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
几种新史观介绍
6.社会史观 主要观点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 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 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 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 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 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 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③ 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 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 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例1.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 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B.①儒家 C.①墨家 D.①法家
期末复习
1.正确区分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 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 主张法 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来侵略的思
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多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则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看待当代中国的发展
1、从复杂系统理论,谈你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系统与复杂系统:系统就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重要存在方式。
从分子到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社会,都可看成是一个个由若干要素组成、有一定层次结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系统的特征在于:关系具有独立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赋予要素新的性质。
复杂系统则是指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如社会、历史、人生、股票、球赛等,都是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由要素、层次、子系统等有机组织构成,这些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非常复杂的相互关联,这样系统每一层次都存在关联性、整体突现性,就导致了系统的无比复杂性。
由于复杂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才可以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通过“初值敏感”的不稳定机制,实现不同的可能状态,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呈现出由大量偶然事件所体现的统计的规律,特别是既确定又随机、既必然又偶然的非线性规律。
原因是:历史结果是众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的产物;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相互作用使历史发展呈现出中轴线上下波动运动;历史是客观条件制约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河流的运动;历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可能的“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状态并不少见。
从复杂系统的几个重要属性谈谈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复杂系统是不可逆、不可重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着。
邓小平同志依据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即使道路是曲折的。
”➢过去不能完全决定未来邓小平同志谈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曾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论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挥 出来的 “ 五德 ”终始的历史循环论 ,董仲舒 以 “ 天人感应论 ”作为哲学根据的 “ 三统三正”历史循环论 等等,都将社会历史 的发展看作是天道循环演化 ( 而不是进化 )的一个过程 。与古代循环论历史观相伴随 而产生的是各种形式的复古主义论调 。儒家 、墨家都在 “ 法先王”的旗帜下寻找安身立命和治 国平天下的 依据。“ 好古 ,敏 以求之 ” “ , 信而好古 ”的孔子 ,其复古倾 向和倾慕先贤之情溢于言表。老子 曾描绘 了一幅
景观——与 旧有 的循环论历史观的残 留相呼应,近
元结、杜甫诸人以 “ 复元古 ”为 口号而提倡的诗歌 革新 :唐宋散文家 以 “ 载道 ” 明道 ”为核心进而 、“ 呼吁 “ 文道统一、文质彬彬 ”之理想文学范式的回 归;以及 明代前后 “ 七子”标举 的 “ 文必秦汉 、诗
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与拟古主义等等,都是以 “ 复
论唯物论文掌史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点等贯穿到文学史或文学理论史的叙述与研究中播以及它在中国文艺思想界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从而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如地理环境物质资1940年代开始到文革结束阶级分析方法社料生产方式等以及对社会意识诸形式如艺术宗会历史批评方法历史性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教道德哲学等的剖析总是联系着上述那些基的研究方式等开始进入到中国文学研究中历史唯本原则来进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被理解为一个物主义的理论阐释模式逐渐成为文学史研究中的主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范畴形成了不同于文革时期导理论模式
“ 小国寡 民”理想社会 的图景,而庄子回归远古 自然的复古思想也是清晰可见。在这种历史循环论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2 0— 3 0 09 0 - 2
作者简介:黄念 然 ( 97 ) 16- ,男,湖北黄 冈人 ,华 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后。 基金项 目:本文 系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 0 年规 划基金项 目 “ 08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与新世 纪文学批评理 论 的建构 ”( 目号:0 J 7 1 1 )阶段性 成果 项 8 A 5 05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社会主流思想(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15·保定联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15·烟台联考)“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关系密切的是( )①唐诗的繁荣②理学的形成③宋词的兴盛④明清小说的兴起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3.(2015·深圳校际交流卷)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作者:杜乐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推出的唯物史观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才会如此顺利,并且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历史;研究;发展中国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唯物史观不得不提,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建立实际上是人类的又一次胜利,证明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对于那些以唯心主义至上的人们予以重击。
本文中着重研究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在摒弃唯心史观的缺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唯心史观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1 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唯物史观道明了社会发展的本质。
社会是存在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意识,才能运用这一意识指导实践活动,走向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而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产生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如唯心史观而言,其过度倡导了意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在明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社会实践才是正确的做法。
所以说,唯物史观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
之所以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因为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唯物主义提供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起社会生产与意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只有认识清这一关系,才能真正创立起一个社会形态,用来反映社会生活,这是唯物主义对历史研究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力。
此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劳动者的创造性,之所以我国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广大劳动者的贡献是息息相关的,唯心主义对于劳动者具有蔑视的态度,这种错误的思想并不能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蒙蔽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了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但是唯物史观的出现恰恰改变了这种错误的观点,历史发展不能离开广大劳动人民所带来的突出贡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引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唯物史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创造性运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并揭示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播与引入唯物史观最早是在中国知识界引入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许多中国留学生回国,被时局所激发,在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引入了唯物史观。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
受到影响的学者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他们都将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创新与运用中国知识界在传播唯物史观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以陈独秀为例,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独创新哲学》一文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英美传统哲学相结合的观点,强调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应该得到特别关注。
他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调查,形成了关于农民革命和乡村革命的理论体系。
他提出的农民群众是革命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革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农村,这一理论的创新性运用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
三、政治运用与社会变革唯物史观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并非停留在学术领域,它对中国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唯物史观成为雷锋同志的思想基石。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分析,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旗帜。
在社会变革方面,唯物史观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调查方法和对社会矛盾的分析。
这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七种历史史观整理
七种重要史观的解读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纵向文 工业文明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明史 物质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 观 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横向 政治文明 必修一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精神文明 必修三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是指城市化、文明化、平等化和世俗化。
认识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思想文化上人的独立问题等,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是这样定义的,近代史上发展资本主义就是近代化,现代史发展社会主义就是现代化,如果按这种逻辑,就是美国还在近代化阶段。
所以中国的近代史称为早期现代化比较合适。
三、全球史观 (即整体史观,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把具体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和世界潮流中去看待)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与学
风, 让学生在历史的学 习中感受到一种科学的力量、 美感 的价值和高 尚的精神。为此, 教授 中
国近现 代史 纲要 的教 师必须具 有将 史学理 论和 唯 物史观 相结合 的素养。 关 键词 : 史观 ; 历 唯物 史观 ; 中国近 现代 史纲要 中图分 类号 :6 1 G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86 2 1 )505 -3 17 - 7 (0 10 -44 6 0 现历 史必 须有一 个 科 学 的 观察 历 史 的方 法论 , 这 就是 被证 明为科 学 的方法 的唯物 史观 。 马克 思和恩 格斯 认 为 , 们 “ 了生 活 , 先 人 为 首 就需要 吃 喝住穿 以及其 他一 些东 西 。因此第 一个
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是有机结合 的。“ 人们 自
己创造着 自己的历史 , 但是到现在为止, 他们并不 是按 照共 同明确 界 限的既定 社会 内来 创造 这个 历
对待唯物史观以及它在 中国的命运 , 从而对近代
以来 中 国所 走 的道 路 给以客 观 的认 识和评 价 。 1唯 物史观 的科 学真理 性决 定 了它是 中国近现 代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 的资料 , 即生产 物质生活本身”3 。因此 , _ 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
事情 就是 必须注 意历 史活 动 的全 部意 义和 全部 范 围, 唯物史 观 “ 是 在 每个 时 代 中 寻找 某 种 范 畴 , 不 而是 始终 站在现 实 历 史 的基 础 上 , 是 从 观 念 出 不 发 来 解 释 实 践 , 是 从 物 质 实 践 出发 来 解 释 观 而 念” 。这是 马克 思唯物 史观 的逻辑 起点 。 唯物 史观认 为 , 会 发 展 的客 观 规 律 性 与 人 社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历史观对历史学的发展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两次根本性变革,即由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又由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两次变革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中对于不同历史观的选择。
清末民初,列强环伺,弱肉强食,仁人志士欲通过改良与革命自救图存,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批判旧史学,建设新史学。
五四运动以后,新史学建设融贯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整理国故,探求新知,建立了中国在国际汉学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
新史学的民族主义特点愈益彰显,中国的近代史学逐步形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等先哲从俄国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他们总结、借鉴俄国的经验,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
要找到中国的出路,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社会,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大钊、郭沫若、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尝试用唯物史观作指导,研究、阐释中国社会历史及其有关问题,从而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古史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抗战爆发,思想界关于社会性质与社会史的论战被打断。
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救亡图存成为近代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共同的课题。
史学家以抗战、爱国相号召,开展学术研究,构建中华民族的抗敌精神。
特别是到了抗战后期,在民族、民主的精神与旗帜下,新史学和近代史学逐渐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借助国家政治的力量,全面主导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史学的理论旗帜,引导着中国史学的走向,近代史学也因此完成了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
唯物史观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陶化了三四代历史学家,铸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和灵魂,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_范文模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范文模板1. 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概述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主题,并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性说明。
首先,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
然后,明确指出本文将探讨这种成就背后唯物史观对于其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2 文章结构在引言部分还可以简要描述一下文章后续章节的整体结构。
如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将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第三部分将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对唯物史观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将讨论社会制度变革对唯物史观的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将阐述思想解放与文化创新对唯物史观的贡献;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唯物史观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1.3 目的在引言的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如通过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旨在深入探讨这种相互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思考。
同时,也旨在增进读者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唯物史观这两个重要概念之间联系的认识。
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2.1 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物质是根本的,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唯物史观主张通过客观规律去分析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过程,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起着反作用力。
2.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先进文明,并在国内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发展及其影响。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唯物史观更是被广大历史学者所接受,并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分析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深化中国历史研究,推动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唯物史观更是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这一观点的运用,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过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帝王将相、政治斗争等上层建筑的内容,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还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这一观点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他们的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和革命活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因此,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存在和他们的历史贡献。
当然,唯物史观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比如,它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文化、思想等其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逐渐形成了唯物史观的雏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发现,社会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的。
这种对社会发展的唯物解释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唯物史观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中,唯物史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不断拓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发展也为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内容超过2000字,此处省略】1.2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史观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共同特征,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促使人们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中国,唯物史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和历史学的双重维度
3、唯物史观与史料选择
3、唯物史观与史料选择
唯物史观认为,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是进行 历史研究的前提。在史料选择过程中,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 既要收集正面的史料,也要反面的史料;既要了解统治阶级的官方史料,也要民 间史料。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3、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 地位
3、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 的视角,强调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 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唯物史观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理 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唯物史观与历史编撰
2、唯物史观与历史编撰
在历史编撰领域,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主张以客观事 实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断和虚构。这种以实证为基础的历史编撰方法,有利于提 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为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应该尊重各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 文化传统。
二、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
1、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适 用性
1、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发 展规律的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例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近代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第一个维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 识是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反映和反映形式。因此,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 唯物史观的基本关系。在这个维度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变革从马克思到
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变革从马克思到现代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变革是一场历时漫长、引人深思的思想演进过程。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开始,到现代社会不断变革的发展趋势,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得到了不同的诠释与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他的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的思想为后来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者探索改造社会的指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唯物史观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在俄国革命家列宁的领导下,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理论,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列宁的思想在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唯物史观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观念。
毛泽东在中国探索了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路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独特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唯物史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清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矛盾,准确把握历史的方向和趋势,不断探索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创和创新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变革是一场历史进程,它不仅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向前。
新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历史分期 一稿
新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历史分期新唯物史观是现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唯物史观反思与批判的产物。
它起始于中国的历史分期问题。
由于传统唯物史观视五形态为唯一的分期模式,因此为了论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早期的唯物史观学者如郭沫若等人试图从中国历史中寻找符合“五形态”的证据,并据此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奴隶制社会阶段,封建制社会阶段。
各家只是对两个阶段的划分上有争议,但基本认为封建社会终止于清朝。
这种分期方式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几个问题在于:1、中国历史上存不存在奴隶制这一阶段?2、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持续时间如此之长?3、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吗?4、半封建的中国为何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反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或者说,半封建的中国为什么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这一必经阶段(按“五形态”),反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随着思想的解放,众多的唯物史观学者开始反思与批判传统唯物史观,不满意于旧的历史分期模式,转而寻找新的中国历史分期模式。
这之中比较出名的便是“一元多线”的历史观。
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舍弃旧的分期模式。
在我看来,只有彻底舍弃五形态,从中国历史自身中寻找分期的标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况且,马克思还提供了更好的分期模式:基于所有制的三个阶段(这是对马克思分期理论的引申),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基于人的发展状态的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基于上述理念,我发现用家天下和公天下这两个范畴来划分中国历史是十分合适的。
家天下即是中国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公天下即是中国的公有制社会形态。
基于所有制而论,中国历史可划分为原始公天下、家天下、公天下三个阶段。
但是,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在现实中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呢?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提出走公天下的道路呢?对此,我的回答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天下之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上的经典社会主义,因而才被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发展
此, 我 国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就 不 断 运 用 唯 物 史 观 的基 本 原 理 来探 讨 中 国 历 史 的 具体 问 题 , 取 得 了许 多成 就 。 尤其 是 老 一辈 马 克 思 主 义 史学 家 李 大钊 、 郭沫若 、 范文澜 、 剪伯赞 、 吕板羽 、 侯 外庐 等 人 的理 论 阐述 与 史 学 实践 பைடு நூலகம்从 根 本 上 改变 了传 统 史 学 的 面 貌 ,
物史观 , 并 在 它 的 指 导 下进 行 历 史 研 究 , 取 得 了巨 大 的 成 绩 。在
历史理论研究方面 , 范 文澜 、 剪 伯 赞 所 撰 写 的一 系 列 论 文 , 标 志 着 中 国 学 者 运 用 唯 物 史 观 已 经 走 向成 熟 : 一 些 史学 家 运 用 唯 物 史 观探 讨 本 学 科 领 域 的 理 论 文 章 , 也 产 生 了 良好 的 影 响 。马 克 思主义本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它绝 不 是 离 开 世
问题 , 逐 渐 形 成 了 以 唯 物 史 观 为指 导 的马 克 思主 义 历 史 学 。而
点, 创造性地将古文献 、 古 文 字学 与 占 史研 究结 合 起 来 , 开辟 了
中国 史 学 研 究 的新 天 地 , 系 统 地 阐 明 了 中 国 历 史 尤 其 是 古 代 史 的发 展 历 程 , 在 当时 产 生 了 石破 天惊 、 振 聋发 聩 的 巨大 影 响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唯 物 史观 指 导 下 的 史 学 研 究 得 到 迅 速 发 展, 取 得 了 重 大进 展 。 一 是 广大 史 学 工 作 者 自觉 学 习与 运 用 唯
首 先 为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史 学 做 出重 大 贡 献 的 是 李 大 钊 。 李 大 钊 对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史 学 的 奠基 性 贡 献 , 大 体 可 以 归 结为以下网点 : 第一 , 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等重要文章 中, 较 为 系 统 地 阐述 了唯 物 史 观 的基 本 原 理 , 即 关 于 人 类 社 会 文 化 的
将唯物史观内化为学生的思维逻辑主线——基于重构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视角
k教走ir u栏目主持人/李伟科教学参考韩迎迎【人教走廊■开栏词】我们生活的世界,纵淆是所史,横看是衽会。
故历史教肓,实目p服苓子我们生迗与人生的教盲。
夂民教盲±版衽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兰“夂教走廊”,亦即“"I昔助FF史进讦A■生教肓的走廊”,旨在围浇As教版ffi史教科书,闬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艮趄、有效a l f r沽,来解析内容、iS i+教学、实施课程.反S■教学、评1古学习....‘‘人教走廊”13是芩姿1■彩的,谝、i卖.教、学诸T T同仁,■:曼步其中,撰稿参与,阅i卖=考,交蒎协商,互动互助,广《教学,対理解ffi史.避悟夂生、服苓生话发生积极作ffl,A专栏之最大匣望旲。
—基于重构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视角〇魏书军唯物史观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历史学科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决定了仅仅依靠引导学生建构历史知识、历 史认识和历史意识的方式去渗透、内化,是难以完成培育和践行唯物史观重任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逻辑起点,在引导学生完成建构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的重构,把唯物史观内化为学生的思维逻辑主线,使其落地生根,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从建构历史知识到重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准确选择史料,通过合理想象,构建一个历史事实的完整叙述;建立多个历史事实、概念间的关系,再现某个历史过程的全貌”[|],从而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
在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历史事实的基本结构,而且能够渗透、内化唯物史观。
但建构历史知识只是唯物史观在认知层次的内化,要在更高的能力层次上实现唯物史观内化,教师要引领学生重构历史知识,使唯物史观成为学生的思维逻辑主线。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1年1月第38卷第1期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Jan.2021Vol.38NO.1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汪子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革命的,更是在与学术实践及社会实际相结合当中不断创新发展的。
这种发展性和进步性,既体现在马克思本人在探索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亦体现在中国史学的应用与发展中。
当下面对日趋复杂的时代发展境况,中国史学界更应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石,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原则。
这既是中国史学在新时期进一步融入世界学术潮流、不断发展的需要,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创新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史学①[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21)01-0114-06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唯物史观核心思想的形成主要归结于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开始就唯物史观中的某些问题展开探讨,如通过对人的劳动进行分析研究其社会关系。
此后经过不断的理论演化和批判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表达,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肇兴于20世纪初,彼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具备相当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淀,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引入各学科的理论构建中,于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应运而生,郭沫若、翦伯赞等第一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秉持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史及近代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在不断拓展中国史学研究领域的同时,在学界逐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术话语体系。
浅析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
浅析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它既有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着重探讨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
在其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唯物史观;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是哲学,不是实证科学,也不是历史科学。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及其理论意义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在近代史教学中的新运用——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
列岛;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二、新方案、新效果与旧目的、旧社会: 洋务运动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
李鸿章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是旧的地主阶级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采取 的新方案:引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 和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然而, 近代史的向前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新与旧相互斗争, 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受到旧的生产方式方方面面的影 响,呈现波浪式前进。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小农经济、社会财富 绝对平均主义,是一个违背历史潮流的旧方案,无 法完成新的时代背景赋予的新任务。当旧世界将 要崩溃、新世界还未诞生或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 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 度》……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的中国。[6]
40 2021年第07期
教学研讨
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在近代史教学中的新运用
——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
◎◎ 邵张彬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7 课《国家出路 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间跨度长、结构宏大、 内容复杂,囊括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 战争等事件,要在一节课里展现重难点、贯彻核心 素养、有趣有味有料,极具挑战性。《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 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 这对唯物史 观、历史解释的要求很明显。笔者创设历史情境, 以李鸿章生平为线索涵养时空观念,串联起太平天 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用新陈代谢的辩证 唯物史观来构建课堂框架和历史解释。新陈代谢是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的核 心史观和治史方法: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 代谢迅速的社会……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 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 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 回曲折地推陈出新。[2]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 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 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 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 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3] 本文提炼出“近代各阶级 探索国家出路历史问题时, 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 或提出新的解释。[8] 展示“甲午战争中日海军实力 对比图”[9](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