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cad311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0.png)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举世闻名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组图]!
2011-11-28 13:56:49| 分类:美景图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道拐,指的是这段公路有24个急转弯。
五十多年时间里,国内外都以为这是滇缅公路上的某处,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在滇缅公路上找到它,成了一谜。
2002年,云南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经过多方打听查证,得到线索,这路段可能位于贵州境内。
他辗转来到贵州,终于在晴隆县城以西一公里找到了二十四拐,和美国记者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历史上的24道拐。
1945年3月26日,中国Annan(原文如此,查询这个地点现在很多人考证是贵州省晴隆县境内)。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当天美国陆军补给车车队正在攀爬著名的21个急转弯(中国人成为“二十四道拐”),这是二战时期闻名全球的滇缅公路向重庆方向延伸的一段,与之齐名的还有驼峰航线,这条供应线保障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蜿蜒在缅北群山之中的滇缅公路。
中美联合军
引用6楼panevan的发言:
太奇怪了为什么不修成直的呢
怎么我也没数到24个拐啊!
我觉得三楼的回复比文章主题更有意思!····。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
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然而始终没有找到。
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晴隆24道拐》课件

起源
晴隆24道拐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 ,当时是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而修 建的。
早期发展
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24道拐逐 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重 要的战略通道,为军队运输物资和人 员提供了保障。
运输大动脉
在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中美联合 空军的重要基地,为抗击日军提供了 支持。
分析《晴隆24道拐》在当今社会 的价值和影响,探讨其作为旅游 景点和文化符号的意义。
24道拐简介
介绍“24道拐”的名称由来和地理 位置,阐述其作为公路奇迹的特点和 意义。
分析“24道拐”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探讨其作为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价 值。
02
CATALOGUE
24道拐的历史
起源和早期发展
旅游业发展
依托24道拐等自然和人文 景观,晴隆县旅游业得到 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
24道拐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增加就业机会
24道拐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 会,包括餐饮、住宿、交通、零
售等行业。
促进产业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如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 ,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晴隆24道拐》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24道拐的历史 • 24道拐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 24道拐的文化意义 • 晴隆县的经济发展与24道拐 • 结语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介绍《晴隆24道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阐述其作为抗战生 命线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简介
摘要: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因有24拐而得名,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是全国唯一以公路为主题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抗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汽车运动六大极限之一、也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抗战期间是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
抗战生命线
国家抗战遗址
中国十大最美公路
人类不屈不挠的纪念碑。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作者:冯伟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10期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
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
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
“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v1.0 可编辑可修改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网站上,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 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张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网站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张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北京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晴隆24道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拓宽弯道、压实路面。 拓宽弯道、压实路面。
史迪威更加看重“ 史迪威更加看重“修筑一条公 路”作为主干线以维系援华物 资畅通的作用,并为此精心筹 资畅通的作用, 划并全力推行“反攻加筑路” 划并全力推行“反攻加筑路” 的双重战略行动。1942年12月 的双重战略行动。1942年12月 10日 10日,史迪威下令从印度利多 破土修路。 破土修路。
“24道拐” “24道拐”的照片最初问 道拐 是在60 60多年前舒宗桥编著 世,是在60多年前舒宗桥编著 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书中,其说明文字写作“ 书中,其说明文字写作“中国 境内史迪威公路之二十四道 拐”。
许多学者认为它 应在滇缅公路上
晴 隆 二 十 四 道 拐
南线
八莫 腾冲
畹町 龙陵 大理 遵义 重庆 保山
利多
密支那
北线
沾益 晴隆
昆明 安顺
楚雄 贵阳
1935年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剿长征 红军之势, 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 贵阳, 贵阳,得知绅商因滇黔不通公路 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 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消 除割据目的出发, 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做 号召, 号召,决定由中央主要出资修通 两省公路。 两省公路。
如果说60年前全人类战胜德日纳粹 如果说60年前全人类战胜德日纳粹 60 法西斯的历史进程, 法西斯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是由英 美加中等盟国联军成功登陆诺曼 底,从而迈出了日后攻克柏林的胜 利脚步;那么, 利脚步;那么,中美英印盟邦在缅 北丛林反攻夺路,实施打开“ 北丛林反攻夺路,实施打开“通向 东京之路”的军工战略, 东京之路”的军工战略,则应该被 视为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步。 视为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步。
贵州晴隆24拐

贵州晴隆“24道拐”——滇缅公路上的历史记忆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点睛】这年头儿,能活着就是个奇迹,热爱旅游的人难免危险系数更高一些。
别人掌控的交通工具咱不太放心,自驾总可以吧?在这儿可得给您提个醒,有些地方虽然风光至美,但路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怎一个拐子了得“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而征服这条公路的标志性路段——晴隆二十四道拐,也成了很多如今很多自驾游爱好者挑战自己的必修课。
晴隆二十四道拐全长3.7公里,垂直落差将近300米,对车的动力、操控和车手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昆宜公路何止是转过几道弯中国最弯的公路。
这段公路在离城两公里远的旧昆宜公路边上,许多当地人都不清楚。
这段公路依山梁而修,弯弯曲曲,从山脚的小坡脚到靖安哨短短7公里公路,共有68道拐,远远超出了世界闻名的贵州24道拐的公路。
沿着旧昆宜公路出城,一会就从昆石高速公路底下穿过去,这儿有一个村庄,叫小坡脚,从这儿向右沿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转上山去,是前往山顶上的靖安哨村子的。
【其他八大危险线】318国道川藏线尘土中来川藏公路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风景最秀美的公路,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最高最低点海拔相差近四千米,整条公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穿越无数险峻地段,是让许多人想走却又望而生畏的公路。
它的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320国道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境内,长度不足1公里,却被称为“魔鬼地带”。
由于黄花桥弯道的半径仅216米,视距84米,远低于国家二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因此在改建前事故频发,令去过的人都心有余悸。
2003年,该路被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处公路危险路段之一。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上,都可以看到一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晴隆镇,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路之一。
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景点,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近日我有幸亲自游览了晴隆二十四道拐,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整条山路盘旋在群山之间,路旁悬崖峭壁,蜿蜒曲折。
在春季,山岳间千株万树绽放着各种鲜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青翠的树木与婀娜多姿的云雾交相辉映,令人拍案叫绝;到了秋季,整个山谷被五彩斑斓的红黄色所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冬季,银装素裹的山峦,与天空的蓝色形成了绝美的对比。
无论何时何季,晴隆二十四道拐都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除了美景,晴隆二十四道拐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沿途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布依族和苗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对山水的崇敬和热爱。
除了古民居外,沿途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
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艺品以精巧、细致而闻名,如编织手工艺品、仿古银饰等。
我在游览途中购买了一些手工艺品,既是对当地手艺人的支持,也成为了我这次旅行中难忘的纪念品。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险峻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这里是一条被誉为“中国第一险”的山路,沿途曲折蜿蜒,坡度陡峭,以至于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在晴隆二十四道拐上行车要非常小心,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作为游客,走在山路上时,要特别小心,全神贯注地欣赏风景,同时注意自己的脚步,以免摔倒。
晴隆二十四道拐虽然美丽,却意味着刺激和挑战。
对我而言,这次游览是一次身心的修行。
在攀爬山峦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身体的疲惫,更体会到了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

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作者:肖舟来源:《蓝盾》2012年第10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资料中,有一幅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著名黑白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陡峭山区公路行驶,从幽深谷底向着险峻山顶爬行。
这帧照片首次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在世界各地被无数次转载。
它显示了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那条公路的奇伟卓绝景象,成为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照片上的这段公路,便是当时滇黔公路上的一段重要节点,即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延伸线上的“二十四道拐”。
晴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城,距贵阳市160公里,距昆明市280公里,距抗战中的中国“陪都”重庆420多公里,是滇缅公路延伸线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一“二十四道拐”就在晴隆。
可是数十年来,很多人曾拿着一张老照片,在云南等地苦苦寻找……对于“二十四道拐”真正意义上的回归,陈亚林先生如数家珍——以“雄奇险峻”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南1公里处,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
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始建于1927年的黔滇公路,民国时期属京(南京)滇(云南昆明)公路末段。
1931年1月,由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绅商筹资修建,由于政局影响,时修时停,进展迟缓。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踪长征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贵阳,得知绅商因黔滇不通公路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消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作号召,决定由中央主要出资修通两省公路。
随即,军委会参议曾养率军委会行营公路处工程专家全权负责接通黔滇公路有关问题,决定依循平彝、盘县、安南、黄果树之中线古驿道走向修路;并确定以盘县为中界点,以西的平彝至盘县的平盘段向西公路,由云南省公路总局勘线施工;贵州境内黄果树经安南到盘县之间向东路段,则由贵州勘线施工。
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在哪儿?

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在哪儿?一直以为著名的24道拐在云南腾冲,以至于在腾冲“踏迹寻音”采风时候还拍了照并“广而告之”,可最近在贵州居然听到24道拐是在晴隆(贵州黔西南州),一下子有点郁闷,于是再次踏上旅途探寻。
费尽周折最后确定自1943年5月2日美军记者巴特《晴隆24道拐》摄影作品发表以来,它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
直到2002年,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它的真正方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才因此为世人所知,并作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争题材的经典作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象标志。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红色旅游办公室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这条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的公路,沿晴隆山从山脚盘旋至山顶的鸦关,全长4公里,垂直高度250米,直线距离350米,坡道倾角大于60°,全路段呈24个“S”形,故称“二十四道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太平洋战区从印度利多到中国重庆唯一的陆路交通动脉中的一段,二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生命线”,蜿蜒而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是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
史载:1936年9月,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造建成通车。
抗日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区和中国战区后方的军事行动,巩固战时国民政府重地重庆的防御,决定打通滇缅黔陆上交通通道,与新德里至昆明的“驼峰航线”形成空中和地面两个运输走廊,并同时发动中国军民修建从24道拐西端的沙子岭至广西桂林的支线,使桂林的美军空军基地通过24道拐与昆明、重庆形成“三角战略”支撑。
当时,援华美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派遣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对24道拐进行维修养护,保障战备物资运输的畅通。
从维修改造通车至抗日战争结束,通过晴隆24道拐运抵重庆的纯军事物资达45万吨。
它是全世界目前保存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唯一的路段,尽管二战时期曾多次被日军轰炸,但现仍完好保留,尤其被称为“美军墙”的边坡护石护墙,弯道半径、倾角、纵坡度、边沟、路面仍与当年一样。
史迪威公路的神秘“24道拐”

太平 洋 战争 爆 发后 , 国陆 美 军准 将 约瑟 夫. 迪威 , 史 任美 军 中
缅 印 战 区 总 司令 兼 盟 军 中 国 战 区 总参 谋长 。 陆 军部 长史 汀 生 美 要 求 史迪 威 维 持 滇 缅 公 路 的 运 输 , 致 力 于 “ 进 中 国 陆 军 的 并 改 战 斗效 能 ” 14 。 9 2年 , 国的 公 美 路工 程 部 队 1 8 8 0工 兵 营进 驻 贵
责 阳 文炙 HTRCTRGI N IOYUU Y G S L EUA
史谴 藏 公 路 舶神 秘 ‘ 道 拐 " ‘
7 0多 年 前 ,连 天 的抗 战烽
火 . 生 一条运 输 动脉—— 史 迪 诞 威公 路 。从 印度 经 缅甸 , 通过 云 南、 贵州 到达 当时 中国 的“ 陪都 ” 重庆 . 中 国与 世界 反法 西斯 阵 将 费 8年时 间苦苦 寻觅 。 他走 访历
T .9 6年 竣 工 , 为黔 滇 公 路 .1 3 成
的必 经 之 处 。“ 4道 拐 ” 2 弯道 全 长 4公 里 ,有 效路 面 宽约 6米 , 山脚 第 1 拐 与 山顶第 2 道 4道 拐
之 间 的 直 线 距 离 约 3 0米 , 直 5 垂
陡 坡 上 。 “ 夫 当 关 , 夫 莫 有 一 万
经 缅甸 八莫 到达 密支 那 , 却始 终
第二 次世界 大 战期 间 , 张 一
出 自美 国 随军 记 者 之 手 的 中 国
公路 照片 . 被世 界各 大媒 体反 复
转 载 。战后 美 国 出版 的《 醋瓶子
乔 的 战争》 “ ( 醋瓶 子 乔”是 美军
将 领 史 迪 威 的 绰号 )一 书 的封 面. 也采 用 了这 张照片 。照 片上 的公 路 被 称 为 “4道 拐 ” 专 家 2 , 称 这 是 史迪 威 公 路 滇 缅 公 路 上 的一 段 ,但究 竟位 于什 么地 方 ,
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际历史文化地标

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际历史文化地标
晴隆24道拐是世界公路奇观,其设计精巧,在60°的大斜坡上以“S”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在接近4公里的路程中有着24道拐,十分险要,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在这段美丽公路的背后,还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背景。
抗战期间, 24道拐公路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车祸频繁。
为保障援华物资顺利运到抗战前线,美国盟军成立“公路改善工程队”,对24道拐公路进行改造。
道路竣工后,保障了抗战物资顺利达到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顺利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改造后的24道拐公路是中美人民在第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谱像征,成为中美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此段公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超级工程——贵州晴隆“24道拐”

中国超级工程——贵州晴隆“24道拐”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
实拍贵州24道拐,全程4公里,堪称世界奇观的公路,震撼全球!

实拍贵州24道拐,全程4公里,堪称世界奇观的公路,震撼
全球!
这条堪称世界奇观的中国公路,全程四公里,有24道拐,据说很多女司机都不敢挑战。
这条公路山势陡峭,依山筑建,由24个180度的拐弯叠加升到山顶,它的垂直高度有260多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构成了世界公路奇观,震撼全球啊!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贵州黔西南自驾游,一定别错过咯。
24道弯十分雄险,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因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誉为“抗战生命线”。
在二战时期,前线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都必须要经过“24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重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驰名中外的历史弯道——24道拐,位于贵州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25°45′N、105°15′E)起于大水沟,盘旋在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
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到鸦关关口,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由12个S形的弯道顺山势而建成,弯道全长4公里,有24道弯拐。
因此得名,从关山上俯瞰,其公路似蛟龙下山,欲饮大水沟之清泉;从关下仰望,24道拐犹如巨龙欲飞,腾空于浩瀚天宇;在晴隆山观景台上看24道拐,一层薄雾罩在山腰,24道拐像巨龙在空中舞动,巧夺天工,奇妙无穷。
有对联称:“雄关缠玉带,盘江锁钥,抗日情牵世界;险道绽金光,云海升腾,飞虹隘舞蛟龙。
”
24道拐关隘旧名叫鸦关,当地人叫半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
昔日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鸦关之雄险,明、清有诗吟诵:“鸟道从空辟,云程接汉通。
投林警犬吠,入夜照途穷。
著树花成冻,连村火失红。
杖游梅岭上,日晡诗难工”;“列戟峰高俯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
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使者衔恩通北道,中郎飞檄定群蛮。
弃儒叱驭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
从前,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大树参天。
相传东汉名将寿亭侯马援佐南征行于此地,时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战马以蹄刨土,涌出一股清泉,解了人马之渴,后人在涌泉旁边建一庙宇,称为“涌泉寺”,外设茶亭,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内供奉寿亭侯像,像下有饮马池,本地人则称为“马刨井”。
寺旁岩壁上,有明林乔南之墨迹“甘泉胜迹”四字,清代云贵总督蔡荣毓所书的“且以饮人”。
在鸦关古道旁的岩石上,有明万历中四川人宁万麓手迹“云陵山色”和江夏人程封书的“鸟道千重”等明、清墨迹。
24道拐公路,由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字明亮,晴隆人)于民国17年(1928年)1月派贾善祥带领公路勘测队从贵州黄果树至贵州盘县沿线勘测,随即动工修筑,但因战乱被迫停工。
民国20年(1931年),工程师周岳生率勘测队再度对滇黔公路进行总体勘测,从而设计确定了24道拐的修筑方案,并动工修建。
由于工程异常艰险,加之工具十分简陋,安南(晴隆)民工身系绳索于悬崖绝壁之上,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工程进度相当缓慢。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这期间,24道拐公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直到民国25年(1936年)9月才竣工通车。
抗战期间,日军封锁了海空运输线,滇黔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是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
24道拐公路是这条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经常堵车,车祸频繁。
为保障中国和美军每天三千多辆运输车在三个
月内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顺利运到抗战前线,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驻晴隆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工兵技术人员设计,美军驻晴隆沙子岭蒋坝营“1880”工兵营于1942年会同晴隆县各民族千余名民工对24道拐公路进行整修:减弯改线,择址沿山道泥土疏松处砌石垒墙,加固保坎,护路固土,新建一处砌石起拱的桥面公路,拓宽弯道,压实路面。
24道拐公路经过整修改造后,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交通运输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印度作战的运输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蒋介石1945年1月27日在重庆发表讲话,将中印[中国(重庆)至印度(利多)]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改造后的24道拐公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她是中美人民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谊象征,是中美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为了纪念24道拐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功绩,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24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中外。
近年来,在24道拐隆重举行过“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走抗战路’”,第二届“泛珠三角”汽车集结赛(贵州分站暨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段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多项重大活动,2007年8月25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全国18家主流电视台“聚焦”24道拐。
目前晴隆县正在积极做好相关24道拐的资料,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4道拐,以其历史的弯道驰名中外,以其弯道的公路连结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