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驰名中外的历史弯道——24道拐,位于贵州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25°45′N、105°15′E)起于大水沟,盘旋在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

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到鸦关关口,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由12个S形的弯道顺山势而建成,弯道全长4公里,有24道弯拐。因此得名,从关山上俯瞰,其公路似蛟龙下山,欲饮大水沟之清泉;从关下仰望,24道拐犹如巨龙欲飞,腾空于浩瀚天宇;在晴隆山观景台上看24道拐,一层薄雾罩在山腰,24道拐像巨龙在空中舞动,巧夺天工,奇妙无穷。有对联称:“雄关缠玉带,盘江锁钥,抗日情牵世界;险道绽金光,云海升腾,飞虹隘舞蛟龙。”

24道拐关隘旧名叫鸦关,当地人叫半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昔日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鸦关之雄险,明、清有诗吟诵:“鸟道从空辟,云程接汉通。投林警犬吠,入夜照途穷。著树花成冻,连村火失红。杖游梅岭上,日晡诗难工”;“列戟峰高俯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使者衔恩通北道,中郎飞檄定群蛮。弃儒叱驭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

从前,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大树参天。相传东汉名将寿亭侯马援佐南征行于此地,时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战马以蹄刨土,涌出一股清泉,解了人马之渴,后人在涌泉旁边建一庙宇,称为“涌泉寺”,外设茶亭,供路人游客小憩。寺内供奉寿亭侯像,像下有饮马池,本地人则称为“马刨井”。寺旁岩壁上,有明林乔南之墨迹“甘泉胜迹”四字,清代云贵总督蔡荣毓所书的“且以饮人”。在鸦关古道旁的岩石上,有明万历中四川人宁万麓手迹“云陵山色”和江夏人程封书的“鸟道千重”等明、清墨迹。

24道拐公路,由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字明亮,晴隆人)于民国17年(1928年)1月派贾善祥带领公路勘测队从贵州黄果树至贵州盘县沿线勘测,随即动工修筑,但因战乱被迫停工。民国20年(1931年),工程师周岳生率勘测队再度对滇黔公路进行总体勘测,从而设计确定了24道拐的修筑方案,并动工修建。由于工程异常艰险,加之工具十分简陋,安南(晴隆)民工身系绳索于悬崖绝壁之上,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工程进度相当缓慢。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这期间,24道拐公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直到民国25年(1936年)9月才竣工通车。

抗战期间,日军封锁了海空运输线,滇黔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是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24道拐公路是这条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经常堵车,车祸频繁。为保障中国和美军每天三千多辆运输车在三个

月内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顺利运到抗战前线,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驻晴隆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工兵技术人员设计,美军驻晴隆沙子岭蒋坝营“1880”工兵营于1942年会同晴隆县各民族千余名民工对24道拐公路进行整修:减弯改线,择址沿山道泥土疏松处砌石垒墙,加固保坎,护路固土,新建一处砌石起拱的桥面公路,拓宽弯道,压实路面。24道拐公路经过整修改造后,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交通运输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印度作战的运输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蒋介石1945年1月27日在重庆发表讲话,将中印[中国(重庆)至印度(利多)]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改造后的24道拐公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她是中美人民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谊象征,是中美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为了纪念24道拐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功绩,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24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中外。近年来,在24道拐隆重举行过“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走抗战路’”,第二届“泛珠三角”汽车集结赛(贵州分站暨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段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多项重大活动,2007年8月25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全国18家主流电视台“聚焦”24道拐。目前晴隆县正在积极做好相关24道拐的资料,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4道拐,以其历史的弯道驰名中外,以其弯道的公路连结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