能炸药
高能炸药是推动和压缩反射层以及核装料的能量来源。
反射层
反射层一般由铍或铀-238组成,其作用为反射链式反应中射出反应系统的中子,使其回到反应过程中继续参与链式反应。
铀-238不止可以反射中子,因为其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得链式反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核装料
现在,能够大量得到且可以使用于原子弹的装药有铀-233,铀-235和钚-239。
核装药为原子弹引爆的主体,只要其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原子弹就会发生爆炸。
[2]
原子弹的破坏力和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等。
光辐射
在原子弹引爆后,核爆过程会释放出强烈的辐射光。
1枚当量在2万吨左右的原子弹在当空爆炸后,距离爆炸核心7000米的地方人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辐射的照射。
而在2800米范围内,光辐射会使人迅速致盲,且皮肤会因为光辐射照射而大面积灼伤溃烂,一些物体也会燃烧。
冲击波
原子弹爆炸后,核爆会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气流超压。
一枚三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后,在离爆炸核心800米处,冲击波会以200米每秒的速度席卷一切。
早期核辐射
在原子弹最初起爆的几十秒中内,核爆会释放出中子流和γ射线。
一枚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时,离它1100米以内的人员单位会受到射线和中子流的极度杀伤。
电磁脉冲
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核爆会制造出电磁脉冲,而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可达1万至10万伏,完全可以摧毁起爆点周围的一切电子设备。
放射性沾染
在原子弹爆炸后,随着蘑菇云的飘散会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尘飘落到地面,会对人体可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
[2]
战例
在日本投放的两枚原子弹(上图),原子弹爆
炸后的广岛(下图)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弹重4082公斤,弹长3.05米,弹径0.711米,装料为10公斤铀235,当量1.25万吨,因为该弹细长,被称为“小男孩”。
原子弹造成死亡7.1万人,伤6.8万人,遭到破坏的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破坏建筑物5万余所,紧接着,美国又在长崎扔下名为“胖子”的第二颗原子弹。
这颗原子弹是用60公斤钚239制作的,弹长3.25米、弹径1.52米,当量2.2万吨。
该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约3.5万,伤约6万,毁坏房屋19587所,破坏面积4.7平方公里。
原子弹- 发展趋势
1、原子弹体积重量的小型化;
2、适应战场使用的多种低威力和威力可调的核装置;
3、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提高核装料的利用效率;
4、最重要的进展则是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