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的四大风俗
南通婚事习俗
. u) x9 [5 v% B2 k $ c* C9 T6 |9 h! L新娘入席,以文明纱帽掩面遮羞,首先从袋里拿出坐席封,攀鱼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劝酒,新娘总婉言谢绝,绝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时,就悄悄离席。
聚亲 闺女出嫁,仪式非常隆重,且又很是繁琐,不能有丝毫差错。娶亲俗称吃喜酒,古称“圆房”。童养媳结婚无娶亲程序,故曰“游房”。: l: \: x, N% z2 m5 v& y " F' r1 b4 m* ~
该日午饭后,男方在媒人的率领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箩担,和挑桁嫁的壮友,一并直奔女方,倘若新娘家亲友中餐还未散席,不准入室谓之“撞席”,只好在门外等候,直至女方中餐结束,方可挑上箩担进入中堂,将礼包、礼金、礼封、鱼肉全摆放神龛圣柜或圣橱上。0 o4 G3 c9 C; M2 v 7 n! e% z3 K7 J2 ^
日期礼又称水火礼,水,老酒也;火,用红纸包的钱,红殷似火,收之烫手。日期礼有讨价还价的,一般由女方提出,有时数目巨大,男方负担不起,有将婚事谈崩的,也有会暗地造成“抢亲”的悲剧。: u0 ` l% S1 M5 k ! S$ D0 j+ h* | v) e
日期礼只要女方接受下去,女方就知道男方所择定的结婚日期。女方受了日期礼,就得以此来办嫁妆。也有穷人家用女儿的日期礼去还家中的欠债,就不办嫁妆,因此就有这样的话,“只有当面讲礼金,没有台上谈桁嫁。”桁嫁就是嫁妆。2 x: }" k* w8 k9 y . T3 M9 K7 l% M: U
南通的人文风俗
南通的人文风俗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展现出地方特色与魅力。
本文将从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南通的人文风俗。
一、节日民俗1.元宵节南通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十分盛大,人们会在家中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有传统的红纸灯笼,也有创意十足的造型灯笼,在夜晚点亮街头巷尾,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和舞狮表演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2.端午节南通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人们争相组队,手持竹桨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此外,端午节还有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寓意避邪驱背、祈求平安健康。
3.中秋节中秋节是南通人团聚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赏月亮蛋和猜灯谜等。
此外,南通还有特色民俗活动“走秧歌”,秧歌队穿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欢乐热闹。
二、婚嫁习俗南通的婚嫁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车队伍。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会坐在华丽的花车上巡游城市,展示婚礼的喜庆与华丽。
同时,新人还会穿着传统的婚纱、礼服,进行传统的敬酒、喜饼和庆贺仪式。
除了婚车队伍,南通的婚嫁习俗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
例如,新人入洞房前,通常要接受闺蜜的“抢亲”游戏,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趣而考验的环节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
三、饮食文化南通的饮食文化保存了许多传统特色菜肴,如南通小笼包、通州蟹粉汤包、鲍鱼鸽蛋等。
这些菜肴以选料精细、制作精致而闻名。
南通的小吃文化也是独特的,比如焦圈、板油豆腐等,口味鲜美,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此外,南通还有许多特色的食材和特产,如阳澄湖大闸蟹、阿胶、文昌鸡等,这些味道独特,往往成为游客品味南通的必选之物。
结语南通的人文风俗独具魅力,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南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既是南通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也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南通民俗文化蓝印花布
南通民俗文化蓝印花布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
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
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
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它的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
在南通地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在明清时期,由于南通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和"蓝草"的生长,并且"蓝草"和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
故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在众多印染蓝印花布艺人中南通的吴元新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对美术兴趣浓厚,17岁进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后于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深造。
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吴元新为了收集图案文样,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
除了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蓝白世界内苦苦钻研,他就是走路也不会放过有用的"目标"。
2000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个人蓝印花布艺术馆,并收藏了近千件民间的蓝印花布图案。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时期,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老百姓又称之为浇花布,在这基础上发展至今。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
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
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第一道就是镂刻花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南通,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海名城,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祭祖文化到民俗庆典,从饮食习惯到喜事习俗,南通的风俗都体现了这里人民朴实、勤劳、儒雅的生活智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南通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门前必插竹竿灯草,以示吉祥;灶王爷"走亲戚",人们要吃长寿面、做年糕,期盼来年大吉大利。
初一开门迎"开门财神",初五要"破五"...每一道程序都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秋是团圆节日,家家户户要"挟做肘"品尝月饼,观赏圆月同享天伦之乐。
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除一年的病祟,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南通还有过年挂福灯、城隍庙疗妇女绝症等独特民俗习惯。
南通的饮食文化同样独树一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说。
腌笃鲜、熏鱼、藕粉、韭菜馅等都是当地名菜,口味清淡爽口。
河豚、灰鲋鱼等水产亦是别具特色。
春节期间,人们还有吃团年饭、下盆菜等温馨习俗,体现了对家人朋友的重视。
在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度"虾蛄节",分享劳作的喜悦;七月二十四日还有"玩凉伞"游行的风俗,寓意祈求丰年酬勤。
城里也有自己独特的庆典,如大中华城的"三节潮"、姜堰的"湖庄赛龙舟"等,见证了这里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南通不仅有重口味的风俗,更多体现了人们儒雅文明的一面。
举例来说,男子过六十大寿要举行华诞,感恩天地祖宗;新娘出嫁前要拜"门神"祭祀祖先;接生婆外出采买时会问及贺礼......这些都充满了理性、仁慈与敬重的内涵。
南通的风俗博大精深,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光彩夺目。
无论是热闹的民间活动,还是细腻入微的礼俗禁忌,都映射出这片人杰地灵的水乡正能量。
我们当代人更应该珍惜、传承这些文化瑰宝,用优秀传统涵养社会新风,谱写时代新篇。
中国元素:江苏省南通市风俗文化(PPT实用素材)
中国近代 第一城
狼 山
张 謇
濠南通
滨江
蓝 印 花 布
古 老 回 忆
毕业设计欣赏
先人为敢通会容包
设计封面
南 通 之 文 化 特 色
张 謇 篇
怀 旧 保 护 篇
景 色 畅 游 篇
南通婚事习俗
稍倾,新郎起身,双手卸去新娘头顶的文明纱帽,类似当今的红盖巾。老妪早已准备好的红丝线,一头用嘴咬紧,一边绞成三角形,在新娘脸上连扯三把,将新娘前额的乳毛扯去,谓之“开脸”,表示新娘从此由黄花闺女而转变为媳妇。2 u8 Y0 X9 ~# G* j 3 H( p, p, D! J
/ g. o- I: t% ` ; A3 m) A7 q! p& l男方也在约定好的时间里,派出一般超过女方送亲的人数,同样手执灯笼,等待望见对方花轿灯笼亮时,方才燃起蜡烛侍候。当花轿一到,马上燃放鞭炮。有时也有女方故意多送一程,男方妥协的后退;有时为此发生争执的,目的双方总想多“关心”新娘,而多送(接)一程。接亲直至花轿迎接到新郎家门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且在场外焚化纸钱,称为“谢亲”,据说女方的祖宗才会回归,以酬谢新娘三代门中,培育着新娘的成长。
- W1 w' [( d9 f! X % |$ \% Y: x/ F; O+ w焐热凳 新娘入籍新郎家,结婚之日,新娘也像新郎到岳父家一样,奉为座上宾。男方要办一席由新娘的伴娘和新郎同辈中的姑表姨叔伯家的姊妹,一同入席,谓之“坐桌子”,新娘并坐为首席。
. u) x9 [5 v% B2 k $ c* C9 T6 |9 h! L新娘入席,以文明纱帽掩面遮羞,首先从袋里拿出坐席封,攀鱼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劝酒,新娘总婉言谢绝,绝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时,就悄悄离席。
南通民居风俗
南通民居风俗一、民居格局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
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
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一般市民家大门对面没有照壁。
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
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入宅内。
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
房屋纵深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
“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南通俗称“正埭”);“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
敞厅建筑最宽阔,三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场所。
穿堂进身狭,一排三间,多隔层,两边房屋有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
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子间、套房,正屋正中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
婚、丧、喜、庆之时,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
从大门到正屋,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宽阔,有的狭小。
市郊沿江一带为沙田,又称圩塘田,人们为排除积水,在沙田中开河挖沟,填土造房。
这里的民居,座北朝南,横向成排,一户挨着一户。
也有的乡民聚宅而居,宅外围有小河(称园沟),宅内四边有屋,中间为一大场,以小桥或小坝与外面相通,这种民居称为“园基”或“园上”。
海门、启东两县的村落结构,一般以住宅为单位。
典型住宅与南通的园基相仿,是“四厅宅沟仓门坝”,即四关厢房屋,周围沟河环绕,宅前有桥,桥上设门,有的桥可吊起,无桥则筑“坝头”以通。
住宅后面的沟河称“宅沟”,宅与宅之间的称“泯沟”。
东西走向五六家住宅合在一起,称之为“埭”,一埭为一姓居多,并以此冠名,几埭集合则为村落。
民居住宅一般三间,中为堂屋,有后门直通屋后宅沟,屋内置灶。
海安、如皋、如东乡间,住宅相对比较集中。
其建筑颇具特色,尤以屋脊头更为奇特,两头高起微弯,呈水牛角式。
以三开间房屋最为典型,在中间堂屋凹进去一架梁处砌墙安门,留下廊檐,东西两边房间各开一扇窗户。
南通民俗
南通的民俗现象摘要江苏历来有苏南苏北的区分,南通恰巧在苏南苏北的分界处,在这里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
在南通江北人与沙里人的混居是长江至淮河一带,江北人与沙里人相处的缩影。
关键词江北元宵放火立夏江北人与沙里人我来自江苏南通,南通在长江入海口,隔着长江,往南是富庶的江南,往北是徐州等地,江苏历来有苏南苏北的区分,南通恰巧在苏南苏北的分界处,在这里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
在南通江北人与沙里人的混居是长江至淮河一带,江北人与沙里人相处的缩影。
沙里人,老人们说的沙里人,沙指代沙子沙滩,暗示先祖从崇明岛一地迁徙而来,讲的方言与上海,扬州等地很接近,又有所细微的区分,沙里是富庶土地的代表,说明这一脉的人来自富裕的地区,他们的传统观念相对灵活,对于传统的习俗也进行了灵活的修改。
江北人江北,字面理解为江之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指长江以北。
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即江淮地区。
在文化上以淮扬文化为主,通行江淮官话。
江北地区区别于属于北方文化的淮北地区(即淮河以北地区)。
在古代,江北地区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并形成了扬州、淮安、泰州、南通、合肥、安庆、巢湖等江北沿江经济中心,现今和江南地区共同组成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文化概念上的江北人与地理概念上的有些类似但又不同,是江南地区居民对文化风俗有明显差异的其他地区居民的称呼。
浙江部分地区会称呼上海人以及苏南人为江北人,因为文化习惯有一定的差异,与地理无关。
刻板印象里,江北人守旧,沙里人灵活,江北人传统,沙里人潮流,但是他们在南通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各自精彩的生活。
食物老家种过米,水稻,玉米,高粱都有种过,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都种过,南通的食物种类我们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荤菜主要是猪、牛、羊肉及水产类。
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
南通水产资源丰富,老百姓中历来传唱着《十二月鱼鲜》,随着时令的变化,各种鱼鲜轮番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
南通民俗——精选推荐
南通民俗传统以及重视和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我的家乡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成陆较迟,南通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故而南通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
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接连不断,差不多每月每季都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除夕:从清早起,各家各户就着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当家人贴门神、春联、招财和喜笺;墙壁上糊花纸、贴年画;堂屋内张挂祖宗“神子”,换上洒金团花大红新对联,神柜上供上糕馒供果品。
中午祭祖,俗谓”烧经“。
简单供上鱼、肉、蛋、油煎豆腐四样菜,另加一大满碗米饭,另备酒水和筷子,以寄托对亲人的缅怀感恩之情。
傍晚,农村有以盛满石灰的蒲包在地面打囤子的风俗,祈祝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同族长者在日落之前,去附近土地庙祭祀,香烛纸马,恭敬如礼。
晚上,全家团聚,俗称吃“团圆饭”或“年夜饭”。
如有亲人外出未归,要留下一个座位或备上一份酒杯碗筷,表示此人与全家一起欢度佳节。
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谈天,孩子们最高兴的莫过于拿到长辈们用纸包着的一份压岁钱。
子夜前后,举行“接送天地”仪式。
明烛高香,恭迎诸神下界,考察善恶。
此时,主妇已将次日的米粉小圆子搓好,带领孩子睡觉,只留下户主和家中成年男子喝酒“守岁”。
子夜时分,燃放鞭炮,顶礼膜拜,送诸神回天。
鞭炮声中,迎来新春新岁,迎来希望和憧憬。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
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
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自发举行锣鼓比赛。
届时不必邀请,自愿组队参加。
比耐力,以坚持时间长短论输赢;比锣鼓点,是否整齐,有花头又不离谱。
闹元宵可持续到深夜,匹邻亦不可干涉。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500字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500字
春节的江苏南通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这样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
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南通的传统习俗作文
南通的传统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我的家乡南通又是一片独特的风景。
我很想了解南通人清明节的习俗,今天,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做了调查。
清明节的习俗
1.祭扫、扫墓。
扫墓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
清明祭扫,除了为自己扫墓外,有的地方还为先人迁坟而进行的祭祀活动。
2.荡秋千、蹴鞠、射覆等游戏。
3.吃青团和冷淘(冷淘是指清明节吃的一种冷饭)
4.烧斗香、放河灯。
斗香就是在香炉里放上三根香,这种风俗是南通地区至今还流行的,而且流传下来了。
烧斗香,就是在香炉里放上三根香,然后用一个盛满水的大缸放上一只小碗,碗里放上香灰后将小碗放进缸里浸泡,烧斗香时,要将三根香插在香炉里。
冷淘是用面粉做成的一种食品。
冷淘也叫冷饭团、冷饭小圆子、冷淘小米饭等。
—— 1 —1 —。
南通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南通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元宵节、灯节、吃年夜饭、二月初二、元宵锣鼓等。
1、元宵节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2、灯节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
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
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
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
,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
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3、吃年夜饭年饭做毕,先供奉祖先,让其"领气"。
尔后,阖家不分男女老幼聚餐喝酒。
若有亲人出门在外未归,则要留空座,放一双筷子,以示与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
4、二月初二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
”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
此俗沿袭至今。
5、元宵锣鼓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
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
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孩子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
江苏南通过年风俗
江苏南通过年风俗江苏南通过年风俗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一:除夕习俗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
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
“夕”者傍晚。
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
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
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在二千六百多年之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的风俗。
据《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趋疫。
”这就是除夕活动最早的记载。
《后汉书礼仪表》也有:“先腊一曰大傩,谓之‘逐疫’”的记载。
而把这天子叫“除夕”是在东汉。
东汉应劭写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上有:“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
”是“驱邪求福”的意思。
到了晋代,开始有了除夕“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也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
到南北朝的时候,又增添了祭神的习俗。
到了唐朝又有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风俗。
宋代度岁成为了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
明朝时,除夕的风俗又有所发展,《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更焚香楮,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杂柴燎院中,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守岁。
”清朝又增加了向尊师亲友辞岁、盥沐后祀祖祀神、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延年等风俗。
清朝通州人李懿曾写的《望江南通州好》词里头也有一首,就是写当时南通除夕时的欢腾和忙碌:通州好,除夕满城忙。
北里驱魈鸣爆竹,南邻祀社设黄羊。
分岁酒盈觞。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二:压岁钱小时候蛮欢喜过年的,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吃的东西也比平常多,还有一桩特别欢喜的事,是过年有得压岁钱拿,爷娘要给,爹爹奶奶要给,外公外婆也要给。
南通人的饮食
南通人的饮食南通人的饮食南通地处江尾海端,历史上为五方杂处之地。
南通的先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其时荒滩草丛,有猎不完的飞禽走兽;江海河塘,有取不尽的水产海鲜。
《博物志》中所谓的“东南之人”。
“西北之人”视为“珍味”的食俗,南通兼而有之。
更为难得的是,南通天气温和,雨水充沛,河网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一年两熟,夏秋有收,稻麦瓜豆,应有尽有。
淡水、海水两大类水产品种齐全,资源丰富。
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挖掘,不仅表明南通西北部早在五千年以前,便已有了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而且从出土的大量糜鹿牛羊猪骨、谷粒和柴草灰烬中,可以获知当时青墩人的饮食概貌。
然而,青墩人只是广义上的,而不是狭义上的“南通人”的祖先。
最先来到“胡逗洲”上“煮盐为业”的“流人”,作为南通初民,他们所生活的沙洲,四周环水,孤悬海天,赖以为生的除了开荒垦地,种植五谷以充当主食外,恐怕就只有依靠捕捞“鱼虾螺蚌”和猎取“狐兔獐鹿”来补充食品了。
《临海水土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往郡二千里……一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而啖食之,以为上肴……”这种普遍流传于东南“蛮夷”居地以盐渍腌制鱼肉的风俗,在濒临黄海、盐产富甲的南通,更是盛行久远,传沿至今。
古胡逗洲和海门岛以东的土地,成陆时间较晚,原先乃浅海沙洲或海滨滩涂,经历年围垦而成良田。
乡民多数自江南和崇明岛迁徙而来,也有部分来自长江上、中游,操吴语启海方言(即“崇明语”),其生活习惯与饮食习俗与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多有差异。
这一切,正是构成南通饮食古老、复杂和多样化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南通人的主食是粮食(水稻、三麦及其它杂粮)。
南通地区是长江冲积平原,海岸东移,地势西高东越窑青瓷皮囊壶(晚唐至五代)低。
人们依据各地的地理、土质、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耕作种植。
如皋市西乡是“高沙土”,蓄水性能较差,适宜种植耐干旱作物,如玉米、高梁、山芋等。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南通民谣有“五月五,洋糖棕于过端午”及“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花送”之说,家家吃粽子;此日南通还有逢时特设的“饼”,那便是“端午捣粽子为(上次下食)饼”,据传为祀楚屈原投汩罗而作。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这样的习俗,南通人粽子的裹法和人家不同,有“穿粽”和“扎粽”两种。
在城中菜市场旁边的一家小粮油店里,南通人季大妈用娴熟的手法包着“扎粽”,里面的馅儿也是很精彩,有赤豆的,枣儿的,还有蛋黄肉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季大妈每天要卖上四五百个粽子,端午前后销量是平时的双倍,一双手不停的包要包上一整天,对于她来说,端午就是一种味道。
除了吃粽子,南通人还要吃五红或者是五黄。
杨明今年子已经73岁了,端午节她还依然延续着老的传统,上午让外孙女把菖蒲、艾枝、独蒜等五端挂在家门口,然后自己开始准备五红。
里面有红萝卜,炒河虾,红苋菜,咸蛋黄和烧黄鱼。
还有一样南通人特有的端午美味也是她拿手的,就是炒和菜。
这个是为了祭奠抗倭英雄曹顶,过去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么一道菜。
就这样端午节的习俗从杨明那儿传给了女儿,又从女儿传给了外孙女,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89岁的龚宝珍老人正好是端午节这天生日。
不过,今年的生日和往年不同,她的五个子女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给她过生日。
龚宝珍是位教育工作者,退休前一直忙着工作,每年的端午节都没办法和子女们一起过。
母亲的辛苦,孩子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她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态度也感染了她的子女,现在五个孩子的家里都有人从事教育工作,这次端午节放假大家聚到一起来看母亲,其实也是一种感恩。
子女的孝顺让龚宝珍夫妻俩感觉生活很幸福,平时他们一起写书法画画,其乐融融。
其实南通人过端午的故事还有很多。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所谓的洋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凑凑热闹的。
传统佳节更能让人感受一种文化,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南通人过端午节习俗6月7日,来自喀麦隆的外国友人Valery第一次学包中国粽子,体验中国传统民俗。
南通过年的风俗
南通过年的风俗哎呀,说起南通过年的风俗,咱们得细细摆一哈,就像跟老朋友坐一块儿,泡杯茶,慢慢聊。
你晓得不,南通那旮旯,过年的气氛浓得嘞,跟咱们四川虽说不完全一样,但那份热闹和喜庆,真是各有各的味儿。
头一件大事儿,就是蒸馒头蒸糕。
南通人过年,不蒸上个百来个馒头,都感觉这年过得不地道。
那些馒头,有实心的,有兜心的,还有晒成干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咱们四川人过年,虽说没这习俗,但一想起那热气腾腾的馒头,都忍不住想尝两口。
再来说说祭祖,南通人叫“烧经”,供桌上鱼啊、肉啊、蛋啊、豆腐啊,一样不落,还得有碗大米饭,酒杯筷儿也得摆上,这是对过世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
咱们四川人过年,祭祖也是大事,不过咱们可能更侧重于团年饭,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边吃边聊,那份温馨,别提多美了。
说到团年饭,南通人过年还有吃“野鸡丝”、汤圆、红枣茶的讲究,咱们四川则是腊肉香肠、麻婆豆腐、回锅肉这些硬菜,每一样都让人流口水。
不过,不管是南通还是四川,这年夜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团聚,就是家的味道。
还有啊,南通人过年还爱打长牌,叫“笃子胡”或“游胡”,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娱乐方式。
咱们四川人过年,麻将那是必不可少的,一桌一桌的,从除夕守岁到正月十五,牌声不断,笑声连连。
这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亲朋好友间的一种亲密无间。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南通的上灯节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灯会、灯谜、大戏,热闹得很。
咱们四川虽然没这习俗,但元宵节的花灯会也是一大盛事,特别是自贡的灯会,那叫一个壮观,简直就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总的来说,南通过年的风俗,虽然跟咱们四川有些不一样,但那份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都是一样的。
过年嘛,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个喜庆,就是个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
南通民俗文化介绍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
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江海文化。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民间文艺源远流长。
根植于这方水土的南通特色文化,枝繁叶茂,花鲜果硕,是祖国文化百花苑里盛开的奇葩,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山水人文南通的山水人文独具江海特色,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矗立于长江北岸,在浩瀚的长江水面与广褒的苏北平原之间异峰突出。
狼山不高,因长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因平原而高峻。
山上古塔禅寺,长年香火缭绕;名人胜迹,随处可觅,浓缩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濠河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
自古文人雅士留连名山大川,亦诗亦画,南通山水同样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灭的文化印痕。
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办了包括中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众多中国第一,同时又集聚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名人,恰如表演艺术家赵丹以其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民间工艺南通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千姿百态;能工巧匠,代有人出;大家名师,声誉远播;精品力作,传之弥远。
诸如古朴清新、寓意吉祥的蓝印花布,古风犹存、哨响如筝的南通板鹞,创新于苏绣的通绣,发乎汉唐加入时尚的扎染,以圆润细腻见长、鬼斧神工的红木雕刻。
此外还有木版年画、丝绸剪贴、造型风筝、葫芦雕刻等,不胜枚举。
民间绘画南通民间绘画,一部分与民间工艺密不可分,或为主体,如木版年画,或为其装饰,如风筝画;一部分或为习俗所用,如灶壁画;或为观赏所用,如灯彩画。
如东农民画、启东版画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乐舞文化南通的乐舞文化,其源甚远。
舞有海安之《海安花鼓》、《苍龙舞》清丽韵致,如皋之《倒花篮》、《耥花灯》柔美轻盈,如东之《跳马伕》、《浒零花鼓》粗犷奔放,通州之《荷花盘子舞》、《抬判》典雅活泼,市区之《跳财神》、《陆家锣鼓》热烈清朗。
南通春令食俗
南通春令食俗春是温暖,生机盎然,惠风和畅;春是萌动,江河海鲜,满目琳琅。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也是春的开始。
按照南通民俗,立春那天要吃春饼,名为“咬春”。
杜甫有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饼卷的青菜很多,来源于立春荐“五辛盘”之说。
《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意。
”春饼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征,区别是:春饼是用面烙成的薄饼,卷菜吃;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
春卷从前吃春卷是从春节开始到清明祭祖就结束了,现在是一年到头都有。
您哪天想吃,那天就是立春,那是您心中的春天。
南通人立春还有吃萝卜的风俗,这是由“咬春”而导出的节日食俗。
萝卜古代称芦菔。
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
”“芦菔生儿芥有孙”。
旧时药典认为,萝卜的根和叶不仅能生吃,还能熟吃,当菜当饭吃都可以,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燕京岁时记》说:“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谓可以却春困也。
”打春生吃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效,可以预防口腔疾病。
道理很简单,冬春之交,气候干,风沙多,还是蛮冷的,只要一受凉就会引发扁桃体炎、咽喉炎,南通人叫它“喉蛾”。
而白萝卜正当时,既经济实惠,又清热破气、止咳化痰。
大概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生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
如皋的“捏颈儿萝卜”又脆、又甜、水又多,当地民谚“青岛苹果莱阳梨,抵不过如皋的萝卜皮”就是对它的盛赞。
春季,正是香椿头、枸杞头、野芹菜、荠菜、蟛蜞螯(马兰头)、黄花儿等特色乡土菜上市时节。
吃法看各人欢喜,要么用滚开水焯,再切碎了凉拌;要么急火快炒装盘子,假如加点儿肉丝、竹笋丝,味道就更加好。
还有人不加热,先“爆腌”,就是用盐掿过后用佐料拌了吃,清香味更浓,心头的春意也更浓。
春天的水芹最嫩,也适合食用,做个水芹炒茶干、水芹炒肉丝都是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介绍南通的习俗
南通人过年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1.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
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
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
初一吃饺子不是苏中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
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
2.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
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
还有鱼是每家必备的。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
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
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
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
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
3.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过年时,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的习俗。
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
南通岁时节令--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
旧俗正月十三上灯,家家挂红灯,十八落灯,从十三到十七,谓之五夜元宵,又称灯节。
这几天夜里,市镇上的孩子信成群结队举灯或拖灯串游。
寺庙中更是灯彩纷陈,璀璨夺目,并间有猜灯谜活动。
民国23年(1934年)前,往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灯会,无数灯彩争奇斗艳,在锣鼓声中挨次穿街而过,两边观者如堵。
上灯、元宵节、落灯这3夜都祭祖,以元宵节的菜肴为丰富。
元宵之夜,农村中还有治虫活动,人们手举芦柴扎成的火把,在自家田里挥动,然后把田边、路边、沟边枯草烧毁,以扑灭害虫。
50年代起,元宵祭祖已不普遍,多数人家为全家聚餐,而玩灯仍是孩子们的乐事。
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玩的灯也正向现代化发展,有了电池照明,不少为塑料制品,除兔、鱼、虾、蟹、蛤蟆这些传统形式外,还有飞机、、火箭、地球仪、五角星等,透露出时代气息。
更多的是竞放烟花,夜空中五彩缤纷,地上欢声雷动,连一些大人也参加这一活动。
元宵节城隍庙的360盏球灯蔚为“江北奇观”。
小点的是八角、印方、宫壁诸彩灯。
灯或画绢或贴绒,或饰水晶玻璃而成,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节。
看灯是人们畅叙友睛的机会,文人学士也以此日猜灯谜为赏心雅事。
江苏南通——立夏习俗(图)
立夏那天,南通时兴孩子胸前挂蛋。
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
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承认,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
传说虽无从稽考,但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之日多食禽蛋,“美食家”们还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汤。
立夏中午还用箩筐挂秤“称人”,给孩童称体重,有时稍稍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
称时,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
若立夏之日,天气晴朗,回游泳的孩童还得下河洗澡,这一年游水腿肚不会抽筋。
这天,家庭主妇还曝晒被褥、衣服等物。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
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
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
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
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
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
“天收”。
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