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接近自然的两种建筑设计方式

合集下载

马岩松演讲观后感

马岩松演讲观后感

马岩松演讲观后感看了马岩松的演讲,那可真叫一个过瘾,就像在脑海里展开了一场超酷的建筑奇幻之旅。

马岩松一上台,那气场就很足。

他一张嘴开始讲建筑,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讲建筑可不像那些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激情和故事性。

他讲的那些建筑理念,什么“山水城市”之类的,刚开始我还觉得有点抽象。

但他就像个超级魔法师一样,用图片、用案例,一点点把这个概念变得生动起来。

我就突然理解到,原来建筑不只是盖房子,而是可以和大自然玩一场超有趣的融合游戏。

比如说他展示的那些建筑设计图,高楼大厦不再是冰冷冷的水泥森林,而是像从山水间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有着柔和的曲线,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这就像是在城市里打造一个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让人住在里面既享受现代都市的便捷,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那种宁静和诗意。

而且他的演讲特别有感染力。

他在台上眼睛放光地描述着自己的建筑梦想时,我都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跟着他的节奏加快了。

他谈到自己在做建筑设计时遇到的那些困难和挑战,就像是一个冒险家在讲述自己征服未知领域的经历。

我就想啊,原来一个好的建筑背后有这么多的曲折故事。

他没有被那些传统的建筑观念束缚住手脚,敢于去挑战,去尝试新的东西,这一点真的超级酷。

他还提到了建筑和人的关系。

他说建筑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是要让人在里面生活得幸福、舒适、有灵感的。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身边的那些建筑。

那些毫无特色、方方正正的大楼,突然就变得有点索然无味了。

我就想,要是我生活的城市里能多一些像马岩松设计的那种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建筑就好了,走在路上就像在逛一个巨大的艺术展览一样。

总的来说,马岩松的演讲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

让我对建筑这个东西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建筑可以这么好玩、这么有意义。

而且还让我对未来的城市充满了期待,说不定哪一天我就能住在他设计的那种梦幻建筑里呢。

回归与超越从心中的山水到山水城市的营造--论王澍和马岩松的建筑风格的同与异

回归与超越从心中的山水到山水城市的营造--论王澍和马岩松的建筑风格的同与异

2020年第3期总第141期No.3,2020General ,No.141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中国人居理想中的山水思想,是让人居环境直接融入自然环境中,并与之和谐相处;退而求其次,作为城市人居理想的园林思想,则是把大自然里的山水元素或意象,搬进园子、庭院中,通过模拟自然形成微缩的山水景观。

作为在国际上知名的两位中国建筑师,王澍和马岩松的建筑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思想的烙印。

他们的作品风格独具,特征鲜明,可辨识度高,具有各自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

一、回归山水园林的理想:道法自然(一)道法自然与人法自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一词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造化任运之自然,其二为天地万物之自然。

正如推崇陶渊明的李白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们既可以解释为由大自然雕琢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去除了人工雕琢的痕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到底是人法自然——既是人对自然的仿效,又是人对自然的顺应。

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情感,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一种情感上的关联,在西方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1]在西方传统中,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发生情感联系,哪怕是人与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之间也能发生情感联系。

而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并不直接发生情感联系。

只有在当代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兴起之后,人们才开始清算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并认可人对环境、对自然单向性的责任关系,从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王澍的“大山法”与马岩松的“非线性”建筑王澍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造园艺术中获取了大量的养分和灵感,他的建筑风格融入了对中国山水园林的思考。

他认为,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建筑师马岩松把他的山水城市理念又搬去了洛杉矶

建筑师马岩松把他的山水城市理念又搬去了洛杉矶

建筑师马岩松把他的山水城市理念又搬去了洛杉矶在美国,MAD 建筑事务所最近动作不断。

6 月底,他们刚刚揭晓了位于洛杉矶 Beverly 山庄的「8600 Wilshire」高级公寓建造计划。

本月初,MAD 建筑事务所又联手美国建筑师 Michael Maltzan 以及 wHY 事务所在A+D 博物馆举办了「住房:重新思考我们在洛杉矶如何生活」(Shelter: Rethinking How We Live in Los Angeles)主题展览,发布了新的概念设计项目「云端回廊」(Cloud Corridor),提出了未来住宅模式的另一种可能项目计划同样是在洛杉矶,这将是山水城市计划的又一实践,花园式的建筑主体搭配着空中连廊。

云端回廊概念设计项目计划建造在洛杉矶博物馆街区域一块占地 9000 平方米的场地,这里有洛杉矶四大文化机构,其中就包括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正在重新设计的洛杉矶县美术馆(LA County Museum of Art)。

云端回廊也遵循了马岩松高密度的城市开发理念,是从传统中国山水画作中得到灵感,事务所在其声明中称“这是提供了一种类型学的替代解决方案”,“通过垂直的结构调整了联通的街道,九幢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的建筑用空中连廊的形式架起,重塑了城市肌理,在半空中搭起了公共空间与花园。

”整体建筑群的最高高度将达到 167米,着重强调了自然元素的表现力。

整个建筑群周身被绿化带所包裹,每个楼层板上郁郁葱葱的花园更是赋予了建筑外立面灵动变化之美,架起的高楼之间的连廊则允许入住者在楼与楼之间来回穿梭,远望与当地的众多经典山庄一样。

MAD 事务所表示:“每层楼板都配有与住宅单元相应的花园,花园露台和庭院不仅为周围社区提供了葱郁的绿色环境,还为居住者提供了遁入自然的休憩空间。

高架走廊和多层次的花园露台塑造了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观山望海的观景平台。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资料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资料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

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马岩松作品分析

马岩松作品分析

个人分析
• 本建筑坐落在一片湖面的旁边,整体像一 泓流动的水面,给这次方案设计提供造型 方面的思路:采用流线型表面,力求与环 境协调一致。 • 本建筑依旧采用了实虚结合的手法,在三 角形内部挖园,形成别具特色的造型。
本次设计希望突破的方面
• 突破无法深化的瓶颈 • 在建筑造型方面有所突破
• The Absolute Tower位于密西沙加市最重要 的Hurontario 街和 Burmhamthope 路交汇 处,她的重要性和标志性将使这片区域成为 这个低密度近郊城市的中心。 • The Absolute Tower也被当地民众和媒体 称为玛丽莲梦露大境的反应和强调, 高塔的设计一直是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一 种有力的陈述。 • 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 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 整个建筑有着不同角度的逆转,来对应不 同高度的景观文脉。马岩松希望The Absolute Tower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们对 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风和阳光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
马岩松设计理念
• 太阳系广场像一片流动起伏的水面,将会议展览 中心、技术服务于生活服务中心衔接成一个连续 的整体. 太阳系广场由九个核心筒以及办公、商业、 会展、科研四大功能区组成,单体建筑的概念在 这里被淡化了。 • 这是一个立体的组织方式,不但在平面上实现了 各自的独立和室外公共空间的共享,而且在立体 空间关系上创造了两个层面:地面的自然景观系 统和上层的城市尺度的建筑景观平台。
东方迪拜-----三亚凤凰岛
人工填出凤凰岛 古代神话里,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 填东海,本世纪初,迪拜王储将人工岛的 设想付诸实际,于是棕榈岛和世界岛破海 而出。今天中国的三亚,也在大海礁盘之 中吹填出了一片凤凰岛。
马岩松设计理念

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

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

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摘要:设计文化是建筑工程设计者自身理念的外显,那么"人与建设是什么样一个联系?"、"建设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联系"等都是有关建筑学的先决课题,这就是对我们每个建筑工程设计者人文主义关注的直接体现。

这些建筑会留存在后代,也同样会向子孙后代发出信号——在这个社会怎样对待人与自然。

在这个层次上,其实所有建筑最后都可能成为观念的遗产。

中国传统城市里面,把自然和人的精神相结合起来,包括很多文学作品,书画等。

马岩松希望建筑应该更贴近生活和自然。

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住宅和自己生活的空间有想法,有诉求。

马岩松觉得建筑师是未来的代言人,也是文人,他对现实充满着批判,但是在这种批判的情绪下和观察一下,他又对未来有一个展望本文要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以及他理念的实践,影响。

关键词:"天人合一" "山水城市"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引言:说起马岩松,首先想起的便是他所提倡的"山水城市"这后面透出的是"天人合一"[1]的观点。

马岩松告诉建筑师们要"创造自然"。

这一提法体现了他对建筑理念非常精准、精确的把握,这是他在经历了山水城市、山水建筑的深层次思考和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建造自然"是建筑师的职责。

马岩松认为,世界大都市的千篇一律,其他国家工业革命之前的现代城市中,都在在追求着权利和金钱,而正是这些对权利和金钱的追求使得这些现代大中城市也都趋于千篇一律。

在这个状况下,自然也成为了人们一种奢望的话题。

未来的现代城市,应当是谈论人的精神世界与山水自然的。

人与自然、风景、天人合一,而这种定义恰好也符合东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概述"天人合一"思维是我国古代对待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心态,而真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主张的却是我国北宋的地理学家张载。

马岩松资料收集整理

马岩松资料收集整理

马岩松资料收集整理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反对谁从当年北京胡同里那个捣蛋王开始,马岩松就丝毫不会掩饰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求同存异的观念,在他这里完全行不通。

即便被指责为炒作、被视为异类,他也不以为然,“历史在发展,我的看法注定会和以前的人不一样,我只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反对谁。

”在耶鲁上学时,给马岩松授课的建筑界大师们不仅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对建筑的观念也千差万别。

往往前一堂课老师讲的东西,后一堂课就被另一位老师彻底推翻,老师之间也经常大声争辩,各种建筑思想、方法都平等地受到尊重。

在毕业典礼上,校长更是严肃地说:“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忘记任何人曾经在这里说过什么,只要相信自己就好。

”马岩松身体力行着这种教诲,独立思考、判断,并勇于提出观点。

“中国现在不仅需要将西方知识学来的人,更需要有自我价值观、能代表东方未来价值观的声音。

这个声音不管谁发出来,都必定会受到重视。

而这个声音不会由老一辈,也不会是外国人发出来!”很多人认为马岩松的另类作风是成名后的狂妄,但他的逻辑却恰恰相反。

“如果进入了成名的膨胀状态,所有事情都顺理成章,哪方面都游刃有余,所有的资源都会顺着你的想法变化,不管你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对。

那我就不用思考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岩松非常珍视曾经简单、清贫的生活,因为能让他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可以看到进展。

刚出名被媒体采访密集的那段日子,让他感觉疲惫,很多事情没有时间去做。

“有的记者喜欢问我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这种无聊问题,后来我开始拒绝一些采访,并将许多日常事务交给合伙人,让自己保持思想上的清贫状态。

”35岁的马岩松,现在最关心自己想法的成熟度,“我一直在保持看自己的状态,最困惑我的是自己在想什么,我的高兴和不高兴都是因为发现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比如这段时间做实际的工作太多了,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比如去欧洲参加展览和各国的同行交流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视野太专注于某个方面了……我是会自己和自己说话的人。

马岩松案例分析

马岩松案例分析

大师案例分析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园林景观二班姓名:姚林广目录鄂尔多斯博物馆一、建筑简介二、个人认识三、设计思路(地方文化)四、案例分析(气候、采光)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平立剖)六、内部空间中国木雕博物馆一、建筑简介二、(鄂尔多斯博物馆外景图)鄂尔多斯博物馆一、建筑简介鄂尔多斯博物馆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0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八层的综合性博物馆,配套有7个总计85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以及一个同时能容纳260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70余间各类办公室、会议室,2个贵宾接待室。

同时,还配备有餐厅、地下停车场等多个辅助设施。

二、个人认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三、设计思路本设计的意图是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中心区建成一个展现内蒙古生态,文化特色,体现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现代化城区。

马岩松-玛丽莲梦露大厦---方案介绍

马岩松-玛丽莲梦露大厦---方案介绍

完,谢谢大家!!
名称:现代建筑史作业 班级: 姓名:
个人简介



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 硕士以及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 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马岩松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 MAD建筑事务所,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马岩松获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2006年度纽约建 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年他的建成作品红螺会所被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入 选2007年度设计奖并被ICON杂志提名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20名设计师之一。 2008年马岩松被香港的南华早报评为年度建筑师。2006年MAD建筑事务所在 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里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 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目前正 在建设规划建筑设计。2008年9月,受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邀请,MAD将在军 火库展出“Super Star_a mobile China Town” 其中的项目包括天津滨海新区358米高层——中钢国际广场,内蒙古鄂尔多斯 博物馆以及迪拜世界岛东京岛的
玛丽莲· 梦露大厦

这是一栋56层的公寓楼,开 发商对其进行了国际创新设计大 赛。马岩松领衔的北京MAD建筑 师事务所的方案“玛丽莲· 梦露大 厦”,最终击败了进入提名阶段 的另外5家建筑公司方案后脱颖 而出。马岩松说,“我从早上开 始,就不断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 包括在电台和电视台做现场直播 节目”。密西沙加市的市长还亲 自给马岩松写信,感谢他为城市 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建筑。
马岩松认为,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 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 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栋建筑有人说像玛丽莲·梦露,也有人说 像流动的音乐,但都给人美的感受。”“我们所有的作品,都 反对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也反对技术第一低成本复制的建筑, 人需要从工业时代的紧张与压迫中解放出来,寻找平等、开放 的空间,建筑要满足的功能性,在新的世纪里,应该延伸到人 的精神世界,给人的生活创造更大的自由、更多的可能。”

马岩松作品介绍、分析、评价

马岩松作品介绍、分析、评价

• 自由、自然、和谐。其中和谐是最重要的。
• “师承”的力量
扎哈热衷于“在秩序中制造 混乱”。马岩松在大师的工 作室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震撼,原来建筑也可以像他 小时候玩的“变形金刚”一 样,千变万化得让你认不出 来。现在马岩松独立设计的 作品,个个都如同外太空间 的“异形”。翻转的线条、 涌动的外立面、丰富变幻的 内部空间。
作品介绍
玛丽莲梦露大厦——
• 这两栋60层楼高的“Absolute Tower”出自中国建筑新秀马 岩松之手,大楼外观形似西方男人永远的梦中情人玛丽莲• 梦露的身材! 性感身材的背后,其实包含了马岩松相当严肃的思考。 他从鱼的行为习惯上找到灵感,所以Absolute Tower被赋 予的是一种具有某种“模糊性”的自由度,在这里生活,没 有多余的死角,人们可以恣意安排自己的舒适空间。与其说 他是在设计大楼,不如说“某种更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似乎才是这位中国年轻建 筑师想盖的东西。
想拿到太多项目,你干的多,错也许会更多,我不想城市
又增添一个建筑垃圾。
负例
• 马岩松和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 合作的 光影艺术展览“感觉即真实”
• 宣传说:主展厅入口发出的绿光在召唤着观众 向内探索,然而进入展厅里面,光雾迷蒙,光 束穿透弥漫展厅的人造雾带,能见度极低。带 着试探的脚步,观众犹如走到迷宫。再往前走 ,绿光又变成红光,进而蓝光。观众穿行于这 个巨大的装置中,各种色块不断变换。与此同 时,平地也陡然有了坡度,再往前,搭建的一 段倾斜通道又不断牵引着观众寻找出口。而这 就是马岩松设计的独特建筑结构,这一通道倾 斜着向上翻卷,犹如波浪,想往上走却感觉怎 么也走不到头。 • 实际的感受是:在一间不大的方方正正的屋子 里,放置不同颜色的LED灯光在低矮的空间中 ,放满白色不明气体即可。简单的物理原理, 效果其实和舞台表演放干冰烟打灯光,被封闭 在一个屋子里了一样。每人掩鼻冲进去几分钟 后,不好奇了,拍拍照,毫无遗憾的出来,痛 苦咳嗽不已。

马岩松:建筑可以“自然而柔软”

马岩松:建筑可以“自然而柔软”

刚刚荣获“D21中国建筑设计奖(商业类)”的青年建筑师马岩松,曾凭借位于加拿大的超高层建筑“梦露大厦”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

虽然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很深,但他对建筑精神的解读,同样离不开“传统”与“自然”,离不开柔韧而坚强的祖先智慧。

好的建筑设计必然有着深刻的人文蕴涵。

如何把握建筑和人文的关系?马岩松:我从来没有把建筑当作纯技术的东西。

在我的观点中,现代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与人的情感缺乏联系,是矗立于城市之中、标榜人如何征服自然的“纪念碑”。

为了批判纪念碑式的摩天大楼,我设计了“梦露大厦”:它是一种自然而柔软的建筑,每一户的阳台错落开来,形成露台,给居住其中的人以更大的接触自然的空间,赋予摩天大楼以生命感;在这些扭转出的露台之上,生命融入了自然,摩天大楼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

这就是我的“人文”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说,建筑基本上都是一种跨时代传承的固定存在。

历经数代而依然被人赞赏的建筑一定凝聚着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人类智慧,而且更多是一种哲学式的智慧。

马岩松:对。

建筑的永恒实际上是人的永恒,而人的永恒则是人性的永恒。

人的情感不会改变,过去能够打动人心的建筑,未来依然可以打动人心。

东西方的哲学观不一样,建筑的形制往往也就不一样。

譬如说,东方的哲学观是以群体性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少有单体建筑,更多的是群体建筑,目的是达到整体环境的统一。

您如何看待中外不同的建筑智慧?马岩松:比如说我所批判的曼哈顿式文明,我批判它的同时,也承认它是最伟大的文明之一,这种城市文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这个时代的智慧,就体现在建筑之中,例如摩天大楼。

这是西方的建筑智慧。

而东方的建筑智慧,则是我所赞赏的新文明,是回归自然的,我称其为“山水城市”。

这种新文明相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是颠覆性的,但其实又是一种回归——对传统中国文明的回归,它的理念和中国古代的园林非常相似。

建筑是为了提供符合人需求的空间而产生的,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建筑的形制也在不断改变,有什么是建筑始终不曾改变的内核呢?马岩松:以中国为例,院落可以更新,但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不会改变。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现在,我们正准备在两个城市开工建设集合住 宅项目,一个项目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属于高密度 住宅.由56层和50层的两栋高层组成,另一个位 于北京丰台区,两层的低密度住宅。在两个项目中. 与住宅息息相关的都是自然和身体,而不是工业,更 不是机器。
一.梦露大厦(The Absolute Towe rs)
【Key wordsl The Absolute Tower8 xingong hostel Transfonnation.Relation
外的是连续的、不规则的、起伏的地面,它又渐渐 消失在周围的景观中。至此.也就完成了城市—— 建筑——自然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图5一图8)。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三、结语 梦露大厦(The AbsoIute T0wers)和新宫会所
是城市中两种密度和规模的集合住宅形态.它们以 两种不同方式分别表达出城市建筑向自然文脉转变 的愿望,也表达出我们比较一贯的”反城市”思想。 要反城市就还得先讨论城市.这才让我们有必要再 重新思考一下那句老话”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盛于上个世纪的“机器工业”扯上任何关系。
调.而高层建筑设计更是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有力
作者单位:MAD建筑事务所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088
收稿日期2006·12-04接近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的建筑,它不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 则.而是表达出更高层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模 糊性。
墓~ 麓鬻 娶 [关键词】梦露大厦新宫会馆转换关联 淼蔷
1923年,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 (Vers Une ArcMecture)里说:“住宅是居住的机 器。“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经受住了考 验,无论是在法国急需大量住宅的时候.还是后来 的美国、日本、中国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他们 的建设狂潮;无论是在高密度城市还是在低密度的 乡镇,也无论在富有的国家还是贫穷的地方,都在 兴建着居住机器。直到今天,城市也将要变成机器。

马岩松 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

马岩松 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

你想想,大地怎么会流动呢?这就好比你一直觉得坚固无比的山突然像水一样流淌起来,是不是很神奇?马岩松的这个概念,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他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考中生根发芽。

咱们平常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对吧?可马岩松偏不这么干!他觉得建筑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有着灵动的线条,有着变化的姿态。

这就好像风在吹过草原时,草儿会随风摇曳,形成美丽的波浪。

那“流动的大地”概念下的建筑,也应该有着这样的自然之美。

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建筑之中,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在大地的怀抱里,被温柔地包裹着?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流动的大地”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它不是生硬地杵在那里,而是像河流融入山川一样,和谐共生。

这可不是简单的把建筑建在地上,而是让建筑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就像大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它还打破了传统建筑那种固定的模式和框架。

不再是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死板排列,而是有着自由的曲线和起伏。

这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没有固定的节奏,却能让你沉浸其中。

你说,这样的建筑是不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且啊,“流动的大地”概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高楼大厦,追求现代化的繁华,却忽略了我们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概念就像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建筑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敬畏大自然。

你难道不期待这样的建筑在未来越来越多吗?。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艺术审美准则,在这种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建筑能否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已成为关键问题。

很多艺术家也尝试着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将建筑的形态与自然特性相结合,期待着在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能把自然特性赋予建筑设计的形式当中,使建筑更容易应用于当今社会。

“山水城市”理论,以丰厚的思想内涵,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提供思路。

马岩松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为中国未来城市建筑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山水城市理想山水意境前言:“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最出设想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

中国城市在当时的建筑是相当大规模笼统的,其所主张的城市概念主要是构建以中国山水意象为主,注入精神文化,给人以脱离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印象。

“山水城市”是让人们在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产生情感的联系,这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构想,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马岩松倡导的“山水城市”模式,将现代城市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结合,将城市建筑赋予人文精神。

强化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的意境传达,使其精神内涵得到丰富与传承,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山水意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活动一向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更是寄托理想的精神载体。

在当代设计中,将山水意境融入建筑是当代设计师的情感表达手法。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是属于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画中有画,意中有意”,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意象美的感悟。

这种传统自然山水观念是中国长久延续和沉淀的,时至今日都地影响着每个人对意象的思考。

当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美学认知和空间表达的认识,将其中的画面表现手法和意象创造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建筑相融汇的独特意境美感。

人本主义理论背景下解读诗人建筑师马岩松的设计

人本主义理论背景下解读诗人建筑师马岩松的设计

人本主义理论背景下解读诗人建筑师马岩松的设计摘要:人本主义理论以个人思想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情感、兴趣、动机、情绪的发展规律,注重对人们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和共情,以顺应人们的生活、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化的需求,来开发人们的潜能、从而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认知、能力、动机、情感对设计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运用到设计之中使设计师遵循自己的情感、需求、兴趣、文化,完成独一无二属于他们自己的设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研究西方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就提出,城市建设需要融入东方文化的设计元素,对于中国城市设计可能出现的“千城一面”,马岩松在结合中国人、中国文化,做属于中国人自己使用的建筑时,所做的事情,马岩松所做的就是如何突破。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与自然、人与情感正文:一、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对人类的自然界定进行了探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一种自然的实体,而非社会性的实体。

人类之常情,人类之本,即人类之本。

一切生物都有一个内在的倾向,即自然的人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不同的,是可以有促进的,也可以提高身体的。

人类与动物本能不同的本能需要不同,相信发展自我潜力的生理和安全模式,强调人类的潜力决定着人类的基本需求。

然而,他们也认识到,天赋的基础需求——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相信,不管是善良或中性的,其实质的需求都是人。

恶不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折、文化环境不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扩大成熟热的动力,是人类成长来自个人自身的需求。

马斯洛相信,“一种倾向,即便是他们的潜能得到实现,他们渴望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需求是“--个人可以成其事,则必成其事,自已之性,则必忠其身”。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达到、保持并强化有机体的潜力。

二、人本主义理论与马岩松设计理念的关系钱学森先生表示,他希望能在诗意和绘画的同时,打造一座兼具现代功能的城市。

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

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

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摘要:山水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丰富的美学内涵为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借鉴。

在中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的建筑风格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表达研究和对具体建筑作品的实践,不仅仅是观念的表达,而是在本质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体现。

首先是建筑空间的设计元素,空间关系着最重要的内外环境,同样也是建筑的本质;其次是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对于传统山水观念的冲击;最后是建筑和设计师本身对于中国建筑独特美的欣赏,本文将会对马岩松所设计的一系列作品,从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多方面探讨“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马岩松山水观建筑山水城市中国传统艺术前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而中国建筑所进行的创新在山水意象上的影响下,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给设计师和城市建筑带来启示。

“山水城市”这个理论是由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如今,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中国设计师的实践也不断呈现出山水观念的发扬与传承,本文经过对设计师实践作品的调研,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从实践中归纳出马岩松设计思想与理念以及进一步完善并丰富“山水城市”理论在具体建筑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山水观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时期,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也恰巧对应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们依靠自然生存,靠狩猎为生,大可以说为靠天养人,所以对自然的恩赐与感激就是当时人类的最主要诉求。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统一,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丝绸之路开启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多,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传入,也逐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摘要:现如今在设计领域里,建筑设计尤为之重要。

在建筑发展中,新颖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同时文化与现代感的结合也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向以“山水城市”闻名的马岩松,他的建筑风格追求的是自然与环境的融合,因此从中提炼的精华展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在马岩松的“城市山水”观念中,首先他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要求在本质上人与自然的结合。

其次是对山水元素的展示,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最后是对自然之道的解析,使山水理念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充分与现代艺术相呼应。

笔者将从马岩松建筑设计理念、作品分析以及他眼中的“山水城市”对马岩松的建筑意境进行解析。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前言:建筑形式的转变有多种形式,许多学者提出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疑问,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例如绿色空间、智慧城市、花园城市等等,其中许多理念的核心意义都含有自然生态的元素,“山水城市”理念则是其中一点。

马岩松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大量的“山水”元素,这样很多人都引发了思考。

“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是追求自然,这是让钢铁丛林的城市环境融入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对城市类型的转换,而是要更多考虑现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自然的对比。

一、马岩松对“山水城市”的看法马岩松的的设计理念则是“山水之道”,他希望在山水精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让人们离开自然,回归自然”的城市模式。

[1]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结合了国家文化,并对未来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新的看法。

马岩松认为,人们创造任何的事物都是我们后天自己思考的,无论是城市、园林设计还是乡村,这些都是人们人为形成的。

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应该谈论人造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环境中只含有自然元素,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人们可居住的。

反之,人工的自然环境,从早期的人类耕田文明就开始了,纵观东西方的文化,它们都对人们认知和自然观念有所改变。

“山水城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风格,许多读者都说马岩松的设计想法天马行空或者形容为疯狂,但马岩松反映,他的设计谈不上抽象还是具象,他的这一思想应是在深究工业文明中人类的城市建造如何与自然元素的拼接或是情感的共鸣。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马岩松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结合MAD事务所"梦露大厦"、"新宫会馆"两个项目,阐述作者对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并探讨城市--自然--建筑之间的转换和关联.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马岩松
【作者单位】MAD建筑事务所,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失灵与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 [J], 罗云平
2.诠释学的两种取向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J], 宋宽锋
3.诠释学的两种取向与哲学史的两种研究方式 [J], 宋宽锋
4.BOT和TOT两种融资方式之比较─—兼论我国对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 [J], 罗宜成
5.超声引导下两种乳腺肿物活检方式对导管内原位癌误诊率的比较:空芯针穿刺与微创旋切系统两种不同活检方式对比研究(英文) [J], Lei Ye;Liping Wang;Youbin De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岩松MAD事务所朝阳公园广场墨色山水概念建筑

马岩松MAD事务所朝阳公园广场墨色山水概念建筑

马岩松MAD事务所朝阳公园广场墨色山水概念建筑记得去年下半年到朝阳公园打网球,当时的这两座“大黑楼”的主体已经基本完工,方圆几里地就可以看到。

那时幕墙还没有清洗,看上去脏兮兮的有点像从地下钻出来的两座假山。

其实本站在2014年就报道过MAD事务所的这个项目,当时名为“骏豪中央公园广场”。

那时只有效果图,看上去相当概念,特别写意,而如今已经脱去“包装”,站在了世人面前。

至于对它的评价就留给大伙吧。

对了,Hufton+Crow工作室是这组照片的建筑摄影师,为意境表达增色不少。

以下内容来自MAD马岩松和他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历经6年,近日完成了“墨色山水”——朝阳公园广场及阿玛尼公寓建筑群。

地处北京CBD最大的公园,朝阳公园的南面,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10座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又像是一组盆景。

设计以中国山水艺术为灵感,在城市中心重塑大型的建筑关系,再现了“峰、涧、溪、石、谷、林”等自然形态和空间。

不同于纽约中央公园边上那些强调边界围合感的现代建筑,北京这组极具未来感的建筑更加强调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和渗透,将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办法,突破了朝阳公园与城市的界线,使自然和人造景观交相辉映,使人融情于景。

“在现代主义城市中,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物,更多被看作是资本、权力或者技术的象征,而自然则是另一种客观存在,这和东方传统城市中将建筑和自然结合进行人工雕琢而产生整体意境的做法非常不同。

”建筑师马岩松表示,“将自然人工化,将人工物自然化,便会模糊各自的边界。

人和自然不是主客体的关系,也就不存在现代逻辑中人应该保护自然还是破坏自然的争论。

所有人的行为和情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基地北侧紧邻公园湖面的不对称双塔办公楼,像是两座破土而出的山峰,挺拔于湖面之上。

连接双塔的中庭空间以拉索作为玻璃屋顶结构,通透明亮。

多座小尺度的低层商业办公建筑,如被山涧长期冲刷的山石,错落有致、相互退让,围合成一个隐秘又开放的城市花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
接近自然的两种方式
■ 马岩松 ■ Ma Yansong
作者单位:MAD建筑事务所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 100088)
收稿日期:2006-12-04
[摘 要] 本文结合MAD事务所“梦露大厦”、“新宫会馆”两个项目,阐述作者对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并探讨城市——自然——建筑之间的转换和关联。

[关键词] 梦露大厦 新宫会馆 转换 关联
[Abstract] Introducing two projects of MAD: the Absolute Tower and Xingong hostel, this paper expatiates about the design concep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city and architecture.
[Key words] The Absolute Towers, Xingong hostel
Transformation, Relation
1923年,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里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经受住了考验,无论是在法国急需大量住宅的时候,还是后来的美国、日本、中国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他们的建设狂潮;无论是在高密度城市还是在低密度的乡镇,也无论在富有的国家还是贫穷的地方,都在兴建着居住机器。

直到今天,城市也将要变成机器。

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型现代主义的遗迹中工作。

当我们试图再一次把建筑链与机器相连的时候,我们发现“机器”这个概念几乎已经消失了。

建筑以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体、自然、信仰、理想,今天的人们正在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建筑内涵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建筑的任务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再没有必要引用任何外来概念,尤其是再也没有必要和昌盛于上个世纪的“机器工业”扯上任何关系。

现在,我们正准备在两个城市开工建设集合住宅项目,一个项目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属于高密度住宅,由56层和50层的两栋高层组成;另一个位于北京丰台区,两层的低密度住宅。

在两个项目中,与住宅息息相关的都是自然和身体,而不是工业,更不是机器。

一、梦露大厦(T h e A b s o l u t e T o w e r s )
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加市(Missaugga)和世界所有迅速发展的城市一样,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性格和定位。

我们认为这是密西沙加的一个发展机会,它没有必要像大多数的发展中城市一样梦想着变成大都市,而是应认真地反思自己地域的独特性,考虑用一种特殊的文化态度来回应膨胀的城市需求(图1~图4)。

住宅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反应和强调,而高层建筑设计更是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有力
Two Ways to Approach the Nature
1
梦露大厦(The Absolute Towers)位于密西沙加市最重要的Hurontario 街和 BurmHamthope 路交汇处,它的重要性和标志性在于它将有效提升该区域的品质,使这片区域转变为相对高密度的城市中心。

设计中,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和地位的垂直线条都被取消了,那些被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表现在外表的高超结构也被隐藏起来。

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扭转,使更多的阳台向天空开放,也同时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文脉。

我们期望,在人们欣赏或者争论它的同时,梦露大厦(The Absolute Towers)将唤醒大城市里的人们对自然的憧憬及渴
望,并深刻地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
拿大的评论家在一篇报道中曾提到:“梦露大厦(The Absolute Towers)就像是穿着紧身晚礼服的玛丽·莲梦露,它性感的曲线不得不让你想到自然和身体,而不再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这个火柴盒一样的工业城市。


二、新宫会所
新宫会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两组坐落在公园边缘的低密度住宅群,它和加拿大的高层、高密度住宅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一方面要以独特的方式与
自然发生一种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归到大都市
的文脉中去,成为都市文脉和自然文脉的过渡。


以,我们认为需要通过重新考虑“边界”的问题,将
“内”和“外”在不同的区域中处理成不同的关系。

边界的模糊性和明确性成为一种深刻的对比,被同
时提出来。

两组拥有树枝形态的结构体系及立面层次的
低密度建筑群,其整体造型夸张而新颖。

规整的核
心庭院与城市紧密相连,人们可通过它进入各个单
体。

住宅建筑内部空间开始自由转换并向各个方向
延伸,从而将建筑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环境有机联系
起来,带给不同空间不同的室外景致。

建筑的这个不
规则的边界也转化成自然庭院的边界,而它的另一
个边界与树林的不规则边界合二为一,在树林的另
一边却被整合成为一道直线,形成了一道树墙。


果你在公园里,感受到的只是两座树林组成的树城,
而完全不知道里面暗藏的玄机。

唯一延伸到“树墙”
外的是连续的、不规则的、起伏的地面,它又渐渐
消失在周围的景观中。

至此,也就完成了城市——
建筑——自然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图5~图8)。

5
三、结语
重新思考一下那句老话“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