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谭嗣同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41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我国许多优秀的诗人都创作了与潼关相关的的诗句,下边就列举一些,供大家品鉴。
1.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潼关吏唐代: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3.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代: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5.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6.潼关河亭唐代:薛逢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7.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代: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8.满庭芳·和人潼关清代: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
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
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
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
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
潼t óng 关gu ān清q īng 代d ài : 谭t án 嗣s ì 同t óng终zh ōng 古g ǔ 高g āo 云y ún 簇c ù 此c ǐ 城ch éng,秋qi ū 风f ēng 吹chu ī 散s àn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河h é 流li ú 大d à 野y ě 犹y óu 嫌xi án 束sh ù,山sh ā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不b ù 解ji ě 平p íng。
译y ì 文w én自z ì 古g ǔ 以y ǐ 来l ái 高g āo 高g āo 云y ún 层c éng 就ji ù 聚j ù 集j í 在z ài 这zh è 座zu ò 雄xi óng 关gu ān 之zh ī 上sh àng , 秋qi ū 风f ēng 阵zh èn 阵zh èn 总z ǒng 是sh ì 吹chu ī 散s àn 哒d ā 哒d ā 的de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奔b ēn 腾t éng 而ér 过gu ò 的de 黄hu áng 河h é 与y ǔ 辽li áo 阔ku ò 的de 原yu án 野y ě 还h ái 嫌xi án 太t ài 过gu ò 约yu ē 束sh ù , 从c óng 华hu á 山sh ān 进j ì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后h òu 更g èng 不b ù 知zh ī 什sh én 么me 是sh ì 坦t ǎn 平p íng。
潼关古诗
潼关作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 。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路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清朝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潼关》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潼关》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的意思
潼关古诗的意思原文:潼关清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一、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潼关,古称桃林塞,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潼关,古称桃林塞,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潼关古诗拼音:tóng guān gǔ shī注释:潼关古诗,指描写潼关风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古代诗歌。
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译文:潼关古诗,指描写潼关风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古代诗歌。
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潼关古诗示例拼音:tóng guān gǔ shī shì lì1.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
原文:潼关险峻,地势雄壮。
秦川如带,渭水长流。
注释:秦川如带,渭水长流,形容潼关地理位置优越,山川壮丽。
译文:秦川如带,渭水长流,形容潼关地理位置优越,山川壮丽。
2.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战争历史和英勇事迹。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战争历史和英勇事迹。
原文:潼关古战场,英雄辈出。
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形容潼关战事频繁,英雄辈出。
译文: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形容潼关战事频繁,英雄辈出。
3.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秋日景色。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秋日景色。
原文:潼关秋色美,黄叶满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注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形容潼关秋天的景色如诗如画。
潼关古诗
唐代: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地方,写景,抒情
译文
重叠的山岗好像抱着华山而立,曲折的关中平原地带都是天然屏障。 天地同力开辟帝居的秦川山河,山川河流拥聚于此不输龙门景象。 摇橹的声音将我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它的背后是柳色 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 人间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涛一去不复返,近年心中的惆怅又能与谁说?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重岗:重叠的山岗。 岳:指西岳华山,在潼关之西。 屈曲:曲折。 相凑:拥聚。 呕轧: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终古:久远。▲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 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 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 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 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
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
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 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 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 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 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潼关古诗
《七言绝句•潼关》
tóng guān
潼关
谭嗣同
zhōng gǔgāo yún cùcǐchéng ,
终古高云簇此城,
qiūfēng chuīsàn mǎtíshēng 。
秋风吹散马蹄声。
héliúdàyě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
shān rùtóng guān bùjiě píng 。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义: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
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古诗
原文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作品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句注释1.潼关(tóng guān):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注释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这首诗以表达了诗人希望潼关将士以史为鉴的忧国之情。
本文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这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诗,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之一。
其原文如下: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翻译: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潼关吏字词解释: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
何:多么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
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
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
奋:挥动。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城,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主旨: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
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潼关
返回目录
潼关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1. 全诗从高城、_秋__风_____、黄河、__群__山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 (2分) 2. 请品味首句中“簇”字的妙处。(3分) 【答案】“簇”字以动写静(1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1分)。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终古高云簇此城, 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
秋风吹散马蹄声。 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修辞:前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
【赏析】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后一句写清脆 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一位豪情勃 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潼关
返回目录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 山入潼关解平。山以人的情感,以“犹嫌束”衬托河流
的奔腾和壮阔,以“不解平”衬托山的 巍峨险峻。
【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写大河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犹嫌”拘 束;写大山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不知何谓平坦。描绘了河、山不 屈服、桀骜不驯的性格。
潼关
返回目录
【主旨】全诗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潼关的独 特景象,抒发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了 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潼关
【名句默写】 (1)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秋__风__吹__散__马__蹄__声_______。 (2)__河__流__大__野__犹__嫌__束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潼关》是两宋著名文人谭嗣同的一首杰出诗篇,记叙出当时,在滚滚黄沙中抗战的
英雄豪杰;又展现出他们征战四方,奋勇抗敌的英勇气概。
从诗的开头就可以看出当时潼关古城面临战乱安危的场景:“阴山万里出楚歌,马蹄
隆隆归故乡。
”阴山长河上马蹄踏出凄凉的声响,柔美的歌声直往远处传去,传至曾经的
故土,而故乡的安危,令这英雄士兵们无比忧心,“比及边窗久沉思,心如血泪满面流。
”
随后,诗人描绘出古城改建的正气勃发:“内地凿壁穿斗牛,关山连夜碎玉门,犀角
锁海凿铁桥,穿山越岭逐马蹄。
”诗中强烈的豪壮氛围,把城市改建和守护国家的士兵结
合起来,产生了一种高尚的斗争精神,勇敢前进,勇往直前,安抚民心,夺回自由,这种
追求、抗争的力量充满了篇幅,让人不禁动容。
随后的诗句:“弓弩齐收夜乘舟”,形象地表现出士兵们奋不顾身,放眼开阔战场,
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豪不畏惧,无所畏惧,“谁言征战几人死”!
接下来“归来汉台应酬客”,表示了战士们高尚的崇拜坚守,使用自己的身体,以及
胸襟豪迈的信念,守卫祖国的边界,以致千秋万岁:“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悲鸣泪满巾。
” 这首诗对抗战英勇的青年无畏的士兵,留下了深刻的怀念和铭记,赞美其无畏无
惧的英雄性格,让我们也被大爱所感染,坚信自由不可夺。
潼关古诗
潼关【宋】 汪元量 蔽bì 日rì 乌wū 云yún 拨bō 不bù 开kāi , 昏hūn 昏hūn 勒lè 马mǎ 度dù 关guān 来lái 。
绿lǜ 芜wú 径jìng 路lù 人rén 千qiān 里lǐ , 黄huáng 叶yè 邮yóu 亭tíng 酒jiǔ 一yī 杯bēi 。
事shì 去qù 空kōng 垂chuí 悲bēi 国guó 泪lèi , 愁chóu 来lái 莫mò 上shàng 望wàng 乡xiāng 台tái 。
桃táo 林lín 塞sāi 外wài 秋qiū 风fēng 起qǐ , 大dà 漠mò 天tiān 寒hán 鬼guǐ 哭kū 哀āi。
潼关【明】 王廷相天tiān 设shè 潼tóng 关guān 金jīn 陡dǒu 城chéng , 中zhōng 条tiáo 华huá 岳yuè 拱gǒng 西xī 京jīng。
何hé 时shí 帝dì 劈pī 苍cāng 龙lóng 峡xiá , 放fàng 与yǔ 黄huáng 河hé 一yī 线xiàn 行xíng 。
潼关【清】 谭嗣同终zhōng 古gǔ 高gāo 云yún 簇cù 此cǐ 城chéng , 秋qiū 风fēng 吹chuī 散sàn 马mǎ 蹄tí 声shēng 。
关于潼关的诗
关于潼关的诗1、《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3、《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代: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译文: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4、《潼关吏》唐代: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译文: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潼关》重点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潼关》重点赏析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作者简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孤城辽远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重点赏析:本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流、原野、白云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全诗大气磅礴,气象开阔,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实例赏析: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拟人。
写的是作者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上12《潼关》-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人潼关不解平。
字词解释: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解:懂得。
内容描述: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高高的白云团团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
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束缚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不知何谓平坦。
全诗赏析:诗人描述了潼关一带的壮丽的风景,河流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巍峨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河流“犹嫌”拘束,山脉桀骜不驯,不知何谓平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
主旨: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作特色: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极言潼关内有高山。
2.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考点精练:题组一:1.【内容筛选】“山入潼关不解平”写出了山峰的巍峨险峻,请你也写出课本中描写相似潼关形象的诗句。
(1分)2.【思想感情分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3.【词语理解】诗中的“束”“解”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4.【诗歌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潼关古城、高高白云、清脆的马蹄声、猎猎的秋风,展现了潼关壮阔的风景。
B.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的比喻,表现了黄河的壮阔和秦岭的险峻。
C.诗歌后两句隐含着少年诗人豪迈的激情和挣脱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D.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绝句,我们感受到少年的意气风发。
题组三:(21年南沙区期末真题)5. 第一、二句诗都写孤城。
第一句写孤城的,第二句写孤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古诗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他的是沉重的文学意义,本文简单赏析10潼关古诗词。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关于潼关最有名的古诗,永恒适用的真理名言】
杜甫《北征》节选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战争中的人命历来轻如鸿毛】
查密《句》
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孟迟《新安故关》
汉帝英雄重武材,崇山险处凿门开。
如今更有将军否,移取潼关向北来。
刘过《呈陈总领五首》
太宗造唐划随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张耒《读中兴颂碑》节选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真山民《杨妃》
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可奈何。
瘞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
郑獬《明皇》
四海不摇草,九重藏祸根。
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
羌貊皆冠冕,豺狼尽子孙。
潼关兵已破,会忆老臣言。
刘基《咏史(二十一首)》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
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
汉将三十六,朱旗燿天垠。
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谭嗣同《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