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_邱国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人力车 , 又名黄包车 , 据传于 1867 年由一美国牧师发明于日本东京 。 1874 年 , 一法国
侨民名叫米拉者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最早带入中国上海 , 并于该年 3 、 4 月间由法租界和公 [ 2] ( p. 467) 共租界许可 , 开始作为一营业性载人交通工具而在两租界正式营运 。 直到 1956 年最后 两辆人力车被送进上海博物馆 , 人力车在上海一共存在了 82 年 。 作为一种近代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 、 发展乃至消亡都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而对人力车与 城市公共交通演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 又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近代上海早期现代化的 曲折发展轨迹 。
DO I : 10 . 16382 / j. cnki . 1000 5579 . 2004 . 02 . 015
wenku.baidu.com
第 36 卷第 2 期 Vol . 36 , No .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表 1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 ( 年) 1889 1926 行人 ( 个) 11 770 50 823 人力车 ( 辆) 6 984 14 600 马车 ( 辆) 544 0 轿子 ( 乘) 9 0 马 ( 匹) 11 0 脚踏车 ( 辆) 0 3 459 机器脚 踏车 ( 辆) 0 194 汽车 ( 辆) 0 3 764 公共 汽车 ( 辆) 0 172 有轨 电车 ( 辆) 0 922
[ 10] 过安步当车尔” , 其炫耀之情可见一斑 。 更为重要的是 , 人力车自始至终都是上海的一种
[7 ]( p. 223 )
为城市各阶层服务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 对此 , 有上海的人力车夫曾言道 :“ 乘坐人力车者 , 尽属普通人士 。 ” 甚至于一些普通工人也都可以乘坐 , 据 1920 年代末对上海市工人的调 查 , 在 230 家工人家庭的 “ 交通” 一项的家庭支出中 , 有 185 家有电车费 , 与此同时 , 还有
p . 31) 海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所有的 16 辆公共汽车共 560 座推算) , [ 14] ( 汽车按每车载乘客
2 人计 , 脚踏车 、 机器脚 踏车都以 1 人 计 , 则在总数 为 128 724 的各类出行人 口中 , 仍有 11. 34 % 的人采用人力车 , 而有 40. 49 % 人采用机械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可见 , 电车与公共汽 车的开行对人力车的营运造成了巨大冲击 , 使其从占有市场的 33. 55 %缩减为 11. 42 %。 毫无疑问 , 由机器动力取代生物动力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但是 , 尽管电车和公共汽车能 在欧美城市迅速取代马车 , 也对上海人力车的市场造成极大的挤占 , 却并未能在上海实现对 人力车的取代 。 正如时人所评论 : “ 即繁盛都会如上海 , 虽然电车网散布全市 , 汽车路四通 八达 , 而人力车犹为交通工具之一 。 ”[ 17] 事实上 , 就在 1909 年之后 , 直到 1924 年公共租界开 始人为限制人力车数量为止 , 整个 20 世纪早期上海营业人 力车的数量始终在不断地增加 ( 参见表 2 、 3) 。
[9 ]( p. 26 ) 生活效率的提高” 。 伴随着近代以来城市道路的不断改善和人力车自身的改进 , 1910 年
代以后 , 人力车开始在近代上海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至 1920 年代末 “ 国 p. 613 ) 内各商埠 、 都会 , 以至各城镇 , 几莫不赖以为交通之利器 。 ”[ 13] ( 而上海旧有的交通工具
[ 7] ( p. 491 ) 轿子也因而被淘汰 , 1929 年时 , 上海的最后一辆轿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
二
作为由私人经营的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兴起固然是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 “革命” , 但很 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先进的由矿物燃料和电力作为动力的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 — — —电车 ( 1908 年) 、 公共汽车 ( 1924 年)的引入 , 由此在近代上海开始了新的机械化公共交通革命 。 机械化公共交通是一种真正大众化的交通方式 , 它们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具有人力车无 98
[ 16] 沽佣保 , 虽达官贵人 、 富商大贾 , 亦群趋之” ; 第三 , 作为大众化交通的重要特征 , 公共
汽车和电车都实行明码标价 , 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烦恼和被车夫敲竹杠的可能 。 由于以上原因 , 机械化公共交通的出现对上海的人力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 兹不妨引用 两则史料来对比上海的人力车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兴起以前和以后的发展以进行一量化分析 。 在 1889 年的 6 月 14 、 15 、 16 三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主任梅恩 ( C. Mayne) 曾经在 外摆 ( 白) 渡桥对从上午 8 点到下午 8 点过桥的车辆人马数作过统计 , 而在 37 年后的同一 地方 , 又有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在 5 月 17 、 18 两日对从上午 7 点到下午 7 点通过外白渡 桥的各种车辆作过统计 ,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市交通在近代发生的明显变化 ( 参见表 1) 。
[ 5] ( p. 623) 一般都 “ 阔只六尺左右” 。 而外国人开辟租界以后 , 由于较为重视界内道路的建设工 [ 4] ( p. 109)
作 , 随着当时在世界上很先进的道路修建技术和方式的引进 , 上海租界的道路自 1950 年代 [6 ]( p. 25 ) 末起便开始由 “ 碎砖铺面” 改进为 “ 用煤渣铺面” 的更为平坦的道路 。 至于道路的宽
表 2 上海公共租界 1914 — 1924 年人力车 数量 时间 ( 年份) 车数 ( 辆)
注 :1889 年数字系三天平均 , 1926 年数字为两天平均 。 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 资料来源 : 《 上海研究资料》 , 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 第 360-361 页 ;罗志如 : 《 统计表中之上海》 , 第 60 页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在近 40 年的时间里 , 上海市区的交通工具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 除人 力车外 , 1889 年时往来于租界的生物动力交通工具到 1926 年时已全部消失 。 而在 1926 年时 经过的除人力车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又都是 1889 年时所没有的 。 如果进行折算 , 西式马车每 车可载 4 人 , 轿子 1 人 , 人力车 1 人 , 马 1 人 , 那么 , 在 1889 年时 , 在总数为 20 882 人次的 各类出行人口中 , 共 有 6 986 人 采用了人力车 这一交通工具 , 占其总数的 33. 55 %。 而到 1926 年 , 根据当时的记载 , 电车每车可载 50 人 , [ 15] 而公共汽车每车可载 35 人 ( 此系根据上
一
无论中外 , 前近代时期的城市皆因面积普遍较小而被认为是 “ 步行城市” , 亦无公共交 通可言 。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 , 以步行为主要方式 的传统交通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 自 1826 年一位法国退役军官在巴黎首创 “ 公 共马车” 以来 , 公共交通便不仅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 而且也是推进城市现 代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 作为一种 “ 半机械化” 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也是与近代上海 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 。 首先 , 上海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形成了公共交通的客观需要 。 人口的迅速膨胀 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最典型特征 。 1842 年开埠以后 , 作为一个具特殊地理优势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城市 , 上海的巨大吸引力使大量的移民长期不间断地从各地涌入 , 据统计 , 1852 年时 , 上海的人口为 54. 5 万人 , 至 1949 年解放前夕 , 上海 已 发 展 成为拥有 545. 5 万人口的
收稿日期 :2003 10 07 作者简介 :邱国盛 ( 1974— ) , 男 , 四川郫县人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
97
[ 3] ( pp . 40 41) 特大城市 。 与此同时 , 近代上海的市区面积也迅速地扩大 。 以租界为例 , 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最初设立时仅 3. 19 平方公里 , 而经过几次大的扩充之后 , 到 1930 年时 , 已达到 32. 82 平方公里 , 较之初设时扩大了十倍还多 。 其次 ,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快的城市 , 上海 , 尤其是上海两租界道路与市政设施 的不断改善为人力车的出现提供了外在的物质环境 。 开埠前 , 旧上海县城的街道十分狭窄 ,
20 04 年 3 月 March , 2004
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邱 国 盛
(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 上海 200062)
摘 要 :1874 年人力车传入上海后 , 一度实现 了对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的超越 , 推动了城市 公共交通的发展 。 虽然人力车的种种优势使其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被引入之后仍然在上海的 公 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但是 , 作为一种依靠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废除又是历史的 必 然 。 然而 , 在近代上海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 , 人力车的被取代终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关键词 :上海 ;人力车 ;公共交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79 ( 2004) 01 -0097 -07
[ 12] ( p. 82) 134 家有人力车费 , 占其中的 58 %。 [ 11]
由于人力车的大众化交通工具性质以及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优越性 , 它的兴起对上海交通 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人力车使城市的交通近代化 , 并且使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 速度提高 , 其作用类似于电话线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 也类似于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对
[ 14 ]( p. 22 )
可匹敌的优势 :首先 , 它们的速度较快 。 据当时的调查 , 城市中人力车的速度为 9. 654 公里
[ 15 ] / 小时 , 而电车的速度为 14. 1592 公里/ 小时 ; 其次 , 机械化公共交通在价格上亦有很大的
优势 , 电车刚引入上海时 , 有人便说道 : “ 电车为大众所附乘 ……以取值廉 , 乘之者不仅屠
24) 度 , “ 主干道有的 18 —21 米” , “ 一般在 10 — 15 米上下” , [ 6] (p . 所以当时有人在租界里看到这
种新的变化以后 , 便感叹 : “洋场十里地宽开” , 而在租界的示范效应上 , 上海华界的 新式道路修筑也较其他城市为多 。 道路状况的改善使人力车在被引进之后得以便利地行驶 。 第三 , 人力车在引入上海以后 , 为更好地适应上海各种道路状况 ,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良 。 随着技术 、 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新材料 、 新技术的出现 , 大约在 1905 —1906 年之间 , 上 海泥城桥畔有日通公司发明钢丝橡皮轮人力车 。 其车以钢丝车轮代替原来的木制车轮 , 车轮 [8 ] 外缘以橡皮轮胎 ( 初为实心 , 后又改进为空心) 代替了原来的铁圈 。 之后又陆续改良 , 其 中较为重要者为使用钢珠轴承并在车轮与车厢之间加置钢板弹簧等 。 持续的改良 , 在使乘坐 更加舒适稳当而拉车也更为省力的同时 , 也使人力车的活动范围较之此前大为扩大 。 它 “ 既 能同其他车轮轻并且宽的车辆 ( 如自行车或汽车) 一样行驶在改造后的碎石路上 , 同时又能 [ 9] ( p. 25) 在未经改造的旧式道路上来回驱驰” 。 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它能够实现门对门的服务 , 从 而大大方便了乘坐者 。 人力车的引进迅速改变了上海的交通落后状况 , 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 1890 年的 《申报》 中就写道 : “ 即出门 , 一里二里之地 , 往往坐东洋车 。 若在他处虽十里八里不
侨民名叫米拉者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最早带入中国上海 , 并于该年 3 、 4 月间由法租界和公 [ 2] ( p. 467) 共租界许可 , 开始作为一营业性载人交通工具而在两租界正式营运 。 直到 1956 年最后 两辆人力车被送进上海博物馆 , 人力车在上海一共存在了 82 年 。 作为一种近代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 、 发展乃至消亡都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而对人力车与 城市公共交通演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 又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近代上海早期现代化的 曲折发展轨迹 。
DO I : 10 . 16382 / j. cnki . 1000 5579 . 2004 . 02 . 015
wenku.baidu.com
第 36 卷第 2 期 Vol . 36 , No .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表 1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 ( 年) 1889 1926 行人 ( 个) 11 770 50 823 人力车 ( 辆) 6 984 14 600 马车 ( 辆) 544 0 轿子 ( 乘) 9 0 马 ( 匹) 11 0 脚踏车 ( 辆) 0 3 459 机器脚 踏车 ( 辆) 0 194 汽车 ( 辆) 0 3 764 公共 汽车 ( 辆) 0 172 有轨 电车 ( 辆) 0 922
[ 10] 过安步当车尔” , 其炫耀之情可见一斑 。 更为重要的是 , 人力车自始至终都是上海的一种
[7 ]( p. 223 )
为城市各阶层服务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 对此 , 有上海的人力车夫曾言道 :“ 乘坐人力车者 , 尽属普通人士 。 ” 甚至于一些普通工人也都可以乘坐 , 据 1920 年代末对上海市工人的调 查 , 在 230 家工人家庭的 “ 交通” 一项的家庭支出中 , 有 185 家有电车费 , 与此同时 , 还有
p . 31) 海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所有的 16 辆公共汽车共 560 座推算) , [ 14] ( 汽车按每车载乘客
2 人计 , 脚踏车 、 机器脚 踏车都以 1 人 计 , 则在总数 为 128 724 的各类出行人 口中 , 仍有 11. 34 % 的人采用人力车 , 而有 40. 49 % 人采用机械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可见 , 电车与公共汽 车的开行对人力车的营运造成了巨大冲击 , 使其从占有市场的 33. 55 %缩减为 11. 42 %。 毫无疑问 , 由机器动力取代生物动力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但是 , 尽管电车和公共汽车能 在欧美城市迅速取代马车 , 也对上海人力车的市场造成极大的挤占 , 却并未能在上海实现对 人力车的取代 。 正如时人所评论 : “ 即繁盛都会如上海 , 虽然电车网散布全市 , 汽车路四通 八达 , 而人力车犹为交通工具之一 。 ”[ 17] 事实上 , 就在 1909 年之后 , 直到 1924 年公共租界开 始人为限制人力车数量为止 , 整个 20 世纪早期上海营业人 力车的数量始终在不断地增加 ( 参见表 2 、 3) 。
[9 ]( p. 26 ) 生活效率的提高” 。 伴随着近代以来城市道路的不断改善和人力车自身的改进 , 1910 年
代以后 , 人力车开始在近代上海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至 1920 年代末 “ 国 p. 613 ) 内各商埠 、 都会 , 以至各城镇 , 几莫不赖以为交通之利器 。 ”[ 13] ( 而上海旧有的交通工具
[ 7] ( p. 491 ) 轿子也因而被淘汰 , 1929 年时 , 上海的最后一辆轿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
二
作为由私人经营的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兴起固然是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 “革命” , 但很 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先进的由矿物燃料和电力作为动力的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 — — —电车 ( 1908 年) 、 公共汽车 ( 1924 年)的引入 , 由此在近代上海开始了新的机械化公共交通革命 。 机械化公共交通是一种真正大众化的交通方式 , 它们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具有人力车无 98
[ 16] 沽佣保 , 虽达官贵人 、 富商大贾 , 亦群趋之” ; 第三 , 作为大众化交通的重要特征 , 公共
汽车和电车都实行明码标价 , 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烦恼和被车夫敲竹杠的可能 。 由于以上原因 , 机械化公共交通的出现对上海的人力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 兹不妨引用 两则史料来对比上海的人力车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兴起以前和以后的发展以进行一量化分析 。 在 1889 年的 6 月 14 、 15 、 16 三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主任梅恩 ( C. Mayne) 曾经在 外摆 ( 白) 渡桥对从上午 8 点到下午 8 点过桥的车辆人马数作过统计 , 而在 37 年后的同一 地方 , 又有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在 5 月 17 、 18 两日对从上午 7 点到下午 7 点通过外白渡 桥的各种车辆作过统计 ,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市交通在近代发生的明显变化 ( 参见表 1) 。
[ 5] ( p. 623) 一般都 “ 阔只六尺左右” 。 而外国人开辟租界以后 , 由于较为重视界内道路的建设工 [ 4] ( p. 109)
作 , 随着当时在世界上很先进的道路修建技术和方式的引进 , 上海租界的道路自 1950 年代 [6 ]( p. 25 ) 末起便开始由 “ 碎砖铺面” 改进为 “ 用煤渣铺面” 的更为平坦的道路 。 至于道路的宽
表 2 上海公共租界 1914 — 1924 年人力车 数量 时间 ( 年份) 车数 ( 辆)
注 :1889 年数字系三天平均 , 1926 年数字为两天平均 。 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 资料来源 : 《 上海研究资料》 , 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 第 360-361 页 ;罗志如 : 《 统计表中之上海》 , 第 60 页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在近 40 年的时间里 , 上海市区的交通工具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 除人 力车外 , 1889 年时往来于租界的生物动力交通工具到 1926 年时已全部消失 。 而在 1926 年时 经过的除人力车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又都是 1889 年时所没有的 。 如果进行折算 , 西式马车每 车可载 4 人 , 轿子 1 人 , 人力车 1 人 , 马 1 人 , 那么 , 在 1889 年时 , 在总数为 20 882 人次的 各类出行人口中 , 共 有 6 986 人 采用了人力车 这一交通工具 , 占其总数的 33. 55 %。 而到 1926 年 , 根据当时的记载 , 电车每车可载 50 人 , [ 15] 而公共汽车每车可载 35 人 ( 此系根据上
一
无论中外 , 前近代时期的城市皆因面积普遍较小而被认为是 “ 步行城市” , 亦无公共交 通可言 。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 , 以步行为主要方式 的传统交通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 自 1826 年一位法国退役军官在巴黎首创 “ 公 共马车” 以来 , 公共交通便不仅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 而且也是推进城市现 代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 作为一种 “ 半机械化” 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也是与近代上海 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 。 首先 , 上海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形成了公共交通的客观需要 。 人口的迅速膨胀 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最典型特征 。 1842 年开埠以后 , 作为一个具特殊地理优势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城市 , 上海的巨大吸引力使大量的移民长期不间断地从各地涌入 , 据统计 , 1852 年时 , 上海的人口为 54. 5 万人 , 至 1949 年解放前夕 , 上海 已 发 展 成为拥有 545. 5 万人口的
收稿日期 :2003 10 07 作者简介 :邱国盛 ( 1974— ) , 男 , 四川郫县人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
97
[ 3] ( pp . 40 41) 特大城市 。 与此同时 , 近代上海的市区面积也迅速地扩大 。 以租界为例 , 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最初设立时仅 3. 19 平方公里 , 而经过几次大的扩充之后 , 到 1930 年时 , 已达到 32. 82 平方公里 , 较之初设时扩大了十倍还多 。 其次 ,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快的城市 , 上海 , 尤其是上海两租界道路与市政设施 的不断改善为人力车的出现提供了外在的物质环境 。 开埠前 , 旧上海县城的街道十分狭窄 ,
20 04 年 3 月 March , 2004
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邱 国 盛
(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 上海 200062)
摘 要 :1874 年人力车传入上海后 , 一度实现 了对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的超越 , 推动了城市 公共交通的发展 。 虽然人力车的种种优势使其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被引入之后仍然在上海的 公 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但是 , 作为一种依靠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废除又是历史的 必 然 。 然而 , 在近代上海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 , 人力车的被取代终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关键词 :上海 ;人力车 ;公共交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79 ( 2004) 01 -0097 -07
[ 12] ( p. 82) 134 家有人力车费 , 占其中的 58 %。 [ 11]
由于人力车的大众化交通工具性质以及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优越性 , 它的兴起对上海交通 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人力车使城市的交通近代化 , 并且使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 速度提高 , 其作用类似于电话线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 也类似于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对
[ 14 ]( p. 22 )
可匹敌的优势 :首先 , 它们的速度较快 。 据当时的调查 , 城市中人力车的速度为 9. 654 公里
[ 15 ] / 小时 , 而电车的速度为 14. 1592 公里/ 小时 ; 其次 , 机械化公共交通在价格上亦有很大的
优势 , 电车刚引入上海时 , 有人便说道 : “ 电车为大众所附乘 ……以取值廉 , 乘之者不仅屠
24) 度 , “ 主干道有的 18 —21 米” , “ 一般在 10 — 15 米上下” , [ 6] (p . 所以当时有人在租界里看到这
种新的变化以后 , 便感叹 : “洋场十里地宽开” , 而在租界的示范效应上 , 上海华界的 新式道路修筑也较其他城市为多 。 道路状况的改善使人力车在被引进之后得以便利地行驶 。 第三 , 人力车在引入上海以后 , 为更好地适应上海各种道路状况 ,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良 。 随着技术 、 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新材料 、 新技术的出现 , 大约在 1905 —1906 年之间 , 上 海泥城桥畔有日通公司发明钢丝橡皮轮人力车 。 其车以钢丝车轮代替原来的木制车轮 , 车轮 [8 ] 外缘以橡皮轮胎 ( 初为实心 , 后又改进为空心) 代替了原来的铁圈 。 之后又陆续改良 , 其 中较为重要者为使用钢珠轴承并在车轮与车厢之间加置钢板弹簧等 。 持续的改良 , 在使乘坐 更加舒适稳当而拉车也更为省力的同时 , 也使人力车的活动范围较之此前大为扩大 。 它 “ 既 能同其他车轮轻并且宽的车辆 ( 如自行车或汽车) 一样行驶在改造后的碎石路上 , 同时又能 [ 9] ( p. 25) 在未经改造的旧式道路上来回驱驰” 。 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它能够实现门对门的服务 , 从 而大大方便了乘坐者 。 人力车的引进迅速改变了上海的交通落后状况 , 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 1890 年的 《申报》 中就写道 : “ 即出门 , 一里二里之地 , 往往坐东洋车 。 若在他处虽十里八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