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_邱国盛

合集下载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华界人力车行业, 南市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1927 年已 达4500 辆。1934 年增至6000 辆。1935 年, 国民政府制定了 废除人力车计划。次年 1 月命令全国禁止使用, 限期3 年禁 绝。遭到反对, 但终究因为单人后座三轮车的出现, 人力车 的数量才急剧减少。1949 年 12 月登记剩3659 辆。 建国后 还一度少量存在, 直到1956 年3 月1 号, 最后2 辆送进上海 历史博物馆, 人力车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正式退出了上
关。1856 年法租界外滩筑成了第一条马路。19 世纪 60 年 代租界的筑路速度越来越快, 道路面积越来越大。" 1852 年
经营1辆至100 辆人力车;每辆每月捐银2 钱; 车辆可在两 个租界内营运。光绪八年工部局取消捐照限额, ” 此后30 多 年, 公共租界内 人力车行业自由 发展。“ 光绪八年, 营业人力 车由1500 辆增加到8920 辆, 平均每年递增18% "o[s](Pa Zo) 由于早期人力车噪音很大, 而且造成交通阻塞, 租界曾 一度限 制其发展速度, 要求按一定比 例每年递减。191 年9 5 月, 洋商公司 借机涨租, 引起同年12 月2 日 同盟罢 风 的“ 工” 潮。租界境内客运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从而迫使外商让步, 工部局终止减车计划, 保持每月7500 辆的数量。191 年, 7 改
人力车虽然算不上交通工具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代上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曾一度被称为黄潮
2006
I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何兰萍
(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051)
人力车俗称“ 黄包车”曾一度被称之为“ , 黄潮” 。人力 车在上海存在了82 年之久( 1874 一 1956) , 其发展史从一个 侧面映射出上海近代都市居民生活方式演变的轨迹。本文 试图梳理一下近代上海人力车的发展历程, 并探讨它对都市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摘要:1.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2.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3.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正文:【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交通运输经历了从马车、人力车到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的演变,同时也见证了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20 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开始涌入上海。

1907 年,上海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事业正式开始。

随后,汽车、出租车等也陆续出现在上海街头。

此外,上海作为我国的重要港口,水上交通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如今,上海的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

陆路交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网和“七横”的高速公路网。

海上交通则有上海港,作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连接世界各地。

空中交通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构成了我国的重要航空枢纽。

此外,上海的公共交通也非常发达,包括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面对未来,上海的交通运输发展将继续以“绿色、智能、高效”为目标,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未来的上海交通运输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继续完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等。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春节前,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的《车影行踪》,颇有收获。

联系上海当今城市交通状况,十分感慨。

一、上海是中国城市交通业发展的起源地。

主要表现为:一是上海在中国最早拥有汽车。

1901年,一位叫李恩斯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

也就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当时有个叫柏医生的外国人,就坐汽车出诊。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

1903年上海只有5辆汽车,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1912年猛增到1400辆。

据说,电影明星扬耐梅是最早驾驶汽车的上海女性。

二是上海在中国城市交通工具最为繁多。

(1)轿子与独轮车。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而到了1928年,已经突破1万辆了。

(2)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人力车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发明的。

其实这是一个在日本小住的美国海员,为着他的妻子生病,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此,利用他的脑力发明了一辆类似人力车的车子,载了他的妻子在花园里散步。

后来日本人发现了,几经修改方始成为今日的人力车。

在20世纪初,上海公共租界每5人中就有一部人力车,法租界每两人就有一部人力车,可见当时乘坐人力车是多么普遍。

在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至于脚踏三论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

三是上海在中国最早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1)有轨电车开通。

1908年3月5日,由上海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

起始点是静安寺,终点是广东路外滩,全长6.04公里。

到1911年,公共租界的电车共计开通8条有轨电车线路。

总线路41.1公里,机车65辆。

(2)出租汽车行业的兴起。

1908年9月18日,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购置了5辆卡迪拉克汽车,为顾客提供汽车出租业务,此为上海有出租汽车之始。

英文《字林西报》1911年8月7日刊登美汽车公司(东方汽车公司)的“出租汽车第一号价目表”,规定:每一英哩或少许一段——0.60 ;以后每四分之一英里——0.15(银圆)。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罗国辉【摘要】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人力车夫人数过多,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为了租得一辆车子与自己同行竞争,另一方面又在抵抗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之中挣扎着,同时还处于存废舆论的漩涡之中.人力车作为交通近代化的一种过渡,必然会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但是,在没有妥善安排车夫生计问题之前,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经不起考验.【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1)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城市化【作者】罗国辉【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思政教研部,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0人力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而崛起的新兴交通工具。

人力车虽然算不上交通工具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代上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下层社会群体。

人力车夫拉车飞奔,一直是近代上海标志性的图景,坐人力车也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力车夫人数过多,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为了租得一辆车子与自己的同行竞争,另一方面又在抵抗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之中挣扎着,同时还处于存废舆论的漩涡之中。

因此,研究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不仅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对其进行生存状态的描述将有助于深化对人力车夫的立体了解。

一、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的来源近代上海人力车夫大多是破产的农村流落到城市谋生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完全沦为无产者,成为生活在大城市社会底层出卖苦力的劳工。

据统计,民国初年上海当时有人力车夫五万人。

[1]614到20世纪30年代,人力车夫数目更是达到了十一万,自用人力车车夫尚不计算在内。

[2]人力车夫群体之所以庞大,一方面是新式交通工具没有充分发展,人力车作为补充成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造成劳动力的“过剩”,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只好出卖自己的苦力,拉车则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的起 始 点是 静 安寺 ,沿愚 园路 、赫 德 车上带电,乘者触 电。 ”为了解除市 I
今 、 今 不让刚刚起步的电车夭折 ,I 拥 有 上 海 私 人 汽 车 第 一 号 牌 照 路 ( 常 德路 ) 爱 文 义 路 ( 北 京 民的疑虑 ,
、卡德 路 ( 石 门二 路 ) 今 、静安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几次试车时 ,都大 { 的 ,是 宁波 商 人 周湘 云家 族 ,但 这辆 西路 ) 今南 京 西路 ) 向东行 驶 ,穿 过 张旗鼓进行宣传。在盛大的通车典礼 { 车 究竟 哪个 牌 子 、什 么模 样 ,恐 怕 无 寺路 ( 今 ,并 沿 着外 滩 , 上 ,特地邀请社会名流虞洽卿、朱葆 J 法考 证 。据 周 家后 人 回忆 ,这辆 老 爷 南京 路 ( 南 京 东路 ) 抵 达 广东 路 外滩 。从 此 , 叮 三等人,以及电车 公司中外董事们 ,j “ 当叮 当” 的 电车 铃 声 ,成 为 乘坐 第 一班 电车 ,从静 安 寺 出发到 外 j 上海 繁 华 都 市 中 一 道移 动 的 滩 。 电车行 驶 时 ,窗 户大 开 ,沿途 的 风 景 ,也 成 为张 爱 玲 每 天晚 人都能 看见他们 在车 厢内谈笑风生 ,I 上 枕 着 入 睡 的伴 奏 声 。 在张 还不时依窗扶栏 ,向车窗外招手致意 {
质的 “ ”字 ,这就是 后 来 闹得 沸 沸 又缩 短 了 ;抽 长 了 ,又缩 短 了 ,就 这 片, 周 漆深绿色, 车身两侧有 6 扇大窗, I
扬 扬 的一 号汽 车 。据 说 ,犹 太 富翁 哈 么 样往 前移 — — 柔滑 的 ,老 长 老长 的 光线明亮。车厢内长条椅子倚车厢两 I
之一 。
差足称 豪。 94年 ,上海又 出现双 ] ”13
层 公共 汽车 ,还 有 双 层码 头 、双 层轮 { 上 海 电车营 运之 初 ,曾闹 出 不少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近代上海城市的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变迁可以追溯到1843年。

随着上海开埠,外国租界的建立和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上海逐渐从一个水乡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19世纪初期,上海的道路系统主要是由河道、运河和小巷组成。

由于长期的水上交通和以水运为主的经济活动,大部分道路都是沿着河流布局的。

然而,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和清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重视,上海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道路改造。

道路系统的第一次重要改变发生在1863年,当时各国租界开始规划并修建宽敞的马路。

这些马路与原有的小巷相交,形成了一个更为完善和通畅的道路网络。

这些新的马路不仅提供了交通便利,也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和外国商人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到了20世纪初,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系统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许多土地开发项目导致了新的道路建设和旧道路的改造。

这些项目使得城市的道路趋向于直线化,并且宽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的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随着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道路状况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新的道路被建设或改造成宽敞的大道,并配备了交通信号灯和交通设施。

这些改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而且改善了城市环境,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

然而,随着上海在20世纪中叶的人口激增,道路系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上海开始探索地下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引入了地铁建设。

这为城市的道路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解脱,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843年至1949年期间,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城市环境变迁密不可分。

从水乡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道路经历了从河道到马路、从小巷到大道的演变过程。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迁。

从宁静的水乡小镇,蜕变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历史。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内,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水乡小镇。

此时的道路系统主要依赖于河流与桥梁,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较为原始的状态。

这些道路以木质桥梁和石子路为主,不仅承担着交通功能,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埠后的上海道路系统演变1. 殖民地时期的道路建设(1843-1911)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上海开始进入殖民地时期。

在这一时期,为了方便殖民者的生活与交通,西方列强开始在上海兴建马路。

这些马路多为宽阔笔直,具有欧洲风格,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道路。

2. 民国时期的道路发展(1912-1949)民国时期,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开始大规模兴建道路。

这一时期的道路建设以实用性为主,同时注重道路的绿化与美化。

此外,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上海的道路系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四、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1. 交通环境的改善随着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上海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道路的拓宽、桥梁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2. 城市环境的优化道路系统的演变不仅改善了交通环境,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路的绿化与美化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同时,道路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开发,使得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结论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

这一时期的道路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环境,也优化了城市环境。

1937-1941年上海社会民生老照片,各个阶层的交通工具

1937-1941年上海社会民生老照片,各个阶层的交通工具

1937-1941年上海社会民生老照片,各个阶层的交通工具
这是一组上海1937-1941社会民生老照片。

图为卖甘蔗的妇女。

骑摩托车的老外
轿车,在那个时期是绝对的奢侈品。

停在酒店前面的汽车
汽车和马车。

1937年
人力车夫
人力车载着乘客
人们乘坐电梯
人行道上等车的人们
公共汽车
巴士站等车人们
中国警察巡逻
马车
仁泰银号
外滩英国控制区
在外滩英国控制区的酒吧
药店的小店员
商品展示
在商店橱窗展示的德尔蒙特商品
在商店橱窗展示的德尔蒙特商品
徐家汇(Zikawei)的路线
沿街的人力车
沿街的人力车
沿街的人力车。

底层民众与城市近代化——以民国西安人力车夫为中心的考察

底层民众与城市近代化——以民国西安人力车夫为中心的考察

2019.02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郭世强,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6JJD770029)成果。

①如邱国盛:《北京人力车夫研究》,《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郑忠、王洋:《城市边缘人:民国南京人力车夫群体探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等。

底层民众与城市近代化———以民国西安人力车夫为中心的考察郭世强摘要文章从城市近代化视角揭示民国西安人力车夫的发展背景,从移民推拉力机制理论思考人力车夫群体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动力,通过对人力车分析民国西安公共交通的曲折历程,探讨人力车夫在民国西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作用,并从底层视角考察人力车夫的生存状况,展现其作为社会底层民众在民国时期生活的艰苦与困窘。

人力车与人力车夫在西安城市近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其悲惨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城市近代化过程的曲折与矛盾。

关键词民国;西安;人力车夫;城市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2-0029-09当前学界对于人力车夫的研究方兴未艾,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史向社会经济史、城市史研究方向转变的过程。

其中,尤以北京、上海、南京等沿海城市人力车夫的研究成果为突出。

①民国时期,西安作为西北重镇,又是抗战后方的战略要地,自1932年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到1945年奉令裁撤,陪都西京建设大大促进了西安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①人口的日渐增多,城市经济活动的逐渐活跃,因而市民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也就日趋旺盛。

由于民国西安城市近代化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人力车逐渐成为西安公共交通的主体,而人力车夫也就日渐成为市内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乃至社会稳定影响甚大。

试论工人运动中的人力车夫—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中心—原稿

试论工人运动中的人力车夫—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中心—原稿

试论工人运动中的人力车夫——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中心阎建宁(淮海工学院法学院222005)【摘要】本文认为,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车夫,数量十分庞大。

与产业工人一样,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而且绝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理论上讲,人力车夫们应该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能够积极地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罢工运动。

而实际上,他们很少参加罢工,其斗争的锋芒主要指向经济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

【关键词】人力车夫;上海;工人运动人力车夫问题在民国时期就颇受人关注。

五四前后,报纸、杂志经常对人力车夫的劳动状况、生活条件进行报道,如善根的《人力车问题》(见《每周评论》1919年2月第8号),朱天的《人力车问题》(见《民国日报·觉悟》1919年10月11日至17日)等等。

1936年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编印了《上海人力车夫互助委员会会务报告》,将该会对人力车夫的工作、救济及整顿情况作了梳理;言心哲曾对南京人力车夫进行抽样调查,并将成果整理为《南京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于1935年出版;在领导上海工人罢工的斗争中,中共也曾对人力车夫给予了一定的关注,1939年出版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一书中,用部分篇幅记述了人力车业概况、车夫生活及其斗争的情况。

民国时期有关人力车夫的材料和文章,对于今天研究这一数量可观的特殊职业阶层,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有关注,池子华在《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用一定的篇幅分析了人力车夫的来源、生活、工作状况,并讨论了人力车的“存与废”的问题。

一些文章也考察、分析了人力车夫与近代城市化、人力车夫与社会救济等问题,如马陵合的《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载《学术月刊》,2003年11月);王印焕的《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孟邻的《新文学早期的人力车夫形象》(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6期)等等。

近代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与启示

近代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与启示

近代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与启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作为城市网状系统沟通的核心---公共交通(Public Transportation)是指城市内为方便公众出行所营运的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地下铁道和出租汽车等城市客运系统[2].历史证明,公共交通不仅为乘客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维系着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也是城市社会和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3].自20世纪90年代始,一批关乎我国近代城市史并具有较高水平的论着逐次展现[4],进而愈来愈多的学者对近代城市公共交通发生兴趣并从各个角度参与研究。

然迄止现时,并无专文评介中国近代公共交通研究取得的成效,而一些成果陈陈相因,亦未能开拓领域。

鉴于此,本文拟梳理总结该域学术现状,兼论其阙失之处进而展望未来,俾期对学术发展有所裨益。

囿于篇幅和所知,笔者不能将海内外相关成果无一挂漏逐一评介,遗珠失玉之憾,尚祈方家补阙。

一、近代城市人畜力公共交通的研究1949年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几陷于停滞。

嗣后“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蓬勃发展,城市研究、城市科学在国内理所当然地兴盛起来”[1].即伴随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方兴未艾,进一步形成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初步探索。

由此,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人力车及其车夫群体,成为学界研究的起步对象。

其一,人力车业的运营和车夫群体研究。

王印焕首先指出,民国时期人力车虽对城镇的交通运输发挥重大作用,但人力车夫作为农民进入城市的职业流向,其工作生活方式极为艰困。

在人力车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中,车夫又因就业机会少而成为时代变革的障碍与受害者。

走向革命,可以说是他们在被逼无奈下的必然选择[2].严昌洪则认为,人力车夫作为近代人数众多的新的城市下层社会职业群体,具有素质低和流动性、分散性强等特点,并初步形成同行意识、同乡意识和穷人意识等群体意识[3].亦有论者以现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城市面积扩张和人口增加、工农业衰败提供车夫来源及城市街道狭窄等因素,探究人力车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原因[4].不啻如此,关涉人力车与近代城市的联系,研究者颇为关注。

思修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

思修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从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开埠时,曾有几条马路,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中国古代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

也逐步有人用大牲畜代步或人力车。

随着生产的发展,外人把汽车、电车引进到上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动车与人力车都占有市场。

明清时代,上海已是“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上海的交通运输、车轮航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官僚、地主外出,用的是轿子;一遍人运载,则用小车,即单轮羊角车。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租界的形成,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不能满足交通的需要,还给市政卫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曾不止一次地增加小车捐税和纳税执照。

如1871年1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规定:“自新年起,小车换新执照,每张给钱二百圆,方准在洋泾浜营生。

”1888年3月,公共租界决定4月1日起,“租界内小车每月捐加至一千圆。

”残酷的剥削,迫使小车工人进行了多次抗捐门争,1897年的小车工人罢工,曾经影响全市。

这是,人力车已有进口,1874年3月,法租界公董局颁布了“一号”人力车营业执照。

人力车又称黄包车,当时报纸还登有“外国小车出赁”的广告,说是“新到洋车,格外奇妙”。

跟随市场的开拓,人口的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也逐渐发展。

1881年7月30 日,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居要求设立电车。

次日,公董局召集纳税人大会,“听取关于设立电车的意见”,“确定在法租界筹备电车交通”。

1873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人力车(黄包车),曾风靡一时,在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马车曾在上海流行,19世纪70年代,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或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1911年,江北小车在上海问世。

1923年上海出现三轮车,俗称脚踏黄包车。

20世纪40年代后,三轮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人力载客工具。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上海三轮车总数已达1万辆左右,并逐步取代黄包车。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使得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从1843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在外国的租界统治和中国国内政权更迭的影响下,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经历了从水乡到都市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同时也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开始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

最初的上海并不像现在这般繁华,而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河流和小的运河纵横交错,没有规划的道路系统。

然而,随着外国租界的建立和外来移民的涌入,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开始迅速发展。

外国租界在城市规划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规划了宽敞的街道和整齐的街区,与中国的弄堂相比,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貌。

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在20世纪初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的经济腾飞,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

大量的外来移民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交通需求,上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填海工程,扩大陆地面积,同时兴建了许多新的街道和道路。

著名的仇富路、南京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然而,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扩大道路和街区,大量的土地被填海造陆,导致原本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和道路修建还导致了湿地和耕地的消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道路系统的扩大,车辆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煤矸石和工业废气也严重污染了上海的空气和水体环境。

在20世纪初到中期,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由于发展的需要,上海开始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型道路和桥梁,如平滨路、大宁路和南阳路等。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从水乡到都市的巨大转变。

城市的扩张与繁华不仅体现在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上,更体现在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构建与环境的变迁上。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上海(1843-1949年)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开埠初期的水乡道路系统开埠之初的上海,以其水乡特色著称。

河流纵横交错,小桥流水,船只往来穿梭。

此时的城市道路系统主要以河流和桥梁为主,街道狭窄,多以石板、砖块铺就。

这一时期的道路系统为上海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但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三、近代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演变随着上海的开埠和西方文化的引入,城市道路系统开始逐步演变。

西方城市的规划理念逐渐被引入上海,城市道路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政府对城市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宽街道、修建桥梁、改善交通状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

此外,新兴的商业区如外滩等地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道路系统。

四、道路系统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上海的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扩宽街道和修建桥梁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新的道路系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上海,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此外,城市绿化和公园的建设也使得上海的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然而,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上海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上海的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带来了便利和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旧上海剪影:一度风靡上海滩的黄包车,后来为何消失不见了?

旧上海剪影:一度风靡上海滩的黄包车,后来为何消失不见了?

旧上海剪影:一度风靡上海滩的黄包车,后来为何消失不见了?提到老上海,大家脑中浮现的除了租界、各种公馆、小弄堂之外,一定少不了人力车。

近代上海这样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在传统与现代间,人力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见证了那一段时期独特的历史。

一、人力车传入与兴盛人力车诞生于东洋日本,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将它引入上海法租界,并创建了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开启了人力车在中国的历史。

《申报》描述这种新奇的车辆:“比中华车大小不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

车上另有帐篷,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

人力车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叫法,因在上海统一刷漆为黄色,故又被称为黄包车。

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有人力车的身影,但要论及数量以及名气,还得数上海的黄包车最为著名。

人力车从日本传来在旧中国,人们在城市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无非是轿子和马车两种,但人力车一经传入就迅速发展,成为了城市交通的主体。

上海在未开埠之前,只是一个港口城市,并未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水上交通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陆上交通也主要靠人抬轿子,并没有像样的马路可供车辆行驶。

1856年,法租界外滩建成第一条马路,此后上海城市不断扩大,现代化的马路也不断修建。

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就是先修路后盖房,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上海法租界城市道路的更新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一定会导致交通方式的变革,而黄包车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茁壮生长。

上海商品经济发达,作为当时南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内部人口流动大,交流频繁,以往轿子、马车的形式效率低下,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显得格格不入。

代替马车这种长距离路程的工具的是电车、汽车和公交车,而代替轿子的则是黄包车。

黄包车有着自身优势,相较于至少两个人抬的轿子,黄包车只需一个人操作且更为简便省力,成本下降收费更低,当时坐轿的价格普遍在黄包车两倍以上。

另外,黄包车不像轿子和马车那样笨重,公共电车又多走新修马路,线路相对固定。

上海多弄堂小巷,人力车自如穿梭其中,更能适应这样的独特环境。

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发布时间:2009-03-28作者:邢建榕来源:中华文史网一、英国作家被独轮车吸引住了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

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

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

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了。

二、西式马车与东洋黄包车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每当夕阳西下,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沿俗称大马路的外滩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招摇而过,引人注目。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陈文彬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35-139)
【作者】陈文彬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解读 [J], 一凡
2.跨近“小康”门口的市民生活──上海市民1996年生活收支分析 [J], 陶冶;袁建民
3.20年来上海市民生活质量有什么变化 [J], 钟子良[1];包蓓英[2]
4.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J], 邱国盛
5.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2021年年度会议在上海隆重召开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技术进步—50年回顾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技术进步—50年回顾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技术进步—50年回顾
张应莹
【期刊名称】《城市公用事业》
【年(卷),期】1999(013)006
【摘要】1949年上海解放时接管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经营混乱的烂摊子。

在党的领导下,从接收、改造和发展,50年来上海的公共交通技术不断进步。

回顾进展的步伐如下: 解放后,首先着手整顿旧有车辆,恢复汽车、电车的安全运营。

接着又碰到了轰炸、禁运,就采用木炭车和研制白煤车。

【总页数】1页(P5)
【作者】张应莹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2
【相关文献】
1.水电机电安装50年发展与技术进步回顾 [J], 付元初
2.中国客车工业50年回顾专题(二)——20世纪50年代城市客车制造业异军突起[J], 文风;侯翔
3.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庆祝巢庆临教授执教50年 [J], 钱建平
4.中国客车工业50年回顾专题(二)——20世纪50年代城市客车制造业异军突起[J], 文风;侯翔
5.武钢投产50年炼钢生产技术进步的回顾与展望 [J], 邓崎琳;萧忠敏;刘振清;宰文新;李凤喜;余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3 10 07 作者简介 :邱国盛 ( 1974— ) , 男 , 四川郫县人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

97
[ 3] ( pp . 40 41) 特大城市 。 与此同时 , 近代上海的市区面积也迅速地扩大 。 以租界为例 , 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最初设立时仅 3. 19 平方公里 , 而经过几次大的扩充之后 , 到 1930 年时 , 已达到 32. 82 平方公里 , 较之初设时扩大了十倍还多 。 其次 ,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快的城市 , 上海 , 尤其是上海两租界道路与市政设施 的不断改善为人力车的出现提供了外在的物质环境 。 开埠前 , 旧上海县城的街道十分狭窄 ,
[ 14 ]( p. 22 )
可匹敌的优势 :首先 , 它们的速度较快 。 据当时的调查 , 城市中人力车的速度为 9. 654 公里
[ 15 ] / 小时 , 而电车的速度为 14. 1592 公里/ 小时 ; 其次 , 机械化公共交通在价格上亦有很大的
优势 , 电车刚引入上海时 , 有人便说道 : “ 电车为大众所附乘 ……以取值廉 , 乘之者不仅屠
[ 5] ( p. 623) 一般都 “ 阔只六尺左右” 。 而外国人开辟租界以后 , 由于较为重视界内道路的建设工 [ 4] ( p. 109)
作 , 随着当时在世界上很先进的道路修建技术和方式的引进 , 上海租界的道路自 1950 年代 [6 ]( p. 25 ) 末起便开始由 “ 碎砖铺面” 改进为 “ 用煤渣铺面” 的更为平坦的道路 。 至于道路的宽
24) 度 , “ 主干道有的 18 —21 米” , “ 一般在 10 — 15 米上下” , [ 6] (p . 所以当时有人在租界里看到这
种新的变化以后 , 便感叹 : “洋场十里地宽开” , 而在租界的示范效应上 , 上海华界的 新式道路修筑也较其他城市为多 。 道路状况的改善使人力车在被引进之后得以便利地行驶 。 第三 , 人力车在引入上海以后 , 为更好地适应上海各种道路状况 ,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良 。 随着技术 、 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新材料 、 新技术的出现 , 大约在 1905 —1906 年之间 , 上 海泥城桥畔有日通公司发明钢丝橡皮轮人力车 。 其车以钢丝车轮代替原来的木制车轮 , 车轮 [8 ] 外缘以橡皮轮胎 ( 初为实心 , 后又改进为空心) 代替了原来的铁圈 。 之后又陆续改良 , 其 中较为重要者为使用钢珠轴承并在车轮与车厢之间加置钢板弹簧等 。 持续的改良 , 在使乘坐 更加舒适稳当而拉车也更为省力的同时 , 也使人力车的活动范围较之此前大为扩大 。 它 “ 既 能同其他车轮轻并且宽的车辆 ( 如自行车或汽车) 一样行驶在改造后的碎石路上 , 同时又能 [ 9] ( p. 25) 在未经改造的旧式道路上来回驱驰” 。 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它能够实现门对门的服务 , 从 而大大方便了乘坐者 。 人力车的引进迅速改变了上海的交通落后状况 , 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 1890 年的 《申报》 中就写道 : “ 即出门 , 一里二里之地 , 往往坐东洋车 。 若在他处虽十里八里不
[ 7] ( p. 491 ) 轿子也因而被淘汰 , 1929 年时 , 上海的最后一辆轿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

作为由私人经营的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兴起固然是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 “革命” , 但很 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先进的由矿物燃料和电力作为动力的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 — — —电车 ( 1908 年) 、 公共汽车 ( 1924 年)的引入 , 由此在近代上海开始了新的机械化公共交通革命 。 机械化公共交通是一种真正大众化的交通方式 , 它们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具有人力车无 98
[9 ]( p. 26 ) 生活效率的提高” 。 伴随着近代以来城市道路的不断改善和人力车自身的改进 , 1910 年
代以后 , 人力车开始在近代上海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至 1920 年代末 “ 国 p. 613 ) 内各商埠 、 都会 , 以至各城镇 , 几莫不赖以为交通之利器 。 ”[ 13] ( 而上海旧有的交通工具
[ 12] ( p. 82) 134 家有人力车费 , 占其中的 58 %。 [ 11]
由于人力车的大众化交通工具性质以及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优越性 , 它的兴起对上海交通 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人力车使城市的交通近代化 , 并且使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 速度提高 , 其作用类似于电话线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 也类似于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对
注 :1889 年数字系三天平均 , 1926 年数字为两天平均 。 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 资料来源 : 《 上海研究资料》 , 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 第 360-361 页 ;罗志如 : 《 统计表中之上海》 , 第 60 页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在近 40 年的时间里 , 上海市区的交通工具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 除人 力车外 , 1889 年时往来于租界的生物动力交通工具到 1926 年时已全部消失 。 而在 1926 年时 经过的除人力车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又都是 1889 年时所没有的 。 如果进行折算 , 西式马车每 车可载 4 人 , 轿子 1 人 , 人力车 1 人 , 马 1 人 , 那么 , 在 1889 年时 , 在总数为 20 882 人次的 各类出行人口中 , 共 有 6 986 人 采用了人力车 这一交通工具 , 占其总数的 33. 55 %。 而到 1926 年 , 根据当时的记载 , 电车每车可载 50 人 , [ 15] 而公共汽车每车可载 35 人 ( 此系根据上
表 2 上海公共租界 1914 — 1924 年人力车 数量 时间 ( 年份) 车数 ( 辆)
p . 31) 海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所有的 16 辆公共汽车共 560 座推算) , [ 14] ( 汽车按每车载乘客
2 人计 , 脚踏车 、 机器脚 踏车都以 1 人 计 , 则在总数 为 128 724 的各类出行人 口中 , 仍有 11. 34 % 的人采用人力车 , 而有 40. 49 % 人采用机械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可见 , 电车与公共汽 车的开行对人力车的营运造成了巨大冲击 , 使其从占有市场的 33. 55 %缩减为 11. 42 %。 毫无疑问 , 由机器动力取代生物动力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但是 , 尽管电车和公共汽车能 在欧美城市迅速取代马车 , 也对上海人力车的市场造成极大的挤占 , 却并未能在上海实现对 人力车的取代 。 正如时人所评论 : “ 即繁盛都会如上海 , 虽然电车网散布全市 , 汽车路四通 八达 , 而人力车犹为交通工具之一 。 ”[ 17] 事实上 , 就在 1909 年之后 , 直到 1924 年公共租界开 始人为限制人力车数量为止 , 整个 20 世纪早期上海营业人 力车的数量始终在不断地增加 ( 参见表 2 、 3) 。
[ 16] 沽佣保 , 虽达官贵人 、 富商大贾 , 亦群趋之” ; 第三 , 作为大众化交通的重要特征 , 公共
汽车和电车都实行明码标价 , 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烦恼和被车夫敲竹杠的可能 。 由于以上原因 , 机械化公共交通的出现对上海的人力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 兹不妨引用 两则史料来对比上海的人力车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兴起以前和以后的发展以进行一量化分析 。 在 1889 年的 6 月 14 、 15 、 16 三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主任梅恩 ( C. Mayne) 曾经在 外摆 ( 白) 渡桥对从上午 8 点到下午 8 点过桥的车辆人马数作过统计 , 而在 37 年后的同一 地方 , 又有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在 5 月 17 、 18 两日对从上午 7 点到下午 7 点通过外白渡 桥的各种车辆作过统计 ,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市交通在近代发生的明显变化 ( 参见表 1) 。
[ 10] 过安步当车尔” , 其炫耀之情可见一斑 。 更为重要的是 , 人力车自始至终都是上海的一种
[7 ]( p. 223 )
为城市各阶层服务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 对此 , 有上海的人力车夫曾言道 :“ 乘坐人力车者 , 尽属普通人士 。 ” 甚至于一些普通工人也都可以乘坐 , 据 1920 年代末对上海市工人的调 查 , 在 230 家工人家庭的 “ 交通” 一项的家庭支出中 , 有 185 家有电车费 , 与此同时 , 还有
表 1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 ( 年) 1889 1926 行人 ( 个) 11 770 50 823 人力车 ( 辆) 6 984 14 600 马车 ( 辆) 544 0 轿子 ( 乘) 9 0 马 ( 匹) 11 0 脚踏车 ( 辆) 0 3 459 机器脚 踏车 ( 辆) 0 194 汽车 ( 辆) 0 3 764 公共 汽车 ( 辆) 0 172 有轨 电车 ( 辆) 0 922
[ 1] 人力车 , 又名黄包车 , 据传于 1867 年由一美国牧师发明于日本东京 。 1874 年 , 一法国
侨民名叫米拉者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最早带入中国上海 , 并于该年 3 、 4 月间由法租界和公 [ 2] ( p. 467) 共租界许可 , 开始作为一营业性载人交通工具而在两租界正式营运 。 直到 1956 年最后 两辆人力车被送进上海博物馆 , 人力车在上海一共存在了 82 年 。 作为一种近代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 、 发展乃至消亡都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而对人力车与 城市公共交通演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 又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近代上海早期现代化的 曲折发展轨迹 。
20 04 年 3 月 March , 2004
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邱 国 盛
(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 上海 200062)
摘 要 :1874 年人力车传入上海后 , 一度实现 了对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的超越 , 推动了城市 公共交通的发展 。 虽然人力车的种种优势使其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被引入之后仍然在上海的 公 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但是 , 作为一种依靠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废除又是历史的 必 然 。 然而 , 在近代上海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 , 人力车的被取代终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关键词 :上海 ;人力车 ;公共交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79 ( 2004) 01 -0097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