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奈特叙事理论

合集下载

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网络悬疑剧叙事分析

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网络悬疑剧叙事分析

013[摘 要]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文章的叙事分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影视艺术对小说的艺术加工改编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悬疑类小说被改编成网络悬疑剧搬上了荧幕。

以近几年网络悬疑剧《鬼吹灯》系列、《无证之罪》、《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等现象级代表悬疑剧为主,运用热奈特叙事学理论进行分析,探求其火爆背后独特的魅力。

[关 键 词] 热奈特;叙事话语;影视悬疑剧;叙事策略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网络悬疑剧叙事分析华鹏浩热奈特叙事理论作为一种叙事分析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和分析网络悬疑剧叙事结构的方法。

本文旨在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的角度,对网络悬疑剧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悬念的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网络悬疑剧,为未来的网络悬疑剧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创新思路。

借助热奈特叙事理论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悬疑剧的叙事特点,丰富我们对这一电视剧类型的认识,并探究其在当今电视剧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悬疑剧多样性的叙事结构(一)叙事时序的运用更加巧妙首先,向美剧、英剧等西方影视剧学习,明顺暗倒的叙事时序运用得较多,以《鬼吹灯》系列为例,作为惊悚探险小说,有着明暗两个故事。

明线是胡八一和王胖子的冒险,暗线则是他们探索的秘密。

叙述明线的故事是连续的,从胡国华的怪异经历,到孙老爷子的遗物以及“我”的起名、下乡、盗墓、探险,都是以时间为序,让读者跟着主角的经历,体会主角的成长,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可读性。

比如《古墓的大山》一章,捅马蜂窝、发现旧瓷器、上山的原因、与熊搏斗等,都是以故事的时间顺序来讲述的。

而对谜题的探索则是倒叙,在“日本关东军地下要塞”里,我坐在地上,用手电向四周看了看,这仓库确实很大,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但外面却没有任何痕迹。

我根据自己奔跑的方向和距离,发现野人沟的西边已经被挖空,变成了一座地下堡垒。

叙述过程采用倒叙的时序,生动地描述了抽丝剥茧、解谜的过程。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叙事时间为托马舍夫斯基所提及,被热拉尔·热奈特详加论述。

对于叙事时间,热奈特区分了“实在时间”、“被叙述时间”和“阅读时间”。

“实在时间”是故事本来存在的方式,是按时间的一维规律先后排列的事件顺序,“被叙述时间”是对底本时间的加工和变形,“阅读时间”是指读者(受众)阅读叙事的时间。

由这三种时间以及这三种时间的关系引出:持续———在场面中,被叙写的时间段与阅读时间大致相等;详细的描写可能会使阅读的时间长于事件的时间(伸长)。

概括———阅读时间可能大大短于实在时间(例如“一年过去了”),某些时间段可能会被漏掉(省略)。

次序———叙述者/人物可以描写过去的事件(倒叙、闪回),也可以描写未来的事件,人物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感、预期),叙述者可以知道它们(预叙、闪前)。

频率———一个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单次叙述),可以被描写数次(重复叙述);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积累概叙,如“他每天看见她”),如果基本相同的各个事件每次发生时都被描写,就是同一元素或稠密元素。

为避免混淆,我们借用但并不照搬叙事理论的这些时间概念。

仔细审视电视叙事,我们认为它包含着几种时间观念:1.从客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事件的自然时序,即事件本身的时间,我们称为“实在时间”。

2.从本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经过叙事主体的处理,体现在叙事话语中的时间,我们称为“叙述时间”。

3.从主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叙述主体讲述的时间(例如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传播的时间长度和传播的顺序),我们称为“演述时间”。

4.从读者(受众)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读者(受众)阅读(或接受)叙事话语的时间,我们称 为“阅读时间”。

5.从主体、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事件(事实)与叙事话语表现的时间长度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借用热奈特所用的术语来表述,称为“持续时间”。

这些时间观念就是我们称为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

实在时间实在时间或称“底本时间”、“本事时间”,是指涵括在电视叙事文本范围之内的事件的时间流程。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角度对《奇异的插曲》的时序和时长研究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角度对《奇异的插曲》的时序和时长研究

2020年第!"期(总第869期)丈敖冬'科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角度对《奇异的插曲》的时序和时长研究杨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奇异的插曲》是+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代表作,本文用热奈特的叙述理论对该戏剧中的时序和时长进行了研究。

外在式追述、内在式追述在戏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或补充信息,或强调同一事件的不同含义,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场景、概述和省略等丰富的叙述运动形式的混合使用,使奥尼尔能有效地控制叙述节奏,因为叙述节奏直接决定了故事情节的选择和叙述方式,并进一步决定了整部戏剧的艺术效果。

对时序和时长的研究能让读者了解奥尼尔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充分展示尼娜从少女到中年的人生故事,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尼娜悲剧的一生%关键词:热奈特时序时长《奇异的插曲》一、热奈特对时序和时长的定义叙事作品的功能之一是把一个时况兑现在另一个时况当中。

如果叙事作品中的事件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的,那么所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就是线性的,但是通常在叙事作品中,考虑到情节的发展需要,叙述时间未必和所讲述的事情的时间保持一致,因此,对叙事作品的叙述时间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热奈特认为叙述时间有三个基本点:时序、时长和时频。

本文将运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奇异的》中的时序和时长点研究。

热奈特在《叙述研究》中的理论,对时序的研究是将事叙述的时间顺序和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二的对研究。

个时间顺序并非总是相互一致的。

热奈特把故事时序和叙事文时序的各种不协调称之为时序,并把时序为述和预述#相对,预述有述使用的频,《奇异的》中有述的使用,本文在时序研究追述在本剧中的用。

时序,论是是期未,“现在”有一长的(所的“现在”,是事•到一时,叙事文中,时序),因此,一时间的称为时序的;此时,逆时序本有一个长的事的时长,个时长为的#一个时序,对中的叙事文,在时况第二叙事文,并从属于前者,因此,相对时序而言的那个叙事文的时况称为第一叙事文。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宋娟莉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帕特•巴克的《鬼途》是199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

本文运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叙事策略分析。

文章从叙事时间和叙述聚焦两方面切入小说文本,解读巴克描写战争的独特技巧,揭示小说的创伤主题。

关键词:《鬼途》;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作者简介:宋娟莉(1994-),女,甘肃通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15-02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杰出代表热奈特在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叙事时间、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199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鬼途》是英国当代重要女作家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小说共十八章,通过虚构军官普瑞尔和历史真实人物里弗斯两条主线交替叙事来展开故事情节。

奇数章描述了军官普瑞尔返回战场后的军旅生活,并且从第七章开始以日记的形式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残忍的战争画面;偶数章以爱丁堡的克莱格洛哈特军医院为主要场景,描写了一群在一战期间患上炮弹休克症的士兵在后方军事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读者透过军医里弗斯的视角目睹了战争带给士兵们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创伤。

同时,小说运用大篇幅的插叙回顾里弗斯在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地区进行考察业的经历,带领读者进入人类原初的生存现实,并进行跨时间、跨地域、跨种族的历时对位思考。

本文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来分析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聚焦,帮助读者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战争创伤主题。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1. 引言1.1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是由法国文化哲学家罗兰·热奈特提出的,其理论主张认为话语是构建现实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话语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在综艺真人秀这一类型的节目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在综艺真人秀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叙事结构和对话语的处理上。

节目制作人通过精心安排的叙事表现方式,引导观众对参与者进行认知和评价,实现观众与节目的情感共鸣。

综艺真人秀节目中的叙事策略包括对话语的选择、组织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

制作人通过对话语的精心编排和处理,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信息,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真人秀节目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节目制作背后的意图和目的,进一步探讨话语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逻辑和叙事效果,为未来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热奈特理论简介热奈特理论是由法国文化批评家罗兰·热奈特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文本如何通过叙事方式构建意义。

该理论认为叙事是一种塑造人们观念和价值观的强大工具,通过叙事可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理解。

热奈特认为,叙事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更是一种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

热奈特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话语、叙述者和受众。

话语是叙事的基本元素,是一切叙事的基础。

叙述者是叙事的主体,通过话语构建叙事结构和内容。

受众则是接受和解读叙事的对象,他们的理解和观念受到叙事的影响。

在热奈特理论中,叙事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通过叙事可以操纵和影响受众的观念和价值观。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常被运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不同领域的叙事表达方式。

在综艺真人秀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节目制作背后的叙事策略和意图。

2.2 综艺真人秀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综艺真人秀节目逐渐多样化和细分化。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但是他提出的叙事时间理论并不完善。

本文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剖析西方叙事时间理论未能覆盖的理论盲区,论证中国古典叙事时间理论如何填补这些空缺。

在探讨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同时,挖掘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文化思想渊源和美学涵义,并提议建构一种融合中国文学叙述特点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叙事学。

关键词:叙事时间理论;“隔年下种”与时序;“趁窝和泥”与时局;“草蛇灰线”与频率西方叙事文学经历了“史诗-浪漫传奇-长篇小说”这样的演变,构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叙事系统。

叙事以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时间中进行和发展,时间是逻辑叙事的起点和终点。

浦安迪认为,“叙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因果律’和‘时间化’的标准而言的”(浦安迪,56)。

也就是说,西方小说体式的基本模式是时间的。

时间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和意义使学者对这一问题格外关注,话语时间由此进入了叙事批评的视野。

托多洛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率先讨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使话语转变为故事的信息的一个形态是时况,时况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关系:一是被描写世界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

”(托多洛夫,1987: 61)受其启发,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就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叙事时间的三大要素----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频率(frequency),使时间理论日臻成熟。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结构主义叙事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叙事时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或是利用文本证实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或是借用叙事时间理论来研究中外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策略,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作者:胡小燕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热奈特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策略分析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应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成为人们叙事、阅读的重要媒介,本文试图用经典理论解读地瓜熊老六的博文《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探索网络语言特殊魅力背后的结构组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叙事模式找寻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理论;微博;大清帝国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他在其早期学者作为先声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作为范式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1]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在其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2]。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时序、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博客,英文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英译而成。

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微博同微信、客户端一起成为网络媒体“两微一端”重要形式。

“当大清帝國遇到大英帝国”,是网络博客地瓜熊老六的一篇博文,针对中国企业在英国造核电站,引起英国舆论的争议,对此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段录像,引发热议,在此基础上,网络写手,用网络语言叙述了这个事情的背景和相关外延。

(下文将该网络博文简写为《当》)。

一、博文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3]。

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解读2doc

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解读2doc

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解读摘要: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时序理论是其在叙述时间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拟通过对时序一章逬行文本细读,逬而结合例子解读热奈特时序理论关键词: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他研究的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本文所解读的时序就选自该文的第一章。

时序,简单说就是时间顺序,日奈特对叙事文时序的考察,建立在叙事文时间的二元性上,在文章开头他引用了德国理论家的两个概念一一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来指示这种二元性,那么什么是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呢?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小说家手头有这样一个素材,一个绑架案的故事,故事的本来顺序是受害人认识犯罪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做朋友,犯罪嫌疑人得知受害者很有钱, 于是就伙同另外的人绑架了受害者,然后向他的妻子索要赎金,受害人的妻子向警察报案,警察入手调查案件,最后水落石出。

但是小说家将它写成小说,为了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可能换一种顺序来写,比如他会先写警察在深夜接到电话,被通知去调查这宗绑架案,然后随着警察的调查回过投来讲述绑架案发生的过程。

显然在这个所举的例子里存在着这样两种时间:一种是叙事文中使用的素材自然地先后顺序,即日奈特引用的徳国理论家所谓的“故事时况一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

另一种是叙事文体中体现出的时间,即日奈特引用的德国理论家所谓的叙事文时况,是文本展开事件的先后顺序。

在区分了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之后,日奈特把这两种时况之间的不协调称为逆时序,具体说就是叙述文本中的时间或段落安排的顺序和故事中这些事件或段落的先后顺序不协调。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事话 语 为基 础 的 。 因此 ,他对叙 事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叙 事话 语上 。 在《叙事话语》中,他先指 明了“ 叙事” 包含的三 层概念 : “ 叙 事 ” ( 即叙事话 语 , 指 陈述 一 个或 一 系列 事件 口 头 或 书 面 的话语 ) 、 “ 故事 ” ( 叙 事话 语 陈述 的真实或虚 构 的事件 ) 、 “ 叙 述 ” (讲述话 语产生 的叙述行 为 ) , 然后 以 “ 叙事” 为核心 , 重点 研究 了 “ 叙事 ” 和 与其相关 的另 外两 个层 面— — “ 故事 ” 和 “ 叙
“ 频 率” 问题 指 事件 发生 的次数 与叙述 此 事件 的 次数 间
的关 系 。 频率关 系分为 四 种类 型 :讲述 一 次发 生 过 一 次 的事 ,
讲述 N 次发生过 N 次 的事 ,讲述 N 次发 生 过一 次的事和讲
述一 次发生过 N 次 的事 。 事件节奏与叙事节奏并非完全 相
单 同 过 复 通 ,
热奈特 的研究提供 了借鉴 。 新批 评 派 的代表人物 布鲁克斯 和
沃 伦在 《理 解小说》中提 出 了小 说 中“ 谁说 ” 的问题 , 由此 引 出 了 “ 叙事 聚 点 ” 这 一 概 念 , 为热 奈特 的 “ 叙 述 聚焦 ” 理 论 奠 受到 了美 国芝
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
索绪尔将语言看成是一 个完整 的符号 系统 ,组 成此 系统
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 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 套规 范。
结构主义 以索绪尔理 论为基石 ,将文学视为一 个基 于 其 内在
叙 事语法 规 则 的符号 系统 。 重 点关 注其 内部各成 分 间 的关
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 言学模式 总结文 学叙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 )和频率(frequency )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但是他提出的叙事时间理论并不完善。

本文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剖析西方叙事时间理论未能覆盖的理论盲区,论证中国古典叙事时间理论如何填补这些空缺。

在探讨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同时,挖掘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文化思想渊源和美学涵义,并提议建构一种融合中国文学叙述特点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叙事学。

关键词:叙事时间理论;"隔年下种"与时序;"趁窝和泥"与时局;”草蛇灰线”与频率西方叙事文学经历了〃史诗•浪漫传奇•长篇小说"这样的演变,构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叙事系统。

叙事以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时间中进行和发展,时间是逻辑叙事的起点和终点。

浦安迪认为,"叙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因果律’和’时间化’的标准而言的" (浦安迪,56 X也就是说,西方小说体式的基本模式是时间的。

时间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和意义使学者对这一问题格外关注,话语时间由此进入了叙事⅛评的视野。

托多洛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率先讨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使话语转变为故事的信息的一个形态是时况,时况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关系:一是被描写世界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托多洛夫,1987:61 )受其启发,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就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叙事时间的三大要素一一时序(Order )、时长(duration Y频率(frequency ),使时间理论日臻成熟。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Z结构主义叙事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叙事时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或是利用文本证实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或是借用叙事时间理论来硏究中外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策略Z 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作者:郭梓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共分为四部分,其叙事视角各有特色。

热奈特的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等多种视角。

本文旨在运用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探讨《赎罪》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赎罪》;叙事视角;伊恩·麦克尤恩作者简介:郭梓君,女,汉,河南省濮阳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一、引言伊恩·麦克尤恩,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先后获得了毛姆文学奖;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全美书评人大奖;耶路撒冷文学奖。

麦克尤恩出生于1948年,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大多探讨性欲、乱伦、死亡等主题。

内容离经叛道,古怪离奇。

题材多涉及“人性阴暗面”、“道德禁忌区”和“题材敏感带”。

而《赎罪》为其中期作品。

二、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简介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在其《叙述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分为三大类,并采用了“聚焦”一词。

分别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零聚焦型指的是叙述者对于故事无所不知,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阐述故事。

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示。

内聚焦型为叙述者仅仅诉说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可用公式“叙事者=人物”来表示。

又可分为三种模式:固定式;不定式和多重式。

固定式为叙述焦点只聚焦于一人。

不定式是叙述焦点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

多重式则是叙述焦点聚焦于一事,不同人物对此事的反应。

外聚焦型即只表达客观事情,不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用公式“叙述者在《赎罪》里麦克尤恩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赎罪这件事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下文中将仔细阐述。

三、《赎罪》中的叙事视角分析《赎罪》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先以零聚焦型叙事视角向我们展开了故事的背景以及人物关系,讲述了二战前夕,在英国的一个显赫家庭中,父亲因忙于政务不常在家,只留下患有偏头疼不常管事的母亲;正处于儿童转向少年的敏感时期,怀有作家梦想的小女儿布里奥妮;哥哥里昂,及其朋友保罗;接受过高等教育,性格独立坚韧的大女儿塞西莉亚;女仆人;女仆人的儿子罗比,是一个即将学医拥有大好前景的正直青年。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作者:程瑶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代叙事理论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

他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其理论渊源主要包括: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

索绪尔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特性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和沃伦在《理解小说》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叙事聚点”这一概念,为热奈特的“叙述聚焦”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且,在叙事程式的研究上,热奈特明显受到了美国芝加哥学派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影响,而布斯在叙事形式上的看法与新批评派则颇为类似。

博览众家之长的热奈特于1972年发表了《叙事话语》一书,详尽地阐述了他的叙事理论。

其理论核心包括:在对叙事本质的认识上,热奈特认为,叙事是以具体叙事话语为基础的。

因此,他对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话语上。

在《叙事话语》中,他先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然后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的经典小说,本文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出发,探讨了该小说中的叙事手法。

通过分析作者的选择和运用,揭示了热奈特理论对读者更好理解小说的重要性。

将其他叙事视角理论与文章分析进行对比,探讨其一致性。

小说中叙事艺术的特点得到了总结,同时展望了叙事视角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叙事艺术,并对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叙事艺术手法,选择和运用,理解小说,对比,特点,前景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德伯在命运的波折中经历了爱情、亲情、社会阶层等多重困境,最终坚强勇敢地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彼岸。

苔丝·德伯是一个典型的贫穷乡村女孩,却因为自身的才华和美丽吸引了富有的家族长子亚历克斯·德伯。

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阶级差距和社会伦理的束缚,他们在爱与责任之间挣扎、矛盾。

在遭受世俗压迫和命运的捉弄后,苔丝只能选择逃避,孤身一人在时代的角落里默默承受着痛苦。

小说通过描写苔丝的命运变化,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和阶级现实。

《德伯家的苔丝》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的情感描写,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探索其中隐藏的叙事艺术和深刻内涵。

随着我们的研究深入,相信读者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1.2 介绍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是现代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对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叙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所影响的。

热奈特_叙事话语

热奈特_叙事话语
‚当女性外观被物化为芙蓉、弱柳或软玉、春 葱、金莲之美时,其可摘之采之、攀之折之、弃之 把玩之的意味隐然可见。‛(孟悦、戴锦华:《浮出
历史的地表》第15页,看 关系的调度与转换,往往体现为不同权力与 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对话。丁玲《莎菲女士的 日记》一改爱情文学的叙述常规,采用了女 性叙述人视角,并内聚焦于莎菲女士的内心 世界,用女人的眼光、语气观看和叙述男人 和身边的世界,对男性文化权力进行了一次 大胆的挑衅。
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体会到黛玉初进贾府时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以及黛玉在众 人心中的地位。
*观察点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描写,“叙述 者”可以进入两人的内心世界去,对他们的所思所想 一目了然,而他们(人物)之间却互相猜疑,不知道 对方的真心真意(《红楼梦》第353页):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 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所 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 变尽法子暗中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 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 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观察者可以揭示人物自己不曾意识到的隐秘
在《欧也妮· 葛朗台》中,欧也妮见到了 表弟查理后情窦初开,但又谦卑地感到自己 的相貌配不上他,此时,叙述者以他睿智的 眼光看到了欧也妮本人未曾感觉到的自己容 貌的高贵:
可怜的姑娘太瞧不起自己了;……醉心于 这种模型的画家,会发现欧也妮脸上就有一种 天生的高贵;连她自己都不曾觉察:安静的额 头下面,藏着整个的爱情世界。
( 三 ) 视 角 的 基 本 类 型
(1)擅长全景式鸟瞰 如《三国演义》
( 三 ) 视 角 的 基 本 类 型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

研究交流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文/胡小燕摘要:热奈特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策略分析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应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成为人们叙事、阅读的重要媒介,本文试图用经典理论解读地瓜熊老六的博文《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探索网络语言特殊魅力背后的结构组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叙事模式找寻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理论;微博;大清帝国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他在其早期学者作为先声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作为范式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1]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在其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2]。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时序、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博客,英文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英译而成。

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微博同微信、客户端一起成为网络媒体“两微一端”重要形式。

“当大清帝国遇到大英帝国”,是网络博客地瓜熊老六的一篇博文,针对中国企业在英国造核电站,引起英国舆论的争议,对此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段录像,引发热议,在此基础上,网络写手,用网络语言叙述了这个事情的背景和相关外延。

(下文将该网络博文简写为《当》)。

一、博文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3]。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作者:麻玥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3期摘要:2015年一部《琅琊榜》,在同期的电视剧中,可谓一压群雄。

但有一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

该剧自上线以来,豆瓣上的评分呈下滑趋势。

笔者认为该剧在影像视听艺术上的突破,对中国电视剧来说确是一次大胆且较为成功的尝试,但在叙事上,仍存有漏洞。

虎头蛇尾的计谋阐释和过于拖沓的叙事节奏,无疑成为了该剧优于吸引观众却困于留住观众的关键。

本文将以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代表:热奈特,所提出的叙事学理论,对该剧的叙事进行分析,力图从中找出该剧叙事力度不足的理论依据,供之后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构建时,不单单关注镜语的发展,也着手于“叙事”的艺术琢磨,以期给以后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琅琊榜》;叙事学;权谋剧;热拉尔·热奈特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87-02一、引言《琅琊榜》的热播使得“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小谈。

这部良心之作,以国画墨色的浓淡相宜,儒家古训的低眉谦逊、琴曲合鸣的高山仰止、帝王家觥筹独奏的悲鸣、文人墨客推杯换盏的游移为影像气质,在画面色彩、叙事节奏、音乐渲染和镜头运用等视听语言方面,都唤起了观众的心理认同。

在个人主义、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导演所构造的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架空时代”,无疑唤起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观众们深藏心底的“江湖情怀”。

这也是该剧上线后,迅速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好评连连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其作为一部“权谋剧”在叙事上却显得单薄。

二、故事梗概与叙事线索和权谋剧的叙事模式《琅琊榜》整部剧以诡术多变、又重情重义的梅长苏作为主线,重在展现他以谋士的新身份重回朝堂后,通过自己的才智和权术,使谜案昭雪、新君登基,最终完成复仇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编剧重在展现朝堂之上夺嫡之战中的尔虞我诈、悬念迭起,朝野之下兄弟之间的有情有义,群臣之间的精忠报国。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

的延续 时问指 的 是故 事 时 间 可能 小 于 、等 于 或大 于 叙 事 时 间。 它 描写停 顿 ” 、“ 概要 ” 、“ 省 略” 、“ 场 景” 。作 在2 0世纪 这个 充满挑 战 和变 革 的时 代 ,各种 学 派 和理 论 都 以 的叙述 主要方 式有 “ 反 叛性 的文 学宣 言和标 新 立 异 的理 论 而 称 雄 一 时 ,叙 事 学 也 是 在 者 把 《 追忆 》 分 为 1 1 个 大 的叙 述单 位 ,还计 算 出每 个单 位故 事 延 这 样 的时代 中涌 现 出来 的 。对 于 叙 事 学 的定 义 目前 没 有 一 致 的 意 续 的时 间和 在小说 中占的篇 幅 。
同时叙 述和插 入 叙 述 。 同时把 叙 述 层 次分 为 :外 故 事 叙 事层 、内 方 面 的研究 。为 了避免 混乱 ,把 “ 能指 ” ,陈述 ,话 语 或叙 述 文 本 故 事叙 事层 和元故 事 叙 事层 。叙 述 者 则 分为 处 于 故事 之 外 的 “ 异 称 作本 义 的叙事 ,把 “ 所 指 ” 或叙 述 内容 称作 故 事 ,把 该 行 为 所 故 事叙 述者 ” 和处 于故事 之 内的 “ 同故 事叙述 者 ” 。并 提 出 了叙述 处 的或 真或 假 的总情境 称作 叙述 。 者 的职 能 :叙 述 职能 、管 理 职 能 和交 际 职 能 。受 述 者 与 叙 述 者 一 在 文学 叙事 中 ,特 别 是 虚 构叙 事 的领 域 ,文 本 分 析 是 我们 掌 样 是叙述 情境 的 组 成部 分 ,二 者 必然 处 于 同 一个 故 事 层 ,也 就是 握 的 唯一研 究工 具 。而 对 其 他二 者 的 了解 只能 是 间 接 的 ,不 可 避 说 ,受述 者并 不先 天 地 与读 者 想 混 ,正 如叙 述 者 并不 与 作 者 相 混 样。 免 要 以叙事话 语 为 媒 介 ,因 为事 件 是 话语 的对 象 ,而 叙 述 行 为 在

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6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7期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王润娟大众文化研究对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关注使得其研究领域日益宽阔。

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如文学艺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必然面临大众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通过大银幕走进更广泛的人群的日常生活。

2013年,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被华纳兄弟搬上大银幕。

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并于2014年斩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与最佳服装设计奖。

评论界对此片褒贬不一。

本文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家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为基础,研究这部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原作叙事结构的保留与突破,作家匠心独具的叙事话语是使这部小说成为经典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对小说叙事特征的保留和突破是高雅艺术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

一、 叙事者的保留结构主义叙事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流派,在当今文学批评界依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中方兴未艾。

作为提倡研究文本由表层到深层的代表人物,热奈特在其著作《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一整套叙事理论。

他界定了一系列进行叙事话语分析的范畴,方法细致灵活,富于操作。

热奈特将叙事者分为三类,即自叙述(autodiegetic )、异叙述(heteradiegetic )和同叙述(homodiegetic )。

[1]由于身处其中却又置身事外,第三类叙事者在客观上使叙事的可信度提高。

电影改编过程中保留了小说原作中的叙事手法,通过尼克和一位医生在1923年的交谈,讲述了发生在1922年的故事。

尼克是一个典型的同叙述角色,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了一切重要事件,但并非主角。

尼克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是黛茜的表兄,是汤姆的大学同学,也是黛茜好友乔丹的男友。

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成为盖茨比与黛茜重逢的牵线人,成为盖茨比与汤姆矛盾冲突的现场见证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 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 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

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起源发展: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作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国内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

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

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

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

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

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

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在此之前,1966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视为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足以对许多叙事文本或文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

下面,我们对几位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大师的理论进行疏理,对叙事学理论进行一次管中窥豹式的理论漫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