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合集下载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 级GPS 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为巩固此学期所学的GPS控制测量,安排了此次实习,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

能使用GPS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

本次实习先布设E 级GPS控制网,再进行GPS控制测量。

二、测区概况本测区位于xxxx,地势相对比较平坦,视野也较开阔,我们选的点尽量选在地势较空旷开阔的地方,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由于条件限制,有两个点位于马路边,由于马路边行人,大型车辆比较多,这可能给测量带来一定的不便和误差。

其他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良好。

三、测量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9);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4、《数字产品质量要求》(GB17491.1);四、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xxx和xxx三个已知点D1、X2、X1,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三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

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五、主要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规定此次实习所用的仪器是南方测绘型号的GPS,此GPS操作简单,只需进行静态选择,主要的技术指标是针对选点和外业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1、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1)平均边长表1 GPS网中各点平均边长AA A B C D E平均距离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2)外业观测要求表2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AA A B C D E卫星截止高度角(°)10 10 15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20 ≥9 ≥2 ≥4 ≥4观测时段数≥10 ≥6 ≥4 ≥2 ≥1.6≥1.6表3 观测技术要求AA A B C D E时段长度min静态≥720≥540≥240≥60≥45≥40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0≥5 ≥2双频全波- - - ≥15≥5 ≥2级别项目级别项目级别项目单频或双频半波- - - ≥30≥5 ≥2采样间隔S静态30 30 30 10~3010~3010~30 快速静态- - - 5~5 5~155~15时间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 ≥15 ≥15 ≥15≥15≥15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 ≥1 ≥1 双频全波- - - ≥3 ≥3 ≥3 单频或双频半波- - - ≥5 ≥5 ≥5注:1、在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表7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

地形图---技术设计书

地形图---技术设计书

目录一、概述 (1)1.1 工作的目的及任务 (1)1.2已有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1)1.3 执行标准和技术依据 (2)1.4 测绘基准 (3)1.5 主要技术路线 (3)1.6 主要技术指标 (3)二、平面控制测量 (4)2.1 E级GPS控制测量 (4)2.1.1 E级GPS控制网的设计 (4)2.1.2 E级GPS控制网选点埋石 (4)2.1.3 野外观测 (6)2.1.4 数据处理 (7)2.1.5 平差计算 (8)2.1.6 E级GPS控制网应达到的精度指标 (8)2.2 一级GPS导线测量 (9)三、四等水准网测量 (10)四、图根控制测量 (11)4.1 GPS-RTK 方法测定图根点 (11)4.2 图根导线 (11)五、地形图测绘 (12)5.1 图形分幅与编号 (12)5.2 测量方法 (13)5.3 地物取舍要求 (14)六、质量管理 (18)6.1 质量管理方法 (18)6.2 检查内容 (19)七、报告编写 (20)7.1 阶段工作小结 (20)7.2 工作总结报告 (21)7.3 技术总结报告 (21)7.4 质量检查报告 (21)7.5 资料提交内容 (22)八、附图 (22)一、概述1.1 工作的目的及任务为满足高新技术开发区整体规划,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到1:1000地形图测绘,具体任务如下:1.布设一个E级GPS控制网,埋设E级GPS点20座;2.布设四等水准网,水准路线长约80公里;3.布设一级GPS导线网,埋设导线点100个;4.进行约70平方公里的1:1000数字化全要素地形图测绘。

1.2已有资料的分析与利用市国土资源局为满足城市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于2014年10月在全市所辖范围内进行了C级GPS控制测量和三等水准测量,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城市四等GPS和四等水准等基础测绘工作。

C级GPS控制网由84点组成,其中,利用国家天文点标石1座,原国家一等三角点1座,二等三角点6座,省地震局布设的地壳运动网络点2座,济南军区布设的GPS控制点1座,国家二等水准点1座,重合正元公司为淄博市规划局布设的三等GPS控制点5座;新埋设C级GPS控制点57座。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级别平均距离(km) (mm) (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E级0.2~5 ≤10≤201/45000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级别 E 级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条)≤10(4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四川建院东区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题目:四川建院东区平面控制网设计报告专业:工程测量技术班级:测量1102组别:一组组员:黄龙邓国浩罗广宇伍玥环黄瑶岳鹏成陈诚指导老师:郭豫宾2012.3.20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1、目的要求应专业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应指导老师要求,布设四川建院东区四等控制网。

控制网既要考虑与三等网的联系,又要考虑四川建院的独立性,充分体现布网的高精度和便利性。

按设计要求将四川建院东区控制网沿测区周围布设,设计精度为四级,并按主轴线分成四个区域做到每个区域各有两个控制点。

另外,还要根据布好的控制网实地放样出9个轴线点,并埋设标石。

2、任务范围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1、地理概况本测区为四川建院东区,属于德阳市旌阳区,离108国道不远,测区内建筑及草坪较多,地势较为平坦,地区大气能见度良好,交通便利,给测量带来方便。

2、气候条件测区气候较好,阳光照射充足,年降水量不多,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平均气温已七、八月份最高。

3、交通情况测区的北门外便是嘉陵江西路。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一.任务:⑴初任务:根据已有地形图进行纸上定线和相关的内业工作,初步确定采用的路线方案,为编制初步设计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⑵定测目的:通过现场测量并进行优化,再实地放线定桩确定构造物的位置,为施工设计提供资料技术依据:①《控制测量规范》。

③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二.坐标系统及图幅分幅1) 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采用50*50的1:500的图幅;图幅内有明显地形、地物的应标注图名。

3)图幅坐标以X,Y之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4)图号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即1、2、3、……5)图幅编辑时;图名、图号、图幅号应按上下顺序排列在图幅上方之正中;。

四.布网方案一、作业方法1 选点:⑴沿路线依次有效地布设控制点,点尽量分布在路中间。

城区GPS_E级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城区GPS_E级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项目及任务概况为加强土地管理和满足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受**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由**信息技术有公司承接**县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任务,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规程》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县,省市辖县,革命老区县,地处省东北部,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

测区位于**城区和城区周边水寨、河东、横陂、转水四镇,施测围由甲方具体划定(详见下图),面积约189平方公里,根据要求施测GPS-E级控制点约32个。

二、采用任意带坐标的建议从**县城所处的地理坐标位置(115°34′-115°42′)来看,正好落在高斯正形投影3°带中央子午线为117°的39带西边缘,基本上位于114°(38带)与117°(39带)的相交处(115°30′),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西向约140KM,其长度变形值很大,按理论计算,长度变形约为27.2CM/KM。

根据《城市测量规》CJJ8-2011规定,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城市平均高程面。

为确保测区的成图成果质量,也为用图单位在征地、放桩等工程测量中有精度保证,做到平面控制点坐标反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尽可能相符,建意测区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80坐标系),将中央子午线通过**县城,定为:115°45′。

如本测区所测图幅与原测图幅在技术上有矛盾,可通过平移的办法处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否测按不予边长变形的考虑进行实测。

三、作业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GB/T 18314-20092.《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 CJJ/T 73-20103.《城市测量规》 CJJ/T 8-2011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 GB/T 12898-2009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18316-20086.本项目的技术设计书四、已有资料的分析与利用1.平面控制资料测区及周边地区有原国家点和军控点,为1980年坐标系,可作为本次控制测量平面起算点。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 P S控制网技术要求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GPS控制网施工设计方案

GPS控制网施工设计方案

神华国能伊犁热电联产2×350MW燃煤发电工程厂区控制网施工技术措施批准审核编制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国源电力检测有限公司二〇一六年五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测量依据 (1)三、组织机构 (1)四、相关要求 (1)五、作业程序及步骤 (2)六、作业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8)七、施测人员资格及要求: (9)八、质量检查: (9)九、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0)十、控制网的保护管理措施: (10)十一、环境保护措施: (10)附图表 (10)厂区控制网施工技术措施一、工程概况1、目的任务国网能源伊犁煤电有限公司2×350MW热电联产项目现因厂区2009年11月所布设的九个控制点被破坏(现存一个控制点K9,精度未知),需要厂区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在原厂区控制点基础上进行控制网的重建。

厂区2009年所设平面控制网等级为GPS网E级,高程控制网等级为一级。

采用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 (高斯投影3度27带,中央子午线81°),1956黄海高程系。

重建的控制网采用与厂区原有控制网一致的坐标高程系统。

平面控制等级为四等(GPS 网D级),高程控制等级为水准三等。

2、人员组织二、测量依据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标准(第一部分:土建工程)》(DL/T5210.1-2012);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4、厂区原设控制点资料;5、厂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图。

2.根据总平面图和有关施工图纸,结合测量控制网及现场条件确定定位放线和高程控制方法。

3.根据建筑物的平控制,按建筑物、构筑物特点,布置成三角网。

4.测量过程中要加强复核工作并做好外业数据记录。

测量工作结束后,及时做好资料整理。

5.施测仪器须具有合格检定证书,施测前要进行校核,满足精度要求方可使用。

6.厂区控制网施测过程应联测原有控制点,并对原有控制点的数据进行改正。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岛开发区约4.2平⽅公⾥的测区围建⽴E级GPS平⾯控制⽹。

2、测区⾃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南北最宽约1.3公⾥,⾯积达4.2平⽅公⾥,平均海拔115⽶,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陆性季风⽓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量569.1毫⽶,降⽔主要集中在6-9⽉,夏季占全年降⽔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平均⽓温约零下19度;夏季7⽉的平均⽓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积约4.2平⽅公⾥。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仪器本次测量采⽤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精度:5mm+1ppm ,⾼程精度:10mm+2ppm 。

5、布⽹⽅案5.1、布⽹要求GPS ⽹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

龙岩学院控制测量设计书报告********学号:**********专业:测绘工程班级:2012级测绘班实习起止时间:2015年8月--2016年4月实习单位:龙岩山水测绘公司资源工程学院目录一、总述二、测区概况2.1工程概况及勘测范2.2技术依据2.3 组织措施2.4 进度计划三、控制测量3.1.平面控制测量3.2高程控制测量四、地形测量及细部点测量4.1 图根控制测量4.2 地形图测绘4.3 成品资料五、应提交成果资料一、总述本阶段需要完成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1、布设并测量控制网(E级GPS控制点4个);2、高速公路验收测量3、选点作为测量漳永高速龙岩段高速公路验收控制点4、静态采集控制点数据5、进行高速公路沿线地形测量二、测区概况2.1 工程概况及勘测范围2.1.1工程概述(1)开断部分漳平侧开断点拟选在已建的平黄Ⅰ路#173塔、平黄Ⅱ路#22塔,线路从和春变出线后转向西南接入开断点,线路长度约0.7 km(折合双回),采用双、四回路混合架设,新建段导线截面采用2×630mm2。

其中,平黄Ⅰ路#173塔为转角塔,本期改接后,线路转角变小,因此可利用原塔架线(单根400mm2),平黄Ⅱ路#22塔为转角塔,本期改接后,线路转角不变,因此也可利用原塔架线(单根400mm2)。

(2)短接部分永安黄历~漳平220kV线路Ⅰ、Ⅱ回短接点拟选在已建的双回同塔平黄Ⅰ路#194塔(平黄Ⅱ路#3塔),该塔为转角塔,本期短接后,线路转角变小,因此可利用原塔架线;登榜~漳平220kV线路Ⅰ、Ⅱ回短接点拟选在已建的双回同塔平登Ⅰ路#3塔(平登Ⅱ路#3塔),该塔为转角塔,本期短接后,线路转角方向与原来相反,须拆除立新塔;采用双回路架设,由于两塔之间联线正好位于203省道边的新华石油加油站后面,因此线路需要往九龙江边靠,以满足其安全距离要求,线路长度约0.3 km,,新建段导线截面采用单根1×400mm2。

(完整)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完整)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XXX建筑工程设计院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

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

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

9技术报告3。

0成果整理与提交3、范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2、技术要点2。

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2。

2 选点埋石2.2。

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探讨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探讨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探讨摘要本文以岳阳市测绘服务为例,概述了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以及e级gps测量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gps;控制网;测绘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205-021 测区概况岳阳市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洞庭湖之滨,南距省会约13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是湖南省唯一的临江口岸,既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又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地理位置为东经112°18′至114°10′之间,交通四通八达,交通条件良好。

测区的通行条件绝大部分为良好,有简易公路,均可通机动车辆。

2 e级gps测量要点2.1布网要求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技术要求主要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2.2选点与编号gps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梯次发展,逐级控制的原则。

点的布设密度与数量,满足本项目《技术设计书》对gps点布设的要求,且各点间至少有一方向互相通视。

本项目共埋设e级gps点32点,点位均埋设在地面基础稳固、利于保存、到达方便且便于下一级发展的地方。

e级gps点从e001编至e032。

2.3点的埋设点的埋设均按设计的要求执行,在测区的泥土地埋设预制好的水泥标石,其规格符合要求。

在测区的水泥硬化路面,使用电锤镶入不锈钢芯和切割机刻边框、内刻点号的方法进行刻石。

均符合以下要求:方框刻划线规格为20cm×20cm的正方形,均用红油漆涂描;标石面的点号刻字清晰、端正,并用红油漆涂描;标心规格:长12cm、直径12mm;其材质为不锈钢钢筋;并在钢筋上刻上了深度大于1mm的十字丝以确定点的中心位置;方框及点号刻深均大于5mm;在实地均用油漆在点位附近的地物如电杆、房角等明显且易于保存的位置上,标注点名及与该点相关地物的距离,并用箭头指明了大致的距离、方向。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5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6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泸州市金山村控制测量工程(一级GPS控制测量设计书)技术设计书1.工作大纲1.1任务来源为满足泸州市金山村泸职院2016级工程测量1班在金山村进行的数字化测图实训任务,泸职院2016级工程测量1班在金山村及其邻近地区开展控制测量工作。

控制网布设课件

控制网布设课件
➢ GPS网基准分类 位置基准 根据给定得起算点坐标确定 方位基准 常根据给定得起算方位或GPS基线向量确定 长度基准 根据起算点反算边长、EDM测距边长或GPS边长
一、GPS控制网得技术设计
3、GPS控制网得基准设计 ➢ 注意事项 若GPS测量成果需要进行坐标转换,应该选择或联 测足够多得两坐标系得公共点,一般大于3,以保证 坐标系转换参数得精度与可靠性; 起算点数目越多,GPS网与原有网得吻合越好,但 会损失现有GPS网得测量精度,起算点为3~5个时, 既能保证两坐标系得一致,又可保证GPS网得测量精度; 起算点在GPS网中应该均匀分布,避免分布在网中得一 侧; EDM测距边作为起算边长时,数量在3~5条为宜,但就是 EDM边得两端点高差不应过大;
独立基线为: DJ = N - 1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二、GPS控制网得网形设计
➢ 独立基线
N=2 , J=1
N=3 , J=3
N=4 , J=6
N=5 , J=10
N=2 , DJ=1
N=3 , DJ=2
N=4 , DJ=3
二、GPS控制网得网形设计
➢ 独立观测环(异步环)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得独立基线向量构成得闭合环。AA、A、
观测时间长、数据量大、多余观测较多、精度高、框架基 准特性好。但成本较高,多用于AA级网。
2、会站式 多台GPS接收机在同一批点上多天长时间同步观测,然后再
迁移到另外一批点上进行同样观测,直至全部观测完成。具有 精度较高(尺度精度特高)等优点,多用于A、B级网。
三、GPS控制网布设
3、同步图形扩展式 GPS网以同步图形得形式连接扩展,构成具有一定数量独立
二、GPS控制网得网形设计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一、综述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设计准备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项目规划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面积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或等级。

(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 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E 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等。

(由于本基坑工程跨距较长,基坑深距大,暂定C、D级测量精度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σ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GPS高程拟合板块: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 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GPS网点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三等基线平均距离为5km,四等为2km,鉴于平时土方开挖收方测量需要5km左右设置一控制观测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面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心岛开发区约4.2平方公里的测区围建立E级GPS平面控制网。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自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1.3公里,面积达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米,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面积约4.2平方公里。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一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角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用仪器本次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方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面精度:5mm+1ppm ,高程精度:10mm+2ppm 。

5、布网方案5.1、布网要求GPS 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注:当边长小于200m 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

5.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各级GPS 网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

(2)各级GPS 网的布设应根据其布设目的、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综合因素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3)各级GPS 网最简单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

表3级别A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和环路线的边数 5 6 6 8 10(4)各级GPS 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最大不宜超过该网点平均点间距的2倍。

(5)新布设的GPS 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GPS 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3点。

(6)GPS 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7)为了求得GPS 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 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8)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 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5.3、GPS 网型网型方案设计GPS 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

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至少三台接收机,组成GPS 网,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GPS 网的图形布设如下图,布设点1、2、A、B、C、D、E、F,采用边点混合连接式。

6、选点与标石埋设6.1、选点级 别平均距离(km) (mm) (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E 级 0.2~5 ≤10 ≤20 1/45000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此外,有时还需考虑测区的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情况,以便于各点之间的联络和设备用电或充电。

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GPS控制点宜布设在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6.2、标石埋设(1)E级GPS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参见附录D,标石的中心标志用铜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丝;本测区采用下图所示的埋石方式:(2)地面E级GPS点标石可用混凝土预先制作,然后运往各点埋设,埋设时坑底填以沙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楼顶E级GPS点标石应现场浇灌,浇灌前应将楼面磨出新层、打毛,钉上3~4颗钢钉,再套模浇灌;(3)埋石结束后应填写GPS点之记;(4)待标石埋设稳定,没有下沉,或现场浇灌的标石凝固后2~3天方可观测。

7、作业要求7.1、基本技术要求为保证GPS测量精度,采用载波相位静态相对定位作业模式,E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级别卫星截止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平均重复设站数时段长度(min)数据采样间隔(s)PDOP值E级≥15≥4≥1.6≥4015 <102、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7.2、GPS卫星预报和观测调度计划(1)保证GPS作业观测工作顺利进行,保障观测成果达到预定的精度,提高作业工效,在进行GPS外业观测之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强度因子等容。

(2)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纬度。

(3)作业组在观测前应根据参加作业的GPS接收机台数、网形及卫星预报表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容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以及接收机号等项容。

7.3、观测准备(1)每天出发工作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仪器及其附件是否携带齐全。

(2)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存是否充足。

(3)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②天线可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铅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差应小于3mm。

天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所泡应居中;③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

7.4、观测作业要求(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以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

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2)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应连接无误,接收机预置状态应正确,然后方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3)各观测时段的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大于3mm。

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记录在手簿。

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手簿备注栏中。

天线高是指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是指相位中心至天线底面的高度,这是常数hc,由厂家给出;下段是从天线底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由观测员在现场采用倾斜测量方法直接量取。

具体方法是:从三脚架三个空档(互成120°)测量天线底盘下表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距离,互差应小于3mm,取平均值为L,天线底盘半径为R,再利用厂家提供的hc,按天线高求出。

(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人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实时定位结果及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每隔15min)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容。

(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以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

(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9)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7.5、外业观测记录(1)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容:①测站名、测站号;②观测月、日/年积日、天气状况、时段号;③观测时间应包括开始与结束记录时间,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填写至时、分;④接收机设备应包括接收机类型及,天线;⑤近似位置应包括测站的近似经、纬度和近似高程,经、纬度应取至1′,高程应取至0.1m;⑥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其平均值,均取至0.001m;⑦观测状况应包括电池电压、接收卫星号及其信噪比(SNR)、故障情况等。

(2)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按规格现场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②外业观测记录各时段结束后,应及时将每天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硬、软盘;③接收机存数据文件在下载到存贮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与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8、数据处理方案8.1、基线解算及其质量检验(1)基线解算以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双差固定解的可靠性由以下两项指标来判别,即固定解的单位权中误差(Rms)和整周模糊度检验倍率(Ratio),其检验值见表4。

根据表4判别时,Rms必须首先符合要求,而Ratio值越大表示固定值越可靠。

表4 静态GPS基线固定解可靠性判别表基线长度(km)≤55~10 >10 Rms(m) ≤0.≤0.012≤0.015Ratio ≥2.5≥2.1≥2.0(2)同步多边形闭合差检验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5的规定。

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