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集群和发展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上海发展现状是指上海市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现在的状态。
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之一。
下面将从经济、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上海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首先,上海的经济发展迅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上海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甚至超过了香港,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以外资为先导,引进了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国际投资环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逐渐形成了以制造、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其次,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城市建设是上海近年来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的交通发达,拥有先进的地铁和高速公路系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大力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再次,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海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上海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上海在经济、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不过,也应看到上海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口过多造成的城市压力、环境污染等。
上海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以后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信在上海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上海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未来发展对策
技工 作的 发展空 间,加快 科技创新体 系
4 、产业 集 群是 相 对粗 糙 的集 群 形 的建设和 科技成 果产业化 。 四是研 究 区 式 ,其对 集群外 的经济 、科技辐 射力度 域经 济和社 会以及科 技发展 的新特点 和
较 小, 而创 新集群 是一个 创新 的源泉,
要求 ,加强调 研 ,及 时总结 科技创新 经
集 群 的初 级形态 ,创新 集群是产 业集群 形成创新要素的局部富集,从而加快城市 的最高 形式,产 业集群 是诱 发创 新集群 经济和科技的快速 发展,提升城市创新能 的核心诱因和内在依据 。 两者 的区别主要如下 : 产力 的提高, 推 出具有竞争力的产 品, 向世界各地。 2 、产业 集群 特 别 是传 统 的产 业集 级 。通过产业创新集群集聚创新资源,最 重要的是打造各类创新载体。集群中的科 风险投资机构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
一
创新 集群体 现 了 自主创新 相关的各
行为 主体的互动 合作 关系 。对 于高新 区 来说 ,它是新 的 区域 治理模式 ,通过 各 种手段 ,促进某 领域 的相 关企 业和相 关
支持性 机构 紧密互动 而加速创 新,有 利 于推进高 新 区以 自主创 新为核 心的 “ 二
个经济复合体,是技工贸一体化。而且 次创业 ”,加快 实现 主要依靠 土地 、资
( )以产业创新集群优化创新环境 二
培 育 和 发 展 创 新 集 群 , 目前 主 要
群 ,主 要以生产链 为纽 带, 聚集 生产要 是营 造环境 ,特 别是一流 的服务环境 ,
素 ,而创新集群 是 以价 值链 为纽带 ,聚 强化科技对 经济 的拉动作 用 。一 是找准
集 创新 资源,使 整个集群 不 断向全球价 科 技工作 的切人点 和突破 口,发挥 科技 值链的高端攀升。 品而集 聚,群 内的合作模 式 比较 简单 , 优势 ,集成 相关 资源和力 量,提高经 济 性 ,提升科 技服务 于经济 建设的 内涵 。
上海产业体系经验做法
上海产业体系经验做法
上海产业体系经验做法是指上海在发展产业方面所采取的经验和做法。
下面列举几个上海产业体系经验做法:
1. 产业集群发展:上海注重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例如,在浦东新区建设了半导体、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2. 助力创新驱动:上海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器、科技金融等平台,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了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引入了一批科技金融企业和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金融支持。
3. 引进人才:上海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海外招聘、留学人员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来上海工作、创业。
同时,上海还注重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建设职业教育体系和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4. 政府引导和支持:上海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通过政策扶持、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式,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了一系列的改革试点,为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
5. 对接国内外市场:上海注重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建设了外贸中心、交易中心等平台,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便利。
例如,
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了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外贸服务,促进了外贸发展。
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上海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上海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体 系, 建立了6 大型制造业产业基地和 个
51
FoC US
聚区形成 的主要原 因。白光 润认 为商业 集聚仅仅是一种地理集 中现象 ,并不存
方面的服务, 分布于主要工业开发区和物
流园区, 在空间上集中在中心城区的外围 地区 、 郊区工业开发区和物流园区 ,如在
J n a y20 9 a u r。 0
一
大批工业园区 ( 1) 表 。尽管制造业和
现代服 务业 都形成了产业集聚 区 ,但两
者的集聚规模 、 区位选择 、 产业组织形式
都表现 出很大的不 同。
1 .上海制造业集聚区
目前 , 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重点产业 基地为龙头 、  ̄园区为重要载体的制造 T. l k 业体系 , 成为上海制造业的核心力量。到 目前为止,上海 已经建成 8 个国家级 、1 4 个市级 、 9 4 个区级的工业开发区和 6 " 4 大 型产业基地 ( 1 。“ 表 ) 十五”期间 ,六大 产业基地和市级以 匕 工业园区的工业集中 度达到了 5 %,预计 2 1 0 00年将达到 7%。 0 2 0年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区完 成工业总产 06 值 9 o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 %, 30 8 预 计 ̄2 1年 , 00 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增加值 占 全 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 以上。 5 从上海制造业集聚区布局上看 ,郊区 化现象明显, O 5 , 2O 年 浦东新区、 闵行 、 宝
在于其空 间性和聚集性 。
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 ,不断 演 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动总是 与特 定时期 的空间结构模 型紧密相关 的。工 业化 时 期 ,城市功能 主义理 论认为城市空间是
由C D、 B 开敞空间 、 居住区 、 工业区 、 商 业区 、交通用地 等多个特点清晰 明确的
基于产业集群的上海LED产业发展研究
1期
黄 琳 : 于 产业 集群 的上 海 L 基 ED产 业 发 展 研 究
1 43
由此 可见 , 业集群 是 指在特 定 的 区域 之 中 , 产 具有 竞 争与合 作 关 系 , 在 地理 上相 对 集 且 中并有交 互关联 的企业 、 专业 化供 应商 、 服务 供应商 、 融机构 、 金 相关 产业 的厂商 及其 他相 关
摘
要:产业集群是 空间上的一种集聚现象, 是带动地方积极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基于产业集
群理论, 结合 实际调研 资料 , 作者对 上海 L D产业进行 了系统的分析和研 究。作者认为 : E 上海 的 L D产业集群 已经形成, E 并呈轮轴式形态; 上海 的 L D企业大多集 中在近郊 的开发区 内, E 且集群效 应 显著 。 在集群的发育过程中, 上海的 LD产业集群还存在着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发育不平衡、 E 创新
1 2 2 充分条 件 .. 如 果一个 产业 具有 一定长度 的价值链 , 横纵 向联 系企业 和相 关支 撑机 构发 生集聚 , 企业
间合作 意愿 存在 , 网络创 新形 成 , 同时 政府 为产 业发 展提 供 良好 的服 务 , 么产 业集 群 的形 那 成可 以预见 。这些 条件共 同组 成 了产 业集 群形成 的 充分条 件 L 8 吲。
明 了工 业 发 展 的趋 势 是 聚 集 [ 。曾忠禄 认 为 产 业 集 群 指 相 同产 业 的企 业 以及 该产 业 的
相 关 产 业 的企 业 在 地 理位 置 上 的 集 中 ]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教 授 王辑 慈 定义 产 。北
业 集 群 为 一 组 地 理 上 靠 近 的 相 互 关 系 的 公 司 和 关 联 机 构 ,它 们 同处 在 一 个 特 定 的领 域, 由于 具 有 共 性 和 互 补 性 联 系 在 一 起 , 专 业 化 特 征 [ 有 引。井 然 哲 、 正 等 指 出影 响产 覃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各类产业集群的聚集地。
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集群化的组织形式。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和竞争,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众多企业纷纷选择在上海设立生产基地或总部,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
上海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市目前涵盖了众多的产业集群,涉及汽车、金融、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集群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比如,上海国际汽车城集聚了众多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企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上海浦东新区金融中心也吸引了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入驻,成为国内金融产业的核心区域。
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一方面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产业集群存在着相互竞争的情况,缺乏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此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
因此,在深入了解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总结出上海市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上海市的产业集群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中,将对上海市产业集群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其特点。
同时还会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
首先,将详细阐述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中国大数据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海量数据被不断产生和积累,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各地,大数据产业已经形成了多个重要集群,下面将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大数据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北京,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创新。
北京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关村和亦庄科技园等区域,涵盖了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大数据产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和虹桥经济开发区等地,涵盖了金融科技、数据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三、深圳深圳在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深圳有着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
深圳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和福田区等地,涉及了物联网、智慧城市、数据应用等领域。
许多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都在深圳积极拓展大数据产业的前景。
四、杭州杭州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发展地。
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设在杭州,为杭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杭州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西湖区和萧山区等地,涵盖了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许多创新企业和科技团队都在杭州寻求发展机会。
五、成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崭露头角。
成都的大数据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等地,涉及了数字经济、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等领域。
成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成都等地。
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优质的人才资源和较完善的科研条件,为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海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近期出台了一项旨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本文将对该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对于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
概述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是上海市政府为了推动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
该计划以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加大人才培养等措施,全面提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评估1. 政策支持:上海市将制定一系列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等。
这些政策将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创新环境优化:上海将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将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3. 人才培养: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关键。
上海将加大对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业硕士学位、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广度评估1. 产业链整合:上海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通过建立产业基金、推动企业联合开展研发等举措,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与协作发展。
2. 项目引进:上海将加大对集成电路领域的重点项目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新团队。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项目经验,提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多样化发展:上海将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在垂直和横向领域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拓展应用领域、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上海将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发展步伐,为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集群与上海化工区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为保 持 经济 快 速 发 展 , 源 消 耗 在 所 难 免 。但 资 是如 果 沿袭传 统 的 发展 模 式 , 以资 源 的大 量 消耗 实
现工 业化 和现 代 化 , 发 展 必 将 难 以为 继 。 资源 与 其
1 上海化 工区循环经济发展情 况
1 1 上 海化 工 区概况 .
环境约束导致循环经济成为必然¨ 。 J 从理论上分析 , 出结论 _ : 业集群应 该成 得 2产 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 产业集群不但拥有发 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条件 , 而且也存在发展循环经济
上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上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上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上海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是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上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经验。
下面是上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工业与服务业融合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产业。
因此,在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方面,上海是走在前列的。
上海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业态发展十分丰富,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技术、广告、咨询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升级,上海也在不断推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进程。
例如,在上海滨江新城,大力发展研发、制造、产业园及配套服务等多项服务,以打造综合型科技创新中心。
二、农业与服务业融合
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方面,上海压力较大,但也同样不断探索。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推崇打造“城市“绿肺”工程,鼓励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新业态新模式。
例如,在青浦区,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打造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展示、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三、服务业与知识产权融合
在服务业与知识产权融合方面,上海目前也在积极探索。
以知识产权维护为主要内容,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业结合,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例如,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政府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与医疗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医院、科技公司、保险机构三方合作,以保障人民健康。
综上所述,上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推进,上海政府目前正在努力创新和探索,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的产业综合实力。
上海金山 八大产业集群
一、新材料
产业现状
新材料是20世纪末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概念,是指新出现的或已 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既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具有广阔 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金山新材料(功能性薄膜)产业,是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加 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区产业结构的重要举 措。
2012年,受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金山自身转型的双重影响,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承受下行压力,发展速度放缓。截至12月底,我区共有重大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322家,累计完成产值221.29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占同期规模产值比重 的23.0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78个百分点。总体发展仍较为平稳,转型发展特 征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 涉及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治疗等现代医学领域,已经成为 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金山区以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交通和化工基础的优势,被确定为上
海市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5.78km2金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经过3年多的 培育和扶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2年,我区76家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6.1亿元,同比增长3.37%, 占八个产业集群总产值的8.97%。有26家企业累计产值超过亿元。
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生物制剂、疫苗及抗体类药物、高端化学原料药、精密医疗器械等,以 金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规划,打造生物医药制造业重点集聚区域,建 设集信息、运输、仓储、配送及配套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医药物流营销 配送中心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上海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不同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描述,以人类的视角,展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一、汽车产业集群上海市的汽车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之一。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包括上海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
这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市通过提供政策扶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服务商进驻,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里的汽车产业集群不仅带动了就业增长,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金融产业集群上海市是中国金融中心的核心城市,也是全球金融业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拥有众多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并且承担着国内外金融交易、结算、资金调度等重要职能。
上海市的金融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和国际资本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系统。
这里的金融产业集群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金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繁荣。
三、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是中国的重要创新高地。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上海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打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项目。
这里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发合作和技术交流。
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之一。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机构、设计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涵盖了文化创意领域的各个方面。
上海市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场地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和项目进驻。
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促进了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如旅游、餐饮等的繁荣。
上海有哪些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有哪些产业发展趋势上海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上海市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和旅游等。
一、金融服务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一直是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上海打造了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和海外金融中心。
在金融市场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所。
另外,上海还拥有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形成了金融服务业全方位的布局。
未来,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将进一步发展,不仅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还将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二、信息技术上海市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中心之一。
目前,上海市已经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冷芯”和“热芯”两大科技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上海市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中心。
另外,上海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
未来,上海的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生物医药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体系。
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创新型药企、做强医药制造、建设国际医药高地”的战略,旨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如复星医药、美罗华、仁和药业等。
此外,上海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医药研发和创新孵化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项目。
未来,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发展,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高端医疗服务。
上海六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上海六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平稳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
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二是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三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2%。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扩展资料
上海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8.7%。
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8694.95亿元,比上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81.49亿元,增长3.3%;。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机遇
企业战略、结 构与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政府
(三)区域创新网络
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企业
学习
大学与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
(四)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
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以此 进行资源整合,使拥有者或参与者获益的能 力。
它是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产,因此,网 络资本系统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无序竞争,协作不足。 5.部分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7.部分同类产业集群间存在技术同质与恶性竞
争等不良结果。
四、全球竞争下两地产业集群 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两地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内,
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是市场 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 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 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根植 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成因与特点 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三大产业分工体系: 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
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 息产业走廊”。 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则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 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中部的广州、佛山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 材、化工产业带。 珠三角由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玩具、建材发展到家电、 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聚集,再发展到重化工业、高新技 术产业的聚集。
上海环人民广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现代 商务 集聚 区
文章编号 :1 0 0 5—1 3 0 9 ( 2 0 1 3 ) 0 7— 0 0 9 3— 0 0 9
一
、
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 发展模式及作用
( 一) 相 关概 念 的界定 与特 征 1 . 产业 集群 的概 念与 特征 。“ 文 化产 业集 群 ” 这一 概 念 是 由 “ 产 业集 群 ” 发展而来的, 而“ 产
业 集群 ” 理论 也 是历史 发 展 的产 物 。产业 集 群 ( C l u s t e r I n d u s t r i e s ) 理 论 始 于 杜 能 的经 济 学 理论 , 经 过 马歇尔 、 韦伯 等 人 的推进 , 最终 成熟 于波 特 的竞争 优势 理论 。
迈克尔 ・ 波特在《 国家竞争优势》 认为, 产业集群指“ 在某一特定领域 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
业可 以被定 义为 “ 按 照T业标 准生 产 、 再 生产 、 储 存 以及 分 配文 化 产 品和服 务 的一 系列 活 动 ” ; 在 我们这 样 一个特定 的制 度环境 中 , 文化产 业 除 了具 有一般产 业属 性之外 , 还具 有某 些 特殊 的社 会 和意识 形态 属性 。现代 文化产 业 实际上是 一个 巨大 的“ 产业 群 ” , 它 们奠 立 于大 规模 复 制技 术 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 2 8
基 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人 文社科 规划 基金项 目《 现代 服务业集 聚 区的文化 软实力研 究—— 以上海为例》 ( 项目 批准号 : 1 0 Y J A 7 9 0 2 2 3 ) , 华东理工大学文科培育基金研究项 目《 我 国主要现 代服务业 集聚 区的文化软 实力研究 : 国际 比较与 中国特色》 ( 项 目批准号 : w z 1 0 2 2 0 0 2 ) 部分研究 成果 。 作 者简介 : 杨 明刚 : 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华东理工大学 广告与 品牌文 化研究所 所长 , 主要研 究方 向 : 品牌 塑造与设 计管理 、 营销策划与广告传播等理论及实践 问题 的综合性研究 。
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近年来,上海市一直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城市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上海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一些知名的未来产业集群,实现对未来经济的持续引领作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以下是一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上海市需要加强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IT技术和高速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上海市需要加强对IT技术和高速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带宽和安全性,使得未来产业可以更加快捷、便利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其次,上海市需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在未来产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上海市需要加强招聘优秀人才的力度,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未来产业的引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应该引导企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实现人才的快速晋升。
三、加强未来产业的合作接下来,上海市需要加强未来产业的合作。
在未来产业集群中,合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上海市需要积极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形成联盟和合作机制,实现在未来产业中共同发展。
同时,上海市也需要积极开展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领域之间的合作,为未来产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最后,上海市需要建设未来产业创新中心。
在未来产业集群中,创新是基础。
因此,上海市需要加强对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通过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整合行业内各类资源,提供技术和知识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加速未来产业的发展。
总之,上海市需要通过上述行动方案来加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只有不断地创新,加强交流合作,才能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该区域集聚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具有丰富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间的协同发展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大陆东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
围绕上海这一中心城市,形成了苏浙民商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多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之间互相辐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构成上海大都市圈。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城市发展不平衡。
尽管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但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不能与上海相提并论。
这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间产业结构不能有效互补,大都市圈内部存在竞争而非合作的现象。
这不利于整个大都市圈的共同发展。
城市交通瓶颈明显。
大都市圈内部交通资源分散,往往交通拥堵。
这限制了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环境资源争夺激烈。
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要实现城市协同发展,需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动,推动产业互补发展,共同打造繁荣稳定的大都市圈经济。
2.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指明每个城市在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以实现整体协同发展的目标。
在确定定位时,需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并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形成互补和合作关系。
上海金山八大产业集群
上海金山区八大产业集群一、新材料产业现状新材料是20世纪末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起來的一种新概念,是指新出现的或己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性能的材料。
新材料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金山新材料(功能性薄膜)产业,是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区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培育,以功能性薄膜为引领,以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高档涂料、新型建材为战略支撑的新材料(功能性薄膜)产业集群己初具规模,成为金山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我区新材料(功能性薄膜)产业集群通过聚焦重点项目、聚焦产业基地、聚焦产业政策,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2012年,全区28家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77. 49亿元,同比增长2. 29%;实现利润1.36 亿元,同比增长103. 98%;全行业平均就业人数为3664人,同比增长40.44%。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中高级乘用车、高技术、高附加值专用车、节能环保高效发动机,汽车电子嵌入式系统软件、安全气囊,ABS、ESP等车身电控系统,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高效自动变速器,自动避撞等汽车安全系统,汽车胎压检测微传感器及其它重要零部件汽车。
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自主研发,在整车数字化技术、轻量化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二、新能源产业现状新能源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速发展新能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区新能源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太阳能、风电、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领域率先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方向。
作为全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率先启动的领域之一,金山区十分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摘要:相比较苏南、浙江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集聚的方式而言,上海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
2010年前十个月的统计分析显示,上海工业今年全面冲高,工业总产值将首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利润稳超700亿元,工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
这一成就的主体创造者便是产业集群。
本文首先从上海八大产业集群入手,分析上海产业集群的功能和不足,并为上海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字:上海、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8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产业区概念。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上海的产业集群现状透视根据“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上海十余年锲而不舍,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进入新世纪,上海认真借鉴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在形成过程中都有产业集群作为支撑的经验,充分把握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功能与水平。
如今,八大产业集群已成上海经济版图最鲜亮的底色。
在上海市区的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群赫然成型。
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宝钢与上钢联合重组,使200来家从冶炼、轧钢到各式管、线型材的产、销,非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聚集在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链上,形成60多亿元的年纯利。
在南面,多元投资的上海化工区围海造地,先期形成10平方公里区域面向全球招标,BP、BASF、BAYER三大国际化工巨头同时落户。
一个北连金山石化、南接吴泾化工、生态和谐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带雏形已傲立于昔日荒芜的滩头。
在东南,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
中央和上海两级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带动了数十倍于国资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先进技术与一流人才的进入。
在英特尔、IBM等国际巨头编织的 IT产业群落里,近2000家IT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往日浦东的繁华只限于黄浦江畔,而今不断东扩。
在西北,上海汽车城雄姿英发。
国内唯一的轿车试验场、汽车测试中心崛起于此,汽车学院和F1赛场兴建于此,整车与零部件厂商云集于此。
在西南,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备产业集群声名远播,“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装备设备多由此出;三峡、秦山等超大型电站的主体设备在此生产。
在长江口,外高桥、沪东中华船厂、振华港机濒海临江而立。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江南造船厂也将搬来布局扩产,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的“婴儿”初闻啼声。
此外,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也在形成中。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促进作用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
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
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
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
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
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
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
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
3、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
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
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
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4、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
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
“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短短十年内,药谷内已集聚了31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
这些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医院、高校均高度密集地集中在张江园区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得张江生物医药成为中国著名的医药品牌。
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并且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
上海市把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由6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拓展到6300平方公里整个城乡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使得上海的制造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跃升,推动着上海经济一路攀升。
无论是宝山、嘉定还是金山、南汇,无不抓住培育产业集群的机遇,经济呈迅猛发展态势。
三、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高级模式,一旦形成将会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诸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
在国家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评比初评中,上海“一区六园”在经济发展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双双名列前茅。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上海产业群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利于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1、众多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危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中小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历来都是在市场经济的风尖浪头上生存,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长期低水平粗放经营的中小企业走上了死亡之路。
如今跨国集团发展迅猛,技术水平随着外企的介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进步,尤其在上海外资引入较发达。
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诸多内外不利因素,由于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已有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停工。
产业集群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工作越来越紧迫。
2、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目前在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条产学研的技术创新链,但是各个环节衔接比较松散,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连动效应和集聚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各自为政,把科学研究、研究开发和制造、运行、使用、产品出口等分割开来,使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技术创新链断裂。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
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业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张江药谷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3、各高新区产业群产业结构雷同,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上海三个国家级高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发展起来的。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分工,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争相发展高技术工程、新材料等项目,各个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都有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与国外高新区产业群相比,上海三个高新区产业群的主导产业显得较多,缺乏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产业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