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上海都市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上海都市景观的变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7f4cffb8f67c1cfad6b8a9.png)
摘要:上海都市作为一种文学元素,不断的出现在作家的笔下,从30年代的茅盾、新感觉派,40年代的张爱玲为代表的上海孤岛文学,一直到80年代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上海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展现的上海形象不断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以三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文学中的上海都市景观的形成发展。
关键词:上海书写;变迁与发展一、《子夜》:左翼作家的上海都市叙事上海在左翼作家的笔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如蒋光慈主要描写了帝国主义的铁蹄对上海的侵略,描绘了一幅黑暗的上海图景;丁玲则是利用“革命+恋爱”的主题,体现革命者的矛盾心理。
在这种背景之下,茅盾用自己的创作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上海都市叙事。
20年代的创造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的笔下,更重视的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他们在作品中不遗余力的描写在上海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名词,将上海当做一个享乐之地、污秽之地进行描写。
而茅盾不仅看到了上海的现代化特征如在《子夜》中介绍股票、债券和工厂,而且正视了上海迅速发展背后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因此在茅盾的《子夜》中,茅盾是展现了一个日夜交替的上海。
首先,作为夜的上海出现的代名词是夜总会等社交娱乐场所。
茅盾受到社会的影响,作品中不时提到夜总会、社交舞等。
在《子夜》中,吴荪甫和孙吉仁等人合办的公司各方受敌时赵伯韬向吴荪甫招安――两人的口头和心理的博弈就是在夜总会中进行的。
除此之外,茅盾笔下还有对交际花形象的描述,这也是现代都市上海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子夜》中,公认的交际花是徐曼丽,她在小说的第二章,以赵伯韬的情人和雷鸣的红粉知己的双重身份出场,她在所有人当中都可以游刃有余的进行交际。
夜总会、交际花已经作为一种流行元素融入到了上海人的生活中,所以在茅盾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夜上海”的影子存在。
其次,茅盾笔下的上海也是一个“白上海”,处于迅速的发展变化之中。
白天的上海紧张、刺激、多变,债券、股票和工厂成为描写的重点。
它以上海为背景,以交易所冒险、工厂罢工、农村暴动为切入点,观照了社会现象的总体性。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bc054bd6bec0975f465e2ae.png)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4639a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d.png)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上海外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点之一,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
走在外滩上,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近代历史繁华与变迁的脉络。
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建筑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里有工部局纪念碑、外滩炮台等历史遗迹,也有外滩十一号、外滩十八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化历程。
首先,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初期。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滩成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当时的外滩是一片繁忙的码头,各国商人和船工在这里来往穿梭,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外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列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外滩成为各国商会的聚集地。
这些商会在外滩上修建了壮丽的建筑,如不列颠罗马柱式大厦、外滩公园草坪等。
这些建筑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外滩独特的景观。
然而,外滩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的发展,也与上海的近代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上海爆发了多次抗议和运动,外滩成为了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纷纷静坐、示威,呼唤着民主和自由。
外滩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
二战之后,外滩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重新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更新,变成了一个时尚、高端的商业区。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外滩的商业繁荣再度迎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城市形象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聚集在这里,欣赏外滩的美丽景色,感受着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夜晚,外滩的灯光闪烁,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边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地方。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_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_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40db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3.png)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_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公共领域是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国家和公民互动的平台。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多种形态和功能,并且在自我理解上也不断演变。
本文以中国最大城市之一的上海为例,从历史角度、空间布局和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的变迁、特点和挑战。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经历了辗转腾挪。
19世纪中叶,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商和移民。
租界制度使得上海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领域,即外国租界和中国城。
外国租界建设了许多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和议会。
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
中国城则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的公共空间,如集市、庙宇和剧场,在市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上海的公共领域逐渐扩大到城市内外。
上世纪50至70年代,上海的公共领域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变得狭小和封闭。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开始追求城市更新和现代化建设,公共领域逐渐恢复并扩大。
多功能的城市公园、购物中心和文化艺术场所等逐渐涌现,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其次,从空间布局看,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在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上海这座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公共领域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例如,以外滩为代表的沿江滨水区成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沿江的步行道、广场和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另外,上海的城市中心广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民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之一,成为了政治、商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天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聚集,举行集会、夜市和庆典等。
广场上的立交桥和喷泉等设施,不仅提供了市民休闲的空间,也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再次,从社会意义看,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在自我理解上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公共领域更多是政府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不太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参与。
从《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看三十年代上海的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1930-1939)
![从《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看三十年代上海的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1930-1939)](https://img.taocdn.com/s3/m/628213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b.png)
从《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看三十年代上海的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1930-1939)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各种新潮事物的流行之地。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其中美容和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对上海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审美观念、女性形象以及社会生活。
首先,美容和化妆品广告反映了当时上海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对美的需求逐渐增长。
不同于传统的审美观念,上海的美容和化妆品广告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追求时尚、个性和自由。
广告中常常使用明亮的色彩、大胆的设计和现代感十足的风格,传递出现代女性对于时尚和新潮的追求。
这一审美观念的改变,标志着上海社会风气的转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次,美容和化妆品广告展现了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的变迁。
在旧社会的压抑下,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新潮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经济的改善,使得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权益。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时髦、自信和活力四溢的,强调她们的独立意识和精神面貌。
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再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
美容和化妆品成为她们展示自我和表达个性的重要工具。
这种女性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演变的进步。
最后,美容和化妆品广告揭示了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生活。
广告中往往出现时尚的场景和社交活动,展现了上海人民热衷于社交和文化娱乐的生活方式。
广告中所示的化妆品、香水、沐浴露等产品,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身体护理的关注。
在一个着重注重外表和形象的社会中,美容和化妆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富裕与繁荣。
综上所述,从《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审美观念的改变、女性形象的变迁,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这些广告蕴含着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f678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e.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2.建筑风格特点3.代表性建筑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2.中期建筑风格3.晚期建筑风格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传承方式3.案例分析四、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影响2.经济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上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珠,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开埠、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等多个历史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近代建筑史。
2.建筑风格特点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早期建筑以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中期建筑呈现出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特点,晚期建筑则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
3.代表性建筑外滩、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
它们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上海的早期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
这些建筑奠定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基础。
2.中期建筑风格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风格的中期建筑涌现出来,如新天地项目,成功地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3.晚期建筑风格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如上海展览中心,展示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崭新面貌。
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等。
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使其焕发新生。
2.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修缮和维护,上海近代建筑的传承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使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67712be58f5f61fb6366612.png)
生化/轻工学院包装142141410054张乐乐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
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东方明珠塔作文(精选)
![东方明珠塔作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d254de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5.png)
东方明珠塔作文(精选)每年暑假,我都会去上海度假,每次去上海少不了去外滩,看看我最喜欢的塔,举世闻名的东方明珠塔。
东方明珠塔坐落在上海母亲河东岸。
以其四百六十八米的高度成为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
全塔有十五个大小不一的球体如钻石般从空中串联而下,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仰望塔尖,直插云端,这象征着上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在塔的第一楼,有东方明珠科幻城,在塔底中庭四周,有东方明珠商场。
塔上有五个小球,是空中旅馆。
每到周末,广场上常常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免费让游人观赏。
夜幕降临,东方明珠塔华灯高照,光彩夺目,游人们都沉醉在诱人的夜景中,久久不忍离去。
暑假里的一个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上海游玩。
东方明珠塔坐落在浦东,我们坐着小汽车穿越隧道,隧道就是在江底开辟的一条过江隧道,水在头顶流,车在水下开。
汽车两分钟就穿过了宽阔的黄浦江,来到浦东。
因为晚上在塔上能俯视全上海的夜景,所以趁白天,我们就去了上海野生动物园和上海水族馆。
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就乘地铁来到了东方明珠塔下。
从东方明珠塔往上看,啊!真是让我无法想象出来,东方明珠塔有这么高,比我想象中的东方明珠塔还要高出好几倍呢!走进一层大厅,导游小姐热情地引导我们进了登塔电梯,她用中英文介绍说:“东方明珠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直觉一会儿功夫,每秒7米的高速电梯,就将我们送上了二百六十三高的上球体观光层。
我沿窗外向下眺望,五光十色的夜景呈现在眼前,我向浦东望去,灯光不是很多,而向浦西望去,有许多外国人建的古城,是古典的洋式建筑,叫万国建筑群。
尤其是钟楼,十分显眼。
附近是金茂大厦,这里灯光非常多,好像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呢!透过玻璃窗可以鸟瞰夜色中的上海,满眼的灯光说明了上海的繁华,五彩的霓虹闪烁着,将外滩映照得波光闪闪,夜航的游轮像一个小玩具房子,街道上的汽车像成群的蚂蚁在爬行。
灯河似的南京路,灯海一片的人民广场,呈现在眼前,我真的太激动了,我沿着环形大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夜上海,大厅里挤满了游客,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自全国各省的,上海本市的,还有外国朋友,男女老少,兴致勃勃,熙熙攘攘,好热闹!接着我们就又乘高速电梯回到了一层大厅。
形容外滩万国建筑的句子
![形容外滩万国建筑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e223ad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c.png)
形容外滩万国建筑的句子1. 外滩的建筑风格各异,仿佛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2. 这些万国建筑犹如一幅幅画卷,将上海的繁华与历史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3. 外滩的建筑群,就像是一部部凝固的史诗,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进步。
4. 这些建筑风格迥异,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让人领略到上海的多元文化。
5. 外滩的万国建筑,是上海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6.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变迁,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深沉。
7.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让人领略到上海的多样性与活力。
8.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辉煌与荣耀,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自豪,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自信与力量。
9.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历史的烙印,让人沉浸在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中。
10.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崛起和繁荣,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11.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新旧交融的韵味,让人领略到上海的独特风情。
12. 这些建筑群是上海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13.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故事和历史的意义,让人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和深沉。
14.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变迁和发展,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15.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新旧交融的气息和历史的烙印,让人沉浸在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中。
16. 这些建筑群是上海的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17.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文化底蕴,让人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
18.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辉煌与荣耀,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自豪,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自信和力量。
19.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每一座都充满了异国情调和独特的韵味,让人领略到上海的多样性和活力。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https://img.taocdn.com/s3/m/fcbd6d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1.png)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摘要】近代上海的月份牌起源于欧洲的传统,经过上海商贩的引进和改良得以在近代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月份牌以精美的设计风格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成为了上海商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月份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市民提供了方便的时间参照,同时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月份牌的设计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近代上海的月份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延续至今仍具有特殊意义,成为了上海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月份牌, 近代上海, 设计风格, 商业发展, 社会生活, 影响, 变迁, 发展, 文化意义, 历史发展, 特殊意义, 变迁, 见证1. 引言1.1 月份牌的起源月份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商人。
为了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地政府开始在商业街道上设置标识月份的牌子,以便商家和顾客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时间和日期。
这些月份牌最初是简单的木制牌子,上面用不同颜色和图案表示每个月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牌的设计逐渐演变为更加精美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月份牌在上海的使用情况也逐渐扩展到了各个领域,不仅出现在商业街道上,还出现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各个场所。
月份牌的出现不仅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特色景观。
1.2 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使用情况除了商业领域,月份牌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近代上海,月份牌被用于标识各种场所,如学校、医院、政府机构等,帮助人们更快地找到目的地。
在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月份牌也被用来指引人们前往参加集会、游行等活动的地点。
近代上海的月份牌在商业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指引,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月份牌虽然逐渐减少,但其特殊的意义仍然被人们所珍视。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9baff7f5acfa1c7aa00ccf0.png)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作者:熊月之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中国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历史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这类咏叹电灯、电话、自来水一类的竹枝词不知出了多少。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高考历史一模上海史材料分析题
![高考历史一模上海史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1880bf25c52cc58ad6be3e.png)
2010模拟卷上海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卢湾 )34、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移民城市。
材料一青浦崧泽村考古发现的彩陶猪、玉器和陶壶材料二清末上海北大门 1907年外白渡桥材料三上海公共租界筑路情况:(沪西)1864年筑Jessfield Road(万航渡路);1901年筑Brenan Road(长宁路)、Hungjao Road(虹桥路)、Rubicon Road(哈密路)、Robinson Road(长寿路);1903年筑Kiaochow Road(胶州路)……问题:(12分)1)考古发现说明上海在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
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要考证崧泽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史料进行印证? (4分)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除此以外,请列举近代上海城市取代老城厢的表现。
(4分)(1)上海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还可用的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考古遗址遗迹等。
(2)历史信息:上海开埠,辟设租界;上海的道路建设和交通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已建立起基本的公共道路系统。
说明上海开埠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
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使上海城市格局和整体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一座完全不同于老城厢的近代城市已经崛起。
表现: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民族工业创建、贸易导向性经济为主流。
跻身于东亚以至世界大都市行列,(或:是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同时也成就了繁荣的民族工业。
)城市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照明系统的建立;(也可列举具体相关实例)城市供水网的初步建立。
(也可列举具体相关实例)市民生活方式变化,衍生出石库门弄堂文化(嘉定)35、上海开埠与租界1845年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英租界开辟的一个中英地方协定,这个章程既确定了大致界域、外侨和侨民之间在上海的具体租地办法,又规定了界内的一些城市建设、市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应行措施。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0878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4.png)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了解上海的历史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上海的开埠历史在19世纪中叶,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闭政策的失败,上海成为外国殖民势力的入口。
在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开埠政策的背景,以及上海在此期间的运作和发展情况。
二、上海租界的建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成为列强势力的争夺地。
根据《辛丑条约》和《赫尔辛基条约》,上海租界分为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
考生需要熟悉各个租界的划分、权益以及租界在上海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上海的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和商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中心之一,拥有纺织、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和商贸发展情况,以及其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四、上海的都市风貌变迁20世纪以来,上海的都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老城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上海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城市规划、建筑形象以及都市风貌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五、上海的文化与艺术上海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摇篮,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六、上海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上海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上海一直是中国社会变革和抗击外侮的重要战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事件对上海的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上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历史考试非常重要。
通过熟悉上海的开埠历史、租界的建立、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都市风貌变迁、文化与艺术以及近现代历史事件,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并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4b9ff39dd36a32d7375811b.png)
•
上海租界建立后,引入了大量近代的新 式管理方法,制订法规,并设立巡捕进行 强制管理,以此来约束市民及形成上海公 共规范,使上海人由原来农业性的生活习 惯逐渐变为近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 治安章程之二为《巡捕房章程》,这是一个 通行的《违警章程》。它规定的内容涉及到 了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章程共三十项,从 各标题,就反映出了它的涉及面:电车,脚 踏车,地毯,牲畜,虐待牲畜,羽毛,救火 章程,燃放爆竹,垃圾,违章拘人,淫秽招 贴,火油,风筝,抽收厘捐,各种彩票,公 廨章程,泥土,取厌于人,打样房照会,婚 丧及赛会,告示,妓女,公家花园,抛球场, 硝磺,悬挂招牌,开放汽管(笛),稻草等 物,马路章程。
天际无端献玉盘,雨中犹见月团团。 万家灯火无颜色,疑是明皇入广寒。
这是刊于1887年《春江灯市录》的内 容,它描述了租界内的夜间照明设施 及变迁。
1865 年 上 海最早的 煤 气 路 灯 —— “自来火 路灯”, 因其管道 由地下而 出,又曾 被 称 为 “地火”。
‚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 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 不可抑臵。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 止,后以验办无害,谣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在上海市民 心目中逐渐从惊恐疑忌的怪物变成令人 称羡的夜明珠,时人呼之为‚赛月亮‛。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三)租界的管理:工部局的设立
1、建立:1854年7月,英、美、法 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 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建立管理机 构
2、职权: 不仅包括市政管理,是名副 其实的“市政府”,脱离中国 政府的行政管理。 (工部局、巡捕、万国商团、 会审公廨)
国中 之国
四)评价租界
第一代的海关(1853 )
第二代的海关 (1895)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b5c433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c.png)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转折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上海作为中国最西化、现代化的都市,经历了更为多元化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都市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良友》画报,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
《良友》画报是当时流行的杂志之一,每期都会刊登大量的插画、照片等内容。
这些刊物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逐渐展现了自主、时尚、自信和进取的特点。
首先,自主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理念仍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更谈不上独立工作。
然而,《良友》画报中的照片和插画展示了许多职业女性的形象,她们身着时尚的服装,优雅自信地在工作中展现才华。
这种自主的形象向当时的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时尚成为了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标志之一。
《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盛装打扮的照片和插画。
她们穿着时髦的西式服装,化着精致的妆容,展现了她们对时尚的敏感和追求。
这显示出上海女性在服饰上变得更加开放和大胆。
时尚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女性们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形象的表达。
此外,自信和进取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显著特点之一。
他们积极追求自我发展,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在《良友》画报中,有很多插画和照片展示了女性处理各种事务的形象,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等。
这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进取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上海都市,创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人民版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097886be1e650e52ea99d7.png)
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共140分)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史学家认为“史实”、“史论”构成史学的基本要素。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老庄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轻),逆(违背)天地(自然)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诬蔑周文王、武王)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杀人者罪及其身。
”对材料中孔子的思想理解不准确是A.重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B.尊崇周朝的道德礼教C.关注现实社会和重视人生 D.以人为本减轻杀人罪14.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1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山西重点中学2014高三上9月月考试题--历史
![山西重点中学2014高三上9月月考试题--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8fda640cf84b9d528ea7af5.png)
绝密★启用前山西重点中学2014高三上9月月考试题--历史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
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
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3.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
这表明当时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4.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6.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e0e27e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0.png)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引言: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了中国的现实与历史,探讨了女性身份与家庭关系等课题。
其中,《长恨歌》是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通过对上海的书写,王安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同时也呈现了上海人民的命运和情感。
本文将从上海的历史背景、城市形象以及人物命运等方面,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
一、上海的历史背景小说《长恨歌》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前夕,国内早已爆发军阀混战与社会动荡。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安忆以她独特的视角,细致描绘了上海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
小说中,上海被刻画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都市,同时也充满了黑暗和压抑。
通过描写上海的历史背景,王安忆使读者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上海的城市形象在《长恨歌》中,王安忆详细描写了上海的景象,包括著名的海滨大道、白天鹅风景名胜区等。
小说通过对建筑、街头巷尾、繁忙的商业区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的魅力和风情。
同时,她也通过对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上海文化氛围。
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性,也让人们对上海人的生活和集体记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人物命运的书写《长恨歌》以女性命运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卜小石和其他女性角色的描写,呈现了她们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压力和命运困境。
卜小石作为一名上海女性,她经历了从小农村到上海的流浪、从包办婚姻到个人解放的艰辛历程。
她的命运被上海这个特定的城市环境所决定,被社会习俗所束缚,却也在历经困扰后逐渐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通过卜小石的命运书写,王安忆展现了上海女性在大时代下的坚强与勇敢。
结论:通过对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上海的书写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王安忆以鲜明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背景、城市形象以及人物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作者:熊月之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中国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历史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这类咏叹电灯、电话、自来水一类的竹枝词不知出了多少。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
七馆古已有之,近代上海踵事增华,多且考究。
租界所开公园不让华人入内,华人便自辟蹊径,私园公用,张园、愚园、徐园、西园等相继开放,并将其建设成集园林、商场、餐馆、茶馆、戏馆、书馆、照相馆、展览馆、游乐场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
“穷奢极丽筑洋楼,亘古繁华第一州。
行遍申江三十里,令人过去又回头”[2]。
繁华的上海,不知道引发了多少迁客骚人的豪情雅兴,写出了不知道多少篇竹枝词、杂事诗、洋场赋、咏叹调,种种与繁华有关的名字,极乐世界、海上乐园、不夜城、繁华地、安乐窝、销金窟、醉梦乡,都与上海划上了等号。
在形容上海繁华形象的众多词语中,流行最广的莫过于“东方的巴黎”。
至迟在1881年,人们已经将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的一篇社说写道: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斯[3]。
以后,这种提法常见诸报刊,并将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相提并论。
沪北一隅,通商总埠,不独两京四镇十八省无此壮丽,无此繁华,即英之伦敦,法之巴黎,美之纽约,日之东京,均与之相埒焉[4]。
海上一隅,弹丸之地,自华洋互市、中外通商以还,遂成巨埠,繁华等于巴黎,蕃盛驾于伦敦。
六大洲五十三名邦,一统志二十二行省之以有易无,行商居贾,咸来莅止。
吾谓英之伦敦,未及吾海上之富有也,法之巴黎,无过吾海上之奢丽也。
六十年来,吾海上乃仙都也,吾海上乃乐园也[5]。
在清末,已有上海为“世界五大都市之一”之说。
1935年出版的英文《上海指南》中,对上海的描述是用三个排比句:“上海,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书中解释所谓“世界第六大城市”,是就城市人口而论的。
按照1934年世界大城市人口的排名,前六名依次是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
都市繁华常常跟着道德沦丧的影子。
在同治年间,上海社会的道德问题就不断引起人们的非议。
讲究排场,生活奢侈,是上海社会最早在道德方面遭人非议地方。
有个署名“海上看洋十九年客”的文人,归纳上海风尚有七耻:一耻衣服之不华美,二耻不乘轿子,三耻狎身份较低的妓女,四耻吃价钱不贵的饭菜,五耻坐便宜的独轮小车,六耻身无顶戴,七耻看戏坐价格最廉的末座。
七耻归一,就是今人所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与传统的重义轻利、崇俭恶奢的道德完全相反。
与世风奢靡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的荣辱观念、贞操观念、等级观念的摇撼。
在《点石斋画报》、《申报》上,人们常能看到关于良家女子崇尚妓女服饰、不孝子孙虐待父祖、无顶戴人冒充官绅的文字与画面。
以后,烟、赌、娼,坑、蒙、拐、骗、淫戏、淫书、流氓,邪恶、无耻、下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字眼与上海道德形象结下不解之缘。
在李伯元、吴趼人等谴责小说家的笔下,在难计其数的以上海社会为题材或背景各种黑幕、揭秘、传奇、大观、游骖录、繁华梦的小说中,所述上海道德形象都是三个字:大染缸:他们的口头禅是:上海是个大染缸,它曾把多少貌似年青有为的人拉到这个大染缸,使年青有为者也同流合污了[6]。
在染缸的作用下,好人到上海要变坏,坏人到上海会更坏。
1949年以前,不知道出版过多少部以上海社会为题材或背景的小说,各种黑幕、揭秘、传奇、大观、游骖录、繁华梦,所述上海道德形象大多如此。
西学窗口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
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
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
康有为的例子是人所共知的。
他在1882年途经已被世人视为罪恶渊薮的上海。
他由上海繁盛的背后,看出“西人治术之有本”,看出通过租界反映出来的西方文明,于是,大购西书而回。
这一次上海之行,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一大转折点。
类似于康有为情况的,前有郭嵩焘,后有刘光第、梁启超,他们都在日记或诗文中留下了感想。
这些都是十九世纪的事。
到二十世纪初年,上海已成中国新型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
从章太炎、蔡元培、刘师培、张元济等江浙文人,到严复、于右任、陈独秀、章士钊、马君武等其他沿海地区或内地文人,之所以云集上海,除了租界的因素以外,上海的文化基础与环境是重要原因,包括文化事业众多、人才集中、出版条件优越、传播媒介发达等。
这些文化人住在上海,活动在上海,视上海为文明的渊薮,文明的导线,文明的出张所,为未来中国的希望。
下面是于右任等革命党人主持的报纸上的两则上海论: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
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7]。
上海者,新文明之出张所,而志士英豪之角逐场也。
以人才荟萃之地,而其数又若是之多,宜乎大实业家、大教育家、大战术家、大科学家、大经济家、大文豪家、大美术家,门分类别,接踵比肩也[8]。
同在一条福州路,有人看到的是艳帜高张,有人看到的是店铺林立,有人看到的是报馆栉比,色、财、文,所见不一样。
时人看上海,也是如此。
所谓罪恶的渊薮,或文明的渊薮,所见上海为一,但视者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大不相同。
更多的人是几者兼而有之。
日后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路过上海时,购书,逛马路,既震于上海的现代文明,又叹于上海的灯红酒绿,说是“不到上海,是生人大恨事;然不到上海,又是学人大幸事”[9],颇有深意。
天堂地狱二十世纪初年,上海的形象开始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在一起。
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蔡元培等革命党人。
1904年,《警钟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新上海》的社说,提出上海形象是美丑合一的命题:美,得中国天然形胜,文明程度很高;丑,白人统治,主权丧失。
文中提出,“上海者,固上海人之上海,而非白皙人公有之上海也”。
这一命题,有极强的战斗性和广泛的号召力。
这种思潮弥漫扩散,日涌日激,到辛亥前夜,已成为进步人士的共识。
在《民立报》、《神州日报》等报刊上,常有饱含民族意识的时论短评。
他们从租界言行不一甚至言行相反的事实,揭露租界口称文明、实为野蛮、压制华人的实质。
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以后,随着一波又一波反帝浪潮的涌起,上海租界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基地的形象越发凸显出来:身居上海,张眼一看,真可怜,哪一个地方可以显得出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哪一件小事可以说上海是中国统治之下的?你看,他们怎样的奴视我们,怎样的苛刻我们,怎样残暴的杀害我们?他们还哪里把中国当国家,哪里把中国人当人类?[10]到了三四十年代,上海接连出版了好几本由外国人写的、中西版本兼有的关于上海的著作,《上海──冒险家的乐园》(1937),《出卖的上海滩》(1940),《上海──罪恶的城市》(1945)。
这几部书,西人论上海,西人论西人,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
上海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基地的思想深入人心。
一个最典型的说法是:未到上海,以为上海是天堂,到了上海,方知上海是地狱。
上海是地狱,同时是天堂。
天堂是属于外国人的,地狱是属于中国的,所以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是中国人的地狱[11]。
按理说,在十九世纪,西人在上海经营已达半个世纪,上海早已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但是,我们在十九世纪的报刊上,很难找到这样的议论。
上海居民虽然在不少问题上,与租界当局有冲突,如四明公所事件,但那时多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华洋对立的地步。
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初年,这个问题忽然变得相当突出了呢?我以为,一是与当时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高涨有关,二是与上海绅商的自治意识有关。
文化人的上海观就中外而言,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就贫富而言,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在道德方面,上海则是卑污龌龊的大染缸。
这样,无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在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中国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中,只有苦大仇深的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其他资产阶级、文人士夫、社会秩序、道德风尚,全与染缸脱不了干系。
于是,在二三十年代文化人的笔下,从鲁迅、郭沫若到傅斯年、高长虹、梁遇春、沈从文等,我们已很难看到上海是文明渊薮、西学窗口的赞誉,像先前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曾经说过的那样,看到的只是丑陋、恶浊、卑污、无耻。
对上海骂得最多、最为干脆的是陈独秀。
他在五四前后,连续发表四论上海社会,用臭、恶、丑、糟、骗、黑暗、龌龊、奸诈、黑心等极端字眼,痛骂上海的无知识、没文化、没道德、算盘声、铜钱臭。
于是,陈独秀虽然要在上海发刊《新青年》,鲁迅虽然要在上海的半租界写他的《且介亭杂文》,一大批文化人虽然要在上海办报、出书、拿稿费、买洋货,但是,对于上海的社会空气,不能赞一词。
在他们那里,上海有点像臭豆腐。
值得进一步研究如果将上海开埠以后一百年的形象历史作一个长时段考察,我们会发现,在十九世纪,上海的恶的形象,主要在道德沦丧方面;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恶的形象,则不仅在道德方面,更主要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