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四章教案
机械工程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工程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3. 了解机械工程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机械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基本要素。
3. 机械工程的设计原则和重要性。
4. 机械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工程的成功案例,展示机械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机械工程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2. 小组项目:学生能分组完成一个机械工程设计项目,展示其对机械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机械零件与材料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2. 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和选材原则。
3. 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2.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选材原则。
3. 常用机械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以及机械零件的设计和选材原则。
2. 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能完成机械零件设计和选材的练习题。
第三章: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
2.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选择。
3. 了解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
2.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选择。
3.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展示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选择。
2. 小组项目:学生能分组完成一个机械制造工艺设计项目,展示其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2.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实时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4.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
5.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
第二章: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习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
2. 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3. 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
2.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稳态误差、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3.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频率响应和波特图。
4.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判据、伯德图判据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方法。
2. 数值分析法: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
3. 案例研究法:分析具体的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实例。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2. 数学软件:MATLAB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建模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2. 数值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建模和分析的实践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 (4)》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40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48+实验8)授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金工实习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般机械设计基本知识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力学基础知识、一般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同时扼要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机器的组成、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重点与难点: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机器的组成及特征;理解机器与机构的差别;掌握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第二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力和力系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力偶;平面任意力系重点与难点:物体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教学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章: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基本概念;内力与应力;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拉压杆的变形及强度计算重点与难点:内力、应力及许用应力的概念;拉压杆的轴力分析及强度计算教学要求:了解材料拉伸和压缩的力学性能;理解内力、应力及许用应力的基本概念,胡克定律;掌握拉压杆的轴力分析及强度计算第四章:剪切与圆轴扭转剪切与挤压的基本概念;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条件重点与难点:外力偶和扭矩的计算;扭矩图的绘制;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教学要求:了解构件在剪切和扭转时的受力特点;掌握扭矩图的绘制,圆轴扭转时强度和刚度计算第五章:梁的弯曲弯曲的概念;梁的弯曲内力;弯曲正应力和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梁的刚度条件;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重点与难点:梁的内力分析及最大弯矩的确定教学要求:了解梁在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方法;理解弯曲的概念,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掌握梁剪力、弯矩的计算,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弯曲正应力强度的计算第六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重点与难点: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自由度的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复合较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判定,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重点与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特性;钱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教学要求: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较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平面四杆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第八章: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重点与难点: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特点教学要求:了解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掌握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和运动特性第九章: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教学要求: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应用第十章:齿轮机构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的加工与齿廓的根切;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直齿圆锥齿轮机构重点与难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和几何尺寸计算;根切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渐开线齿轮的切齿方法,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特点和主要几何参数;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参数的计算第十一章:轮系轮系的分类;轮系功用;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重点与难点:定轴轮系与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特点和作用,复合轮系的概念及其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掌握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第十二章:机械零件设计概论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计算准则、一般步骤;零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重点与难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常用材料及其特点;掌握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准则、方法与步骤第十三章:连接螺纹连接;螺旋传动;键连接;花键连接;销连接重点与难点: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普通平键的选择和强度校核教学要求:了解键连接、销连接、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螺纹连接预紧和防松的概念;掌握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普通平键的选择和强度校核第十四章: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曲曲疲劳强度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直齿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齿轮的结构设计、润滑重点与难点:齿轮传动的实效形式和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尺寸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授课学时:28学时实验:4学时。
基础课程先修课: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工程数学、电工学、高等数学、机械原理。
课程性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详述了研究对象的建模方法、系统响应分析方法,系统介绍了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系统性能校正方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掌握机械工程中的研究对象的建模方法;掌握一阶、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和频域性能分析方法;能熟练地根据Nyquist图、Bode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系统性能校正方法;使学生能分析系统的性能,能改进或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
第一次课第1章绪论1.1机械控制基础的研究对象、课程的基本任务、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机械控制基础的研究对象:系统、输入、输出2、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框图的构成输入信号输出量给定值偏差控制器执行机构被控对象-测量变送器给定环节:给出与系统输出量希望值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测量环节:测量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并把输出量的量纲转化成与输入量相同。
比较环节:比较系统的输入量和主反馈信号,并给出两者之间的偏差。
放大环节:对微弱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和变换,使之具有足够的幅值和功率,以适应执行元件动作的要求。
执行环节:根据放大后的偏差信号产生控制、动作,操作系统的输出量,使之按照输入量的变化规律而变化。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研究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关系三、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1.2 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发展、应用、学习方法。
控制理论研究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分析问题当系统已定、输入(或激励)已知时,求出系统的输出(或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
机械基础教材第四章误差与公差知识教案
第四章误差与公差4.1极限与配合【章节名称】极限与配合【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极限与配合的含义。
2.熟悉公称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上下极限偏差、实际偏差、公差、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精度和配合等概念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会读懂零件图样中上下极限偏差、配合精度与配合种类。
三、素质目标1.了解零件加工中合格产品的尺寸范围要求。
2.了解零件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要求1.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概念;2.能读懂零件图样中极限与配合标注的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零件图样中极限与配合的标注。
【难点分析】概念名词多,与生产实际联系多。
讲课时要由浅入深、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教学方法】讲课时注意联系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实际。
【教学资源】机械基础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职教MOOC”频道,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6学时(27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某个生活用品坏了,可以到商店买个同型号的换上。
而新零件必需具备互换性才能正常使用。
这就要求零件的生产必需达到标准化的技术要求,才能有互换性。
它必需满足零件的极限与配合的技术要求,这是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一)互换性与标准化1.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完全互换指新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需要挑选或修配就能使用。
不完全互换指新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需要作微小的挑选或修配才能使用。
互换性是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经济效益基础。
2.标准化标准化是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前提,是对生产实施标准化鉴督、管理,和惯彻技术标准的过程。
标准分国家标准(代号GB)-最低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最高标准。
(二)尺寸精度1.孔和轴孔圆柱形内表面。
轴圆柱形外表面。
2.尺寸公称尺寸设计尺寸。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获得的尺寸。
极限尺寸加工中允许的两个极限尺寸。
3.偏差、公差和公差带(1)偏差分上、下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减去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背景和意义理解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组成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类理解物理可实现系统的条件和稳定性第二章:线性系统理论2.1 线性系统的描述学习系统的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表示掌握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2.2 线性系统的性质学习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第三章:反馈控制系统3.1 反馈控制原理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2 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习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判据掌握PID控制器和的状态反馈设计方法第四章:非线性控制系统4.1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学习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类掌握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4.2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非线性PID控制器和滑模控制设计方法第五章:机械工程应用实例5.1 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学习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需求掌握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5.2 路径跟踪控制系统设计学习路径跟踪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目标掌握的路径跟踪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习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劳斯-赫尔维茨准则6.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应用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判断系统稳定性第七章: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7.1 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控制器的作用和设计目标学习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7.2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设计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应用Ziegler-Nichols方法进行PID参数的整定第八章: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8.1 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理解控制系统仿真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仿真软件的使用和仿真方法8.2 控制系统的实验与验证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第九章:现代控制理论简介9.1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学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和特性9.2 现代控制方法的应用掌握现代控制方法如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应用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章: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10.1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分析机械工程中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理解控制系统在提高机械性能和效率中的作用10.2 控制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探讨控制系统在机械工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了解控制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关注系统数学模型和分类的讲解,以及物理可实现系统的条件和稳定性。
(完整word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授课学时:28学时实验:4学时。
基础课程先修课: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工程数学、电工学、高等数学、机械原理。
课程性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详述了研究对象的建模方法、系统响应分析方法,系统介绍了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系统性能校正方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工程中的研究对象的建模方法;掌握一阶、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和频域性能分析方法;能熟练地根据Nyquist图、Bode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系统性能校正方法;使学生能分析系统的性能,能改进或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
第一次课第1章绪论1.1机械控制基础的研究对象、课程的基本任务、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机械控制基础的研究对象 : 系统、输入、输出1、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系统输出指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物理量,表征对象或过程的状态的特性。
2、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框图的构成输入信号输出量给定值偏差控制器执行机构被控对象-测量变送器给定环节:给出与系统输出量希望值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测量环节:测量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并把输出量的量纲转化成与输入量相同。
比较环节:比较系统的输入量和主反馈信号,并给出两者之间的偏差。
放大环节:对微弱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和变换,使之具有足够的幅值和功率,以适应执行元件动作的要求。
执行环节:根据放大后的偏差信号产生控制、动作,操作系统的输出量,使之按照输入量的变化规律而变化。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研究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关系三、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1.2 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发展、应用、学习方法。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件-第四章
本章将介绍机械工程控制中的基础知识,包括控制模式、反馈信号、控制器、 控制系统频域分析以及稳态误差分析。
控制模式
开环控制
控制器的输出不受反馈信号影响,适用于简单的任务。
闭环控制
控制器的输出受反馈信号影响,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系统。
反馈信号
传感器
用于感知系统或环境的物理量,并将其转换成电 信号。
信号调理
用于提高传感器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其适用 于控制系统。
控制器
1
PID控制器
通过比较目标值和反馈信号,计算出
模糊控制器
2
控制量,具有广泛应用。
利用模糊逻辑进行控制决策,适用于
复杂非线性系统。
3
逻辑控制器
通过逻辑运算实现控制,可用于开关 系统和逻辑决策。
控制系统频域分析
系统响应函数
描述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用于分析控制系统 的动态性能。
频域分析方法
通过将信号转换到频域,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 的特性。
稳态误差分析
系统类型
根据开环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函数的阶数 确定,决定稳态误差的存 在性。
稳态误差计算公式
用于计算稳态时系统输出 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别。
稳态误差的改变方法
通过改变控制器或系统参 数来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
《机械基础(少学时)(第2版)》电子教案 第4章
状及运动形式分,其类型及特点见表4-5。
下一页 返回
4.2 凸轮机构
• 2.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 • 与平面连杆机构相比,凸轮机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设计方便、便
于准确实现给定的运动规律和轨迹的特点;但由于凸轮轮廓与从动件 之间为点接触或线接触,易于磨损,所以多用于传力不大的机械、仪 表、控制机构中。
• 4.2.2 凸轮机构的工作特性及应用
• 1.凸轮机构的工作特性 • 凸轮机构中最常用的运动形式为凸轮作等速回转运动,从动件作往复
移动。如图4-19所示为最基本的对心外轮廓盘形凸轮机构。以凸轮轮 廓上最小半径所画的圆称为凸轮的基圆,其半径用r0表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2 凸轮机构
• 图4-19中从动件位于最低位置,它的尖端与凸轮轮廓上点A(基圆与 曲线AB的连接点)接触。当凸轮按逆时针方向回转时,凸轮的从动 件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逐渐升到最高点B,这个过程称为推程。凸轮 转过的角度称为推程角Φ0。过B点凸轮继续回转,从动件在最高处停 止不动,直至C点处,此时走过的行程称为远停程。凸轮所转过的角 度称为远停角ΦS。过了C点,从动件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逐渐下降 至最低点D,这个行程称为回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1 平面四杆机构
• 4.1.3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 1.曲柄存在的条件 • 平面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连架杆是否为曲柄,
而连架杆能否成为曲柄,则取决于机构中各杆件的相对长度和最短杆 件所处的位置。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1)连架杆与机架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 (2)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 根据曲柄存在的条件,推出平面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方法 如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篇: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控制理论学科的发展概况2.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3.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要求4.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学安排]安排的教学时数:4学时[知识点及基本要求]了解机械控制工程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了解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作用。
熟悉有关“反馈与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学习分析具体控制系统的组成环节,知道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扰动量、控制量等,会画工作原理方框图。
[重点和难点]反馈与反馈控制;控制系统的概念;[教学法设计]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案例教学。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内容]1.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2.传递函数的概念及传递函数方块图的简化方法;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教学安排]本章安排的教学时数:6学时2.1.1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2.1.2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2.1.3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安排2学时。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2.2.2传递函数的常见形式;2.3.1控制系统的基本联接方式;2.3.2扰动作用下的闭环控制系统。
安排2学时2.3.3 传递函数方块图的绘制;2.3.4传递函数方块图的变换;2.3.5传递函数方块图的简化。
安排2学时。
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安排2学时。
[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以质量-弹簧系统等为例引出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概念,让学生对概念有明确的理解;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是本次课的重点,通过力学、电学等方面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动态系统建模的方法;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让学生理解非线性动态微分方程线性化的处理方法。
2.2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定义,是本次课的重点讲解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引入传递函数表述动态系统;传递函数的常见形式,让学生了解它的多种表达方式;控制系统的基本联接方式,主要掌握串联、并联和反馈控制等基本联接方式;扰动作用下的闭环控制系统。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工程控制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环节和数学模型1.2 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反馈和控制系统的定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区别1.3 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环节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和状态空间表示系统的稳定性、线性、时不变性等特性1.4 机械工程控制的应用实例机械臂的控制、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车辆控制等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数学模型的建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2.2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稳态误差、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指标2.3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频率响应、波特图和稳定性裕度系统的频率特性和平衡点2.4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非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和李雅普诺夫理论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频率响应和状态空间法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分析3.2 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波特图、频率特性和稳定性裕度系统的频域设计和优化3.3 系统的优化方法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最大误差最小化和动态性能最优化3.4 控制器的设计算法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和自适应控制器数字控制器和模拟控制器的比较和选择第四章:机械工程控制的应用案例4.1 控制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路径跟踪和姿态控制4.2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目标车辆的稳定性控制和燃油经济性控制4.3 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需求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和燃油控制4.4 生产线控制系统生产线的流程和控制目标生产线的调度和优化控制第五章:机械工程控制实验与实践5.1 控制系统实验设备控制实验台和实验设备的选择实验设备的连接和操作方法5.2 控制系统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5.3 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PID控制器的仿真和实验验证5.4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验证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6.1 状态空间表示法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和数学模型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6.2 状态空间方程的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和时间响应6.3 状态空间分析的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的能观性和能控性分析6.4 状态空间控制器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观测器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和最优控制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理论基础7.1 非线性系统概述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和挑战非线性控制理论的作用和意义7.2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方法非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相平面图和李雅普诺夫方法7.3 非线性控制设计方法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7.4 非线性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倒立摆控制和四旋翼控制手臂和非线性路径跟踪第八章: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8.1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方程刚体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8.2 机械系统的建模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系统参数的测量和估计8.3 机械系统的稳态分析系统的平衡状态和受力分析系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分析8.4 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第九章:控制系统的设计工具与软件9.1 控制系统设计工具概述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设计工具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软件的选择9.2 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MATLAB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和分析9.3 控制系统设计软件的应用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和优化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调试9.4 控制系统设计案例分析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十章:机械工程控制实验与实践10.1 控制系统实验流程与要求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的确定10.2 控制系统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10.3 控制系统设计实践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控制系统设计的改进和优化10.4 控制系统实验与实践的总结实验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控制系统实验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第十一章:现代控制理论简介11.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线性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11.2 李雅普诺夫理论李雅普诺夫第一和第二定理稳定性分析和李雅普诺夫函数的选取11.3 哈密顿原理和最优控制哈密顿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最优控制问题的提法和求解方法11.4 状态反馈和观测器设计状态反馈的定义和作用观测器的类型和设计方法第十二章:控制12.1 控制概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控制的目标和挑战12.2 路径跟踪控制路径跟踪的数学模型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应用12.3 姿态控制姿态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姿态控制算法和实现方法12.4 视觉伺服控制视觉伺服系统的原理和结构视觉伺服控制算法的实现和优化第十三章:自适应控制13.1 自适应控制概述自适应控制的概念和特点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13.2 自适应控制算法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的仿真和实验13.3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工业过程控制和控制汽车控制和飞行器控制13.4 自适应控制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自适应控制面临的挑战自适应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四章:鲁棒控制14.1 鲁棒控制概述鲁棒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鲁棒控制的数学基础14.2 鲁棒控制算法鲁棒控制算法的设计方法鲁棒控制算法的仿真和实验14.3 鲁棒控制的应用工业控制系统和控制汽车控制和飞行器控制14.4 鲁棒控制的挑战和发展趋势鲁棒控制面临的挑战鲁棒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控制系统教学案例分析15.1 控制系统教学案例的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难度和复杂性15.2 控制系统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控制问题和解决方案讨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15.3 控制系统教学案例的实践和实验实践和实验的安排和指导实践和实验的结果和总结15.4 控制系统教学案例的反馈和改进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反馈和评价教学案例的改进和优化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机械工程控制的应用案例和实验实践等。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MACH400801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核心课3.学时/学分:56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积分变换、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5.适用专业:机械大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业工程)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运用现代数学知识、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来分析、设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机械工程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计算机仿真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学会典型机电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校正与补偿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机电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并了解机械控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课程目标1。
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具备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典型机电传动单元与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机电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设计校正方法。
(毕业要求中的第1)课程目标2。
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工程中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对复杂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能够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能够构建实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研究和解决机械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中的第2、4)课程目标3.初步了解机械系统常用的控制方法,以及现代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原理,了解机械控制理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机械控制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中的系统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的能力.(毕业要求中的第4)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40学时)1.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结合具体如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床运动控制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等实例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1.3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1.4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2.1 系统的数学模型2.2 系统的时域响应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4 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2.5 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第三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3.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3.2 频率响应的性质3.3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3.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5 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4.1 系统的校正概述4.2 串联校正设计方法4.3 并联校正设计方法4.4 反馈校正设计方法4.5 系统的动态性能改善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5.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5.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5.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4 非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5.5 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第六章: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1 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6.2 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6.3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6.4 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6.5 控制系统的设计案例分析第七章:PLC控制系统设计7.1 PLC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7.2 PLC的硬件组成与功能7.3 PLC控制程序的设计方法7.4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7.5 PLC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第八章:控制系统8.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8.2 的运动学与动力学8.3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原理8.4 控制算法与应用8.5 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第九章:现代控制理论简介9.1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9.2 状态空间分析法9.3 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9.4 系统镇定与最优控制9.5 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章:控制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10.1 控制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10.2 控制系统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10.3 控制系统在中的应用10.4 控制系统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10.5 控制系统在其他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系统的数学模型难点解析:对复杂机械系统的动态方程建立及求解,状态变量的选取原则,以及如何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MACH4008012.课程体系 / 类别:专业类/专业核心课3.学时 /学分:56学时/ 3学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积分变换、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5.适用专业:机械大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业工程)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运用现代数学知识、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来分析、设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机械工程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计算机仿真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学会典型机电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校正与补偿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机电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并了解机械控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相应指标点。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课程目标 1. 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具备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典型机电传动单元与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机电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设计校正方法。
(毕业要求中的第 1)课程目标 2. 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工程中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对复杂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能够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能够构建实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研究和解决机械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中的第 2 、4)课程目标 3. 初步了解机械系统常用的控制方法,以及现代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原理,了解机械控制理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控制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中的系统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的能力。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3. 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2. 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3.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阐述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准备:1. 教案、PPT课件。
2. 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3. 分析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第二章: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2. 理解拉氏变换和Z变换在机械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2. 拉氏变换和Z变换在机械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阐述拉氏变换和Z变换在机械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教学准备:1. 教案、PPT课件。
2. 相关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2. 讲解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3. 讲解拉氏变换和Z变换在机械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线性系统的描述方法、特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3. 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控制技术和算法。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控制概述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符号表示2.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3. 线性系统的特性分析稳定性、线性、时不变性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和暂态响应4. 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和观测器设计鲁棒控制和最优控制5. 机械工程控制应用案例控制器设计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工程控制应用案例。
3. 实验操作: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和实际控制器调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
2. 软件:MATLAB/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软件。
3. 实验设备: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和实验考核。
六、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稳定性的定义和判定准则系统稳定的数学定义奈奎斯特准则和波特图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2. 稳定性分析方法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脉冲响应法3. 不稳定系统的改进增加反馈环节调整系统参数使用稳定控制器七、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1.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PID参数的整定方法PID控制器的应用案例2. 状态反馈控制状态空间表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状态反馈控制的应用3. 鲁棒控制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标鲁棒控制算法的设计鲁棒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八、机械工程控制实例分析1. 控制系统的运动学模型的动力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实现2. 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的控制原理数控机床的控制算法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优化3. 电机控制系统电机的动态模型电机的控制策略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九、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1. 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明确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和观测器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2. MATLAB/Simulink仿真MATLAB/Simulink的基本操作控制系统仿真的原理仿真结果的分析和评估3. 实验操作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使用控制器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十、总结与展望1. 机械工程控制的重要性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领域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2. 课程学习收获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控制策略和算法的学习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 未来研究方向智能控制和机器学习自主系统和群控技术绿色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二、线性系统的特性分析三、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四、机械工程控制应用案例五、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六、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七、机械工程控制实例分析八、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九、总结与展望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机械工程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展开,重点解析了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特性分析、控制器设计,以及机械工程控制的应用案例。
JA_70358《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第2版》_李连进(教案大纲)段晓雅[5页]
**大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机械工程的发展与控制理论的应用1.2机械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1.3机械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掌握反馈的概念与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组成和原理,了解机械控制基础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2.1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2.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2.3拉普拉斯变换2.4传递函数2.5 系统方框图和信号流图2.6工程实例中的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教学难点: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教学重点: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及方框图的简化。
第三章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时域响应概述3.2 典型的输入信号3.3 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3.4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3.5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3.6 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3.7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教学难点:二阶系统的计算。
教学重点:二阶系统响应的五个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计算,系统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4.1 频率特性的概述4.2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4.3 系统奈奎斯特图的画法4.4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4.5 频率特性的性能指标4.6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4.7 闭环频率特性及频域性能指标教学难点:绘制系统Bode图。
教学重点: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求法,频率特性与系统稳态输出的关系,系统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对数极坐标图的作图方法。
第五章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5.1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稳定条件5.2代数稳定性判据5.3几何稳定性判据5.4系统的相对稳定性5.5工程实例中的稳定性分析教学难点:Nyquist稳定性判据、Bode稳定性判据。
教学重点:几种稳定性判据,相对稳定性指标的计算及意义, Nquist稳定性判据的应用。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6.1 系统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6.2 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6.3 减小稳态误差的途径6.4 动态误差系数6.5 工程实例中的误差分析教学难点:动态误差系数分析与计算。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董玉红徐莉萍主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主要阐述有关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
目的:使学生基本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函数方块图,零极点分布图;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时域和频率域分析方法,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及快速性的概念、指标、分析计算及校正的方法。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并能初步设计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机械工程控制论基础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组成第三节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1、4学时2、重点: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
难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3、了解《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初步建立控制系统概念。
4、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5、掌握相关基本要求。
第二章函数的数学模型第一节系统的微分方程第二节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第三节传递函数第四节系统框图简化第五节信号流图籍梅逊公式1、12学时2、重点: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传递函数的分析和建立;系统的框图表示办法。
难点:利用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来简化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物理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
3、了解复变量、复变函数、留数定理、拉氏变换等基础知识,了解简单机电微分方程方法。
4、理解模型函数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5、掌握传递函数的推导、简化,理解传递函数的数学、物理意义。
第三章时域分析第一节概论第二节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第三节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第四节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第五节稳态误差分析与计算1、10学时。
2、重点:一阶、二阶和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误差分析及计算。
难点:时间响应的分析、计算方法及稳态误差的分析、判断和计算的基本方法。
3、了解低阶系统的特性及其计算方法。
4、理解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瞬时响应特性及性能指标,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性能指标的计算;5、掌握稳定性判断、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误差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微分环节 G(jω)= jω
①|G(jω)|= ω 20lg|G(jω)|= 20lgω
为一条斜率 20dB/dec 的直线
ω=1 (lgω=0) 20lg|G(jω)|=0dB →直线通过(1,0)
②
与ω无关
4、 惯性环节:
① 幅频特性:
讨论:a)非线性,用渐近线表示。 b)ω《ωT(低频渐近线):20lg|G(jω)|≈20lgωT-20lgωT=0 一条与 0dB 线完全重合的直线,止于(ωT,0) c) ω》ωT(高频渐近线):20lg|G(jω)|≈20lgωT-20lgω 截距 20lgωT,斜率-20dB/dec,始于(ωT,0) d) 转角频率ωT:低频渐近线与高频渐近线的交点 e) 低通滤波特性:低频输出较精确反映输入。 高频输出很快衰减。
值越大,曲线范围越小。
②固有频率ωn:曲线与虚轴之交点,此时幅值∣G(jω)∣=1/2ζ
③谐振频率ωr:使∣G(jω)∣出现峰值的频率。
⑤ ωr<ωd:欠阻尼下,谐振频率总小于有阻尼固有频率。 7、 延时环节:G(s)=e-sτ=|G|ejφ(ω)
|G(jω)|=1 ∠G(jω)=- ωτ(图 4.2.9) 三、Nyquist 图的一般形式:
§3 Bode 图(对数坐标图)
将幅、相频率特性分开画:对数幅频特性,对数相频特性,统称 Bode 图。 一、坐标构成: 1、 对数幅频特性图: 横坐标:对数分度:lgω1/ω2, 标示:lgω 单位:rad/s 或 s-1 纵坐标:线性分度,20lg| G |, 单位:分贝(dB) 2、 对数相频特性图: 纵坐标:G(jω)的相位∠G(ω),单位:度 横坐标:同对数幅频特性图 3、 优点: ① 简化计算:将串联环节的幅值乘除法简化为对数域的加、减法。 ② 简化作图过程:对环节的幅值 Bode 图,先用渐近线表示,再修正曲线, 可获得较精确的幅值 Bode 图。 ③ 叠加:叠加法将各环节幅值 Bode 图进行累加,获得整个系统的 Bode 图。 ④ 便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观察和分析:横坐标用 lgω1/ω2 作分度,扩展 了低频区,缩小了高频区。(系统主要性能表现在低频区) 二、典型环节的 Bode 图:
此时信号全部通过;
②随ω↑,输出振幅越来越小(衰减),相位越来越滞后;
③高频端(ω→∞)时输出振幅衰减至 0,即高频信号被完全滤掉
(实际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5、 一阶微分环节:G(s)=Ts+1
G(jω)=jωT+1 →u(ω)=1 v(ω)= ωT
∠G(jω)=arctgωT
变化:ω=0 ∣G(jω)∣=1
可见,无论 0、Ⅰ、Ⅱ型系统,低端幅值都很大,高端都趋于 0
→控制系统总是具有低通滤波的性能。
四、例题:
1、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绘制其 Nyquist 图。(图 4.3.1)
2、已知系统的递函数
,试绘制其 Nyquist 图。(图 4.3.2)
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绘制其 Nyquist 图。(图 4.3.3)
ω=1 (lgω=0) 20lg|G(jω)|=0dB
ω=10(lgω=1) 20lg|G(jω)|=-20dB
曲线通过(1,0)、(10,-20)
斜率:-20dB/dec
令 y=20lg|G(jω)|,x= lgω,则 y=-20x
线性关系
②
与ω无关
过(0,90o)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③若
则
20lg|G(jω)|= 20lgk-20lgω 相当于 y=b-20x
∠G(jω)=00
v(ω)=0
轨迹:一条与实轴重合的直线。
结论:比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与ω无关;
输出量的振幅永远是输入量振幅的 K 倍,且相位永远相同。
2、 积分环节:
G(s)=1/s
频率特性:G(jω)=1/jω →∣G(jω)∣=1/ω u(ω)=0
∠G(jω)=-900
v(ω)=-1/ω
变化:ω=0 ∣G(jω)∣=∞ ∠G(jω)=-900
G(jω)是谐波输入下的时域中的稳态响应,而在频域中,系统随ω变化反映系统动态 特性。
3、频域分析比时域容易。 a) 分析系统结构及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时更容易分析; b) 易于稳定性分析; c) 易于校正,使系统达到预期目标; d) 易于抑制噪声,用频率特性易于设计出合适的通频带,抑制噪声。
§2 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极坐标图)
∠G(jω)=900
v(ω)=ω
变化:ω=0 ∣G(jω)∣=0 ∠G(jω)=900
ω=∞ ∣G(jω)∣=∞ ∠G(jω)=900
轨迹:与正虚轴重合的直线,由原点无穷远点指向无穷远点,相位总是 900
结论:低频(ω→0)时,输出振幅为 0,高频(ω→∞)时输出振幅很大;
输出相位总是超前输入 900。
本章难点
1.一般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画法以及对图形的分析。 2.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1 概述
一、频域法的特点: 系统分析法:时域法、频域法 ① 仅数学语言表达不同:将 t 转换为ω,不影响对系统本身物理过程的分析; ② 时域法侧重于计算分析,频域法侧重于作图分析; 工程上更喜欢频域法 ③ 优点:a)系统无法用计算分析法建立传递函数时,可用频域法求出频率特性,进而 导出其传递函数; b)验证原传递函数的正确性: 计算法建立的传递函数,通过实验求出频率特性以验证; c)物理意义较直观。 ④ 缺点: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工程上大量使用频域法。
4、 惯性环节:
∠G(jω)=-arctgTω
变化:ω=0 ∣G(jω)∣=k
∠G(jω)=00
ω=1/T ∣G(jω)∣=0.707k ∠G(jω)=-450
ω=∞ ∣G(jω)∣=0
∠G(jω)=-900
轨迹:四象限内的一半圆。(图 4.2.1)
结论:①低频端(ω→0)时,输出振幅等于输入振幅,输出相位紧跟输入相位,即
频率特性分析常用图示法:极坐标图(Nyquist),对数坐标图(Bode) 一、极坐标图的绘制:
Nyquist 图:当ω由 0→∞时,G(jω)(矢量)的端点在[G(jω)]复平面上所形成的轨迹。 矢量:即为频率特性 G(jω)
对ω=ω1 在实轴上投影:G(jω)实部,u(ω)=u(ω1) 在虚轴上投影:G(jω)虚部,v(ω)=v(ω1) G(jω1)= u(ω1)+ jv(ω1)
二、基本概念: 1、频率响应: 定义:系统对正弦(或余弦)信号的稳态响应。 输入:xi(t)=Xisinωt 输出:包括两部分: ① 瞬态响应:非正弦函数,且 t→∞时,瞬态响应为零。 ② 稳态响应: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波形,仍为正弦波,但振幅和相位发生 变化。
fig4.1.1 讨论:a)频率响应仅是时间响应的特例;
系统数学模型获取方法: p.89 四、频率特性的特点:
1、G(jω)是 w(t)的 F 变换。 因为 X0(s)=G(s)Xi(s) xi(t)=δ(t) Xi(s)=1 →x0(t)=w(t) 所以,X0(jω)= G(jω) 即 F[w(t)]= G(jω) 结论: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析就是对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分析。 2、G(jω)在频域内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
若 xi(t)=Xisinωt
2、用 jω替代 s:
(例)
求出 G(s)后,用 jω替代 s 即可。(证明,例) 3、实验方法:不能用计算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时尤其适用。
方法:①改变输入信号频率ω,测出相应输出的幅值和相位 ②画出 XO(ω)/ Xi 与ω曲线 →获幅频特性 画出Ф(ω)与ω曲线 →相频特性
ω=∞ ∣G(jω)∣=0 ∠G(jω)=-900
轨迹:一条与负虚轴重合的直线,由无穷远点指向原点,相位总是-900
结论:低频(ω→0)时,输出振幅很大,高频(ω→∞)时输出振幅为 0;
输出相位总是滞后输入 900。
3、 微分环节
G(s)=s
频率特性:G(jω)=jω →∣G(jω)∣=ω u(ω)=0
Chp.4 频率特性分析
基本要求
1.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 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 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
2.掌握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组成原理,熟悉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特点及其绘制, 掌握一般系统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特点和绘制。
模
相角 Nyquist 图既表示实频和虚频特性,也反映幅频和相频特性。 绘制步骤:①由 G(jω)列出∣G(jω)∣和∠G(jω)表达式;
角∠G(jω)走向:逆正顺负 ②ω在[0,∞]取不同值,代入∣G(jω)∣、∠G(jω),获得相应值; ③在相应于∠G(jω)射线上,截取∣G(jω)∣值; ④将∣G(jω)∣线段的终点连接起来,即获得 G(jω)的极坐标图。 二、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 1、 比例环节: G(s)=K 频率特性:G(jω)=K →∣G(jω)∣=K u(ω)=K
讨论:①G(jω)是复数,可写成: G(jω)=u(ω)+jv(ω)=∣G(jω)∣ejφ(ω)=A(ω)∠Ф(ω)
u(ω):为 G(jω)的实部 →实频特性; v(ω):为 G(jω)的虚部 →虚频特性。 ③ 幅频特性∣G(jω)∣:输出量的振幅与输入量的振幅之比。
∣G(jω)∣反映输入在不同ω下,幅值衰减或增大的特性。
3.了解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 4.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 了解频域性能指标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5. 解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代数表示法及其特点。 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的原理、典型环节的图示法及其特点和一般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 图形的绘制。 3. 频域中的性能指标。