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时间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东早西晚推导出在同一时刻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时间数值东边的地点大于西边即东加西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已知经时(计算的首要条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地方时时间和对应的经度。
②同减异加(已知点和所求点经度差的计算):已知点和所求点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一度四分(根据1小时15度)④东加西减(计算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即同为东经,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和值,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3.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除得的商加1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②已知区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时区和对应的区时。
③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④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减号。
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合值,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1.日期范围计算原理人为日界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点(24点)经线。
新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自然日界线;旧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人为日界线★2.新一天和旧一天计算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进入旧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24减几小时。
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 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 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考点 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 .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 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 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复习知识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梳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思维导图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1)何为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总称。
(2)天体:宇宙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恒星、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比较各类自然天体天体概念其他特征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与恒星相比具有体积大願量大密度小的特点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和热的球状天体温度高,自已能发光,距地球非常遥远,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近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 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彗星在扁长轨道上饶太阳运行的一种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雪星一,其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貎公转周期为76年流星体是星际空间数量较多的颗粒状的碎片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天体判断标准:1)空间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物质形态: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
发生在地球大气之内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雨。
3)运转轨道: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车。
(3)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临近的天体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层次:按规模可分为可观测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四个层次。
2.太阳系(1)分类: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接近圆形的椭圆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卫星分别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彗星则在扁长的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25天)- 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某一部分的缩略表示-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 地图的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方法- 地图的定向:通过指北针、经纬网等确定方向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图形、颜色和文字-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符号含义的说明- 地图的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地图的解读: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压力:空气柱重量产生的力-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的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体类型: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 水资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 地貌-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工程建设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生物作用、气候影响 -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荒漠 - 植被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 城市化: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布局:农业带、农业区- 工业类型: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工业带、工业区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通讯方式:邮政、电话、互联网-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与信息技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定义: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远距离感知地表-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定义: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定义: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GPS应用:导航、测绘、车辆管理以上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全归纳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大气 (2)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9)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1)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1)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2)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20)第一节水循环 (20)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23)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27)第四章地貌 (30)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30)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34)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37)第一节植被 (37)第二节土壤 (41)第六章自然灾害 (47)第一节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47)第二节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 (53)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4)第一章 宇宙中的大气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 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
星云、恒星(如 太阳 )、行星(如 地球 )、卫星(如 月球 )、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 船等)。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从总星系到地月系共4级,天体系统的层次由 高 到 低 ,。
[常考点对练]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
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B )A. AB. BC. CD. D3.太阳系(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 太阳总星系 也称为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地球月球地月系(2)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颗行星,从a-h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颗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4)八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土星(巨行星);八颗行星中属于远日行星的是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④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 阳能丰富。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 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5、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 大气 层的变化。太阳活动强弱的标 志是黑子的变化,周期是 11 年。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 无线电短波 通信 ②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 磁场,产生“ 磁暴 ”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 高层大气形成高纬度地区美 丽的 极光 。 ④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 网、海底输油管道等。 ⑤影响地球气候,诱发地震、水旱灾害等
<3>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形成于城市和周围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的形成:① 建筑密集,道路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大 气温度高;②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汽车等交通工具多,释放大 量人为热;③ 绿地少,对气温调节作用弱。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
(1)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2)风力:风的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 密集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 大
(4)地幔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上地幔下地幔 。
(5)地核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外核和内核 。
(6)岩浆的发源地为 软流层
,位于 上地幔顶部 。
(7)岩石圈是指 软流 层以上的部分,由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组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玻璃温室的增温原理: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能够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使室内增温,而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则很难穿透玻璃,使热量难以散失。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1)据数值南北递变可判断南北半球-气温向北降低为北半球,向南降低为南半球(2)据等温线的延伸方面可判断影响因素①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②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位置影响);③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势影响)(3)据疏密程度可判断温差大小,进而判断季节、海陆等①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海洋疏;⑤平原、高原面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4)据弯曲状况判成因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
(5)据局部闭合判成因表示局部区域内气温出现特殊值,如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判读原则: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区域地理: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重点关注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下的地形)。
〖2019年整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年整理〗⼈教版⾼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地理必修⼀考点复习第⼀章⾏星地球第⼀节宇宙中地球⼀、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地形式,如恒星、⾏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地层次由⼤到⼩是地⽉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中地⼀颗普通⾏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星由近及远依次:⽔星、⾦星、地球、⽕星、⽊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命地⾏星——地球上存在⽣命地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地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地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地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运动和⽣物活动地主要动⼒;⑶煤、⽯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地太阳能;⑷⽇常⽣活和⽣产地太阳灶、太阳能热⽔器、太阳能电站地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地影响(课本P11)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
(课本P11活动);⑵影响:①造成⽆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极光;④地球上⽔旱灾害、地震等⾃然灾害地发⽣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地运动★⼀、地球运动地⼀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地移动规律如图⽰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点地判断 23°26′S依据:看⽇地球⼼连线和⾚道地位置关系——连线在⾚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地夏⾄点;连线在⾚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地冬⾄点简便⽅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地判断依据:1⽉初,地球运⾏⾄近⽇点,公转速度最快;7⽉初,地球运⾏⾄远⽇点,公转速度最慢。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复习必背)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 地球自转时, 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赤道(1670km/h ), 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 也无线速度。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 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 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慢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 热、寒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2.直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两次2.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 无直射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 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昼夜等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全册知识总结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宇宙物质组成(举例)特点恒星炽热气体质■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气体和尘埃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金星、地球等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月球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尘粒、固体块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彗星冰物质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去雾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1)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 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 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1) 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夭体系统。
(2) 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地月总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天体系统组成特别说明ms地球和月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虹的天然卫星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 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 千米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 体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数以亿计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目前所认识的豪高级别的夭体系统4.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1)结构特征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近------------高------------短------------快------------巨行星 -距离太阳—-表面温度— -公转周期—平均公转速度-远日行星-——.远—-低—-长——-慢⑵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5.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2)存在生命的条件:条件原因影响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命自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身SA 生物的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条大气的演化件有液态内部温度升高T 产生水汽T 形成海的水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图文版_最全面最详尽.doc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二、地球仪㈠纬线和经线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惻★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和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授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㈡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北极点为90°N,南极点为90°S由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㈢经纬网屮重要的经纬线纬线经线①0。
南北半球分界线;②23° 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③66° 3Q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④90°极点①0°和180。
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①20。
W和160。
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W—0°—160° E 是东半球160° E—180°—20° W 是西半球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射状的线★三、经纬网的应用1.确定地理坐标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知识总结+复习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云层较厚, 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日照 强度弱,
太阳大气结构 日冕层:太阳风 色球层:耀斑和日珥 光球层:黑子 核心区域
1.3 知识小结
地 层
化
地球 演化 的阶 段性
宙 代 纪 ……
地 质 年 代 表
吸收
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 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
气
气
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辐
逆
射
辐
射向地面 射
地面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太阳
(根本热源)
太阳暖大地
地面
(直接热源)
大气
大地暖大气
下图为大气受热示意图。请判断① ② ③ ④分别代表:
①: 大 气 反 射 。 ②: 太 阳 辐 射 。 ③: 地 面 辐 射 。 ④: 大 气 逆 辐 射 。
• 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 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 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 异是造成地表冷热不均 的根本原因。
风
随堂反馈
试着绘制南半球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示意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 (hPa) 49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hPa) 1000
风向
495
1005
500 地转偏向力 南半球高空
地转偏向力
1010 F(摩檫力)
不同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固
传播速度都随 着所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3
地壳
地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南回归线)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⑴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
D 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例如: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 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 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课本P69~70)①岩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