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篇一: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本無其字,依聲託(托)事__。
2.本義__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__。
3.異體字__音義完全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字形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说文解字》_。
6.判斷句是以__名词或名词性词组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是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左传》__。
9.“莫”的本義是(暮)傍晚_,“莫”的今字是_暮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
過:拜訪。
動詞。
雉:長三丈,高一丈。
量詞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發:打開。
動詞。
諸:這事到(之於)。
兼詞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顧:囬頭看。
動詞。
其:难道,语气词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誠:如果。
(假設)連詞。
行李:外交使者。
名詞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息:兒子。
名詞。
焉:到那(於之)。
兼詞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茍:隨便、隨意。
形容詞。
克:能夠。
助動詞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7.賊民之主,不忠。
歸:饋(贈送)。
動詞賊:殺害。
動詞。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庠序:學校。
名詞。
殿:鎮守。
動詞。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9.雖然,必告不穀。
藝:種植。
動詞。
不穀:我。
謙詞。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徴:表現,显露。
動詞。
稱:推荐。
動詞。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古代汉语》期末试卷附加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试卷附加答案《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共20分)(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A、條倍脩休B、特牧福祈C、盆簋益孟D、颖颍顿颈1、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阿)A 说——悦B 矜——鳏C 歌——謌D 昏——婚2、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A 遁——遯B 脩——修C 辟——避D 罢——疲3、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A A 姜氏何厌之有?B B 敢问何谓也?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6、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7、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D 百里奚举于市。
8、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A A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A A 惠等哭,舆归营。
B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过: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17.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归: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庠序:1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2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2.制,严邑也。
3.虢,虞之表也。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_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X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诸: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7.贼民之主,不忠。
贼: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过: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17.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归: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庠序:1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2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2.制,严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___六书“假借”的定义是指本义与音义不同,但音近字形相似,所以借用。
2.本义是指汉字最初的意义。
3.异体字是指字形不同但音义相同的字。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形、义、音、辞、源等方面的考察。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___着的《说文解字》。
6.判断句是以主语为中心,用“是”、“非”等判断词作谓语的句子。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来表示,而是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尚书》。
9.“莫”的本义是“没有”,“莫”的今字是“无”。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词性:名词,意义:一种野生鸟类。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词性:代词,意义:多个。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词性:代词,意义:那。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词性:名词,意义:行李、物品。
5.必死是间,___。
词性:代词,意义:那个。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词性:副词,意义:没有。
7.贼民之主,不忠。
词性:名词,意义:贼、叛逆。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词性:动词,意义:放置、安置。
9.虽然,必告不谷。
词性:名词,意义:谷物。
10.晋侯问___,称___。
词性:动词,意义:称呼、称赞。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词性:动词,意义:经过、拜访。
12.___使使者问___后,书未发。
词性:动词,意义:发表、公布。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词性:动词,意义:瞪眼、回头。
14.___使尊___为帝,___,罢兵去。
词性:名词,意义:诚实、真诚。
15.老臣贱息___,最少,不肖。
词性:名词,意义:儿子、后代。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词性:副词,意义:勉强、勉力。
17.___归女乐,___受之。
词性:动词,意义:接受、收下。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古代汉语试题(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加“·”者为入声字)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1、《康熙字典》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经传释词》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假借4、会意字:友、及、伐、取5、古今字:错措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2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语辞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衣,声符为“裁”无“衣”。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字形,如“叔”的本义是手拾。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勉励。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成熟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屡次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放松警惕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外交使节6、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咨询,征求意见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劳苦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拜访9、师进次于陉。
临时驻扎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向后退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错误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
”站起来、才干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试题(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加“·”者为入声字)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附参考答案:一、本题每字0.5分。
象形:羊矢壶鼎鱼网手马鹿指事:亦刃上十下寸甘本末会意:伐盥步至牧舂朝莫既采形声:诚都指视帛载防徒问础二、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过:超过,引申义;2、节:节拍、节奏,引申义;3、城:城墙,本义;4、归:女子出嫁,本义;5、解:分解牛、杀牛,本义;6、粪:扫除、打扫,本义;7、本:树根,本义;8、间:门缝,本义;9、任:任务、责任,引申义;10、发:启发,引申义;11、举:举起,本义。
三、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的差异1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2、臭:古义泛指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3、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5、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6、宫:古义泛指房屋、今义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7、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8、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9、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10、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1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
四、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2、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3、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4、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5、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6、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7、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8、蹄: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蹄子踢;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10、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11、将:名词使动用法,使……做将军。
五、本题每小题6-7分。
1、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该题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B、敢问何谓也?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
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
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
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
如:A、蔓草犹不可除。
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
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郤克伤于矢。
2、“见”字句。
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
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见……于”句。
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
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句。
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
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身为宋国笑。
5、“为……所”句。
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
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6、“被”字句。
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
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臣被尚书召问。
六、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
(符号说明:-平、∣仄、-可平可仄、△拗、*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歧”字拗,“在”字救)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如:到……去。
陈:陈列,摆好阵势。
谷:良,善。
徼:求取,祈求。
辱:表敬副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意思相当于“使您受辱”。
御:抵御,抵挡。
绥:安抚。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及:与,跟,和。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强调介词“以”的宾语。
3、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齐侯陈列好诸侯的军队,和屈完乘坐战车来检阅他们。
②国君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八、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
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标点如下: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返。
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
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翻译:魏王想要攻打邯郸。
季梁听说了这件事,半道返回。
衣服皱缩了也不顾伸展,头上的尘土来不及洗去,去见魏王说:“今天臣来的时候,在大行见到一个人,正在面向北驾他的马车。
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
’臣说:‘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面向北呢?’回答说:‘我的马好。
’臣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
’回答说:‘我的费用多。
’臣说:‘费用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
’回答说:‘我的驾车人很好。
’这几样越好,而离楚国越远罢了。
如今王的举动想成就霸业王业,举止想立信于天下,依仗王国的强大、兵力的精锐,而想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土地成就威名。
王您的举动越多,而离王业越远罢了,就象到楚国去而朝北走一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