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视听语言分析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458b74e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c.png)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身处绝境的女性在战争中的挣扎和抉择。
从剧本故事来看,刘恒的改编极为到位。
他不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还充分考虑了片子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影片以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为主题,将叙事角度从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结构严谨,三幕剧结构清晰,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置”一段中为了商业考虑而安排的过量场次,导致后面的情感释放略显仓促。
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对于一部长达 145 分钟的电影来说,也并非没有益处。
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虽然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比较合理,但深究起来仍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不过,从娱乐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从视听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非常出色。
开场的战争戏极具临场感,画面呈现不错,而对于色彩和细节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电影在特效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场景的制作显得不够细腻与真实。
此外,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的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殡葬师形象,其表演真挚而感人。
然而,也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存在瑕疵,比如部分女性角色在眼神传达上的问题,使得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特别是《秦淮情》的多次出现,既营造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暴力场景也被处理得较为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选择。
《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
![《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fc8564ff5335a8103d22015.png)
《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作者:徐稚妮来源:《神州》2012年第17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语言的深度解析,诉说作为有别于文本叙事的电影叙事漫溢在时间和空间塑造上的独特魅力,以及电影在视听层面的超越。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电影语言视听革命超越萨特曾说道“电影的天性是对大众讲述;它对他们讲述着大众及其命运。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其动人而感性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历史里的一隅。
那段历史并非言之凿凿的传说或是对政治的附庸风雅。
作者严歌苓在对史诗故事磅礴描绘里加入了儿女情长、女性意义、个人价值的深刻追寻和对生命卑微和伟大的辩证思考。
而将这样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寄由影像来传递和深层阐释的确非一次简易的挑战,更是一场充满冒险逸趣横生的视听革命。
一、瑰丽、繁复、激烈而独具魅力的色彩光影的创造性诠释电影《金陵十三钗》选择了艳丽或晦暗、热烈或冷峻、斑斓绮丽或飘渺凄厉、典雅精致或哀艳悲壮等等色调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呈现在荧幕上,让人赏心悦目。
这也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最擅长的技巧之一。
整个故事贯穿始终的那些色彩在每个画面里都互相冲突,交相辉映。
灰暗的天空下,漆黑而肮脏的断壁废墟、镶着斑驳绚烂的彩色玻璃的教堂,绿波荡漾的上架空的翠禧楼、被血染红的帷幔,女孩们素雅的藏蓝色校服和秦淮河女人们红粉青绿、争奇斗艳的服饰、卷曲微翘的黑发、浓妆艳抹的脸庞,教堂里漆红的座椅,泛黄的老式直立钢琴等等这些画面都在其色彩激烈地对比下产生了非凡的意义。
影片中色彩运用很巧妙,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有很多。
比如,教导队的李教官一个人奋战保护女学生的那段激战,导演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地点——纸店,这无关紧要的地点却造就了一个经典难忘的镜头。
在激战最后,李教官拉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里,正是纸店里五颜六色的纸张使得原本暴力、凄惨而悲壮的牺牲变成了一次壮丽的殉祭。
那些色彩简洁的纸张在爆破里被撕裂伴随烟尘一起翻腾嘶吼,仿如庆典里的鞭炮只为英雄而响闹,像是对他的英勇牺牲最后的礼赞。
金陵十三钗影析
![金陵十三钗影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152c0e79563c1ec5da71b6.png)
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一方面是张艺谋再度演绎《红高粱》“战争传奇”式的回归;一方面又是张艺谋弱化个人风格,突出通俗、国际化的自觉转变。
《红高粱》是感性、粗粝、癫狂、抽象仪式化的,它对民族的反思充满着精英式的启蒙意味。
《金陵十三钗》则是理性、精良、冷静、具体写实化的;它的反思批判,更为通俗和国际化——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仅可以引起华语世界的关注,同样可以叩响全球范围内对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
相比《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俯、仰、正反打的镜头使用非常节制,战争场面、室外环境、手持肩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画,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画幅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从十三钗们的衣服、配饰、绸缎庄、天主教堂彩色玻璃等的色彩设计上,虽然还能看到大色块、高反差等张艺谋式色彩特点,但相比《菊豆》《英雄》等影片要写实了许多。
影片在造型上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铺在教堂院内巨大的白底儿红十字的大旗:红十字,代表了救护,代表了天主教,同时也预示着危险。
通过造型,在画面完成了大的戏剧冲突和隐喻。
二是打碎彩色玻璃的几次不同处理,巧妙妥帖。
全片的战争节奏及场面,围绕着国军狙击手(佟大为饰演)的行动线上铺陈开来,一扫以往华语战争片“有了场面丢了人物,有了人物丢了场面”的尴尬。
片中几场“巷战”将成为世界战争片中的经典。
影片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巷战段落中,中国军战士紧挨排成一竖列,掩护最后一位战友炸坦克(固定画面+画外旁白);其二,教堂中十三钗们一字横排开走向观众(固定画面+画外音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e435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2.png)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崇贤公主以降良才女的不幸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令人扣人心弦。
作品中涉及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家族之间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命运选择等多重主题。
小说描绘了崇贤公主与降良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作品中的十三位女子形象各异,性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命运轨迹和人生选择。
整部小说充满了张爱玲特有的文学魅力,让人读后心生感慨。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银幕,通过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作者的文学构思和情感表达。
随着影视化叙事的不断发展,这部经典作品也得到了新的生命和传播,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化经典。
1.2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概念影视化叙事艺术是指将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通过影视媒介进行再现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影视编导和演员通过镜头语言、视觉效果、声音和配乐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氛围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影视化叙事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它融合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独特表现手法,具有更加直观、贴近生活的特点。
通过影视化叙事,观众可以通过视听的感知方式,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在《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精心的布景、服装、化妆和表演,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韵味,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通过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金陵十三钗》得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了观众对经典故事的共鸣和思考。
2. 正文2.1 小说背景和故事梗概《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中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爱情故事。
悲壮的抗争——解读《金陵十三钗》
![悲壮的抗争——解读《金陵十三钗》](https://img.taocdn.com/s3/m/75b1209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3.png)
悲壮的抗争——解读《金陵十三钗》乍一看片名,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会误以为《金陵十三钗》和《还珠格格》、《宫》之类的古装深宫戏一样,是一部讲述一些古代女子生活的情感剧。
然而,看过它的宣传海报和影片介绍,我才知道:这部电影起源于2005年,华裔作家严歌苓将《魏特林日记》里的几行文字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2011年又将它拍成了电影,搬上了荧屏,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早已灰飞烟灭却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印记的尘封往事。
影片重点讲述的是1937年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里,一则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伙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段情节虚构但背景真实的历史,这部影片是一部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牢记历史的战争片。
原本,事件背景十分复杂,而该片却以小见大,通过述说日军的冷面屠杀与国人的悲壮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别是在那座相对还是净土的一处天主教堂里,冒牌神父、教会学生、风尘女子为了在血雨腥风中求得一线生机,发生了种种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思。
“轰炸了二十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军队攻破了。
那是1937年12月13日,我记得,那天所有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名当事女学生书娟的追述,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极其残忍的战争年代,而当我们的思绪追溯到那段不愿记起却又无法逃避的历史时,顿时心乱如麻,悲伤、哀恸、愤怒、仇恨、痛心、揪心……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内心就再也难以平静了,仿佛真的坠入那场“永远也跑不出”的大雾里了。
该片是从南京沦陷的危情时刻切入的,开篇就是一场战争戏。
一群本来可以突围的国军伤兵,为了拯救一帮将被日本兵活捉的女学生们,挺身而出,用十几条烂命、十几竿破枪,去阻击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日军,为女学生逃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虽然伤兵视死如归、英勇顽强,但在具有绝对优势的疯狂扑来的敌人面前,无可避免地落得了一个悲壮的下场。
为了炸毁日军的坦克,一个伤兵从楼上纵身跃下,在摔到坦克车上的时候拉开了捆在身上的引爆栓,与不可一世的铁皮装甲同归于尽。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a65e85e8102de2bd96058875.png)
战争中人性的美好——评影片《金陵十三钗》2011年张艺谋最新电影大作《金陵十三钗》于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外国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
揭示战争的残酷,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摧残是巨大的,导演之所以选择“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作为主题,一是以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作对比,揭示南京大屠杀对南京人民的伤害,让中国人民勿忘国耻;二是揭示战争中依然有美好的人性存在,借此安慰国人被战争创伤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残酷对于战争不是绝对的,在战争有,依然有净土的存在。
在本片中,人物性格的转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又以“神父”、十三钗和小女孩为主。
约翰以“钱”为相处方式的性格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最终回归人文主义的美好。
约翰是美国派来安葬神父的人员,“money”是约翰出场之初最常使用的台词。
为神父祷告需要钱,修理卡车需要钱,甚至在爱情中,他仍认为应该用金钱维持。
留在教堂不是乔治的本意,他是为寻找教堂中可供他使用的资源——金钱和美酒;穿上神父的衣服也并不是乔治自愿,而是为博得玉墨的欢喜。
然而,当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女学生即将被亵渎时,这些发生在约翰身上的偶然便成为保护女学生的必要武器。
影片中,日军野蛮的行为与女学生声嘶力竭的求救声深深刺痛约翰的心灵,人物的性格在此发生改变。
日本人不敢惊动西方人,这为约翰保护女学生提供很好的基础。
他站在教堂的最高处,假扮神父,手执教会的十字架红旗,高声痛斥日军的残暴。
这是剧情的一大发展,约翰人性的美好第一次在本片的荧幕上展示。
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用神父的身份,继续保护女学生。
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
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
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他决定留下来。
他积极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5faf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b.png)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摘要】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妇女在艰难时期的坚韧和勇敢。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氛围营造和文化特色,为观众呈现了深刻的视听享受。
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为影片增添了层次和张力。
音乐也为各个角色的塑造提供了精彩的背景音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音乐艺术丰富了电影的内涵,提升了观赏性,成为《金陵十三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赏析,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赏析、情感表达、氛围营造、文化特色、剧情、角色塑造、内涵、观赏性、不可或缺。
1. 引言1.1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章子怡、张丰毅、黄晓明等主演的一部中国历史剧情片。
该电影讲述了194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金陵城受战火侵袭,京城名妓玉楼院被日军占领,院中十三位美貌绝伦的青楼女子,被指定为金陵城之宝。
她们在战乱中保全自己,又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扶持着坚守与对抗。
电影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战争年代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讲述这十三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战乱年代的人间疾苦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影片通过细腻、真实的呈现,展现了女子们在逆境中的坚强和善良,塑造了一群普通女子的崇高形象,让观众对历史时期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整部影片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抗争精神的结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音乐艺术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加深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内发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十三位美丽的女性在战乱年代中的坚韧和勇敢。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_金陵十三钗_的字幕翻译研究_吕健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_金陵十三钗_的字幕翻译研究_吕健](https://img.taocdn.com/s3/m/346a524b804d2b160b4ec052.png)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No.4[收稿日期]2012-05-12[作者简介]吕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学术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吴文智(江苏省翻译家协会,南京210010)[摘要]张艺谋拍摄的《金陵十三钗》获得了第69届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途径,其字幕翻译极具重要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多模态话语综合框架主要有: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
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对《金陵十三钗》电影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片,弘扬影片中的人性魅力。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2)04-0036-030引言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语言这种作为意义表达手段的单一模态基础上,出现了图画、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特征。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2009)电影作为一种直观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途径,其字幕翻译极具重要性。
本文尝试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期为电影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期望观众通过借鉴本文更有效地进行影片欣赏。
1《金陵十三钗》影片人物语言特点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一座暂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内十二位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和教堂内打杂的小伙计为解救女学生脱离日本兵的魔掌而慷慨赴死的故事。
片中教堂中的避难者们的语言以英语与南京方言为主,在英译过程中呈现口语化、大众化、中语西化等语言特点。
评金陵十三钗
![评金陵十三钗](https://img.taocdn.com/s3/m/b0561e22ed630b1c59eeb5c9.png)
消费文化下的“好莱坞式”叙事——影视创作与受众美学角度分析影片《金陵十三钗》摘要:电影为了迎合与获得“好莱坞”味道,有意大大降低了人物的精神与道德上的起点。
对于十三钗的集体英雄主义的精神升华,应提供更有力的人物心理依据和更充足的叙述情节铺垫。
而张导的细腻、雅俗共存、戏剧化表达这些美学风格还是贯穿了整部影片。
关键词:“好莱坞”式主题缺失细腻该片上映之初,对于《金陵十三钗》的好评如潮,认为这是张艺谋十年以来最好的一部影片。
经过了这段热潮后,再来冷静分析下这部影片。
下面就从叙事分析、人物分析、视听语言方面,在创作与美学上分析下《金陵十三钗》。
叙事分析本片以女学生书娟为第一视角,讲述在她眼里发生的这个故事。
相信这是张艺谋第一次将真实的沉重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在此之前,真实历史的巨大事件几乎很少直接进入他的电影。
而在这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现实主义题材,也是在华语影坛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部电影要打动人,一定要让观众有带入感;要让观众有带入感,则一定要让这部电影显得很真实,特别是对叙事情节的处理要让观众具有情感认同。
首先就说这样一个情节,几个国军士兵迎着坦克冲上去,然后一个个倒下。
不可否认,画面可能很精美,但是情节太虚假。
我很难想象有多少军队会这样去迎战。
从其他的几个战术来看,这些士兵是具备很高的战斗素养的,再看他们的装备。
他们固然不可能是国军的王牌军队,但也绝非草包之徒。
但是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迎着坦克被打死。
感觉导演纯粹就是为了让他们死掉,制造一个好看的画面才安排的镜头,完全不符合叙事情节的需要。
那两个妓女的离开教堂的情节也处理得非常粗糙。
她们竟然能够轻而易举的离开日军严密把守的教堂就让人非常匪夷所思。
影片当中没有任何交代,说明她们是如何逃脱的。
而她们离开教堂回去妓院的理由更是荒唐。
一个妓女是为了拿回耳坠。
影片完全没有交代这两个耳坠的来源,另外,如果这两个耳坠对于这个妓女非常珍贵的话,为什么她逃离的时候背着一箱子的物品,却会偏偏忘记这个最珍贵的东西呢?另外一个妓女的理由更是荒谬,仅仅是拿回一段琴弦,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弟弟”弹一段秦淮曲。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6ccd7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e.png)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金陵十三钗是明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小说,被誉为“女性史话”。
它描写了十三个女性的命运变迁,从历史的某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十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使人们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尽管它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抓住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思想潮流、社会习俗,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以洛阳为背景,讲述了身世各异,具有个性特征的十三位女子。
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心态和思维方式,它们在一连串充满变数的事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和喜悦。
它们用自己的力量,勇敢地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它们也在不同的艰辛环境中,用自己的勇气、坚毅和智慧,用毅力、忍耐和抗争,来展示女性有能力承受和变革自己的命运。
在故事中,作者通过比喻、暗喻和其他艺术手段,表达了一种对女性自由、尊严和权利的赞美,对女性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赞赏,以及对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的赞扬。
作为时代背景,女性在明清时期受到很大的压迫,生活在严格的家庭规则和保守的传统习俗中。
它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没有思想上的自由。
但是,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们,尽管在环境的束缚下,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名人。
它们勇敢地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
金陵十三钗展示了古典文学的魅力,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史。
小说用精彩的描写,表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人们的心中,激发了对中国文化的追求与热爱。
以《金陵十三钗》为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女性谋求自由、尊严和地位,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与赞扬。
目前,中国社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妇女的权利与地位,将女性的社会责任融入发展的轨道中,以促进更有质量的发展。
借助根植于古代文化的理念,中国妇女在现代文明中,也将有更自信的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念。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54603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6.png)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摘要】《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清朝末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十三位优雅娴静的女子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这部小说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通过角色的演绎、镜头语言、美术设计和音乐配乐,展现了原著中的情感和氛围。
影视化叙事艺术不仅保留了小说的神韵,还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金陵十三钗》的美术设计考究,音乐配乐动人,加深了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共鸣。
整个艺术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叙事效果,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审美收获。
通过对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著小说中的情感和内涵,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魂魄。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影视化, 叙事艺术, 赏析, 引言, 背景介绍, 引题, 正文, 小说改编影视剧, 角色演绎, 镜头语言, 美术设计, 音乐配乐, 结论, 艺术价值, 叙事效果, 审美收获.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上海滩上的富贵人家为背景,讲述了在动荡时局下,一群贵妇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赏析,探讨小说如何被改编为影视剧,角色扮演的表现,镜头语言的运用,美术设计的呈现,以及音乐配乐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和叙事效果。
1.2 引题《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感的深刻探讨。
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我们得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借助镜头语言、美术设计和音乐配乐等元素,更好地展现出小说所追求的审美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小说改编影视剧、角色演绎、镜头语言、美术设计和音乐配乐等方面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深入分析。
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视听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特征
![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视听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74fdc3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5.png)
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视听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特征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上映当天就入围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等,这就是《金陵十三钗》。
下面我就《金陵十三钗》为例来分析视听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特征。
视(视频)听(音频)艺术,顾名思义,指的是视频(画面)与音频(声音)合二而一的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艺术。
视听艺术表现在画面、声音、色彩等维度。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在这些方面都有体现。
在画面上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如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用身体来抵挡坦克,六七个战士列成一队冲向敌军坦克,一个倒下去另一个再向前靠近,直至最后的战士用尽全力将炸弹投向坦克;豆蔻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等等;在色彩的运用上则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影片中灰暗的整体色调带有明显的历史沉重感与那段特殊的日子的黑色记忆,艳丽的教堂玻璃,华美的丝绸旗袍,在一片废墟中闪现的明亮色调养眼也很安神,战争中最美丽的人性闪光点就在那些曼妙身姿中一点点显露出来,特别是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
经过几次的技术革命,现在的视听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其标志就是影视技术的数字化、小型化。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大量的运用到了数字化。
比如,在开场的时候带有递进效果的战争背景影响;在被中国敢死队炸毁的日本装甲车成像上;在李教官大量的狙击的场景中。
如果没有数字化的话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
但是,单是数字化自身不足以给视听艺术的呈现形态或其美学本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是因为数字化并未给视听艺术提供像声音、色彩这样的独立表现维度,而只是使这些原有的表现维度呈现得更为充分和丰富,它使我们的制作更加灵活、方便、快捷,却并未使其发生质的变化。
对于大多数视听艺术甚至于对于大多数故事片来说,数字化所能提供的特技手段并不是必需的。
在数字化的同时,小型化也在发展着,如数字化进入视听艺术是从后期制作开始的,小型化则首先从摄录器材开始,体积变小,重量减少。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745ad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5.png)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十三个姐妹的一生经历,也概括了当时的上海女性的生活状况。
作者林语堂写了一篇充满浓厚叙事话语的小说,这篇小说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尝试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深入剖析《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
【论述】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人物、情绪。
首先,作者林语堂使用了大量的成语、比喻以及对话等文学装饰,给叙事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亮点,让人们不禁对当时的上海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他用“黑暗”比喻上海阴森的社会氛围,用“归情”来描述一种柔情似水的情感,以及用“仙风道骨”来描绘一种古雅的气质。
其次,林语堂用他真实的笔触对当时的上海社会进行解析,使人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当时的女性的社会地位。
他把十三个姐妹塑造成十三个由不同的社会、军事、家庭等影响而形成的独立的人物,把十三个姐妹的婚姻、爱情、友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信仰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最后,林语堂也利用叙事语言,勾画出种种激烈的情绪。
例如,当苏菲被绑架时,林语堂用“恨贯穿了她的心,消极的思想和懊悔填盖了她的心”等叙事语言,勾勒出她内心海洋般的深沉情绪。
此外,他还把每个故事结尾收尾得有悲有喜,让读者经历心灵的起伏。
【结论】
总之,《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语言富有叙事性,兼具现实和浪漫的色彩,描绘出一副精彩的画面,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叙事中的每一个场景,从而加深对作品及其中蕴藏的社会现实的理解。
浩劫中的亮色《金陵十三钗》主题的表达
![浩劫中的亮色《金陵十三钗》主题的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3f590494a98271fe900ef955.png)
浩劫中的亮色《金陵十三钗》主题的表达作者:张宪席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张宪席(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摘要: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共投资6亿元人民币,启用了好莱坞著名国际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并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大片。
张导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中赋镜头于寓意,于独具匠心的技艺和声情并茂的声音中,艺术化的呈现了一抹浩劫中的亮色——人性的光辉。
让观众在观影中,回溯历史的沧桑,品味真、善、美的人性。
关键词: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人性;秦淮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200-02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
影片共投资6亿元人民币,启用好莱坞著名国际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并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参与制作战争特效。
影片中综合运用了各种视听语言,在光与影的律动中,向观众呈现了1937年的南京。
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一支在李教官带领下殊死抵抗的中国军军队;一群为逃避战火而躲进教堂的风尘女子和一个本为利益来教堂安葬英格曼神父的美国人,在人性的召唤下共同营救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的感人故事。
该片和张导的其它影片一样善于从历史的小人物中发掘人性,但此片却把这种人性的发掘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事件之中,使该片具有了战争史诗风格。
张导调运特殊的视听语言系统,在流光魅影中,用诗一般的节奏,为观众呈现了一抹浩劫中的亮色。
一、特写中显寓意,人形中见人性张艺谋的影片最擅长从小人物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小人物身上来挖掘人性。
影片《红高粱》没有从抗日主要力量去刻画人性,而是选择了和平时代人们所厌烦的土匪来进行塑造。
影片《金陵十三钗》仍然传承了张氏这一手法,而且在人性的刻画方面较之《红高粱》更加细腻真实。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7497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b.png)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和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成为一种常态。
字幕翻译作为影片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背景,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层面,还需要关注影音元素。
本文试图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影片中多种媒体元素(如文字、图像、音频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元素对于整个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产生的影响。
在字幕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视语言的多样性,进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影片的综合意义。
二、《金陵十三钗》的影视语言特点《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古装剧,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并通过宏伟的场景、精美的服饰和音效等元素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面貌。
影片中的话语分为对白、诗词和旁白等类型,与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相互交织,构成复杂的多模态话语系统。
三、《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中的问题1. 文化差异的传达:影片中的文化符号和意象通常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对于古代的礼仪和风俗,海外观众可能会有困惑。
字幕翻译需要针对目标群体进行文化调适,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观众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翻译与视觉元素的协同: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元素对于表达情感和意义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字幕翻译中,如何与视觉元素协同工作,实现文字和影像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语境的重构:在多模态话语系统中,语境对于语义的解读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字幕翻译需要通过针对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关系进行全面的语境重构,确保观众能够准确理解角色的话语背后的意义。
四、优化字幕翻译策略1. 借鉴并发展文化调适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注释和解释是传递文化差异的重要手段。
翻译者可以结合图像、声音等元素,将注释和解释融入到字幕中,满足观众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需求。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439a7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2.png)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解析金陵十三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喜悦时刻,它把爱情、友谊、正义、仁爱、祝福等传统观念描绘得栩栩如生。
从叙事话语角度来看,把《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三钗描绘得如何、又有哪些特点?一、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特点1、情节贴合:《红楼梦》中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搭建了一个架空的文学框架,叙事的情节恰切地与爱情、友谊、正义、仁爱、祝福等传统观念相结合,使其可以真实有趣地描绘出金陵十三钗中的人物和事件。
2、文字精致:《红楼梦》中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采用了优美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加之其文字精致、押韵得体,使得叙事过程看起来细腻而充满着激情和美感。
3、渲染多变:《红楼梦》中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话语,描绘出的细节清晰、有趣,且,渲染的方式也多变,从普通的叙述,到几何叙述,还有对比叙事等,让叙事更加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可记性。
二、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思路1、以情节的贴合、文字的精致以及渲染的多变为指导,叙事应该从金陵十三钗的爱情、友谊等传统观念出发,将不同的情节贯穿整篇文章,并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教化色彩,点缀出美丽的传统文化光景。
2、叙事应以自然、随意的笔墨,加上押韵的文字,来烘托出金陵十三钗的多种情感,如友谊、爱情、仁爱、正义等,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温馨情怀。
3、叙事应该在以情节贯穿整篇文章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几何叙事、对比叙事等高级技巧,来打造一篇具有可读性、可记性和趣味性的文章,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深思传统文化。
最后,金陵十三钗穿越《红楼梦》情节,以情节贴合、文字精致、渲染多变,继而展示出其中的爱情、友谊、正义、仁爱、祝福等传统文化观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深沉美好的思想,它们此起彼伏,叙述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体系,为文学爱好者和一般大众提供了浓厚的文化体验。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0896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c.png)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探究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强调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态的共同作用。
在影片的字幕翻译中,除了文字本身,还需要考虑图像、音乐、表演等多种模态的交互影响。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女性角色勇敢抵抗侵略者的历史题材影片。
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强与勇敢。
本文选取该影片的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更因为其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明确其在字幕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然后,结合《金陵十三钗》的具体字幕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多模态符号的协调与统一。
本文还将探讨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影片字幕翻译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分析单一文本或话语的局限,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模态结合起来,以揭示交际过程中不同模态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意义。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而是与其他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中,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作为一种多模态交际的媒介,包含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以及文本元素。
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要在保持原片多模态特征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效果。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6cce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7.png)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话语传递和翻译问题。
影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通过影像和字幕相结合的多模态作品,其字幕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需要配合影像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对《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对话语中文本、声音、图像、色彩等多种模态元素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字幕的翻译除了准确传达对话内容外,还需要考虑影像元素对翻译的影响,以实现更好的观影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影片中的几个具体例子来探讨字幕翻译的问题。
在影片中,宫娥与孙思邈之间有一段重要的对话。
原文中,宫娥说:“贱婢心地善良,不想与你作对。
”这里的“贱婢”一词既带有尊称的意思,又有贬义的成分。
在字幕翻译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如“我”或“本宫”代替“贱婢”,以凸显宫娥的身份和对话的氛围。
另一个例子是在剧情发展紧张时的片段,有时原文中的对白很短,但却需要通过字幕传达情感和紧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字幕的翻译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赘述,同时要准确传达情感色彩。
例如,原文中的“快逃!千万不要回头!”可能在字幕中翻译为“快跑!”或“快走!”等,以传达紧急情感。
此外,还要考虑配乐和特效对字幕的影响。
影片中的配乐起到了情感引导和氛围营造的作用,配合字幕能够增强观影体验。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悲情的音乐可以与字幕的翻译相配合,以加深观众对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需要注意字幕的排版和设计对观影体验的影响。
字幕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内容,还要适应影片的节奏和镜头转换,以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剧情。
此外,还要注意字幕的颜色、字体、大小等设计,以确保其与影像相协调,使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集中在影像和字幕上。
综上所述,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情感与对话的传达、影像和字幕的配合、字幕设计等。
秦淮再无秦淮景,金陵独剩佳人歌--从视听角度评述《金陵十三钗》
![秦淮再无秦淮景,金陵独剩佳人歌--从视听角度评述《金陵十三钗》](https://img.taocdn.com/s3/m/a462a41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5.png)
秦淮再无秦淮景,金陵独剩佳人歌--从视听角度评述《金陵十
三钗》
曲珈莹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14
【摘要】从叙事角度来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倾向于从男性视角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并凸显战争血腥、残忍的一面,而《金陵十三钗》则以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从独特的角度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心的家国情怀,一方面突破了以往战争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彰显女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在电影语言把握上不失为一个亮点。
《金陵十三钗》从视听效果来看,遵循了张艺谋执导的一贯作风:主题多变、讲究细节、故事情节动人、容易引起共鸣。
文章从视听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气氛渲染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视听效果对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曲珈莹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华语电影中民间歌曲的运用研究——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
2.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
3.国语电影插曲英译探究——以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为例
4.秦淮再无秦淮景,金陵独剩佳人歌——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
5.“秦淮景”打造电影国际化之路——电影《金陵十三钗》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视听语言分析
金陵十三钗贯穿全剧的是“变化”。
是主要人物随冲突发展身体心理的变化。
自然这也是视听元素的主题。
一、光
我认为最为出彩的是张导对于漏光的应用,剧中出现了几次极为重要的漏光。
例如:
李教官逃到小阁楼后光光照到李教官脸上、日本兵进入教堂时光打到john脸上、后面光从地窖射出。
漏光就是变化。
李教官从“自己跑”到“一定要保护女学生”的变化,john从“只要钱的殡葬师”到“不顾生命危险的振臂高呼保护教堂里的人”的变化,光从地窖射出预示了“秦淮河女人”
的变化。
同时,光的灵活运用对构图美感的补充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构图
张艺谋的电影从不缺精美别致的构图,这一特点在十三钗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描写日本兵暴行的时候一些不规则构图也凸显出日本兵人性的扭曲,美感原则与服务主题原则乃至变化原则三者兼顾体现了导演拍摄技巧的娴熟。
三、运动
跟拍的运用在全剧中是普遍且精髓的。
影片就是以跟拍女学生逃跑为开头的。
大量的跟拍镜头有效地突出了战争年代受迫害的普通民众只能逃跑敌人肆意横行的悲惨状态,与之对比的是李教官和他的教导队。
固定机位的拍摄突出了军人的决绝,尤其是拍摄教导队敢死队炸坦克的情节。
导演并没有采用一侧跟拍的手法,而是正对着演员配上悲伤地音乐,成
功的塑造了教导队军人的英雄形象。
四、色彩
从大的色调上讲,灰暗笼罩整个开端、发展、高潮,乃至结局一大部分。
但在最后女学生的想象中,光线变得明朗,画面变得清澈,映射出经过这么多的事,但在“秦淮河女人”和“李教官”“father john”的保护下,女学生们的心灵依旧纯净。
局部色相的处理上。
最初“秦淮河女人”进入教堂时是衣着艳丽、衣冠不整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他们离开教堂时却穿女学生的服装、留着女学生的发型、裹着胸。
虽然这是情节必然(代替女学生参加酒会)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女人”经过相处和一件有一件事情后,向“女学生”的变化。
这里的设计是极其巧妙地。
另外要说的就是john,john的第一次亮相穿着白衣白裤白帽,进入教堂后换上了教堂神父的服装,但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只是外形上的变化,在保护学生后不久john便剪掉了自己的胡子,这次局部色相的变化伴随了人物心理的变化john完成了彻底的蜕变。
在这个变化中局部色相的作用显而易见。
五、景别
张艺谋作为中国学院派导演的代表,景别应用的恰到好处又变化多端。
在描写日本兵暴行时,大量的特写让观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甚至对于同一个人物变化前后景别应用也有不同。
John在影片开始部分以中景、远景为主但随着剧情发展john更多出现在近景。
特写镜头中。
六、音乐
全剧插曲所占的份额并不很多,但却个个经典。
北电的苏牧老师在解释电影音乐和电影影像的时候说:“音乐不应起到一美遮百丑的作用,它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是十分赞同的,例如前面提到的教导队敢死队单从影像上看这个镜头已经是成功的了。
再加上适当的音乐更让多少观众落泪。
综上,十三钗在视听元素的应用上传承了学院派导演的一贯风格:注重细节,形式多样,其情节感人至深不失为一部好片,但在剧本的一些细节的真实性上还有待商榷。
期待张导的下一部比十三钗还好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