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标签:二十四道拐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侨民在东三省约有上百万人。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秘而不宣。
一九三一年发生了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叫满州国),大有侵吞全中国之势。
张学良继承父位,易帜于蒋介石旗下,叫少帅。
此前已修通重庆至安顺的公路,中国政府决定修通滇缅公路,打通滇缅大通道。
一九八八年黔、滇、桂三省区五地州(黔西南州、百色地区、文山州、曲靖地区、红河州)联席会在文山州召开,那时窦家毅是黔西南州税务局局长,是他在文山州给我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的勘察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窦家毅局长说,“窦居仁是他的大叔,窦居和是他的二叔。
晴隆二十四道拐于一九三三年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兴义县乌沙革里人窦居仁在铜仁行署当专员,三十年代调贵州省政府当建设厅长(沿袭清时的六部制、省政府为六厅制),负责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诸项建设。
当时窦居仁不坐滑杆、也不坐轿子,是步行去踏勘的。
当时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即通过关岭、花江直达兴(仁)兴(义)罗(平),通过乌沙区距离革里乡约六公里。
北线即通过关(岭)晴(隆)普(安)盘(县)。
北线方案距离较短,南线方案距离较长,窦居仁欣然同意北线方案。
经过了严格的勘察设计,设计历时近两年时间。
一九三五年,农民自带粮食、蔬菜、简单的行李、锄头、大锤、钢钎、扁担、挑兜等若干工具,利用土火药爆破作业,历时一年,一九三六年建成。
那时修路是人山人海。
现在修路全是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之类的机械作业,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气息。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偷袭珍珠港,大平洋战争爆发,成立了欧洲战区、美洲战区、亚洲战区等很多战区。
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为蒋介石委员长,中国战区由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担任参谋长。
那时日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切断了滇缅公路的交通。
一九四四年由何应钦之弟何揖伍指挥攻破了松山的坚固工事,松山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了滇缅公路得以进入云南、贵州,直达重庆。
重访“二十四道拐”——北汽福田奥铃汽车贵州省晴隆县盘山公路试乘体验

维普资讯
四道 拐 ”
; 室 内外 造型 和 功 大 有效增 大 了驾驶 员的 的散热 性。 驶 牛 的布置 ,都充分体 视线 角度 .减少了盲区
行驶 中遇 到茶杯 等物 品滑
驶员更准 确地做 出 石灯具 中.雾灯则安置在 冷暖通风等操控台紧邻仪 玻 璃洗 涤器 的加水 口 ,简
判 断 有效 提 高 保 险杠 的两侧 布局合理 。 表板 驾驶 员在行驶状态 化 了 日常 的维 护 。用 力关
了 行 驶 安 全 性 。 驾驶室前脸的中央 留有较 下操 控这 些部件 时触手 可 车 门时 .声音比较沉闷
我 乘 坐 的 是 型 号 为
B 5 8 V C G 2 ” 大 J 0 9 C F —D 的 最
号 ”的 大奥铃 从远 处望 去 . 大奥铃 外观俊朗 .
在 险峻 的 弯 道 面 前 仍 然
让人感 受出一 种征服 者的 姿态 。近 看大奥铃 其驾
驶 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宽 度 达 到 了 19 mm 5 9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具有纪念意义的史迪威公 成 为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运
路与 “ 二十四道拐”
送美 国援华物资的主要通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道 。1 4 年 .日军 攻 占缅 1 9
闻名遐迩的 ” 二十四道拐 ” 甸 .截断 了滇缅公路 .美
据 了解 .贵州省 土地 上 了那 “ 日 晴 天 ” 中 的 三
一
改建竣 工。抗 战爆 发后
因地 处 战 略 要 塞 该 公 路
垂 直 这里 行 车弯 多、坡 道 多 .
【自驾云贵高原,拐过24道弯】云贵高原

【自驾云贵高原,拐过24道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关山险峻。
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这里的地形最为恰当。
可就是这样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却有着一条很美的自驾线路,只是最好赶在当地雨季来临前前往。
怀着对云贵高原风景秀丽的憧憬和历史的缅怀,我开启了这次5000多公里的云贵高原自驾行。
中国十大奇险公路之一的抗战公路从贵州出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心慕已久的抗战公路,俗称24道拐,系古安南之驿道鸦关。
之所以把它作为第一站,是因为那里不是旅行社推荐去的地方,而是只有自驾才可以到达的地方。
多年前,我从一本杂志上知道了一段抗战公路的历史,记忆犹新的是一张发黄了的黑白图片,是由“二战”时期美军的记者拍摄。
书上介绍,抗战公路是中国十大奇险公路之一,不仅有非常秀丽的风景,还有一段被封存了很久的故事。
那匍匐在山脊上的弯道像一条在半空中甩动的长缨,被永久定格在崇山峻岭之中。
“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二战”时期,经受战争煎熬的中国人民用血和汗水在这里铺筑出通往胜利的路。
随着硝烟散去,“24道拐”早已废弃不再使用,它的身影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很多人看到这张著名的黑白老照片时,不知道是出自何处,猜着可能是云南的某一个地方。
历史成了回忆,弯道成了风景,当地政府出资在抗战公路对面的大山修了一条上山之路,在当年美军记者拍照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观景台。
若想自驾行驶“24道拐”,需要一定的胆量,即使开车上观景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山道弯曲险陡,途中有一段山路很窄不能会车,靠外边的地方既没有护栏也无树木遮挡,只有淡淡的雾和云,车在山道上盘旋仿佛是在云雾中行驶。
狭窄的观景台依山势建在悬崖绝壁的山脊上,因山陡路险,来此观景的游客很少。
我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心灵悸动,看着眼前弯弯曲曲的路,让我逐渐清晰起杂志记载的几十年前这里所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事……在丙中洛我看到美丽有颜色过了抗战公路,在贵州晴隆休整后,一直往南直奔此行的重头之地丙中洛。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
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然而始终没有找到。
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晴隆24道拐》课件

起源
晴隆24道拐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 ,当时是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而修 建的。
早期发展
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24道拐逐 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重 要的战略通道,为军队运输物资和人 员提供了保障。
运输大动脉
在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中美联合 空军的重要基地,为抗击日军提供了 支持。
分析《晴隆24道拐》在当今社会 的价值和影响,探讨其作为旅游 景点和文化符号的意义。
24道拐简介
介绍“24道拐”的名称由来和地理 位置,阐述其作为公路奇迹的特点和 意义。
分析“24道拐”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探讨其作为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价 值。
02
CATALOGUE
24道拐的历史
起源和早期发展
旅游业发展
依托24道拐等自然和人文 景观,晴隆县旅游业得到 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
24道拐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增加就业机会
24道拐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 会,包括餐饮、住宿、交通、零
售等行业。
促进产业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如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 ,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晴隆24道拐》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24道拐的历史 • 24道拐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 24道拐的文化意义 • 晴隆县的经济发展与24道拐 • 结语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介绍《晴隆24道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阐述其作为抗战生 命线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简介
摘要: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因有24拐而得名,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是全国唯一以公路为主题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抗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汽车运动六大极限之一、也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抗战期间是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
抗战生命线
国家抗战遗址
中国十大最美公路
人类不屈不挠的纪念碑。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作者:冯伟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10期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
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
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
“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出行检查ji装备

出行检查;1、检查前后刹车盘片的薄厚程度以及刹车油管是否有老化迹象。
还要在试车时检查刹车是否有跑偏的情况,刹车助力器是否工作正常。
(检查刹车片薄厚、检查刹车液液面是否在正确高度、检查刹车油管是否有松动、裂缝、渗漏与老化情况)2、检查水管是否有僵硬老化的现象,检查水泵是否有曾经渗漏的痕迹,检查散热器外部是否有水痕,(白印儿说明水箱盖可能有渗漏发生、在用手捏捏水管看看是否有松动老化现象、看看水泵是否有漏水现象)3、检查电瓶,如果电瓶的使用已经超过三年,且是单车出行,我建议更换电瓶。
(检查电瓶桩头正负级连接是否牢靠、顺便在把机舱内大线各卡口检查下,看看是否有松动、老化、破损等现象)4、底盘检查主要是各球头、拉杆、管线还有悬挂的螺丝以及看看减震器是否有渗漏现象。
(检查汽油管情况、检查半轴、检查转向拉杆与球头、看看轮胎气压及磨损情况、悬挂上的螺丝,看看是不是有松动,紧两扳子。
)5、全车油水与灯光及换三滤。
空滤和汽滤就不用每次都换,空滤主要看是否有受潮或受潮(看看机油,油面,别多也别少、自动档的车千万别忘了看变速箱的油面!手动档的最好也检查下,看看变速箱油有无变质或缺少、检查防冻液液面、看看保险盒里的备用保险还在吗...、检查灯光、喇叭)6、我们的车况好坏与行车电脑及配套程序直接相关。
查查电脑,备胎、三角警示牌、灭火器(备胎检查胎压, 备胎标准胎压数值2.8,)新车出行前,一定要带好质保手册,记好该车型的全国免费道路救援电话及技术咨询电话;旧车出行最好两车以上同行,备齐拖绳搭线机油水.异地出险莫心慌1、出行前车主要看清楚车险条款中有没有对行驶区域的限制,还要特别注意保险公司的服务网络及异地理赔能力,以确保车辆能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
一旦在路上发生事故,驾驶员要记得在下车前打开双跳灯,然后拨打110报警。
如果没有警察开具的事故责任处理单,保险公司无法赔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车主要自己学会判断,事故是否适合私了。
二十四道拐剧情介绍

二十四道拐剧情介绍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
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
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
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
的运输任务。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二十四道拐剧照
贵州工委书记带领贵州工委来到了晴隆县,
按照中央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
在晴隆展开了宣传抗日,并积极护桥保路,为保
护国际运输大运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 年,
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 1880 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 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证了运输畅通。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
畅。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
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 偷渡,暗处他要与内奸斗智斗勇。这是一场反法
西斯的血泪战斗,不可避免的艰苦对决。
1cg0f8c7a 剧透坊/
大型战争题材《二十四道拐》由张玉中执导,
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齐芳等主演。二十四
道拐剧情以在 1941 年安南县和太平洋战争暴发 为历史背景,围绕发生在当地梅、刘两大家族明
争暗斗的故十四道拐周边展开一系列
殊死争杀的故事。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贵州晴隆24拐

贵州晴隆“24道拐”——滇缅公路上的历史记忆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上,都可以看到一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晴隆镇,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路之一。
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景点,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近日我有幸亲自游览了晴隆二十四道拐,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整条山路盘旋在群山之间,路旁悬崖峭壁,蜿蜒曲折。
在春季,山岳间千株万树绽放着各种鲜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青翠的树木与婀娜多姿的云雾交相辉映,令人拍案叫绝;到了秋季,整个山谷被五彩斑斓的红黄色所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冬季,银装素裹的山峦,与天空的蓝色形成了绝美的对比。
无论何时何季,晴隆二十四道拐都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除了美景,晴隆二十四道拐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沿途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布依族和苗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对山水的崇敬和热爱。
除了古民居外,沿途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
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艺品以精巧、细致而闻名,如编织手工艺品、仿古银饰等。
我在游览途中购买了一些手工艺品,既是对当地手艺人的支持,也成为了我这次旅行中难忘的纪念品。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险峻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这里是一条被誉为“中国第一险”的山路,沿途曲折蜿蜒,坡度陡峭,以至于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在晴隆二十四道拐上行车要非常小心,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作为游客,走在山路上时,要特别小心,全神贯注地欣赏风景,同时注意自己的脚步,以免摔倒。
晴隆二十四道拐虽然美丽,却意味着刺激和挑战。
对我而言,这次游览是一次身心的修行。
在攀爬山峦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身体的疲惫,更体会到了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初中作文走过二十四道拐

走过二十四道拐距老家晴隆莲城南行大约两公里,就是沿半关坡盘山上下,中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一段弯弯曲曲,沙石铺就,坡度不缓,满是沧桑,我们的父辈或祖辈参与开拓修筑的国家历史文物公路。
虽然这段路非凡的历史作用早就晓知天下,作为开筑者的后生,也一度为之感到得意与自豪,曾借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机,在电视片《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倾注着个人的全部感情,为之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了一番。
尽管这样,每每提起24道拐,一种特别复杂感受仍会积聚心头。
因为与家乡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童年到少年是赤足踏着二十四道拐走过来的,是爬着二十四道拐长大的。
今在黔西南州电视台谋生,我每次驾车到晴隆采访,一到320国道与24道拐交汇处,总是习惯性地左打方向盘,重走一次24道拐。
不过现在是四轮行驶,当年是赤足负重而行。
如今每次驱车爬行在这坎坷崎岖的盘山路上,眼前便一幕幕地闪幻出30多年前那三五成群运煤的挑夫背妇弓腰驼背,嘿哧嘿哧地负重攀爬的身影,耳边便回响起当年运煤马帮那一串串沉闷的马铃声,一群群运煤男女那苦中作乐的嬉笑声,还有飘荡在弯道间那亦荤亦素,似唱非唱的山歌声。
作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晴隆人,我的童年和少年正好赶上了那缺衣少食的六、七十年代。
当年晴隆许多人家,不仅衣食不足,连烧饭取暖的燃料都买不起。
那时滇黔铁路尚未开通,晴隆便是内地到云南边疆的最主要运输大通道。
时逢越战,为援越抗美,二十四道拐上通行的大多是满载军火的军用车,很少看到地方车辆,县属几乎没有任何机动车辆。
居民唯一的生活用煤,大都到经二十四道拐往西约四公里,一处叫小寨煤厂的地方,人背马驮运来。
晴隆莲城是典型的高寒山城,冬季寒风卷着纷飞的毛雨,凉的刺骨,冷的出奇,烧煤取暖便是当时我们晴隆人御寒的唯一。
每到冬季,煤驮子便在水塘街一字摆开,马夫们一个个面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屁股坐在硬梆梆、冷冰冰的驮子上,凛冽的寒风中口叼着叶子烟杆,上牙磕打着下牙,颤抖着身子,滴哒着口水,瑟瑟地等候着买家。
中国最难走的10条公路,去过的自驾者都笑中带着泪,表示太惊险了

中国最难走的10条公路,去过的自驾者都笑中带着泪,表示太惊险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种地貌纵横交错,造就了很多令人惊叹的道路工程。
喜欢自驾的朋友都会非常关心线路的选择,如果是一路风景如画,自然会心中满是欢喜,但是如果惊险到需要时刻绷紧神经,那开车在路上,都得笑中带着泪。
那么你知道中国有哪几条公认的最惊险的公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中国最惊险的十大公路吧。
1、川藏公路318国道就是传说中的川藏线,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东起四川成都,西止西藏拉萨。
川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成都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
而川藏公路只需数天,大大缩短了西藏与内陆的交通时间。
川藏线是中国自驾爱好者的朝圣之路,没有到过川藏线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自驾的。
川藏公路是中国公认的最险峻、风景最美的公路。
有句话行动得非常巧妙,川藏线一天过四季,百里不同天,沿途风景可谓是多姿多彩,从你启程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演绎让你一生难忘的美丽。
川藏线穿越21座雪山横跨14条江河,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一路前行海拔会越来越高,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身体素质不过关的需要谨慎前行,想挑战318国道的人很多,可能得先把身体锻炼好再说。
2、墨脱公路墨脱藏语意为藏起来的莲花,通向这高原孤地的墨脱公路是中国公路修建史上最浓重的一页。
墨脱公路全长117公里,从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隧道,一直到海拔1千多米的墨脱镇,中间经过多座雪山和江河,路况极端复杂,有许多连续的下坡,通车之前的墨脱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成了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
由于墨脱公路沿线地质情况极端复杂,从1965年至今三度筑路未成,最后一次甚至已经通车,然而仅仅一天之后,道路便在塌方和泥石流中消失无踪,不得不再次返修。
由于当地降雨太大,山高坡陡,塌方是很常见的。
整条墨脱公路几乎都修建在大斜坡的半山腰上,任何一处泥石流都能使整条公路无法通行。
山区道路选线实例

跳转到第一页
跳转到第一页
贵州六盘水"八大弯"
贵州六盘水城市虽建于山麓之中,但通往云南及连 接贵州中部的道路则全部修筑于山腰山尖,六盘水 通过这些山路将境内高山险峰相连,并借其与外界 保持着沟通,现在这些山路又有了一项新用途—— 全国拉力锦标赛的赛道。
跳转到第一页
贵州六盘水"八大弯"
跳转到第一页
贵州晴隆 “24拐”
跳转到第一页
川藏公路“72拐”
人称“九十九道回头弯”的川藏线上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公路 。
跳转到第一页
川藏公路“72拐”
跳转到第一页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境 内,长度不足1公里,却被称为“魔鬼地带”。 由于黄花桥弯道的半径仅216米,视距84米,远 低于国家二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因此在改建前事 故频发,令去过的人都心有余悸。2003年,该路 被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 处公路危险路段之一。
跳转到第一页
中国兰新公路
跳转到第一页
中国兰新公路
跳转到第一页
中国兰新公路
跳转到第一页
戈壁上的公路
跳转到第一页
跳转到第一页
跳转到第一页
跳转到第一页
跳转到第一页
在戈壁中延伸的哈罗公路
这条公路是专为钾盐基地的建设而修建的,总投资3.7亿元,2006年12 月建成投入运营。目前,从罗中到若羌的等级公路建设正在紧张施工。 待竣工后,欲达南疆的车辆可直接从哈密经若羌到达库尔勒,大大缩 短了南北疆的公路运输距离。 这条公路在施工中,建设者们就近取材、因地制宜,首次在等级公路 项目中采用了一种名为“卤水路基施工工艺”。
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二十四道拐观后感二十四道拐是位于四川省西部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也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亲身去观赏了这条著名的山路,心生感叹,于是产生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二十四道拐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
这条山路是如此的险峻而又绝美,仿佛一条玉带镶嵌在蜿蜒的山脉之间。
当我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山路时,只见一串串弯曲的山道向前延伸,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山的颜色由深蓝渐变成淡蓝,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景色和感受。
远处的山峰如同云雾缭绕,让我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这份壮丽和恢宏的景色,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化令人深思。
这条山路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让土特产能够快速运往重庆和成都等地,当地的百姓们用心才修建出这条壮丽的山路。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二十四道拐已经成为了一道文化的符号。
在山路两侧的村庄,我看到了许多老百姓在劳作。
他们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条山路的美丽和历史。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令人钦佩,也让我对这条山路有了更深的敬意。
二十四道拐的挑战令人激动。
作为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二十四道拐充满了挑战性。
当我踏上这条山路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险峻和曲折。
山路上起伏不平,而且弯道多、坡度陡,需要车辆和游客们小心驾驶和步行。
但正是这份挑战性,才令我更加期待着往前走。
我看到了许多游客在山路上全神贯注地前行,他们互相鼓励,不断向前。
这种团结和勇敢的精神令人感动,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二十四道拐的沿途风景令人陶醉。
在这条山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美景,如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和奇特的岩石。
每一步都带给我新的惊喜和感动。
山林中的鸟语花香,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溪水潺潺,让我心怀宁静。
而那些奇特的岩石,则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它们形态各异,犹如雕刻而成,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感。
每一处景色都值得仔细品味和欣赏,使我流连忘返。
二十四道拐的人文风情令人向往。
沿途的村庄和居民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作者:徐敏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12期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通车八十周年。
12月10日,由贵州省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文化厅、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主办,晴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晴隆县隆重召开。
交通部原副部长忻元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李殿仁,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政委、少将李金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凡,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中华五千年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董万章,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黄曼,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黄健勇等100余名嘉宾及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到密支那,从密支那又分为南北两线与缅甸公路相接,经昆明、二十四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陆上的苏伊士运河”。
其中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而闻名世界。
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旨在探讨黔西南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将全国抗战遗址二十四道拐的发展更好地与旅游、体育、文化、精准扶贫等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新路径。
这对黔西南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
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
全长约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揭秘“二十四道拐”

揭秘“二十四道拐”新客小草欢迎你新客小草欢迎您在许多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资料中,有一张美国随军记者所拍摄的著名黑白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中国西南一条呈现无数“S”状转弯的陡峭山区公路,从幽深谷底翻越险峻的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
这张照片首次刊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因为显示了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的奇伟景象,并见证了在那段岁月中的中美关系而轰动世界。
随后,这张照片又在国内外被无数次地登载,其所展示的就是当时滇(云南)黔(贵州)公路上的一段重要节点,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延伸线——“二十四道拐”。
然而,由于当时美军记者没有注明该照片具体拍摄地点,在战后的近60年里,尽管包括无数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在滇缅公路线跑了许多来回,把类似的地形与道路走了个遍,却始终没有发现它的具体位置。
一晴隆是贵州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城,距离贵阳市160公里,距离云南省昆明市280公里,距离当时抗战中的中国“陪都”重庆420多公里,而它为世人全面所知,则是因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十四道拐”(俗称二十四道弯)。
以“雄、奇、险、峻”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黔公路的一段。
始建于1927年的滇黔公路,民国时期属京(南京)滇(云南昆明)公路末段,1931年1月,由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绅商筹资修建。
同年4月,贵州省派出技正吴扬泽率小型测量队勘测。
9月,省公路局副局长刘节光复勘,由于政局影响,时修时停,进展迟缓。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剿”长征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贵阳,得知绅商因黔滇不通公路多有抱怨。
于是从统一政令、消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作号召,决定由中央出资修通两省公路。
他派军委会参议曾养率军委会行营公路处工程专家全权负责接通滇黔公路有关问题,决定依循平彝、盘县、安南、黄果树之中线古驿道走向修路;并确定以盘县为中界点,以西的平彝至盘县的平盘段向西公路,由云南省公路总局勘线施工;贵州境内黄果树经安南到盘县之间向东路段,则由贵州勘线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点睛】这年头儿,能活着就是个奇迹,热爱旅游的人难免危险系数更高一些。
别人掌控的交通工具咱不太放心,自驾总可以吧?在这儿可得给您提个醒,有些地方虽然风光至美,但路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怎一个拐子了得
“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而征服这条公路的标志性路段——晴隆二十四道拐,也成了很多如今很多自驾游爱好者挑战自己的必修课。
晴隆二十四道拐全长3.7公里,垂直落差将近300米,对车的动力、操控和车手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昆宜公路
何止是转过几道弯
中国最弯的公路。
这段公路在离城两公里远的旧昆宜公路边上,许多当地人都不清楚。
这段公路依山梁而修,弯弯曲曲,从山脚的小坡脚到靖安哨短短7公里公路,共有68道拐,远远超出了世界闻名的贵州24道拐的公路。
沿着旧
昆宜公路出城,一会就从昆石高速公路底下穿过去,这儿有一个村庄,叫小坡脚,从这儿向右沿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转上山去,是前往山顶上的靖安哨村子的。
【其他八大危险线】
318国道川藏线
尘土中来
川藏公路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风景最秀美的公路,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最高最低点海拔相差近四千米,整条公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穿越无数险峻地段,是让许多人想走却又望而生畏的公路。
它的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
320国道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境内,长度不足1公里,却被称为“魔鬼地带”。
由于黄花桥弯道的半
径仅216米,视距84米,远低于国家二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因此在改建前事故频发,令去过的人都心有余悸。
2003年,该路被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处公
路危险路段之一。
郭亮隧道
凿崖开路
郭亮隧道位于河南省太行山区,此隧道开有30多个“窗户”,从“窗户”往下看便是万丈深渊,隧道高度仅为15英尺,宽度12英尺。
由于其陡峭险峻,被称为“世界上最险要的十条道路”、“死亡之路”之一。
最重要的是,这条隧道是在1971年由郭亮村的全村人
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下,用了6年时间硬生生凿出来的。
隧道上的天窗最初是用于清理石渣,现在已经成为郭良隧道标志性的观景窗。
凭台而望,指尖可以触摸到峡谷的深邃,那一刻,所有游客都为绝壁上的隧道感到震惊,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太克
公路大U字公路太克公路尽管是一条风景瑰丽的山间
公路,路况也非常只好,但它同时也是名列中国十大死亡之路的危险路段,有魔鬼U弯之称,其中最危险的弯道位于太原与交古之间。
由于太克线有大量上下坡和弯道,从太原至交古的司机开到这最后一个弯道时往往疲惫不堪,加上这个弯道之前有一大段下坡路,制动装置已经摩擦变烫,制动效果减弱,不清楚这个大弯的司机往往在最后一刻才紧急刹车,但这个时候已经完了,司机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方向打死冒侧翻危险,要么就冲下山崖。
这个弯道让太克公路成为不折不扣的危险之路。
天门山通天大道如此奇观天门山通天大道于1998年开始修建,历时八年。
通天大道全
长10.77公里,海拔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300米,大道两
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180度急弯此消彼长,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条顺山势修建的大道刚好99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
由于天门山顶保存了很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很多极为珍贵和独特的植物品种,处处如天然盆景,因此被人誉为世界最美的“空中花园”和“天界仙境”。
诸多神秘的传奇故事、无比美丽的自然景观、绝无仅有的险峻山势,都让天门山成为了自驾族心中最渴望却最不敢轻易尝试的圣地。
墨脱公路不寻常的墨脱“墨脱”,藏语意为“藏起来的莲花”,通向这高原孤地的墨脱公路是中国公路修建史上最浓重的一页,由于墨脱公路沿线地质情况极端复杂,从1965至今,三度筑路未成,最后一次甚至已经通车,然而仅仅一天之后,道路便在塌方和泥石流中消失无踪。
所以说,敢开上墨脱公路的自驾者,都是内心足够坚强,足够有经验的真正“越野人”。
因为这条徒步者的“圣路”对越野车而言几乎等同于生死之路,塌方、泥石流、暴雨、滑坡,路况之艰难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目前的墨脱简易公路几乎一天一断,保通队每天都需要清理泥石甚至爆破落下的巨石,所以一次滑坡堵上三四天也很常见。
有人说到过墨脱的人都是英雄,有人说走过墨脱路就是人生的财富。
不管怎么说,能够到墨脱至少是一段经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213国道国道123 汽车一驶入国道213线,路边“交通管理特控区”的醒目标志就在提醒:“严
禁超载、超速、违章超车,限速每小时40公里!”路窄、弯多、弯急、坡陡……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都让213国道的多个路段都成为了事故多发地。
然而,也因为路途险要,213国道途径的多个风景胜地都保留了原始的美丽。
尤其是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花湖,简直美得令人窒息。
因此每年都会有许多自驾游爱好者突破了险峻的山路来到花湖,欣赏难得的天堂美景。
盘山盘山公路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又因盘山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
盘山旧名无终、徐无、四正、盘龙。
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