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鹏先生遗著_乐问_出版发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大厅一锤定音,情动慕尼黑、因戈尔,路德维希鸣金凯旋,指挥彭家鹏一场比一场发挥的更加潇洒自如。乐团演奏家们也毫不懈怠,使得每首乐曲的演奏都如天籁般地和谐优美,酣畅淋漓。乐团旅欧巡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金色大厅音乐会和访欧巡演的成功,凝聚着乐团创业者和几代演奏家的心血,特别是已故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卓越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彭修文先生,与乐团亲密合作43年,对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交响化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艺术实践,为乐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民乐西征之旅的成功,足以告慰彭大师在天之灵。

曲终人散去,悠悠不了情。“龙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的金色帷幕落下了。但金色大厅的宏音大乐将不会止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金色回响也将飞旋在更加辽远的时空!(责任编辑韩新安)

黄翔鹏先生遗著

《乐问》出版发行

《乐问》终于付梓。我们感到欣慰。

这是黄翔鹏先生的第四本论文集。所收遗著计十二篇,大半写于九十年代。其中有些文章(如《乐问》)未及完稿,多篇未及定稿。经作者夫人周沉先生同意,我们对全部文稿作了若干技术性整理和校订。由于时间促迫,更因学力未逮,论误疏失注定无可免。我们恳切请求批评教正,以期再版时得以改进。

作者自1978年起获准以本人名字发表文章,至1997年辞世,19年间,所发文字凡百余万言,论题多涉中国乐律学、音乐考古学等领域。

对此,作者曾说:

“我是一个没有写过音乐史的音乐史研究工作者。”“为什么不写音乐史呢?我认为,如果不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向前更进一步的话,何必浪费笔墨?”“我没有写过史,只下了综合研究的功夫。……目的是为未来的中国音乐史做好铺砖备瓦的准备工作。我做过音乐考古研究、中国乐律学史系统研究、中国音乐形态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古谱学研究和曲调考证研究。这些,都是为音乐史铺路的。但是,我始终不承

认我是考古学家或乐律学家。我

的目的在音乐史,只是目前还没

有能力写成。我是个可怜人!什么

`家'都不是!”

从作者的遗稿中,我们还读

到这样的话:

(对于《乐问》提出的问题),

“我心中已有了大概的答案。”“我

从历史隧道的`现代'这一端,已

经看到了隋唐乃至秦汉那一端的

光点了。”

这些话里是否透露着一个耕

耘者收获前的喜悦呢?也许,作者

已将着手音乐史的写作了。然而,

他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恢宏的

乐章方欲奏响,却迅即陷入了永

久的沉寂。这怎能不令人感慨唏

嘘!

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曾在一篇

引起广泛注意的论文中称“`黄翔

鹏百问'(按指《乐问》———引者)

和`同均三宫假想'”“是先生留给

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智慧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

3期,第25页。)这番话是言而有

据的。黄翔鹏———二十世纪最重

要的音乐学家之一,他的学术业

绩对于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宝

贵价值,将得到日益深刻、广泛的

认识。他的名字将发出日益明

亮的光。

此书大部分文稿由崔宪整

理。他还担负了全部文字的电

脑录入和全部谱例、图表的制

作。袁运生、秦岱华精心设计封

面。周广荣帮助核对大部分古籍

引文。欧阳韫、闫林红、常丽英协

助稿样校对。

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

我们谨向以上各位表示诚挚

的谢意。

黄翔鹏先生辞世已经3年。3

年来,为使此书(以及另外几本在

学术上有重要意义的书)得以出

版,我们曾四方奔走,先后与六家

出版社商谈,历经周折,终无所

获,碰壁再三,我们明白了一个道

理:这类难以获利之书,这类无由

赚钱之事,在当下颇难觅得立足

之地。

我们只得自筹经费。

众多热心人士为此慷慨解

囊,倾力相助。他们中有知名学

者、艺术家,有不知名的职员、学

生,有年逾八旬的老人,有二十几

岁的青年,有中国人,有外国人

……我们想顺带说一句,———也

许事出偶然———此中竟无一位

“富豪”,大半堪称清贫。他们支持

学术事业的热肠令人感动。在喧

嚣的市场中,这种热肠显得何等

高贵!

这里,我们谨对这些赠款者

表示深深的谢意。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