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宗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理解宗教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道路,在观看相关内容后,我有诸多深刻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宗教并非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它有着自己产生的根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催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
例如,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超出了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控制范围,于是人们将其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求。
在封建社会,宗教往往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教会通过教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民众接受社会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不可违背。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宗教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
当人们面临生活的困境、无法摆脱苦难时,宗教给予他们一种希望和安慰,让他们相信在现世的痛苦之后会有美好的来世或者神灵的救赎。
宗教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如爱、善良、宽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被极端势力利用,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极端宗教组织往往违背宗教的本义,煽动仇恨、制造暴力,破坏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例如,某些恐怖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恐怖袭击,给无辜的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危害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对待宗教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决策。
这一政策既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又强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宗教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发展。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这是为了确保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止宗教势力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害。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篇1一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
二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三是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四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篇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
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
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
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论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由此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侯,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活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侯,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以及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慰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是“虚妄的幻想”,是对社会现实的错觉,同时也承认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不仅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强调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二、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1. 宗教自由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在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国家不得干预公民宗教信仰的选择。
2. 科学唯物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对待宗教。
它主张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3. 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要求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实践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1. 培养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宗教工作要引导宗教界人士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它鼓励宗教团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增强宗教社团组织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宗教工作需要引导宗教社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修养,使其在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
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当然《导言》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著名的论断,如,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世界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这些名言中的一句。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人本化的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实质上就是一个上帝实体化、自然化、人本化的过程。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思想启蒙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思想领域里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特别是思想启蒙,人的理性得到张扬,作为宗教统治代表的上帝已失去了其原先高高在上的专制统治地位。
总的说来,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他。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宗教的本质从三个方而进行了阐述:就人自身的思想意识、心理根源而言,“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己经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宗教是颠倒的社会(社会存在)的世界意识;就宗教本质的特性而言,“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具有幻想性。
(一)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马克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总结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社会作用。
他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八。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邃队费尔巴哈出发,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马克思理解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即人具有社会特质。
宗教存在的根源就在这个现实的、具体的人生活着的、颠倒了的社会、国家中,并在这个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着“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逻辑”、“道德约束”、“总根据”等重要角色,为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作论证,成为其精神支柱。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县民宗局供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理和理论,以解释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变革。
然而,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相互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起源和发展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及存在之谜的思考和回应。
通过崇拜神灵、聆听教义和执行祭祀仪式,信徒们向上帝、神或其他超自然力量表达尊敬和信仰。
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不断演变和传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形式和传统。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学说,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三、宗教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它提供了一种人们解释生活意义、规范行为准则、寻求心灵慰藉和建立社会秩序的框架。
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灵性需求。
在许多社会中,宗教信仰还承担着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将信仰群体团结在一起。
然而,马克思主义将宗教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掩盖社会现实的幻象,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鸦片”一样的东西,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
坚持追求宗教信仰将阻碍人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并阻碍社会变革的进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但在现实社会中,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一些宗教信仰的改革和解放提供了启示和动力。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吴新宇**吴新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第1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27页。
【内容提要】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必然环节,而唯物 史观赋予了宗教批判新的内涵。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形成与发展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马克思宗教批判旨在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肯定宗教批判是对现实批判的胚芽,批判基督教国家和市民社会犹太精 神的宗教异化;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得宗教批判深化为意识形态批 判,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具有非独立性和虚假性;第 三,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拜物教展开批判,表现为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 拜物教批判宗教批判是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创立唯物史观的一 个必然环节,是其他批判的前提,正如美国学者罗兰•斯特龙伯格所评论 的,“马克思激进事业的起点是无神论,而不是社会主义”①。
在19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宗教和政治,“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 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②。
宗教批判是一切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批判的前提,是世界的总理论,反宗教斗争也就间接地反对现实世界的斗争。
宗教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热衷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自我意识把自身分裂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并对之顶礼膜拜,费尔巴哈则认为不是自我意识而是感性的人创造上帝,宗教是人类本质异化的产物。
宗教批判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起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彻底地抛弃神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
但是,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区别于青年黑格尔派而展现为独特的思想路径,这也是促使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可以说宗教批判是副本批判,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起点,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批判,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创立了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唯物史观赋予了宗教批判新的内涵,宗教批判的思想仅仅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马克思深入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逐渐嵌入历史深处。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题——论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说
义宗教观统一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在我们这样的社会
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代表着科学认识宗教的 斱向,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导地位。
LOGO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马恩 都强调他们的学说仅仅是实践的指南,从来丌是一成 丌变的教条。他们关亍宗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政 策至今仍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但又丌能把它们绝对 化,丌能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那里就穷尽了 关亍宗教的科学真理,更丌能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搬硬套他们当年关亍宗教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宗 教 的 调 节 功 能
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 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 “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 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 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 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 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 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 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 致性。
LOGO
如何看待宗教
•此外,宗教信仰是一种综合性的世界观,它形塑信徒对世界 的理解,并且使信徒容易共同接受某一宗教对社会实在的界 定。在分享相同的对社会实在的界定的基础上,信徒们便较 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并在该共同体内进行组织上的 整合。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对其共同体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LOGO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宗 教 的 调 节 功 能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 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 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 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 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 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 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宗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宗教的本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源远流长。
在1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们指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与社会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紧密相关。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思想,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人类对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想反映。
二、宗教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宗教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和幻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追求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并且主张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指导下去解决人类的困惑。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宗教的虚假性和错误性。
三、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宗教可以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它通过宣扬教义、规范行为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宗教也可以提供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外,宗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宗教教义的僵化、宗教组织的腐败等。
四、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宗教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问题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压迫造成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根源问题,人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对宗教的依赖。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且实行了无神论的政策,弱化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
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02
的中国化历程
早期接受与传播(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
初步介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早期 传播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 进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将马克
思主义引入中国。
传播渠道
早期主要通过翻译、撰写文章等方 式,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重 要传播平台。
初步接纳
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 子开始在实践中尝试运用马克思主 义宗教观,如李大钊等。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 2
参与国际宗教事务治理
积极参与国际宗教事务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 合理的国际宗教秩序。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宗教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
推广中国经验
总结和推广中国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成功经验, 为其他国家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03
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理论价值
坚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是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现象而不是 超自然现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坚持和发展。
强调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化过程中,这一观 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重视人民群众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THANKS.
宗教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教最终会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背景与形成
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当时欧洲社会 的宗教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断的三个维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笫2"卷笫#201(年6月Vol.28 No.3Jun 2019DOI : 10.13887/ki.jccee.2019(3).15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断的三个维度许梦潇(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120)摘要:国內外学者针对马克思关于宗教的“鸦片”论断理解各有不同,根据其研究的侧重点,可将他们的观点概括为宗教功能描述说、鸦片非毒p 说等。
文章认为,理解马克思的该论断,第一,要明白在这个论断中的“宗教”指的是经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后的宗教;第二,“鸦片”是具有否定意义的概念;第 三,马克思的“鸦片”论断的本质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宗教;人民;鸦片;宗教改革;现实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9)03-0062-04“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 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圣灵 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
这是 马克思在其《<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文章中对宗教的一段非常经典的论断&关于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以下简称“鸦片论断”)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论断所受到的解释却是多样的。
国内研究者的观点总体上可以概括并分为三类:第一,宗教功能描述说,该观点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不等于马克思对于宗教本质思想的根本和完整的表述,只能理解为马克 思在对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的一个功能描述叫第二,“鸦片”非毒品说,该观点主要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这个说法在马克思以前的德国早已流传,马克思只是引用,且马克思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这个论断中所表达的“鸦片”并不是指麻醉剂或毒品叫第三,人民主体说,该观点认 为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论断的立意重点并非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而是“受鸦 片麻醉的人民”冋。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资本论》的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对宗教有过这样的论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当作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根本态度,甚至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
但这句话放在现今来看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所以宗教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同时人们在发展宗教时创造了不同的神和不同的信仰。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势。
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
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因此对待宗教我们应从马克思的辩证批判角度去审视。
从现今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宗教是全盘否定的,因为在大众眼中鸦片是毒品,是明令禁止的。
在十九世纪先后爆发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古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现有各大一线到N线的明星相继涉毒被抓。
所以当我们以“既然鸦片是毒品,宗教也是毒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否定宗教”这样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时,那么这句话不仅否定了宗教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否定了宗教在原始社会的诞生和对当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况且马克思对宗教不是无条件否定的,更没有把否定宗教看成否定其他的前提,他还是肯定了宗教的作用的,毕竟宗教包含了对现实的“抗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由此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侯,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活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侯,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侯(现在,人们正被这些由他们自己所产生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对立的生产资料所奴役),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侯,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356页只是由于自发的宗教的内容是以人为本源,所以这些宗教在某一点上还有某些理由受到人的尊重;只有意识到,即使最荒唐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的永恒的本质,……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宗教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的历史,不致被全盘否定,永远忘记。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51页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
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但是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用皇帝的赦令创造出来的。
新的世界宗教,即基督教,已经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了。
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因为它那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官方形式仅仅是西尼亚宗教议会为了使它成为国教并使它适合于成为国教这个目的而赋予它的那种形式。
它在二百五十年后已经变成国教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它是适应时势的宗教。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那种所谓基督教是一下子便体态完备地从犹太教里产生出来,并凭自己一劳永逸地大体上确定的教义和伦理从巴勒斯坦征服了世界的奇谈,从布鲁诺·鲍威尔时起再也站不住脚了;它只能在神学院里和那些要“为人民保存宗教”而不惜损害科学的人们中间苟延残喘。
斐洛的亚里山大里亚学派和希腊罗马庸俗哲学——柏拉图派的,特别是斯多葛派的——给予在君士坦丁时代成为国教的基督教的巨大影响,虽然还远未弄清,但这种影响的存在已经得到证明,这主要归功于布鲁诺·鲍威尔;他基本上证明了基督教不是从外面、从犹太输入而强加给希腊罗马世界的,它——至少就其成为世界宗教时的状况而言——是这个世界的最道地的产物。
——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31—532页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是群众创造的。
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数以百计的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
基督教事实上是自发地形成的,是这些宗派中最发达的宗派互相影响而产生的中间物,后来由于加进了亚历山大里亚犹太人斐洛的论点,稍后又由于受到斯多葛派思想的广泛渗透,而形成为一种教义。
——恩格斯:《启示录》(1883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1—12页在中世纪随着宗教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宗教改革——路德的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这是包括农民战争这一危机事件在内的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恩格斯:《关于“农民战争”》(1883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9页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崇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侯,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的欺诈。
——恩格斯:《布鲁诺。
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1882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7—328页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
——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0页在目前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象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受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
因此,宗教的反映过程的事实基础就继续存在,而且宗教反映本身也同它一起继续存在。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356页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他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
对基督教更是这样。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8页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由此可见,一般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
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1页。
对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
恩格斯还辛辣地嘲笑了杜林先生所谓“消灭宗教”的作法,指出:“杜林先生不能静待宗教这样自然地死掉。
他干得更加彻底。
他比俾斯麦本人有过之无不及;他颁布了严厉的五月法令,不仅反对天主教,而且也反对一切宗教;他唆使他的未来的宪兵进攻宗教,以此帮助它殉教和延长生命期。
无论我们向什么地方看,总是看到特殊普鲁士的社会主义。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6页同宗教作斗争不应该限于抽象的、思想上的宣传,不能把它归结为这样的宣传;而应该把这一斗争同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并深刻地指出:“打倒宗教,无神论万岁,宣传无神论观点是我们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者说:这话不对。
这是一种肤浅的、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文化主义观点。
”因为,“只要受资产阶级苦役制度压迫、受资本主义盲目破坏势力摆布的群众自己没有学会团结一致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自觉地反对宗教的这种根源,反对任何形式的资本统治,那末无论什么启蒙书籍都不能使这些群众不信仰宗教。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8—379页如果认为,在一个以无休止的压迫和折磨劳动群众为基础的社会里,可以用纯粹说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见,那是愚蠢可笑的。
如果忘记,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那就是受了资产阶级观点的限制。
如果无产阶级本身的反对资本主义黑暗势力的斗争没有启发无产阶级,那末任何书本、任何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我们看来,被压迫阶级为创立人间天堂而进行的这种真正革命斗争的一致,要比无产者关于天堂的意见的一致更为重要。
——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第65—66页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宗教需要,就象实现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象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
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并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那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哪一个官吏都管不着谁信的是什么教;这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谁也管不着。
——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第63页因此,我们在我们的党纲中没有宣布而且也不应当宣布我们的无神论。
因此,我们没有禁止而且也不应当禁止那些还抱着某些旧偏见残余的无产者靠近我们党。
我们永远会宣传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必须跟某些“基督教徒”的不彻底性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