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b7fbd5360cba1aa811dac2.png)
格林威治天文台事件 沈干的贡献 冯特(W.Wundt)的贡献——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的贡献——心理测验的尝试 比奈的贡献——心理测验的正式出现 心理测验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现代人员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的直接来源 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的促动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统计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五)统计学的发展 早期的心里测验主要用的是相关法,30年代后,因素分 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 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
(六)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统计软件的出现,解决了复杂的统计问题;计分和解释 的机器化、大规模的团体测试、远程网络测试。
(二)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伍德沃斯编制《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 调查(一次大战)。 美国军队使用团体智力测验对新兵进行鉴定,选拔飞行员。 用于高级指挥人才的选拔和评价。 美国中央情报句在二战中为了选拔训练出色的特工人员,创造性地将 情景模拟方法用于测评程序中。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 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1.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
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 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 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 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2.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 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现代人员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的直接来源 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的促动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统计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五)统计学的发展 早期的心里测验主要用的是相关法,30年代后,因素分 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 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
(六)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统计软件的出现,解决了复杂的统计问题;计分和解释 的机器化、大规模的团体测试、远程网络测试。
(二)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伍德沃斯编制《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 调查(一次大战)。 美国军队使用团体智力测验对新兵进行鉴定,选拔飞行员。 用于高级指挥人才的选拔和评价。 美国中央情报句在二战中为了选拔训练出色的特工人员,创造性地将 情景模拟方法用于测评程序中。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 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1.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
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 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 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 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2.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 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第2讲 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
![第2讲 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cc7f682d4d8d15abe234ec2.png)
研发费用 • 生产普通药物 • 对专利药物集团专利过期的药物进行低成本复制 • 竞争定位 竞争定位——低研发费用和低价格 低研发费用和低价格 • 低风险、低回报的策略 低风险、
决定进入壁垒高低的主要因素: 决定进入壁垒高低的主要因素:
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偏好或顾客忠诚) 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偏好或顾客忠诚) 资金需求和特殊资源需求 转换成本 销售渠道 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管理政策、关税、 管理政策、关税、贸易壁垒
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致使企业间竞争激烈的因素: 致使企业间竞争激烈的因素 有众多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 行业增长缓慢 行业具有非常高的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 行业产品缺少差别化或转换成本低 行业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提高 行业退出壁垒高
外部环境
• 何谓企业的外部环境? 何谓企业的外部环境? 影响企业生存、发展, 影响企业生存、发展,企业又不能够控制或不能 够完全控制的外部因素。 够完全控制的外部因素。 • 目的 识别机会与威胁 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出发点、 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限制条件 • 分类 宏观外部环境 产业/行业环境 产业 行业环境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 --与本行业的产品有同样功能的其它 -- 与本行业的产品有同样功能的其它 产品。 产品。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已经存在于市场 替代产品来自高收益率的行业 替代产品在价格和性能上优于该行业产品 用户的转换成本低
购买商议价能力
购买商议价能力较强的情况: 购买商议价能力较强的情况: 购买商相对集中并且大量购买 购买的产品占购买商全部费用或占很大的 比重 该行业产品属标准化或无差别产品 购买商的行业转换成本低 购买商利润低 购买商有采用后向一体化倾向 该行业产品对购买商产品质量无关紧要 购买商掌握供应商充分信息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956771453610661fd9f412.png)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二)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即“远使之而观 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 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 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 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 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法 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 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 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自 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材 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前迈 进了一大步。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一)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见《大戴礼记?文王观 人篇》)。六征法就是观察人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曰观 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量一个 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观 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 六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是:首先由皇帝下
诏规定察举的科目和要求,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 刺史、郡国守相等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照诏令指定的 科目和要求,参照地方基层的评议考察人材,并向中央推 荐。中央对所推荐的人材,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由皇帝 授予相应官职。
(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期察举制已 经完全腐败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而 建立起来的。所谓中正官是指由中央派遣的专门负责人材 品评与选拔的各级人事官吏,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主体。 其主要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负责品评本州 郡的人材,并向中央推荐。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6150ff81c758f5f61f67cc.png)
•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赢得战争,许多心理学家参军并 开始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美国士兵中出现的 恐惧、多疑、失眠、紧张、过度疲劳等情况的增多,美国心理学 家伍德沃斯编制了一份《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调 查,这一方法被视为自陈式个性测验的发端。
• (二)人才测评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 传统绩效考核也叫业绩考核,是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为核心。这些指标为一些硬性的、财务性的、经营 性的指标。 • 从单一的KPI时代转向KPI和KCI(key competency index) 并重的时代。 • KCI(关键能力素质指标)应用最多的测评工具是360度多元 反馈评估技术、民主评议法(民意测验法)、访谈法等。 • KCI评价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其次, 评估的内容要去抽象化和模糊化,要具体、明确;另外,在 评价活动开展前额动员也十分重要。
• 第三节 人才测评的作用与流
程
• 一、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一)人才测评在招聘选拔中的应用 •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测评使用频率最高、所使用方法最 多、应用对象范围最广、操作最为复杂的是在人才招聘选拔 环节。 • 常用测评工具:简历筛选技术、笔试、面试、心理测验、评 价中心、履历分析法等。
• 1.确定组织进行人才培养和员工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 2.让组织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回报制度设计。 • 3.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现状,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发 展的目标。
• 二、人才测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有 效工具
• 2.人力资源市场良性运行的必备条 件
第二讲 人事测评的历史
![第二讲 人事测评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66ab78bd0d233d4b04e6904.png)
• 中国古代的确不乏测评的思想和管理的智 慧。 •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 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 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 尽知已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 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 这里面已经将测评和管理关系讲的很明白 了。 ——清代· 魏源
3、人员素质是可以量化的
• 朱熹的量化思想 • 元代许衡的量化思想:人的素质好坏由个 人出生时的禀气决定。禀气分为清、浊、 美、恶四个等级。依据是仁、义、礼、智、 信,每项赋分10分,总分出来再分为清、 浊、美、恶四个等级。
(二)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
• 测评内容:性、绩、德、才、识、智 • 西周时期,‚先王法典‛:《商书》上说, 德才包括‚德、行、艺‛三个方面。 • ‚德‛可分‚六德‛,知、仁、圣、义、 中、和。 • ‚行‛又分为‚六行‛,孝、友、睦、姻、 任、恤; • ‚艺‛分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
二、西方人员测评的发展
(一)西方人员素质测评产生:早期的心理测 验——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基础 高尔顿、卡特尔:人的感觉知觉测验; 比奈:新的突破,心理品质和智力测验; 1903年,比奈提出广义智力的概念,包括一切 心理过程,并且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经验解 决问题的行为上。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测量正常儿童与智 障儿童 1916年,美国的推孟修订成斯比量表。首次采 用智商概念
• 德:“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 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 • 性:心理素质,即仁、义、礼、智 • 识:知识 • 绩:功,即绩效,考课、考绩;其方面是 黜,即过失。 • 智:才能。
第七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第七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9c118cd4d8d15abe234eae.png)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一、察举及其测评思想 1.察举,即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来选择人才。 2.察举演变的几种形式 ◆贡举:把下臣对朝廷察举人员看作是一种 进贡之举。 ◆保举:把察举人所察举的质量与其所应担 负的责任直接相联。
1
◆荐举:即为少数权威知名人士举其所知。 ◆选举:即为群人各据所知,众中选优。 ◆试举:所察举或选举的人员,是否属实, 宜任何官,尚需实践检验。 汉代规定,“凡所举士,先试之以耻。 无以日月为功,实试用贤能为上,量才而授 官,录德而定位……”。
科举的程序:
•生徒先参加校内考试,挑选优秀者,送至礼刺复核,然后贡送到中央参加 礼部省试。 •应举者送至尚书省报到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 名、三代履历和保结,先由户部审查,再将名 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
第三节 现代素质测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1. 我国古代的测评方法有哪些借鉴意义? 2. 简述心理测量的诞生与发展。 3.请调查了解我国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应用与 发展的现状。
3
二、九品中正及其测评思想
1.九品中正 ●“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州 设大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亦只称中正。 ●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 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 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 “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 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
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复苏引入阶段(1980~1988年):引进、消化、吸收国 外的测验技术,同时根据东方人的文化背景与生活、 思维习惯修订了一些经典的心理测验。如16PF测验、 CPI测验、Holland测验等。 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2年):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 点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开始建立。这使得人员 素质测评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开始将心理测验与 其他测评方式进行结合,如面试、履历分析技术等。 繁荣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新的人员素质测评手段 不断发展,从事人员素质测评研究和服务的机构也不 断增多。
一、察举及其测评思想 1.察举,即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来选择人才。 2.察举演变的几种形式 ◆贡举:把下臣对朝廷察举人员看作是一种 进贡之举。 ◆保举:把察举人所察举的质量与其所应担 负的责任直接相联。
1
◆荐举:即为少数权威知名人士举其所知。 ◆选举:即为群人各据所知,众中选优。 ◆试举:所察举或选举的人员,是否属实, 宜任何官,尚需实践检验。 汉代规定,“凡所举士,先试之以耻。 无以日月为功,实试用贤能为上,量才而授 官,录德而定位……”。
科举的程序:
•生徒先参加校内考试,挑选优秀者,送至礼刺复核,然后贡送到中央参加 礼部省试。 •应举者送至尚书省报到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 名、三代履历和保结,先由户部审查,再将名 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
第三节 现代素质测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1. 我国古代的测评方法有哪些借鉴意义? 2. 简述心理测量的诞生与发展。 3.请调查了解我国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应用与 发展的现状。
3
二、九品中正及其测评思想
1.九品中正 ●“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州 设大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亦只称中正。 ●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 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 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 “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 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
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复苏引入阶段(1980~1988年):引进、消化、吸收国 外的测验技术,同时根据东方人的文化背景与生活、 思维习惯修订了一些经典的心理测验。如16PF测验、 CPI测验、Holland测验等。 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2年):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 点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开始建立。这使得人员 素质测评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开始将心理测验与 其他测评方式进行结合,如面试、履历分析技术等。 繁荣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新的人员素质测评手段 不断发展,从事人员素质测评研究和服务的机构也不 断增多。
人员素质测评总结第2章课件
![人员素质测评总结第2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7331b8af45b307e87197b1.png)
PPT学习交流
14
PPT学习交流
15
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唐朝阶段,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 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特设科目内容包括 文、武、吏治、长才、不迁、儒学、贤良忠直等。
到明清两代,取士以八股文为标准。原本注重 德、能、绩、效全面测评的选拔制度逐渐局限于 “知识”(四书五经)的考试。不但危及选拔人 才的素质,且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PPT学习交流
18
刘备“三顾茅庐”中体现的人才测评的方法
➢“中正官”寻访:
刘备走访诸葛亮周围的人群来考察诸葛亮的情况。
走访群众收集资料: 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 局;……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 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血缘和婚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返回PPT学习交流
破格
3
春秋时期----“伯乐制”
春秋时期,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 风尚。
用人上不拘一格,如秦穆公用五张羊皮 换来的奴隶百里奚,越王勾践重用范蠡 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24
(二)心理测验的产生
• 1879,冯特(德国),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 • 1884,高尔顿(英国),人测量实验室,“差异心理学之父”; • 20世纪初,卡特尔(美国),《心理测验与测量》,“美国心理测验之父”; • 1905,比奈(法国),第一个成功的智力测验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第二章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PPT学习交流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
2019年二章节人员素质测评历史.ppt
![2019年二章节人员素质测评历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492c2255270722192ef787.png)
(五)“术家” (十一)“口辩” (六)“臧否” (十二)“雄杰”
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有侧重
人材“能各有异”, “材能既殊,任政亦异”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一)周文王——六征法
一曰观诚 二曰考志 三曰视中 四曰观色 五曰观隐 六曰揆得
(二)孔子 ——“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五视”—— 居,视其所安;达, 视其所举;富,视
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其所与;穷,视其
观其情机,以辩恕惑;
所为;贫,视其所
观其所短,知其所长; 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取。
(五)我国古代的智力考察工具 七巧板和九连环等
我国古代的
选人、用人制度
(一)禅让制 (二)世官制 (三)察举制 (四)九品中正制 (五)科举制
本章结束
真诚希望本课程能够与诸位共鸣!
二、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一)人员素质测评技术 在美国的发展
1第一世界大战期间
测评技术在美国的发展
2人员测评技术在美国工业界的发展
(1)智力(能力)测验 (2)人格测验 ①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对事物的理解。
②人格会影响人处理事物的方法。 ③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与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 ④人格会影响人独特的表现方式。
职业兴趣分为六大类:
社交型
(3) 职业兴趣
测验
艺术型 研究型
技能型
事务型
经营型
(4)动机测验
主要理论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Hterzberg)的保健——激励理论 奥德佛尔(A1derfer)的ERG理论(ERG即生存、关系、成长)
素质测评的历史和发展
![素质测评的历史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9306aa25a8102d276a22fe2.png)
• 九品中正及其测评思想
《三国会要》载言曰:“魏 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延 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 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 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 第其高下。”
•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人才学专著,其 中对如何鉴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等问 题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 世界上第一个评价中心出现。
20世纪40-50 年代评价中心面世。人 员测评的应用对象从一般员工拓展到 中高层管理人员。
心理测验技术包括:纸笔测验、面试 、情境模拟,测评效果更加可靠有效 。
心理测验是孕育在英国,诞生在 法国,宏扬在美国,终而传遍世界。
人员素质测评在人事管理中的现代发展
在测评内容上: 越来越趋向一致的“T”型趋势
比奈成为举世公认的智力测验的 鼻祖,其贡献在于提出了测量智力 的方法一一相对客观而且量 化的度 量工具,并运用于教育领域。
心理测验的发展
心理测验的发展是以比奈量表的多次修订和智商概 念的出现和变化为标志的。经历了20年代的狂热,40 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转向稳步发展几个阶段。
“斯-比量表的推广运用” “ 智商”一词的提出和推广 “韦氏智力量表”
历史上第一个“人体测量研究室”在英国 出现。(高尔顿)
1884年,英国伦敦举办“国际健康展” ,展台之上出现了“人体测量研究室”。
例如:
一个 3 岁的孩子应该会:指鼻子、眼睛和嘴; 重复两位数字;列举图画中的物体;说出一 些 人的姓;重复一个由 6 个音节组成的句子。
一个6岁的孩子应该会:区别早晨和晚上;通 过用途定义一个词 ( 如:叉子是吃东西用的 ); 照样子画一个心形物;数 13 个便士;在图画 中指画得丑的脸与好看的脸。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515eda26fff705cc170a7b.png)
据《礼记· 射义》中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 西周,天子就以试射的方式选拔诸侯、卿、大 夫、士。
三国时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八观”之法以论 证鉴识人才。即以观察人的感情、行为入手,分析其心 理状态,以达到正确、全面认识人才的目的。他主张 “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从人的喜、怒、哀、乐的情 感变化的中,把握其固有的品质;“观其志质,以知其 名”,从人的气质上去判断其性格特点以及将来可能成 就的事业。他还提出从人的言谈(“辞”)的应对 (“应赞”)来考察人的智力,“察其应赞,犹视智的 能否也”。此已相当于今天的面试。值得一提的是,刘 劭的《人物志》1937年被美国学者西罗克(Shryock) 翻译为英文《人类才能的研究》介绍到西方,引起西方 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三)国外人员测评的历史
1.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学习我国的考试制度,建 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2.近代科学测验始于19世纪,起源于个别差异的研 究和对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的教育和治疗的需 要。
3.19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是以高尔顿、卡 特尔、比奈为代表人物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看 作是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探索。同时这 个时期心理测验逐渐被运用于教育、医学、军 事等领域,测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
2.测评内容(人才标准观):德,才,智,识, 绩, 性等方面. 战国墨子:察能予官,以德就列;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 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吕不韦: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诸葛亮: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 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 汉· 王符《潜夫论· 考绩》: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德不称其 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资治通鉴》: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 水足也,以至于颠覆者多也。
人才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
![人才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736df524a7302768f993925.png)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中国古代人才 素质测评思想 与方式
人才素质测评 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现代人才 素质测评现状 与发展
本 章 小 结
西方人才素质 测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才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式
一、中国古代人才素质测评思想
➢ (一)第一阶段:启蒙期(从三皇到春秋战国、秦国)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以世袭制为
第二节 中国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式
一、中国人才素质测评的现状
➢ (一)我国现代人才素质测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3.初步应用阶段(1989年—1992年) 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开始建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关于改革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继承 传统考核工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如采 用知识测评、面谈答辩、情景模拟和心理测量等多种现代技术手 段。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才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式
一、中国古代人才素质测评思想
➢ (三)第三阶段:成熟阶段(隋朝至清末) 此阶段科举制度成为人才测评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延续千年
。隋文帝时期,废止九品中正制,创设“志行修谨”与“清平 干济”二科,推行科举取士制。后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 至唐朝科举考试被分为州县试和礼部试两级。宋代又增殿试一 级。明清时考试增为四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试;乡试;会试;殿试。然而至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以八股取士。
第二节 中国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式
一、中国人才素质测评的现状
➢ (一)我国现代人才素质测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2.恢复阶段(1980年—1988年) 自1979年以后,心理测验开始在我国恢复地位。1980年5月,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全国心理测验研究协 作会议。袭耀先先生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心理测验研究协作会议上 主持修订了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第2讲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
![第2讲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569b969b307e87101f69671.png)
人员素质测评
10
2012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与技术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人才学专著,其中 对如何鉴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等问题都 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刘劭,字孔才,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曾做到 陈留太守,赐爵关内侯。 《人物志》共三卷,分《九征》、《体别》、 《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 《效难》、《释争》等十二篇。
人员素质测评
23
2012
西方素质测评发展
,美国使用团体测验选拔军人是人 员素质测评在人事方面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到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实践中 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开始重视人-岗匹配,通 过面谈、一系列投射测验),得到被测评者的素质特点和 水平,再与岗位要求相对应,选拔岗位适合者。 最早试行全国统一测评制的当数美国的公务考绩,就是规 定一种划一的考核要素和标准,也称为统一考绩制度。 1920年,美国总统首次下令实行统一考绩制度。1934年, 政府规定考核内容共分16项指标,包括工作的速度、创造 力、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等。1943年,增订为31项。
人员素质测评
18
2012
新中国时期的人才测评
“资历”人才观时期 (1949.10-1978.12)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出身、年龄、阅历、经 验, 即以资历为主论人才。“红又专”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9年3月第三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这一历史阶段。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学历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素质、能力
人员素质测评
9
2012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与技术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 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 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 “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州设大 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亦只称中正。
10
2012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与技术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人才学专著,其中 对如何鉴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等问题都 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刘劭,字孔才,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曾做到 陈留太守,赐爵关内侯。 《人物志》共三卷,分《九征》、《体别》、 《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 《效难》、《释争》等十二篇。
人员素质测评
23
2012
西方素质测评发展
,美国使用团体测验选拔军人是人 员素质测评在人事方面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到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实践中 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开始重视人-岗匹配,通 过面谈、一系列投射测验),得到被测评者的素质特点和 水平,再与岗位要求相对应,选拔岗位适合者。 最早试行全国统一测评制的当数美国的公务考绩,就是规 定一种划一的考核要素和标准,也称为统一考绩制度。 1920年,美国总统首次下令实行统一考绩制度。1934年, 政府规定考核内容共分16项指标,包括工作的速度、创造 力、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等。1943年,增订为31项。
人员素质测评
18
2012
新中国时期的人才测评
“资历”人才观时期 (1949.10-1978.12)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出身、年龄、阅历、经 验, 即以资历为主论人才。“红又专”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9年3月第三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这一历史阶段。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学历
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素质、能力
人员素质测评
9
2012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与技术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 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 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 “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州设大 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亦只称中正。
第二章 人员测评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人员测评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8878fd180eb6294dd886c9d.png)
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宋代也对科举制度做 了不少重要的改革。
明清是科举制度鼎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
一.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
2.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1)测评角度多维化
(2)测评内容二元化
(3)测评方法多样化 (4)测评结果定性化
二.我国现代人员测评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人员测评的历 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员测评的历史演进
一.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
1.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1)起始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 这一阶段是人员测评思想的萌芽阶段。在传说 中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 是我国古代国家的萌生期,官吏选任制度也处于朦 胧时期。 在当时,多数职位仍以世袭制为主,只是对少 数关键职位、重要人才采取荐举和观察的办法。
质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性。
此外,医学和精神病学家的相关工作也为心理测
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人员测评的产生 ——早期的心理测验
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比奈是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 者,他因此被称为心理测验的鼻祖。 自“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发表后,这个量表就 显示出它切合实际和有用的工具作用,在国外也成为 很多著作论述的对象。 早期的心理测验为现代人员测评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为现代人员测评提供了便利的测评工具。
四.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人员测评中的 应用逐渐增多 五. 猎头公司在高级管理人才选拔中的作 用日益突出
六. 人员测评逐步成为一种产业
1. 复苏阶段(1980~1988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恢复心理测验开始,首先消化、 吸收国外先进的测验技术和作法。
明清是科举制度鼎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
一.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
2.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1)测评角度多维化
(2)测评内容二元化
(3)测评方法多样化 (4)测评结果定性化
二.我国现代人员测评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人员测评的历 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员测评的历史演进
一.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
1. 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1)起始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 这一阶段是人员测评思想的萌芽阶段。在传说 中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 是我国古代国家的萌生期,官吏选任制度也处于朦 胧时期。 在当时,多数职位仍以世袭制为主,只是对少 数关键职位、重要人才采取荐举和观察的办法。
质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性。
此外,医学和精神病学家的相关工作也为心理测
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人员测评的产生 ——早期的心理测验
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比奈是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 者,他因此被称为心理测验的鼻祖。 自“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发表后,这个量表就 显示出它切合实际和有用的工具作用,在国外也成为 很多著作论述的对象。 早期的心理测验为现代人员测评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为现代人员测评提供了便利的测评工具。
四.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人员测评中的 应用逐渐增多 五. 猎头公司在高级管理人才选拔中的作 用日益突出
六. 人员测评逐步成为一种产业
1. 复苏阶段(1980~1988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恢复心理测验开始,首先消化、 吸收国外先进的测验技术和作法。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70ed164431b90d6c85c777.png)
最初的十科:“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
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 堪将略”“膂力骄壮”共10科
应用: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
以百万
科举的没落:科场腐败及八股文风的拘束
股
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 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 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 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 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评价中心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员素质测评体系的 初步完成。
13
第三节 中国近代人员代素质测评的发展
⑴引进阶段(1900-建国前)
1917年,蔡元培,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樊炳清(1916)等对比西量表的引进和修订;
20世纪30年代,职业介绍所开始用简单的心理测验进行人才测评
(2)停滞阶段(1949-20世纪70年代末)
心理学被视为伪科学
该阶段的测评特点:定性为主,定量较少;测评内容偏重政治立 场;偏于事后测评。
14
(3)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对智力测验量表的修订:1982年,吴天敏出版修订后的“中国比奈测验”。林传鼎、 张厚粲等修订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龚耀先等修订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形式:通过中正官将选用的人才分为上上—下下的九个等级
第2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第2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31aee0f964bcf84b9d57b6b.png)
(六)“臧否”,具有辨察是非之能,宜“刻削之政”(批评时 政);
(七)“伎俩”,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有理烦纠邪之 能,宜“司空之任”;
(八)“智意”,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有赞明计虑之能 宜“冢宰之佐”等; (九)“文章”,属文著述,宜“国史之任”等;
(十)“儒学”,能够传圣人之业,不能干事施政,宜“安民之任 等; (十一) “口辩”,应对资接,宜“行人之任”等;
一般“品”高则所授职位高,“品”低则所授职位低。
当时“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就是“九品”。
(五)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并在唐朝进一
步发展完善。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历代科举制的科目 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包括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 如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等,是科举考试制度中依规 定要按时举行的固定的考试类型,一般每年举办一次, 宋代以后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发现考核的作用和意
义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能力。
至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 物志》。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 法,对人才识别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
解。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 他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三类”即“兼
(十二)“雄杰”,胆略绝众,材略过人,宜“将帅之任”等。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 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 各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 自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 “材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 前迈进了一大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1
内 容 提 要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法 西方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简史 我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
一、人员测评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人员测评思想和实践
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至少应包括三个前提:一是肯定 心理的个别差异及可测性;二是确定测量的内容及相关 理论;三是对心理内容的差异性测量形成具体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卓越的贡献 。内容非常丰富,只是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3.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 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 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观法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4.刘劭 “八观五视”的方法
“八观”即“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 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 其情机,以辩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五视”即“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 ,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由文字测验发展出了非文字测验(解决文化及文化公平问题)。 由单一要素测验发展出了多重要素测验。 由能力测验扩展到人格测验。 由CTT(经典测量理论)理论发展出了IRT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 GT理论(概化理论)。 由常模测验拓展到标准参照测验。 在方法上,由纸笔测验、操作性测验发展出了投射性测验、情境测 验等多种方法。
现代人员测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蔡元培的贡献——1917年北大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 新中国建立前,心理测量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979年以后人事测量工作开始迅速发展
人员测评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事管理领域的测验大量涌现
面试技术在人才选拔中广泛应用
人格测验成为人才甄选程序的必要过程
针对具体要求的测验设计、组合越来越重要
5.我国古代的智力考察工具
我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智力考察工具,如七巧板和九 连环等,这些工具的产生要比法国比奈的智力测验早数百年,但 是和现代西方制作的智力测验量表相比,中国古代的这些工具并 没有建立可靠的常模,因此,用七巧板和九连环等测量智力并不 能得到像西方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难以判断被测者的智力相 对于同类被测者所处的水平。而且,这些工具的出现并不是为了 服务于人员素质测评,而仅仅是一种益智游戏。
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物志》。 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法,对人才识别问 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解。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他 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 ,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 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有侧重。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五)统计学的发展 早期的心里测验主要用的是相关法,30年代后,因素分 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 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
(六)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统计软件的出现,解决了复杂的统计问题;计分和解释 的机器化、大规模的团体测试、远程网络测试。
格林威治天文台事件 沈干的贡献 冯特(W.Wundt)的贡献——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的贡献——心理测验的尝试 比奈的贡献——心理测验的正式出现 心理测验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现代人员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的直接来源 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的促动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统计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孔子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并从 思想心态和外在行为两方面提出其分类标准。思想心 态方面,君子的标准用四个字来概括:德、义、刑、 泰,小人则是土、利、惠、骄。
孟子特别重视对人的考察,他同齐宣王的一段对 话中曾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意思是:人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 异是可以被测量出来的。这包含了对人的心理进行测 量的数量化意识。
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
禅让制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人员素质测评的产生
工业革命引发了对人员科学测评的需求 科学心理学为人员科学测评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科学心理学为人员测评奠定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人员测评奠定了定量评估的基础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开始
(二)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伍德沃斯编制《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 调查(一次大战)。 美国军队使用团体智力测验对新兵进行鉴定,选拔飞行员。 用于高级指挥人才的选拔和评价。 美国中央情报句在二战中为了选拔训练出色的特工人员,创造性地将 情景模拟方法用于测评程序中。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 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一)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是现代人员测评产生的基 础。主要是指西方的发展,西方心理测量发展的道路: 由个别测验发展出了团体测验(一战期间军事上的需 要,最早的团体智力测验: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 验,被编制出来用来甄选新兵,在1917年3月至1919年1 月,美国有200多万官兵接受了这种测验)。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1.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
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 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 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 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2.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 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1
内 容 提 要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法 西方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简史 我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
一、人员测评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人员测评思想和实践
心理测量的完整实践至少应包括三个前提:一是肯定 心理的个别差异及可测性;二是确定测量的内容及相关 理论;三是对心理内容的差异性测量形成具体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卓越的贡献 。内容非常丰富,只是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3.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 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 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观法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4.刘劭 “八观五视”的方法
“八观”即“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 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 其情机,以辩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五视”即“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 ,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由文字测验发展出了非文字测验(解决文化及文化公平问题)。 由单一要素测验发展出了多重要素测验。 由能力测验扩展到人格测验。 由CTT(经典测量理论)理论发展出了IRT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 GT理论(概化理论)。 由常模测验拓展到标准参照测验。 在方法上,由纸笔测验、操作性测验发展出了投射性测验、情境测 验等多种方法。
现代人员测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蔡元培的贡献——1917年北大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 新中国建立前,心理测量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979年以后人事测量工作开始迅速发展
人员测评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事管理领域的测验大量涌现
面试技术在人才选拔中广泛应用
人格测验成为人才甄选程序的必要过程
针对具体要求的测验设计、组合越来越重要
5.我国古代的智力考察工具
我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智力考察工具,如七巧板和九 连环等,这些工具的产生要比法国比奈的智力测验早数百年,但 是和现代西方制作的智力测验量表相比,中国古代的这些工具并 没有建立可靠的常模,因此,用七巧板和九连环等测量智力并不 能得到像西方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难以判断被测者的智力相 对于同类被测者所处的水平。而且,这些工具的出现并不是为了 服务于人员素质测评,而仅仅是一种益智游戏。
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物志》。 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法,对人才识别问 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解。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他 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 ,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 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有侧重。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五)统计学的发展 早期的心里测验主要用的是相关法,30年代后,因素分 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 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
(六)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 统计软件的出现,解决了复杂的统计问题;计分和解释 的机器化、大规模的团体测试、远程网络测试。
格林威治天文台事件 沈干的贡献 冯特(W.Wundt)的贡献——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的贡献——心理测验的尝试 比奈的贡献——心理测验的正式出现 心理测验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
现代人员测评的思想和方法的直接来源 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管理科学的促动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统计学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孔子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并从 思想心态和外在行为两方面提出其分类标准。思想心 态方面,君子的标准用四个字来概括:德、义、刑、 泰,小人则是土、利、惠、骄。
孟子特别重视对人的考察,他同齐宣王的一段对 话中曾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意思是:人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 异是可以被测量出来的。这包含了对人的心理进行测 量的数量化意识。
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
禅让制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人员素质测评的产生
工业革命引发了对人员科学测评的需求 科学心理学为人员科学测评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科学心理学为人员测评奠定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人员测评奠定了定量评估的基础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开始
(二)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伍德沃斯编制《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 调查(一次大战)。 美国军队使用团体智力测验对新兵进行鉴定,选拔飞行员。 用于高级指挥人才的选拔和评价。 美国中央情报句在二战中为了选拔训练出色的特工人员,创造性地将 情景模拟方法用于测评程序中。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 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一)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是现代人员测评产生的基 础。主要是指西方的发展,西方心理测量发展的道路: 由个别测验发展出了团体测验(一战期间军事上的需 要,最早的团体智力测验: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 验,被编制出来用来甄选新兵,在1917年3月至1919年1 月,美国有200多万官兵接受了这种测验)。
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1.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
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 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 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 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2.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 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 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