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负面影响
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摘要: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优异。
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
但不论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外貌形态智者忠臣悲剧英雄《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
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
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
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
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十种用人的典型错误观念
十种用人的典型错误观念企业管理者一直在犯的几个致命错误一个天才的研发工程师可能是最低能的经理,一个最好的销售员可能是最差劲的经理,而一个差劲的老板却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经理……俗话说,用人如用刀,用刀可以杀敌也可以伤己。
用人也是一样。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大量似是而非的用人观念,我将其称为用人观念的陷阱。
本人虽然不敢说阅人无数,但的确见过不少精彩的“死法”。
我将我留心到的几个典型错误和各位探讨一下。
典型错误用人观念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一个企业家真的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当作用人理念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家距离死亡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了!我们分两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监督机制。
用人就必须有监督机制,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绝对权力绝对产生腐败。
只有在有监督的情况下系统才能长期稳定。
用人要疑实际上是对员工的爱护,可以防止员工犯大错误。
第二个方面,完美陷阱。
企业不能要求员工完美,是人就有缺陷。
企业就是要用有缺陷的员工(只要这不是致命缺陷),否则企业将面临无人可用的怪圈。
而企业家也将活活累死。
所以疑人也还是要用,关键是有效限制其短处,最大限度发挥其长处。
典型错误用人观念二:事必躬亲这和第一种观念截然相反,这种企业领导往往只相信自己,事事插手。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又有多少呢?诸葛亮事必躬亲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难道谁又能比诸葛亮高明多少呢?由于事必躬亲,新人难以成长,能人不愿留下。
结果要么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要么是干脆无人可用。
最后不得不继续事必躬亲,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悲剧性的恶性循环。
典型错误用人观念三:杀鸡用牛刀,杀牛用鸡刀有些企业愿意不惜成本引进人才,然后长期做一些比较低级的事,但是照旧给高薪。
这些企业的想法是,我给了你钱,等于买了你的时间,你反正给我呆着就行了。
这个做法可能引起三个问题:第一,牛刀不愿意杀鸡,他认为这是浪费他的时间,有机会就撤退;第二,牛刀杀鸡的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用杀鸡刀;第三,成本太高,让企业丧失竞争力。
诸葛亮一生最失败的四件事
诸葛亮一生最失败的四件事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妇孺皆知,不管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他辅佐刘备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鼎立三国的蜀汉,战争中他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令人折服,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发明堪称逆天,他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是世人眼中完美的代名词。
但若仔细分析,其实诸葛亮一生有很多事是失败的。
一、没能及时发掘培养新人才以当时蜀国的情况,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弱的,想要短期内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诸葛亮自己心里对这点应该也清楚,但是为了不辜负先帝遗愿,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地贫乏,发展已到瓶颈,不尽快抢占新的沃土很难抗衡逐渐强大的曹魏,因此短期内不断的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大的战略上没错,但是问题是诸葛亮在逐渐老去的同时,却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的可用人才,随着老将和自己的一个个离去,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导致三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可谓是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最致命错误,若诸葛亮能够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自己死后还能给蜀国留下前期那样的黄金阵容,相信不会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
二、凤雏之死在刘备还没有得到孔明和庞统的时候,水镜先生曾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可是,三国就是和刘备开了一个大玩笑,即使他同时得到了伏龙、凤雏两位当世顶级人才,却还是没能统一天下。
庞统外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才智自不用说。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和益州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不巩固荆州,则不能保证后方补给。
但诸葛亮分身乏术,只能顾得了一头,而庞统的到来,可以顶替诸葛亮完成另一头的任务,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刚进蜀汉阵营的庞统急于立功,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作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点岂会不知呢?但是他却没有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协调好庞统与刘备、关羽和自己的关系。
若是关羽没有看不起新来的庞统,庞统不急于立功随刘备入川,而是诸葛亮随刘备入川,庞统随关羽守荆州,结局也许会大不一样。
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之误
滥用绩效指标
素质要求
滥用效用指标
从考核方法上,诸葛亮滥用绩效考核
战略失策 操作失策 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从法治角度上讲,这并没有错。但是“ 诸葛亮多次出战都要求下属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其 其实,马谡死得很冤枉,他扮演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诸 苛政猛于虎”,过于严厉而且还会被滥用的绩效考核一旦被用于推 葛亮虽然自贬三级,并总结了自己用人的不当之处,但依然没 卸责任、打击政敌等领域时,其对下属的心理打击将是非常沉重 实胜败乃兵家常事,立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不能接受失败,同时 有改正,毫无诚意可言。赵云、邓芝在箕谷因兵力悬殊而失利 的,这往往会使下属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追求短期 这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 ,赵云作为老资格人员被贬,而荆州老乡邓芝未见处罚。李严 目标。所以说,一个具有很强主见或者喜欢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 因督运粮草不利而被流放,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把军事失利的 的人是不适合在诸葛亮手下工作的,否则一定会很痛苦,这样的 责任推卸给李严督运粮草不利的一场政治斗争。因此,在诸葛 人倒是适合在刘备这样能够以人为本、考核适度的领导手下工作 亮手下的将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即使错了,至少可以 。当然,到曹操、孙权处工作也不错,基本不会因为战败一次而 规避责任。在诸葛亮的管理之下,没有人能够失败得起。 被处以极刑。
不善用人
事必躬亲
诸葛亮人力管理之误
价值观念: 管理观念: (1) “对员工负责”。 丢掉以“长(官)者为尊”的核心的旧的传统价值观念。 (2) “引导员工如何工作”。 (1) 用其所长:把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显示其才能的岗位 (3) “中心导向”而非中心指挥。 上,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 (4) “共同肩负责任”。 (2) 用其所愿:在服从工作需要和服从分配的前提下, (5)“育才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尽可能与个人的意愿、兴趣、特长结合,力求个人自 (6) 意识到“下级的具体专长和具体能力应高于上级”。 身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8)“建设高情感的管理场所”而非简单的任务完成。 (3) 用当其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平衡、照顾的束 (9) 要有主动精神,追求“卓越”。 缚,大胆破格破例录用辈分小、资质好的青年人才。 对业绩卓越、时代感强、身体健康的人才,即使到了 退休年限,经审批仍可延期任用。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三国演义》中不少有作为的人,因自身的不足而失利,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分析他们的缺点,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故列出“三国人物”的“10戒”,希望对各位管理者有所帮助。
一戒:事必躬亲——诸葛亮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派人到魏营下战书。
司马懿问下战书的蜀使:“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信使说:“丞相起得早,睡得晚。
处罚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说得多,吃得少。
”司马听说后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将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感叹说:“司马深知我也!”不久,诸葛亮谢世。
启示:一个企业家,如果凡事躬亲,部下必然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某公司生产部经理非常出色,后被提拔为总经理。
自从他出任总经理后,公司里的大小事务皆要过问,甚至亲自操作,生怕出纰漏,因而食之无味,夜不能寐。
他对一个朋友说:“我太累了!还不如当一个生产部经理。
”不久,他辞职了。
二戒:疑人误事——曹操曹操胸怀大志,机智过人,但是因多疑而误事。
曹操患头疼病,请神医华佗为其诊治。
华佗说,要根除病患,需在头部开刀。
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故将一代名医囚于狱中。
启示:一个企业管理者,疑心太重必会束缚下属手脚,甚至可能搞得人人自危。
办事人员有时为了示人“清白”而不得不降低办事效率,更谈不上创新,如此怎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戒:办事繁琐——董曾董曾因办事繁琐,700余人死于曹操刀下。
启示: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就需精简程序。
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董事长为了稳步发展,提拔了一个做事精细的人当会计,这位会计把科目从76种一下子增加到200多种,大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公司的业绩日趋低落,原来大家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和报表。
四戒:骄傲草率——关羽关羽败走麦城皆因骄傲草率。
瞧不起东吴后起之秀陆逊,最终被杀。
启示: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谦逊谨慎,一旦有了成就便自吹自擂,结果失败。
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做“百年老店”。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弃隐入仕,从此便开始了他神奇而又饱受沧桑的一生。
从智夺荆洲到刘备入川,接着是平定南蛮,然后六出祁山,最后死在五丈原。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不已。
他一生都在为刘氏尽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
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
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用人的三大失误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心中是智慧的化身。
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真是羡煞多少豪杰。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三个很致命的用人失误,说出来大家参考。
第一:用关羽守荆襄九郡。
关羽此人,重军士而轻士大夫,持才傲物,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从华容道行妇人之仁放过曹操可知)。
并且对现阶段的国际形式判断错误。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改派小心谨慎的赵云,荆襄可保无恙。
第二: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人小心大,不自量力,不虚心接纳同僚的意见和建议。
刘备早就说过: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公诚为治国之能臣,事必躬亲,谨小慎微,然非决战千里之帅也。
首出祁山,以街亭之败诛马谡,蜀国小才少,而以己见不听玄德临终遗言用马谡,又复斩之,实非国家之福,非大家之所为也。
可惜可惜!第三:不用魏延兵出斜谷之计。
魏文长出子午谷之谋,“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与孔明“出秦川”之计正合,料敌审己,以夏侯琳膏粱子弟,仗清河公主升督长安,可以必克,胜算尽握,与淮阴侯会高祖于潼关相仿佛,时夏侯琳远不及楚之守将,若果行之,“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
而孔明以此为危计,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实为笑谈耳,舍敌之咽喉取无关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吾亦为之叹矣!设使不胜,唯丧万人而已,而孔明前后兵败,又岂止丧万人哉!蜀国小力薄,大军决战,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安从坦道”,非决胜之法也。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不足之处篇1关键词:诸葛亮;不足;恃才傲人作为一个组织的高级负责人,首先要具备的素质不是比手下能干,也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管理。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如果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属下就没有主观能动性,有抱负的人也会觉得屈才而待不住。
所以商界有句名言,“最成功的董事长应该有时间去钓鱼。
”而“管理”重要的是把握大的战略方针策略、知人善任、具有一定的胆识与魄力等,显然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
一、战略方针的错误1.《隆中对》诸葛亮能在隆中而观定三分天下,确属不易。
但缺乏必要实践历练的《隆中对》,是免不了有缺陷的。
2.“出秦川”这是在效仿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自汉中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关中已非彼关中,富饶已是过去,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为继。
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二、用人的失误1.关羽丢荆州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是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
关羽智勇双全,却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本来关羽可以东和孙权,这样可能就不会造成后来的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2.马谡此人确实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用人失误,而这次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这次失败最主要的责任应由诸葛亮来负,是他不能知人善用,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
3.魏延魏延虽然一生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是韩信,但从他提出的出斜谷,直取长安的策略来看,他至少有成为韩信的潜质。
退一万步说,实施魏延出奇兵的策略,就算真的失守,也不影响蜀汉的根本,但魏延的计划一旦成功,蜀汉能拥有整个关中,获利十分巨大;不做真的可惜了!三、过于谨慎,缺乏魄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愿让其兵出子午谷。
亲力亲为失败的事例
亲力亲为失败的事例
诸葛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谈及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军事才能也十分卓越。
但戴着丰功伟绩光环的诸葛亮,最后也失败了。
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善于挖掘人才,二是事必躬亲,独揽大权。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三分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但在益州,经济困难,人才也是岌岌可危,蜀国后期的人才多为刘备在世时选拔的,诸葛亮没有意识到选拔人才以及人才更新的重要性。
另外,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不愿把权力下放。
甚至是刘禅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权力。
刘禅曾说:政有寡氏,祭则寡人。
刘禅在位时,国家大事的主要决策权仍在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依然事事亲力亲为。
54岁时,诸葛亮便带着未完成的使命去世。
诸葛亮抱憾一生的7大管理败笔
诸葛亮抱憾一生的7大管理败笔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他成为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
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加之他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主要领导者之一,数伐曹魏,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
诸葛亮一生辉煌,鲜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领导对组织管理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目标的领跑者。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导致蜀汉最先灭亡。
诸葛亮的种种管理失误为现代中高层管理者带来诸多启示。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定三分天下战略为蜀汉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须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智慧,绝妙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
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忧虑,他清楚关羽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人物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精选7篇)
[人物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精选7篇)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精选7篇)老师让我们看《三国演义》并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谈谈自己对他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的刘备、有以信义著称的关羽,在这些人物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草船借箭、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伏龙,人称卧龙先生。
他深居南阳,常同徐庶,崔州平等一些有才华的人一起谈论天下大势。
他自比管仲,乐毅,但是他比他们更加有才华。
在我看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时,我发现诸葛亮真是一个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
(用词好,值得借鉴)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很顺利的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他用自己的所学,完成了这个常人眼里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说出一套成就霸业的计策,出山之后,他用自己非凡的智慧与才能同曹操、孙权周旋,死后他又留下锦囊妙计除去了魏征,他的智慧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
他是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诸葛亮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也是令我记忆犹新的历史人物!中国有“四著”,如今我只剩下“三国”未读,每当看着同学对三国津津乐道,我就忍不住往那儿钻。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吸引我的《三国演义》,发现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勇有谋的赵云,受人敬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其中孔明最令我敬佩。
诸葛亮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对待工作胆大心细,鞠躬尽瘁的人。
诸葛屡建奇功几乎是个神人,他空城退敌,又七擒孟获,布的八卦阵令人拍案叫绝。
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读后意犹未尽。
但在大千世界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孔明也有不足之处。
一、孔明在培养人才上做得不好:关羽、张飞都是早期蜀国大将,而在孔明任蜀相期间却被人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二、孔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导致别人没有机会立功,而自己大、小事一把抓,以至于身形疲惫,积劳成疾,最终命丧五丈原,他的死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未完成先帝的遗愿,真令人遗憾啊!诸葛亮虽未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他的优点任像天空的辰星一样明亮,若有人被称为“孔明在世”,那他就是智慧的化身。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一、怎样从领导力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答:引用管理学中的名词,诸葛亮属于事必躬亲的蜜蜂型的领导,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的调查结果,在最不受欢迎的领导者类型中,蜜蜂型的领导排在首位,可见,诸葛亮不是一位好领导。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决策时,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显现。
其次,在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时,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注意培养下属。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第一,对于他个人来说,造成了身心疲惫,连其竞争对手司马懿都说:“孔明食少事厌,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
第二,对整个蜀汉政权来讲,因人才断层,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光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
二、如何通过培养团队学习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管理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组织中的成员应自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我依靠谁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谁依靠我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摒弃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坦率真诚,了解组织怎样运行,制定大家认同的愿景,通过团队工作实现愿景。
Stoner给她的Seapoint中心团队提出四个核心价值,即透明、合作、成功和管理。
1、透明-即公开,诚实,时刻准备着。
寻找并面对现实,清楚表达思想。
2、合作–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他人的经验结合,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责任感,合作过程中使用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
3、成功–以最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标准。
履行对顾客和所有相关者义务。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4、管理–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帮助改善社区和全球环境。
三、请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激励性人格”这种有效教师内在特质的认识和体会。
诸葛亮——成功的政治家,失败的父亲_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500字
诸葛亮——成功的政治家,失败的父亲_我眼中的诸
葛亮作文500字
回首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身影,不畏权贵的董宣,誓死不降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其中有一个人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他就是高风亮节,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舌战群儒,订立孙刘联盟,他在危难之际,受托孤重任辅佐刘禅,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六出祁山,这些都证明着他的伟大。
可是诸葛亮却不是好老师,好父亲,因为他刘禅是义父义子的关系,所以他不放心刘禅,他至死都没有还政刘禅,或许在他眼中刘禅只是个孩子,撑不起大汉的江山,或许其他人说诸葛亮这么做是对的,因为在他死后刘禅昏庸无能导致蜀国的败亡,可是这样说的人都忘了一个至理,没有人是不经历失败就能成功的,这个道理诸葛亮也忘了,或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有个好的开头并不一定就有好的结尾正因为诸葛亮没有让刘禅熟悉政务才导致刘禅被人利用正因为他任用了马谡才导致大意失街亭,正因为他事必躬亲所以才会把自己累死。
所以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万事并不是事必躬亲就会做好的,父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母有时需要让孩子实践才能成才,不要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自己去做有时也该让孩子尝试一下实践有时候是人最好的老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再认识
‘ 躬尽瘁 ”精 神 的再认识 ‘ 鞠
禽 刘 光 利
三 国时 杰 出的政 治 家和 军 事 家诸 葛亮 在 ( ) 后 军队 ,七年之 间五次北 伐 ,还 包括一次抵御曹魏的入
《 出师表 》中谈 到 自己对 蜀 汉政 权 的感情 与 志 向时 侵 。六次 战争 ,几乎年年都有战事 。他奔波于 陇山蜀
应走 鼎足 三分 ,联孙抗曹的道路 。建 安十三年 ,曹操 要他 监督 ,军队要他训练 ,军械要他 改 良,农业要 他 大 举南 下 ,败 刘备 于长 阪 。诸 葛亮 “ 任于 败军 之 倡 导 ,北 伐要他指挥 。不仅如此 ,他甚至连 账簿也 要 受 际 ,奉命于危难之问” ,出使 江东 ,联结孙权 。诸 亲 自过 目,受罚处杖击二 十以上的事也要 亲临过问。 葛亮以隆 中战略的坚定原 则与孙权 谈判 ,订立双边 同
军扎营之地时 ,赞叹说 : “ 天下奇才也 。” 对于诸葛亮 的事必 躬亲 ,质疑者颇多 。时任 丞相
为治有体 ,上下不 袭杀关羽之仇 ,倾全 国之 力去伐东吴 ,兵败后 在永 安 府主簿 的杨 额就 对此提 出批评 : “
“ 托孤 ”于诸 葛亮。后主刘禅即位 ,诸 葛亮受 封武乡 可相侵 ,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 ……今 明公 为治 ,乃 躬 侯, “ 开府治 事”以处理国家的 日常事 务 ,又兼任益 自校簿书 ,流汗 竞 日,不 亦劳乎 。” 杨颞认 为作 为 州牧 。当时 ,全 国的军 、政 、财 , “ 无巨细 ,咸决 丞 相就应 该坐而论道 ,督导官府 各司其责 ,具 体的事 事
于亮 ” 。
情应让部 下办理 ,大小事 务都躬尽劳心 是不对 的 ,势
诸 葛亮 经 过几 年 的精 心 准 备 ,于建 兴 五年 (2 必疲 于奔 命 。诸葛 亮认 为杨 颤 的批 评 中肯 ,虚心接 27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负面影响
于亮。 ”《魏略》里还说: “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意思是诸葛亮以为
刘禅不熟悉治理国家, 所以内外之事都承揽了下来。 陈寿在最后评定诸葛亮时说: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夷,立法 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 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从这短
“长于巧思 ”。《三国志 ・ 葛诸亮传》记载: “ 性长于亮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 ”。《魏 氏春秋》说,诸葛亮作 “八务、七戒、六恐、五具,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
连弩不是太复杂, 木牛流马虽有详细说明流传, 但至今尚无人仿造得出。 诸葛亮 还有《诸葛氏集》计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亮传》)建兴五年,诸葛亮作有名的《出师表》,率军北驻汉中,开始长达十二
年的伐魏战争。 此期间,大小战事,诸葛亮无不亲自谋划、 亲自指挥,胜负之间, 殚精竭虑,既展现了诸葛亮的雄心大志、耿耿忠心,又说明了诸葛亮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
“罚二十以上, 皆亲揽焉。 ” 事出自这于 《魏氏春秋》 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春, 诸葛亮率军由斜谷出,占据五丈原,与宣王司马懿对垒。 “亮每患粮不继,使已
三 儒家所谓中庸之道, 贵在“执其两端用其中 ”, 所以“过犹不及 ”。诸葛亮事必躬 亲,当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隆中决策的战略目标没有最终实现。诸葛亮隆中决策是三国时期极为重 要的战略思想,作为刚出仕的杰作,可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事后但分析, 这个战略也非十全十美,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以蜀之力,既要 “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又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如此兵分为二, 正是诸葛亮 《后出师表》 所说的北魏 “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即所谓人之弊端,已之 “乘劳”。建安二十四 年,关羽进攻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支援,又被关羽所败。这一仗, “于禁所督 七军皆没 ”,关羽 “ 威震华夏 ” 曹,操竟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三国志 ・关羽 传》)此时,恰是实施隆中决策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却既没有看到 “务东” 支援关羽,也没有看到 “出于秦川而” 北上。关羽败亡、丢了荆州以后出现的一大 变局,就是蜀魏两家 “攻守之势异也 (” 语出贾谊《过秦论》)。此时,诸葛亮并 没有依据局势之变及时调整其战略思想, 乃至于频繁用兵于北, 以被削弱的西蜀 攻击已经壮大的北魏, 其结果必然是徒费诸葛亮之心血、 空耗蜀之民力财力。 对
论点论据——诸葛亮谨慎酿大错
诸葛亮谨慎酿大错
诸葛亮的用兵谨慎一直被人称道,而什么事情走了极端都会有它的负面影响。
诸葛亮的谨慎既得了天下,也终失了天下。
因为谨慎,他处处提防桀骜不驯的老功臣魏延,临死之时,事托杨仪,担心魏延居功自傲,不服天朝管,设计以谋反罪名害死魏延,一手炮制了三国奇冤。
若是让诸葛亮掌权魏国,该杀的人太多了。
因为谨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
除了客观原因,至少两次是由于谨慎而失去机会。
首出祁山,魏延大胆提出,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长安。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的是笨蛋夏侯懋,不是曹真。
可惜,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
”不敢冒险用兵,失去战机。
再出祁山,事将成,被后主疑心招回,诸葛亮岂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是不敢承担误会他谋反的风险。
因为谨慎,他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手抓,虽然是鞠躬尽瘁,就没想想自己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更大的悲剧是他的人才论,宁用平庸,也不用脑后长反骨的能臣,因此压制了蜀中人才,造成了西蜀才竭。
而人才匮乏也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催化剂,以致他死后,姜维再出祁山,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因为诸葛亮大权独揽,所以可以说西蜀的失败也就是诸葛亮的失败,而诸葛亮改在了过于谨慎。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
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
历史趣谈诸葛亮最终败在体力上 因其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最终败在体力上因其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导语:三国演义中,处处都是谋略,尤其是诸葛亮,料事如神,智谋过人,成了智慧的化身。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
唐
三国演义中,处处都是谋略,尤其是诸葛亮,料事如神,智谋过人,成了智慧的化身。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感慨道: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啊,一个智慧人物,竟抱憾而死,实在令人遗憾。
自出山归刘备以后,诸葛亮处处展示的,都是谋略,他一生多是靠谋略胜敌。
用智用谋克敌制胜,是诸葛亮的特长,在众多的三国英雄中,他能够拼出一片天地,靠的也是智谋,他甚至欲用一身的智慧谋略,谋取天下。
然而,与众多的英雄相比,他的体力,却有着很大的劣势,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诸葛亮在指挥作战时,都是被人用车推着的。
与司马懿五丈原对峙时,诸葛亮重病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智谋方面,他每每算在司马懿前面,至少胜过司马父子一筹,但在体力方面,就熬不过司马懿了。
司马懿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故意采用拖延战术,坚守不出,硬是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再有能耐,连活的力气都没有了,凭什么胜过别人呢?
可见,他最终败在自己的体力上,若能够再多活十年,虽一两次战役败于司马懿,凭他的智慧谋略,也会休战调整,以期从别的方面谋取魏国。
诸葛亮之所以急着用兵伐魏,在有生之年恢复汉室,一统天下,也正是因为他觉出了自己的体力不可能支撑太久。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体力、国力不支的情况下,越是求胜心切,生活常识分享。
集思广益反面的名人故事
集思广益反面的名人故事案例一: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
丞相诸葛亮处理、决定蜀国的大小政事,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主持者。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
杨是当时丞相府里负责文书事务的主簿官。
他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做法提出了建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
”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意思。
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于杨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
后来杨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哀悼不已。
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反复争议。
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他在文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案例二: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
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顒,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顒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
”随后,杨顒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顒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
后来杨顒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
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负面影响一《三国志·诸葛亮传》开篇介绍: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刘备在新野的时候,经徐庶介绍,“三顾草庐”,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
对此,《魏略》有不同的说法,认为不是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知道“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才主动“北行见备”。
《九州春秋》也持同样的说法。
对此,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不同意,他依据诸葛亮《出师表》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说法,认为“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建安十六年,刘备占领成都,“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
”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称帝后,策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刘备病重,诏敕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后又领益州牧。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在五丈原卒于伐魏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谥为忠武侯。
观诸葛亮一生,可谓一完人、一能人、一奇人、一神人。
既出仕为人臣,对刘备父子忠贞不贰,治国治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堪称一完人;治理弱小蜀国保其平安,统帅弱小军队屡斗强敌,堪称一能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不论政治、军事、文化乃至于天文地理,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一奇人;由于后人在小说、戏曲中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渲染,诸葛亮又成为一神人。
也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智慧的化身、勤奋的典范。
其人其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享誉中外,有口皆碑。
有多少志士仁人,视之为神圣,争相效仿。
诸葛亮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不朽的警句格言。
二诸葛亮之忠之智之勤的同时,决定了他的性格中必然出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特点。
按《魏略》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荆州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即徐庶)、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诸葛亮说他们三个人如果出仕作官可以当剌史、郡守。
三个人反问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答。
”诸葛亮所以笑而不答,是其志向与三人不同,是要“治国平天下。
”那个时候,他不仅求学读书,而且时刻留意天下大事,未出山时,“三分天下”的隆中战略早已了然于胸。
先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徐庶,虽然都是同学好友,却没有见到他在战略问题上给刘备出过什么主意,倒是临去时把诸葛亮这个“卧龙”推荐给了刘备。
可见,诸葛亮的才学识是比那三位高出一筹的。
诸葛亮一开始就与刘备“情好日密。
”为此,关羽、张飞都不太高兴。
刘备曾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请命赴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获赤壁大胜。
后与关羽镇守荆州。
又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进军成都。
镇守成都时,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理政才能,使刘备政权“足食足兵。
”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记载出现在刘备托孤之后。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倾之,又领益州牧。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魏略》里还说:“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意思是诸葛亮以为刘禅不熟悉治理国家,所以内外之事都承揽了下来。
陈寿在最后评定诸葛亮时说:“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夷,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从这短短的评语中,足可以看出诸葛亮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凡重大军事行动,诸葛亮无不率军亲征,直至身死五丈原。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众南征孟获时,丞相长史平阳侯王连就劝阻诸葛亮不要亲自征之,“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虽然诸葛亮也因为王连言词恳切,有所犹豫,“故停留者久之。
”(《三国志·王连传》)最后还是率军亲往。
南方既平,没有了后顾之忧,诸葛亮集中精力留意于北方。
用了两年多时间作伐魏的准备。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诸葛亮作有名的《出师表》,率军北驻汉中,开始长达十二年的伐魏战争。
此期间,大小战事,诸葛亮无不亲自谋划、亲自指挥,胜负之间,殚精竭虑,既展现了诸葛亮的雄心大志、耿耿忠心,又说明了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这事出自于《魏氏春秋》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军由斜谷出,占据五丈原,与宣王司马懿对垒。
“亮每患粮不继,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这样相持百余日,双方还有使者来往。
一次,诸葛亮使者至,司马懿不问戎事,单问诸葛亮吃饭睡觉及其管多少事多大的事。
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也说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而且“善无微不赏,恶无纤不贬。
”这既可以说明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如司马懿所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自校簿书”。
裴松之为《三国志·扬戏传》作注中,用了《襄阳记》的一段故事:“亮尝自校簿书”。
扬颙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作家譬之。
今有人使奴耕稼,婢典炊爨(cuàn),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
忽一日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神疲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
”接着,扬颙还说了邴吉丞相不问横道之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丞相不知钱粮之数说“自有主者”两个汉初的典故,批评诸葛亮“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诸葛亮尤其讲究细节。
《袁子》说:“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所至,营垒、井灶、圊溷(qīng hùn厕所)、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示好。
”军中吃、住、行诸般事务,都要用绳墨衡量,务求整齐划一、规范标准、毫不走样。
那个年代,又在战争中,做到这个程度,何其难也。
可见诸葛亮又何其细也,何其严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与司马懿对垒,蜀军退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感慨地说,“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些都要亲自安排、亲自设计、亲自督办,则又可见诸葛亮何其辛苦也。
“长于巧思”。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亮言教书奏多可观”。
《魏氏春秋》说,诸葛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具,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连弩不是太复杂,木牛流马虽有详细说明流传,但至今尚无人仿造得出。
诸葛亮还有《诸葛氏集》计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三儒家所谓中庸之道,贵在“执其两端用其中”,所以“过犹不及”。
诸葛亮事必躬亲,当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隆中决策的战略目标没有最终实现。
诸葛亮隆中决策是三国时期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作为刚出仕的杰作,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但事后分析,这个战略也非十全十美,有其先天不足之处。
以蜀之力,既要“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又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兵分为二,正是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说的北魏“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即所谓人之弊端,已之“乘劳”。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支援,又被关羽所败。
这一仗,“于禁所督七军皆没”,关羽“威震华夏”,曹操竟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三国志·关羽传》)此时,恰是实施隆中决策的最佳时机。
然而,我们却既没有看到“务东”支援关羽,也没有看到“出于秦川”而北上。
关羽败亡、丢了荆州以后出现的一大变局,就是蜀魏两家“攻守之势异也”(语出贾谊《过秦论》)。
此时,诸葛亮并没有依据局势之变及时调整其战略思想,乃至于频繁用兵于北,以被削弱的西蜀攻击已经壮大的北魏,其结果必然是徒费诸葛亮之心血、空耗蜀之民力财力。
对此,张俨的《默记》批评说:“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群臣无事。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此说可谓切中要害。
二是致蜀少人才,又有用人不当。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徐盛的评论:“蜀少人才,故慈、潜并见载述。
”意思是相比较而言,蜀中人才不多,所以像许慈、胡潜这样的也给他们立传。
《袁子》也说,蜀“小国贤才少。
”其实刘备是比较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入蜀前后文臣武将队伍已有一定规模,为什么最后还是缺少人才呢?对此,诸葛亮应当负主要责任。
古人说:“十邑之内必有忠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以诸葛亮之才之志,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善。
”一般的才智轻易不会来投诸葛亮,即使来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
在用人上,蜀难以比魏。
像张辽、张绣等武将都曾大败曹操,像贾诩、许攸等谋士都来自敌营,像陈琳这样的文士曾骂得曹操体无完肤,然最终都能为曹操所用。
而误用马谡,致街亭之败,则是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失误。
刘备知道诸葛亮对马谡偏爱有加,“深加器异”,所以在临死前特别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为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马良传》)还有对待关羽,也有过失。
关羽听说重用了降将马超,很不以为然,竟写信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此信显然是关羽骄气横生的表述。
诸葛亮对这种必败之因,既没有亲自晓之以理,又没有使刘备这个当大哥的戒之以情,仅以“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敷衍过去。
结果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此后越加骄纵,以至无视联吴战略,最后因轻敌而致败亡。
因此,可以说是诸葛亮宠关羽之骄在前,才使关羽轻敌致败继之于后。
关羽败亡,乃三国形势一转折性变化,实际成了诸葛亮、刘备乃至西蜀的一大悲剧。
自此,蜀与魏争霸的基本条件已不再。
还有,对彭羕(yàng),“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三国志·彭羕》)最后刘备把他调出任江阳太守。
还有对待叛将孟达,诸葛亮致书约其为伐魏外援,“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
”到了司马懿征讨孟达的时候,“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