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部分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一、概述

糖的概念: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糖的分类及其结构: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单糖(monosacchride)、寡糖(oligosacchride)、多糖(polysacchride)、结合糖(glycoconjugate)。

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糖的消化吸收: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过

程:见课件。糖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段,吸收机制和吸收途径:见课件。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概念: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反应部位:胞浆。

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

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具体过程见课件。

产能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能的数量:净生成A TP数量:从G开始2×2-2= 2ATP

从Gn开始2×2-1= 3ATP

调节:关键酶:①己糖激酶;

②6-磷酸果糖激酶-1;

③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

②共价修饰调节。

生理意义:1、迅速提供能量。

2、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3、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①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三、糖的有氧氧化

概念: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反应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葡萄糖→丙酮酸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乙酰辅酶A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38或36分子ATP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

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简言之,即“供能”。

有氧氧化的调节:

关键酶:①酵解途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②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③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调节方式:①别构调节

②化学修饰

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四、磷酸戊糖途径

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液。

过程: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生理意义:1、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①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②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③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肌肉:肌糖原,180 ~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1、糖原的合成

糖原合成概念: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糖原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2、糖原的分解

糖原分解的概念: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糖原分解部位:胞浆

3、调节:关键酶:①糖原合成:糖原合酶;

②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这两种关键酶的重要特点:它们的快速调节有共价修饰和变构调节二种方式。它们都以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存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

4、糖原累积症

六、糖异生

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过程: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

的;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

1.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①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

应在线粒体)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

2. 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3.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

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2、补充肝糖原;

3、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乳酸循环:意义:①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②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七、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的概念: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

正常值:空腹血糖浓度3.89~6.11mmol/L

血糖的来源、去路:来源:①食物糖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非糖物质异生。

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变为其它糖;

④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

血糖水平的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

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insulin)

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glucagon)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素。

作用机理:胰岛素:①促进葡萄糖转运进入肝外细胞;②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③加快糖的有氧氧化;④抑制肝内糖异生;⑤减少脂肪动员。

胰高血糖素:①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②抑制酵解途径,促进糖异生;

③促进脂肪动员。

糖皮质激素:①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分解产生的氨基酸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②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此外,在糖皮质激素存在时,其他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间接抑制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

肾上腺素:强有力的升高血糖的激素。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蛋白激酶级联激活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主要在应激状态下发挥调节作用。

八、血糖水平异常

1、高血糖及糖尿症

①高血糖(hyperglycemia)的定义: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称为高血糖。

②肾糖阈的定义:当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③高血糖及糖尿的病理和生理原因:见课件。

2、低血糖

①低血糖(hypoglycemia)的定义: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时称为低血糖。

②低血糖的影响: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第八节糖异生作用

一、概念:是指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二、反应过程:基本上是酵解的逆过程。但酵解过程中由已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其逆反应相应由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支路中的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所催化。羧化支路的概念和意义。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