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部分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生化知识点重点总结

生化知识点重点总结

生化知识点重点总结1. 生物大分子:生体内的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它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核酸是DNA和RNA的总称,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聚合而成,主要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脂质是生物体内比较复杂的一类大分子,包括脂肪、磷脂和皂质等。

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

它的结构可以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包括酶作用、结构作用、传递作用和免疫作用等。

3.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是DNA和RNA的总称,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DNA是双链结构,RNA是单链结构。

核酸的功能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等。

4. 多糖的结构和功能: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聚合而成。

它主要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

多糖的功能包括能量储备和结构支持等。

5. 脂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质是生物体内比较复杂的一类大分子,包括脂肪、磷脂和皂质等。

脂质的功能包括能量储备、结构支持和传递信号等。

6.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膜。

它主要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细胞的结构支持、物质的进出和信号的传递等。

7. 酶的性质和作用: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

酶的作用包括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加反应速率和特异性催化等。

8. 代谢途径:代谢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核酸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9. 能量的利用和储存: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物体内的能量主要通过ATP和NADH等化合物来储存和利用。

10. 酶的调控: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底物浓度、温度、pH值和酶的抑制剂等。

1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的一套防御系统,它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12. 体内环境平衡:体内的环境平衡主要包括细胞内外离子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等。

生化复习知识点

生化复习知识点

生化复习知识点定义题1.氨基酸等电点:当环境pH处于某一数值时,可以使某种氨基酸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正好相等,形成净电荷为零的等电状态,这种状态的环境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保持不变而空间结构遭到破坏,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丧失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变性。

3.肽键:肽键是一种特殊的酰胺键。

4.蛋白质超二级结构:指具有一定二级结构的一些肽段以某种规律的配合方式聚集起来的结构单位。

5.诱导契合学说:是一种关于酶与底物分子结合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酶活性中心原来并非与底物结构相吻合,而且它不是僵硬的结构,是具有一定柔性的,当酶与底物相遇时,在底物诱导下酶蛋白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活性中心的有关基团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与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引起底物发生反应。

6.辅酶和辅基:结合蛋白酶中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疏松用透析方法可将两者分离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而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牢固,用透析方法不能除去的小分子物质称为辅基。

7.同工酶: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但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生理性质及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

8.别构酶:别构酶又称变构酶,是一类对代谢起调节作用的酶,其催化活性受其三维构象变化的调节。

9.变构调节:某些物质能结合于酶分子上的非催化部位,诱导酶蛋白分子构相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改变。

10.共价修饰:某些酶分子上的一些基团,受其他一些酶的催化发生共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变化的修饰方式。

11.必须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须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需由食物获得的脂肪酸。

12.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13.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在肌肉内无6—P—葡萄糖酶,所以无法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葡萄糖。

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丙酮酸,接着通过糖异生生成为葡萄糖。

生化知识点整理

生化知识点整理

生化部分:第一章糖类1.糖类是多羟醛、多羟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2.糖类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又根据聚合度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3.糖类生物学作用: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4.旋光异构: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或D型异构体。

反之,L型异构体。

5.如果在投影式中(离羰基最远的手型C*)碳原子上-OH具有与D(+)-甘油醛C2-OH相同的取向,称为D型糖,反之则为L型糖。

羟甲基在环面上为D,下为L型。

6.许多单糖在水溶液中有变旋现象,原因是单糖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可逆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

经常发生在C5羟基和C1醛基形成六元环吡喃糖,或C5羟基和C2酮基之间形成五元环呋喃糖。

7.在标准定位的Haworth式中D-单糖异头碳的羟基在氧环面下方为alpha-异头物,上方为beta-异头物。

8.几乎所有的单糖及其衍生物都有旋光性;除了甘油醛微溶于水,其他单糖易溶于水。

9.蔗糖,无异构体,无变旋现象,无还原性,不能成脎。

10.乳糖,两种异构体,有变旋现象,具有还原性,能成脎。

11.麦芽糖,变旋现象在水溶解中形成alpha、beta 和开链混合物,具有还原性,能成脎。

12.多糖,非还原糖,无变旋现象,无甜味,一般不能结晶。

13.糖蛋白及其糖链:糖链的生物学功能——糖链在糖蛋白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的作用,糖链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和稳定性,糖链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糖链与血浆中老蛋白的清除,糖链与精卵识别,糖链与细胞黏着);糖链与糖蛋白的生物活性——糖链在酶的新生肽链折叠、转运和保护等方面普遍起作用,但糖链与成熟酶活性的关系因酶而异。

糖蛋白激素主要有腺垂体促激素类(FSH、LH、TSH和EPO等)。

每分子lgG平均含糖链三条,其中两条存在于Fc 段每条重链,其余位于Fab 段的高变异区。

生化常考的150个重点知识

生化常考的150个重点知识

生化常考的150个重点知识1.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是L-α-氨基酸2. 牛胰岛素分子中有3个S-S键(1个链内、2个链间键)3. 用硫酸铵沉淀蛋白质不会导致变性(重金属盐会导致变性)4. 蛋白质的紫外线吸收波是280nm,核酸是260nm。

5. 蛋白质的主键是氢键,核酸是磷酸二酯键6. 缺乏VB1会患脚气病。

7.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净生成32ATP,1分子草酰乙酸12.5ATP,1分子乙酰辅酶A(乙酰CoA)10ATP8.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9. 哺乳动物体内合成尿素的反应过程是鸟氨酸循环。

10. 原核细胞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DNA聚合酶Ⅲ。

11. 人体内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

12. 终止密码子有UAG,UGA,UAA三种13. 正协同效应的别构酶,动力学曲线是S型曲线14.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四种形式。

15. 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一般由四臂四环组成,其中连接氨基酸的臂称为氨基酸臂16. 既是抗体又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为抗体酶,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酶17. 根据酶促反应性质,将酶分为六大类:氧化还原酶类,裂合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异构酶类,连接酶类18. 糖酵解的三个限速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19. 胆固醇在肝脏中可转化为胆汁酸,在性腺中可转化为性激素,在肾上腺皮质中可转化为皮质酮。

20. 肝脏中活性最高的转氨酶是谷丙转氨酶(GPT)心肌中活性最高的是谷草转氨酶(GOT)21. 动物体内的α-酮酸有三条去路:合成氨基酸,转变成糖或脂肪,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22. 原核细胞RNA聚合酶的全酶形式是α2ββ'δ,核心酶形式是α2ββ'23. 有催化活性的RNA是核酶24. 三羧酸循环中有4次脱氢反应,2次脱羧反应。

25. 真核生物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DNA聚合酶-δ,合成引物的是DNA聚合酶-α。

生化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化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主要元素:C、H、O、N、S(P7)2、定氮法:样品中含蛋白质克数=样品的含氮克数×6.253、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α-羟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全面行成的化学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主要共价键,性质比较稳定。

(P11)4、肽:肽是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也是肽。

10个以下氨基酸组成成寡肽,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称多肽。

(P11)5、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均称为氨基酸残基。

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肽称为活性肽。

(P11)6、蛋白质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主要化学键为肽键。

(P12)7、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

主要化学键为氢键。

(P13)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主链和侧链在内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

(P15)9、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分子由于多肽链上相邻的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形成多个相对独特并承担不同生物学功能的超三级结构。

(P16)10、蛋白质四级结构: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以各种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在此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在此空间结构中,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亚基。

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P16)第三章、酶1、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化学特性不同的一组酶。

亚基:骨骼肌形和心肌形。

组成的五种同工酶:LDH1(H4)、LDH2(H3M)、LDH3(H2M4)、LDH4(HM3)、LDH5(M5)。

(P40)2、酶促反应的特点:催化性、特异性、不稳定性、调节性。

(P41)第五章、糖代谢1、糖酵解反应的特点: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不完全的氧化分解反应,整个过程均在胞质中完成,无需氧的参与,终产物是乳酸;反应中适放能量较少,一分子葡萄糖可净生成二分子ATP。

生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生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生化常识知识点总结1.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胞包含许多重要的结构组成,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结构,它通过选择性透性调节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部分,含有细胞器和细胞骨架。

细胞核含有DNA和RNA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代谢等生理功能。

2. 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它们在细胞器和细胞膜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核酸是DNA 和RNA的组成部分,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碳水化合物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脂类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参与了许多代谢和信号传导过程。

3. 酶和代谢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它们在调节细胞内化学反应速率、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等。

代谢是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方式,通过代谢可以产生能量和合成细胞需要的物质。

4.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变异的科学,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方面。

遗传物质主要由DNA和RNA组成,它们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性状。

遗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它们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性状。

5. 免疫学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方式,通过免疫细胞和抗体等进行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6. 能量和物质代谢生物体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光合作用。

物质代谢是生物体内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包括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和光合作用等各种代谢途径。

临床生化基础必学知识点

临床生化基础必学知识点

临床生化基础必学知识点
1.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
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化过程至关重要。

2. 生物大分子:生物体内存在着多种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等。

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

3. 代谢与能量: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有氧和
无氧代谢。

能量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了解代谢和能量相
关的基本过程对于理解临床生化非常重要。

4. 酶和酶学:酶是生物体内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
能力。

了解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理解临床生化反应和疾病
诊断非常重要。

5. 临床指标和试验:了解一些常见的临床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
血肌酐等,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临床意义。

6. 肝功能与乙醇代谢: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了解肝
功能和乙醇代谢对于评估肝脏疾病和酒精中毒的程度非常重要。

7. 肾功能与水电解质平衡:肾脏是人体内主要的排泄器官之一,了解
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对于评估肾脏疾病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非
常重要。

8. 血凝与抗凝系统:了解血液的凝固和抗凝机制,以及一些血凝和抗
凝的常见指标,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和预防血栓病非常重要。

9. 免疫和免疫学: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免疫功能对于理解免疫反应和疾病诊断非常重要。

10. 其他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疾病标志物:了解一些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生化指标和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炎症指标等,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生化类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化类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化类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生化类化学概述生化类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催化(酶)、代谢物质的转化等内容。

生化类化学在医学、农学、动植物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蛋白质1. 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生命物质中含量最多、功能最多样的一类化合物。

它是由α-氨基酸或无规则氨基酸组成的天然高聚物,在生物中担任构成细胞器、激素、酶、抗体、抗凝剂等重要物质的先天主要筑成元素。

蛋白质的空结构容许它能便捷地与其它生物大分子及无机分子发生作用。

2. 氨基酸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最基本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组合、立体构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氨基酸的基本结构包括α-C、α-氨基和α-羧基。

3.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蛋白质中α-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空间排列位置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蛋白质的功能至关重要。

4.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是生命体内最为丰富、基本且复杂的大分子化合物,也是细胞构成和生理功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物质。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包括结构功能、酶功能、激素功能、运输功能、抗体功能等。

三、核酸1. DNA的结构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是一类由脱氧核酸核苷酸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

DNA的基本结构包括磷酸基、脱氧核糖糖类和氮碱基。

2. RNA的结构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是一类由核糖核苷酸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RNA在细胞内有多种功能,包括RNA的结构、RNA的遗传信息传递、RNA的功能。

3. DNA的生物学功能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其主要功能包括储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参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等。

四、多糖1. 多糖的结构多糖是一类由多种糖单元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包括淀粉、糖原、纤维素、果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一、概述糖的概念: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糖的分类及其结构: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单糖(monosacchride)、寡糖(oligosacchride)、多糖(polysacchride)、结合糖(glycoconjugate)。

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糖的消化吸收: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过程:见课件。

糖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段,吸收机制和吸收途径:见课件。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概念: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反应部位:胞浆。

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具体过程见课件。

产能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数量:净生成A TP数量:从G开始2×2-2= 2ATP从Gn开始2×2-1= 3ATP调节:关键酶:①己糖激酶;②6-磷酸果糖激酶-1;③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②共价修饰调节。

生理意义:1、迅速提供能量。

2、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3、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三、糖的有氧氧化概念: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反应部位:胞液及线粒体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葡萄糖→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38或36分子ATP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简言之,即“供能”。

有氧氧化的调节:关键酶:①酵解途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②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③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②化学修饰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四、磷酸戊糖途径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液。

过程: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生理意义:1、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①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②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③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肌肉:肌糖原,180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1、糖原的合成糖原合成概念: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糖原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2、糖原的分解糖原分解的概念: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糖原分解部位:胞浆3、调节:关键酶:①糖原合成:糖原合酶;②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这两种关键酶的重要特点:它们的快速调节有共价修饰和变构调节二种方式。

它们都以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存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

4、糖原累积症六、糖异生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过程: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

1.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①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2. 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3.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浓度恒定;2、补充肝糖原;3、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乳酸循环:意义:①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②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七、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概念: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

正常值:空腹血糖浓度3.89~6.11mmol/L血糖的来源、去路:来源:①食物糖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非糖物质异生。

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变为其它糖;④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

血糖水平的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

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insulin)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作用机理:胰岛素:①促进葡萄糖转运进入肝外细胞;②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③加快糖的有氧氧化;④抑制肝内糖异生;⑤减少脂肪动员。

胰高血糖素:①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②抑制酵解途径,促进糖异生;③促进脂肪动员。

糖皮质激素:①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分解产生的氨基酸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

②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此外,在糖皮质激素存在时,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间接抑制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

肾上腺素:强有力的升高血糖的激素。

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蛋白激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主要在应激状态下发挥调节作用。

八、血糖水平异常1、高血糖及糖尿症①高血糖(hyperglycemia)的定义: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称为高血糖。

②肾糖阈的定义:当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

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③高血糖及糖尿的病理和生理原因:见课件。

2、低血糖①低血糖(hypoglycemia)的定义: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时称为低血糖。

②低血糖的影响: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第八节糖异生作用一、概念:是指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二、反应过程:基本上是酵解的逆过程。

但酵解过程中由已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其逆反应相应由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支路中的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所催化。

羧化支路的概念和意义。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一、概述糖的概念: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糖的分类及其结构: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单糖(monosacchride)、寡糖(oligosacchride)、多糖(polysacchride)、结合糖(glycoconjugate)。

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糖的消化吸收: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过程:见课件。

糖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段,吸收机制和吸收途径:见课件。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概念: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反应部位:胞浆。

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具体过程见课件。

产能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数量:净生成A TP数量:从G开始2×2-2= 2ATP从Gn开始2×2-1= 3ATP调节:关键酶:①己糖激酶;②6-磷酸果糖激酶-1;③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②共价修饰调节。

生理意义:1、迅速提供能量。

2、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3、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三、糖的有氧氧化概念: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反应部位:胞液及线粒体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葡萄糖→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38或36分子ATP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简言之,即“供能”。

有氧氧化的调节:关键酶:①酵解途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②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③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②化学修饰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四、磷酸戊糖途径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液。

过程: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生理意义:1、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①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②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③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肌肉:肌糖原,180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